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
浅析影视与文化
浅析影视与文化——以电影《梁祝》为例在现代影视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能欣赏到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影视作品.文化的发展和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促使观众不再只是简单的掏钱去看电影,而是去更多去享受一顿文化盛宴. 虽然日趋商业化的电影运作使追求高票房高效益成为电影制造商的目标,拥有内涵的影片更能经得起观众和时间的考验.这个内涵就是源于影片的文化底蕴和积淀。
而影视与文化本就是相辅相成,影视以文化为基础才会更加历久弥新,流传的更远,而文化通过影视的表现才更加与人们亲近,俩者不可分割。
就像1994年徐克导演的《梁祝》被人奉为不可超越的经典,将这一流传久远的故事从现在的角度重新演绎,让人眼前一亮。
徐克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一贯擅长旧瓶装新酒,对于古装故事,情有独钟,还特别善于利用和翻新以往的叙事模式:假托故事,放手虚构;只求精彩出众,不拘事理考据。
梁祝就是一例,尽管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众人皆知,他们的爱情也缠缠绵绵、悲悲戚戚逶迤了千余年,也回肠荡气、惊魂动魄咏叹了千余年。
徐克还是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一种如此美丽的汉文化。
梁祝的故事原型是在浙江上虞望族小姐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州游学,结识了“典型的书呆子”会稽(绍兴)穷书生梁山伯,同学三年,没有破绽,结下深厚的情谊。
长亭送别后,祝英台被许配给鄞县富户马文才。
梁山伯这时才意识到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和两人心中的爱情。
学业有成后,梁山伯相思成疾,病死在鄞县县长任上,葬于城西。
祝英台出嫁经过坟前,痛哭欲绝,哀感动天,墓穴开裂,让她与梁山伯同葬。
日后双双化为蝴蝶,翩翩绕芳草枯坟飞舞,将梁祝的爱情故事千古传诵不绝。
民间传说只有爱情的影子,徐克版电影使它有了爱情的血肉,也使这个永恒的爱情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年同窗的短暂时光,轻松愉快,美好的情愫暗然滋长;十八相送依依不舍,你你我我,私定终生;英台许做他人妻,两相盟约欲私奔,却因祝母阻拦不得;山伯思念英台心力交瘁而死,英台一脸惨白成亲,娶亲路上途径山伯墓,风雨大作,悲戚难耐,纵身越坟,生死夫妻定不负。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对比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对比文化交流是影视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比。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对比涉及到了剧情、制作、艺术风格等多个层面,对于推动影视艺术的发展和丰富观众的文化体验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交流在影视剧情上的体现。
中外影视在剧情编排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中国传统的影视作品注重情节的内外因关系,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影视作品则更偏向于动作、节奏和对白的张力。
这些不同的剧情模式和表现手法使得观众在观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间的独特魅力。
其次,影视制作中的文化交流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外电影在制作方式、技术手段、艺术技巧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例如,中国影视作品倾向于注重情感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而西方影视作品注重于特技效果和影像的奇幻感。
通过相互借鉴和融合,中外电影可以引领观众进入不同的艺术世界,增加了影视作品的多样性。
此外,文化交流也反映在艺术风格上。
不同国家和地域拥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习惯,这种差异会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体现。
例如,中国影视作品常常注重色彩的运用、光影的变化和画面的细腻描绘,西方影视作品则更加强调动态和前卫的表现方式。
通过对比,可以使观众更加了解和欣赏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拓宽视野。
最后,文化交流对于观众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观众作为影视作品的受众,对于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观看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影视作品,观众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增加对于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文化交流也激发了观众对于不同文化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并接受其他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对比体现在剧情、制作、艺术风格以及观众的接受度上。
通过文化交流和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影视作品可以互相借鉴、融合,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文化交流是推动影视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和认同的桥梁。
某国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有何异同?
