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程
简介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史
简介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史
• 厌氧处理技术相对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来 说,更为绿色和生态,同时具有成本-效果 优势。近年来,厌氧反应器在研究与应用 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回顾了厌 氧反应器工艺技术,并进一步探讨厌氧反 应器的发展前景。
• 1895 年Donald 设计了世界上第1个厌氧化 粪池。1896 年英国出现了第1 座用于处理 生活污水的厌氧消化池。
•
膨胀颗粒污泥床( Expanded Granular S1udge Bed) ,简称EGSB 是在UASB 反应 器的基础上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荷兰 Wageningen 农业大学环境系开始研究的新 型厌氧反应器。
从开始的污水处理设备,到现在的污水处理 设备,发展是何其迅速。由此可见其设备是 改变水质的最好的办法。
• 1904 年德国的Imhoff 将其发展成为Imhoff 双层沉淀池(即隐化池) 。 • 20 世纪初,我国台湾省新竹县的罗国瑞建成 有实用价值的“中华国瑞天然瓦斯库”。
• 19世纪40 年代在澳大利亚出现了连续搅拌 的厌氧消化池,改善了厌氧污泥与废水的混 合,提高了处理效率。
• 但在本质上,反应器中的微生物(即厌氧污泥) 与废水或废料是完全混合在一起的,污泥在 反应器里的停留时间(SRT) 与废水的停留时 间(HRT) 是相同的。
• 从而增大了反应器中厌氧污泥的浓度,使厌 氧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第一次大于 水力停留时间,因此其处理效率与负荷显著 提高。
• 就反应器中污泥浓度通过液固分离、回流 而提高这一点来说,厌氧年,厌氧处理的最大突破是荷兰农业大 学环境系Lettinga 等发展的上流式厌氧污泥 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Bed ,简称 UASB) 反应器,其最大特点是反应器内颗粒 污泥保证了高浓度的厌氧污泥。
污水处理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
污水处理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厌氧生物反应器作为污水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发展,其中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在处理复杂有机废水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原理、特点及实际应用案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发展第一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第一代厌氧生物反应器主要采用传统升流式厌氧消化池,具有结构简单、易维护等优点。
但存在处理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缺点,已逐渐被淘汰。
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在第一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效厌氧反应器,通过改变反应器的结构或运行方式,提高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和产气率。
代表技术包括: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和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等。
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在第二代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升级的新型反应器,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更低的能耗和更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
代表技术包括:膜分离厌氧反应器(MABR)、升流式固体厌氧反应器(USR)和超级厌氧反应器(SUFR)等。
三、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技术特点1.高处理效率: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采用新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运行模式,具有更高的有机物去除率和产气率。
2.适应性强: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能够适应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有机废水,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
3.能耗低: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采用新型的能量回收和利用技术,降低了能耗。
4.自动化程度高: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了人工操作和维护工作量。
5.占地面积小: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采用紧凑型设计,占地面积小,适合城市污水处理等空间有限的场所。
四、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实际应用案例1.城市污水处理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技术进行改造,实现了高效去除有机物、降低能耗和减少占地面积的目标。
