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典型性和非典型性

合集下载

语言学纲要笔记第四章语法

语言学纲要笔记第四章语法

第四章语法一、语法的内涵和研究范围1、语言结构和使用的规则性2、客观的规则和对客观规则的抽象3、对“语法”的多层次理智(1)语法的词的构成、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

(客观的,一种语言只有一套)。

(2)对客观语言结构规则的描写、说明和解释。

实际指语法学。

(有主观性。

不同专家可能有不同的系统)。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P12-13: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4、大语法和小语法(1)凡是能够体现为语言结构的规则性的部分都是语法。

(大语法)包括语音学、语义学、词法学(形态学)、句活学所研究的对象。

(2)只限于词和句子的构造规则。

(小语法,本书的理解)(3)有的甚至只指句子的构造规则(句法学)。

二、语法规则1、语言结构(1)结构成分:音义结合体,如语素、词、短语、句子。

(2)结构方式:成分与成分的组合,如:成绩好——好成绩。

虚素“们、看、了、呢”与别的成分组合时,永远不会出现在句道:“第、初、问”与别的成分组合时,永远不会出现在句末。

[分布]2、语法单位的内涵即语法系统的组成部分,凡是能在组合的是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组合成分单位,如短语、句子,都是合义结合的。

3、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1)组合规则:语法单位的组合起来的规则,链条,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中。

(2)聚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仓库,潜在地,存在于人脑中。

例如:小学生的句型练习:游戏中的语词龙(组合规则)及其后接的多种可能性(聚合规则)。

三、语法单位的层级性教材中从大单位到小单位,是解构式[分解]:应该从小单位到达单位讲,建构式[组合]。

(一)句子1、概念:语言交际的基本表述单位。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P21:是语言中前后有较大停顿、伴有一定句谓、表示相对完整意义有音义结合体,是最大的语法单位。

2、句型:按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张涤华等《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补充,不讲]句类:(1)句子的类型。

浅谈量词“个”

浅谈量词“个”

浅谈量词“个”作者:刘雅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重在阐释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量词“个”。

首先,对量词“个”进行本体分析,得出典型量词“个[典]”与非典型量词“个[非1]”、“个[非2]”,再结合真实语料分析二语习得者学习量词“个”时易出现的偏误,最后根据“个[典]”的语法和词汇特点提出对外教学时的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量词;个;偏误;对外汉语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075-02汉语作为孤立语的代表,最为显著的特征即是对于量词的使用。

而“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附表…名词量词配合表‟,该表收量词144个,名词439个,其中能和…个‟搭配的名词有159个,占名词总数的33.94%,…个‟是144个量词中搭配频率最高的一个。

”可见,量词“个”在汉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同时,“个”作为最早进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贯穿二语习得者学习的始终。

而学习者往往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无法正确掌握量词“个”的用法,这已经成为印欧语系学生的通病。

因此,对于量词“个”的研究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量词“个”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量词“个”属于个体量词,即表示事物的单个量,它是相对于集合量而言的。

大多数个体名词都可以用“个”表量,也可以说这是“个”的典型用法。

然而“和词类范畴一样,语言学的许多范畴也是原型范畴,而不是真正的特征范畴。

”因此,量词“个”也存在着典型性以外的非典型性用法。

(一)典型量词“个”——“个[典]”《现代汉语八百词》里曾提到“量词…个‟是通用个体量词。

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也用于某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

”即在数量结构中,量词“个[典]”对名词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包括表示人的名词——两个小偷;表示动物的名词——两个大象;表示植物的名词——三个大树;表示物类的名词—一四个本子;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一个地震,等等。

语言学概论题目1

语言学概论题目1

1.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区别①功能的开放。

Ⅰ动物“语言”所能传递的信息固定有限,是个封闭的系统,而人类语言能够传递的信息无限地丰富,没有一种思想不能幼年语言表达;Ⅱ动物“语言”只能反映现场发生的事情,而人类语言不受时空的限制;Ⅲ人类语言有充分的弹性,表达的多样性可使语言适应不同的场合;Ⅳ语言的生成性使人类能用掌握有限的词语和规则造出无限的句子;②构造灵巧。

人类的语言是一个层级装置,一层是语音层,一层是符号层,通过这个层级装置语言从几十个音发展到无数多的句子。

这个灵巧的构造是靠Ⅰ任意性,即音义结合的任意性;Ⅱ离散性,即由语言单位的可分解性形成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Ⅲ层级性;设计出来的,而动物的“语言”结构非常简单,只包括一套互相区别的本能反映;③传授性。

人类的语言是习得的,而动物的“语言”是遗传的。

2.什么是人类语言符号性及符号的任意性①符号是事物的标记,具有约定性。

所谓约定,或者是由某些人规定,或者是社会习惯。

符号分象征符号和狭义符号两种。

如果国旗图案,虽是约定的,但有一定的含义可说,是象征。

②狭义符号是指没有理据,任意约定的,如语言符号。

3.不仅语言单位—符号具有任意性,语言规则的形成也具有任意性。

由于这种任意性,人类语言具有一系列的特点:民族性,稳固性,时代性。

4.语言具有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①社会功能。

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Ⅱ语言是集体的标志;Ⅲ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②语言的思维功能。

