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说文解字第一章主要内容
说文解字第一章主要内容(实用版)目录一、说文解字概述二、说文解字第一章的主要内容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汉字的构造与演变3.汉字的形声字与假借字4.汉字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正文【一、说文解字概述】《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一部极富盛名的字典,作者是汉朝学者许慎。
全书共分五十卷,收录了当时常用的九千多个汉字,并对每个字进行了形、音、义的详细解释,堪称古代汉字研究的瑰宝。
【二、说文解字第一章的主要内容】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说文解字》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骨骼等器物上的原始记号,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纹样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始记号逐渐演变为甲骨文、金文等形式,最终发展为小篆、隶书等现代汉字。
2.汉字的构造与演变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汉字的构造与演变。
汉字的构造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
象形字是描绘事物形状的汉字,如“日”表示太阳,“月”表示月亮等。
指事字是通过象征性符号表示意义的汉字,如“上”表示上方,“下”表示下方等。
会意字是由多个象形字组合而成,表示一种抽象概念,如“明”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汉字,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如“湖”字,“氵”是形旁,表示与水有关,“胡”是声旁,表示读音。
假借字是借用已有的汉字表示另一种意义,如“借”字,原意是“借助”,后来演变为“借给”的意思。
3.汉字的形声字与假借字第一章还重点讲解了形声字与假借字。
形声字是汉字演变的重要阶段,其构造方式为形旁和声旁组合,形旁表示意义范畴,声旁表示发音。
形声字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词汇量,提高了汉字的表述能力。
假借字则是借用已有的汉字表示另一种意义,这种现象在汉字演变过程中也非常常见。
4.汉字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
汉字的形状、结构、笔划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观念。
《说文解字》羊部字形、字义、文化蕴涵探析
《说文解字》羊部字形、字义、文化蕴涵探析羊,是人类重要的家畜之一,它温驯慈善。
从许慎《说文解字》羊部中,分析羊字的本义及羊部统领的字形和字义,以及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蕴涵,可解读“羊”的奥妙。
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易于加深“羊”文化的理解。
标签:说文解字;羊部;字形;字义一、《说文解字·羊部》字的字形分析许慎确立了“六书”理论,并用“六书”理论来解释汉字字形。
据本人统计,羊部字正文含象形字2个,形声字18个,会意字6个。
1.象形字《说文解字·羊部》有象形字2个,分别为“羊”“羋”。
简略说明如下:“羊”,《说文》(即《说文解字》的别称)的解释为“祥也。
从,象頭角足尾之形。
” 从象形字形看“羊”字长着一对倒“V”型的角,这正像山羊那稍微有点弯的羊角,也是对羊的外形特征的一种表述。
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也。
”可知古代羊为吉祥之意,字形采用“ ”作边旁,像羊的头、角、足、尾的形状。
“羋”,《说文》解释为“羊鳴也。
从羊,象聲气上出。
與牟同意。
”从字形上看像羊的嘴巴喘出的气息,也作鸣叫声。
从以上例证不难看出,象形字作为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形象地勾画出来。
“羊”字部的这两个象形字都与动物“羊”形体与体征息息相关。
2.会意字《说文解字·羊部》有会意字6个,分别为“羌”“美”“羔”“牂”“羜”“羟”。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简要说明如下:“羌,西戎牧羊人也。
从人从羊。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羌本西戎卑賤者也。
主牧羊。
故羌字从羊人。
”“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则段注曰:“甘者,五味之一。
而五味之美皆曰甘。
”“羔、羊子也。
从羊,照省聲。
”则“羔”为初生的小羊。
“牂,牡羊也。
”段注曰:“牂,牝羊。
角部觟下云。
牂羊生角者也。
”3.形声字《说文解字·羊部》中有形声字18个,占《说文解字·羊部》正文总数的69.2%。
汉字与汉先民的思想观念
有一些男女共有的缺点,也用“女”旁。如:
媮 有一个义项为苟且,字同“偷”。清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媮,字亦作偷。” 《汉书·元帝纪》。“媮合苟从,未肯极言,联甚 闵焉。”颜师古注:“媮,与偷同。”
婪 《说文》:“婪,贪也。从女,林声。杜林说: 卜者党相诈验为婪。读若潭。”
嬾 同“懒”。《说文·女部》:“嬾,懈也,怠 也,一曰卧也。从女,赖声。”段玉裁注:“俗作 懒。”《玉篇·女部》:“嬾,懈惰也。”
后
《说文》:“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 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段玉裁注:“后 之言後也,开创之君在先,继体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 浑言之则不别矣。”《尔雅·释诂上》:“后,君也。”
甲骨文“后”字即“毓”字,象妇女产子形。王国维《殷 卜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后字皆从女,或从母、从子, 象产子之形。”
三、重男轻女
人类社会多是由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的, 我们的汉字也可看出一些端倪。从《说文解字》 的“女”部字看来,《说文》“女”部共有 238字(不含新附字),有人统计其中表示歧 视的意义的约60多个,占25%强。大凡人类 共通的奸淫嫉妒、懒惰贪婪、谄媚、善于诋毁、 甚至丑陋惭愧等统统从女,歧视与贬抑女性的 文化心理弥漫着整个男权社会。(参高海英 《〈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阐释》,扬州大学 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王
意义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 《尔雅·释诂》:“王,君也。”戴侗《六书故·疑》: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 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 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 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 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扒,古 文王。”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古之造文 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而 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 非王者孰能当是。”