厌氧生物反应器综述
六、UASB的启动 1、污泥的驯化
UASB设备启动的难点是获得 大量沉淀性能良好的厌氧污 泥颗粒。最好的办法加以驯 化,一般需要3-6个月,如果 靠设备自身积累,投产期最 长可达1-2年。实践表明,投 加少量的载体,有利于厌氧 菌的附着,促进初期颗粒污 泥的形成;比重大的絮体状 污泥比轻的易于颗粒化;比 甲烷活性高的厌氧污泥可缩 短启动周期。 UASB工艺系统组成
பைடு நூலகம்
7900 185 175 350 575 350 321 573 953
400 630 70 3550
200 3550 70 630 630 70 3550 25900
200 3550 70 630 63070 3550
3550 70630 400
3、UASB反应器B-B剖面图
00
200
600 400 60° 70 °
二、UASB的由来
1971年,荷兰Wagningen大学Lettinga教授利用重力 场对不同密度物质的差异,发明了三项分离器。通过 使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与废水停留时间分离,形成了上 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雏形。1974年,荷 兰CSM公司在其6m3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发现 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机制形成的生物聚集结构,即 颗粒污泥(granular sludge)。颗粒污泥的出现,不 仅促进了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应 用和发展,而且还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诞生奠定了 基础。
通常可以不设污泥回流设备。
工程应用中的UASB反应器
2、UASB的主要缺点:
(1)进水中悬浮物需要适当 控制,不宜过高,一般控 制在100mg/l以下; (2)污泥床内有短流现象 ,影响处理能力;
(3)对水质和负荷突然变 化较敏感,耐冲击力稍差 。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④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 好氧法一般要求BOD:N:P为l00:5:1,而厌 氧法的BOD:N:P为l00:2.5:0.5,对氮、磷缺 乏的工业废水所需投加的营养盐量较少。 ⑤有杀菌作用 厌氧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杀 死废水和污泥中的寄生虫卵、病毒等。 ⑥污泥易贮存 厌氧活性污泥可以长期贮存,厌氧反应器 可以季节性或间歇性运转。
2、消化池的构造
消化池一般由池顶、池底和池体三部分组 成;消化池的池顶有两种形式,即固定盖 和浮动盖,池顶一般还兼做集气罩,可以 收集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沼气;消化池的 池底一般为倒圆锥形,有利于排放熟污泥。
1) 消化池内的搅拌:
在高速消化池内均设有搅拌装臵,可以分为机械 搅拌和沼气搅拌两种形式。其中的机械搅拌又分 为:① 泵搅拌:从池底抽出消化污泥,用泵加压 后送至浮渣层表面或其它部位,进行循环搅拌; ② 螺旋浆搅拌:在一个竖向导流管中安装螺旋桨; ③ 水射器搅拌:利用污泥泵从消化池中抽取污泥 后通过水射器喷射进入消化池,可以起到循环搅 拌的作用。而沼气搅拌又可以分为:① 气提式搅 拌;② 竖管式搅拌;③ 气体扩散式搅拌。
3.06
3.83 4.59 5.36
2、消化池的结构尺寸
在确定了所需的消化池的有效容积后,就可计算消 化池各部的结构尺寸,其一般要求如下: ① 圆柱形池体的直径一般为6~35m; ② 柱体高径之比为1:2; ③ 池总高与直径之比为0.8~1.0; ④ 池底坡度一般为0.08; ⑤ 池顶部的集气罩,高度和直径相同,一般为 2.0m; ⑥ 池顶至少设两个直径为0.7m的入孔。
一般当采用高速消化池来处理来自城 市生活污水处理长的剩余污泥时,在
消化温度为30~35C时,投配率p可取
IC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
IC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摘要】IC厌氧反应器拥有较大的上升流速、高效的泥水混合强度、突出的承载容积负荷能力、稳定的出水等特性,易于培养高活性的厌氧颗粒污泥,目前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在啤酒、制药、化工等高浓度废水行业已有应用实例,但因反应器结构复杂、泥水混合不理想,易出现短流现象,三相分离器的分离效果不佳,操作要求严格、反应器启动慢等缺陷使该反应器的推广受到限制。
所以对IC厌氧反应器的改良优化和系统内颗粒污泥的探究拥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结合某酒厂对IC厌氧反应器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IC厌氧反应器;应用;实例分析一、厌氧反应器发展历程最初的厌氧反应器雏形来源于1896年英国出现的首座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厌氧消化池,其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并逐步被各个国家所采纳。
他们主要用于污泥和粪肥的消化,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而一般容积负荷仅为4~5kgCOD/(m3?d)。
随后,荷兰大学环境系Lettinga等在1974—1988年开发研制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Ana-erobicSludgeBed,UASB)反应器,通过将厌氧活性污泥中的反应槽和沉淀槽相合并,进而建立一套简化的系统反应器。
相比其他厌氧反应器,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运行费用低廉、处理效率高、生物量高、耐冲击负荷、适应较广范围的pH值和温度变化且操作简单等,而被广泛应用。