Ⅰ语言是认知的伴侣,认知的结果必须用语言固定下来,否则得不到传承;Ⅱ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语言不等于思维;Ⅲ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5.语言的构造是以语音为形式,语义为内容,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6.切分语素的标准主要同表达意义有关,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7.语言的组合关系是第一性的,一切语言单位都必须经过组合在言语中出现,语言单位首先必须是某一组合体的成员,正是从各种各样的组合关系中人们才能通过联想,类比发现聚合关系。

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以动词的词类转化为例

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以动词的词类转化为例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0.054收稿日期:2012-04-09作者简介:张智博(1987-),女,黑龙江海伦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以动词的词类转化为例张智博(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摘要:范畴化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概念的基础,近年来逐渐受到了语言学家的重视。

完整的范畴化理论由范畴化与非范畴化构成。

语法范畴等词类概念在现代语言学中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各种语法理论都利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范畴来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

英语中任何词类范畴都能互相转化。

而且词类范畴也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

范畴化理论可以用于英语教学并对英语词类转化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键词:词类转化;范畴化理论;范畴化;非范畴化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0-0132-02词类转化是英语形成新词的重要方法之一。

语言学家已经从多种角度诠释词类转化的定义。

狭义上说,词类转化与词汇学密切相关,它主要关注某个特定语言的词汇研究。

从广义上说,词类转化是一种语言现象,在特定的情况下,某些词类能够直接转化成其他词类,这在语言使用中是相当普遍的[1]。

词类转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在认知语言学界已受到广泛关注。

有关词类转化的研究除了从传统的构词法的角度进行研究外,也有不少研究已经开始注意从范畴化理论进行探讨。

本文主要探讨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用范畴化相关认知理论解读动词的词类转化。

一、范畴化理论完整的范畴化理论由范畴化与非范畴化构成。

范畴化能帮助我们人类利用语言快速有效地认识世界,但当人类的认识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时,人类的概念系统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不断丰富、深化和精细化。

浅议现代汉语词类分类标准

浅议现代汉语词类分类标准

浅议现代汉语词类分类标准内容简介现代汉语词类区分标准研究回溯与反省词类有无的界定词类区分标准的界定鉴于生成语法对汉语词类区分的思虑生成语法的词类区分反省商讨问题词类有无的议论A词无定类高名凯认为“词类既称为类,它一定是同一类东西而有一个一般形式,而这个一般形式不存在于汉语”。

坚持“词类区分独一标准是形态变化”。

词有定类吕叔湘批判高的看法“不分词类怎么讲语法”,而汉语界其余学者,均认为对于汉语这类没有丰富形态变化的语言,不该当用形态变化作为独一区分标准。

何认为准的议论汉语界希望区分能做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传统语法区分:意义标准,语法功能标准,意义功能标准,它们的相争点是实词的区分原型范围标准意义标准顾名思义,此法是按词义作为标准。

比如《马氏文通》的词类区分:凡实字以名全部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

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

凡实字以肖事物之形者,曰静字。

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的近似区分:动词:凡词之表示指称行为或事件者名词:凡实物的名称或哲学科学上的名称形容词:凡词之表示实物的德行者实质操作问题:词汇意义难以判定,因人而异,故以词义作为标准易各执一法,不易一致。

词义包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以意义为准应试虑二者,而传统的区分中常着重词汇意义而忽视语法意义。

词汇的意义随社会发展而变化,静态的描绘不足以做出靠谱的词类区分。

语法功能标准陈望道在《文法简论》中提出“词类区分的准据是功能”的看法。

但汉语界对“功能”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功能的划定范围存在着差别,所以存在着功能标准内部不一样的标准:v(一)以所充任的句法成分作为区分标准(二)以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作为区分标准(三)广义的语法功能标准句法成分标准区分传统语法中的句子成分与句法成分:1)句子成分:是一个句子的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主语、谓语等语法成分,还包含语调、语气成分等。

2)句法成分: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语法成分。

在词类区分标准的议论中常将句子成分与句法成分混杂使用,但往常均指句法成分,即某一词类在句子中能够充任一种或几种语法成分。

现代汉语词类

现代汉语词类

第三节词类一、什么是词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定型的、能够独立地用于造句或组成词组的语法单位。

作为语法单位,它都有自己的确定的读音和意义,而且读音和意义的结合是固定的。

前面已经讲过,语素和语素组也有自己的确定的读音和意义,但词跟语素和语素组不同,词是可以“用于造句或组成词组”的语言单位,而且能“独立运用”,也就是说,它可以独立地充当句子或词组的一个成分。