从书法鉴赏角度谈谈《说文解字》
从书法鉴赏角度看,《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著作,更是一部书法艺术的宝典。
首先,作为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对每一个汉字的起源、演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为书法鉴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汉字的内涵,从而在书写时更加准确地传达其精神内涵。
其次,《说文解字》中详细解析了汉字的构造原理,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这些都是汉字书法的重要基础。
书法家们在创作时,往往会深入理解汉字的结构,以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向等来表现汉字的神韵和意境。
对于这些构造原理的理解,可以帮助书法家们更好地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创造出更加精美的书法作品。
最后,《说文解字》还对汉字的音、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对于书法鉴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书法作品中,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美感。
通过对汉字音、义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欣赏和理解书法艺术。
总之,《说文解字》作为一部文字学著作,其对于书法鉴赏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说文解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内涵和构造原理,掌握汉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深入体会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高自己的书法鉴赏水平。
《说文解字》赏析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首部按照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其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说文解字》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字:详细阐述了汉字的起源、字形、字义及演变等方面的知识,揭示了汉字的内在规律和构成基础。
通过对每个汉字的形、音、义进行分析,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
2. 字体:收录了小篆、古文、籀文等各类字体,并对不同字体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通过对比不同字体之间的差异,展现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3. 文化:通过对汉字的字义分析,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例如,对“仁”、“义”、“礼”、“智”、“信”等汉字的解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
4. 艺术:通过对汉字的笔画、结构、章法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汉字的艺术之美。
例如,对“永”、“书”、“公”等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进行分析,展现了汉字的线条美和空间美。
《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集大成的文化瑰宝。
它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规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汉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同时,《说文解字》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说文解字》中,字义是指汉字所表达的概念或意义,是汉字使用的核心和基础。
每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字义,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说文解字》中对字义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本义:是指汉字造字之初,与字形最切合的字义,是汉字最基本的含义。
例如,“日”字的本义为太阳,“月”字的本义为月亮。
2.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其他含义。
引申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比喻、借代、象征等。
例如,“木”字的引申义有树木、木材、木材制品等。
3. 假借义:是指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字的含义。
例如,“杯”字的假借义借用来表示“酒器”,而“不”字的假借义则借用来表示否定词。
《说文解字》的学术贡献与阅读意义
《说文解字》的学术贡献与阅读意义作者:姜栋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04期为什么说懂得如何翻检《说文解字》这部书,应该成为一个有人文素养的读书人的必备能力?《说文解字》具有怎样的学术贡献及阅读意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
自121年许慎之子许冲将其进献给汉安帝始,《说文解字》传世至今已有1900余年。
作为治小学的必读书籍,其从唐宋以来一直是字书之首。
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已有千种以上,甚至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学问—“说文学”。
“六书”理论作为一部字书,《说文解字》最重要的贡献是对汉字字形进行解析。
《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对于每一个字字形的分析、字义的界定及对读音的标记(传世“大徐本”为宋初徐铉等人注音)与今天字典的体例无甚差别,为后世字书编纂创立了基础范式。
《说文解字》是一部研究小篆的专著,其主要内容是对汉字本义的释读及造字方法的析别。
每一个字都先说造字本义,再说字形构造。
在解析字形时,许慎使用了“六书”理论。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保氏》,但仅有“六书”二字,其义不详。
之后汉代刘歆(前50—23年)在《七略》中提到“六书”的具体内容,郑众(?—83年)在《周礼解诂》中也叙及“六书”名目,班固(32—92年)在《汉书·艺文志·小学家》中所记“六书”,名称与顺序沿用了刘歆的说法。
