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大兴安岭知青生活回忆散
“知青之父”追忆知青大返城始末

“知青之父”追忆知青大返城始末
山旭
【期刊名称】《老年健康》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有时时间就像砂纸,会把记忆中最为光彩的部分也打磨得暗淡模糊。
北京三里河白沙沟小区10号楼,记者与92岁的赵凡相对而坐,一点一点回忆30年前的线索。
有时候实在想不起来了,又没有材料可以参考,老人就仰身靠在沙发上,叹息道:“现在没人研究这些了。
”
【总页数】0页(P49-51)
【作者】山旭
【作者单位】《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让孩子们回来吧"——1978年"知青大返城"一页 [J], 冯乔
2.知青大返城始末 [J], 林蓉;章志红
3.“中国知青之父”赵凡推动知青返城潮 [J],
4.“中国知青之父”赵凡推动知青返城潮 [J], 丁东;
5.“知青之父”追忆知青大返城始末 [J], 山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的父母是知青

我的父母是知青
王刚
【期刊名称】《中国农垦》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遥对夜空,看那点点繁星和那半轮月亮,听那秋风轻轻带走树上的落叶,那种感觉,是一种空灵。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王刚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后知青时代的知青活动研究——以老知青张承永“二次下乡”为个案 [J], 王琳
2.从反思“知青运动”到反思“知青”价值——论张承志“知青反思”的独特性[J], 赵坤
3.永远的知青人——浅析知青小说中的"知青情结" [J], 何宁
4.我的知青父母 [J], 李莉;
5.知青视角:知青文学性灵之弦——新时期知青文学评价之三 [J], 李运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知青回忆录精品范文

知青回忆录精品范文我是一名知青,从1972年到1975年,我在云南省的山村生活了三年。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是艰辛而难忘的,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在这个回忆录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在知青岁月中的经历和感受。
我是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于农村生活一无所知。
当我被派到一个偏远的山村时,我感到非常不安和不适应。
刚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时常想念家人和城市的生活。
山村的环境与我所熟悉的城市截然不同,我经常觉得自己被孤立起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这个新生活。
我开始与村民们交流,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知识。
我参与田间劳动,帮助他们种植庄稼,放牧牲畜。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历了一些磨砺,但随着我的进步,村民们也开始接受我,帮助我适应新环境。
知青生活中最难忘的一部分是与村民们的关系。
他们是善良和团结的,总是愿意分享他们拥有的一切。
我经常参加他们的聚餐和庆祝活动。
虽然食物简单,但大家总是快乐地围在一起,分享美食、笑声和感激。
除了工作和社交,我还用业余时间读书和学习。
我记得有一个小学老师在村里开设了一所临时学校,我参加了他的课程。
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我重新点燃了对学习的热情。
尽管课程有限,但至少我有机会保持我的求知欲望。
尽管生活艰辛,但我的知青岁月也充满了美好的时光。
首先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我住在一个山村,周围是青山环抱和清澈的河流。
每天早晨,我都会在山间漫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这些美景成为我生活中的珍贵回忆。
另外,我还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知青朋友。
我们在共同的困境中相互支持和鼓励。
我们一起游山玩水,探索附近的乡村。
这些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动力。
我要感谢知青岁月给我带来的锻炼和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坚持和耐心。
农村的艰苦环境教会了我如何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我也学会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感恩身边的人。
这段三年的知青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磨炼和锻炼。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回忆。
当年知青的衣食住行

当年知青的衣食住行当年知青的衣食住行作者:黄大信当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知青下乡的形式有林场、养路段和农村插队。
前两者发工资、吃商品粮、有探亲假。
我们属于农村插队,做一天记一天工分,其他福利没有。
1973年福建的知青家长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反映儿子的生活困难,于是插队的知青可以报销2次探亲车票。
这是黑河知青博物馆收藏的知青捐赠的棉大衣,各地当年自制的仿军大衣颜色不同,上海发的大衣颜色最接近,但面料是斜纹布的,与真正的军大衣面料不同,还有纽扣是民用的。
大衣虽然很厚,但穿着笨拙,只有车老板赶爬犁时还能穿。
真正的军大衣是羊皮内胆,比棉的更保暖还轻巧。
难怪1969年11月第一批知青到生产队时,他们才16岁,穿着肥大的军大衣连滚带爬下了车,有个老娘们一看说,怎么来了一群小日本鬼子!这个是我1970年4月离开上海前夕,穿着仿军大衣照相留影,还未滿17岁。
当年发的棉袄棉裤都是不能拆卸的,请裁缝改为能拆卸的以便清洗。
因为当年布票紧张,靠外的一面只能用纱布,反正还有外罩。
因为领口易脏,缝了一个海虎绒领子。
当年这种人造海虎绒也要凭工业券才能购买。
老乡都穿不脱卸的黑棉袄,从来不洗,泛着油光,有点小雨也淋不透。
夏天早晚凉,带着棉袄,休息时地上一铺。
凭下乡通知书可购买一条棉的线毯,那时没有羊毛毯。
当年知青还发了一顶羊皮帽,戴了一两年后羊毛板结磨损,就不大暖和了。
我做了一顶狗皮帽,又戴了两年,嫌有味道。
一次探亲到杭州游玩,在解放路一家皮草店买了一条狐狸皮领子,于是又做了一顶狐皮帽,回上海时送给老乡了。
那时候冬天上山干活很费棉手套,自已也会做。
冬天上山穿44号棉胶鞋,因为里面要垫草,还要穿毡袜。
1970年在三线的山里过来东北后的第一个冬天,买来新的毡袜,先穿两天,穿出脚型后,买来白的细布,盲流过来的高木匠,他老婆帮我们几个知青都做了毡袜套子。
山里干活裤子和鞋经常被树枝刮坏,回来后在油灯下自已补,补鞋的麻线是自已捻的,碎皮是在上海探亲时论斤买的。
知青一代步入晚年的句子

