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三课时)授课人:区洁萍【教学目标】学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认识刘和珍的人物形象;通过品读精辟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重点、难点】《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的特点,对于当代学生而言,文中的厚重思想不易把握。
有些语言虽发人深省却难以读懂。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二、背景介绍三、学生朗读全文四、把握总体思路1.请学生讲一下分段的情况,概括一下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二节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节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节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始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2.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节)。
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问:关于写作缘起为什么作者说了那么多的话?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局势是怎样的?(明确)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在爱国力量方面,提到了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在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3)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方法,提高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提高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他人;(3)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3. 文中主题思想的阐述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与运用;3. 主题思想的抽象阐述与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修辞手法;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表达能力;4. 启发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 分析修辞: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组织讨论交流;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合作态度等;4.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5. 思考与批判: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环节中表现出的思考与批判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3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
分析并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及其文学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2.2 教学难点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人物形象等。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社会背景。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描写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阅读原著,深入理解作品。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共计2课时。
教学顺序:先讲解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4.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讲解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介绍《记念刘和珍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作业5.1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思考能力。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写一篇关于《记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和启示。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资源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朗诵会,增强对作品语言的感受力。
邀请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
6.2 教学资源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了解学术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动态。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2)分享讨论成果,整体感知课文。
4.4 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5 品读课文(1)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情感教育。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推荐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
6.1 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6.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语法、表达清晰度等。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分析刘和珍的生平和贡献。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全文,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贡献。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刘和珍的具体事例。
运用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刘和珍的生平资料,供学生参考。
使用标注和总结的图表,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步骤二:阅读全文,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贡献。
步骤三: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步骤四: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刘和珍的具体事例。
步骤五:总结全文,强调刘和珍的精神意义。
3.2 教学活动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贡献。
活动二:小组合作,讨论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活动三:小组展示,分享案例分析的结果。
活动四:全班讨论,深入理解刘和珍的精神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生的阅读笔记和作文,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评价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情况。
4.2 教学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刘和珍的文章和资料,深入了解其生平和影响。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举办纪念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的精神意义,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其精神。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能够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3)学会倾听、表达、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2)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 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3. 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 深入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记念刘和珍君》;2. 参考资料:关于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你们对刘和珍有什么了解?她在我国现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2)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阐述她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阐述刘和珍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课题:《记念刘和珍君》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授课时间:三课时授课老师:张三教学设想一、了解到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还是有点难以适应,阅读课文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疑惑,所以让学生先预习,主动解决一些基本的知识性的问题。
二、理解这篇文章需要联系到背景知识,所以第一步要适当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熟悉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文章结构层次,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整体性认识后,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逐段精读、分析。
三、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细致地反复品读课文,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认识。
四、回忆本文的作者和作品,找“三·一八”惨案的资料,以提问和录像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学习课文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目标一、了解时代背景,找出文章的线索和本文的语言特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领会写作意图。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目标)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找关键句,理解文章这些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能力目标)三、把握情感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斗争精神和铭记血债,不忘教训的优秀品质。
由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情感目标)教学方法:全文学习采用“预习-阅读-思考-讨论-提问-发表-总结”的教学方法,采用“在理清文章思路中理解难点和重点”,其中老师起指导作用。
教学重点:1、提高朗读能力,学会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1、梳理文脉,分析结构及局部思路。
2、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语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爱国情怀;(3)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下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3)布置课下作业。
四、课下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 分析并总结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情感态度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另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针对这一点,我会尝试在课堂上创造更多轻松、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举例:分析“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等句子,理解其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
(2)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敢于对现实进行批判。
