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
故乡鲁迅读后感6篇
故乡鲁迅读后感6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书籍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提升阅读的价值,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可以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故乡鲁迅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故乡鲁迅读后感篇1中国有个很温暖的成语,叫落叶归根。
漂泊了一生的人,到了垂暮之年,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过那种享乐于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生活,是有多少人求之而不得的啊。
就像作者,自此一别,已是一生。
就像无根的浮萍,就算再自由,能游遍千山万水,也始终没有一个最终的归宿,能让他由身到心安定下来。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那了无生气,死气沉沉的,是他牵挂了几十年的故乡么?那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支撑着他的,对故乡的思念,丝丝温热的牵挂,被那阴冷的风一吹,便渐渐冷下去,一点一点断开,最终断成毫无关系的两半。
在风下飘摇着。
苍黄的天,向老人惨淡的脸色,静静地,冷酷的,束手无策地,看着村庄,一点一点的变得萧瑟。
岁月最绝望之处,也就在于看着自己最牵挂的东西,一点一点在眼前衰老下去,了无声息,以至于人们发现不了。
当时间将发梢染上已成淡淡的白色时,记忆中的乐土,却再也回不去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
但总觉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子里回旋,吐不出口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表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欢喜和凄凉这两个词用得真是好,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站在面前,却相顾无言。
当初儿时的单纯的快乐,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欢喜的是再一次相见,凄凉的也是再一次相见。
那么多年的疏离,身份的变化思想的差异,已形成一道厚厚的透明屏障,虽是看不见却也确实挡在二人之间。
对方已不再是那个阳光快乐的少年,而自己也不再是那家境殷实的少爷。
这时想起来,他们的回忆那么单薄,仅仅几次见面,却因向往彼此的生活而被牵绊住。
那种伸出手,挽不住的美好,就这样溶入岁月的洪流。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远离了我。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3000字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3000字《故乡天下黄花》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村变革的长篇小说,作者贾平凹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吸引,同时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这本书的情节非常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一个村子的故事,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劳动到家庭生活,从婚丧嫁娶到邻里关系,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
同时,作者也通过一些小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现了农村变革的历史进程和矛盾冲突,让读者对农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这本书的人物非常生动形象。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村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老灿。
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但在变革时期,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经历了失去土地、家庭破裂、生活困境等一系列打击,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出路。
他的形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人的艰辛和坚韧。
此外,这本书的思想和观点也非常深刻。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命运,表达了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对农村变革的思考。
他认为,农村变革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矛盾。
他呼吁人们要关注农村问题,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利,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观点让我对农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农村发展充满了期待。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关注。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农村生活的敬畏和对农民的尊重。
他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命运,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坚韧精神。
这种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关注,让我对农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故乡天下黄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坚韧精神。
《故乡天下黄花(典藏版)》读后感_3500字
《故乡天下黄花(典藏版)》读后感_3500字《故乡天下黄花(典藏版)》读后感3500字从民国初年、抗日时期、土地改革到文化大革命前期,马村村民半个世纪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作家刘震云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24万文字,汪洋恣肆,将全书划分为四个部分,虽然这四部分当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按照线性时间顺序来记述,但它们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尽管如此,这四个故事无一没有反映出既得利益者对权力的滥用以及人民群众的无知、无奈和愚昧。