知青一代步入晚年的句子1. 知青一代啊,曾经的青春岁月都去哪儿了,如今真的就步入晚年了呀!就像那落山的太阳,辉煌过却也慢慢黯淡了。
想想咱村的老李,不就是这样嘛,曾经那么朝气蓬勃,现在也老咯。
2. 知青一代步入晚年,这是多么让人感慨的事儿啊!他们的故事不就像一部老电影,虽已落幕,但留下的记忆却那么深刻。
咱隔壁的王大爷,当年可是知青呢,现在也只能坐在那回忆往昔啦。
3. 知青一代真的老啦,这不是开玩笑的吧?他们曾经可是时代的弄潮儿呀,就如同那汹涌澎湃的海浪,可现在也只能在海边静静看潮起潮落了。
咱认识的刘大妈就是知青,现在身体也大不如前咯。
4. 知青一代步入晚年,这多像秋天的树叶呀,曾经那么翠绿,现在却渐渐枯黄。
咱小区里的张伯伯,当年知青下乡吃了不少苦,现在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啦。
5. 哎呀,知青一代都步入晚年了啊,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他们的经历不就像一首老歌,旋律响起,满满的都是回忆。
就说我姑父,以前是知青,现在也经常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呢。
6. 知青一代步入晚年,这是不是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呢?他们曾经可是燃烧的火焰呀,现在也慢慢变成了温暖的小火苗。
我认识的一位赵叔叔,曾经的知青,现在也开始带孙子咯。
7. 知青一代真的步入晚年了呀,这难道不是岁月的无情吗?他们的过往好比那璀璨的星辰,虽已遥远,但依然闪耀。
像我朋友的爷爷,当年就是知青,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一脸骄傲呢。
8. 知青一代啊,怎么就步入晚年了呢,他们曾经可是那翱翔的雄鹰呀!咱镇上的李爷爷就是知青,现在走路都没那么利索咯。
9. 知青一代步入晚年,这是多让人唏嘘的事呀!他们的青春就像一阵风,吹过就不再回来。
我家邻居的林奶奶,当年也是知青呢,现在每天就喜欢坐在门口晒太阳。
10. 知青一代真的老咯,这可咋办呀?他们曾经可是那奔腾的骏马呀,现在也只能慢慢踱步了。
我听说的一位周爷爷,曾经的知青,现在身体不太好,经常去医院呢。
怀念老知青

怀念老知青作者:王珏来源:《北极光》2014年第04期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曾在图强林业局(原阿木尔区老潮河林场)工作过的嘉兴老知青朱康伟夫妇重返大兴安岭,同行的还有他们那个可爱的小女儿。
小姑娘骄傲地告诉我她叫小桦,并特别强调是美丽的白桦树的“桦”。
我会心地笑了,因为我深知康伟夫妇的用意,这个名字里充满了对大兴安岭的爱恋,寄托着他们对苍茫林海终生难忘的回忆。
那些老知青的孩子可能无数次地听他们父辈讲过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故事,然而那段岁月早已成为模糊的历史背影,如今展现在小桦面前的只是连绵的青山、清亮亮的河水与恬静秀美的小山城。
他们已无从体会父母当年所遭遇的杳无人迹的大东北的苦寒与荒凉,永远都不可能知道那些嘉兴知青在这里流过多少热汗与泪水,历经了怎样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1970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冷,十一月的大兴安岭已是白雪皑皑,知青专列停靠在林海雪原深处的终点站——樟岭,而这里距他们的驻地阿木尔区几个林场还有二百多公里的路程。
那些刚刚告别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大孩子们欢呼雀跃,忘情地打量着面前这个全新的白银天下、琉璃世界,根本没有意识到高寒禁区的残酷可怕。
其实,他们要去的几个林场还仅仅是一张图纸,边界位于北纬53゜33´43″,位置比漠河的北极村还要向北几公里,隔着黑龙江就是俄罗斯远东的西伯利亚,懵然无知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就要踏上中国最北部的那片土地了。
虽然我是个东北人,却也实在难以揣摩在冰天雪地的暮色中乘坐敞篷卡车的感受。
零下四十多度的酷寒毫不客气地给了知青们一个下马威,火热的激情只在瞬间便被冻僵,歌声也被不留情面地打断了。
薄峻岭在回忆那次乘车的经历时写到:“忽然,听得背后有人嘤嘤地哭,身子靠在我背上一抽一抽地。
我转过头去,见是个女生。
我问她怎么啦,她不吱声。
我烦了,便大声教训她:上山下乡干革命,你应该坚强!谁知道她反而大哭道:我的脚!我的脚……脚怎么啦?脚没有了,脚没有了!我吓一大跳,费好大力气转过身去,见她伛着上身双手正捧着自己的脚。
往事不堪回首----知青岁月

