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态课堂数学味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摘要】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场所,通过启发性、实践性、趣味性、交互性和启蒙性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种数学味在课堂中不断散发,不仅提升了学习效果,也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
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充满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数学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不仅与学习效果提升有关,更与学生兴趣激发和素质教育密切相关。
【关键词】数学课堂,数学味,启发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趣味性教学,交互性教学,启蒙性教学,学习效果,学生兴趣,素质教育1. 引言1.1 数学课堂的重要性数学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课堂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第一线,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建立数学思维方式,提升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布置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数学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重要素质,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数学课堂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注重启发性、实践性、趣味性、交互性和启蒙性教学,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1.2 数学课堂的学习体验数学课堂的学习体验是每位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数学课堂的学习体验可以包括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的启发和思考。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以体验到数学的启发性教学。
数学本质构建生态课堂论文
数学本质构建生态课堂论文概要:运用创新的学习方式,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多方整合,将数学回归原貌,让儿童到现实世界的源头畅饮数学的活水,更能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生长气息,绽放生态课堂的生机活力。
让课堂教育高效需要我们的孜孜追求。
构建生态课堂,发现美好的数学教育,需要展示数学的美感,体现数学的价值,揭示数学的本质。
数学本质,是基于知识又高于知识的本位思考。
为了更好地揭示知识的本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喜羊羊、灰太狼、熊大、熊二”这样的外在素材中,还应该有更为内隐的学习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小学生介于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之间,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结果。
所以,揭示数学本质的过程必须是顺应孩子天性的。
荷兰数学家弗莱登特认为“数学学习是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如果我们能遵循认知规律,用再创造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逐步揭示数学本质,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前提保证。
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看图解决问题》一课主要是列出算式解决用括线表示的简单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告知学生用大括号表示加法,而是深入地思考用“括线”表示加法的数学本质,感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建立得数小于十的加法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再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关键。
结合刚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如图1所示,先用形象图感知,进而过渡到抽象符号,培养初步的符号意识,最后,联系加法的含义进行数字表达,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整个再创造的过程,由浅入深,逐步揭示部分+部分=整体这一关系,虽然形式在变,可是数学本质不变。
又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搭配》一课,学生呈现的记录方法和《看图解决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图示的处理更为灵活。
师把2件上衣,3件下装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问:这么多好看的上衣和下衣该怎么搭配呀!(要求是:上衣任选一件,下衣任选一件算是一套。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改革探讨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经验交流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改革探讨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经验交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小学数学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时,如何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寻找更好的出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已经成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生态一词本来是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事物,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其实就是教学时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友好地进行交流,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变成一个轻松的、有趣的求知海洋。
这样一来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那种死寂、沉默的教学氛围将被打破,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想包袱将被卸下,学习负担将大大减轻。
但就现阶段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仍然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单向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能被动式地接受知识的“洗礼”,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几乎不存在,如果这种情况再不加以改变,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生态课堂教学的提出和实施,是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
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
没有兴趣,人们将难以有前进的动力,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除了常见的设置情境之外,教师也可以适当设置一定的疑问,进行“反向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生活味和数学味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生活味和数学味通用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段有些数学课堂的生活味越来越浓,数学味反倒显得有点淡。
