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精品教案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整理文中实词、虚词、古今义、难句翻译。
二、熟悉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3、归纳三个人物的性格(二)进程与方式了解传记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路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高尚的爱国精神,塑造高贵的人格。
课时:3课时教学进程:一、题解及作者简介1) 熟悉“传记”㈠传记的概念:“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㈡传记的大体特征: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维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㈢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他人写的。
自传:由自己写的。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路写的。
2)序和后序“序”是文章文体的一种,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说明高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
“后序” 一般放在书后,也叫“跋”或跋文,除具有“序”的作用外,还可对高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
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对张巡等人的事迹作补充,因此名“后叙”。
3)作者简介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那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4)背景介绍(略)二、分析文本(一)借助注释,翻译第1段重点词:1.以文章自名以,凭借、通过;自名,自大2.然尚恨有阙者:恨,遗憾;阙:通“缺”,缺少,不足重点句: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落实重点词)问题设计:一、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张中丞传后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本内容的概括和阐述。
3. 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阐述文本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调查了解有关张中丞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本。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注释。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3. 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和理解;2. 文中某些难句、生僻字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深入剖析;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活动,推荐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开展古代文化知识讲座,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举办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锻炼写作能力。
3.张中丞传后叙-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3.张中丞传后叙-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张中丞的传记散文的写作手法;3.分析张中丞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4.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张中丞传中的写作手法;2.张中丞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张中丞传中的人生哲理;2.如何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分析法:通过分析张中丞传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表现手法;3.阅读法:通过阅读张中丞传,让学生加深对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材分析鲁迅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一本集古代文学家散文精华的散文选集,其中包括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和陈亮。
选集中,每位大家的散文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感。
张中丞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堪称中国古代传记散文的典范。
文章以一种平和、客观、真实的方式,全面地介绍了张中丞的生平和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张中丞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学习步骤步骤一: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其他材料,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和价值。
步骤二:讲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张中丞传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表现手法和张中丞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包括描写、叙述和议论等方式。
并请学生根据文中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步骤三:阅读张中丞传让学生认真阅读张中丞传,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
并请学生自行撰写文章,表达对张中丞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赞颂唐朝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城、誓死抵抗叛军的事迹的历史散文。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张中丞传后叙》的历史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2 创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这一年,作者韩愈40岁,他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贬为阳山令。
在这篇后叙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雄事迹,以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课文内容分析3.1 课文结构《张中丞传后叙》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传、尾叙。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写作动机,即为张巡辩护,反驳世俗对张巡的贬低之词。
正传部分,详细叙述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被困睢阳城期间的坚守和抵抗。
尾叙部分,作者表达自己对张巡的敬仰之情,并希望世人能永远记住这位英雄。
3.2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誓死不屈”、“坚守节义”等,理解张巡的英雄形象。
通过具体事例,如张巡在城破前的誓师、城破后的坚守等,感受作者对张巡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张巡的英雄形象。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张中丞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二章:作者和文学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培养学生对文学背景的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文本分析和解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意和内涵。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价值观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美。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文学美和思考价值观。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阅读。
5.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问答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填空、选择、问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以记叙张中丞的一生为主,着重描绘了他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的品质。
本章主要介绍本篇教案的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1.3.1 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3.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1.4 教学难点1.4.1 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寓意。
1.4.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1.5 教学方法1.5.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5.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1.2 文学成就:介绍韩愈在其他作品中的成就,如《师说》、《马说》等。