比如:(1)我们热爱祖国。

这一句是由“我们”“热爱”“祖国”3个词组成的,这3个词是独立运用于造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这3个词还可以独立运用于别的句子中,例如:人民热爱祖国。

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祖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词与语素、语素组的区别,在于能否“独立运用”。

比如:(4)人不能离群索居。

(“人”是一个词)(5)我们热爱人民。

(“人”“民”都是语素,“人民”是一个词)(6)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人”“民”“币”都是语素,“人民”是语素组,“人民币”是一个语素组,也是一个词)“革命性”3个语素、2个语素组、1个词词与词组的区别,在于是否“最小”。

所谓最小,是指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指“人、山、手”这样的单音节词,它们本身能独立运用,但不能再分。

二是分开后各部分都不能独立运用,如“葡萄、语言”。

三是分开后有一部分不能独立运用,如“人民、学习”。

四是分开后各部分虽然都能独立运用,但意义与整体运用时不一样了,如:东西、开关、矛盾、黑板、白菜、大米、火车”等。

(生产: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生:生育、出生。

)五是像“站岗、理发、洗澡”之类的,有时合用,有时分用,分用时意义也不变,如“站好最后一班岗、理完发去书店”。

这种情况一般认为合用时是词,分用时是词组。

区分词和词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意义上看,词的意义是单一的,是语素意义的有机融合,而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

如“黑板”是指这种教学用具,用木头和玻璃制成可以在上面用粉笔写字的黑色平板,不是任何一块涂成黑色的板子都叫黑板,所以是词;而“黑布”就是黑颜色的布。

汉语词类划分新解

汉语词类划分新解

汉语词类划分新解张瑞【摘要】关于汉语实词类划分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直到现在仍尚未有所定论。

笔者经过研究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经过思考略有所得,将每一个汉语实词类一分为二,分为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104-105)【关键词】汉语;词类;典型成员;非典型成员【作者】张瑞【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2目前,汉语学界对于词类问题所面临的两个困境,其一为词类确定中的二难选择,即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其二为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扩展规约”,满足“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

本文在几位语言学家研究成果的启发下,试图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三家之言加以讨论,期盼提出一种更加能令人接受的词类划分模式。

为了摆脱第一个困境,沈家煊先生在克罗夫特的启发下,从跨语言的共性特征出发,提出了词类与句法成分间的关联标记模式(correlated markerness)。

词类名词形容词动词句法成分主宾语定语谓语在这个标记模式里,{名词,主宾语},{形容词,定语},{动词,谓语}是三个“无标记”组配,而其他组配,如{名词,谓语},{动词,主宾语},{形容词,谓语}等是不同程度的“有标记”组配。

而这其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是既对应又不对应的关系。

因而沈先生认为这是将词类与句法成分二者挂钩的最佳模式。

的确,关联标记模式有效地将词类与句法成分既区分开又联系起来,使所谓的两套名目的存在更加具有合理性。

袁毓林先生的研究则是运用分布分析法的规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很好的摆脱了第一个困境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词类的束缚。

不仅如此,袁、沈两位前辈的理论观点在汉语词类归类方面有所对应。

袁文中通过“水果”类归类的例子指出了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相似性越大的,在这一类事物中越占中心的位置,也就成了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相似性较少,它的典型性就差,即成为这一类的非典型成员。

现代汉语三类“非典型”双宾句内部的典型性

现代汉语三类“非典型”双宾句内部的典型性

现代汉语三类“非典型”双宾句内部的典型性张建;杨光【摘要】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现代汉语中表示给予义的双宾句表现为一个句式的连续统,而表称、致使、结果三类双宾句则处于这个连续统中不太典型的位置,同时这三类双宾句内部也存在着典型性的差异:表称类两个宾语之间插入的动词动作性越强就越靠近兼语句,反之就越靠近表称类双宾句;使动类内部的典型性为他动使动类高于自动使动类;结果类中“个+谓词性成分”如指向动词后面的间接宾语就可看作双宾句,如果是指向谓语动词或者是指向谓语动词前面的主语,那么在语义上则可看作是靠近动—宾—补语序的结构.【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4【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表称双宾句;致使双宾句;结果双宾句;典型性【作者】张建;杨光【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长春大学人事处,吉林长春13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4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现代汉语双宾句表现为一个句式的连续统,通常“给他一本书”这类双宾句被认为是最典型的双宾句,形式上表现为一个动词后面通常带两个名词性论元,可以码化为“V+宾1+宾2”,“宾1”为间接宾语,“宾2”为直接宾语。

语义上表现为通过动作行为使这两个名词性论元之间的领属关系发生变化,如“给他一本书”在“给”这个动作发生之后可以形成“他有一本书”这种格式,而“抢他一本书”在动作行为发生之后可以形成“他失去一本书”这种格式。

