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家庭因素分析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自杀与家庭因素分析
【摘要】家庭因素是引发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表明家庭结构残缺可能是导致青少年产生自杀意愿和发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亲密度(亲子关系)对青少年自杀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亲密度低的家庭中青少年自杀行为越有可能出现。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家庭因素
【引言】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个社会自杀率的高低可以反映该社会的整合程度,是该社协调与否的间接表征。
目前我国已步入高自杀率国家行列,自杀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15~34岁青少年的第一大死因[1]。
据教育部副司长王定华在 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透露,仅2010年 1至 11月,全国就发生了中小学生自杀事件 73 起[2],青少年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
笔者认为,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多,但就社会学的视角而论,其中的家庭因素则不容忽视,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因素。
康宁心理咨询热线掌握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因家庭问题自杀者已占自杀者总数的50%[3],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甚高。
而青少年自杀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和家庭的不幸,更是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探索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因素显得十分必要"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和相关因素决不是单一的,在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中,家庭是对青少年自杀敏感度极高的一个变量,作为最基本的首属群体和最微观的社会系统,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无处不在。
家庭的哪些特征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杀,本研究对此予以了分析和探讨,考虑到调查资料的标准性和统一性,本研究将只考虑家庭的结构和亲子关系的影响。
[1][8]李木元.认识“中国式自杀”[N].人民政协报,2007- 12- 19(B1).
[2]王冕.今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73 起[N].成都商报,2010- 09- 08(12).
[3]中国每年200 万人自杀未遂[N].成都商报,2007- 09- 11(6).
【正文】
1 有关相关概念
1.1青少年的概念
在学术界因对青少年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对青少年的年龄段各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心理学界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一般把青少年界定为13岁—25岁之间,并将这一阶段称为青年期。
1.2自杀的概念
要为自杀做一个明确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般常见的自杀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一般定义:有意毁灭自我的一种行为表现。
(2)世界卫生组织(2004)定义为,一个人意识地企图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
为。
(3)自杀是致死性的、故意的危害自我生命的行动,行动者明显地缺乏生存的愿望,提示行动的致死性和故意性。
1.3自杀行为
包括自杀念头、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3个方面。
1.4青少年自杀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身生命的行为。
自杀是一个全球性的悲剧,每年至少有 50万人死于自杀,然而由于自杀在所有国家严重地漏报,所以实际上的数字肯定更高,估计高达 120 万。
自杀率在年轻人中呈上升趋势,自杀已成为导致年轻人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在十几至二十几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倾向的比率通常也是最高的。
根据对中国卫生部近十年数据分析发现,自杀是中国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中国自杀死亡的绝对数字居世界第一。
1.5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历程
自杀的行为通常先显示出自我伤害,在从自我伤害到自杀的行为过程中,每一个完成自杀的个案平均会尝试8-25次的自我伤害行为,自杀者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在心理上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自杀动机的形成阶段,内心矛盾冲突阶段及行为选择或平静阶段,自杀倾向是自杀行为的前奏。
1.6家庭结构相关概念
1.6.1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
1.6.2由于家庭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差异性,造成了千差万别的家庭结构,按家庭成员的状况和关系划分,1)可以分为夫妻俱在且关系融洽的家庭,称为健全的核心家庭;2)当家的夫妻俱在但夫妻感情破裂的破裂家庭;3)夫妻患有疾患或缺一方的缺陷家庭;4)以及夫妻子女分两地的松散家庭。
后三者统称不健全的核心家庭。
1.6.3家庭亲密度,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具体的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亲相爱融洽和谐的关系。
2青少年相关的理论
关于青少年自杀的相关理论
2.1心理动力模式
西方一些研究者在讨论各种人格变量和认知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杀的心理动力模式,指出自杀危机是某些心理机制导致的结果。
例如,弗洛伊德提出生命的两种力量———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是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存的动力,而死的本能则被认为是死的动力。