2.2 时代背景2.2.1 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2.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文本内容分析3.1 情节梳理3.1.1 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分析张中丞的形象特点。
3.2 人物形象分析3.2.1 张中丞形象:分析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品质。
3.2.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中其他人物的特征和作用。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理解文意。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物的精神品质。
4、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2)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以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张中丞传后叙》就为我们展现了几位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英雄形象。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坚守睢阳,抗击叛军,最终城破被俘,英勇就义。
然而,在当时有人对他们的功绩进行了诋毁和污蔑。
韩愈对此深感不平,于是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为张巡、许远等人辩诬,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备受学生喜爱的小说《张中丞传》。
对于这本小说,我们不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巧,更可以通过后续的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于这本小说的理解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张中丞传》后叙的阅读和探讨,学生将:1.了解《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计1.预习导入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下《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资料,听取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
2.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张中丞传》后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小说中的是非善恶观——让学生发现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善恶立场,了解小说该如何定义善恶。
(2)小说中的爱情观——让学生分析两位主角的爱情观,探究他们之间的情感动因。
(3)小说中的家国观——让学生分析人物的家庭观和国家观,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3.写作训练根据学生阅读与分析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写作,例如:议论文、读书笔记、书评等等。
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上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4.表演展示在课程的结尾,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演绎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模仿中学习,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精髓。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动因,加深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反思在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颜真卿的历史地位,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颜真卿及其历史地位。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3. 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文中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颜真卿的历史地位和《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注意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5. 案例分析: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内容、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颜真卿和《张中丞传后叙》的学术论文、评论及相关历史资料。
《张中丞传》后叙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其文学成就。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虚实词。
3、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花大量笔墨许远、南霁云、于嵩等人的原因。
2、理解张巡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教学设想】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1、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练习卷和小组学习形式进行课前学习,提高预习的效率,增强自学能力。
2、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课前练习卷翻译文章,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3、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4、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5、利用课前预习、课内交流、课后拓展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授课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自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
《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鲠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张中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义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
理解作者对张中丞形象的塑造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驳论手法和对比手法。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文言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文言知识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文本分析分析张中丞的人物形象,包括其英勇、忠诚等品质。
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驳论、对比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张中丞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文言知识、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文中重点段落。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张中丞的人物评价。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对文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
2、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本文说理时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等论证技巧2、把握本文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3、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文章丰富的论证技巧、多样的表达方式及精妙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张巡、许远等的爱国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张巡、许远等忠义之士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体会作者韩愈强烈的褒贬情感2、讨论忠君爱国在今日的意义二、教学过程(一)题解1>张中丞,即张巡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
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后被朝廷追封为御使中丞。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又称叙、弓I)o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
后叙除具备序的功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动机1 >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谪,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推陈出新。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教案
张中丞传后序韩愈一、学习要点:1、写作背影2、主题思想3、掌握本文感情统帅的特色和夹叙夹议的手法二、题解与背影《张中丞传》即李翰写的《张巡传》。
后序: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跋:写在书籍、文章后面的短文,多属评介内容的;序:是一种兼议论和叙事的文体)。
这篇后序对张巡、许远、南霁云的故事做了补充。