根据上述鉴定标准,现代汉语中的表称类双宾句,如“骂他混蛋”;使动类双宾句,如“急了我一身冷汗”;结果类双宾句,如“扒了他个精光”等类格式在现代汉语双宾句连续统中应该处于给予类双宾句系统中不太典型的位置,所以称为非典型性双宾句,本文则主要讨论这三类双宾句内部的典型性差异。

一、表称类双宾句内部的典型性表称类双宾句与其他具有给予义的双宾句的差别在于表称类双宾句中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之间可以插入表示判断的谓语动词“为”或者“当”。

(完整版)现代汉语词类

(完整版)现代汉语词类

(完整版)现代汉语词类第三节词类⼀、什么是词词是最⼩的、⾳义结合定型的、能够独⽴地⽤于造句或组成词组的语法单位。

作为语法单位,它都有⾃⼰的确定的读⾳和意义,⽽且读⾳和意义的结合是固定的。

前⾯已经讲过,语素和语素组也有⾃⼰的确定的读⾳和意义,但词跟语素和语素组不同,词是可以“⽤于造句或组成词组”的语⾔单位,⽽且能“独⽴运⽤”,也就是说,它可以独⽴地充当句⼦或词组的⼀个成分。

⽐如:(1)我们热爱祖国。

这⼀句是由“我们”“热爱”“祖国”3个词组成的,这3个词是独⽴运⽤于造句的最⼩的语⾔单位。

这3个词还可以独⽴运⽤于别的句⼦中,例如:⼈民热爱祖国。

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

祖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词与语素、语素组的区别,在于能否“独⽴运⽤”。

⽐如:(4)⼈不能离群索居。

(“⼈”是⼀个词)(5)我们热爱⼈民。

(“⼈”“民”都是语素,“⼈民”是⼀个词)(6)我们要爱护⼈民币。

(“⼈”“民”“币”都是语素,“⼈民”是语素组,“⼈民币”是⼀个语素组,也是⼀个词)“⾰命性”3个语素、2个语素组、1个词词与词组的区别,在于是否“最⼩”。

所谓最⼩,是指这样⼏种情况:⼀是指“⼈、⼭、⼿”这样的单⾳节词,它们本⾝能独⽴运⽤,但不能再分。

⼆是分开后各部分都不能独⽴运⽤,如“葡萄、语⾔”。

三是分开后有⼀部分不能独⽴运⽤,如“⼈民、学习”。

四是分开后各部分虽然都能独⽴运⽤,但意义与整体运⽤时不⼀样了,如:东西、开关、⽭盾、⿊板、⽩菜、⼤⽶、⽕车”等。

(⽣产:⼈们使⽤⼯具来创造各种⽣产资料和⽣活资料。

⽣:⽣育、出⽣。

)五是像“站岗、理发、洗澡”之类的,有时合⽤,有时分⽤,分⽤时意义也不变,如“站好最后⼀班岗、理完发去书店”。

这种情况⼀般认为合⽤时是词,分⽤时是词组。

区分词和词组,可以从三个⽅⾯来看:第⼀,从意义上看,词的意义是单⼀的,是语素意义的有机融合,⽽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

如“⿊板”是指这种教学⽤具,⽤⽊头和玻璃制成可以在上⾯⽤粉笔写字的⿊⾊平板,不是任何⼀块涂成⿊⾊的板⼦都叫⿊板,所以是词;⽽“⿊布”就是⿊颜⾊的布。

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_以空间介词_上_下_为例_冯韬

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_以空间介词_上_下_为例_冯韬

作者简介:冯韬(1987—),男,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硕士。

郭熙煌(1963—),男,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摘要: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是人类理解其他一切概念的基础。

语言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语言空间结构一方面是对称的,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不对称的,它们互补共生。

语言空间结构是把一些空间关系与特征映射到非空间关系和特征上的一种结构,它的不对称性有其自身的经验基础。

我们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知识,包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社会等级的认同。

我们的经验影响着语言的结构,作为人的基本经验之一的空间概念也必定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结构。

关键词:空间结构;不对称性;认知;解释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3)06-0132-04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冯韬1,郭熙煌2(1.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九江332005;2.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1.引言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儿童最先获得的是空间概念,然后根据空间概念去获取其他概念(Piaget,1956;Bowerman,2008)。

儿童的空间认知经历一个从拓扑空间(topological space )到投射空间(projective space )最后到欧几里得空间(Euclidean space )的过程。

人类对空间概念的认知首先反映在语言的空间结构上。

语言结构(包括空间结构)既有对称性的特点,也有不对称性的特征。

郭熙煌(2005,2009)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相同词类在相同句式中显示出的非对称性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它们虽然存在结构差异性(不对称性),但在语义概念结构上呈现相当程度的象似性。

也就是说,不对称性句法结构与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感知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同理,与其他语言结构一样,空间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有其相应的经验基础。

认知语法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再探讨

认知语法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再探讨

认知语法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再探讨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很多, 这些标准的背后都有语言学理论的支律。