许慎所订的“六书”名称与上述诸家并不完全一致,他集成了汉代学者关于汉字构成和使用方式的归纳,定“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之前的著作仅列名称,至《说文解字》成书,世人才见到如何运用汉字。
许慎所用的“六书”名称,也成为文字学界遵循的定名。
这是此书的贡献之一。
《说文解字》产生的大背景是今古文经学之争,许慎被赞为“‘五经’无双”,属古文学派,故他在编纂《说文解字》时很重视古文字资源。
《说文解字》收有“重文”1163个,与正文收字合起来共10516字。
许慎的《说文解字》读后感
许慎的《说文解字》读后感许慎的《说文解字》读后感1文字是语言的基础,中国文字更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介绍说明中国古代文字的基础书籍。
但是这是一本距今有一千多年的书籍,直接阅读未免有不少困难,这本《说文解字导读》有利于我们理解原著。
书本分为了5部分。
第一部分是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我想这是对认识文字的前提,由劳动人民创造,在不断的劳作生产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绝对不是一个时期一个人做能做到的,也许仓颉创字只能作为传说。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文字,至秦代为止约有三种不同的字体:一是古文,周之前的字体,即甲骨文、金文之类。
二是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定,他著有《大篆》十五篇,现已失传,为周代文字。
三是小篆,相传为秦相李斯所定,由大篆省改而成。
而大众熟悉的甲骨文只是说明是最早的发现,创造的历史更为源远流长。
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字书有不少,《说文解字》是比较全的,其编写方式为后来相关的书奠定基础,《说文解字》把所有的字按照形体的构造来加以区分,凡形旁相同的字就类聚在一起。
以共有的'形旁作部首,其他同从一个形旁的字群都系属其下。
许多部首又依形体相近与否来编排后先相承的次序。
后世编字书、字典,都按这种形式。
第二部分是全面了解《说文解字》的具体内容,它的源流、作用、版本、字数、解说及部首。
我认为部首的排列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据形系联,由人联系到与人有密切关联的许多部,其相似的字形方便人们去记忆及运用。
第三部分是用分类的方法研究《说文》,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造字原则(“六书之体”)去分析《说文》所收的文字。
象形之文,以纯象形为正体。
先民创造文字时,以图画实物之形为最早。
大致有五种:一是象自然界实物形,二是象人体之形,三是象动物之形,四是象植物之形,五是象衣食器用之形。
比如“日”,是从最初的一个大黑圆,逐步演化成一个圈加中间一点,到后来接近现在使用的“日”。
体现了文字的由繁入简。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审美文化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审美文化作者:王彩琴来源:《中州学刊》2010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5—0298—02《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被称为中国第一本大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本文通过对其中衣部、羊部、甘部、宀部、车部、革部等相关部首字的考释,来阐释我国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审美趣味。
1.服饰之美《说文》衣部共收字117个,展示的内容主要与服饰有关。
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作为民生之本。
《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段玉裁《注》:“迭韵为训。
依者,倚也。
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
”《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避形体,其次是遮羞,后来才有了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等,这才产生出服饰的审美趣味。
在中国古代,富贵人家讲究服饰的图案、制作工艺,常常在衣领、衣襟、衣袖上加些装饰,绣上花纹。
在《说文》“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纹饰的字如:《说文•衣部》:“褕,褕翟。
羽饰衣。
”桂馥《义证》引《三礼六服图》:“褕狄,王后从王祭先公之服也。
”褕翟是周朝时王后礼服的一种,在衣服上刻了羽饰之后又用五彩画。
《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
卷龙绣于下幅。
一龙蟠阿上乡。
”段玉裁《注》:“惟天子衮有升龙也,龙曲体而昂首。
”“衮”是冕服之一,衮冕是一种在下衣上绣龙纹的衣服,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
天子衮衣上绣的是头朝上的升龙,三公诸侯祭祀的衣服上只能绣尾朝上头朝下的降龙。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服饰的尊卑等级之严。
在中国古代社会,色彩具有等级差别。
服色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
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
《说文》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颜色的字也显示出古人的审美趣味,如:《说文•衣部》:“雜,五彩相会。
性善、德美、神雅--汉字伦理美学管窥
性善、德美、神雅—汉字伦理美学管窥黄交军(贵阳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550005)摘要:汉字是特殊形态的文化思想史料,《说文》为我国第一部字典,蕴含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文章以《说文》中涉及伦理美学范畴的语言本义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性善、德美、神雅等伦理美学思想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进而发现《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伦理美学思想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内敛性、完善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伦理美学;丰富性;内敛性;完善性一、引言汉字为特殊的文化思想史料,是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字体系,涵括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原样呈现民族文化心态。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作为中国第一部解释字词本义的训诂专著,众多字词体现了上古文化的各个方面,从中可管窥先民的观念、情感、意识等文化蕴含。
《说文·羊部》:“美与善同意。
”“美与善同意”,显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美”的解说,反映了中国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
