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一
1、两种通信方式各自的优势
(1)电信通信方式:
电信通信方式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
电磁波的速度每秒30万KM,邮政的实物运输是无法与之比拟的。
E-mail业务、电子报刊业务、可是图文等多媒体技术对邮政业务也构成极大的威胁。
电信业务中的电话业务还具有即时交互性,是邮政业务无法比拟的。
2008年在线视频业务的迅速发展又弥补了电话的部分缺憾
(2)邮政通信方式:
安全保密方面,实物全信息传递是电信目前无法代替的;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信息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求真实全面的获取信息。
章二
1、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特点
(1)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一信息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我国经济体制处于从计划经济想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信息化必须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
吧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培育和改善市场机制。
(3)我国广阔的信息技术市场与相对薄弱的技术自主开发能力的矛盾突出。
(4)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明显,信息化必然要采取梯次推进策略,同时要客服“数字鸿沟”,防止发展差距的扩大。
(5)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维护和弘扬我国历史优秀文化,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6)在开放信息网络环境下,既要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更要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维护国家权益。
(7)信息化是覆盖全社会的事业。
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强有力的推动和协调,同时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8)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因此,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实际,首先开展信息化试点,取得经验后在推广普及。
2、信息经济的特征:
网络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智力支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型经济。
3、网络经济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网络外部性明显: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网络内部信息流的交互性和网络基础设施的长期垄断性。
2.边际收益递增
3.规模经济性渐弱、范围经济性和联结经济性趋强
4、规模经济性:
盈亏平衡最低点——→规模经济开始
在一定限度内,经济规模的增加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这种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使产品成本不断下降所带来的经济性,就是规模经济性。
5、联结经济性的四个特征:
第一,联结经济性不仅包括投入方面的共通生产要素转用的无成本或低成本,而且包括产出方面的多个组织、主题相结合所创造的成熟效应。
第二,及时仅从投入方面考察,也不仅仅限于各组织内部或各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外部其他企业的资源,及外部资源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拿来使用。
第三,范围经济性的概念主要是着眼于单一主体或组织的复合生产或联合生产。
而联合经济性是由多个主体相互联结,通过知识、信息、技术等共有要素的多重使用所创造的经济性。
第四,联结经济性同企业集团、跨国经济合作组织等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的所谓"中间组织"有着较密切的联系。
6、通信业在网络经济时代的作用:
1.保障网络畅通,促进网络经营繁荣
2.执行网络规章,维护网络秩序
3.开发各类数据信息,增加网络经济运行所需的信息资源
4.建立网络安全机制,注意对网络用户秘密的保护
5.利用通信企业的优势,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等应用
章三
章四
1、物联网(IOT):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和各类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交互,进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体系构架可分为三层: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传输层、物联网应用层。
2、什么是泛在网(Ubiquitous Network):指基于个人和社会需求,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新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网络具有超强的环境感知、内容感知及智能性,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3、网间互联的定义和意义:
定义:电信业务经营者把他们的设备、网络和业务连接起来,使用户能够与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通信,使用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业务。
意义:
(1)互联互通是开展电信市场竞争的前提
(2)是减少重复建设的有效措施
(3)是提升电信企业网络的价值的要求
(4)能保证对用户的服务质量
4、网间互联的原则:
(1)平等原则(非歧视原则)
(2)成本补偿原则
(3)有偿使用原则
(4)随意呼叫原则
(5)非捆绑原则
(6)透明原则
(7)成本分立原则
章五
1、通信企业的特点:
(1)通信企业的服务性(传递信息业务)
(2)通信企业经营目的的双重性(公用服务性和经济利益性)
(3)通信企业的网络性
(4)通信企业自主经营的有限性
2、基础业务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的联系和区别
答:基础业务运营商: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企业,指那些拥有能够支撑电信服务的电信基础设施并提供公众电信业务服务的运营商
虚拟业务运营商:指那些不拥有自己的基础网络资源的运营商,其通过租用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资源来提供电信服务,并在其基础上增加更适合于用户需求的服务,然后通过业务创新以自己的品牌向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传统的电信运营企业为保持核心的市场竞争力,保持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状态,将重点集中在其最擅长的核心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大量增值业务和功能化业务就转售给更加专业的企业,用户对业务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虚拟运营商就应运而生。
3、通信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定义:
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现有业务的上游或下游方向发展,形成供产、产销或供产销一体化,以扩大现有业务范围的企业经营行为。
通信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可以从前向和后向两个方面考虑,后向一体化主要指技术开发和设备供应;前向一体化主要是满足用户的应用项目需求。