本问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对汉语词类的划分进行一些探讨。

标签:认知语言学汉语词类划分关联标记模式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每一种标准都有其理论基础和历史发展过程。

受方光焘“广义形态” 的影响而提出的“功能分布”标准,曾一度被广泛认可, 而且也是目前语言学界划分词类的主流标准, 但是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人们发现这一标准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诸如“兼类”和“活用”的判定标准,有些词的词性边际很模糊如何处理, 如何确定某些词的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有些形容词可以带宾语,如“红了脸”、“红着脸”、“红过脸”、“高你一头”等), 处在运动变化中的词的词性如何确定。

“连续统”和“原型范畴”等标准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的,当然这些标准都是以“功能分布”标准为轴心的, 正如袁毓林先生所说:“一方面, 我们不得不根据分布来给词分类;另一方面彻底的分布主义的操作路线很难贯彻到底。

”任何学科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功能分布”标准虽然不能解决词类划分的所有问题, 但它揭示了汉语词类划分的实质。

关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性,龙果夫教授在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序》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词类问题)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

离开词类,既不可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

”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首次建立汉语语法体系, 提出了“汉语无形态变化,只能以意义为标准划分”的词类划分标准以来, 到朱德熙《语法讲义》的问世, 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其间关于词类划分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准,主要有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句子成分标准、功能标准、分布标准、原型范畴标准等【2】。

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Langaker(1987)【3】从认知原则出发提出了一个精细的实词语义模型。

从典型范畴角度看英汉宾语的词类、句法位置异同

从典型范畴角度看英汉宾语的词类、句法位置异同
它们都具有名词前 可以跟代 词 的名 词性特征 , 因 此, 以它们为 中心词的投射都是名词性的。 第三 , 形容词的名 词化后 , 常后 可 以加 “ 通 的” 表 ,
示某一类 事 物。充 当宾 语 时 相 当于 一 个名 词 , 时 有 “ 可 以省略。 的”
因为动词 的语义性 质并没 有完全 改变 , 也体现 了典 这
认知语法强 调语言 的不 自足性 , 言能力 必须参 语
照人 的认 知 能 力 。索绪 尔 提 出 了语 言 符 号 “ 意 任 性” 的观点 , 说明符号在 它形 成之初 , 不是 自然 生成 并
有些特 征并不 占有 中心位 置 , 就不 具备典型性 , 也 那么
某个范畴成员 占据 的典 型特征越 多 , 那么 它在这个范 畴成员里对这 一范 畴更具 典型性 。相反 , 一个 范畴成 员 占据典 型特 征越少 , 那么 它在这个 范畴对这 一范畴
词之 间的转换无 形态 上 的变化 , 要通 过动词在 句 中出
分是不能直接担任 宾语 的 , 与之 有关 的现象 可分 为 四
型宾语词类和非典性宾语词类 的差异所在。典型宾语 词类是纯粹 的名词 , 非典型 宾语 词类是整 体上具有名
词性质的短语 , 同时还带 有动词 的语义特征。 ( ) 二 英语及物动词宾语词类 英语语言事实 明确 显示 , 纯粹 的名词短语作 为最 典型的名词性成 分 , 担任宾 语。非 名词性成 分在一定
不具有典型性 , 占据边缘成分 。 典型宾语 词类 是名词性 的, 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
的, 而是某一社会共同体共同遵守 的或 接受 了的规则 , 而这个约定 俗成 的过 程容 纳 了人 们 对 客 观世 界 的认
识, 这一团体的文化情 景因素。因此 , 对某一 语言的理

现代汉语评价系统刍论

现代汉语评价系统刍论

现代汉语评价系统刍论刘慧【摘要】以往关于汉语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微观,在全局观和系统性方面存在不足.本文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在界定“评价”概念、概括“评价”特征的基础上,初步勾勒出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的面貌.该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系统,主要由词汇层、话语标记层、句子层和语篇层评价项构成.【期刊名称】《华文教学与研究》【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7页(P72-78)【关键词】现代汉语;评价系统;评价项;层次性【作者】刘慧【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从广义视角来看,评价是人类对自身及外界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具有多大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评定的活动。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1987)曾经说过,“人的目光具有赋予事物以价值的魅力”。

这里的“赋予事物以价值”正是人类对事物作出评价,探索意义的过程。

语言是评价表达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Hunston等学者 (1999)曾指出,评价语言在反映说话人的看法,表达说话人及所在团体的价值观、建立和维持说写者和听读者间的关系、组织语篇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语言学界,加拿大语言学家Martin J.R.和澳大利亚语言学家White P.R.R.(2005)从语篇语义学的视角研究了英语的评价系统,俄国语言学家在语义、语用等领域考察了俄语的评价系统。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蕴含着一个复杂的评价系统。