如何调和好生活味与数学味之间的比例,使数学教学既有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味道,也不缺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数学教学需要生活味调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现实生活是研究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则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没有生活这个基础,数学是不存在的;没有数学这座大厦,生活也是不精彩的。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不断积累起来的,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教材中的知识点一般都是以结论的形式出现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学生需要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所以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味这个调味剂。
至于数学味中到底要加多少分量的生活味,这就要视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
当学生储备的基础知识不足时,生活味过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就要多添加一些生活味成分;当学生已经储备了足够的基础知识时,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思维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那么课堂教学的生活味就要淡一点,生活味过浓不仅会冲淡数学应有的味道,还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中数学味要浓于生活味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吗?显然不是!那完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也不是!到底是什么呢?数学教学的目的应当是以下几点:第一,是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储备能量。
人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所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目的。
第二,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
第三,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初中数学论文追寻初中数学的“生态课堂”
初中数学“生态型课堂”的境界追寻【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生态型课堂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被广泛地应用到数学课堂,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求形式、摆花架子,使得整个数学教学华而不实。
本文从数学课堂的异化现象入手,剖析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数学生态型课堂必须明确的几点认识,须把握的几个对策。
【关键词】生态课堂人文关怀诱发探究根植现实多维互动引言:机械重复的课堂不是生态型课堂,要做出灵气来;墨守成规的课堂不是生态型课堂,要做出思想来;人云亦云的课堂不是生态型课堂,要做出个性来;浮光掠影的课堂不是生态型课堂,要做出实效来。
在课程改革的冲击与洗礼下,“生态课堂”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聚焦点和主旋律,构建“生态型课堂”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理想的境界追寻。
何谓“生态课堂”?撇开抽象的概念,“生态课堂”是指以人为本、关注人性,建立以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的优良的课堂生态环境,让师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维、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不断地开发生命潜能,开启生命智慧,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取得生命质量和学习效益的整体提升。
“生态课堂”倡导的是快乐的、符合自然天性的、充分展现自我的学习,讲究的是生态系统成员内部的共生与竞争。
因而,在“生态课堂”里,教师更应关注鲜活的生命,有的放矢地施肥灌溉,为孩子创设自然宽松的环境,满足孩子生命的各种需要,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然而,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在展示曙光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几分忧虑。
“生态课堂”游走于数学教学的边缘,现今的数学课堂浮躁、花哨有余,本真、朴实、优质的生态课堂观体现不多。
作为“课堂生态”最重要元素之一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有的课堂很热闹,可孩子们却非常累;有的课堂学习内容过于饱和,看起来循规蹈矩,可实用性没有;有的课堂缺乏人文性的关怀,教师为了分数、学生的成绩,为了自己的权威甚至做出一些违背人性的举动。
优化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优化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摘要】新课标提倡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种理念,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学模式,优化具有新课程理念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将对此加以探讨。
【关键词】优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生态课堂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感悟。
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
经过四年的研究,我们摸索、归纳、创生出以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领受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儿童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
我们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精选为儿童所喜爱、容易进入儿童视界的示范知识。
学生领受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的准备。
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
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再对讨论进行询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以便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做好准备,并能够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领受教学一般分三步展开:第一步: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里的“情境”是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
利用这样有趣、有效的情境把学习的内容置身在现实的背景中,能够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使学生在上课的开始就有兴趣,拉近师生距离,感受到课堂的民主平等。
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感知性学习阶段。
如“平移和旋转”一课的导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游乐园是小朋友们喜爱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游乐项目(播放画面)。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玩过哪些游乐项目……想一想旋转木马是怎样运动的?怎样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玩滑滑梯是怎样运动的?怎样用手势表示出来呢?……第二步:提出问题。
“有问题,才有思考。
小学数学论文打造本色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最新整理)
打造本色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摘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务件丰富多彩的今天,数学课堂上更是精彩纷呈,在这种"热闹”的课堂氛围下,数学课的"数学味"却渐渐隐匿。
纵观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数学化"的倾向,有的教学过于注重形式的创新,而淡化了数学本质;有的教学过于追求一种热闹的场面,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为此,数学课在"生活味”越来越浓的同时",数学味”已变得越来越淡,使得数学课堂原有思维魅力渐渐的失去了生气,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关键词:数学味数学课堂数学本质数学思考《数学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发生了新的变化,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有惊喜"、“有感动”、“更有一种被挑战的感觉”。