往事不堪回⾸----知青岁⽉1970年.我刚满17岁.开始了知青⽣活.在西双版纳景洪飞龙农场⼀队.我们这拨上海知青到的时候.先于我们⼏个⽉的是昆明和北京知青.四川知青是最后的⼀批.北京知青谢⽼转和我相处不错.他性格孤僻.除了还有⼀个昆明⽀边的叫周绍基以外.再没别的朋友.我们刚刚到⼀星期左右.就被⼀起安排去⼤猛龙新建⼀个连队.在那⼉⼲了⼗天.先在原始森林的边上⽤树枝⽵⼦芭蕉叶搭好⾃⼰临时的窝.然后提着砍⼑斧⼦杀将进去.见啥砍啥.......现在回想刚踏进原始森林时的感觉:地上厚厚的腐叶散发着很独特的⽓味.藤蔓环绕的参天⼤树.到处是不可名状的植物.森林⾥的那种浓郁的绿荫.因为透不进阳光⽽显得深不可测.我们把捉到蝴蝶.寄往家⾥.那蝴蝶勉强能塞进信封.还有两厘⽶长的蚊⼦.云南⼗⼋怪:三个蚊⼦⼀盘菜.着实让上海市民们开了眼界.⼤猛龙任务完成的当天晚上.⽼天下起⼤⾬.此时⾬打芭蕉也没了诗意!湿渌渌的被褥怎么睡.⼏个⼀商量.打起背包就往回⾛.⼤约30⾥地吧.当⾛到公路上时.搭乘了⼀辆⼿扶拖拉机.正想着好运⽓的时候.车翻了!还好⼈没伤着.看起来在这满是泥浆的⼭区国防公路上只能步⾏了.谢⽼转的个⼉⽐我还瘦⼩.他那个背包带是根橡⽪筋.⾛路时背包和脊背碰得劈沓劈沓直响.⾛着⾛着就落后了.天太⿊⼤家互相看不见听得见.听着声响⼩了.就停下等他⾛近.就这样⾛⾛停停.⽼转的背包声由近渐远.由远及近.到后来.有时⼲脆没声了.我就⼤叫:⽼转.⽼转!只听"嗯'的⼀声从⿊暗中传来.等他由远及近.问:⽼转什么事?原来他背靠岩壁站着睡着了⼀会⼉.⽼转爱钓鱼.周少基和他在收⼯后.经常蹲在我们住的茅草房后⾯的⼩河边钓鱼.周少基年长于我们.是五⼗年代云南⼤学的学⽣.出⾝于有背景的家庭.不知什么原因来这⾥.好像神经受了点刺激.40岁了还没娶⽼婆.虽然落魄不堪.可整天兴致勃勃的.唱戏.拉⼆胡.钓鱼.有⼀次他们俩钓鱼回来.就忙着架⽕煮鱼汤.到伙房打好饭菜.所谓饭菜是将⼀勺菜盖在饭上.平常⼏个⽉就是⼀种菜。
下乡知青50年前的感慨作文

下乡知青50年前的感慨作文哎呀呀,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下乡知青 50 年前的感慨呢。
我听爷爷奶奶说过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
那时候,有好多城里的年轻人响应号召,去到农村当知青。
他们离开熟悉的城市生活,来到陌生的乡下,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他们要学着种地,干各种农活,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呢。
我就想呀,要是我去了,能不能干得下来呢?他们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可能还得学习,真的好辛苦呀。
我记得奶奶说过,有个知青哥哥特别厉害,一开始啥都不会,但是他肯学呀,慢慢地就什么都会干了。
他还和村里的人都成了好朋友呢,大家一起干活,一起说说笑笑。
这不就跟我们在学校里和同学们相处一样嘛。
那时候的条件可比现在艰苦多了,没有现在这么多好玩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好吃的。
但是他们却有着别样的快乐,他们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收获喜悦。
这多像我们和小伙伴一起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呀。
50 年前的知青们呀,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农村,他们的经历真的让人感慨呀!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只要有勇气,有毅力,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想,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内蒙古知青的回忆文章

