孩子“说谎”的原因和年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说谎”的原因和年龄特点
当家长第一次听到从孩子口中说出和事实不相符的话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会‘说谎’了呢?从哪里学的?”紧接着,怒气冲冲地质问孩子。

且慢,家长在责怪孩子之前,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孩子的话和事实不相符,有其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原因,也会受到家长无意识的“榜样”或者不当教养方式的影响。

“育儿”先得“育己”,在给幼儿贴“说谎”标签前,家长要走进、了解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同时,对我们的教养方式要善于总结、反思和适时改变。

大人的谎言带来消极影响
刘亚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要想教给孩子诚实,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身教”。

对年幼的孩子,父母随口而出的谎言,往往给孩子带来认知和行为上的不统一和被欺骗的委屈。

儿子自幼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几个月前,我把他接到身边。

儿子看到我刚刚染成黄色的头发,好奇地问我:“妈妈,你的头发为什么变黄了,黑色多好看啊。

”我不想让儿子知道我染发,就随口说:“你不在妈妈身边,妈妈想你,所以头发就变成黄色了。

”儿子摸着我的头发安慰我:“我现在回来了,妈妈的头发就变黑喽!”
过了几天,儿子疑惑地问我:“妈妈,我不是到你身边了吗?你的头发为什么还是黄色的?”
我思考半天,不知道怎么回答,面对儿子的追问,只得又编了一个谎言:“我的头发虽然不想你了,但是又开始想爸爸了。


没过几日,孩子的爸爸也回来了,儿子看到我的头发还是黄色的,特别困惑:“妈妈,爸爸都回来了,你的头发为什么还没变过来?你还在想他吗?”
我将前因后果告诉老公,老公告诉儿子:“你妈妈这不是想我们的原因,是妈妈爱美,所以把头发染黄了。


被老公“揭穿”后,以后儿子每次问我问题,最后总要加一句:“妈妈,你不是骗人的吧?”我才意识到,孩子是非常单纯而真诚的,把大人的玩笑话、搪塞话、应景话,都会当成真话。

我和老公都不想让儿子困惑,更不想让他把我们看成“说谎模板”。

所以我们一起和儿子解释清楚,并向他保证以后一定实话实说。

这个小插曲,也一直提醒着我们,要格外注意和儿子的交流态度和语言。

家长的无意强化
例如,奶奶问3岁的青青:“你喜欢奶奶,还是喜欢妈妈?”青青说:“喜欢妈妈。

”这时,奶奶故意板起脸孔,教训她:“从小我就带着你,给你买吃的,买穿的,你却喜欢妈妈!”青青一看这势头,马上改口说:“我喜欢奶奶,奶奶好!”于是,奶奶笑得嘴都咧开了,又是抱又是亲。

从此,青青学会了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当着妈妈说妈妈好,当着奶奶说奶奶好!青青的奶奶本来是为了逗乐无意识的引导孩子,但是这种无意识的引导却会导致孩子有意识说谎。

成人的错误引导
例如,4岁的奇奇不小心打碎了邻居的花盆。

妈妈告诉奇奇:“如果有人问你,就说不是你打碎的,要不,邻居要打你的,妈妈还得赔花盆。

”奇奇按照妈妈的话做了,妈妈夸奖道:“奇奇就是聪明!”这件事给奇奇一种错觉:妈妈喜欢撒谎的孩子。

或者,有时候成人在议论别人短处时,无意被孩子听到,会告诫孩子:“别处去说”,孩子会误以为不说实话才是乖孩子等等,在这种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学会了说谎。

孩子言语中包含想象,想象和现实混淆
这一阶段的孩子在某些状况下不是故意说谎话,有时会将想像的事情当做真实的,例如,明明非常喜欢看奥特曼的动画片,也非常喜欢奥特曼这个艺术形象,所以就告诉妈妈他跟奥特曼一起玩,并一起打妖怪。

又如,珍珍很喜欢飞机,就告诉老师:“我们家有飞机,是白颜色的。

”其实,孩子并不是有意撒谎,而是在语言中融入了自己美好的想象和憧憬。

陈梦
周围的家长经常因为孩子“说谎”向我抱怨,作为幼教的我却认为,家长口中所谓的“说谎”,很多都是孩子的奇思妙想和内心的愿望。

儿子4岁多的时候,我给他买过一只叫图图的小猫。

有一年多的时间,儿子的绘画作品内容,都是关于他和图图。

一次我去接儿子,老师告诉我,儿子说暑假一起和图图去新加坡玩,一起坐了摩天轮、看了海底世界,他还给图图钓鱼吃。

我笑着和老师解释,我的确答应过儿子带图图一起到新加坡看小姨,可由于工作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我回家后和儿子聊起了去新加坡的安排,向他询问,儿子居然放声痛哭起来:“我特别想带图图去新加坡,妈妈说新加坡有摩天轮,可是图图都没有见过……”
孩子对小动物的感情是多么质朴和深厚,孩子对大人的食言又是多么宽容!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弥补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