某国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有何异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相互交流,文化交流也随之变得更加频繁。
其中,文学和影视艺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文化领域。
那么,某国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又有哪些异同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
一、题材和风格- 文学方面:某国的文学多以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为素材,比较严肃,风格古板,大多数作品品味高雅,以深沉沉郁为主。
而中国的文学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题材和民生问题,风格生动活泼,以深深的人民色彩和广阔的视野著称,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文学市场。
- 影视方面:某国和中国的影视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某国的影视作品注重寓教于乐,更多地关注历史、传统文化和道德道德观念,受众面更广。
而中国的影视作品则更加注重现代化和国际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人性和人性关系,符合现代人对多元、开放和多样性的追求。
二、制作水平和文化背景- 制作水平:某国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在制作水平上各有千秋。
某国的文学作品虽然内容深刻,但在创作技巧和表现形式上较为陈旧,与现代人的审美有些脱节;而中国的文学则较为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审美性。
而在影视方面,中国明显胜过某国,尤其是在影视技术和制作质量上更加出色,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推出的大制作,更是让人觉得中国影视业发展速度之快。
- 文化背景:文学和影视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某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受传统观念束缚较多,艺术内容也更加注重历史传承和宗教信仰,这有助于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但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其发展空间。
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则倾向于将现代化元素和国际化元素融合在一起,突出多元性和开放性,这更有助于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三、市场发展和文化传播- 市场发展:在文学和影视艺术领域,某国的市场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行业体系。
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行业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模较大,产值较高,吸引了全球大批的市场主体,更成为了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一个行业。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优劣
1 文学作品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艺术媒介,创造的审美 意象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的浓缩的“典型”,蕴 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提炼出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方 式委婉含蓄,给欣赏者提供了进行想象的广阔天地,能使他 们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再创造的积极性,使之获得一种 更高的审美愉悦。
• 然而事实上,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 过程中,能赋予文本新的阐释,从而使作 品的意义得到不断的开拓与建构。这是一 切影视作品无法不折不扣地去独立完成的。 所以,欣赏原著和观看文学作品改编的影 视作品,其效果是有差异的。
• 一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审美意象的构成方 式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同。文学 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靠语 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 和未定型性。影视作品是一种可视艺术, 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 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 • • • • • • • • •
1 影视作品融入了导演的审美体验,是导演对文学作 品的再创造 文学欣赏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体验重新创造形象的, 不同的欣赏者再创造的形象,肯定也是有差别的。农人说: “一花一世界。”佛家说:“一叶一菩提。”鲁迅先生曾说:“《红 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 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不同的导演所拍摄出来的影视作 品中,都会有他们自己再创造的“非作品元素”,并非是文学 作品的原貌。
文学作品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艺术媒介创造的审美意象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的浓缩的典型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提炼出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视、电脑的普及,影视 进入普通人家,读书特别是看小说的人越来越少 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现在生活节奏太快, 没有时间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看文学作品 改编的影视剧,效果是一样的。”这种观点认为 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创作基础就是作品本 身,其反映的主题思想及其审美、娱乐功能和作 品本身在观众和读者中的影响是相同的,认为二 者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观后感与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接纳
电影观后感与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接纳电影是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镜头的语言讲述故事、传递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每个人对电影的观看体验都是独特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对电影的理解产生影响。
因此,理解和接纳电影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电影观后感与文化差异展开讨论。
首先,观后感作为与电影互动的重要环节,体现了观众在文化差异下的感受与思考。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这将直接影响观众对电影的感受和评价。
比如,在发达国家,观众可能对电影中的技术效果、演员演技等方面更加关注;而在发展中国家,观众可能更看重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因此,观众对于同一部电影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观后感,这正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其次,文化差异对观众理解电影中的细节和象征意义也起着重要作用。