内蒙古知青的回忆文章那个年月,我们在内蒙古当知青的生活很枯燥,白天干活,收工回来自己做饭。
晚上,乡亲们到知青这来,当地有一句土语是鬼嚼球毛来,到也叫我们开一开心。
文艺活动太少了,县里有乌兰牧骑演出队,这么多年没看过一次演出。
每隔数月,公社电影放映队都轮回一次到官地村,不是南征北战,就是地雷战、要不就是地道战。
乡亲们说,三个带战字的电影,就打败了日本兵和国民党。
虽说是老掉了牙的影片,乡亲们还是十里八村赶来看的。
由于信息不畅通,交通不便。
乡亲们有的赶来时、己演了一部分,他们又是后悔又是跺脚。
这个灰货,不知是骂谁,紧赶慢赶还是耽误了一大截。
这一句话,到是成了我们这些知青人的口头禅。
唯一叫我们高兴的,大家能聚在一起打扑克,下棋就满不错了。
女同志们在一旁一起说说悄悄活,要不大伙在一起山南海北的穷聊,又不敢说的过于沉重。
有时村里老乡杀了羊,弄上个半只,告诉别处的知青,赶过来,大家一起吃羊肉喝酒。
那时,我们也和一家人一样,坐在炕上,面前有一个黑色掉瓷的碗,装上满满的一碗粮食酒,(不是现在黑心商人造的假酒)一上来喝酒的感觉还不错,又说又笑。
一年有几次这样的生活? 吃,吃饱了不想家。
吃到半截的时候不是味了,心里不好受呀,眼看也是这么大的人了,没家没业没人疼呀,何年何月才有个盼头。
想到这些,大家都低头不语,眼圈里含着泪你看我、我看你,有的坐着、那泪水就滴滴答答成串的往下掉,有的还强忍着不叫泪水流下来,闭上眼仰头张嘴喘着粗气。
有的蹲在墙角旮旯里不说话,低下头只是闷声不响的抽着烟。
凡是下过乡的知青们没有没流过泪的,伤心动情的哭,不是懦弱者的表现。
哭,是对社会待不满的发泄,哭,是我们没有人管。
当时的情况这些人都二十多岁了,围在一起只是低头喝着闷酒,没有一个人敢说活,气氛的凝重和人心的低落到了极点。
有人会顶不住的,一会有人轻轻的抽泣声,听的人心里不是个滋味,就这一瞵间破坏了静静的夜晚。
本来吃肉喝酒是一件好事,还说喝酒能解愁,实际上愁上更愁。
回忆我的知青生活

50各界我的回忆1976年,我高中毕业后被安置在渭南大荔农场,但听说西安郊区鱼化寨公社是当时西安唯一对外开放的公社,并有一支文艺宣传队,那里集中了西安市各中学的文艺尖子。
学生时期,我是文艺爱好者,也是学校文艺宣传队和腰鼓队的骨干,因此向组织提出转到鱼化寨公社的申请。
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了转点通知书。
拿着通知书,我的心情既兴奋又复杂。
兴奋的是下乡转点的事情终于办成了,复杂的是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以后要长期生活在农村,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我坐立不安,于是叫上二哥,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去找母亲。
当时母亲正在长安县内苑公社巡回医疗,离我家有近三十公里,我俩一口气骑到公社,给她报告了这个消息,商量了行程。
呼 燕回忆我的知青生活当我去公社报到时才知道公社的宣传队刚刚解散,队员全部分配到生产大队参加农业劳动。
我也直接被派至鱼化大队的知青安置点。
那时知青点已经有十几位知青,他们大多比我早来几年,年龄也比我大几岁。
记忆中有一位姓吴的女知青不但长得漂亮,黑板报也画得好,文化课还很优秀,后来考上了南京大学。
还有王西京的妹妹王美丽,后来和拉大提琴的赵小安结为夫妻,听说他们一同去了加拿大。
我平时接触最多的是我的小学同学田玲,她也是公社宣传队的,能弹会唱,后来我们又成为同学,她通过在职学习,成为一名医生,在市二院工作到退休。
随着岁月的流逝,公社宣传队的伙伴先后退休。
发小刘希秋和知青战友谭艺安都在陕歌工作,闲下来后,他们又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西512019年第10期ALL CIRCLES我的回忆安战友合唱团。
我还被邀请参加过他们的活动,由于工作太忙,不能经常参加,只有先退出,许诺以后从一线退休再参加合唱团这个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知青生活有苦有乐,苦的当然就是农活较累。
我刚开始干活就是给地里拉肥。
我和一个大婶一起拉满满一架子车的粪,大婶在前面拉车还跑得飞快,我在后面跟着推还觉得吃力,尤其是把粪倒到地里时,要一下子把架子车掀起来,动作不猛粪就倒不下来,几个小时跑下来第二天全身酸痛。
知青下乡时的回忆

知青下乡时的回忆我是1970年代末期的知青,那时候正值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被派往农村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那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我被分配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那里的生活条件极其简陋,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现代化的设施。
我们住在一间简陋的土房里,每天的生活就是劳动、学习和生活自理。
我们要种地、放牛、砍柴、挑水,还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农业知识。
每天的生活都是按照钟表一样的规律进行,早上起床、吃饭、劳动、学习、晚上睡觉,每个环节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表进行。
那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学会了如何种地、如何养牛、如何砍柴、如何挑水,这些都是我在城市里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我还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团结合作。
在那里,我结交了很多朴实的农民朋友,他们的勤劳、朴实和善良让我深受感动。
那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却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田地里劳动,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只好躲在一间农舍里避雨。
那里的农民给我们煮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饭菜,我们一起围着火炉吃饭,聊天,感觉非常温馨。
还有一次,我们在山上放牛,突然看到一只小熊从树林里走出来,我们都吓了一跳,但是小熊并没有攻击我们,而是慢慢地走远了。
那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却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坚持不懈。
这些经历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
回想起那段时光,我感到非常感慨。
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那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珍贵和宝贵。
虽然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它的回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知青退休回家乡的感言(3篇)