刘锋认为:“伦理美的本质内容是善与美的统一。
”纵观《说文》,蕴涵了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内容,文章试图以《说文》中与伦理美学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伦理美学方面考察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二、对先民伦理美学思想的考察《说文·誩部》:“譱,吉也。
此与義、美同意。
”譱即善,吉祥美好。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善经常和美一起并称,是美的同义语。
《段注》:“《我部》曰:‘義与善同意’;《羊部》曰:‘美与善同意’。
按羊,祥也,故此三字从羊。
”中国先民很早就将美和善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思想里,美善往往是同义的,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先民的最初审美意识就具有道德伦理倾向与追求。
考察《说文》,它所反映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性善、德美、神雅三个方面。
(一)性善“性善”最先由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将“性善”提高到一个特殊的伦理高度。
论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
论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摘要:许慎对《说文解字》中汉字的说解,表现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有八个方面:一、以农为本;二、先人崇拜;三、阴阳五行;四、天人合一;五、阶级;六、饮食;七、建筑;八、器物。
中国论文网/3/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传统文化思想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直到东汉许慎所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问世后,许多汉字才得到归类、解释。
这些字形的收集,不仅保存了东汉以前许多珍贵的古文字资料,更为我们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系统以及古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反映了古人的思维方式。
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之初,许多字的字形本身就融入了原始先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人们对宇宙自然万物的看法与认识等。
因此,《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对汉字解说的第一部字典,必然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
1.以农为本。
中国是以农为主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生息、繁衍、发展都与农业有密切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演变史也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史,而汉字在华夏民族的文明进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1)农耕。
古代中国国家的建立和农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考察与农耕、田地意象的汉字,能从中看出当时社会的重农思想以及农耕生产的方式与技术。
(2)禾谷。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古人对于各类农作物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创制了多个汉字来表示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收获、储藏、加工、制作食物等过程。
(3)劳动。
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项独特的发明,源于古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劳动过程中智慧火花的总结和概括。
2.祖先崇拜。
古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天所创造的,万物有灵,而且灵魂不灭。
他们敬天畏地,相信鬼神,崇拜祖先。
(1)万物有灵。
对于不可理解,又不能控制的自然万物,先民们都抱着敬畏的心态,当作神灵崇拜。
(2)灵魂不灭。
鬼神文化在原始社会萌芽,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间接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说文解字》字义体系透视中国先民的农业崇拜
2 0 1 3 年 第3 期
古 今 论 坛
从 说 文 解 字 字 义 体 系透 视 中 国 先 民 的农 业 崇 拜
张 小 平
( 济 南大学 文 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2 2 )
摘要 : 《 说 文解 字 》 是 找国 的 文 字学 经 典 , 也 是 一 部 隐秘 记 载 着 中 国上 古 历 史 状 况 的 百 科 全 书 。本 文 通 过 对 《 说 文解字》 中部 分 字 义
由此可见华夏先民将对农业的崇拜联而至对大地的崇拜和之以民族图腾而产生出一位宗所谓五谷之长即众多粮食作物之代表五谷之长谷众多不可偏322许慎所记载的古文12590周人后稷称其始祖祈盼赐予粮食正反映了当时先民以农立国的心态社稷之祭因为事关生活大事而成为国之要宗庙王者所百谷之主所以奉宗庙王者莫不尊重亲祭自为之主486看来每逢社稷之祭王者均要亲自主像祭祀宗庙一样格外隆重以至于社稷后来干脆指国家这种心态的极端化也造就了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重农轻商的习俗拜心理我们从枟说文枠中发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年岁四季的得名亦打有或多或少的农业崇拜印迹年是谷物成熟之义引申为收获收成谷物有固定的生长期可在固定的时刻收获有麦收成之义的用法又有表岁时之义的用法枟乙枠700979枟粹枠1279对初民而言禾稼经过一年的成长能经受天虫害而收获使自己的生活有了着落这是一件与自身休戚相关的大事
“ 相应 ” 即适 合 , 从“ 禾” 得声 , 亦受其“ 得 时 之 中” 之义 。由此从 “ 禾” 得声 之 “ 和” 有 了如 下 意 义
深 广而重 要 的引 申: ( 一) 和顺 , 谐 和 。《 易乾》 : “ 保
木” _ 1 j 1 。 , 《 易 ・系 辞 》 中有 “ 神 农 氏作 , 斫木为耜,
对“美”字初义阐释的综述
对“美”字初义阐释的综述随着西方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流行,从 20 世纪 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到 80 年代的美学热,在中国培养了一支庞大的美学队伍。
与此同时,中国学人发掘本土美学思想的热情也渐渐高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的体系性建设成了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对美字初义的阐释就成了学人们首先思考的问题。