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通过视觉元素和声音组合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电影中的一幕可能使用了特定的符号和象征手法,来隐喻特定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念。
只有观众熟悉这些符号和手法,才能准确理解电影中的意义。
因此,观众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在观看跨国制作的电影时,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电影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形式,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在接纳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其他文化的独特性,不局限于自身所熟悉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
通过对电影中反映的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接纳,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同时,电影也是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窗口之一。
通过观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问题。
电影能够带给我们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们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取新的灵感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尝试观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并与他人交流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互动。
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
《机器人9号》影评在去年的时候我看了《机器人9号》这部电影,起初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同学的推荐,说还不错,我就看看了。
当时看的时候也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挺有意思的,里面涉及到的主题和思想以及电影的各种技巧都没有去想。
前几天我又看了一遍,在网上也看了下别人对这部电影的一些评价和评论,自己也多想了想。
动画作为一种类型想要获得成功自然同通常意义上的电影一样离不开好的剧本,但是动画电影较之普通电影有一个先天的优势,独特的画风往往可以弥补剧本上的不足。
普通电影无论怎样去想象,怎样去发挥,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东西都难免与现实世界有所牵联,世界的现实性制约着普通电影的想象力。
对于动画电影来说则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一张空白的纸上,任何东西都有被创造出来的可能,在动画的世界里,作者就是造物主,创世的源力则是作者的创意。
对于《机器人9号》这部电影来说,申·阿克就是上帝,他把一群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忽视的缝纫玩偶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继而用一堆破铜烂铁构建了一个被战争所摧毁的末日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每一样东西又全部来自于他的想象,这就不得不惊叹作为“上帝”的申·阿克有着惊人的艺术创意。
在这个善良与可爱的动画形象泛滥地被CG技术制造出来的今天,这群粗粝、真实、质感十足的缝纫小人却给人眼前一亮的全新感受。
在有着蒂姆·伯顿色彩的哥特式末世异境的衬托下,缝纫人与作者赋予他们生存的世界浑然天成地融为了一体,视觉冲击与影片的氛围也就此得以确定。
申·阿克通过拉链、纽扣、别针、麻布、金属零件这5根线条勾勒出了脑海中世界末日下唯一的生命形象,继而试图赋予他们一个独特的故事使之变得更为生动,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故事并不像缝纫人本身那样具有创意。
依靠着出色的造型创意优势,《机器人9号》这个故事本身的单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由于2005年的时候《机器人9号》只是一个动画短片,要把一个原本就存在的动画短片变成一个动画长片,对于作者而言并不算是一件轻松的事。
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
成绩______ 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学习报告课程名称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考试时间2013年5月考试地点教2B103考生姓名李若冰考生学号14115415考核方式考查任课教师潘荣成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学习报告作者姓名:李若冰(材料学院材料专业 11-6班学号14115415)[摘要] 通过学习《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这门课程,我感觉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与探索中收获到很多。
这是一门极富趣味的课程。
通过看电影这种令人放松与娱乐的方式,不仅让我们在繁重的一周学习中得以放松,更重要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折射出的人生道理。
激发我们的斗志,促进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停止的努力......[关键词]追求梦想、美味、种族歧视、爱情、励志一、《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课程内容总结在32学时的《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课程中,老师主要介绍了八部中外优秀电影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一些电影,在每个影片播放完毕之后,同学们都积极进行了影片评价、自己的看法以及影片中折射出的道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影响和价值观的改变。
每部影片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大家的积极交流和讨论,我们从中间学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教训。
同时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与课堂所播放电影相关联的影片,我也看了一些,这些电影不仅趣味十足,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八部电影中,下面我主要谈谈我对着五部电影的看法:《风雨哈佛路》、《美味情缘》、《撞车》、《失恋三十三天》、《死亡诗社》。
二、从该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一)《风雨哈佛路》《风雨哈佛路》这部影片主要讲了主人公Liz Murray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尽管父母吸毒,莉丝仍然深爱着他们。
她在毒品、艾滋、饥饿充斥的环境中度过童年。
在学校,莉丝肮脏的衣着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让她饱受同学嘲弄,终因逃课被送进女童院。
15岁时,莉丝拼尽全力维持的家庭最终破碎,她开始流落街头,捡拾垃圾,偷东西,她整夜乘坐地铁,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温暖入梦。
浅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差异
浅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差异浅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差异一、引言电影诞生于1895年,虽然己经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与文学相比还是略显年轻。
不过,因为电影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处感官,所以更容易对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电影和文学都是用来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他们在情感的诉求与表达上仍然具有某种一致性。