第1篇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转眼间,我们这一批知青已经退休多年。
回首往昔,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在昨日。
如今,我们终于可以放下手中的重担,回到久违的家乡,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情。
在此,我想以一篇感言,表达我对家乡的热爱,对那段青春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一、青春岁月,难忘的知青生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为了支援农村建设,我们这一批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广阔的农村天地。
那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激情与奋斗。
记得刚到农村时,我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贫瘠的土地,以及繁重的农活。
然而,我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中。
我们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在农村的日子里,我们学会了与土地打交道,学会了种植、收割、施肥、灌溉。
我们经历了春种秋收的辛勤劳作,见证了丰收的喜悦。
那段时光,虽然辛苦,但却让我们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友谊,更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二、岁月流转,家乡的变迁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
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贫瘠的土地,如今已变得富饶;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
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这一代人的辛勤付出。
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繁荣景象,我感慨万分。
那些熟悉的身影,那些熟悉的面孔,仿佛都在诉说着家乡的发展历程。
家乡的变化,让我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也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
三、归乡情深,感悟乡情回到家乡,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那是一份亲情,一份友情,更是一份对家乡的热爱。
亲情,是家的温暖。
回到家乡,见到了久违的亲人,那份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父母已经年迈,他们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然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兄弟姐妹们也都在为家乡的发展而努力,我们共同为家乡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友情,是乡情的延续。
那些曾经一起在农村奋斗的战友们,如今都已各自成家立业。
但我们的友谊依然如初,彼此关心,互相支持。
老知青回忆当年山区里的怪事

老知青回忆当年山区里的怪事来源:网络这是我当年做为知青下乡亲历的事儿,没有半点虚构。
我这个人喜欢打听稀奇古怪的事儿,我下乡的地方是在辽宁省盖县的大深山里,当然更得打听了。
老农告诉我最多的是有关长虫的事儿。
有人告诉我,早年,有人看见在天鼓山上有一种叫野鸡脖子的蛇和野鸡在打架,就说那是龙凤之地,一姓郭的人家还真把祖坟挪山上去了,现在那家还在挨着的高山上住着、守着!据风水先生说,肯定是龙凤地,现在虽然没有皇帝了,但也得出有名上将!有人说,他有个亲戚在张家堡子,我们这边都盖五间房,中间开门是一间厨房,两边各两间住人,但人在外间住,最里头那间一般不住人,而是放粮食什么的,所以最里间的炕洞特意弄得不太热.有一天,他亲戚突然发现里间炕洞里住着一对大长虫!他亲戚不敢动,长虫也不伤他们,就这样相安无事很多年.我们这边有个习惯,每年春天都扒一回炕,取炕洞土当肥料,每回扒炕,亲戚都先祷告,请长仙先出去一下,等修完炕再回来.果然,每次一对长虫都出去,事后再回来.可有一天,突然情天打雷,一个雷比一个雷响,火光直劈长虫住的炕洞!等雷停了,大家去看,发现房子有象刀劈样的一道缝儿,直达长虫住的炕洞的地方,一对长虫已被劈得稀巴烂!他亲戚用铁锹装了好几土篮子扔掉了!据风水先生说,那是长虫在外边做坏事了,受到了惩罚!还有人讲,在大偏岭有一座峰叫鹰嘴崖,那一年大伙看见峰顶忽然盘旋着几百只鹰,'嗷嗷'地叫着向下俯冲,把天都遮暗了!有人好奇就爬上了峰顶看,原来有一条好大的长虫正跟俯冲下来的鹰斗!鹰毛满天飞,遍地是鹰的尸体,大长虫也遍体鳞伤.三天后鹰不见了,又有人爬上去看究竟,却只见鹰的尸首,而大长虫不见了,还有一具长长的尸骨!据风水先生说,那是群鹰战胜了大长虫,把长虫吃掉了,那地方也是龙凤地,但出的是女英豪!对这些事我是不太相信的,咱们是唯物主义者嘛,不能轻信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儿,只是在这里如实的把我当年所听到的说一下。
当然还有很多类似和其它的传说,不能都一一道来,只是说这几个例子而已。
我和大兴安岭

我和大兴安岭作者:邢秀杰来源:《北极光》2008年第03期听妈说我是6岁那年来大兴安岭的,妈说是爸把她“骗”来的。
那时,我们家在辽宁省沈阳市,爸在铁路部门工作。
大兴安岭要开发建设,要在铁路部门招一批工人建设大兴安岭铁路。
爸所在单位号召大家报名,却极少有人报名,谁愿意从大城市去还没开发的林区呢!爸所在单位的领导号召党员和积极分子报名。
爸是单位的技术和业务骨干,领导就动员爸带头报名,爸在领导面前表了决心。
于是,爸第一批报了名,来到了大兴安岭。
其实,爸完全可以不用来,也不知爸是怎么想的,可能那时爸也是热血青年吧!爸在林海工作的一年里,每次回家或者来信都说,林海这地方非常好,烧的是木头,到山上随便一划拉就是一车,并且不花钱。
吃的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河里游的,还对哥哥姐姐们说:“这里下一尺多深的雪,可以堆雪人,玩冰爬犁。
”哥哥姐姐们很炫耀地和同学们说:“我爸工作的地方能堆雪人和玩冰爬犁,我们全家过些日子就要去了。
”以至于同学们都非常羡慕哥哥姐姐们。
于是,妈辞退了工作(妈在扫盲班当老师)。
我们坐着闷罐车,把全部家当搬到了林海。
后来听大人说,我妈下车就哭了。
一那时的林海,只有一个邮电局和一个供销合作社,住的是帐篷,那艰苦条件就可想而知了。
倒是爸没糊弄我们,这里到处都是雪,爸又给哥哥姐姐们做了冰爬犁,哥哥姐姐们高兴极了。
林海的条件是艰苦的,又是风口,是大兴安岭最冷的地方。
林海没有中学,哥哥姐姐们要到新林去上学,小学校还是好几个年级一个班。
我上了学以后,家里才住上了房子,不再住帐篷了。
林海建设初具规模,爸又带队去塔河、西林吉了。
这回妈没有和爸一块去,我们家就留在了林海。
我上学了,因为肯劳动,学习还好,第一批就入队了(那时叫红小兵)。
记得老师给我戴上红领巾时,我只顾高兴跑回家,到了家一看,红领巾跑丢了。
我就使劲儿地大哭。
那时,家家都很困难,谁家也没有多余的红布,妈挨家地去问。
终于,妈连夜给我赶做了一条红领巾,第二天戴着它高兴地上学了。
老爸的大兴安岭知青生活回忆散