根据UASB反应器内部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常规型和内循环型,后者主要通过增加出水内循环装置,综合内循环区、反应区和气液固三相分离区进而形成调节、厌氧反应和三相分离为一体的厌氧反应系统,从而扩大其COD适应范围、缩短启动周期、减少生物量损耗,进而获得更好地处理效率。
但UASB反应器在运行中容易出现短流、死角和堵塞等一些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厌氧微生物与废水的混合与接触,提高负荷及处理效率,扩大适用范围,在其基础上又研究发明了第二、三反应器,包括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xpandedGranul-arSludgeBed,EGSB)、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nsideCycling,IC)、厌氧折板式反应器(AnaerobicBaff-ledReactor,ABR)、厌氧序列式反应器(AnaerobicSequencingBatchReactor,ASBR)、厌氧膜生物系统(AnaerobicMembraneBiosystem,AMBS)等。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内循环(internal circulation)厌氧反应器,简称IC反应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荷兰帕克(PAQUES)公司开发,也是在UASB反应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厌氧反应器。
IC反应器的基本构造如图6-5-35所示。
它可以看作是由两层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反应器从下而上分为5个区,即混合区、第一厌氧反应室、第二厌氧反应室、沉淀区和气液分离区。
IC反应器是在一个反应器内将废水有机物的降解分解为两个阶段,底部一个阶段(第一厌氧反应室)处于高负荷,上部一个阶段(第二厌氧反应室)处于低负荷。
IC反应器的工作原理是:废水从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第一厌氧反应室与颗粒污泥均匀混合,大部分有机物在这里被降解而转为沼气。
混合液的上升流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污泥量膨胀成流化状态,加强了进水与颗粒污泥的充分接触。
所产生的沼气被第一厌氧反应室的集气罩收集。
沼气将沿着提升管上升,在沼气上升的同时,将第一厌氧反应室的混合液提升至IC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
被分离出的沼气从气液分离器顶部的排气管引走,而分离出的泥水混合液沿着回流管返回到第一厌氧反应室的底部,并与底部的颗粒污泥和进水再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经过第一厌氧反应器处理过的废水,会自动进入第二厌氧反应器,继续进行生化反应,由于上升流速降低(一般2~6m/h),因此第二厌氧反应室还具有厌氧反应器与沉淀区之间的缓冲段作用,对防止污泥流失及确保沉淀后的出水水质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第二厌氧反应器进一步降解废水中剩余有机物,使废水得到更好净化,提高了出水水质,而产生的沼气通过集气管进入气液分离器。
第二厌氧反应室的混合液在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上清液由排水管排出,沉淀的污泥自动返回第二厌氧反应室。
IC反应器具有处理容量高、投资少、占地省、运行稳定等优点。
厌氧反应器组成及分类
3.厌氧反应器组成及分类:厌氧过程实质是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其中的底物、各类中间产物、最终产物以及各种群的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类似于宏观生态中的食物链关系,各类微生物间通过营养底物和代谢产物形成共生关系或共营养关系。
因此,反应器作为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微型生态系统,各类微生物的平稳生长、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高效顺畅是保持该系统持续稳定的必要条件。
厌氧反应器由密闭反应器、搅拌系统、加热系统以及固液气三相分离系统组成。
厌氧反应器常见类型:常规消化反应器(沼气池)、连续搅拌式反应器、推流式反应器、序批式反应器以及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
常见几种类型的消化罐1).欧美型:d/H>1,顶部具有浮罩,顶部和底部都有小的坡度,由四周向中心凹陷,形成一个小锥体。
图7.3.1.欧美型消化罐侧面图2).古典型:中间是一个d/H=1的圆桶,上下两头均为圆锥体。
底部锥体的倾斜度为1.0~1.7,顶部为0.6~1.0。
有助于消化污泥处于均匀、完全循环的状态。
图7.3.2.古典型消化罐侧面图3).蛋型:消化罐两端的锥体与中部罐体结合时是光滑的,逐步过渡的。
底部锥体比较陡峭,反应污泥与罐壁的接触面积比较小。
有利于消化污泥完全彻底的循环,不会形成循环死角。
图7.3.3.古典型消化罐侧面图4).平底型:介于欧美型和古典型之间。
施工费用比古典型低,直径与高度的比值比欧美型合理,在污泥循环设备方面,选择余地小。
图7.3.4.古典型消化罐侧面图循环系统搅拌设备1).机械搅拌①螺旋桨搅拌:在一个竖向导流管中安装螺旋桨。
图7.3.5.螺旋桨式搅拌装置②水射器搅拌:水射器搅拌也称喷射泵。
一般设置在池中心,用水泵将消化池底部的污泥抽出后压入水射器的喷嘴,当污泥射入水射器的喉咙时,形成很大的负压,将消化池液面的消化液吸入,通过扩散管从池子下部排出形成一个循环搅拌。
图7.3.6.水射搅拌装置2).沼气搅拌①气提式搅拌:将沼气压入设在消化池的导管流管中部或底部,使沼气与消化液混合,含气泡的污泥即沿导流管上升,起提升作用,使池内消化液不断循环搅拌。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综述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综述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器,它将厌氧发酵和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具有高效能、高稳定性和高适应性的特点。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能源生产和有机废物处理等领域。