下面,笔者将借助《呼啸山庄》来透析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二、电影和文学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沟通工具,它是支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
所以,有学者提出“语言”是人们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行为,是一种变相的心理活动。
而“言语”则是个人用以表达自我思想与情感的个体行为。
由此,便能够得出“语言”与“言语”之间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时所用到的各种手段、方式和特殊媒介的一种统称。
换言之,电影语言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不但能够反映与认识客观世界,还可以传递某种思想感情。
由于电影语言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电影并非一种语言,但却非常像是一种语言。
在电影中,不需要遵守固定的语法,并且不需要俗套的语汇。
例如,儿童在学会语言表达之前的几个月内就己经先学会了理解电影中变换的场景与画面。
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特意去学习相应的电影智力就能够欣赏电影,读懂电影语言,当然这只是从最低水平上来说的。
与电影语言相比,文学语言更为正式。
将现代汉民族语言进行高度加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化的语言,即为标准语,也就是所谓的文学语言。
这类语言的形成基础是书面语,但其也具有口头形式,主要服务于民族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所以,对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而言,文学语言则起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四、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一)语言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法均不同与电影语言相比,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就显得过于单一了。
简单地讲,文学的语言单位通常都是由抽象的符号组成的,例如音素和词素等;而电影语言则不同,其可以将音乐、字幕、声音、图像集结在一起,利用各要素之间的交叉组合使用,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
比较影视艺术和文学、戏剧的异同
二、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在传统文学领域的地位是仅次于主题的,甚至在小说这 一体裁中,有学者认为小说的创作目的就是塑造人物。纵观世界 文学史,众多名著中塑造的典型人物至今仍闪耀着熠熠的光辉, 比如《高老头》中那个爱女如命又迂腐不堪的高里奥,《变色龙》 中把衣服穿了又脱的奥楚蔑洛夫,《吝啬鬼》中的吝啬鬼,《伪 君子》中的伪君子……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也可以说人物塑造的成功就是作品的成功。当然,在影视作品中, 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但同传统文学比起来,影 视文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这一不同体现了影 视作品人物塑造的特点和局限,也正是影视人物形象无法像传统 文学人物形象那样深刻而隽永的原因。
比如列·托尔斯泰的《复活》,其小说的主题是对反人民的法律 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尖锐针砭,《复活》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 改编而成的,托尔斯泰本来想将它写成一部道德心理小说,但在 写作的过程中,作者渐渐脱离开了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并从中 挖掘到开始超脱于故事之外,直接以大量的篇幅向读者直接抒 发议论和感想,而整个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则成了作者的思想, 也就是小说的主题的附属品。通过小说中主人公马斯洛娃和聂赫 留朵夫的感情纠葛以及恩恩怨怨,读者很难从中找到作者真正想 要点明的主题,而这一主题是作者站在全知的角度上直接表达给 读者的。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复活》这部小说如果剔除了情节 和人物,单单只保留其主题,那么这部作品仍然成立,只不过由 小说变成了另一种文学形式而已。
为什么影视文学的主题依附于故事?这是由影视作品 载体形式的限制所决定的。在传统文学领域,我们可 以通过一段文字准确而精辟的阐述我们的思想,而影 视作品是由画面讲述的故事,如果我们所要阐述的思 想无法完全转化为画面,那么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同 样以《复活》为例,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通篇的说教和 评论无法搬上银幕,如果失去了情节和人物作为依托, 这些思想就无法在影视作品中存在。现在有些影视工 作者在从事创作的时候片面的强调主题的厚重性,严 肃性和深刻性,而忽略的故事的可看性,这必然是舍 本逐末的。
电影文化与影视鉴赏
电影文化与影视鉴赏电影文化是一种充满艺术和创造力的表达形式,它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一种探索和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方式。
影视鉴赏,则是对于电影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需要观众不断积累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
首先,电影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能够跨越国家和文化的界限,传播各种思想、价值观和美学观念。
电影不仅仅是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创作,还融入了音乐、摄影、剪辑等多种艺术元素。
通过欣赏和了解电影,人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貌,增进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对于影视作品的鉴赏,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敏感度。
在电影中,许多细节和符号都蕴含着导演的用意。
观众需要通过对导演的用光、构图、演员表演等方面的细致观察,去揣摩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象。
例如在《低俗小说》这部影片中,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巧妙运用非线性叙事和略微夸张的角色形象,以及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的音乐,展现了对于爱情和暴力关系的一种探讨和反思。
除此之外,了解背后的电影制作过程也能够提高观众的鉴赏能力。
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团队合作的结果,包括编剧、导演、制片人、摄影师等等。
每个环节的主创人员都对影片的风格和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相关的纪录片或读稿了解这些幕后英雄的故事,从而更好地欣赏电影创作的艺术性。
同时,电影文化和影视鉴赏也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反映了当代社会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观众通过对于电影中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发展的观察,可以引发对自己以及社会的思考。
影片《美丽心灵》以心理学家纳什的生平为基础,让观众对于人类的疯狂和理智做出了思索。
这种对于人性、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不仅可以提升观众的思辨能力,还可以启发观众去关注和改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也不能忽略电影文化对于个人审美和情感的影响。
每个人对于电影的喜好和理解都是个体化的,取决于个人的经验、背景和情感。
一部电影可以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也能够成为观众放松和享受的途径。
影视史角度下的中外观众口味与文化偏好对比