前向一体化是大势所趋,目前在应用层上起主要作用的将不再是电信企业,而是其他一些与用户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行业和部门。
在也许层上,电信企业仍将发挥主要作用,它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并向社会推出各种电信业务。
后向一体化是电信企业自己进行网络技术和业务开发,自己生产所需的设备,而不是向其他供应商购买。
4、多元化经营的条件:
(1)要有稳定的核心竞争优势
(2)企业所在领域已占据了相当稳定和有利的地位
(3)要有一定的企业规模,积累必要的资源优势
(4)企业要存在能力剩余
(5)原行业与目标行业之间存在相关性
(6)目标行业具有一定的行业吸引力
5、多元化经营的优势分析
第一,企业规模的扩大。
第二,实施经营重心的战略性转移或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
第三,发掘企业存在的剩余业务能力。
第四,提高或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分散经营风险。
6、电信企业横向一体化战略:
(三网融合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及其业务市场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目前,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趋势的出现,将把电信企业一体化战略推向新的高度。
三网融合意味着技术融合、网络融合、市场融合和终端融合。
技术融合已经不成问题,市场融合取决于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
横向一体化战略最主要的问题是网络融合。
整个电信运营结构将分成网络层、业务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原先相互独立的网络在技术上趋于一致,在网络层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便于使用统一的终端,并向社会提供统一的应用平台,促进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更深层次的结合,推动经济发展。
7、电信企业的全业务经营:
指在电信行业内部的多种经营。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同时经营多个行业的经营战略) 由于自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经济特征和成本弱增性决定了电信企业有内在的不断拓展新业务的积极性,即电信企业最终走向全业务经营的内在动力。
(全业务经营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会;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经营成本;有利于分散业务风险)
8、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定义:
融资租赁是一种通过短时间、低成本、特定程序,把资金和设备紧密结合起来的资本运营方式。
经营租赁同融资租赁的主要区别在于承租人不承担租赁物(设备)的残值风险。
章六
1、市场结构的典型类型有哪些?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特征:
市场集中度很低——单个企业无影响力
产品同一性高——各企业的产品无差异,产品之间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
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壁垒——
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交易信息充分
(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特征:
市场集中度很高——市场上只有一家产品供应商
产品没有直接替代品——差异大,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零
进入市场的壁垒非常高——
(3)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特征:
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
市场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之间既有显著差别(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垄断力量),又有较高的替代性(替代性越强,越容易造成竞争威胁)——
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很低——
(4)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特征:
市场集中度较高——
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取决于一个行业中的少数几家大企业的产品是基本同质还是有较大差别
企业进入或退出壁垒很高——
2、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及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
3、产品差别化的含义:指在同类产品的生产中,不同企业所提供呢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
通常,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差别化程度越高,产品的可替代性就越低,垄断就越易于形成;反之,产品差别化程度越低,产品间的可替代性就越强,那么垄断就越不容易形成,竞争就越易于充分展开。
4、市场进入和退出障碍:
进入障碍:又称进入壁垒或进入门槛,指产业内已有的的企业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企业在进入该企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
主要因素:规模经济障碍,绝对费用障碍,产品差别化障碍,政策和法规障碍。
退出障碍:企业在退出某产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限制就是市场退出障碍,也称市场退出壁垒。
主要因素:沉没成本障碍,解雇费用障碍,结合生产障碍,政策和法规障碍。
5、促使通信市场结构趋向垄断的因素:
(1)社会公用基础设施的性质
(2)通信的国家主权性
(3)通信网络的外部性
(4)显著的规模经济性
(5)显著的范围经济性
(6)通信投资的沉淀性
(7)通信生产的全程全网性
(8)政府对通信业的市场进入管制
6、推动通信市场结构走向竞争的因素:
(1)通信技术的进步
(2)市场容量和需求规模的扩大
(3)政府管制政策的放松
7、发达国家电信市场结构分析
以美国为例的市场演进过程
P117-118
1913-1983年,AT&T在美国电信业中的垄断地位延续了70年,
1984年美国司法部正式拆分AT&T,在长途市场份额仍占绝对优势,68.3%,
1999年,其市场占有率才下降到40%以下。
1998年在国际业务市场占有率下降到62.8%,而在本地电话市场,垄断局面长期难以打破。
8、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分析
2001年末,中国电信二次拆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
2008年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6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合并为3大集团:联通和网通,移动并铁通,电信(收购联通CDMA网络及业务)并卫通。
章七
1、垄断体制对电信事业发展的作用:
1.规模经济与普遍服务的实现
2.垄断体制为电信业务价格交叉补贴创造条件
3.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避免重复浪费
2、中国电信市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是在电话服务普及、市场成熟之后开放市场竞争的,而中国是在电话普及率还很低的情况下引入竞争机制的。
其次,西方发达国家是在产权制度健全的基础上开展市场竞争的,中国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产权不清晰的背景下开展竞争的。
