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技术在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挑战
数字化技术在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挑战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甘肃省作为中国传统刺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刺绣文化遗产资源。
传统的手工刺绣生产方式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产效率低、技艺传承困难等。
如何将数字化技术与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实现刺绣产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刺绣作品的精确记录、三维展示和虚拟仿真,有效提高刺绣作品的保存价值和传播效果。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刺绣技艺的研究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数据获取和分析手段,有助于挖掘和传承刺绣技艺的精髓。
数字化技术在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可以使传统刺绣作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满足现代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促进刺绣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数字化技术在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甘肃刺绣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刺绣技艺的传承提供新的途径,有助于培养一批批优秀的刺绣传承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A. 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甘肃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甘肃地区就是中国刺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其以兰州、天水、定西等地的刺绣技艺最为出名。
甘肃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成为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刺绣的主要特点是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图案独特、寓意吉祥。
关于非遗的名家文章
甘肃地处大西北腹地,地形如一柄如意连接六省(自治区)和蒙古国,无论是交通、军事,还是在生态保护诸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时,甘肃又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闻名遐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也十分丰厚,别具价值。
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一)地理、民族与历史文化渊源甘肃居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 地处我国西北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顺时针方向依次与陕西、四川、青海、新疆、蒙古国、内蒙古、宁夏接壤,东西距离长达1665公里,是中原地区联系西北乃至中亚西亚的咽喉和纽带。
甘肃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有“地质博物馆”之称。
东部和中部为黄土高原,以农业经济为主,还有关山林区和子午岭林区,分属平凉和庆阳市;东南部为陇山山地和陇南山地,水利和林业资源相对丰富,是小陇山和白龙江林区所在地;西部为河西走廊,以绿洲平原为主,也有沙漠戈壁分布;北部的北山山地和阿拉善高原,为内蒙古高原的西端;西南部的祁连山地和甘南高原,系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广布高原草场,还有现代冰川。
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千米以上。
除了陇南属长江流域,其它地区则分属黄河流域及内陆河流域。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及特色,与上述陇中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高(草)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和北山山地6个地形区域的地理、物候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甘肃历史悠久,且区块性特征明显。
大约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活动,我国第一块旧石器出土于陇东华池,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遍布全省。
静宁治平河畔有最早的成纪古城遗址,距此不远的的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4800~7800年,更是从考古学上为伏羲氏发祥于陇东南渭水流域上游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陇东一带是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生活了周先祖不窋至古公亶父十二代先王。
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河西宝卷河西宝卷含凉州、张掖、酒泉宝卷(张掖宝卷因故未能进入第一批国家名录)。
宝卷又名宝传,是一种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讲唱文学。
它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受俗讲的孕育,历经宋代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等,并受到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其内容包含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其结构为散韵相间,讲唱地点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
2.天祝土族格萨尔《格萨尔》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中的一块瑰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长的英雄史诗,它源于藏族,却广泛传播于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很多民族之中。
作为口头传唱的口碑古籍土族《格萨尔》,同样具有有别于其他口头传唱的英雄史诗,在形式、内容方面富有自己的特点,独具魅力。
挖掘、抢救和保护土族《格萨尔》,不仅能丰富和完善《格萨尔》英雄史诗,乃至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3.裕固族民歌从裕固族历史渊源和语言来说,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歌词格律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
裕固族民歌主要分为音乐和唱词两部分,主要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已搜集、整理的有310余首。
裕固族民歌记叙了裕固族历史、英雄和生活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族民歌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和依据。
4.花儿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