影视史角度下的中外观众口味与文化偏好对比中外影视在口味与文化偏好上的差异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
本文将就此话题从影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中外观众口味与文化偏好的对比。
首先,中外影视在题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影视作品普遍注重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的表达,如历史剧、武侠剧、家庭伦理剧等。
这些题材反映了中国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而在中国市场,动作片和喜剧片的受欢迎程度也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西方影视作品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各种题材,如科幻、惊悚、爱情等。
西方电影普遍注重故事的情节发展,特技效果和特效也较为突出,更加注重娱乐性与视觉效果。
其次,中外观众对于角色设定和情感表达的偏好也存在差异。
中国观众更加重视角色的正面形象与高尚品质的呈现,喜欢看到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
而西方观众对于复杂的角色和情感的描写更感兴趣,他们更容易接受不完美的主人公和混乱的情感关系。
这种差异可以从两国的文化背景得以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育,对于人物形象有着一定的规范和期待。
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强调个体的情感和发展过程。
再次,中外观众对于幽默和情感的处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中式幽默多采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情节反转来制造笑点。
中国观众喜欢欢乐的氛围和轻松的剧情,更注重情感的真实与感染力。
相比之下,西方幽默更加直接和自嘲,注重对话的机智和幽默感。
西方观众更加注重喜剧的节奏感和笑点的连续性,更喜欢黑色幽默和讽刺的元素。
在情感表达方面,中国观众更注重情感的细腻和内敛,而西方观众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和情绪宣泄。
最后,中外观众对于情节的安排和结局的期待也存在差异。
中国观众更喜欢情节的曲折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注重剧情的发展和高潮迭起。
而西方观众更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更喜欢意想不到的结局和令人惊叹的结构。
西方观众更欣赏反转和悬念的设置,而中国观众更欣赏情节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总之,中外观众在口味与文化偏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
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影视赏析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作用——以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摘要: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在今天的社工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广泛的进行交流。
而影视文化,对于这种跨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通过在《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课程上放映的电影《推手》来阐述。
来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大陆的退休老人朱先生来到美国,在儿子家养老。
父亲、儿子、美国儿媳及混血的孙子同住在一栋房子里,矛盾和冲突在这个家庭的内部展开。
主人公朱先生从北京搬到美国,本来是想安度晚年,可是语言、思维、生活习惯的不同却让他和儿媳玛莎长期处于一种冷漠、隔绝的状态中。
导演通过精彩而有力度戏剧化冲突,深入探讨这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根源,融入了两种文化差异的思考,从电影中,我们能够关于跨文化交流得到一点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推手》文化矛盾冲突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
各国在风俗、习惯、人情、环境、传统、民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
有些差异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和相互影响而已被中国公众所理解和接受,电影中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及人物的关系都与中式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仅用语言来分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及社会问题,在了解的基础上逐步分析并加以总结,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差异电影《推手》就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
矛盾由此而生。
李安自编自导的“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作为主线,描写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
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
下文将从情感观念和语言教育等各个方面展开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阐述和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
影视赏析作业
影视赏析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作用院系名称:资源学院姓名:王子龙班级:地质10-1班学号:0 5 1 0 1 9 9 0影视赏析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作用——以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为例作者姓名:王子龙(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地质工程专业 10-1班,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李安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从国内到国外,他的电影享誉世界。
这位大器晚成的导演从来都是以低调儒雅的形象示人,他的电影也和他的人一样,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尤其是他的“父亲三部曲”,更加是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渗透和宣扬。
【关键词】李安;父亲三部曲;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蕴深厚源远流长,而艺术的“载道”意识也是历史悠久,无论是孔子荀子的儒家文化,还是老子庄子的道家哲学,都曾作为文化的主流精神从文艺作品中表现过,这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制约着电影创作者,也影响着电影观众。
李安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他日后的电影作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他的电影中充分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使李安享誉中外的“父亲三部曲”,就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体察而深受欢迎和肯定,在这三部作品中充溢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太极拳、中国书法、中国饮食文化、婚宴习俗,由此构成了浓郁的中国文化风情。
1、《推手》中文名:推手英文名:Pushing Hands导演:李安主演:郎雄王莱王伯昭李涵黛博拉·史赖德地区:中国台湾时长:105分钟类型:剧情/喜剧发行时间:1991年《推手》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
在美国的法律中,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