这种声音是那样地真切,好多次在倾听孩子的发言时,自己也总会情不自禁地说:“你真的太出人意料了”,“我为你而感到骄傲”,“你的独特见解让我刮目相看!"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逐渐发现:面对新课程众多的先进理念该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具体体现,并收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并非完全依靠热情,它应该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课改以来,有这样一些课应该是我们所熟悉的:它们鲜活有余,但效度较低,常给人以“活动课”,“实践课"的感觉,花样百出的活动一个接一个,看似高潮迭起,实则“华而不实”。
课堂上学习环节也是一环紧扣一环,看似“井然有序”,但环节之间缺少逻辑的联系,缺少必要的整合。
学生情绪看似高昂,但喧闹的课堂背后缺少了冷静的思考与理性的分析。
更有甚者,40分钟听下来,说是数学课,实则更像美术课,品德课,手工课……事实上,我们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数学课要保持一种“数学味"作为教师课堂中始终要坚守的是数学的阵地,跳出热闹的课堂,抓住数学的本质,那该如何关注数学的本身呢?下面是我对如何打造本色课堂,让教学充满“数学味"这一问题的一些感悟。
让“数学味”回归-教学设计论文(新)
让“数学味”回归-教学设计论文让“数学味”回归林卫东(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215021)一、困惑:数学教学应该关注什么课改十余年,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也不例外。
我们高兴地看到:教材由“冰冷”到“人文”,课堂由“单一”到“多元”,教师由“主宰”到“组织”,学生由“追随”到“自主”……但在欣慰的同时,以下的一组镜头,也让我们隐隐感觉不安:【镜头1】喧宾夺主——生活气息取代数学本真《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全班学生模拟超市购物场景。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刻钟过去了,学生还兴趣盎然地讨论着如何购物。
如果单独看这一个教学片段,应该说教师顺应学生的情绪组织教学,并且在生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但关键的问题是:《认识人民币》是一节数学课,还是一节生活常识课?是应该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是教给学生生活常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具体的物品上,“买卖”双方都没有关注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
【镜头2】削足适履——教学内容迎合教学方式教学“素数和合数”时,在学生将非零自然数根据因数的个数分成三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给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取名,学生通过尝试、讨论、对比得出素数的名称。
数学术语是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是发现不了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采纳,固然,这种方式在改变传统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还应该注意,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也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方式。
”执其两端而用之”,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量身定做”合理的学习方式。
【镜头3】买椟还珠——知识本位淹没数学思想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很快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味”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味”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要使小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建立在“数学味”这一载体上,只有体现出“数学味”,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
只追求外表的变化,是无法完成数学教学本质的任务要求的。
以往谈到数学课,理性、枯燥就是它的代名词。
但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皱了这池春水。
精美的课件、丰富的情境、新颖的活动、生活的渗透,在数学课堂中轮番上演,数学课变“美”了,变“活”了。
当花哨的背景、现实的情境与数学知识结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数学课堂的“数学味”正在变淡。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究竟该用怎样的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是生动的故事?是有趣的活动?是熟悉的生活?抑或是数学自身散发出的魅力?本文结合几个课例谈谈笔者对数学课堂散发“数学味”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数学味的提问创设情境作为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协调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象性。
因此,很多教师常常把数学内容以各种形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位教师在《循环小数》教学中,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又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
老师问:“从刚才的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兴奋,模仿老师把刚才的故事一遍遍地重复下去,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课堂纪律一时失控。
教师忙追问:“你有没有发现与数学有关的现象?”学生这才意识到这是节数学课,此时已上课近十分钟。
这段导入过分强调趣味性,华丽的外衣掩盖了数学的本真,提问指向不明确使学生的关注点停留在相同故事文字的重复出现层面,导致低层次思维的展示。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每一个数学问题的价值,在纷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数学的本质,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站在数学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数学的本质,呈现“数学味”。
小学数学论文让“数学味”弥漫在小学数学课堂_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让“数学味”弥漫在小学数学课堂通用版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也终将要回归生活。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了应付考试上,这就使学生对数学的实际作用不了解,认为学习数学特别枯燥,没有意思。
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很强烈的年龄段,只有让小学生感觉到学得有意思,才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小学生学到的数学理论与实际运用严重脱节,小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弱。
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不能再以“填鸭式”方法教学了,必须把时间教学带入小学数学课堂,让“数学味”充满小学数学课堂。
一、联系实际,挖掘“数学味”小学作为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学方法会对学生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应试教育有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弊端就是教学过于死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内容枯燥的小学数学,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
只有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
因此,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近年来广大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将“数学味”带入课堂,增加小学生的学习趣味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实际为基础,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际例子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