《村长的谋杀民国初年》:得到村长的职位,就可以断案吃饼,受人“敬重”,在村里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数十年前,村里只有一个大户人家——李家,后来,李家的一个姓孙的佃户慢慢发家致富,人丁兴旺。
一山难容二虎,孙家开始与李家分庭抗礼,孙李两家为了争做一村之大,不断拼杀抢夺。
李家明争不过,不惜暗地里雇杀手谋害了现任村长孙殿元的性命,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从此孙李两家结下了世代深仇大恨。
《鬼子来了一九四0年》:鬼子来到马村,孙李两家的后代,孙屎根、李小武以及副村长路黑小的儿子——土匪头子路小秃都费尽心思互相斗争,伺机抓捕来到村中收取粮食的日本鬼子,为的是可以大展威风,邀功请赏,换取队长、旅长的职位。
孙毛旦沦为伪军队长,不顾牺牲群众的利益也要为日本鬼子鞍前马后,尽心效力,不过当日本人要求孙毛旦指出村民里面的八路军、中央军、土匪,原本完全可以公报私仇的他却不愿意冤枉人,以致被日本人杀害。
《翻身一九四九年》:这一部分展现的情景可谓相当惨烈。
李家曾经的马夫——老贾回到村里主持土地改革。
在孙老元、李老喜、徐布袋三家的积极配合下,老贾快速并且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但是区里来人调查后,说土改完全没有达到效果,太过平和。
于是派曾在东北主持土改的老范到村里重新进行土改。
赵刺猬、赖和尚和地主许布袋以及李家后代和路小秃之间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斗与反批斗,迫害与反迫害的生死斗争。
批斗迫害的一方,可以名正言顺地瓜分地主粮食,卑鄙龌龊地强暴地主老婆,甚至是打死了地主也不必血债血偿,该怎样快活就怎样快活……村子里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
《故乡天下黄花》诙谐中的撕裂与绝望
Reading读 书《故乡天下黄花》:诙谐中的撕裂与绝望"The Yellow Flowers in the Hometown":Tearing and Despair in the Humor文/杨 子《故乡天下黄花》是河南作家刘震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和《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一起组成了他的故乡三部曲。
不同于他的《手机》《一地鸡毛》eading 读 书56R人们滋生仇恨,导致了更多的人们被屠杀。
这种强烈的落差感营造了一种无边的荒谬和绝望,结果导向、目的先行,作者把这些全部摆在其中,让读者审视和反思这一段历史。
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民众都有共同的特征——愚昧和麻木,他们既可以是权利斗争的牺牲品,又可以是杀戮事件的始作俑者。
他们在一场场斗争中,早已经失去了自我。
这一点从作者对他们起得名字中可窥一二——布袋、屎根、毛旦、蚂蚱、赖和尚、刺猬……由此观之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甚至不愿意为他们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抗战时期,马村被扫荡,妇女被侮辱、房子被烧毁,而邻村的人们竟然趁火打劫、发死人财。
文革时期,他们轻易被煽动,进行大规模的械斗,本应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邻居彼此之间杀红了眼,在权力的趋驱使变得扭曲、丑陋。
同胞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发财的契机。
在他们的眼里,似乎没有正义、正确,有的只是利益驱使下的狂热和疯癫,他们无知、麻木得令人绝望,作者所营造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图景——一群没有自我觉醒意识的人们,在本能的驱使下不断沉沦。
刘震云拿着放大镜,不断放大着人性之恶,这种人性之恶不断挤压着读者的审美空间,让人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喘息空间,再加上刘震云幽默、诙谐的语言,更是让人们在字里行间直观地看到了人们的丑态百出。
真、善、美一下子隐去了行踪。
赵小狗为几块花生饼,默许李文闹给自己戴绿帽子,甚至有意为他们行方便。
作者简单写几笔孙毛旦与许锅妮相处,反倒大写特写他肠子流了满地被狗撕扯的画面。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故乡天下黄花》是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作品,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沉浮。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观察,作者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村的生动画卷,让读者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被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也被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所打动。
首先,我被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经历和情感。
从他们的言行中,我看到了农村人的朴实、善良和坚韧。
例如,主人公刘金定这个角色,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的命运却充满了波折和坎坷。
他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生活的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描绘刘金定的人生经历和他身边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每一个章节都紧扣主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惊喜。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转和悬念等手法,让整个故事充满了转折和波折。
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此外,《故乡天下黄花》的主题深刻而独特。
作者通过描绘刘金定的人生经历和他身边的人物故事,探讨了农村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和选择。
小说中的“故乡”既是指中国农村这个特定的地域,也是指农村人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寄托。
作者通过描述刘金定等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农村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挣扎。
这种主题的探讨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村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不易和坚韧,也让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故乡天下黄花》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这种叙事方式既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想象力,又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人性和社会的复杂。