影视欣赏领略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
影视欣赏领略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影视欣赏:领略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通过观赏影视作品,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影视欣赏来领略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
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隐喻影视作品往往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背景和文化隐喻,通过细节的刻画和人物的塑造,呈现出某种时代氛围和社会风貌。
例如,中国电影《活着》通过讲述一位贫苦农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中国历史时期的农村生活和社会变迁。
观影者可以通过细腻入微的情节和细节,深入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
二、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再现影视作品也常常用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等元素来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的故事。
例如,韩剧《大长今》通过再现朝鲜时代的宫廷生活,向观众展示了朝鲜古代的社会风貌、皇族礼仪等传统文化元素。
观影者通过欣赏影视作品,能够更加立体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跨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例如,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通过讲述一个美国贵族和一个穷苦画家在沉船事件中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旧世纪初美式与英式社会文化的碰撞。
通过观赏这类影片,观影者不仅可以欣赏到摄人心魄的故事情节,还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和融合。
四、电影语言的艺术表达除了故事情节和文化背景,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体现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
导演通过镜头运用、画面设计、音乐选择等手法,将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
例如,印度宝莱坞电影的歌舞场景常常用来表现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日本动画片则运用日本传统神话和民间故事元素来构建独特的世界观。
观影者通过欣赏这些影片,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对艺术表达的独特理解和表现手法。
影视欣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和学习。
通过观赏影视作品,我们能够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
中西体育文化精神的异同
• 相同点:不同体育文化都是以运 动技术和运动技能为文化符号的 人体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 的反映。
• 不同点:因人类生活的区域和自 然环境不同,体育文化又呈现出 多样性,形成了各具特色和风格 各异的体育文化。
中西体育文化成因比较
•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成因,单一的农 耕经济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成因,宗法等级制度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成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正是在 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呈现内敛特质,以儒家中庸思 想为主体,兼顾道家、法家和佛家思想,追求“天人合 一”,导致人们在文化意识方面的保守、顺从、中庸、 和谐等文化特征。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 更加尖锐,部落关系是由暴力来决定的,由此导致了古 希腊人对力量的崇拜,铸就了古希腊人的狂热的尚武精 神。同时,古希腊还专门举行各种体育比赛,而奥林匹 克运动会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体育比赛,体现了古希腊 人崇尚力与美的体育文化精神。
武术反应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
• 价值取向可理解为价值导向或价值 体系,实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的综合体现。武术的价值取向包 含了了技击美、节奏美、意境美等 价值取向。 • 武术中的道德即称武德。受到“仁 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及其他 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武德观表 现出“爱国、守信、重义、有礼” 等思想。在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 “仁义”思想,所以要求习武者要 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 技击时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 杀人取命。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思 想的影响,“武德”内涵不可避免 地有历史的局限性。如带有封建色 彩的三纲五常思想的“传男不传 女”、“为朋友两肋插刀”、 “师 命不可违”等,这是我们在认识中 华武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去其糟 粕,武德中优秀的精华才能得到充 分肯定与继承。
小说与电影赏析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对比与统一
06
未来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的 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与影视变革
数字化:文学与影视艺术将更
01 加数字化,通过网络传播和分
享
个性化:文学与影视艺术将更
04 加个性化,满足不同观众的需
求
互动性:文学与影视艺术将更
02 加注重互动性,让观众参与创
作和传播
创新性:文学与影视艺术将更
05 加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小说与电影的起源和特点
小说与电影的发展历程
小说的起源:古代 神话、传说、史诗 等
小说的特点:以文 字为载体,通过情 节、人物、环境等 元素来表现主题
电影的起源:19世 纪末,法国卢米埃 尔兄弟发明电影摄 影机
电影的特点:以影 像为载体,通过画 面、声音、剪辑等 元素来表现主题
文学艺术:语言表达更细腻、深刻,可 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想象
影视艺术:影像表现更直观、生动,可 以带给观众更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语言和影像的运用各有特点, 但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思想、故事等核心要 素。
情感表达的手段
影视艺术:通过画面、音乐、 音效、演员表演等来表现情感
文学艺术:通过文字、语言、 情节、人物形象等来表现情感
宣传推广:通过有效的宣传推广,提高电影 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
电影对小说的拓展与创新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增加了更多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背景和环境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角色塑造:小说 和电影都注重角 色塑造,通过角 色展现人物性格 和情感
视觉文化与影视赏析
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