本文将综述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最初的研究集中在废水处理领域。
传统的厌氧发酵技术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存在浓缩不足和处理效果不稳定的问题,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通过在反应器内部安装微孔膜,可以实现有机物的浓缩和膜分离,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废水处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还被应用于能源生产领域。
在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机物可以被转化为甲烷气体,这种甲烷气体可以作为生物能源使用。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可以有效地提高甲烷产量,并且可以处理不同种类的有机废物,如农业废物和食品废弃物。
因此,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在生物能源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反应器结构和操作条件,提高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膜材料和膜拓扑结构,以提高膜的耐污性和分离效果。
此外,还研究了膜气液接触方式、气液混合方式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与其他处理单元的耦合方式等关键技术,以进一步提高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性能。
未来,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反应器的膜通量和分离效果,以应对处理规模的扩大和提高处理效率的要求。
其次,需要开发更加耐污的膜材料,提高反应器的稳定性和长期运行性能。
同时,还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的生物反应器配置和操作方式,以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和降低运行成本。
此外,还可以开展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与其他生物技术的集成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废水处理和能源生产的综合效益。
内循环5IC厌氧反应器ppt课件
27
1、EGSB反应器工作原理 EGSB反应器由布水器、反应区和三相分离器组成。 废水由反应器底部的布水器均匀进入反应区。在水
8
9
2、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原理 (1)混合区:反应器底部进水、颗粒污泥和气液分离 区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区混合。 (2)第1厌氧区: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区, 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混合 液上升流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该反应区内污泥呈膨胀和 流化状态,加强了泥水表面接触,污泥由此而保持着高 的活性。
22
4、其他 我国无锡罗氏中亚柠檬有限公司的IC厌氧处理系统
自1998年12月运行以来一直都很稳定,进水COD一般 在8000mg/L以上,pH5.0左右,容积负荷(以COD计) 可达30 kg/(m3·d),出水COD基本在2000mg/L以下,且 每千克COD产沼气0.42m3。
1996年IC反应器首次应用于纸浆造纸行业,并迅速 获得客户欢迎,至今全世界造纸行业已建造IC反应器23 个。
5
③ 颗粒污泥的形成利于其中的微生物对营养的吸收, 利于有机物降解; ④ 颗粒污泥使诸如乙酸菌和利用氢的细菌等的发酵菌 的中间产物的扩散距离大大缩短; ⑤ 在诸如pH和毒性物质等废水水质骤变时,颗粒污泥 性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中而代谢过程继续进 行。
6
(3)存在问题 反应器容积负荷定义:
14
(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处理低浓度废水(COD=2000~3000mg/L)时,反
工艺方法——厌氧生物反应器及其原理
工艺方法——厌氧生物反应器及其原理工艺简介1、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UASB是(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Blanket)的英文缩写。
名叫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是一种处理污水的厌氧生物方法,又叫升流式厌氧污泥床。
由荷兰Lettinga教授于1977年发明。
UASB由污泥反应区、气液固三相分离器(包括沉淀区)和气室三部分组成。
在底部反应区内存留大量厌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和凝聚性能的污泥在下部形成污泥层。
要处理的污水从厌氧污泥床底部流入与污泥层中污泥进行混合接触,污泥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把它转化为沼气。