第三,西方发达国家是在电信法律法规健全的前提下开展竞争的,而中国是在电信立法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开展竞争的。
第四,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条件下开展竞争的,而中国是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背景下开展竞争的。
第五,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对内开放电信市场之后对外开放电信市场的,而中国是在对外开放大趋势的推动下开放国内电信市场的。
第六,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实行统一的开放政策,而中国因为体制原因,“三网融合”直到2010年才开始试点推进。
第七,西方发达国家是在电信管制机制不仅健全而且成熟的条件下开展竞争的,而中国是在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开展竞争的。
(因此,中国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和经验,而因在中国通信产业发展的特殊阶段、环境和制度背景下,探讨推动中国通信市场开放竞争的体制和模式。
)
3、通信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1.网络外部性并不必然带来经营者的利益
2.由于技术进步,通信网络的带宽不断扩大,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从长期看就不存在类似联通运输网络拥塞的情况。
3.一般的网络外部性曲线是一条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
4.边际效用递增和边际效用递减两种趋势并存。
4、(政府对通信市场规制的必然性)经济性规制理论认为:为了使自然垄断产业既能生存又能受到约束,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直接对其实行规制。
外部经济性显著,表明通信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鉴于通信业的重要性,政府必须通过实施有效的规制政策和手段,保护基础网络的安全、生存和持续发展,同时,加快经济落后地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信息消费,保障
5、对称规制和非对称规制的含义
对称规制是指对于电信市场上的所有运营商,无论其规模大小、市场份额高低,也不论其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律实行一视同仁的规制政策。
非对称规制是指在电信市场打破垄断、开放竞争的改革进程中,政府规制机构通过制定实施有差别的规制政策,在市场准入、许可证发放、频率资源分配、普及服务及互联互通的责任与义务、资费的制定与调整等方面。
对在位企业或主导运营商实行更加严格的规制,目的是扶持新进入者、弱势企业发展壮大。
以尽快形成与原有企业、主导运营商势均力敌的对等竞争局面,促进并维持公平竞争。
章八
1、根据通信生产过程完整与否分类:通信产品有专业产品和企业产品的划分。
2、实物计量单位:
通信部门按实物计量的指标有业务量、交换量和流量。
业务量相当于工业部门的产品量。
交换量说明出口、转口、进口各个阶段已完成传递过程的信息数量。
章九
1、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是按照一套通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规定进行核算的成本,是会计记录在企业相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
2、经济成本:经济学意义上所谓的成本不仅包括了企业投入生产过程、可以用货币计量、能够在会计账目上反映出来的各种资源要素耗费的实际费用支出,即显性成本,还包括了并不体现于市场交易、难以精确计量、不能直接从账面上反映出来的比较隐蔽的机会成本。
3、平均成本:是将总成本依据总产量进行平均分摊后所得到的单位产品的成本。
4、边际成本:是新增生产单位产品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动量。
图9-1和图9-2
5、完全分摊成本法:
——相关产量法:按照不同业务或模块的业务量在企业总业务量中所占的份额或比例进行分摊。
计算方法:
——总收入法:即按照不同业务或模块的收入在企业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或比例进行分摊。
——归属成本法:即按照不同业务或模块可直接计入的成本(专属成本)在企业总的可直接计入的成本中所占的份额或比例进行分摊。
公式:
章十
1、通信资费确定的影响因素
(1)成本费用
成本是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格决定的下限,因而成本费用是影响和决定通信产品价格水平最为基本的因素。
所以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提供通信服务的成本应该是通信产品定价的最低界限。
(2)社会平均盈利率
(3)市场供求关系
(4)产品生命周期
(5)产品相关性
(6)市场开放度
(7)业务性质
2、平均成本定价的定义:(图)
3、高峰负荷定价:是差别定价的一种。
是指对运用同一设施为不同阶段的市场(顾客)
提供的同种产品或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对高峰需求期间的顾客定高价,对非高峰需求时段的顾客定低价。
高峰负荷定价法遵循的定价原则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按边际成本定价
(边际成本>非高峰成本定价)
4、最高限价管制既适用于垄断性市场,也适用于竞争性市场。
采用资费上限管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防止电信企业收取过高的资费,而是要迫使电信企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章十一
1、通信业务总量:是以货币形式表示的通信(包括邮政和电信)企业为社会提供各类通信服务的总数量。
通信业务总量以不变价格计算,以便于进行比较。
2、通信业务收入:通信企业从事通信生产,向社会提供通信也许所取得的收入,作为统计指标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
3、影响通信收入增长的因素:
1.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通信业务收入增长的影响
2.通信能力对通信业务收入增长的影响
3.通信质量对业务收入的影响
4.通信业务量对业务收入的影响
5.价格对业务收入的影响
6.其他制约因素
4、通信企业绩效评价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2.一致性原则
3.独立性原则
4.稳健型原则
章十二
1、监管目标的层次性——电信监管目标:规范电信市场秩序;维护电信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电信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促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
2、电信监管目标的多重性:
电信监管者同时承担多重使命,在此前提下管制目标具有多重性。
在《条例》中确定的4个目标中,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是监管机构的长期目标。
在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时期,促进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应该是首要目标;在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以后,电信监管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个促进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3、普遍服务规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数字鸿沟。
4、资费规制:包括电信自费水平和企业收取电信资费的形式,管制的重点是资费水平。
附录
数据通信:
移动互联网:
规模经济性:
纵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
梅特卡夫定率:
三网融合:
对称规制:
非对称规制:
通信业务总量:
电信业务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