从现有美字研究的着述看,根据其着眼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其一,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美字字义。
这类着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探讨美字的原初意义,虽然这对研究其美学意义具有奠基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为了解决美字如何提升为美的问题,如李圃《古文字诂林》,郑红、陈勇《释美》等。
其二,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涉及对美字的解读。
这类着述的重点也不是为了专门研究美字的美学意义,而是根据行文的需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揭示美字的初义。
如《生殖崇拜文化论》《巫、舞、美三位一体新证》等便是这样的文献。
其三,在中国美学中牵扯到美字如何演变为审美的问题。
这类着述虽然是在学人们的美学自觉意识中展开,但它们也不是美字研究的专门文献,如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张法《中国美学史》,臧克和《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等。
其四,围绕美字原初意义,从各个角度展开对美字的美学意义所做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的专门研究。
这类着述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强烈的美学自觉意识,探讨的也大都是美字如何走向审美的问题。
本文主要以文献的出版时间为逻辑顺序,而不采用以六书为顺序的呈现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至少有三大缺陷难以回避:一是不能直观地将美字研究的历史脉络呈现出来;二是弱化了中国学者美学意识的自觉性,容易使人误以为中国学者对美字的研究就滞留在文字训诂上;三是以六书为的叙述方式并不能全面涵盖美字研究的所有文献。
因此,本综述以时间为序,将研究粗分为 80 年代、90 年代和 2000 年至今三个阶段。
虽然这种划分方式可能会打断美字研究承继性的逻辑连贯,但毕竟能够做一种较客观的呈现。
浅谈汉字的艺术审美价值(一)
浅谈汉字的艺术审美价值(一)摘要:汉字作为传播语言信息的符号系统。
从产生开始,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就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由于汉字极具表现力的结构美,加之独特的象形表意性,使它较之一般的表音文字更易于表现文字符号的视觉美,并由此产生了独步世界的汉字书法艺术。
关键词:象形;形体艺术;超时空;承栽汉字是一个服务于汉语表达的书面符号系统。
从某种程度上说。
汉字是中国社会的多姿多彩的投影,汉字可以反映汉族人民从心理、礼俗到生活习惯的许多情况,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许多线索,以至于有不少专门研究汉字的学者认为:“解释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作一部中国文化史。
”所以汉字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义之一,是“天人合一”。
对于这个命题。
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诠释。
我们取其本义而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自身。
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乃至可以合而为一。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朴素含义,是先民们对于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质朴的理解。
汉字在其产生的初始形态上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及其非凡的表现力。
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是“按美的规律建造”的,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造出丰富多姿。
生动优美的形象。
汉字的形象是宇宙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同形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形象。
人们从这些形象中,观照到自己的力量、智慧、才能,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而引起精神愉悦。
“形美”是汉字重要的审美特质。
汉字独特的美学价值植根于汉字与生俱来的象形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书画同源”之说,汉字直接脱胎于图画。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早期汉字的构形原则。
多数象形、指示、会意字都有是由原始的文字画演变而来。
甲骨文、金文中的大量的象形字,就是画出一个物体,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
在早期汉字里,“天”字就是用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并突出了他的大脑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 0 第. 06年 4期
表 示 用 酒 来 拌 和 肉酱 。 人 把 “ ” 作 调 味 的 主 故 酱 看 料 , 孔子 说 :不得 其 酱不 食 。“ ” 古代 本 指 肉 故 “ ”酱 在
酱. 最早 是用 肉料 所酿 制而成 的 酸 、 咸味 调料 。
《 急救篇》 :甘粒殊美 , 云 ‘ 奏诸君是也 。 ’ 麸 , ” 一 种 味道 甜美 的麦 类食物 . 以食 用 和制糖 可
《 文解 字 》 以下 简 称 ( 说 ( 说文 )中《 部》 “ , ) 羊 :美 甘 也 。 羊 , 大 。 在 六 畜 主 给 膳 也 。 与 善 同 从 从 羊 美
意 。m 从 《 文 》 “ ” ” 说 对 美 的解说 我 们 可 以作 出 以下
三 层 意思 的理 解 : 先 ,美 , 也 ” 这 是从 味 觉 角 首 “ 甘 , 度对“ ” 美 的解 说 , 反 映 了 中 国先 民 ( 民的 时 问 这 先 下限为 东汉 许 慎 时代 ) 的饮 食审 美 意识 ; 次 ,美 , 其 “
要表 现 为味美 和 食美 两 个 方面 。 昧美 ” “ 是一 种感 觉
收稿 日期: 0 6 0 — 1 2 0 — 7 3 作者简介: 黄变军 (9 o ) 男, 18一 , 湖南新邵人, 广西师范人学文学院 O 5级语言文字 学硕 士。
一
1 — 3
维普资讯
审美意 识 。 二、 对先 民审美 意识 的考 察
1味美 .
味美指 味道 甘美 , 含 酸 、 、 、 包 甜 咸 辛等
Hale Waihona Puke 各 种 不 同 的味 道 。 萄子 认 为 “ 辨 酸咸 甘苦 ”[o 3 1 、1 2 5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龙文化意识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龙文化意识
黄交军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8)003