汉语语言学界的前辈时贤对现代汉语中的评价表达进行过专题研究,如赵元任 (1968)将副词分成九类,其中一类就是“表评价的副词(adverbs of evaluation)”。

朱德熙(1981)指出“值得,配”都有“表示估价”的作用。

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对象和成果大多较为零散,缺乏全局观和系统性。

本文将对汉语语言学领域的“评价”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归纳“评价”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零散而丰富的评价性语言资源进行整合,初步勾勒出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的整体面貌。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三、语法位置的总数很多,若一个单 项分布代表一个词类,那么词类的总 数也会多得多,而这些类的成员有很 多又是重合的。

总体分布观悖论 一、语法位置的总数到底有多少,很 难有确切的答案。用来分类的语法位 置越多,类的总数就越多。用来分类 的语法位置哪怕有一点差异,分出的 类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根据总体分布 划分词类将很难有确定的类。
郭锐认为词类的本质是表述功能,采 取“词汇层面的词性 — 句法层面的词 性—句法成分”的三层制。
2 词类划分标准问题
被用来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词义、 词的形态和词的语法功能三种。
二、词类的本质和表述功能
(一)词类的本质
1.分布本质论的悖论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词类是分布类,词 类的本质就是分布。(分布:词所占 据的语法位置) 这里的“分布”有三种可能的情况。
•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 是第一 部有影响的系统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著 作 , 该书把现代汉语词类系统分为 5 个大 类9个基本类:实体词(名词、代名词 ),述 说词 ( 动词 ), 区别词 ( 形容词、副词 ), 关系 词(介词、连词),情态词(助词、叹词).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分出 语气词,王力《现代汉语语法》(1943,1944) 分出数词、语气词. •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讲话》(1952,1953) 分出量词、象声词(包括叹词),并指出 名词中的特殊类 — 时间词、处所词、方位 词。 •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把汉 语词类分为11类:名词、量词、代词、形容 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 •
相似论悖论 1.原型论的悖论 观点:词类是根据分布上的相似性聚集成类 的。

原型:“同一范畴的成员是由其家族相似性 决定的,即范畴成员之间总是享有某些共同 特性。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 特性,这些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的成 员,即原型。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 成员。”

语言学纲要 简答

语言学纲要 简答

简答1、语言交际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编码(按语言规则编排相关词语)——发送(通过发音器官发送)——传递(通过空气等媒介传递)——接收(听觉系统接收信息)——解码(还原说话人的信息)2、语言研究的三大发源地: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罗马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的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1.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的关系1.)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特殊(个别)的关系。

语言通过言语反映出它的存在。

就人类语言而言,语言就存在于汉语、英语、法语等具体语言中。

就一种语言而言,语言就存在与无数的说话行为之中。

2.)语言是一套规则系统,说话是对规则的具体运用,所说的话(言语)是根据规则系统的要求使用组织材料的结果。

3.)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而言语是个人行为。

谁都可以从语言这个免费的材料库中选择规则、材料自由组合,说出有自己风格的言语。

4.)言语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语言存在于言语中,并通过言语而发展。

通过言语补充语言,可以使语言不断丰富和更加生动。

2.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索绪尔)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也就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即形式,如汉语中的语音和汉字。

所指: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2)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一方面,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不能任意改变,否则无法沟通。

另一方面,语言符号约定俗成的特点,也使得语言符号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语音的演变、新词的产生、新的语法现象等。

这种变化很缓慢,但却是无时无刻或快或慢地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变化之大有时令人咋舌。

“程度副词+失败”的合理性

“程度副词+失败”的合理性

“程度副词+失败”的合理性“失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在《现代汉语词典》(05版)中的解释为:①在斗争或竞赛中被对方打败(跟“胜利”相对)。

②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跟“成功”相对)。

作为不及物动词,它可以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可以带“了、过”等表示动态,可以带补语,可以受范围副词、否定副词的修饰等。

例如:(1)敌人发动非正义战争是注定要失败的。

(谓语)(2)他虽然失败了两次,可还不死心。

(带“了”,动作已实现)(3)谁也不甘心总是失败下去。

(带补语)(4)这个计划彻底失败了。

(受范围副词修饰)(5)失败是成功之母。

(做主语)对上述几种用法本文不作深入讨论,我们着重看一看它的以下几种用法:(1)勃列日涅夫留给戈尔巴乔夫的是停滞不前的国内经济和极其失败的外交局面。

(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浙江学刊》2005)(程度副词修饰)(2)父母后悔地说,从小对女儿的家庭教育很失败,疏忽了对孩子勤劳、节俭、孝顺、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

(程度副词修饰)以往人们认为,动词一般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只有表心理的动词才可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但是近几年来,“失败”作为一般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这种搭配方式不但在口语中大量使用,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上。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搭配方式,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一、程度副词+失败现行语法教材认为程度副词大多都修饰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例如:很简单,太小,很勇敢;很羡慕,很害怕,最爱等等,未提到其修饰一般动词。