张巡,邓州南阳人(709---757)唐代安禄史明叛乱时,起兵反抗,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江苏商丘南),招邦御史中丞。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以重兵攻睢阳,张巡应睢阳太守许远请求,率兵援救,重创叛军,后乱不断增兵,城中叛军减少,伤亡增多,处境极艰难,张巡派南霁云去临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救,贺拥兵自重,不出师南霁云回城后几陷绝境,先吃茶纸,吃马、吃雀、鼠、巡杀俘虏、许杀其奴、后吃妇人、男子志幼、当时贺兰外还有好几处军队有实力,却袖手旁观到了十月,叛军攻入,睢阳陷落,张巡与部将三十六人一同殉难,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后亦遇害。
张许坚守睢阳,蔽障江淮财赋之后,为唐军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睢阳城破三日后,唐援军到,后十日,洛阳即告收复。
张许殉国后,那些为叛军的淫威所震慑的文武官吏,为自己的可耻行经辩护,反而散布流言蜚语,指责张许不该死守,声言与其吃人,不如,张巡的友人李翰当即写了《张巡传》,上呈肃宗,褒扬张巡忠义,还撰有《进张中丞传表》,充分表彰张巡死守睢阳的业绩,指出吃人现象,突出无奈,为受诬的英雄作了有力的申辩。
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又有人议论所谓许远后死问题,连张巡的儿子也伤传,在张许殉国五十年后,许远后死问题,社会上仍有议论,藩镇割据势力,依然想通过对英雄的中伤,制造分裂的舆论。
有成于此,关心国家统一的韩愈写下此文,澄清是非,申派正义。
三、课文讲解:1、文中“后序”是什么意思?2、文中主要刻画了那几个人物?3、文中所说的睢阳保卫战发生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自名:自许,自负。
恨:遗憾。
成功名:建立功勋,保全名节。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约5分钟
交流、展示、思考、讨论
一、明确课程特性,理清教学思路。
在对选修课程教学探究前,必须了解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清教学处理思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必修课程是侧重于知识基础的形成巩固,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基础上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与提高。另外,它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区别,但都是共同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所服务的,在日常教学处理中需注意层次化,也更需要注意关联性,不能把两者割裂。
4)学习方法小结:把握文章文体特色,调动已学知识库中相关联的内容,运用迁移能力进行鉴赏。
约3分钟
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约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批注后的整理,能让学生清晰阅读思路,并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并收获传记体裁的批注要点和鉴赏方法,有利于为以后学习同样体裁的文章打好基础。
资源准备:对学习本文的重难点、鉴赏传记文学的技巧等内容进行归纳。
约10分钟
动笔堂上批注
约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能掌握学生专题批注的闪光点和缺漏点,前者有利于挑选范例,后者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专题批注中有关文章理解的缺漏点,以在分析环节进行解惑。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的】1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 课时一、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
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
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
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
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
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
“古文运动”二、串讲课文1、相关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正月,张巡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守睢阳,以阻止叛军进一步南下侵掠江淮。
当时朝廷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
至德二年七月间,叛军大兵攻睢阳,屡攻不下,便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
在被围困中,张、许守军内无可食之粮,外无救援之兵,耗伤日大,兵员日少,城中生活极度艰苦,令人不能想象:茶叶、纸张、皮革、马匹、老鼠都被吃光了,甚至发展到张巡杀爱妾、许远杀奴仆以充军粮的地步。
当时,离睢阳不远的几个地方均有唐军驻扎,但都坐视不理。
至德二年十月,叛军从许远领兵所守的据点冲入(许远和张巡商妥分城而守),睢阳陷落。
张巡被俘,不屈而死。
叛军首领欲把许远押送到洛阳,向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邀功,押送途中许远也牺牲了。
在安史之乱中,多数的情况是,叛军所过州县,官吏纷纷逃散。
而张巡、许远坚守危城十个月之久,不惜任何代价,阻止了叛军南下,保卫了江淮数千里财赋之地。
这对于唐王朝的恢复、唐王朝的继续统治,可谓意义重大,所以,唐肃宗分别追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对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介绍作者张中丞的背景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1.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1.3.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1.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1.3.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作者张中丞的生平和成就2.1.2 《张中丞传》的成书过程和流传情况2.2 课文逐段解析2.2.1 课文开头部分的含义和作用2.2.2 课文中间部分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句子2.2.3 课文结尾部分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3 课文主题分析2.3.1 张中丞形象的特点和意义2.3.2 课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启示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1.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策略3.2.1 问题驱动: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3.2.2 情境创设:通过背景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旳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旳功绩。 最终: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 公以死守”旳卑鄙行为。
(对比论证)
5、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 反责“二公以死守”旳卑鄙行为。
赏析形象
(四段—1)
愈尝从事于汴、 徐二府,屡道 于两府间,亲 祭于其所谓双 庙者。其老人 往往说巡、远 时事,
尝:曾经 从事:任职,供职 屡:屡次 道:往来 所谓:所说旳 往往:经常
(四段—2)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
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 功绩出己上,不愿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 语,强留之,具食与乐, 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 “云来时, 睢阳之人不食 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 义不忍;虽食,且不下 咽!”因拔所佩刀,断 一 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尽卷:背完一卷书。 帙(zhì):包书旳套子。 他帙:另外一卷书
惊,觉得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 尽然:都是这么。
帙以试, 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 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操:拿起。
嵩从巡久, 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立书:立即就写。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城中 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
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 而:反而,表转折关系
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比:并列
而助之攻也
设:制造 之:代词,代叛贼
城池失守,守城旳烈士没有责任
层次构造(二)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旳论调 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与作者;2.理解故事情节与主题;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分析剧情的能力;4.提高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故事情节了解历史人物张中丞的传奇故事;2.分析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准备:1.教案、教学讲义;2.电子设备/投影仪;3.与故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启发(15分钟)1.鼓励学生分享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了解;2.引导学生思考“英雄”与“传奇”的概念,以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1.呈现《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介绍;2.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Step 3:故事分析与讨论(30分钟)1.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提供关键词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发展;2.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