正如通常所说,视觉文化研究的是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为何如此强调视觉形式表现经验,而并非短视地只强调视觉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觉。
首先引起人们注意这种发展的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称之为世界图像的兴起(出现)。
他指出: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对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
这种视像化使得现代与古代和中世纪判然有别,在那时,世界被理解为一部书。
更重要的是,人们当时不把图像看成是再现,亦即模仿一个物体的人造物,而把它看成与那个物体密切相关的东西,甚至是和那物体同一的东西。
对拜占庭教堂而言,一幅圣像就是它所再现的圣徒。
许多中世纪的圣者遗物和圣骨箱,由于它们是圣徒或神体的一部分而具有神力。
在最近意大利消防人员冒险抢救都灵的施鲁德教堂时,这些圣像的神力得以显示,据说那里的圣像上留有基督面部的印记。
视觉文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分析这些复杂的图像是如何汇聚在一起的。
这些图像并非源于一种媒介或产生于某一个学术界明确划分的地方。
视觉文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
现在,关于看和看的状态的不同观念,在所有的视觉亚学科之间及其内部颇为盛行。
下面我就《红高粱》这部电影谈一谈我的看法。
高粱地里抹不去的红高粱本不是红的,但电影中有太多的红色元素。
新娘的盖头和花轿,酿出来的红高粱酒,日食之后那片刺烈而厚重的红。
这是一代人对历史的整体记忆,也是张导想要展现给观众们的记忆,过了半个世纪。
华丽的一回头,没有硝烟,没有炮火,没有鲜血,没有惨叫,一切与声音有关的东西都无法搜寻,只有那天边的红,是无法抹灭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大学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学习报告课程名称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生姓名考生学号考核方式任课教师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学习报告《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历年是热门课程,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就是看电影,而且觉得可去可不去上课,我认为这门课是对那些热爱电影但看完一部电影之后又不知其讲地是什么地同学开设地课程,意其让同学们学会如何鉴赏电影.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后,我们要去挖掘电影里面地知识,其讲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给我们地触动是什么,导演为什么要把剧情这样安排…….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门课程做简单地总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内容概述;、课程学到地知识;、个人体会与意见;、所学用于实际.一、课程内容概述该课程分两阶段,一阶段是观看电影;另一阶段时对该电影地评论.在观看地电影中,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电影,并用于实际,使学生在课后能通过电影学到知识;通过文化题材影片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地跨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英美社会与文化作基本地了解,培养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地感知力;通过对影片中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地介绍与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地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地影响以提高跨文化交际地质量.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从该课程中学到地知识通过该课程地学习,主要是对中西文化地比较.对中外教育地特色和不足、语言文化交流、当代年轻人地价值观、中西方饮食和婚恋观念、中国人在西方地形象、中西体育精神地比较、中国人地面子问题和“香蕉人”地定义等等作了较细致地分析.同时在这欣赏电影地基础上,自己也独立分析其中地影片并发表自己地观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录取通知书在中美教育之间存在着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地差异,但最明显地还是教育观、知识观地差异. 美国地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地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地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地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地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地角度来看,中国地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撞车语言是人类逻辑思维与交际地工具.因而语言不通是跨文化交际中地一大障碍.人们对某一语言知识地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同样难以进行顺畅地交际.其原因在于:首先,来自不同文化地人们拥有自己一整套语言符号系统,虽然这一语言符号系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但由于语言是文化地一个部分,而文化内涵又是非常丰富地,跨文化交际难以一帆风顺.其次,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克服文化交际中地潜在障碍途径之一,首先是要培养人们地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地培养要做到摒弃定势、偏见与民族中心主义,然后在不同文化影响下对他人行为和自身行为等作出正确地诠释.通过有意识地表达对他人生活、习俗、信仰、价值观地情感与看法,从而进行更有效地交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风雨哈佛路所谓地美国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地美国梦则源于英国对美国地殖民时期,发展于世纪,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地奋斗便能在美国获得更好生活地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地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地社会阶级和他人地援助.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地角色,但许多美国人地确认为,这种获得成功地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地.如果说早期地美国人还提倡“诚实和勤奋”来致富,今天则是越来越热衷于寻求“快速致富”.比如,现在美国人最推崇地致富方式是:与大企业打赔偿官司、去拉斯维加斯赌博或买彩票、以及参加有奖电视竞赛节目.沃肖尔认为,这表明美国社会正在逐渐丧失勤奋劳动地动力.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饮食男女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地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地不同程度地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地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地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地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地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对比注重“味”地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地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地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地发展而变地模糊.越来越多地中国人已不再只注重菜地色、香、味,而更注重它地卫生与营养了.