沼气以微小气泡形式不断放出,微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合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气泡,在污泥床上部由于沼气的搅动形成一个污泥浓度较稀薄的污泥和水一起上升进入三相分离器,沼气碰到分离器下部的反射板时,折向反射板的四周,然后穿过水层进入气室,集中在气室沼气,用导管导出,固液混合液经过反射进入三相分离器的沉淀区,污水中的污泥发生絮凝,颗粒逐渐增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沉降。
沉淀至斜壁上的污泥沿着斜壁滑回厌氧反应区内,使反应区内积累大量的污泥,与污泥分离后的处理出水从沉淀区溢流堰上部溢出,然后排出污泥床。
2、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EGSB)EGSB(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lanket Reactor),中文名膨胀颗粒污泥床,是第三代厌氧反应器,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荷兰Wageingen农业大学的Lettinga等人率先开发的。
其构造与UASB反应器有相似之处,可以分为进水配水系统、反应区、三相分离区和出水渠系统。
与UASB反应器不同之处是,EGSB 反应器设有专门的出水回流系统。
EGSB反应器一般为圆柱状塔形,特点是具有很大的高径比,一般可达3-5,生产装置反应器的高度可达15-20米。
颗粒污泥的膨胀床改善了废水中有机物与微生物之间的接触,强化了传质效果,提高了反应器的生化反应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反应器的处理效能。
厌氧反应器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的研究
厌氧反应器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的研究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在厌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和厌氧微生物群体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又称为厌氧消化。
它在废水处理尤其是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消除有机污染和保护环境开辟了一条高效低耗的新途径。
一、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点(1)厌氧生物处理可节省动力消耗(2)厌氧生物处理可产生生物能(3)厌氧生物处理的污泥产量少(4)对氮和磷的需要量低(5)厌氧消化对某些难降解有机物有较好的降解能力二、厌氧反应器的发展概况1、第一代厌氧反应器第一代厌氧反应器,化粪池和隐化池(双层沉淀池)主要用于处理生活污水下沉的污泥,传统消化池与高速消化池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厂初沉池和二沉池排出的污泥。
其特点是污泥龄(SRT)等于水力停留时间(HRT)。
为了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达到厌氧消化稳定,必须维持较长的污泥龄,即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所以反应器的容积很大且处理效能较低。
2、第二代厌氧反应器高速率厌氧处理系统必须满足的原则是:一是能够保持大量的厌氧活性污泥和足够长的污泥龄;二是保持废水和污泥之间的充分接触。
在20世纪70年代未期成功地开发了以提高厌氧微生物浓度和停留时间,强化传质作用,缩短液体停留时间为基础的一系列高速厌氧反应器。
主要有厌氧滤器、厌氧流化床反应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等。
(1)厌氧滤器AF常温下对中等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厌氧处理,采用生物固定化技术延长SRT,把SRT和HRT分别对待。
其结构和原理类似于好氧生物滤床,厌氧菌在填充材料上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
厌氧滤器一般采用上流式,在负荷较低时,能够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但易发生堵塞。
(2)厌氧流化床AFBAFB依靠在惰性填料微粒表面形成的生物膜来保留厌氧污泥。
填料在较高的上升流速下处于流化状态,克服了AF中易发生的堵塞,且能使厌氧污泥与废水充分混合,提高了处理效率。
但AFB内部稳定的流化态难以保证,且反应器需大量回流水来取得高的上升流速。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及反应器
第三代反应器
高效厌氧处理反应器中不仅要分离污泥停留时间和 平均水力停留时间,还应使进水和污泥之间保持充 分的接触。
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发展主要基于固体停留时间与 水力停留时间的分离而发展产生的一类新型反应器。 但是对于进水无法采用高的水力和有机负荷的情况 下,例如,在低温条件下采用低负荷工艺时,由于 在污泥床内混合强度太低,以致无法抵消短流效应。 对于这种情况,第二代反应器的应用负荷和产气率 受到限制。为获得高的搅拌强度,而采用高的反应 器的设计以获得高的上升流速或采用出水回流。
第一代反应器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 1896年英国出现了第一座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厌 氧消化池,所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1904年德国 的Imhoff将其发展成为Imhoff双层沉淀池(即腐 化池),这一工艺至今仍然在有效地利用。在 1910至1950年代,高效的、可加温和搅拌的消化 池得到了发展,其比腐化池有明显的优势。 Schroepfer在50年代开发了厌氧接触反应器。上 述反应器被称为第一代厌氧反应器。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Iowa州 立大学Dague等人研究开发的新型高速厌氧反应器。
ASBR就是采用单个反应器完成进水、反应、沉降 和出水的序列操作。ASBR所需体积比连续流工艺 所需体积大,但不需单设沉淀池及布水和回流系统, 也不会出现任何短流现象。