它主要流行于贺兰山以南,六盘山以西,岷山以北,日月山以东这一跨越甘、宁、青三省区的广阔地带,成为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一个歌种。
花儿有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之分。
前者以甘肃河州(今临夏)为中心,布及甘、青相邻的十多个农业县;后者以洮州(今临潭)、岷州(今岷县)为中心,只流行于甘肃境内的七八个县。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洮民风民俗“拉扎节”
《戏剧之家》2019年第27期 总第327期243文化天地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洮民风民俗“拉扎节”赵为民(甘肃省临洮县文化馆 甘肃 定西 730500)【摘 要】甘肃省定西、临夏两市的临洮县的南部、渭源县的西部,康乐县的南部等交界地区每年都要过一个跟春节相媲美的节日——拉扎节。
期间,当地村民要请法师跳神,做法,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关键词】拉扎节;祭祀;山神;跳神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243-01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以南的衙下、南屏,渭源县的峡城、乡、麻家集乡,康乐县的景古、五户及莲麓等乡,是定西、临夏二市(州)交界的地区,彼此相邻,每年都要过一个跟春节相媲美的节日——拉扎节。
据《临洮县志》中记载,古时候我临洮县的衙下原有的藏族土司设立的衙门了大衙门、二衙门和三衙门),这是当时的朝廷为土司赵琨的封地,叫“党布里”,这里的许多藏语地名沿用到现在,“拉扎节”便是藏传遗风的延续。
通过考察,“拉扎”汉语的意思为“山神”,是藏语的音译。
“拉扎节”也就是汉藏杂居地区群众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祭山神,其中包含着祈祷和庆贺五谷丰登的诸多愿望。
在历史上,过拉扎节的这片定西、临夏交界的土地曾经是藏族人统治的地区,据考证“拉扎节”起初是藏羌民族的民俗节日,“拉扎”在当地汉语方言中的含义有二。
一是指人与人之间有共同语言,能和睦相处;二是指把很多东西集中在了一块儿,有丰收之意。
“拉扎节”与丰收、山神大有关联。
很久以前,当地农民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为了确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当地百姓在地理位置比较险要、醒目的山头都要做成插牌(请上也叫“插拉扎”,埋上咒语,放上从四面八方找来的石头,再插上树枝,同时请上寺院高僧做道场念经颂佛),或建立山神庙,庙中或塑山神像或挂上山神的画像,在逢年过节及特定的日子里,当地百姓都要带上香蜡去山神庙敬奉山神,祈求无洪水、冰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总了甘肃省传统文化的精华,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甘肃各民族传统文化。
该名录收录了甘肃省共有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
1、杂剧:甘肃省白银市崆峒区“乔花家族杂剧”;
2、曲艺:甘肃省张掖市东乡族自治县“苗族陈歌”;
3、戏曲:甘肃省武威市“回鹘大戏”;
4、相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贵族相声”;
5、舞蹈:甘肃省定西市“羌族火舞”;
6、音乐:甘肃省庆阳市“蜀道曲”。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1、木雕:甘肃省定西市“西和木雕”;
2、刺绣:甘肃省天水市“秦族刺绣”;
3、编织:甘肃省平凉市“洮河织法”;
4、制陶:甘肃省定西市“曲折制陶”;
5、皮影:甘肃省庆阳市“北固金线皮影”;
6、烙饼: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贵族烙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式:
1、节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唢呐节”;
2、祭祀:甘肃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大会”;
3、佛教:甘肃省嘉峪关市“普贤佛教”;
4、宗教:甘肃省酒泉市“锡伯宗教”;
5、其他:甘肃省定西市“移山祭”。
天启棍基本棍法与实战(下)西棍之冠、技击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启棍基本棍法与实战(下)西棍之冠、技击性强,⾮物质⽂化遗产天启棍是⽢肃省⼈民政府2011年3⽉16⽇公布的第三批⽢肃省⾮物质⽂化遗产。
申报地区是临夏州临夏市。
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传承有序,⾃成体系,被武术界誉为“西棍之冠”。
天启棍是⼀个内容⼗分丰富的棍术流派。
尤以抡⼦(基础棍法)、⼤⼩折⼦(组合棍法)、条⼦(套路)、排⼦(对抗)备全⽽桌成体系。
天启棍法内容丰富,尤以抡⼦、折⼦、排⼦、串⼦备全⽽卓成体系。
天启棍的长度原为齐眉棍,粗细不限,也可以按练习者本⼈⾝⾼随意采⽤。
但因临夏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争频繁。
⼈们在实战中总结出“棍长⼀⼨打死⼈”即 “⼀⼨长⼀⼨强”的经验。
鉴于此,采⽤的棍要⽐齐眉棍长度延长了数⼨,也⽆统⼀长度。
⼀般来说,要⽐练习者个⼈⾝⾼长出2⾄5⼨,再加上舒腰伸臂、放长击远,其实战效果⽐齐眉棍强了许多。
本篇是天启棍基本棍法与实战(上)、天启棍基本棍法与实战(中)的续篇。
⼗九、⼊海刺鳌1、预备势成左⾼虚步站⽴;右臂后平举,⼿⼼向下握棍把。
左臂屈肘,棍靠胸平担于左⼿虎⼝和肘关节处;眼看前⽅。
(图85)2、动作(1)左脚前进半步,右脚随之上步,⾝体左后转,重⼼在左,右脚起踵;同时左⼿松握后滑,两臂屈肘经体右侧交叉(左臂在外,右臂在⾥),再使棍尖向上、向后、向下经体前向左上⽅撩击;眼视棍尖。
(图86)(2)上动不停,左脚向右脚后插步,两腿交叉屈膝下蹲成歇步;同时左⼿换阴⼿松握向棍尖滑把,两⼿将棍把贴地⾯经脚前向右戳击时,右⼿松握向左⼿滑把,两⼿虎⼝相对,上体微右转;眼视棍把。
(图87)(3)上动不停,上体稍起并左转;同时右⼿向棍把滑握、两⼿从体右侧举棍过顶并向左前下刺;眼视棍尖。
(图88)(4)上动不停,左⼿换握成阳⼿,⾝体向左后转,重⼼上起成左⼸步;同时左⼿松握后滑,棍尖由下向前挑击,⾼与肩平;眼视棍尖。
(图89)左右⼿依次换握,⾝体后转成右⾼虚步接做左势,动作同图85、86、87、88、89,唯左右相反、⽅向相反。
甘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开发研究——以甘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产业经济】甘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开发研究——以甘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王鹏鸣(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日益重视,它们作为华夏祖先留给后辈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力背景下,更有着诸多方面巨大和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
历经数千年历史,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一种现状没落,后继无人的悲凉状态,如何更好加以保护,使得它们的文化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能最大化的得到发挥,是一项全新而又严肃的课题。
甘肃虽地处西北,但境内却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各种门类包罗万象:酒泉夜光杯、甘肃洮砚、兰州水车、天水雕漆、太昊伏羲祭典等。
本文结合它们地理位置上自西向东的分布趋势,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来探讨其现状、保护与二次开发利用领域及方法,使其文化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为甘肃省的文化形象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地域性特色;科学研究;经济开发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l(2011)03一0068—02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光常满杯”。