【摘要】以《说文解字》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社会实用功能、天文气象感知、艺术纹饰审美等角度考察了中国先民的龙文化意识.发现龙为人豢养、可供驱役,并被用于天气预测,最终上升到纹饰美化,成为中华民族图腾象征,进而发现龙文化意识具有多效性、和谐性、典型性.
【总页数】6页(P50-55)
【作者】黄交军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21
【相关文献】
1.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建筑文化意识 [J], 李振中;李琼
2.从《周易》到《说文解字》——论“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J], 黄交军
3.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语言审美文化意识 [J], 黄交军;丁红杰;任连明
4.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 [J], 黄交军
5.从甲骨文到《说文解字》——论鬼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J], 黄交军; 李国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汉字构形取象谈美的原始文化内涵
羊部》 里对 “ 美” 字做
指汉字在构形时, 选取的事物的特征。随着人 类抽 象思维的发展, 文字脱离图画独立出来, 汉字是一种 表意文字, 最能记录人类思维运演的过程, 最早产生 的当是象形文字, 如 “山” “ 日” 、 “月” “火” “ 牛” “羊” “鸟” “马” “手” 等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 与人民生 活息息相关的字。这些象形字是随物赋形的具象阶 段, 可象形字一旦约定俗成, 在字的滋蘖过程中, 象 形字逐渐成为合体字的一部分, 渐渐的从原初的具 体所指过渡到类的概括。常常凭着对事物可以感知 的特征为依据, 通过感觉与联想, 以隐喻的方式进行 系联, 很快联想到这类事物的性质, 及其与众不同的 地方。构字时, 也取象于事物的特征, 而不仅仅是事 物的本身。比如说, 羊是最早被人们驯服的动物, 与 人们最接近, 生活最息息相关。羊可以 取象于羊的 温顺, 如 “ 群” , 群为羊, 独为犬。也可取象于味美, 如 “羞” “羹” 。也可以取象于繁衍能力, 如 “美” 。 汉字的构形与原始文化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 系的。因此, 汉字字形体现了创造汉字 时渗透于其 中的各种文化信息, 由此可探先民心理之幽, 发传世 经典之微, 示深层之文化积淀。这种情况, 是汉字这 种表意文 字形体所 独有的。如美国学 者芬诺罗 萨 ( 012345 6172489: 632:;;:47 , !$)( - !.&$ ) 所论: “ 中国 每一字之源流, 观此字即知之, 虽隔数千载, 而其 隐
[! ] ( "#!$)
殖崇拜。玄鸟生商, 是对男性生殖崇拜的一种体现。 郭沫若在论及 “ 玄鸟生商” 时, 认为 “论 (玄鸟) 是凤 或燕子, 我相信这传说是生殖器的象征。鸟直到现 在都是 ( 男性) 生 殖器的 别名, 卵是 睾丸 的别 名。 ” ( 释祖妣) 老子 “玄牝之门, 是谓天动之根” , “ ‘ 反者 道之动’ 是原始先民的生殖和女性崇拜在老子时代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说文解字序》是中国古代辞书《说文解字》的一篇序言,由东汉学者许慎所写。
这篇序言从多个方面展示了许慎对于语言文字的观点和理解,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汉字形义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表达了他对于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
他认为“未尝见禽兽之言,而《玉篇》先世命名曰文”,即只有人类才具备使用文字的能力,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所在。
他在序言中提到:“夫符矣,言之端用也。
若人之有言也者,心虑声绪五色而成绪才。
不通文字者,犹虚德也。
”这说明了文字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文字是承载人们思想、感情和知识的载体,在沟通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对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汉字是“先民所制”,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他说:“汉者,从二。
至言讹则世离。
故两结为书,喻尔非旧。
”这说明了汉字的起源与中国先民的生活和实践密切相关,汉字是在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对于文字的形义关系也有一些认识。
他注意到了“黁出之以声,谓之音;传之以形,谓之韵”,即汉字有音形相结合的特点。
他认为汉字的形与意义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可以通过文字学的方法来探究和解释的。
他说:“推其初来,溯流通之始,列举名籍之序,备图候证,推极颇会,归结穷原。
”这说明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时,采用了考证的方法来研究汉字的形义关系,通过文字学的手段来理解和解释汉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序》展示了许慎对于语言文字的观点和理解。
他认为文字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承载和传递人类思想和知识的工具。
他还通过对汉字起源和演变的思考,揭示了汉字与中国古代先民的实践经验的关系。
他对汉字的形义关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一种考证的方法去解释和研究汉字的形义关系。
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汉字形义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女部背后的文化意蕴
《说文解字》女部背后的文化意蕴作者:张阳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8期摘要:汉字使用符号记录词或语素的文字。
在汉字中男字旁的汉字寥寥无几,女字旁的汉字却有很多。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女部收字多达238个,男部却只有男、甥、舅三字。
这种明显的不平衡性隐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说文》;女部字;女性;文化意蕴汉字是先祖创造出来的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语素的文字体系。
人类社会男女两性,按理来说,男字旁与女字旁的汉字应数量相当。
但实际上男字旁的汉字寥寥无几,女字旁的汉字却有很多。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女部收字多达238个,男部却只有男、甥、舅三字。
这种明显的不平衡性隐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女性的社会地位“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因生以为姓。
从女生,生亦声。
”(《说文》)是我国远古时期以女性为中心的反映。
孩子依母亲得姓,一系列从“女”的姓氏肯定了宗法社会前女性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如“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