进入新时期以来,“程度副词+动词”这一组合日渐增多,已有较多的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了。

其中“失败”就是一例。

例如:(1)狼最终“顷刻两毙”,很失败,恐怕心有不甘。

(李肇忠《水无常形教无定法》,《语文建设》2005)(2)IMF的某些政策“是世界上最失败的政策”。

(吴易风《读克鲁格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3)大量国家企业急速的私营化结果相当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1.词类的典型理论

词类典型理论认为词类内部具有不匀称性,有些成员是这类 词的典型成员,有些则是非典型成员。一个词类凭借着某些 特征聚合而成,词类典型性成员具备这些特征全部或大部分, 非典型成员只具备这些特征的一小部分。因此,词类的界限 不是明确的,而是模糊的。


您是永远的不了情。
永远的彩霞 永远的诗人
他把永远的爱心留在校园。 永远的花城 永远的生活 永远的微笑 永远的丰碑
现代汉语词典还没有把“永远”作为形容词。

第三,兼类词在意义上是密切相关的,意义不相关不叫兼类 词,只是同音词。 丰富: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科学:相信科学 很科学 大家的业余生活很丰富

附带:我附带着再说一遍 还有一个附带的条件 附带说一句 这个条件是附带的 加以:加以总结 加以梳理 加以说明


他特别聪明,加以特别努力,所以进步很快
一定:这有一定的关系--特定--区别词 一定要努力工作 一定没赶上车 一定会去--副词 这篇论文具有一定的水平--相当-区别词 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规定的、确定的--区别词
第一种,归为一类,都看作形容词,下面分为三个小类:性 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非谓形容词。

第二种,分为两类,一类是形容词(A和B),一类为区别词。 第三种,分为三类---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

是指“吗 吧 呢 啊 啦 呗”等专门表示语气的助词要不要从 助词里边独立成类,称为语气词。大家都越来越倾向于将语 气助词独立为“语气词”。理由是: a从语法意义上看,这些词专门表示某种语气。 b从语法功能上看,这些词经常附在句子的末尾。



管1:管子-名词
就1:就位--动词 打1:打球--动词
管2:管理--动词
就2:就走--副词 打2:打这儿经过--介词
花1:我喜欢花--一种植物 她的衣服很花--色彩斑斓---兼类 花2:他很会花钱--用、消耗 花1和花2是同音词

有没有联系是通过人来判定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定, 所以兼类词和同音词没有绝对的界限。


再说职代会吧,呼声甚高,可惜至今还是“丫环挂钥匙--当家 不做主”,比橡皮图章还橡皮图章。(雪华《本色》) 比+名词+还+形容词 或称之为陆苏州。苏州因他而更加苏州。文夫因苏州而更加文 夫了。(王蒙《想念文夫》)--形容词



马悦.....做了一个很绅士的恭请动作。(徐坤《如烟如梦》)
他长就一张很西藏的忠厚的脸。(余纯顺《走出阿里》)

(1)名词要不要细分 A学生 教师 语言 文学 B今天 明年 周末 春节 C北京 上海 华师 武大 D前边 后边 东方 西方


在今天出版 在上海出版 在前边晃动
到今天才来 到上海去买 从今天开始 从上海出发 到前边看看 从前边观察
突然出现 (+)
非常突然地出现(+) 出现得非常突然(+) 突然事件(+) 这件事很突然(+) 作状语
忽然出现(+)
非常忽然地出现(-) 出现得非常忽然(-) 忽然事件(-) 这件事很忽然(-) 作状语
受“非常”“很”副词修饰 不受“非常”“很”修饰


修饰名词
作谓语
不能修饰名词
不能作谓语、补语

*他黄皮鞋。 *他鲤鱼。 他黄皮鞋,我黑皮鞋 他鲤鱼,我草鱼。

2.3.1 名词不加任何标记做状语主要指名词中的时间词、处所 词和方位词,除这三类词外一般名词直接做状语的数量有限。 孙德金(1995)统计,一般名词能做状语的只有60个,占名词 总数的1.5%,因此能够列举的。这些词多是双音节的抽象的。 例如:暴力 背后 本能 表面 部分 低温 动态 高度 规模 和 平 集体 精神 科技 口头 历史 内部 荣誉 事实 微观 武力 现场 原则 战略 重点等 2.3.2一般名词作状语经常要加三类标志: a前加“介词”:在家看书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a充足条件是指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的条件。 能带宾语这对动词来说是充足条件,凡是能带宾语的肯定 是动词,但不能带宾语的,不一定不是动词。 文章不在乎数量,而在乎质量。



有的人唯恐天下不乱。
b必要条件,是指“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 能作状语,这对副词来说就是必要条件。 刚才我出去了。刚才的事大家都看到了。 刚才是刚才,现在是现在。 情况比刚才好多了