酒泉夜光杯采用优良的祁连山玉精雕细琢而成,造在历经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华夏大地上留下了灿型独特,式样精巧,分传统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两大类。
传统夜若星河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遗产。
作为先辈留给我们后代光杯有大、中、小高脚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盖的宝贵财富,它们大多经历历史和战乱以及人为破坏因素,很多碗;仿古杯有爵杯、凤杯、觞杯、牛头觥、双风杯、双龙海棠杯及酒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特具、茶具。
玉雕旅游工艺挂件有八十多个品种。
别是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保护它们,使其随着现在玉料的日益稀缺,夜光杯的前景也从长远上让人科学研究、艺术鉴赏和经济开发等诸多价值令面的得到有效开感觉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省会,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在兰州,有许多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代表了兰州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深入探讨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这些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1. 铁娘子艺术在兰州,铁娘子艺术是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铁娘子是传统的西北民间艺术形式,通常由一群女性表演,她们通过打铁、乐器演奏、歌舞等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情感。
铁娘子艺术融合了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元素,展现出了兰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 黄河龙舟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黄河龙舟。
黄河龙舟赛是兰州地区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黄河龙舟赛中,参与者们齐心协力,在黄河上划龙舟,展现了团结合作与拼搏进取的精神。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是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更是兰州人民对黄河的敬畏和热爱的象征。
3. 甘肃民间音乐甘肃民间音乐也是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甘肃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样的曲艺、山歌、器乐等形式,传承了古老的音乐传统和民族文化。
这些音乐作品反映了兰州地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总结回顾通过对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项目不仅是兰州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铁娘子艺术、黄河龙舟和甘肃民间音乐等项目,展现了兰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底蕴。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有助于弘扬兰州的传统文化,更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兰州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这些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兰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兰州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地,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11年,兰州市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民俗、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等多个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丰富了兰州的文化底蕴,更展现了兰州独特的历史与风情。
1. 马拉松民俗文化马拉松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就深受兰州人民的喜爱。
在兰州马拉松比赛中,不仅能感受到兰州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更能体验到兰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拉松活动中,参与者身着传统民族服饰,奔跑在兰州的古街道上,与历史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了兰州独特的文化符号。
2. 兰州拉面技艺兰州拉面作为兰州的地方特色美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传统纯手工拉面技艺被列入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兰州拉面自古以来便是兰州人民的日常主食,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我国风味小吃之王”,对于研究和传承兰州的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由兰州市交响乐团和歌唱家共同演绎的一部音乐作品,该作品集合了兰州人民对黄河的热爱与崇敬,表达了对黄河的美好祝愿。
黄河大合唱将黄河的雄浑与壮丽融入其中,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成为了兰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4. 甘肃剪纸艺术甘肃剪纸艺术被列入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甘肃剪纸在兰州地区流传甚广,其图案多样,造型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兰州民歌演唱兰州民歌作为兰州独有的音乐形式,其独特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受兰州人民的喜爱。
兰州民歌演唱作为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兰州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唱兰州民歌,不仅能感受到兰州人民的淳朴善良,更能体验到兰州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兰州市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民俗、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现了兰州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藏戏(南木特藏戏)
舞台美术
南木特藏戏南木特藏戏的舞台美术比较先进,由于它一开始就在舞台演出,故而注重舞美设计与创造。其艺 术造型体现了雕塑、绘画、剌绣、酥油花等藏传佛教文化,既塑造了人物、景物形象,又充满了神秘宗教色彩。 南木特藏戏没有固定的穿戴规制,一般是根据不同剧目、角色的演出需要,由演出单位自行设计、制作或购置。 在实际演出中,汉族人物多穿汉族戏曲的行头,藏族人物多用美化的藏民生活服装,无论男女色,均采用面部化 妆,男性还需画胡须或挂髯口,国王等显贵人物则戴墨境。舞台装置也颇有独到之处,如布景的运用,一般台后 挂有彩绘布景,类似汉族戏曲中的“守旧”,布景随剧情变化而不断转换,有时一部戏可用四、五幅,在《松赞 干布》一剧中,就先后运用了布达拉宫、唐朝长安、尼泊尔皇宫等景片。