所谓以实际为基础,就是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认知的范围内,把小学数学教学带入生活。
教师先要把生活中的例子带入数学教学中来,然后再把数学理论回归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理论,然后通过数学理论解决生活问题。
这样的教学,会让小学生感觉到学习并不是那么无趣,进而能够更好地吸收课堂的知识。
1.教材题型联系实际所谓教材联系实际,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传统概念。
这就要求老师要了解小学生日常生活,把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整理成题,然后对学生进行讲解。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老师可以通过举学生平时用零花钱买小吃的例子,通过付钱、换钱过程,让学生学习到元与角之间的进率。
小学数学论文:让数学生态课堂走入一年级
小学数学论文:让数学生态课堂走入一年级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其新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数学学科努力探索“简约而不简单、扎实而不机械、开放而不放任”的新课堂模式。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备感亲切,如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
为了让数学生态课堂走入一年级,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多元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互动,而这种互动是建立在师生的真情实感上的。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信任等正确的情感时,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只要教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就会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声发自内心的赞叹,“你真爱动脑筋”,其他孩子的一阵掌声“棒,棒,你真棒!”都能让其稚嫩的面容上绽放出世间最美的笑容。
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期待,多一份宽容,尤其是胆小、后进的学生,哪怕取得点滴的进步或成绩,都应指出并稍如渲染。
对于他们,教师应关注的不仅是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还有能否勇敢地站起来,响亮地回答问题。
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言语,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翘起的大拇指,尽在不言中的拍拍肩……通过更多的途径来传达老师的信息,可以起到“春雨润物”的效果。
如此,师生情感融洽,气氛和谐,才能释放出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把课堂交给孩子,让孩子教孩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对所学知识的过程。
因此,只有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以主体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以思促学。
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孩子们积极思考、探索的王国,没有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数学学习,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数学课散发数学味论文:本色回归让数学课散发数学味
数学课散发数学味论文:本色回归让数学课散发数学味【摘要】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理念就是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主动有趣的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但这样不代表我们的数学课要大打“生活牌”。
创设的情境要合理、适度,同时教师要钻透教材,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数学课应该有数学味,数学味的本色回归尤为重要.【关键词】回归数学味生活传统与现代历来便是现实领域中常常发生碰撞的撞击点,每一次撞击总会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格局。
在我们的数学领域也是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传统数学教学中过分注重数学知识传授,知识的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情境的依托,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等状况遭到了批判与摒弃。
现行数学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觉得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不再感到学数学枯燥、无味了。
然后,冷静下来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某些新课程理念被片面地理解,从而造成一些片面的、无效的课堂行为。
大多数教师以生活化来完全取代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从其理解到的片面的新理念出发,把数学课包装得新潮,让一些非数学本质的东西充斥课堂,使数学教学失了真、变了味。
因此,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呼吁数学本色回归,即数学味回归尤为重要。
以下是本人对数学味回归的几点思考。
一、处理好“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新课程理念就是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主动有趣的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回归“原生态”数学课堂论文
回归“原生态”数学课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也就是说教育不像一部有序运转的机器,而更像是有机的生态系统。
既然是生态系统,那就是有生命的、充满阳光的。
教学的“原生态”是师生生命的自由释放,是原汁原味的,充满绿意的。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去除课堂上华而不实的外表,还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孩子创造一个真情洋溢的世界。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命的本原,体现真实、自然、和谐的生态美。
一、和谐的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数学的课堂也应该是一幅画、一首乐曲、一首诗,用我们的情感、智慧和思想去构建和谐的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
二、朴实的课堂数学本身应该是简明扼要的,然而,为了追求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课堂,有时,我们人为地把数学学习过程复杂化了,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
苏轼曾说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让数学课堂回归到简单朴实,在课堂中,不仅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不仅有学生的顿悟,也有学生的茫然;不仅让教师有教学引导的机会,也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不仅解决问题,也产生新的问题。
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三种变大的照片中寻找“哪一种变化符合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可以正确地作出判断,但判断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数学思考,“图1是怎样放大到图4的?”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按1:2的比例放大到图4.”“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宽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
”“2:3=4:6是一个比例”。
“原来的照片是现在的照片的1/4。
”“1:4的比例放大到图4。
”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诱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激烈的思维震荡。
小学数学生态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生态教学论文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严谨性,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排斥心理。