同时,作者的语言表达也非常简洁而有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总的来说,《故乡天下黄花》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小说。
《故乡天下黄花》:刘震云告诉我们,故乡,这里没有一个好货
《故乡天下黄花》:刘震云告诉我们,故乡,这里没有一个好货《故乡天下黄花》:刘震云告诉我们,故乡,这里没有一个好货点评《故乡天下黄花》只能说一句话:“这里边没一个好货”。
这部书描述的应该是那个动荡年间较为真实的人性。
从民国初年写到特殊时期结束,讲的实质就是一件事:夺权。
故事背景是作者故乡河南延津下面的一个村子。
民国初年,村长孙殿元被人杀了,弃尸在村西一座土窑里。
由此引出了村里几十年几代人权力的更迭。
如果光是更迭也就没什么,什么样的人都有让位的一天,什么样的交椅都有坐不稳的一日,然而这又不是光明正大的禅让,冠冕堂皇的继承,而是一件件不可言的龌龊勾当,勾心伎俩。
其实话说回来,有关阴谋论向来是娱乐界的兴奋剂。
光是清宫戏里的夺嫡之争就不胜枚举,花生米加二两黄酒就着电视里的阿哥使诈,格格争宠确实是意淫的惬意方法。
“天下”是个多么宏伟的命题,我们寻常百姓乍一接触到这个命题,难免诚惶诚恐,心向往之。
可是久而久之,拍罢了康熙拍雍正,拍罢了雍正拍乾隆,百姓们也略微窥到了一点帝王心术,从此不再神秘,不再神秘也就不再向往,不再向往也就不再高潮。
但是刘震云的小说不一样,他写的不是皇家贵胄,他写的是他家乡,一个小村子的死死生生。
这就好比吃惯了鱼翅鲍鱼,偶尔给你换一下口,来点面饼窝头,反而吃得口舌生津,不亦乐乎。
这里的权谋也不是什么像样的权谋,甚至它寒碜到都不值得被叫做权谋,顶多算是手段。
这里的权力也不是什么天下,社稷,而是一个村,中国中原地带河南延津一个村子的领导权。
这里的夺权者也不是为了什么造福苍生,泽被百姓,而只是为了虚荣,报复,不再卖油,能吃上夜草。
可以说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单纯的,他们想的和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无异。
只是那个年代放大了他们的思想,当人们内心里的一点小的阴暗和邪恶被刺激被鼓动被翻来覆去地教唆和培养的时候,人就开始变得可怕和肮脏了。
诚然,这书里是没一个好货,不论是土匪,乡绅,头人,造反派,还是佃户,贫农,长工,人心都在被玩味。
苦难乡村的书写 ——读《故乡天下黄花》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苦难乡村的书写——读《故乡天下黄花》胡洋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故乡天下黄花》是刘震云“新写实”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用四个时期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部乡村农民生存的悲剧苦难史。
“权力”腐蚀和侵害着农民,体现着中国农民文化的荒谬特征。
关键词:《故乡天下黄花》;“权力”;悲剧;国民性作者简介:胡洋(198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研究生,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47-01《故乡天下黄花》是刘震云是一部乡土题材的作品,刘震云并不是纯粹的农民,他对于农民对于故乡的情感也是复杂的;一方面,生于斯长于斯的血肉相连的浓烈情感及文化熏陶: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人,他又看见了农民文化中的落后与不足。
作者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不动声色的贯穿在四个历史时期的人与事之中,“权力”意识是这部悲剧史的根源。
在历史舞台的你上我下的演绎中,农民的国民性弱点也暴露无遗,整部作品体现了刘震云在新时期对“五四”国民性批判传统的承继。
首先,作品以“村长的谋杀”,“鬼子来了”,“翻身”,“文化”四个时期作为文章的题目。
以村长孙殿元的无端被杀开头,接下来就围绕着孙李两家谁当村长来展开作品的内容。
“故乡”中人为当村长的不断争权夺势,四个时期不曾停止过,由“故乡”繁芜复杂的镜像让我们透视到当时那段历史上政治的风云变化,难道一小小的“故乡”不透露着天下吗?其次,刘震云的小说“权力”意识是一大特色的主题,自然,《故乡天下黄花》也不例外。
作品叙述的是一个小村庄半个世纪的权力争夺的历史故事。
从开始到结尾,权力是一种肆行无忌的统治者,它统治、驱使着村庄的每一个人,使欺诈、奴役、鲜血和生命,充斥与历史的每个角落。
村庄的历史因权力而弥漫着黑暗,而权力裹挟着历史“在恶中奔驰”。
[1]李文闹、许布袋、赵刺猬、赖和尚等等这些人可以说一方面是恶势力的代表,另一方面 ,这些人又是“权力”的热心追逐者,可以说,“恶”与“权力”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故乡天下黄花》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故乡天下黄花》作者:梁林艳来源:《经济·艺术商业》2019年第02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小说在中国文坛兴起,这不仅是文学界的革命性转变,也反映出思想界在经历政治压制后的觉醒。
作为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刘震云在完成其初期文学创作实践后开始向新历史主义文学创作靠拢。
《故乡天下黄花》是其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品。
文章用小写的方式书写宏观历史,用主观化的视角表现客观历史,用偶然化的立场分解历史必然性,实践了“新历史主义”的文学主张。
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之下的一种消解正史、重构个人小史的小说创作思潮。
大约从1985年起,文坛忽然掀起一股规模不小的新历史小说潮。
在很短的时间内,文坛便涌现了莫言的“红高粱”系列,格非的《迷舟》《敌人》,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周梅森的“战争与人”系列,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等一大批书写历史的小说。
与传统的历史小说相比,这些小说中的“历史”,都只是一种无法勘正的时空背景,其中的人物、情节、背景也无法借由正史考证。
或者说,这些小说,只是作家们借助了特定的历史时空,自由地表达了创作主体对人的存在和命运的深度思考。
这种不顾及历史史实和证据的创作,彻底改变了人们进入历史的方式,因此被人们称为“新历史主义小说”。
随着这种小说范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便形成了新时期文学中极为特殊的“新历史主义思潮”。
在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思潮中,刘震云的小说无疑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无论是故乡系列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还是《温故一九四二》等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刘震云匠心独运的历史观。
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理论角度出发,对其作品《故乡天下黄花》进行相关解读。
“大历史”的“小写化”宏大叙事是传统历史书写模式下的表达,它构拟了集体主义的表现模式,而忽略了其中细微的真实存在。
在新历史主义看来,传统叙事过于强调方向正确与价值功利,而在细节上必然导致遮蔽与歪曲,因此它要做到“反叛”式地审视历史本身,将意识形态从历史叙事中剥离出来,与教科书式的表达分道扬镳,将历史看做实实在在的过往,没有目的,没有起始,只是一个可供挖掘与提炼的连续存在。
读书笔记之故乡天下黄花.doc.