Step 4:情感体验与表达(20分钟)1.播放与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以读者的身份写下对故事的思考和感想,包括对主人公的评价等。
Step 5:写作训练(25分钟)1.根据学生的档案名单,分发每个学生姓名的白纸;2.在白纸上,每个学生用故事中的关键词和描述,写一篇50字以内的描述张中丞的传奇经历。
Step 6:展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交换白纸,互相阅读和评价对方的描述;2.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描述,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巧;3.总结全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兴趣。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更多关于张中丞的故事或相关研究资料;2.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或传奇故事;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背景介绍、故事分析、情感体验和写作训练等环节,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课时和写作题目的难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说理时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等论证技巧
2、把握本文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
3、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文章丰富的论证技巧、多样的表达方式及精妙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张巡、许远等的爱国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张巡、许远等忠义之士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体会作者韩愈强烈的褒贬情感
2、讨论忠君爱国在今日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题解
1>张中丞,即张巡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
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
(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后被朝廷追封为御使中丞。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又称叙、弓I)o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
后叙除具备序的功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动机
1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谪,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
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推陈出新。
他主张“文从字顺”
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
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聲牙的文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韩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活动家。
在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
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
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代古文的
发展道路。
2、写作动机
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
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主题)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预习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首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5.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尚恨有阙失。
第二部分(第2、3段),为许远辩诬,展示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
(议论为主)
第一小层(第2段):辩“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驳斥理由: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3、外无毗蜉蚁子之援
4、贼语以国亡主灭
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第二小层(第3段):辨“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驳斥的理由:1 >
作者先摆出了大敌当前,许远一心抗战,毫无个人私念的忠贞大度行为,即“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
中间又假设同意诬者所言,而提出有力的反诘:“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后则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是人皆知已临死境(“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许远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
从这样
三个层次反复论证,彰显了许远忠勇坦荡、为国尽职的襟怀品行,也无可辩驳地澄清了许远“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的事实。
第二小层(第3段),辩睢阳之陷落不是他个人的过失。
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斋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
“小人之好议论”以下五句,承上启下。
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
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提示并证明了,城失沦人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
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
在铁的事实面前,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丑恶行径的实质:“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第三部分(第4、5段),展开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张巡的轶事的描写。
(叙事为主)第一小层(第4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
写南霁云乞援于贺兰进明,极为精彩。
经作者精心剪裁,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如南霁云如何突出睢阳
重围,后又如何进入等,全被略去,只围绕设宴一事选取了一些相关的细节,如贺兰进明之卑劣用心,南霁云之慷慨陈词,抽刀自断一指,一座人之感激泣下,以及出城后之一箭射浮图等,予以浓墨重彩
的描绘,于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最后写张巡与南霁云的一番对话,亦极富有表现力,尤其是“云笑曰”三个字,既呼应上文,展现了南霁云的曲曲心
事,又显示了他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神情意态。
第二小层(第五段),主要补叙了张巡的几件轶事和许远、于嵩的情况。
张巡读书之多、记忆力之惊人,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的神态,乃至他的一些外貌特征,如“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巡怒,须髯辄张”等。
对许远的生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使张巡聪颖博学,才思过人,爱憎分明的形象须眉毕现,丰富、饱满,充实而有光辉。
另外还补叙了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等,以及于嵩的有关轶事。
四、课文总结
1>融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笔法多变。
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由于许远所受的诬蔑最重,在阐明一层层事理之后,不免有悲慨深长的抒情插笔。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一事迹。
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第四、五段同为叙事,第四段情节紧张,气氛浓烈,语言激昂。
第五段语言则显得自然而随意,节奏也比较舒缓。
、
2、细节描写传神。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3、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和衬托。
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
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
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日:“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日:“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伺机复仇的心理。
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