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3课 棋王(节选) Word版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棋王(节选)

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2.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小说蕴含的象征意义。

作者名言

1.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 2.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 3.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

4.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5.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攥.起大手( ) ②抻.面( ) ③搀.扶( ) ④蝙.蝠( ) ⑤滞.气( ) ⑥园囿.( ) ⑦樵.夫( ) ⑧黏.液( ) ⑨半晌.( ) (2)多音字

①兴⎩⎪⎨⎪⎧

兴.奋( )兴.高采烈( )

②攒⎩⎪⎨⎪⎧ 攒.

动( )攒.钱( )

③荷⎩⎪⎨⎪⎧

荷.锄( )荷.

花( ) ④钻⎩⎪⎨⎪⎧

钻.营( )电钻.

( ) ⑤噱⎩⎪⎨⎪⎧

发噱.

( )可发一噱.

( )

⑥和⎩⎪⎨⎪

和.棋( )和.

面( )和.稀泥( )和.诗( )和.

牌( )

2.辨形组词

(1)⎩⎪⎨⎪⎧ 抻( )呻( ) (2)⎩⎪⎨⎪⎧ 盲( )肓( ) (3)⎩

⎪⎨⎪⎧

峙( )恃( ) (4)⎩

⎪⎨⎪⎧

孺( )儒( ) 3.理解词义 (1)发噱:

(2)遣龙治水:

(3)甘拜下风:

(4)后发制人:

(5)忘年之交:

(6)怕江湖的不怕朝廷的:

4.选词填空 (1)终于·最终

①她多次想说,但________没说出口。 ②经过一下午的较量,________还是平局。 (2)感动·激动

①老者很________的样子,说:“今晚你是不是就在我那儿歇了?” ②当知道自己考上名牌大学后,他________万分,高兴地跳了起来。

1.本文以王一生下棋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下棋的过程。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情节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2.而在“以棋写人”。尤其是下棋结束后王一生的神情、举动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小说的最后两段,说说哪两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答:

1.课文写了王一生棋场鏖战,力克群雄,读来撼人心魄。文中有两处对王一生形象的刻画,请找出来并说明这两处描写表现了王一生的什么特点。

答:

2.王一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特点的“棋王”?

答:

3.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

4.《棋王(节选)》的主要事件不像一般的“知青题材”小说那样:离家、劳动美、生活美、与农民的关系、与干部的关系、恋爱、上调、不正之风……而是下棋。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王一生下棋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答:

《棋王(节选)》一文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请找出一处,分析所体现的人物的性格。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阿城,本名钟阿城,四川江津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文革”后,作者重返北京。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版,共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2.背景展示

阿城原是一位画家,在1984年首次发表文学作品,处女作就是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的中篇小说《棋王》。这部作品和阿城随后一气写下的《孩子王》、《树王》皆取材于他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无论在主题意旨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通常的知青小说有很大不同。阿城无意去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也避免了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风

格模式,他在日常化的平和述说中,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课文中写王一生独自一人跟九个棋手下盲棋,并战而胜之,使人物充满了传奇色彩。

3.文体知识

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言:“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们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文内文外

立意深刻凝练传神

小说名为“棋王”,作者确以一支生花妙笔,娓娓道来,把“棋王”的故事讲得意趣横生。小说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之所以独树一帜,在于作者的目的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那“史无前例”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辙儿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与那时代形成距离的历史观照中,展示出真人生、真生命的存在与面目。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品格,在那不正常的年代,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

《棋王》不仅立意颇深,而且显示出将其魂融于感性形象创造、故事情节表现的艺术功力。作者写知青之情、棋手之谊,使人感到那反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理解、真诚和亲近。作者写母子之爱,“无字棋”那一笔轻起重落,形成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作品写场面,如“千人观棋”,以不同人物动态汇成铺天盖地的动势,确实手笔不凡,于朴素中见本性、见深意。写数千人跟随上棋场的情景,仅有“只见一街人头攒动”是直接写人;而几次写场地上空尘土飞扬喧闹的景象,只用“许久落不下来”“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嗡嗡地响成一片”寥寥数语;写王一生获胜后一时难以恢复常态,作者只用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