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教学设计宜简不宜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堂好课的教学设计宜简不宜繁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好课标准
厦门市第三中学薛明石羡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一堂历史好课最重要的评价标准:1、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并获积极体验;2、历史资料的有效运用,学科能力的提升;3、会考、高
考的目标得到落实。

一堂好课的教学设计宜简不宜繁,一堂好课更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好课标准历史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已走进我们的视线,步入课堂的实质性实践。

几年来的改革实验,作为一名工作了十年、经历了由传统教学到改革大潮的教师,笔者对好课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逐渐到具体、深入,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现了新的舞台,新的天地,变革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推动我校的历史教学改革。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及本校历史教研组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一堂好课的教学设计的切身体会。

一、一堂好课标准要学生说好才好
什么是一堂好的历史课?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首先看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这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当这目标完全由教参或上级规定,是一些机械的“知识点”、“考点”时,就常常会出现令人尴尬的情形,即往往是专家们说好的课,学生却不认可。

其实,原因很简单,评课时忽视了授课主体的作用。

课上得好坏,应先由学生评价,因为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我们评课的指导思想应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来考量,而不是以知识点为本,那么,学生认可怎样的课呢?
笔者曾就此向学生做问卷调查,总结如下:
首先,一堂好的历史课给人的感觉应充满个性化色彩。

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生活面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充满了创造的欲望。

对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的课堂模式不感兴趣,我们总是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那么,学生的榜样在那里?教师每天的授课其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

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领悟文化内涵。

其次,评价一堂课的好坏,还要向学生了解这堂课前面的课是怎么上的,向授课教师了解后面的课要怎么上。

因为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网络工程,知识是网络,人的发展也是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一堂课只是一个“点”,这个点在整个教学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恰到好处,且达到预期目的,才算好课,若这一堂课只是教师为评课而精心排演的一出戏,那么,即使再精彩,也不能算好。

正如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中提到的要上“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有相互的
讨论、思维的碰撞,当然这样的课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有待于师生共同反思,共同完善,也促使了课堂的延伸,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欲望。

再次,能让自己积极参与,课堂生动活泼的课历来为学生喜欢,这也应该是一个评价要素。

特级教师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中提到:提供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课就是好课。

讲授学习与接受学习虽然不能完全摒弃,但这只应占课堂教学的极少一部分,因为知识的学习与个人的情感从来都是一体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获取,这样获取的知识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长久的记忆并在需要时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有时,看似很精彩的课,其实不过是教师才学的展示;看似很深沉的课,其实是教师读书心得的复述,学生并无多少实际收获。

实现课堂学生情感培养的最佳途径有两个:一是个体表现,二是成功体验。

一堂好课,应该有意识地多安排部分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尽量多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

所以,一堂好课上,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应有一个个精心创设出的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情景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等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自主的学习者。

第四,在课程实施中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又要兼顾考试、升学。

否定考试、不要考试是不现实的。

学生、家长对教学质量的关心,他们的升学愿望可以理解、应该理解。

我们曾经发现,在一些研究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很活跃,课堂气氛很令人鼓舞。

但是,过后的作业、测验表明,学生的有关知识掌握的并不如人意,有些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预计目标。

一堂好课应该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比如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这些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并显示效果,课要上的真实而扎实,真正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所以,一堂好课还要看会考、高考的目标能否得到落实,能否把新课程教学跟应考准备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一堂课的评价标准不应定得过细过死,也不应用过多的细则加以限制,应全面的、整体的来看,应把学生的反应当作评价的重要砝码,这样才能给教师以相对广阔的个性展示空间,出现更多让专家和学生都说好的历史课。

笔者认为一堂历史好课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1 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并获积极体验
2 历史资料的有效运用,学科能力的提升
3.会考、高考的目标得到落实
二、教学设计宜简不宜繁
新课程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这种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而且体现在教学效率上,要在单位时间内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即“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如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方法简便。

(一)目标简明,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

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是引领学生发展的起点、基准点,它对课堂教学
起着统帅和整合的作用。