从女羊声。
”再加之许慎对“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的解释及“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他把创造人类的权力归于女性。
当母系氏族社会进入宗法制社会,女性的地位在一落千丈。
这些变化通过《说文》女部字可清晰的看到。
首先在家庭中,女子的地位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相比也大大降低。
“妻”,《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
从女,从屮,从又。
又,持事妻职也。
”妻子的职责是操持家务,和丈夫并肩而立,似乎妻子的地位很高。
其实,所谓妇与夫齐肩是相对于丈夫的小妾而言。
蔡邕的《月令问答》有:“妻者,齐也。
惟一适人称妻,其余皆妾,位最在下,是以不得言妻也。
”因此妻子的地位似乎很高,其实也不过是不能与丈夫抗衡的众多女人中的一个。
其次从描述女性的形容词中也可一窥其社会地位。
“娓,顺也,从女尾声。
” 根据段玉裁的注,“顺”是理顺。
“如,从随也。
”段玉裁注曰:“从随即随从也,随从必以口从女者,女子从人者也。
试论《说文解字》小篆中的对称字
试论《说文解字》小篆中的对称字
雷黎明
【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5)002
【摘要】对称美是一种艺术美.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小篆具有一种对称的平衡美.本文对<说文解字>小篆中的对称字进行分类,探索它们的构形理据并以此管窥我国先民的审美心理.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雷黎明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61
【相关文献】
1.试论《说文解字》“读若某”并非“音近注音”——从段注“音转”看《说文解字》正篆与读若字异部的问题 [J], 刘忠华
2.试论《说文解字·酉部》字与中国古代酒文化 [J], 陈丹
3."奄"族字补析 --《<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续论 [J], 雍淑凤;杨睿
4."婴"族字补析——《试析"婴"及《说文解字》中的"婴"族字》续论 [J], 雍淑凤;雍晓燕;史国东;杨运
5.清代小篆中"月"字弧线变化 [J], 张子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刊发于:《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黄交军(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本文以《说文》中与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伦理审美意识等三大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考察结论:中国先民审美意识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和谐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中国先民;审美意识;多样性;和谐性一、引言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卷四上羊部:“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P78下)①从《说文》对“美”的解说我们可以作出以下三层意思的理解:首先,“美,甘也”,这是从味觉角度对“美”的解说,这反映了中国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②其次,“美,从羊从大”,这是从视觉角度对“美”的解说,与人和物的形体审美意识有关,而考察《说文》,反映的主要是人体审美意识;最后,“美与善同意”,这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美”的解说,这涉及中国先民的伦理审美意识。
基于以上三层理解,本文试图以《说文》中与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伦理审美意识等三大方面考察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二、对先民审美意识的考察(一)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民以食为天”(《管子》),饮食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论语》,中国先民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饮食文化也从单纯的果腹逐渐上升到了审美意识层次。
考察《说文》,所反映先民饮食审美意识的字词解说主要表现为味美和食美两个方面。
“味美”是一种感觉属性,史伯认为“五位以调口”、[14](P41)“味一无果”(五位合然后可食。
果:美)。
[14](P41)“食美”指食物具有“味美”这种属性。
如晏子认为“如羹焉,水火醯(醋)醢(鱼肉做成的酱)盐梅以烹鱼肉,燀(炊)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其义是说烹鱼,只有用水火将油盐酱醋及其它作料与鱼肉“相成相济”,才有鱼肉的五味调和,才有鱼肉味道的鲜美。
[14](P42)1.味美味美指味道甘美,包含酸、甜、咸、辛等各种不同的味道。
荀子认为“口辨酸咸甘苦”、[15](P50)“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15](P51)同时他认为“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
”[15](P50)老子也认为“五位令人口爽。
”[15](P29)《说文》跟味美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0余处。
例如:(1)甘《说文》卷五上甘部:“甘,美也。
从口含一。
凡甘之属皆从甘。
”(P100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羊部曰:‘美,甘也。
’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
”[8](P202上)甘,味道甘美。
“甘美”在《说文》中是“美”的同义语。
(2)酱《说文》卷一四下酉部:“酱,醢也。
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
爿声。
”(P313上)《段注》:“酱,醢也。
从肉酉。
从肉者,醢无不用肉也。
”[8](P751上)“酱”字由肉、酉会意而成,表示用酒来拌和肉酱。
故人把“酱”看作调味的主帅,故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
”[3](P241)“酱”在古代本指肉酱,最早是用肉料所酿制而成的酸、咸味调料。
(3)甜《说文》卷五上甘部:“甜,美也。
从甘,从舌。
舌,知甘者。
”(P100上)甜,甜美。
《段注》:“甜,美也。
〈周礼注〉‘恬酒’。
‘恬’即‘甜’字。
”[8](P202上)(4)尗攴《说文》卷七下尗部:“尗,配盐幽尗也。
从尗,攴声。
,豉,俗尗攴,从豆。
”(P149上)徐锴曰:“尗攴,豆也。
幽谓造之幽暗也。
”《段注》:“幽与郁之,其味苦。
《招魂》曰:‘大苦咸酸,辛甘辛些。
’王云:‘大苦豉也。
辛谓椒姜也,甘谓饴蜜也,言取豉汁调和以椒姜咸醋,和以饴蜜,则辛甘之味皆发而行也。
’《释名》曰:‘豉,嗜也。
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豉声同嗜也。
’”[8](P336下)(5)辛《说文》卷一四下辛部:“味辛,辛痛即泣出。
