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三单元同构异课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元中学高2013级“同构异课”学案设计学科_________ 学期_________ 主设计人_____________ 序列号_______

第七课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一、背景介绍。

“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在北京制造的枪杀请愿群众的流血事件。1926年3月18日,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地委和共青团北方区委、北京地委同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北京总工会、北京学生联合会、北京反帝大联盟、广州代表团等60多个团体、80余所学校约计5000余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舰侵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及美、英、日、法、意、荷、比、西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为了这次大会的召开,中共北方区委事先作了布置和安排。是日清晨,中共北方区委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又召开紧急会议检查准备的情况,赵世炎、陈乔年、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萧子璋、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刘伯庄,分别报告了群众的组织和发动情况,拟定了标语和口号,以及游行的路线等。群众大会上午10时开始,首先由大会主席徐谦报告会议议程,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段祺瑞政府17日对请愿群众的暴行。大会议决: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告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段政府立即驳复八国通牒。当队伍来到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预伏的军警竟开枪射击,打死47人,伤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中共北方区委李大钊、陈乔年、赵世炎等人亲自参加了这次斗争。李大钊、陈乔年等由于掩护群众而受伤。惨案发生后,北京各学校停课,为死难的烈士举行追悼会。

3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雪最后通牒之耻”。3月23日,北京总工会、全国学生总会等团体及各校学生1万多人,在北大三院由陈毅主持下召开全市“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4月,国民军驱逐了段祺瑞,执政府垮台。鲁迅把这一天称作“国民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从1918年到1926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辑。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大部分作品和杂文收录在了《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专辑。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

于虹桥万国公墓,私塾三味书屋成了鲁迅纪念博物馆。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

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被誉为“民族魂”。

三、问题探究。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秋,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作于1926年春,

大体上写于同一时期。请你对照分析一下,两位伟人有何相通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是一道引申对比分析题,旨在启发我们既要认真研读课文,但是又要善于跳出课文,即古人所说的“入于其内又出乎其外”。分析时,只要求从课文出发对照分析,不要求作更多的拓展。

从课文具体材料看,两人都是忧国忧民,艰苦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都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冲锋陷阵。因此毛泽东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最强音,鲁迅发出“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的誓言。但这时的鲁迅主要斗争在文化战线,他过多地看重中国国民的弱点,还没有找到革命的动力,还没有看到革命的出路,内心比较痛苦和悲观,所以“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仿佛是一个流落在革命大军之外的孤军奋斗的勇武斗士。毛泽东则不同,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动力,他不感到孤独,他周围团聚着许多战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他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这时,他既是革命大军中冲锋陷阵的猛将,又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他激励革命志士:“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作了最全面而最恰当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读了《记念刘和珍君》,你是否深深地感受到鲁迅的这三个“伟大”?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通过课文的语言赏析,我们已能理解他雷霆万钧、所向披靡的笔力。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深情地记叙了刘和珍的英勇事迹,讴歌了“猛士”精神,抒发了他对烈士的无限钦敬,表示了自己“苟活到现在”的内疚,为我们塑造了一座年轻的丰碑。但是,我们透过本文同时又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这座世纪丰碑的伟大和崇高。反复诵读课文,我们感到自己的心随着一颗伟大的心在跳动,我们的血随着伟人的血在沸腾,心灵在净化,情操得到升华。

鲁迅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入木三分。鲁迅分析说,我们民族所以近乎衰亡而默无声息,就是反动派既用枪杆子进行血腥的武装镇压,又用笔杆子进行文化和精神的愚弄。这便昭示我们,为着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必须同时进行文武两条战线的斗争,而他自己就高举起了文化革命的大旗向着敌人冲锋陷阵。鲁迅还深刻地指出,中国庸人太多,正是他们“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因此,唤醒庸人,疗救麻木,就是先进的中国人的首要职责,鲁迅把“疗救麻木”当作了自己毕生的使命,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就大声地呼喊他们“在沉默中爆发”。鲁迅对历史事件的剖析鞭辟入里。“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哀痛但不悲观,他透过现象看到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女子尚能如此,须眉不待多说,中国有了“微茫的希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三·一八”血案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他告诫革命志士,在武装到牙齿的、嗜杀成性的、没有丝毫民主和自由可言的反动政府面前,中国是不能进行西方式民主的合法的请愿斗争的,革命不能有无谓的牺牲,中国的革命必须寻求另外的斗争形式。所有这些,对于当时正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是多么及时而振聋发聩的启示啊!鲁迅无愧于是革命者的良师和益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