举例: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现实问题。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理解鲁迅作品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作用。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了解鲁迅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鲁迅作品在当代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将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理解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知识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解析难点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
4. 现实生活应用: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记念刘和珍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理解作者的观点。
4. 知识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解析难点内容。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生命,热爱祖国。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写作练习的完成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3. 个性化写作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修辞练习。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写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3. 修辞手法运用: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3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记念刘和珍君》教案3
血.红字.罪与罚——《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文本中十次出现“血”字,这激起了教者想从一个全新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想法。
基于这一点,我采取专题形式,从文本三个核心元素(血、红字、罪与罚)出发去实施教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量进行了较为深透的挖掘。
第一课时
一、导语,了解课文背景
1、鲁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
”中国历史正是如此,无数的英烈浴血奋战,新中国才迎来了今天的祥和和繁荣。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页页洒满了先驱者鲜血的历史。
(大屏幕显示一滴滴逐渐放大的鲜血)。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顾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流血惨案---1926.3.18惨案。
2、了解课文背景(3。
18事件的概况)(见教材45页注释①)
对于这一事件,许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写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对于这篇文章,大家预习过了,我想先请几位同学谈谈初读感受。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六、合作探究
⒈学生再默读课文一、二部分:
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学生概括、展示、交流)
采取方式:①筛选信息。②同桌交换意见。③小组讨论。④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从文中寻找关键词来回答)
教学
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学
难点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理清局部思路,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学生读课文明确: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学情分析】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二、探究主旨,品味情感
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此”包括哪些复杂的情感?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三、探究手法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真的猛士”是指那些勇毅者。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先对斗争的方式进行理性反思,再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课题名称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2017-11
教师姓名
彭慧
学生年级
高一
课时
第三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朗读和默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心得。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 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2. 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2. 教学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纪念刘和珍君》。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回顾《纪念刘和珍君》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内容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作品鉴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进行鉴赏,教授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思考与讨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纪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
2. 请学生找出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读后感的内容,评价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事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她的伟大和无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刘和珍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刘和珍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促进学生思考。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刘和珍的事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她的生平和工作。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课 型
讲授
课时安排
第 3课时 (共 3课时)
授课时间
2021年 10 月19 日
授课教师
崔金瓯
授课班级
1-6 A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概括人物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学生阅读课文,把其中你认为重要的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划出来
在原文中画出语句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一、学习新课。
⒈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
明确:不赞成,应改变斗争方式――“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2、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鲁迅第三课时Ⅰ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Ⅱ学情分析学生离这个时代已经很久,很难理解那个时期相关的事件,再加上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来难学,学生也有排斥的心理。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找到一个既能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Ⅲ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使用小说形象分析的方法,设置情景,体验人物形象并能领会其精神。
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Ⅳ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Ⅴ教学流程一、导入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
”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二、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
──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1.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
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
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
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4.“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三、探究主旨,品味情感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此”的内容包括:⑴对爱国者的崇敬;⑵对执政府的愤怒;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四、结束语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
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五、板书设计此课时因为全是品味课文中重点的语句,因此板书是适当的选择重要的内容来写,可视情况而定。
此处不列。
六、作业C层: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赁屋()攒射()惩创()尸骸()浸渍()血污()2、下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长歌当(dàng)器菲(fěi)薄寥落(liáo)B、桀骜(ào)锋利莽(mǎng)原儆(jìng)戒C、折(zhé)本威慑(shè)立仆(pū)D、抚恤(xù)山阿(ē)陶潜(qiǎn)3、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组()A、毅然呻吟和霭洋溢B、洗涤回僻秘决淋漓C、造形诧异桀骜菲薄D、干炼恶耗付债菲红4、词语辨析①此时的山村早已在___的月色中睡着了。
②这次淡话,他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___。
A、渺茫无可厚非B、渺茫无可非议C、微茫无可非议D、微茫无可厚非5、选出关联词使用最恰当的一组()但我对于这些传说,___至于颇为怀疑。
我___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___我还不料,___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___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___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A、竟不但而且还尚且更B、更向来然而更况且竟C、更虽然但是还尚且竟D、竟向来然而更况且更B层:6、对下文理解最为恰当的一句是()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人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A、对段政府的残酷屠杀,作者感到极大的哀痛和愤怒,因此要写文章进行斗争。
B、“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是本段中心句,表明自己要在痛定之后来写作文章进行反击。
C、段政府的残酷屠杀,使作者感到极大的悲愤,而反动文人的造谣、诋毁,又使作者感到极大愤怒,因而要写文章进行战斗。
D、文中的“学者文人”指依附军阀政府的势力迫害进步学生的校长杨荫榆。
作者对他的做法十分愤怒,因而要写文章批驳。
7、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揭示了沉默的结果,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
B、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突出沉默的作用,表达作者最大的愤怒。
C、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表达作者的愤怒,并呼唤激励后死者,语气高昂激跃。
D、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先明而有力地预示了沉默的中华民族爆发革命惊雷。
A层:1、请愿能增加政府的压力,扩大影响,鲁迅为什么要否定学生的请愿,谈谈你的看法,写成文字4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痛哭和珍石评梅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
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
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
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
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
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