倘若我用大人的眼光去评判儿子和图图的“新加坡之旅”,认为儿子在“说谎”,“欺骗”老师,那将会是多么愚蠢和狭隘的行为!
我和儿子诚恳地道歉,表示了对他的理解。

不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知道,让孩子慢慢了解想象和现实的区别,并用恰当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愿望,才能成就孩子进一步的成长。

我告诉他:“以后心里的话,可以编个故事讲给老师听,也可以直接告诉妈妈。

妈妈很愿意听你的心里话,妈妈犯了错,也会像你一样勇敢地承认。


压力也会“逼孩子说谎”
刘畅
在幼儿园工作了10多年,经常碰到家长这样的困惑:“明明是孩子自己打坏或者弄坏的东西,却不承认或者推给别人甚至小动物。

”有些家长还会使用一些方式“逼供”,如果孩子没有吐露实情,家长的反应就会更加激烈,仿佛自己的孩子是个骗子。

据我的观察,这些家长通常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对孩子犯的小错误缺乏必要的宽容和体谅。

这种家长经常采用“单边主义”,没有倾听孩子想法的习惯,没有理解孩子感受的同理心。

孩子偶尔犯错,甚
至很多是无心之失的时候,轻则受到父母的批评和责怪,重则会招致体罚。

趋利避害本是孩子在紧张和压抑状态下的本能反应,“说谎”也就作为一种逃避负面评价和责罚的手段而产生。

面对这种家长,我通常会直接问:“我们大人是否因为害怕领导批评而‘说谎’呢?”很多家长思考后,都会不好意思地点头,紧接着还会为自己找理由:“工作环境不一样,有的时候是不得已。


“大人说谎,我们归咎于环境。

事实上,孩子‘说谎’,恰恰是因为大人没有创造出让孩子说实话的环境,让孩子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说谎’。

所以,大人在批评孩子之前,一定要改变家庭的养育环境,改变我们对孩子自以为是的‘领导’态度。

让孩子体会到,敞开心扉地吐露实情,可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宽容。


当家长改变了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后,还需要认识到:与其用否定去纠正,不如用鼓励去强化孩子的诚实。

当孩子不小心犯错时,不妨让孩子自己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例如吃饭的时候手不乱动就不会打翻碗等;当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也要给孩子信任和支持。

孩子犯错误,本是成长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如果家长给与的只是压力和责备,就会“逼孩子说谎”,“逼孩子逃避责任”,但如果家长处理得当,给与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必要的启发、推动,就可以教给孩子责任、诚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时孩子是为了获得奖励
聂天心
儿子贝贝刚入园不到3个月,是班上最大的孩子。

我经常对他说:“贝
贝是班上的大哥哥,要做小朋友的好榜样。

”为了鼓励儿子,我效仿老师的方法,给儿子制作一个奖励本。

每次帮妈妈做了事情、在幼儿园表现好,就会奖励他一颗星星,攒够10颗星星,就可以换一个更大的奖励。

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儿子,发现他换上备用裤子。

我问他:“贝贝,是不是尿裤子了?”贝贝一听,立刻摇头:“老师把水洒到我裤子上了。

”贝贝一回家,立刻拿着奖励本对我说:“妈妈,今天我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很乖,可以给我星星吗?”“当然可以!”我给他贴上星星后,发现第3行的10个空格已经满了,按照约定,周末要带儿子去动物园。

不过,晚上和老师打电话,我才惊讶地得知:贝贝的确尿裤子了,老师一问他,他就哭着说不是尿的,是水洒上去的。

老师听了贝贝在家的情况后,和我交流:孩子天生都喜欢得到赞誉和奖励。

我们说的“善意的谎言”不仅发生在成人身上,也会发生在孩子身上,他们有时为了博得他人的赞赏,会用说谎的方式取悦于他人。

在老师的建议下,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抱着儿子和他聊今天的事情。

贝贝有点不好意思,躲在我的怀里,点点头,默认了今天的错误。

“贝贝,谢谢你相信妈妈,告诉妈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妈妈希望你以后也和现在一样,告诉我实话。

小星星不够没关系啊,妈妈和你一起努力攒。

”说完这些话,我亲了亲贝贝的额头。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说谎的特点
2—3岁:“说谎”在3岁以下的幼儿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

这时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

孩子的那些
无伤大雅的谎言可能源于活跃的想像力、健忘等原因。

3—4岁:这时的孩子,说话时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讲不符合实际的假话。

经研究,这些多半是为了实现某些愿望所致。

初次说假话,经教育后一般就不会再发生。

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继续说假话。

4—6岁:这时的孩子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谎话成了保护伞。

父母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极恰当的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由此引起的后果。

这是帮助孩子分辨真实和想像的最佳时期,比较容易养成诚实的好习惯,并将影响他的一生。

6—12岁:这时是个“理智的年龄”,儿童在智力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他的最大发现是:大人们在觉察方面的缺陷,懂得了诺言的用途。

他们一味地说谎有时是为了好玩、吹牛、避免报复等,但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进入少年时期的压力:考试成功,做个好学生……只要达到父母的要求,不让他们难受,与他们期待已久的形象相符,一切都在所不惜。

父母这时可以告诉孩子谁也不会相信他的自吹自擂,学习成绩是客观事实。

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找到他想掩盖的创伤并设法医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