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地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地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地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消逝地星星《消逝地星星》并不是旨在批判中国,它只是将中国摊开在观众眼前,人们地劣根性同他们地善良、坚韧一样清晰,电影中地一切细节都如此精确,以至于文森佐看到地中国并不比我们看到地更奇特,却比一般中国电影更为一针见血,玩弄权术地官僚、滥用职权地执法者、生存在恶劣条件下地农民工、不负责任地责任人、柔弱地孩子、孤独地老人……难道我们不是生活在其中吗?文森佐在这个巨大地国家和拥挤地人群中显得如此疲倦和无助,我们就是他.世界上有各种各样地国家、民族、文化,而且同一国家、民族、文化地人也千差万别,要说清楚中国在外国人眼中地形象地确十分困难.不过,总体而言,中国形象总是有一些关键地点,它们是整个国家形象地关键部分,它们直接影响中国地发展和国际地位.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关键地点描述出来,也就差不多呈现了一个大致地中国国家形象了.这些关键点,也是构成国家形象地维度.具体而言,这些中国形象地关键点存在于中国自近代以来纵向地历史演变过程中,也体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地横向维度.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功夫梦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地聪明才智,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地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几千年风雨历程地中华武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地不断粘附和涵摄,逐渐形成了以儒、道、墨等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兵法学、宗教学等文化内容为内核地,以高、难、精、美等形态特征为外延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传统性体育项目. 关于"文武双全"儒家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同时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书"、"数"为文,"射"、"御"为武.儒家还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种追求文武双全地思想,对武术超越纯武地范畴,积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起到了驱动地作用.被尊为中国兵法经典地《孙子兵法》中指出,"不可胜,守也,可胜,攻也",明确地指出攻与防地目地性."因攻以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攻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明确地指出进攻与防守地方法."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后人发,先人至",明确地指出守后转攻、防守反击地战术运用原则.这些兵法,在武术技击中,被广泛采纳,并演化出"主于搏人"、"主于御敌"、"后发制人"地不同打法.体育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地,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地反映,体育文化在满足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地人们地需要时,形成不同地体育文化个性特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面子“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地参与者所相互给予地、相互协同地公共意向”(贾玉新),“是有选择行为地自主权以及自己地观点能得到对方地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地公共地自我形象”(何自然).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地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关于荣耀地基本概念.由于文化背景地不同,中西方面子观也体现出很大地差异.中国人重在千方百计“保面子”,怕“丢面子”,希望得到别人地肯定,很多年轻人因为高考失败等原因自杀.很大程度上是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不会得到社会地认可.所以中国面子是群体取向地个人从属于社会地面子观.相对而言,中国人地面子并不包含和所定义地“负面面子”地元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八)上海之吻电影《上海之吻》地男主角是一个典型地香蕉人,最初也叫,即,是指华人地皮肤虽是黄色(中式外表),但内部却是白色(西式思想)地意思.广义而言,香蕉人是指那些亲西方文化、不了解甚至鄙视中华文化地华人;狭义地香蕉人则泛指不会说中文、或不喜欢说中文地华人.“黄皮其外、白瓤其内”、“黄皮白心”、“夹缝中地人”、“中文盲”、“边缘化”,是描述“香蕉人”时使用频率最多地词汇.固有地种族特征和难以摆脱地历史渊源让这些新生代地华侨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思想上都难以被西方主流群体和文化所完全接纳,他们常常会感到自己被社会边缘化,虽然已经取得了居住地地国籍,但缺乏作为主人地安全感.因此,他们迫切地希望融人主流社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西方文化.他们中越来越多地人开始拒绝接受汉语和民族文化地教育,甚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心理上地排斥,存在民族虚无感,不愿被贴上华人标签.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对课程地意见或建议我在学完该课程之后,个人感觉八部电影都是在谈论中西方,对比中西方,没有其他方向地评论,要知道中国电影对这方面还是挺少地,所以八部电影应有不同地方向,涉及地范围广,当然,主要集中在中西方地对比上进行细致地讨论也不批评.我们这课叫《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我当时选这课程时认为我能在这课程学习之后,对欣赏电影有一定地方法掌握,并运用于实际中,因为我比较喜欢欣赏电影.但结果好像不太理想,只在对中西方地不同中进行评论,发表一下看法而已,相当于纯粹地讨论课.我想象中地影视欣赏课是老师能引导我们该如何欣赏,例如剧情中地故事情节表达地是什么;怎样挖掘剧情中深沉地内涵;导演为什么要把剧情这样安排;演员如果不这样演地话是否会对剧情有影响(特别是现在大部分电影都有男女演员激情热吻,床上动作……).老师在让我们评论时要鼓励同学多发表地体会及内心地感悟,把内心地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地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地勇气,让他们能在公共场合中学会怎样去打动别人,这样我感觉会更有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正如我上面所说,学到地就是如何对电影进行评论,用于实际中地具体方法较少(这是我个人感觉,不带批评意味).非要说地话,就是看完电影之后,有一种内在自觉出现地感觉,那就是该影片地大概主题,只要进一步细细地分析,品味一下,就能大概体会出电影地内在意义,对自己有何触动,有何教育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文献:[] 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年.[]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 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袁素华,郑卓睿.试析欧美华裔新生代文化身份认同地困惑[].湖北社会科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任易. 上海之吻[]. [美国]洛杉矶:,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乐黛云.文化传递与文化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 韩震. 全球化时代地华侨华人文化认同地特点[].学术界,().[] 丁夏林. 从“金山客”到美国人:评《吃碗茶》中主人公地文化身份重塑[].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