ASBR在运行过程中可根据废水水质、水量的变化 调整一个运行周期中各工序的时间而满足出水水质 要求,具有很强的运行操作灵活性和处理效果稳定 性。同时, ASBR中易培养出世代时间长、比甲烷 活性高、沉降性好的颗粒污泥。
厌氧处理能以较小的运行费用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 而且能回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 ASBR)
厌氧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厌氧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降解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甲烷、水、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氨等复杂的生化过程。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己有一个多世纪,其中厌氧反应器是该处理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本文简介了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情况,对该技术在国内外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做了较详细的描述;提出了国内的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研究重点,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厌氧处理技术;现状;发展趋势1 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历程1.1第一代厌氧反应器第一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典型特征是没有专门的污泥持留机制。
以传统消化器和高速消化器为典型代表。
传统厌氧消化器没有设置加热和搅拌装置,存在易分层、效率低的缺陷。
废水从池子一端连续输入,从另一端连续输出,由于泥水分层,基质与微生物接触不良,容积效能较低。
1.2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典型特征是设置了专门的污泥持留机制,以厌氧接触(AC)反应器、厌氧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为典型代表。
其主要特点有:SRT长于HRT,装置内生物量很高。
厌氧接触(AC)反应器由于厌氧微生物生长较慢,分离流失污泥以延长成为提高反应器效能的关键。
Shrorfer在高效厌氧消化器后增设了沉淀池,用以分离流失污泥并将其返回至反应器内,实现HRT与SRT分离,由此诞生了厌氧接触消化器。
在厌氧接触反应器中,废水先进入消化池与回流的厌氧污泥相混合,废水中的有机物被厌氧污泥所吸附、分解,厌氧反应所产生的沼气由顶部排出;消化池于沉淀池内完成固液分离,上清液由沉淀池排出,同时将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消化池,部分作为剩余污泥进行处置。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SAB反应器:在USAB反应器中,有机废水由底部布水器进入反应器,然后经过颗粒污泥床以及悬浮污泥层后继续向上流动。
此过程中,有机废水与污泥充分接触,废水中部分有机物最后被转化为沼气。
产生的沼气以气泡的形式上逸,并将反应器内污泥向上托起,最终致使污泥床发生膨胀。
最新整理环保工程师考试辅导资料:厌氧生物处理(三)
环保工程师考试辅导资料:厌氧生物处理(三)2.4.3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1.第一代厌氧反应工艺20世纪50年代以前开发的厌氧消化工艺常被称为第一代厌氧反应器,其典型代表是普通厌氧消化池和厌氧接触工艺。
2.第二代厌氧反应工艺第二代厌氧反应工艺以提高厌氧微生物浓度和停留时间、缩短液体停留时间为目标。
其典型代表有厌氧滤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流化床、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和厌氧折板式反应器等。
与第一代厌氧工艺相比,第二代工艺更加注重对系统环境条件的控制,反应器中通常增加了温控设施和搅拌装置,通过不同的运行方式在反应器内保持很高浓度的生物量。
3.第三代厌氧反应工艺由于第二代厌氧反应工艺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出现了第三代厌氧反应器,其共同特点是:微生物以颗粒污泥固定化方式存在于反应器中,反应器单位容积的生物量更高,能承受更高的水力负荷,并具有较高的有机污染物净化效能,具有较大的高径比,占地面积小等。
其典型工艺有: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等。
2.4.4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1.厌氧接触法普通消化池具有不能保留或补充厌氧活性污泥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在消化池后设沉淀池,将沉淀污水回流至消化池,形成了厌氧接触法。
在机械或水力或压缩沼气的搅拌下,消化池内呈完全混合状态。
该系统既使污泥不流失、出水水质稳定,又可提高消化池内污泥浓度,从而提高了设备的有机负荷和处理效率。
然而,从消化池排出的混合液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提高沉淀池中混合液的固液分离效果,要进行脱气,沉淀采用较多的是真空脱气装置。
厌氧接触法具有如下特点:(1)耐冲击能力强;(2)消化池的容积负荷较普通消化池大大缩短;(3)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料液;(4)出水的水质好,但需增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脱气设备;(5)混合液难于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污泥中脱气不彻底。