读书笔记之《故乡天下黄花》“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是因为这玩笑开得过分”,在《故乡和花朵》的“题记”里,刘震云如是说。
而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等“故乡”系列。
开得过分的玩笑自有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故乡天下黄花》是一部由从民国初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文革这四个阶段串成的马村地方志,更是一部乡村的苦难历程史。
六十年里一个村庄的巨变,两个家族的命运将整个小说串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里也许正是天下的缩影,你可以伴随着作者朴实、生动的笔触从可悲到可笑,从调侃到严肃,从平静的讲述里体味着乡村生活。
作者此般朴实地讲述着关于那里的人和事,仿佛置身之外,其实却是以冷静的思考来审视着这几个时代,没有给出现成的哲理或是说教,有的只是睿智的思考点拨,给你无限的空间去思考!在一个叫马村的小山村,据说是李家的祖上开创的。
孙殿元借着民国初“闹革命”的机会把原村长李老喜赶下台当上了村长,并借一次李老喜的儿子李文闹因好色而出了人命的机会整治了李家父子。
于是,孙李两家的怨越结越深。
李家雇外地人勒杀了村长孙殿元,李老喜再次当上了村长,随后孙老元让干儿子许布袋在李老喜到女婿家看戏的机会杀害他,结果李老喜因受惊过度而死,李老喜的儿子李文闹又当上了村长,不多久却因当年的贪心而被那个受他雇佣杀害孙殿元的外乡人杀死;后来许布袋当上了村长,随后“许多年中,以谋反为由,杀了一个李小闹(李文闹的长子,长到十六岁那年),杀了一个周罗恩(一个无法无天的地痞),打残了一个路片锣(一个又臭又硬的佃户),该杀杀该打打,就把村民给镇住了”……这仅仅是作品的第一部分——“村长的谋杀民国初年”,在第二部分——“鬼子来了一九四○年”,第三部分——“翻身一九四九年”直到最后一部分“文化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孙、李、许家仍不断地重复着争斗与苦难,文章结尾处写道:“一年之后,村里死五人,伤一百零三人。
赖和尚下台,卫东卫彪上台。
卫东任支书,卫彪任革命会主任。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故乡天下黄花》是一本充满温情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故乡,展现了乡土的美丽和淳朴。
小说中的故乡是一个黄花遍地的地方,每当春天来临,一片金黄的景色扑面而来。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片花海,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种被花香环绕的美好。
黄花成了故乡的象征,也是主人公童年记忆中最美的图景。
这些黄花不仅仅是花朵的形态,更是寄托着人们对乡愁的思念和热爱。
除了对故乡的描写,小说还讲述了主人公生活的点滴。
他小时候和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追逐在花海中,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伙伴们逐渐长大成人,各奔东西。
主人公也离开了故乡,去了大城市谋生。
他开始怀念故乡的美好,思念朝夕相伴的童年伙伴,思念那片金黄的花海。
故乡是人们心中的家园,是一份亲情、友情、乡情的寄托。
小说告诉我们,即使离开了故乡,远离了亲人和童年的记忆,我们依然无法忘怀故乡的美好。
那片故土,那些黄花,始终留存在我们的心中。
读完《故乡天下黄花》,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那里也有着一望无际的金黄,那里也有着童年的悸动和成长的点滴。
这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故乡,珍惜离家的时光,不忘记回家的路。
这本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主人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乡土的美丽和淳朴。
它让我意识到,即使离开了家乡,我们依然能够拥有一份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也让我想起了那些曾经和我一起玩耍过的伙伴们,温暖的感情涌上心头。
《故乡天下黄花》是一本令人感动的小说,通过对故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乡土的温暖和美好。
它让我明白了家乡的重要性,激起了对家乡的乡愁之情。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也更加渴望回到故乡,感受那片金黄花海的美丽。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
这书啊,讲的是村子里那些事儿,但可不像一般的乡村故事那么简单、温馨。
它就像把村子这个小社会的遮羞布给一把扯掉了,让我们看到底下那些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乱象。
从村长选举到村里的各种利益纷争,你会发现,原来小小的村子里也有着复杂得像迷宫一样的人际关系。
书里的人物就像一个个从身边村里走出来的。
有那种看起来老实巴交,其实心里打着小算盘的;也有那种一心想往上爬,不惜踩着别人往上走的。
他们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各种表现,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比如说为了当个村长,各种阴谋诡计都使出来了,就为了那么一点权力,搞得村子里乌烟瘴气的。
这让我不禁想到,人啊,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哪怕只是芝麻大的一点权力,也能让人变得面目全非。
而且书里描写的一些情节特别荒诞。
像那些争斗的过程中,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转折,就好像命运在故意捉弄这些争来争去的人一样。
感觉作者就像拿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性的弱点,把那些虚荣、贪婪、自私都给挖出来摆在我们面前。