(1)课堂氛围枯燥,缺乏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教学进度和知识点讲解,而忽视了课堂氛围的营造。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
(2)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练习法等,缺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新鲜感,进一步加剧了学习兴趣的缺失。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现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题海战术,忽视思维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部分教师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大量做题。
这种做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机械记忆、套用公式的思维定式,不利于思维发展。
(2)课堂教学缺乏启发性和探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关注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难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教学过于表面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教学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使得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难以运用所学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
(2)概念混淆,理解不透彻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强调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学习造成困扰。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味”论文: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味”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味”论文: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会得到提高;没有兴趣,就如同勉强把食物塞进胃里,其结果只能引起消化不良。
小学数学教学亦如此,学生的兴趣越浓厚,求知愿望越强烈,教学质量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一、施之以爱,酝酿兴趣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一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才能使他的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使学生感觉到如沐春风。
一位老师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12÷4=3,120÷40=3,1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发现了什么规律?稍许,班里学习成绩较差、从不发言的李红(化名)把手举了起来。
老师高兴地把她叫起来,但她却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
老师走过去,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她热泪盈眶,结结巴巴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可尝试着把静态的、相对独立的信息改编成以学生喜欢的《西游记》神话故事为主线的动态的情景串。
如:小朋友,吃了蟠桃真的能长寿吗?(不能)是啊,生命在于运动,我们也应坚持体育锻炼。
老寿星每天要步行3圈,每圈508米,你能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吗?怎样列算式?学生探究算法,得出: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里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如果没有进位,积的十位上要用0占位。
三、动手探索,激发兴趣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数学生态课堂从尊重差异开始
总之,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差异更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承认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尊重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利用差异这一课程资源,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如此,学生在数学生态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最优发展,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詹明道,等.关注课堂生态,构建数学生态课堂[J].小学数学教学,2005(7/8)
四、重视差异,自主评价
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为了照顾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有差异的评价。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肯定其学习的成绩外,应更多地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与努力方向,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应更多地发现其学习上的闪光点,使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课堂教学中,不仅教师,同学还有学生自己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特别是学生自己,通过自我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助于扬长补短,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在学习中不断调整状态扬长避短。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课堂的数学味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课堂的数学味人教版新课标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始终注重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研究,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呈现、彰显数学内容自身的数学味。
下面举几则案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交换律”一课的教学实践。
如果单纯地由具体现实情境引出3+6=6+3,并引发学生形成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都不变?”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试图验证猜想,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虽然这个教学过程轮廓清晰,思路泾渭分明,探讨的主要问题也基本在数学范畴内展开,但不能充分体现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我们要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即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味显然不应该仅停留在表层,应该注重数学内容、数学方法及数学思想的实质等更里层问题的探讨。
从而,在试图对本课进行重新梳理时,下述问题自然就成了我关注的兴奋点:“由仅有的一个例子鼓励学生提出猜想是否适宜?”“什么是数学上的不完全归纳法?”“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试图用不完全归纳法获得结论,举出多少个例子比较合适?”“例子越多越好吗?”“怎样的例子是好的例子,怎样的例子是不好的例子?”“举例验证猜想时,我们要不要关注反例?反例对猜想意味着什么?”进而,“举例的过程仅仅是一个模仿与复制的过程,还是一个主动思考并进行试探与甄别的过程?”“经由不完全归纳法所给出的能不能算作结论?如果不算,小学课堂该不该引入必要的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语境中,好的数学味一定还伴随着必要的儿童视角和立场!二、“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实践。
一节经典的老课,教学线索与理路也基本定型。