这两种力量在人的一生中不断相互作用。
来自潜意识的恐惧感和体验抑制了人的成长和发展,它威胁着生的力量,于是死的本能战胜了生的本能。
因此,弗洛伊德把自杀理解为内心矛盾冲突的结果。
Ziloorg(1937)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提出包括复仇、恐惧、怨恨和逃避的幻想都会导致自杀,并指出绝大多数自杀行为都是冲动的表现。
2.2“痛苦呐喊”模式
该模式由 Willians 于 1997 年提出,“痛苦呐喊”模式描述的是情境的组合:一方面个体既感到挫败,却无法逃避;另一方面个体又可以获得伤害自己的机会。
这种模式既解释了非致命的自我伤害,也解释了更致命的自杀行为。
它认为个人压力情境的“逃离电位”(escape potential)很敏感。
因此,不太严重的自我伤害代表了重建逃离路线的尝试,更严重的自杀行为和自杀未遂可以视为一次“痛苦呐喊”,是个人觉得无路可逃,而且没有获救的可能时所采取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感到被彻底“击败”了。
这种模式强调自杀行为是被组合情境诱发出的一种“反应”,而不是一种“交流”,是渴望获得解救的呐喊。
2.3生物学理论
对青少年自杀的生物学研究显示,生理因素在自杀行为中发挥重大作用,他们认为自杀者的体质与一般人的最大差异在于他们血清素的分泌浓度异常,血清胆固醇与自杀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素可抑制暴力和冲动,因而自杀行为常出于冲动。
2,4社会学理论
此理论的代表人物就是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认为自杀行为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自杀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社会的集体创作,青少年自杀行为与社会变迁、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
2.5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作为应用性社会科学,强调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去分析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该理论既认同个体的生理、心理层面因素对自杀的影响,又强调环境即家庭、朋辈、组织、社群、社会文化等于青少年自杀的作用。
3.1研究设计
3.1.1因变量: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青少年学生的非致命性自杀行为
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自杀意愿是指个体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自杀意愿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实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本研究以是否想过自杀来表示青少年的自杀意愿,为只有两种结果的定性变量,青少年学生的非致命性自杀行为:非致命性自杀行为也称自杀未遂行为,指的是个体采取有意伤害自身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并没有导致死亡,本研究以是否自杀过来表示青少年的非致命性
自杀行为,为只有两种结果的定性变量。
因为自杀成功的青少年不具有调查的可能,所以采用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的自杀行为作为观察变量考察。
3.1.2自变量:家庭结构家庭亲密度
健全的核心家庭是最为理想的家庭结构。
在这种家庭中,家庭气氛融洽,家庭成员互相关心。
作父母的不仅夫妻间感情深厚,互敬互爱,而且有足够的精力关心、体贴、疼爱子女,他们共同承担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使他们心理和生理都能够健康成长。
而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则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副作用,影响子女对于以后的生活的心理健康。
家庭结构缺陷造成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减少甚至缺失,使其角色转换困难。
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自我存在感丧失,这就是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自杀行为存在相关性。
家庭亲密度低是家人的沟通交流不够,青少年即使有问题或者事情也不太会跟家人说,不会向他们求助长此以往压抑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家人很少聚在一起,造成子女对父母的感情不是很深,甚至家庭关系冷漠,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对孩子缺少关心,或者只对孩子学业成绩关心,就算他们出现了什么心理问题也不知道,还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家庭充满暴力,夫妻关系部和谐,这对他们也产生了心灵创伤,感到自卑压抑等。
4.2研究假设
4.2.1青少年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自杀行为率可以推测自杀行为的发生的概率。
4.2.2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受家庭结构和规模特征的显著影响。
结构残缺家庭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高于结构健全家庭的青少年学生。
健全的核心家庭是最好的成长环境,而在结构残缺的家庭中,青少年得不到需要的支持和鼓励,良好的情感诉说的环境及困难解决的帮助的对象,使得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的自杀行为出现。
4.2.3家庭亲密度对青少年自杀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亲密度低的家庭中青少年自杀行为越有可能出现。
家庭不和睦、母子关系恶劣、家庭缺少温暖等因素都单独与自杀行为发生作用家庭环境因子对青少年的自杀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诱因“最
近刺激物”作用,如亲人的否定、拒接、打骂或争吵,这种负性生活事件起着“扳机”作用。
其二是来自家庭不良因素亲密关系的长期、慢性作用,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和自杀倾向,这种人格缺陷与自杀倾向的存在,使这些青少年在“扳机”作用下,易于自杀。
不同于亲密度高的家庭中,能够遇到及时的交流和沟通解决问题。
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在生活中相互帮助。
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及时发现问题。
4.3 研究对象青少年(13--15岁)
4.4研究方法问卷法
5结果分析
5.1青少年自杀意愿的发生率与家庭结构
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32名青少年学生中,26人没有想过自杀,占样本总体的81.25%;想过自杀的为6人,占样本总体的18.75% 。