老爸的大兴安岭知青生活回忆散老爸是1970年响应国家党中央“开发大兴安岭”号召,那一批去大兴安岭的知青,在报纸上看到金色回忆散文征文,就写了一篇关于大兴安岭回忆的散文,可惜投稿了没回音,我觉得写得挺好,还是发到论坛来吧。
大兴安岭的回忆弹指一挥间,离开兴安岭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却是漫长的一段历程。
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当年的小伙子、大姑娘,已经人到老年。
对于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度过青春年月的人来说,整整的十年光阴,都是难以忘怀的。
1970年12月18日,我们东海之滨的镇海儿女响应党中央“开发大兴安岭”的号召,远离江南鱼米之乡,奔赴祖国北疆黑龙江,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进行开发建设。
我们坐了5天5夜的火车,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祖国的东北边陲阿木尔林区。
过去,大兴安岭素有“高寒禁区”之称,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少有的酷寒奇冷使人望而却步,多少世纪以来,千年的林木帮随着冰山雪海,年复一年空增年轮。
我们镇海知青与成千的浙江知青一起成了编号8699铁道兵部队的兵。
在冰天雪地里,白天开山筑路,晚上十二、三人睡在6米见方的帐篷里,生活极其艰苦。
才几天,有三个人因为腰扭伤,发猪癫病和精神刺激,返回到了镇海,其余的人则继续留在了那片黑土地上。
在那零下四十五度,北风呼啸的季节,我们身着厚厚的黄棉衣,头戴狗皮帽,脚穿大头靴,全副武装,踏着厚厚的积雪,向原始森林进发。
在茫茫林海中,兄弟姐妹们披荆斩棘,你扶钢钎我甩锤,打眼放炮,铲石挑土,碎山架桥,钢铁大道一点点从我们脚下延伸到森林深处,衔接塔河,通向加格达奇,通向齐齐哈尔,通向远方的一个个城市。
一年后,铁路修好,我们划归阿尔木林业局管理,成了伐木工人。
在那冰天雪地和浩瀚的原始森林里,人烟稀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因为缺医少药,我们同去的一个女同志因为生病得不到医治,长眠在了这块黑土地上。
我们吃的是高粱米和冻土豆,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帐篷。
知青远离父母来到夜晚作文

知青远离父母来到夜晚作文
知青岁月啊,那真是个难忘的日子。
离开爸妈,一个人跑到这陌生的地方,夜晚来了,感觉特别冷清。
那时候的乡村夜晚,星星亮得刺眼,就是人少了点热闹。
咱记得有次,夜里出来走走,想找点啥乐子。
没想到,走到村口那棵大树下,听到一阵蛙鸣,吓得我一哆嗦。
心想,这地方晚上咋这么阴森呢?不过后来习惯了,也就没那么怕了。
那时候的知青生活,苦是苦了点,但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晚上没事就坐在煤油灯下,看看书,写写日记。
有时候,也会跟几个哥们聚在一起,聊聊理想,谈谈未来。
那时候的我们,都怀着一腔热血,想着为国家做点什么。
夜晚,最怀念的就是跟大伙围在一起烤红薯。
火光映照着我们的脸,红薯的香味儿飘得老远。
大家边吃边聊,感觉特别温暖。
那时候的日子虽然简单,但真的很美好。
还有啊,有时候晚上会想家,想爸妈。
但咱知道,出来就是为
了锻炼自己,不能老想着回去。
所以,就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知青岁月,真的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李函默和他的“北极星”团队