类比是甲词属于某类词,由此类推跟甲词同类的乙词也属于 某类。

X只能跟Y同类。
Y是A类, 所以,X也是A类。 完全相同/相反的看法 他们的意见完全相同/相反 这件事,你无须操心。无须告诉你--动词或副词? 这件事,你不必操心。

1.同形异类,是指词的形式相同,但实际上属于不同的词类, 在甲语法环境中是A类,在乙语法环境中是B类,在丙语法环境 中是C类。同形异类也称兼类。
参看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P244

(一)词性判别的要求 1.坚持语法标准 这是最起码的条件。 最起码要学习三年。 学三年是最起码的。


“起码”受“最”程度副词的修饰
“最起码”做定语、状语

“最起码”还用在“是......的”格式

主宾语 71.24% 定语 20.9% 状语 6.5% 谓语(补语) 0.18%
2.2名词作谓语总是受到一定的限制
2.2.1名词作谓语,语义上主要限于归类,最常见的是表示日子、 天气、籍贯之类的。 他上海人 他妹妹黄头发 今天晴天 *他聪明人 *她妹妹黄脸 明天中秋节



越是生活 越是好看(《光明日报》)名词--形容词?
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 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 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毛泽东)名词--动词

还不到62岁,这是可以释放你厚重的积累,展示你渊博的学识、 坦露你宽广的胸怀、散发你迷人的魅力,教诲年轻学子、辅助 后生才俊、服务决策机构、恩泽普通大众的最佳时节,你却走 了。(蔺玉红《郑成思:国宝级知识产权卫士》)名词-动词 我本来只喝红酒的,可你们硬要我喝白干,我也可白干一下。 名词--动词
名词 表示事物名称的 指称 主语、宾语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 述谓 谓语 形容词 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 修饰 定语

主宾语是名词的典型性功能,谓语是动词的典型性功能,定 语是形容词的典型性功能。

2.1名词做主宾语的频率远远大于做其他成分。


莫彭龄、单青(1985)的统计:


首先名词做定语的频率并不高,其次名词做定语要丧失名词的 一部分性质。 2.4.1定语位置上的名词已失去名词的典型特征 --前加数量短 语。


木头房子--一根木头房子
塑料拖鞋--一块塑料拖鞋
2.4.2名词直接修饰名词限于表述属性,如是表示非属性关系, 则一般加“的”标志。 儿童服装 电杆的高度 木头地板 水泥建筑 学院风格
BCD类不表示一般的事物,而是分别表示抽象的时间、处所、 方位,同时直接做“在、到、从”等介词的宾语,这是一般 名词所不具备的。但是数量不多,对于他们的特殊性可以通 过其他方式显示出来,不一定单独成类。

A大 甜 认真 谦虚 B通红 笔直 黄灿灿 绿油油


C慢性 大型 活期 唯一
在分类上有三种处理方式:


b后加副词性后缀“的(地)”:傲气地梗着脖子 辩证地思考问 题

c后加表比况的后缀“似的”:乞丐似的躺着 苍蝇似的乱窜

当然介词有时可以省略,介词省略也是有条件的,一是语义 限于表示方式、工具或范围,二是带有熟语性。 用高温消毒--高温消毒 用电话联系--电话联系 用书面请示--书面请示 通过广播找人--广播找人
云(云彩) 刀(钢刀) 该(应该) 云(说) 刀(一刀纸) 该(该帐)


词类活用:是指A类词临时借用做B类词。 老栓,就是运气了你!名词--动词
咱们朱家穷倒是真的,可也志气了一辈子。名词--动词
他很绅士地做了一个恭请的动作。名词--形容词 滦河在世界的东方奔流着,甜了天津,甜了街市,甜了人。 形容词--动词 词类活用只是个别人在个别场合偶然的用法,脱离了这种特定 的场合,他还是原来的词性。不过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如果词 类经常被活用,从而慢慢地变成一个词的正常语法现象,这是 就变成词的兼类了。词的兼类就是从词的活用演变来的。
他上海人 他妹妹黄头发 明天中秋节
?他可能上海人 ?他妹妹过去黄头发 ?明天肯定中秋节
他可能是上海人 他妹妹过去是黄头发 明天肯定是中秋节
2.2.3 名词作谓语限于肯定句,否定句必须加“是” *他不上海人 *他妹妹不黄头发 *今天不晴天 他不是上海人 他妹妹不是黄头发 今天不晴天
2.2.4经常用在对举格式中

特别:a他是一个特别的人。 b他发挥得特别好。
细心:a他是个细心的人。
b他细心地照顾我。 判断平常、往常是兼类词吗? 在平常,我会吃完再上班 这种事很平常。


校车往常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
今天的月亮与往常不同。

同形异类也称兼类词,是指某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 的语法特征,而且词汇意义密切相关的现象。包含三层含义: 其一,某个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特征。 其二,某个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特征是经常性的,不 是偶尔为之。但活用和兼类没有绝对的界限。永远--副词 永远的怀念 永远的小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