2.两相厌氧消化工艺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实现了生物相的分离,使产酸相和产甲烷相成为两个独立的处理单元以便于分别调控,确保发挥两大类微生物各自优势所需的条件,大幅度提高了废水处理能力和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又进一步提高了厌氧法处理废水的能力和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何卫卫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
根据清华大学紫光投资公司统计资料显示,2001~2007年我国的污、废水排水增长率0.8%,预计2007~2010年污、废水排放年增长率为0.1%,这样到2010年我国的年污水排放量为763亿吨[1]。
城市污、废水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势必将对水体环境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基于环境友好等优点,研制、应用高效并具有多种附加功能的厌氧污水处理工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实现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一、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程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对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过程的人为控制与强化,是处理有机污染和废水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人们对参与这一过程的微生物的研究和认识不足,致使该技术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发展缓慢。
厌氧微生物能够在不需要提供外源能量和氧气的情况下,以被还原有机物作为受氢体,通过自身代谢过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H2O、CH4和少量细胞产物。
限制厌氧技术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多菌群、多层次的厌氧发酵过程,种群多,关系复杂;第二,有些种群之间呈互营共生性,分离鉴定的难度大;第三,厌氧条件下培养分离和鉴定细菌技术复杂[2]。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分离鉴定技术水平的提高,原来限制该技术发展的瓶颈已被打破,该技术的优越性更加突现出来。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反应器主体经历了三个时代。
1.第一代反应器。
Schroepfer在20世纪50年代开发了厌氧接触反应器,这种反应器是在沉淀池中增设了
ECO-ENVIRONMENT生态环境
在强度实验压力下保持15分钟,压降为0.03Mpa,不超过0.05Mpa。
投产一次成功。
四、质量要求及评定
1.由于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应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有关质量评定指标尚未确定。
根据现场施工状况,采用焊口外观检查和水压实验进行质量的评定。
2.水压试验:设计压力下,稳压1小时,不渗不漏;然后,在强度实验压力15分钟,压降不超过0.05MPa为合格。
3.焊接口外观示符合焊接成功示样。
五、性能特点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具有以下优点:
1.优良的耐腐蚀性。
该管道不需要防腐,能够抵抗抗各种酸、碱、盐的腐蚀,化学稳定性好。
2.使用寿命长。
地埋管道在-20℃-+40℃范围内可安全使用50年以上;可靠性高,维修少或不需要维修。
3.适用范围广。
该管道洁净卫生、不滋生微生物;无毒、无味,可用于饮用水、建筑给水、生活污水、化工、医药、造纸、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输送等诸多领域。
其工作压力可达到1.0MPa。
4.抗静电。
外层防紫外线、防老化。
5.耐低温性能好。
低温脆化温度可达-70℃。
6.保温性能好。
其导热系数为0.35w/m・k,仅为镀锌钢管的1/50。
7.相当高的强度和柔韧性。
其抗冲击强度是UPVC管的5倍。
同时,管材可盘卷,系统完整性好。
8.自重轻。
重量仅为镀锌钢管的1/8,搬运、安装容易。
9.接头少,减少渗透机率:直管长度一般为9、12米;Φ63mm以下管材可盘卷,长度为50、100、150米。
10.水利特性优越:在通常供水流速范围内,与相同管径的金属管道相比,高密度聚乙烯管的输水压力损失小,流速提高30%左右(PE管绝对粗糙度为0.01mm;钢管的绝对粗糙度为0.2mm。
在运行20年后,金属管道的绝对粗糙度将增大5~10倍,而聚乙烯管将不随时间变化),可输送更多的流量,节省动力消耗。
同时,由于管内壁平滑,不会聚集水垢。
11.联结方式多样:可选择的有:电熔对接、热熔对接和法兰连接。
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历程64
河南科技2007.8上
污泥回流装置,增大了厌氧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进一步提高了处理效率与负荷。
这些反应器可称为最初的厌氧反应器,主要应用于污泥和粪肥的消化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
厌氧微生物生长缓慢,世代时间长,足够长的停留时间是厌氧工艺成功的关键条件。
很显然厌氧消化池无法分离水流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这也是污泥消化池必须保持足够长的停留时间的原因之一。
一般消化工艺在中温(30~35℃)停留时间为20~30d[3]。
2.第二代反应器。
20世纪60年代末,Young和Mc-Carty发明了基于微生物固定化原理的高速厌氧反应器——
—厌氧滤池。