初见李函默是在走访漠河市消防救援大队时,同行的朋友悄悄指着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对我说:他叫李函默,2013年高考637分,毕业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现在是北极村消防救援站的政治指导员。
我诧异地看着这个年轻的面孔,没想到高考这么高分的大学生毕业后分在北极消防站,是什么力量能让他来到冰天冻地的北方,甘心情愿在小小的北极村奉献青春和年华?我在心里画了一个问号。
从漠河大队到北极村消防站驱车大约80公里,一路李函默陪着我们,随着我们的深入交谈,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丰满起来。
李函默是个有故事的消防人,而且,他的故事有点儿传奇。
一李函默的老家是河北沧州人。
1966年,他爷爷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从河北来到了大兴安岭地区,被分到新林林场。
新林林场位于大兴安岭中部,伊勒呼里山北坡,这里是一片浩瀚的林海,还有一条美丽的叫塔哈尔的河穿行而过。
爷爷来的时候这里刚开发,几乎没有人烟,爷爷和他的知青战友们住的是帐篷,夏天到处是蚊虫叮咬,冬天干完活身上一身汗,回到住地就快冻成冰人了。
乐观的爷爷们从来没被困难打倒过,他们为祖国的建设输送着林木、矿产资源,也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后来,爷爷遇到了奶奶,奶奶是绥化人,一个豪爽的东北姑娘,两个人组成了家庭,生下了他的父亲、叔叔和姑姑。
八十年代,政府号召退耕还林,爷爷又拿起锄头,带着子孙们种树,一片片松树林、桦树林、果树林在爷爷们的手下铺开,又绿了深山,绿了平原。
2002年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爷爷退休了,爷爷惦记着落叶归根,带着奶奶和全家人回到了久别的河北老家。
◀◀大岭写真76李函默1994年出生在新林林场,8岁时随着爷爷回到河北,19岁以637的高分考上了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
毕业以后,他选择了回到北方工作,他背起行囊来到了新林的消防站,李函默的心中那儿才是他的“故乡”,他在那儿呱呱坠地,那儿的土壤河流滋润了他的血脉,那儿的冰雪赋予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那儿的山林有他看不够的风景,那里还有他牵挂的小伙伴和乡亲。
他们如何长大成人 返沪知青子女访谈录

他们如何长大成人返沪知青子女访谈录他们如何长大成人? 返沪知青子女访谈录一个大浪打来,无数人离开上海,奔赴异乡,成了知青。
二十多年后,当知青们在异乡娶妻生子安定下来,又一个浪头打来了:一个孩子允许回到上海。
无数家庭再度经历了选择的艰难,分离的痛苦。
“当时,一个星期写了五封信,催父母把自己接回去……后来心就淡掉了。
家人以为我是适应了,其实是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壁垒,把自己封闭在里面。
”“我是"软着陆",没什么苦大仇深的故事,但记得十六岁时,疯了一样想弹肖邦的《革命练习曲》。
”“回到上海,就像回到了老家,不过我经常想起舅舅家那个没有人愿意给他落户的孩子。
”……说这些话的人,有个共同的身份:他们是回沪知青子女,当他们还是青少年的时候,便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独自从外地来到上海生活。
如今,他们基本三十多岁,成家立业。
他们如何长大成人?今天,在当下的上海,记录和思考这段共同经历,有何价值?“一个城市的风格是由它的各种群落组成的,回沪知青子女是独特、鲜活的一支。
他们的喜怒哀乐,应该得到表达。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孙向晨说,“他们的经历和存在,是这个城市独特的一笔财产。
”一位三十出头的上海男士告诉我,对他生命影响最大的阶段,是11岁那年。
他是黑龙江上海知青的独生子女,1991年独自回到上海。
当时他几乎每天都写信回去,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回家。
渐渐地,他感到失望,在一个拥挤的大家庭中孤单长大。
直到去年在台湾参加了一个心理工作坊后,他才意识到这段历程并不是“往事”,而深深影响着他的现在。
我被他的这段经历触动。
然后经过了解,发现有这样经历的人,着实不少。
从1980年代开始,就有知青子女陆续回到上海,回来时的年龄、途径各不相同。
而我们这期报道关注的,是其中一支:受当时“上海知青子女可以回沪一人”的政策推动,户口迁回上海;从1990年代初起,离开父母,独自从外地回到上海。
当时他们多半是青少年,家中独子;如今他们基本上年过三十,成家立业。
大兴安岭上的童年散文