其中核心家庭25个,非核心家庭7个,根据样本状况可以推断,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的发生率为18.75%。
(见表1一1)
自杀意愿想过自杀没想过自杀合计
核心家庭 2 23 25
非核心家庭 4 3 7
合计 6 26 32
表1—1 青少年自杀意愿表与家庭结构
从表1—1中可知核心家庭有自杀意愿的比例为0.0625,同比非核心家庭中的0.5714.有显著性的差异。
根据香港明报的报道,浸会大学1997年调查发现,10.7%的中学生想过自杀;中文大学200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自杀意愿率上升至14.7%;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的调查结果表明,14.9%的中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国内一项关于中学生自行报告压抑和自杀意念比例及严重程度的调查显示,有1/3的中学生受严重的压抑症状所苦,16%的承认有自杀意念"º可见,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5.1.1青少年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与家庭亲密度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得知,在被调查的32名青少年学生中,31人没有采取过自杀行为,占总体样本的96.875%;采取过自杀行为的有1人,占总体样本的3.125%",其中高亲密度家庭为28个,低亲密度的家庭为4个。
根据样本状况可以推断,青少年学生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与地的家庭亲密度有关(见表1一2)
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状况有无合计
高家庭亲密度0 28 28
低亲密度家庭 1 3 4
表1—2青少年非致命性行为与家庭亲密度
6.1结果分析
在非核心的家庭结构中,由于父母没有足够的精力关心、体贴、疼爱子女,使得子女的爱的需要、支持的需要赞美和肯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遇到问题时候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这就使得自杀的意愿和采取非致命性的自杀行为增加,从而可以推测自杀的行为增多。
低亲密度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不多,孩子对家的归属感不强。
遇到问题不会求助于父母,问题压抑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在一起的时间,共同活动的机会较少,使得孩子不能很好的与父母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自杀意愿的发生,从而推断自杀概率的发生。
7.1讨论
7.1.1青少年自杀行为与家庭的环境的亲密度的阈限值是多少?
在不同的亲密度的家庭环境中确实影响着孩子的自杀率,但是在多少程度上,是本次研究没有涉及的。
7.1.2 由于家庭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有青少年所能够影响的,所以对于青少年本身该采用怎样的反应,面对非核心家庭的影响。
如何在其他方面调动非核心家庭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7.1.3本次研究的对象较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
在确定高亲密度和分类家庭的结构上,值得在商榷。
8.1对策和建议
8.1.1 维护健全的核心家庭结构
根据研究结果,家庭结构是对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性为敏感度极高的一个变量"家庭关系越是恶劣,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也就越高"因此,预防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必须努力维护和谐的家庭结构。
8.1.2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提高家庭亲密度
8.1.2.1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规模逐步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男女平等主义思潮的兴起、妇女广泛就业、教育和家务劳动社会化、家庭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等等,夫妻关系在家庭中逐渐代替亲子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夫妻关系已成为现代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是家庭中其他各种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夫妻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直接制约和影响家庭关系中的其他关系,因此,能否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关键就在于能否营造并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
8.1.2.1.1夫妻双方要确立正确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整合力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失范现象的增加,影响和冲击着现代家庭中的夫妻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旧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这就需要夫双方对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进行合理的/扬弃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地保持较高的道德水准。
8.1.2.1.2夫妻双方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尽力避免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不断为夫妻的角色规范增添着新的时代内涵,这就需要夫妻双方不断加强角色学习,在婚姻家庭生活中遵守角色规范,一实现角色期待并能在角色交换中实现良性互动,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适,从而保持一致与和谐。
8.1.2.1.3正确化解夫妻之间的冲突",在进入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架构的社会的时候,冲突变得常规化,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存在冲突,而在于冲突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有效的冲突化解方式,夫妻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因此,夫妻双方首先应该认识到冲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由于现代家庭是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这决定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依赖于自我调适,夫妻双方惟有尽力做到