当前很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都存在诸多问题:(1)或照抄教参,或凭感觉随意而定,教学目标成了装点教案门面的摆设。

(2)教学目标内容过于笼统、模糊,脱离学生实际,对学生缺乏明确的指导。

(3)过于注重共同目标,忽略个性化目标;过于注重预设的确定性目标,忽略创造性的生成性的不确定性目标。

(4)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充斥着“让学生……”、“使学生……”、“培养学生……”等体现教师行为主体的词语。

这表面教学目标设计的主体只有老师,没有学生,容易造成学生主题地位的缺失。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目标的设计上应该简明、清晰、具体,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态,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做到课堂达成目标与课后发展目标结合、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相结合,确定性目标与不确定性目标结合。

教师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描述,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的描述。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应该用“感受”、“体验”、“学习”、“认识”等体现学生行为主体的动词。

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例;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主要表现和作用);认识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探究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代赞颂秦始皇的诗歌和秦朝“兵马俑”等历史图片,感受秦朝初步实现统一的宏大气象;通过秦朝始创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内容,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难点:秦代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二)内容简约,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

教学内容既包括教材的文本内容,也包括老师对教材的加工内容。

其中,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应当建立在正确理解教学目标和准确把握学生状态的基础上,而不是随意地、盲目地增、删教学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寻找很多材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结果由于信息量过大,课堂教学的重点被淡化,学生思考的时间几乎被剥夺殆尽。

还有一些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借口,大量删减教学内容。

这些做法都在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设计好教学的逻辑线索,通过反复地由少到多、由多到少谋划、提炼的过程,力求使课堂教学既做到内容丰富、充实又做到思路简洁、扼要、主次分明,既符合整体逻辑又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

笔者提倡用精、少、活的“主问题”呈现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
拉动丰富的学习信息,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探究的内核。

“主问题”是教材内容的关键点,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中心问题。

它具有以下3个显著特点:(1)在文本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探究的牵引力。

(2)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

(3)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主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多角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提炼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它能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串全文、在教学上贯串始终、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动态发展的主线,这样就可消除零碎散乱、没有主线和主旨的低效教学的弊端。

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确立主题:列举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每一专题或每一课确立一个主题或提出一问答题,围绕这个问答题,把本单元的知识理清,并就此过程中建构历史的思维模式,提高思维能力。

抓住主干线索;把握阶段特征;理解重要概念,宏观与微观结合,力求为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求索到更准确的定位。

学生应做到熟读课本,达到能够复述;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掌握相关知识,并形成能力。

(三)方法简便,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全面和急于求成,一些教师为了营造一个精彩的课堂,把十八般武艺样样搬上,精彩的音像资料,热闹的合作探究,逼真的师生表演……但在热闹非凡的背后,我们发现很多做法纯粹属于画蛇添足。

笔者以为,无论是自主式、合作式,还是探究式,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因材(教学内容与学生)施教。

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尽量简化头绪,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从而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以最轻松的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如果过于强调教学方法的复杂多样,就容易舍本逐末,在关注形式时忽略了内容。

例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可从课文中的史料《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及几张外交图片进入来理解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外交成就。

高中历史课改工作刚刚起步,好课评价标准探讨,教学设计探索还在进行,目前只能说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教训、困惑,尤其是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教学中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表现,同时面对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状况,如何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和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相长?这还需要继续探索,进行反思性教学,不断总结;应加强备课组、教研组的交流合作,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田”精耕细耘,收获更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高继勇.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好课标准初探[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05(2):8-10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18
[3]马学鹏.课程改革方向与教师角色意[J].历史教学问题.2005(2):82-84
[4]章长玉.把课堂交给学生——人教版高中必修2《专题四》课堂教学例探历史活动探究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8):102-103
[5]李闽东.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项原则[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1):126-127
[6]关娴娴.新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07(4):107-108
[7]傅丽双.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8):22-23
[8]陈燕.试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与“主导”作用——从指导“闽清民俗探究”课题写作谈起[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8):59—60
[9]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历史教学.2005(11) .49-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