这种技术的成功之处在于反应器中加入了固体填料,微生物由于附着生长在填料表面,免于水力冲刷而得到保留,巧妙地将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和水力停留时间相分离,从而提高了厌氧微生物浓度,强化了传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污泥负荷。
1971年荷兰Wagningen大学Lettinga教授通过物理结构设计,利用重力场对不同密度物质作用的差异,发明了三相分离器。
使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与废水停留时间分离,形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雏形。
1974年荷兰CSM公司在其6m3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发现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机制形成的生物聚体结构,即颗粒污泥。
颗粒污泥的出现,直接促进了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
UASB的最大特点是反应器内颗粒污泥浓度保证了高浓度的厌氧污泥,从此厌氧技术在主要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到今天世界上仍主要采用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技术。
1980年,Switzenbaum和Jewell推出了厌氧固定膜膨胀床反应器,此外还有厌氧生物转盘和厌氧垂直折流式反应器等陆续问世。
为了进一步提高厌氧反应器的处理效果,1984年由加拿大学者Guiot等人提出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上流式厌氧滤池结合型的新工艺,即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工艺。
后人将上述几种反应器统称为第二代厌氧反应器。
Hall总结了高速厌氧工艺的典型性能,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相对比较高,BOD去除率达到80~90%,生物产气量大约是0.5m3/kg・COD,相当于甲烷的产气量是0.35m3甲烷/kg・COD,污泥产生量低,一般为0.05~0.10m3kgVSS/kg・COD[4]。
3.第三代厌氧反应器。
UASB反应器虽然利用了颗粒污泥实现了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停留时间(SRT)的分离,延长了污泥龄,保持了较高的污泥浓度,但在如何保持泥水的良好接触,强化传质过程,进一步加快生化反应速率方面却存在不足,例如反应器容易出现短流,当进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时,会引起堵塞等。
第三代反应器则利用自身的特点较好的弥补了以上问题,减少了由于高的水力负荷产生的污泥流失问题。
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反应器是Wagenin-gen农业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的新型厌氧反应器。
该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结构相似,但具有较大的高径比,并采用较高的处理水回流率,使反应器内保持较高的水流上升速度(3~10m/h)[5],颗粒污泥在反应器内处于悬浮状态,避免了在低温和低基质浓度的情况下由于产气量相对较少造成的局部短流和酸化现象。
污泥与进水之间的接触更为充分,从而可以获得较好的处理效率。
荷兰PAQUES公司在1985年初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IC中试反应器[6]。
该反应器由2个厌氧反应区叠加而成,每个厌氧反应区的顶部都安装了气、液、固三相分离器,在结构上如同2个UASB反应器的上下重叠串联。
底部的厌氧区为高负荷区,废水过配水系统进入这一区后与颗粒污泥充分混合,大部分的有机物经微生物作用转化为沼气,产生的沼气在集气室被收集后通过提升管上升,混合液在气提作用下同时上升。
在反应器顶部,沼气被排出,混合液顺回流管返回底部厌氧区,实现了出水的内循环,反应器上部的厌氧区为低负荷区,废水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处理。
IC反应器出水水质较为稳定,处理效果也较好。
由于开发者对该项技术的保密,有关IC反应器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但可以预见,作为新型高速厌氧反应器,其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同样会有很大的发展。
二、结语
高效率厌氧处理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能够保持大量的活性厌氧污泥。
第二个条件,是使得进水和保持的污泥之间的良好接触。
今后厌氧反应器的发展方向应该围绕这两个基本条件,开发启动周期短、使用范围广,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进一步提高的高效厌氧反应器。
参考文献:
[1][6]裘湛,张之源.高速厌氧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现状与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25(1).
[2]北京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等.三废水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张希衡等.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4]张锡辉,刘勇弟.废水生物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王凯军.厌氧工艺的发展和新型厌氧反应器[J].环境科学.1998,19(1).
ECO-ENVIRONMENT
生态环境
65
河南科技2007.8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