异质嵌合!相容互补,在加强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保持合理的距离,并尽量满足对方各层次的需要,共同遵守家庭利益最高原则和维持家庭权力的平衡,才能够寻找到合理有效地化解矛盾冲突的方式和途径。
8.1.2.1.4不断充实和发展夫妻之间的爱情,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夫妻之间只有时时保持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时时进行自我更新,让爱情之树常青,才能够保持长久的和谐美好关系。
8.1.3 建立高亲密度的亲子关系
8.1.3.1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是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家庭关系,是直系血亲关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家庭系统中的亲子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水平"因此,要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预防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必须营造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
8.1.3.2父母要注意调整对青少年子女的期望值,保持合理的期望水平"过严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都会增加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部分青少年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无用,对不起父母或害怕遭受父母的责备,因而容易滋生自杀意愿或采取自杀行为,以此来逃避现实中的失败与压力。
反之,父母对青少年学生如果过于溺爱,缺乏明确的期望与要求,也容易给青少年造成诸多消极影响,.形成他们的脆弱!依赖!自我中心等性格,这就增加了青少年学生遭遇挫折的机会,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因此,父母既要对青少年学生投以关爱和温暖,同时也要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保持合理的期望水平。
8.1.3.3父母要平等地与青少年子女进行互动"亲子互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亲子关系的状况与特征"在进行亲子互动时,父母既不能够高高在上,老是以威严的口气发号施令,也不能够对子女百依百顺,事事迁就子女"过于严厉的管束或是畸形的爱,都有可能成为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并容易导致青少年子女人格上的缺陷。
在处理家庭事务!进行家庭决策时,父母要学会使用商量的语言,注意聆听并尊重青少年子女的意见和想法。
对于青少年子女的人际交往网络,父母要细心地加以留意,以合适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不能横加干涉,更不能使用家庭暴力。
参考文献:
[1] 于涛,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与转型时期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J],消费导刊,2009:247-248
[2]沈黎,刘斌志,钟立,近十年我国青少年自杀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5-10
[3]姚月红,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原因反思[J],当代青年研究,2005(5):42-46
[4]丁红燕,青少年自杀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30(10):140-142
[5]刘辉,青少年自杀心理分析与父母之责任[J],辽宁师专学报,2005(6):68-71
[6]尹伶俐,从青少年自杀现象看学校的生命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5(6):570-574
[7]陈光春向光富,东亚青少年荀杀现象与学业竞净关系新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2):18-21
[8]张胜康,论青少年自杀的家庭因素[J],青年探索,2011(5):79-82
[9]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许韶君郑迎军夏俊瑞,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7-248
[10]彭国胜,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进展[J],青年与探索,2009(05):55-60
[11]王艳华,青少年自杀现象及原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2):62-65
[12]彭国胜家庭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个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心理学报2007.06
附录一:
小组讨论及分工活动情况
第一次讨论:
时间:4月23日下午5:00
地点:主教215
内容:
1、初步确定我们研究的方向——家庭因素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
2、后期任务是大家利用网络等媒介看相关论文,每人至少一篇,传至讨论组共享,并总结自己的感想和研究思路。
第二次讨论:
时间:4月28日下午5:00
地点:主教215
内容:
1、大家谈自己看论文的收获和感想,确定研究思路及方法——问卷调查法。
2、后期任务是找相关问卷及量表。
第三次讨论:
时间:4月30日中午1:00
地点:商业街电信门口
内容:
1、确定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家庭因素有哪些,根据现有问卷的提示,每人负责一到两个家庭因素。
2、后期任务是广泛收集资料,根据各自负责的因素,设计出相关的问题。
第四次讨论:
时间:5月2日上午10:00
地点:人文楼
内容:
1、根据大家前期的准备,各抒己见,确定问卷。
2、后期任务是根据自己所负责的家庭因素寻找相关数据和结论。
第五次讨论:
时间:5月7日下午4:00
地点:主教215
内容:
1、大家关于数据的收集发表想法,一致认为,数据太杂,不统一,没有说服力,因此,论文不加相关数据,只涉及研究思路。
2、后期任务是每人负责各自的因素提假设和做出结论及相关原因说明。
3、郭鹤阳负责问卷的设计和完善,陈红负责参考文献的整理,陈白鸽负责小组活动情况的整理,付彭波根据大家的假设及结论负责整个论文的书写,王晖负责论文的格式整理和排班。
4、后期,根据初步完成的论文,再做相关讨论和修改。
附录二;调查问卷
等待中、、、、、、、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