不过他又不是那种板着脸教训人的方式,而是用一种略带幽默的笔触,让你在笑的同时,心里又有点不是滋味。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会时不时地把书里的村子和我自己知道的一些乡村联系起来。
虽然可能没有书里写得那么夸张,但也能发现一些相似的影子。
比如在一些小集体里,也会有因为一点小利益大家就闹得不愉快的情况。
这就说明啊,人性在利益面前有时候就是很脆弱的,不管是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这种争名逐利的事儿好像总是少不了。
苦难的循环
苦难的循环《故乡天下黄花》这本小说,在刘震云的小说里面算不上是最经典的,但我却很喜欢。
这本小说把两个家族的人生,从地主时代写到文化大革命,他们那悲欢离合的人生,看的人又是同情,又是揪心。
然而,我觉得这本小说不仅是在描写一个故事,也是在写这个社会。
在古老的中国,无论历朝历代,都永远脱离不了一个永恒的字眼——农民。
农民是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原住民,也是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恒久以来,农民就是这片土地上戏剧的主角,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如说,得农民者得天下!刘震云,一个来自河南的农家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个来自中国农业人口最多省份的孩子,他是农民中的农民。
当然作为生命中最为深刻的烙印,他对农民、农村的印象是天生的,也是最为深刻的。
在这篇小说中,他把自民国起,半个世纪农村的变动,风貌浓缩到一个小小村落,其实也就是把半个世纪近代中国的风景尽收于书中。
那么半个世纪,古老的中国是个什么光景呢?毫无疑问,是苦难,是一部苦难的屈辱史。
作为一个中国的农民,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与苦难相伴一生。
其实,可以这么说,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农民能有的好光景,屈指可数。
天灾,人祸,外族入侵,统治者的残忍镇压和剥削,还有就是最要命的一点,愚民政策,造就了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殊的习性和生活习惯。
在漫长而黑暗的封建历史中,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顺从,如何下跪,如何向统治者颂歌。
黑暗的时代如此之漫长,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苦难不断循环,屈辱生存的农民的命运没有任何的变化,统治者留给他们的,深深烙进他们的血液里,骨骼里。
以至于到现在,中国人身上仍牢牢残留着这些习性,不可剥离。
其实,无论多么繁华的城市,都是农村孩子。
无论多么文明的现代人,血脉里都留着农民基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怒其不幸,哀其不争。
”一方面,人们同情农民的遭遇,同情他们所遭受的苦难。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农民,愚昧麻木,保守奴性,是不争的事实。
鲁迅先生致力于一生所批判的国民性,其实就是针对中国最大的族群。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读完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历史变革中的沧桑变迁,以及人性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叫马村的地方,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上演着一幕幕权力的争夺、家族的纷争以及人性的善恶较量。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民国时期的乡村景象,那时候的马村,人们生活在贫困与愚昧之中,权力被少数人垄断,普通百姓在艰难的生活中苦苦挣扎。
而抗日战争的爆发,给这个原本平静的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命运被战争的浪潮所左右,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也在极端的环境中暴露无遗。
在解放战争时期,马村又成为了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
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地盘,不择手段,使得村庄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而普通百姓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障,生活更加困苦不堪。
“文化大革命”时期,马村再次陷入了疯狂。
红卫兵的狂热、批斗的残酷,让这个村庄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曾经的邻里乡亲,在政治运动的煽动下,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人性的扭曲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极致,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悲哀而痛心。
在这部小说中,没有绝对的英雄,也没有绝对的恶人。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斗,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
然而,正是这种对人性的真实刻画,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孙殿元为了争夺村长的位置,不惜与兄弟反目,最终却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他的妻子赵刺猬在丈夫死后,凭借着自己的泼辣和精明,在村子里逐渐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新的权力掌控者。