但在试图对数学内涵进行深入梳理时,不经意间却被几个小问题所梗住: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这是分数意义的形式化表达,可这里的单位“1”究竟是什么?数学上,为什么我们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叫做单位“1”,而不是别的什么名称,比如整体“1”或是对象“1”?称其单位“1”究竟只是一种纯粹的数学规定,还是另有其数学的合理性?进而,与百分数不同的是,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用数学上的专业术语来讲,分数既有其无量纲性,同时还具有量纲性。
让“数学味”回归教学设计论文 (1)
让“数学味”回归-教学设计论文让“数学味”回归林卫东(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215021)一、困惑:数学教学应该关注什么课改十余年,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也不例外。
我们高兴地看到:教材由“冰冷”到“人文”,课堂由“单一”到“多元”,教师由“主宰”到“组织”,学生由“追随”到“自主”……但在欣慰的同时,以下的一组镜头,也让我们隐隐感觉不安:【镜头1】喧宾夺主——生活气息取代数学本真《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全班学生模拟超市购物场景。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刻钟过去了,学生还兴趣盎然地讨论着如何购物。
如果单独看这一个教学片段,应该说教师顺应学生的情绪组织教学,并且在生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但关键的问题是:《认识人民币》是一节数学课,还是一节生活常识课?是应该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是教给学生生活常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具体的物品上,“买卖”双方都没有关注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
【镜头2】削足适履——教学内容迎合教学方式教学“素数和合数”时,在学生将非零自然数根据因数的个数分成三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给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取名,学生通过尝试、讨论、对比得出素数的名称。
数学术语是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是发现不了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采纳,固然,这种方式在改变传统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还应该注意,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也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方式。
”执其两端而用之”,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量身定做”合理的学习方式。
【镜头3】买椟还珠——知识本位淹没数学思想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很快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生态课堂的数学味
摘要:生态课堂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来指导课堂教学。
教师、学生、环境等构成了生态课堂的基本元素,他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这样的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个性发展,快乐成长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认知范围得到了更大的扩展。
关键词:生态课堂;以人为本;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20-01
师生间互动,对文本的探讨是个全新的过程。
数学生态课堂表现为生态链开放,课堂生态链由环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组成,生态链上的各个环节连而不断,又动态生成,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使生态链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数学生态课堂是创设生活的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创设生活的教学场景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条件,将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引入数学学习。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充分挖掘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经过加工提炼,将之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替换、改造或补充,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数学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在课堂教
学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通过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发现数学的规律,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充分的实践体验,把活动的舞台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三、数学生态课堂是培养数学素养的课堂
数学课堂需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色,散发浓厚的数学思想。
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在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但不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让学生亲自去猜想和发现,那样花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要侧重于“教”,有时候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
学生对数学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教师创设各种环境,适当铺垫启发,引导学生联想,从而去思考三角形按照角来分类,要看什么角。
让学生明白光看到一个锐角,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从而获得新知。
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数学生态课堂是互相合作的课堂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班级是一个群体的集合,群体动力是最常见的生态现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态表征,因此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也就当然地应该成为知识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
使学生认识到合作重要性,明确合作的目的,知道如何在合作中与人相处,怎样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学习画“正”的方法统计,我设计了“统计某商场门口顾客的情况”,故意把播放录像的速度调快,使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
我就启发学生:让大家想到要寻求合作,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
结果大家分工,有的统计小学生、有的统计中学生……写字太慢,就画“一”来表示,等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这里的问题解决了,还很自然地运用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五、数学生态课堂是简约的课堂
教学目标简明实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必面面俱到,应除虚求实,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环节预设简化厚实,恰当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用。
简约的课堂不在于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多特别,不在于课堂对话与生成有多么精彩,也不在于课堂媒体使用有多现代化。
有效的课堂应建立在对教材准确深刻的理解上、对教学环节别具一格的安排
上、对教学细节认真细心的处理上。
总之,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生态课堂,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是摆在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理念,去深刻反思,自我剖析,力求客观、辩证,让课堂少一些做作、少一些约束、少一些干扰,呈现“原生态”的、充满数学智慧的课堂,这是通向数学课堂教学和谐优化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