凡辛之属皆从辛。
”(P309上)《段注》:“味辛,谓成熟之味也。
”[8](P741下)辛,味道辛辣。
[2](P2124)《说文》中体现风格各异的味道。
如例(1)指味道甘美。
这是先民对味美的总的感知,如《淮南子》认为“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15](P95)例(2)指味酸;例(3)指口感甜美;例(4)指味道咸;例(5)指味道辛辣。
种类繁多的调味品,形成了酸、甜、咸、辛等不同口味。
《淮南子》也认为“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
”[15](P95)这说明先民饮食相当讲究味道的调配,这也是我国饮食驰名中外的重要原因。
孟子认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焉。
”[15](P24)墨子更是认为“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
”[15](P19)味美一直是我国先民对于饮食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对我国的饮食审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食美食美指食物鲜美。
荀子认为“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
”[15](P53)《说文》与食物鲜美有关的字词解说有5处之多。
例如:(1)腬《说文》卷四下肉部:“腬,嘉善肉也。
从肉,柔声。
”(P89下)《段注》:“腬,嘉善肉也,谓肥美。
小徐云‘《晋语》曰:‘若克有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
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8](P172下)腬,是一种味道鲜美的肉。
先民通过对肉类的品尝,体会到了肉味的美好。
(2)《说文》卷一下艹部:“ ,菜之美者。
云梦之。
从艹,豈声。
”(P15下)菜肴美味可口。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
蔬菜之类的食物容易种植和收获,普通人家可以品尝享受。
(3)麮《说文》卷五下麦部:“麮,麦甘鬻也。
从麦,去声。
”(P112上)《段注》:“麦甘鬻者,以麦为粥,其味甜也。
〈急救篇〉云:‘甘麮殊美,奏诸君是也。
’”[8](P232上)麮,一种味道甜美的麦类食物,可以食用和制糖。
(4)酒《说文》卷一四下酉部:“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从水,从酉,酉亦声。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杜康作秫酒。
”(P311下)可以看出:酒强化了人们对味觉享受的快感体验,这就为后来“美”与“味”的联姻作了铺垫。
这从凡以“酉”为部首的字均与美感有关,诸如酣畅、醇美、沉醉等等,《礼记》也认为“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
”[15](P88)就不难看出酒文化在饮食审美文化史上曾经发挥的特殊效应。
《说文》中体现了众多味道鲜美的食物。
如例(1)是指味道鲜美的肉类,例(2)是指味道鲜美的蔬菜,例(3)是指味道鲜美的麦类,例(4)是指味道鲜美的饮料。
这足以说明先民对食物有了充分的辨别和认知能力。
《吕氏春秋》中就有“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15](P82)的记载。
先民通过对食物的不断品尝辨别,认识到了食物的不同味道,“甘美”是其中的一种味道。
先民有了“甘美”这种味觉体验之后,将具有这种味道的食物归为一类,从而有了对它们味道鲜美的感知。
同时,先民们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之一的菜谱,使各项食物的色、香、味搭配更趋合理(如认识到有些食物是不能混在一起的)。
东汉王充对此就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
”[15](P82)充分说明先民对“食美”有了丰富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
从《说文》以上关于味美和食美两个方面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出:《说文》中“美”字条的第一层意思采用了最为人们所熟知和能体味的“甘”(即甘美、甜美),表达了先民对最初“美味”的原始感觉,进而上升为味觉经验的审美感知,这说明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与人求生本能需求和官能愉悦享受有着直接的渊源。
美味能够成为时人心目中与声、色之美并称的涵项,成为美感的重要部分,这与先民很早就开始讲究的饮食文化尤其是殷商时代的酒文化与周人的味文化直接相关。
[15](P227)羊大而肥,而香,这的确是一种甘美的享受,让人产生官能愉悦。
先民讲究味美、食美的饮食审美文化,对中国其它审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譬如中国文学艺术讲品味、意味、韵味、滋味,就都源于此。
《说文》所充分反映出来的先民对饮食审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特殊体验,也折射出先民的原始的审美文化意识与中国传统饮食审美文化意识的内在联系。
(二)先民的人体审美意识邱紫华认为:“以‘生命为美’,以体现充盈的生命之气为美,以显示旺盛的生命力的东西为美,这一核心观念决定了东方的艺术审美观。
东方以‘生命为美’的这一特点,在全部审美领域和各种审美形态上都表现了出来。
例如,东方的人体美的观念是健康、性感、生动、姿态优美、服侍艳丽。
” [14](P50)《说文》作为一部诠释汉字本义的古籍,记录了大量中国先民有关人体审美意识的字词。
考察《说文》,反映人体审美意识的字词解说主要表现为容貌美和体形美两大内容。
1.容貌美《说文》反映“容貌美”的字词解说多达28处。
例如:(1)好《说文》卷一二下女部:“好,美也。
从女、子”(P261上)《方言》卷二:“凡美色或谓之好。
”《段注》:“本谓女子,引伸为凡美之称。
”[8](P618上)好,容貌美好。
《诗经》中说的“好人”就是美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逑”就是美丽的对象、配偶。
汉乐府诗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好女”即为美女。
(2)嫽《说文》卷一二下女部:“嫽,女字也。
从女,尞声。
”(P260下)《段注》:“《广韵》:‘相嫽嫽,好儿。
’《方言》:‘娃,美也。
’”[8](P617下)嫽,美丽妖娆,美好义,女人用作表字。
(3)媌《说文》卷一二下女部:“媌,目里好也。
从女,苗声。
”(P261上)《段注》:“谓好在匡之里也。
此谓纤细之好也。
”[8](P618下)媌,眼睛美丽动人。
(4)頨《说文》卷九上页部:“頨,头妍也。
从页,翩省声。
”(P183上)《段注》:“頨,妍也。
妍,安也。
頨义如《周易》之‘翩翩’。
《东都赋》:‘翩翩巍巍,显显翼翼。
’”[8](P420下)翩,面容端庄清秀,风度翩翩。
(5)髦《说文》卷九上髟部:“髦,发也。
从髟,从毛。
”(P185下)“髦”字的本义是秀发。
《段注》:“发中之秀出者谓之毛发。
《汉书》谓之‘壮发’;《诗》三言‘髦士’;《尔雅》《毛传》皆曰‘髦,俊也’;《释文》云:‘毛中之长毫者曰髦,士之俊杰者借譬为名。
’”以“髦”为美,就是以发长发壮为美。
时髦的髦,据《诗经·柏舟》毛传:“髦,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
”;《诗经》中几次提到“髦士”;《毛传》均说“髦,俊也。
”[6](P262)髦士即英俊之士。
(6)鬑《说文》卷九上髟部:“鬑,鬋也。
一曰:长儿。
从髟,兼声。
”(P185下)鬑,鬓发下垂的样子。
另一义说,须发长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