然而,她在权力的诱惑下,也逐渐迷失了自我,变得冷酷无情。
李老喜作为曾经的村长,虽然在权力争夺中失败,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他的儿子李小闹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了所谓的“革命”,与父亲划清界限,甚至对父亲进行批斗,展现了人性的悲哀。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以及在历史的车轮下,普通人的无奈和渺小。
_故乡天下黄花_的情节结构及其形式意义_王艳敏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10.03评论家摩罗曾说:“刘震云正是一位鲁迅式的作家,一位鲁迅式的痛苦者和精神探索者。
像鲁迅一样,他在我们最习以为常、最迷茫不解的地方,看出了生活的丑恶与悲惨。
”[1]这是对刘震云极中肯的评价,也是他的小说独特之处。
有关刘震云作品的“民间”、“先锋”、“历史”、“权力”等诸多特点已被学界所评论。
但对《故乡天下黄花》此类作品的具体解读却不能让人满意。
这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作品,运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一些原则对它的情节、结构、形式进行解读,将会透过文本表层发现一些隐藏在背后的东西。
一西方学者对情节的传统理解源于亚里士多德,一般认为:“情节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由一系列展示人物行为,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它具有故事性,但又不同于故事,故事侧重于按时间顺序讲述事件,情节则是作家从自身审美意识出发对生活现象加以重组的结果,侧重与表现事件的因果逻辑,它要求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人物的矛盾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2]到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和欧美结构主义叙事学时,对情节这一定义有了新的认识,其核心是“将原属于叙事作品内容范畴的情节解释成形式因素,使情节从以往‘对事件的安排’或‘对人物行动的模仿’转化成‘事件的组合方式’或‘人物行为的结构模仿’”[3]。
尤其俄国学者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所开掘的“情节下面的情节”,从叙述功能角度发现作品的深层结构模式,更把对情节的认识向前推了一步。
普罗普比较了下面几个例子:(1)杀皇上赐给主人公一只苍鹰,苍鹰负载主人公至另一国度。
(2)老人送给苏申柯一匹骏马,骏马负载苏申柯到另一国度。
(3)巫师给了伊凡一只小船,小船载运伊凡到另一国度。
(4)公主给了伊凡一个指环,从指环中跳出来的年轻人背负伊凡到另一国度。
普罗普指出,“上述四个故事中有可变与不变的两种因素,其中角色的姓名、身份、属性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行动模式及其功能却未发生变化。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
这书啊,就像一幅荒诞又真实的乡村画卷。
故事从一场村长选举开始,那场面就像是一场闹剧。
各个角色都心怀鬼胎,为了那点权力争得你死我活。
以前我以为乡村是那种宁静祥和、充满田园诗意的地方,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乡村里的权力斗争也是暗流涌动,复杂得很呢。
书里的人物都特别鲜活,就像我老家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似的,看着特别接地气。
像赵刺猬和赖和尚这俩人,为了个村长的位子,一会儿合作,一会儿又反目成仇,简直比小孩儿还任性。
他们的那些小心思、小算计,就像村里那些弯弯绕绕的小路一样多。
感觉在那个小村子里,权力就像一块大肥肉,谁都想咬一口,不管是用光明正大的办法,还是背后使阴招儿。
而且这书里还写了不同时期的故事,从民国到土改再到文革,感觉就像坐着时光机在村子的历史里穿梭。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乱子,不同的人在权力的舞台上折腾。
我就在想,这小小的村子怎么就这么多事儿呢?就像一个小江湖,每个人都被卷入到权力和利益的漩涡里。
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刘震云的写法。
他就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不紧不慢地给你讲述这些故事,可那些故事里又藏着他对人性、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他把那些严肃的历史事件和乡村里的琐碎事儿揉在一起,让你一边觉得好笑,一边又忍不住思考。
比如说,那些村民们为了响应某个运动,做出的一些荒唐举动,看起来特别滑稽,但又让人觉得悲哀,因为这背后是人性的弱点和时代的无奈。
故乡天下黄花读书心得
《故乡天下黄花》读书笔记刚看到小说时以为它是一部清新淡雅的革命题材小说,无非是赞颂故乡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兴盛起来,黄花也许是人们地里的油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的象征着繁荣和生活。
但通读之后才知道,恰恰相反,文中只字未提黄花,但让人感受到了,在故乡这片土地上对权力的争夺、残杀,只剩下黄花一样的衰败、萧条,一切宛如昨日黄花……虽然这本书是客观的讲述这几家人争夺人物头儿的故事,但无处不贯穿着死亡,让人们从作者的冷静、泰然的思维中看到一丝阴冷之气。
文章从民国初年一直写至1968,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马村这个小地方,几家人、几代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权力不择手段的争夺,让人看到了自古以来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强权政治向前向后无限之延伸着,压迫、反压迫,不断更迭。
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什么叫皇帝轮流做。