早期拉卜楞九个南木特戏剧目及相关情况如下:
拉卜楞九个南木特戏剧目及相关情况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传承价值
保护措施
传承价值
文化始终是随着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演进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推动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藏族拥有历史悠 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蕴藏丰富的民族的传统文化,藏戏这一藏民族传统的戏剧大系统就是这样的底蕴下发 展和丰富起来的,而南木特藏戏更是不同时期人们对藏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杰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陕北民歌,主要流传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民歌历史形成时间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核心乐器之一,在苗族音乐实践的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功能已不限于普遍的乐器,因承载社会文化功能的多样性,而形成独特的芦笙音乐。
2008年6月14日,芦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八蝴蝶又名彩蝶迎春,浙江省永康市传统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十八蝴蝶源于宋代方岩胡公庙会的娱神活动。
1946年秋,村民王春山等人从蚌壳舞演员背挂蚌壳道具的张合动作中得到启发,制作出蝴蝶道具并将之用于精心编排的舞蹈队形,由此形成绚丽多姿而又别具一格的十八蝴蝶。
4、黄龙戏,吉林省农安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黄龙戏的雏形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末,因农安县在辽、金时期曾是黄龙府,1959年据此正式将该剧种定名为黄龙戏。
5、巴郎鼓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语称“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县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藏语称“莎姆”、“沙目”),故汉语称巴郎鼓舞。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甘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多样的传统手艺。
这些珍贵的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甘肃人民传统生活方式和智慧的结晶。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省政府已经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列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甘肃剪纸甘肃剪纸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通过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创造出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图案和图象。
甘肃剪纸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细腻、精巧、富有表现力而闻名。
甘肃省政府将该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技艺。
2. 武威马头琴武威马头琴是甘肃武威地区的传统音乐乐器,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独特的琴身造型和奏法而著称,被誉为“战斗音乐家”。
武威马头琴不仅在农耕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被用于庆祝活动和宗教仪式。
现在,它被列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
3. 定西彩陶定西彩陶是甘肃定西地区的一种传统陶艺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
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技术,塑造出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陶器。
定西彩陶以其丰富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手工艺而闻名,成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重要项目之一。
4. 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甘肃敦煌地区的瑰宝,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以其丰富的内容、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它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
敦煌壁画已经被列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促进其保护和研究工作。
5. 水镜演艺水镜演艺是甘肃兰州市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传统舞蹈剧目。
水镜演艺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水浒传》为题材,通过舞蹈、音乐、道具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水浒英雄的豪情壮志和忠诚仁义。
它已被列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历史文化。
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临夏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其中一些:
1.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平弦,是甘肃省临夏市的传统曲艺。
它以
演唱传统小曲、小调、曲牌为主,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是说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2.河州平弦:是甘肃省临夏市的传统曲艺。
它以演唱传统小曲、
小调、曲牌为主,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
3.保安腰刀:是甘肃省临夏市的传统工艺品。
保安腰刀造型优美,
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
4.临夏砖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传统民间工艺,具有独立的观赏
价值和强烈的生活趣味。
5.临夏木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传统民间工艺,其雕刻技艺精湛,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6.临夏仿古彩陶:是甘肃省临夏市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保持了真
品的基本特点,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品。
7.蛋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其雕刻技艺精湛,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8.临夏手工地毯:是甘肃省临夏市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具有独特