大兴安岭上的童年散文人生旅途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不同的经历,我的童年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上长大,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缀满了我童年的欢乐时光,现在想起来总是那么记忆犹新。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为纪念大兴安岭,父亲赋予我一生的名字,邢业岭。
内蒙古大兴安岭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九个旗市,森林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拥有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被世人称为“北疆的绿色长城”。
我家居住在大兴安岭林区的第一个驿站,因距牙克石市区五十九公里而得名的五九煤矿。
这里,四面环山,依山傍水,冬有冰封雪飞的壮美,夏有青松白桦的苍翠,每天与林为伴,与山水相亲,成为我金色童年的乐园。
在距矿区十几公里外的东南群山环绕的沟塘子里,流淌着清澈甘甜的泉水,汇聚成一条小南河(莫拐河)穿越矿区。
记得小时候,每到伏天,一遇到烈日当头,我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到离家不远的小南河里去洗澡,一个个光溜溜的如泥鳅般地钻进水里不是狗刨、就是扎猛子,各显神通,不仅洗的干净,玩的快乐,而且还用筛子捞些柳根鱼、川钉子,拿回家炸鱼酱,那时家家都很贫穷,豆油少,把鱼除去内脏用水洗干净后撒上盐,放到火炉盖上一烤,散发着诱人的鱼香味,回味无穷。
有时,我和小伙伴们在河岸边临河垂钩钓鱼,鱼钩上好蚯蚓做鱼饵,用力一抛,铅坠带着垂钩沉到水的平稳地带,静等鱼儿上钩,水漂一动立即起钩,准能满心欢喜地钓到活蹦乱跳的鱼儿。
有时,晚上顺着南河岸边下缆钩,钓山鲶鱼,一下就是几十盘,早晨背着用炮线编织的鱼篓开始起钩,一次最少也能钓十几条,心满意足地背着鱼篓,趟着露水满载而归。
儿时的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去山上采野果、挖野菜、抓蝈蝈、掏鸟窝、玩弹弓子、采酸沫浆。
在草丛中跑啊、闹啊,尽情的玩耍,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一只刚出飞的小鸟从我身边飞过,这可让我来了兴趣,我就跟着它一直跑一直跑。
但当时年幼无知的我,经常会做出这样的傻事。
在蔚蓝的天空下,我们坐在高高的山岗上,远眺那茫茫林海,山峦起伏,身边的五颜六色的蝴蝶、蜻蜓、小蜜蜂不时地向你扑来,可爱的小松鼠也不时从脚旁穿梭而过,欢快的鸟儿不时的叽叽喳喳的叫着,满山遍野红的、黄的、粉的、蓝的……等各种花儿向你微笑,并争妍斗艳不时地散发着芳香,真乃是我儿时的天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爸是1970年响应国家党中央“开发大兴安岭”号召,那一批去大兴安岭的知青,在报纸上看到金色回忆散文征文,就写了一篇关于大兴安岭回忆的散文,可惜投稿了没回音,我觉得写得挺好,还是发到论坛来吧。
大兴安岭的回忆
弹指一挥间,离开兴安岭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却是漫长的一段历程。
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当年的小伙子、大姑娘,已经人到老年。
对于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度过青春年月的人来说,整整的十年光阴,都是难以忘怀的。
1970年12月18日,我们东海之滨的镇海儿女响应党中央“开发大兴安岭”的号召,远离江南鱼米之乡,奔赴祖国北疆黑龙江,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进行开发建设。
我们坐了5天5夜的火车,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祖国的东北边陲阿木尔林区。
过去,大兴安岭素有“高寒禁区”之称,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少有的酷寒奇冷使人望而却步,多少世纪以来,千年的林木帮随着冰山雪海,年复一年空增年轮。
我们镇海知青与成千的浙江知青一起成了编号8699铁道兵部队的兵。
在冰天雪地里,白天开山筑路,晚上十二、三人睡在6米见方的帐篷里,生活极其艰苦。
才几天,有三个人因为腰扭伤,发猪癫病和精神刺激,返回到了镇海,其余的人则继续留在了那片黑土地上。
在那零下四十五度,北风呼啸的季节,我们身着厚厚的黄棉衣,头戴狗皮帽,脚穿大头靴,全副武装,踏着厚厚的积雪,向原始森林进发。
在茫茫林海中,兄弟姐妹们披荆斩棘,你扶钢钎我甩锤,打眼放炮,铲石挑土,碎山架桥,钢铁大道一点点从我们脚下延伸到森林深处,衔接塔河,通向加格达奇,通向齐齐哈尔,通向远方的一个个城市。
一年后,铁路修好,我们划归阿尔木林业局管理,成了伐木工人。
在那冰天雪地和浩瀚的原始森林里,人烟稀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因为缺医少药,我们同去的一个女同志因为生病得不到医治,长眠在了这块黑土地上。
我们吃的是高粱米和冻土豆,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帐篷。
寒冷的夜晚,外面是刺骨的北风呼啸,唯有帐篷内暖暖的“地火笼”陪伴我们到天明。
大兴安岭是火灾频发地区,森林大火往往是雷击引发的。
每一次扑灭熊熊燃烧的森林大火,都是我们知青冲锋在前。
记得有一次,22个日日夜夜,我们都在山上扑灭大火,风餐露宿。
冒着生命危险,吃着压缩饼干和咸疙瘩,有时实在太困了,一边救火,一边就睡着了,连衣服被烧焦了还不知道。
等烧到皮肤里,感觉到了疼痛才发觉,那滋味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到的。
在那里,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白天上山伐木倒也能打发时光,但夜里呢?没有电视,书籍少的可怜,精神生活很是贫乏。
偶尔一次邻地驻军放场露天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过节般的欢天喜地。
记得那次,尽管要走4公里的荒山野路,而且因为接近北极,当时又是夏季,近似极昼,一直等到十一、二点电影才开映。
记得当时放的是《豹子湾战斗》,影片的内容现在都还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除了森林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山林野果、野菜和名贵的中草药。
还有金、银、煤、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最美好的年华,为理想而坚持,为信念而坚守。
回忆这段难忘的岁月,如梦的幻想在这里编织,远大的志向在这里确立,美好的爱情在这里萌芽。
这片土地曾经流淌过我们的血,挥洒过我们的汗,传递过我们的情,播种过我们的爱。
我们在这里奋斗了10余个春夏秋冬,有的把汗水无私地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有的把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还有的把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
一个个热血青年用一双手铸就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寒冷、不怕牺牲的“四不
怕”的浙江知青的大兴安岭精神。
我们在大兴安岭受到的教育和获得的人生感受,贵如珍宝,刻骨铭心,永志难忘,终生受益。
啊!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生命之舟扬帆远航的出发点,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