在一场场的争夺下,家仇国恨,血光闪闪,留下朵朵黄花的祭奠。
文章开头便是村长的谋杀,引出了孙李两家几十年的渊源。
为了一个看似光鲜的位置,两家人的夙仇也随之展开了,三个村长连续死亡,这是两家人互相“开导”的结果,当然也有自己留下的祸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那是两场谋杀一次抢劫,显示了人性的贪与恶。
中国封建传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朝为臣终生为臣的观念在李家人心中滋长,看不起孙家人,终于翻身做主。
一洗往日屈辱的思想也在孙家人心中萌生,于是悲剧不断上演。
讽刺的是杀孙殿元的时候,旁边还有一堆地瓜皮,而李村长是被吓死的。
人心有多大,可人命又有多大呢?四零年,鬼子来了,一切都变了样。
许布袋当上村长后安稳了几年,但这次,屠村了。
侵华战争阶段,屠村的事比比皆是,但这次中共中央军却不像其他作品中渲染的那样英勇神武,而是充满了私心私欲,经验不足节节败退,村民更是麻木无知,一个民族的悲哀,眼见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第三部分翻身,是谁翻了身?全国解放了,农村进行土改,过去的地主被打倒批斗,但号称为贫苦人做主的人,贫农团的人都做了什么?那是一种报复的快感吗?不是,那是一种人性的泯灭。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浅析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浅析学年论文:刘震云小说中故乡神话的坍塌和消失-浅析《故乡天下黄花中》的社会形态与人物处境学院:人文社会与科学学院班级:汉语言51班学号:051140姓名:曹诚指导老师:姚明目录论文摘要 (2)第一章故乡的由来 (2)第二章历史的反复性和偶然性 (4)第三章对权力的热衷妖魔化的欲望 (5)第四章结语 (6)致谢 (7)参考文献 (7)论问题目:刘震云小说中故乡神话的坍塌和消失副标题:浅析《故乡天下黄花中》的社会形态与人物处境作者:曹诚作者单位: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1班摘要:刘震云创作的一系列以故乡为题材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以不同的视角和全新的立意揭示出农村上演的一幕幕悲喜剧的实质和内涵。
他以近乎王朔式的调侃及玩世不恭的创作风格,本着鲁迅一般的深刻反思的态度,夹杂历史寓言性质而创作出的乡村小说《故乡天下黄花》诠释了他对自己精神世界中“历史”这一概念的全新定义。
他改变了在我们头脑中对历史的传统观念,通常史学家笔下历史是由一个个大人物和大事件组成,那么身处这些大人物大事件之外的“世界”是怎么样在历史的漩涡中生存的,这便是刘震云创作这部小说所关心的焦点。
本文拟对《故乡天下黄花》中这种史诗性历史空间下的乡村和人物做一浅短的分析。
关键字:历史故乡社会形态人物处境第一章故乡的由来《故乡天下黄花》的第一章题目分别为村长的谋杀和民国初年。
围绕着村长孙殿元被人勒死为开场,一系列的疑问便开始展开了。
首当其冲的便是谁杀了他?父亲孙老元几经周折终于调查出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是竟是村里的另一个大户地主李老喜家。
就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原本马村是由李家开创的,一开始是贩盐,后来贩牲口置地,一点一点把家业发展起来的。
孙家来的比李家晚是孙太元太爷辈才从外地搬迁过来的。
出来乍到时,孙老元的太爷还给李老喜的太爷当过佃户,后来孙家也通过贩盐,置地发展起来了。
到了孙老元和李老喜这一辈上,孙家财产也不比李家少多少。
2023年《故乡》读后感15篇_1
2023年《故乡》读后感15篇《故乡》读后感1鲁迅,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闰土会捕鸟、看瓜,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
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
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可小时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费时间。
有时,晚上有一个十分好看的电视,就看了起来,看完了才想到作业没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业,马虎潦草,效率很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得珍惜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谚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让我们把它作为座右铭吧。
《故乡》读后感2文中的杨二嫂又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全篇来看,二十年以前的她,曾经是一个拥有“豆腐西施”美名的女子,也是一个拥有很高修养的女子。
但二十年后呢?她的样子简直让鲁迅都认不出来。
而对于她的样子,鲁迅也只找到一个形容词——“圆规”。
不仅如此,她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美丽的姿态,但是唯独她那对美的追求还保留着。
她有着当时社会中代表的特征形象——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的小市民。
而水生和宏儿这两个孩子,大概就是这个社会中唯一的希望。
相比较而言,鲁迅的希望似乎非常遥不可及——为让人民从这种麻木不仁的社会中走出来。
的确,这种愿望对于鲁迅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力不从心,很难实现。
所以,读了《故乡》之后,我要更加珍惜如今优越的社会生存条件。
让自己不懦弱,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相处,也要努力学习,让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更向前迈进一步。
《故乡》读后感3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
——叹!叹!叹!叹这生命的玩笑!