的图案和纹理,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 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
这 , 是 属 于 勇 敢 者 的 游 戏
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 青砖雕刻工艺品,列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由东周瓦 当、汉代画像砖等发 展而来。在青砖上雕 出山水、花卉、人物 等图案,是古建筑雕 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 术形式。主要用来装 饰寺、庙、观、庵及 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 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儡而 射 戏得 下 之名 用 皮 一, 兽 影 。是 皮 , 我刻又 国制称 民的灯 间人影 广物, 为隔以 流亮在 传布灯 的演光 傀戏照
庆阳香包 又称"绌绌",是 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 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 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 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 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 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 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又叫 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 子。
《大梦敦煌》是 一部富于传奇色彩 的四幕舞剧,以敦 煌艺术宝库的千百 年创造历史为背景, 以青年画师莫高与 大将军之女月牙的 感情历程为线索, 演绎了一段可歌可 泣的爱情故事。
该剧兰州歌舞 虹员 森 霞 琼 莉 霞:
辛 朱 庄 张颜 文 叶 彩 国 丽 虹 兴 珊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 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水车又称孔明车, 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 灌溉工具,是先人们 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 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 技艺,是珍贵的历史 文化遗产。相传为汉 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 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 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 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 灌溉,至今已有1700 余年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梦敦煌》是 一部富于传奇色彩 的四幕舞剧,以敦 煌艺术宝库的千百 年创造历史为背景, 以青年画师莫高与 大将军之女月牙的 感情历程为线索, 演绎了一段可歌可 泣的爱情故事。
该剧兰州歌舞 剧院排演。
杨 杨 周 金 郭组 永 一 千 虹员 森 霞 琼 莉 霞:
辛 朱 庄 张颜 文 叶 彩 国 丽 虹 兴 珊华
吉祥如意 祝愿祈福
禳灾避邪
祛病保平安
太平鼓是兰州 地区城乡人民喜爱 的民间表演形式之 一,含有庆贺新年 太平之意。每逢大 的庆典活动,太平 鼓表演都是整个活 动的高潮部分,那 铿锵有力的鼓点, 显示了黄河之滨人 民的英雄气魄,其 风格独特,具有浓 厚的西北特色和艺 术魄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 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 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 朔到公元6世纪。窗花或 剪画。区别在创作时, 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 刀,虽然工具有别,但 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 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 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 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 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 银箔、树皮、树叶、布、 皮、革等片状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 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水车又称孔明车, 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 灌溉工具,是先人们 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 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 技艺,是珍贵的历史 文化遗产。相传为汉 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 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 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 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 灌溉,至今已有1700 余年历史。
儡而 射 戏得 下 之名 用 皮 一, 兽 影 。是 皮 , 我刻又 国制称 民的灯 间人影 广物, 为隔以 流亮在 传布灯 的演光 傀戏照
庆阳香包 又称"绌绌",是 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 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 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 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 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 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 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又叫 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 子。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 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
这 , 是 属 于 勇 敢 者 的 游 戏
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 青砖雕刻工艺品,列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由东周瓦 当、汉代画像砖等发 展而来。在青砖上雕 出山水、花卉、人物 等图案,是古建筑雕 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 术形式。主要用来装 饰寺、庙、观、庵及 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 而成的雕塑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