前几天听别人说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挺好看,就忍耐不住跑到图书馆借了。
然后仅仅花了一天时间就看完了。
这部小说不长,但是,这里面的内容却别有风味。
看完之后能让人沉思很久,不得不一遍一遍的去回味它那幽默的语言。
这部小说其实是一个玩笑,一个生命的玩笑,拿着一个村庄的人来开玩笑,但是,就是这一个村庄的玩笑,却折射出了那个世道的影子。
整部书大概就是围绕着马村的一些人为了争夺权力而互相算计,互相斗争的事展开的。
看完全书,给人感觉就是,一直在斗,村民之间斗,中国人与日本人斗,文革时左右派斗,一直在不断地斗过来斗过去,却反应出了一个主题,“权力”。
都是为了权力。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截取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以故乡现天下,真切的展现了古老中国半个多世纪错综复杂的社会风貌,百姓疾苦以及农村变迁。
作者一遍书写着故乡的无边苦难,也消解着苦难的神圣性和必然性,在那畸形的权利之争中没有反抗的苦难,乡村的苦难史。
在众人的戏剧性的争权夺利理失去了其英雄性、崇高性及悲剧性。
正如悲剧大师朱光潜说:“苦难只是现实的苦难,而不是悲剧性的苦难。
”
《故乡天下黄花》是一部从民国初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结束,然后到解放战争再到文革的四个阶段组成的。
第一部分写了村长的谋杀,发生在民国初年。
第二部分写了鬼子来了,从一九四○年开始。
第三部分写了翻身,从一九四九年开始。
第四部分讲的是文革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年的事。
这是这个马村的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乡村的苦难历史。
六十年里一个村庄的巨变,两个家族的命运将整个小说串联起来,使小说更紧密,行文紧凑,也使得这个村庄看上去更突显出这里正是天下的缩影。
伴随着作者朴实、生动的笔触从可悲到可笑,从调侃到严肃,从平静的叙述里体味着乡村生活。
作者是如此朴实的讲述着关于那个时代那里的人和事,仿佛是说教,有的是睿智的思考点拨,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使人意犹未尽。
小说在第一部分的开头写到一个叫马村的小山村,据说是李家祖上开创的。
几百年来,李家一直担任的村长一职。
后来,民国初,孙家的孙殿元借着“闹革命”的机会,把原村长李文喜赶下了台自己当上了村长,并借一次李文喜的儿子李文闹因好色而出人命的机会整治了李家父子。
于是,孙李两家结下了仇。
李家父子便雇外地人勒杀了孙殿元,李文喜再次成为村长,随后,孙老元让干儿子许布袋在李老喜到女婿家看戏的机会杀害他,但是没有成功却将其吓死。
李老喜的儿子李文闹又当上了村长,不多久却为当年的一时贪心而丧命了。
作者在随后的部分写到了许布袋,李小闹等人的一些事。
最后部分写道“一年以后,村里死五人,伤一百零三人。
赖和尚下台,卫东卫彪上台。
卫东任支书,卫彪任革命会主任。
李葫芦任革委会副主任,但是不准经常吃“夜草”。
文革结束后,卫彪,李葫芦下台,作为‘造反派’抓起来,被公安老贾关进监狱。
被抓那天,李葫芦痛哭流涕,说‘早知这样,还不如听俺爹的话,老老实实的卖油!’一个叫秦正文的上台。
五年之后,群众闹事,死二人,伤五十五人,秦正文下台,赵互助(赵刺猬儿子)上台。
全书以省略号结尾,蕴含着村长之位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为争其位而造成的死伤也一再重演。
可是,无论是李家,孙家还是后来的卫东卫彪赖和尚等人,谁当上了村长都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反而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人们为了村长的权力之争将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同时也加重了乡村的苦难,民国初年李孙两家村长之争只是付出了数个人的生命,鬼子来了时孙屎根、李小武、路小秃等人袭击日军变成了显示自身力量的游戏,结果确实以数十村民的性命为代价,文革时赵刺猬、赖和尚他们的手下以数百人的死伤状况换取了他们的坐享其成。
历史就是以权力为标而展开的一场既无规则有无裁判的争夺战,它的最实用的逻辑就是成王败寇。
无论这个争夺多么的残忍,多么的无耻,多么的下流和血腥,但是,胜利的一
方总是可以以傲人的姿态做作出各种样子,说出各种言论来毁灭他的对手,来大肆的渲染着他所谓的理论。
《故乡天下黄花》极其充分的表现了“权力崇拜”的主题。
短短的一部小说,将世间的权力之争写的如此的透彻。
人是如此的荒谬,如此的矛盾,一边那么轻易的就忘掉了历史的残酷,另外一边又是那么乐于相信这一套细微而又实用的说法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吗?知道自己曾将遭受了怎么样的痛苦,即将要遭受什么样的痛苦,却依然昧于理性良知,甘愿沦为历史的牺牲和奴隶。
权力真的是如此的重要吗?让人不惜一切的去争夺。
其实,世间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的,所以,我们不要再重蹈覆辙,不要再去一味追求权力,去享受生活的乐趣吧。
这的确是一部好书,作者精心创作的这部小说,运用了幽默讽刺的笔法,语言洗练简洁,人物故事神韵无穷,充分表达了作家的文学性格。
仅仅写了一个小小的村落,竟展示了古老中国半个世纪错综复杂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