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构建有效数学课堂论文

合集下载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使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经验。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为此,构建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灵魂”。

还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这一节内容,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致。

为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1.导入生活化,诱发学习动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天,猴妈妈拿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她把3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让3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2份、3份、4份. 话音刚落,三只小猴瞪大了眼睛望着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了,分得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 猴妈妈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笑着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想想你们就知道了.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然后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进行比较.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2.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可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都买过吃过,我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山楂(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练习生活化,体验、感悟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可能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太阳()从西边落下.(2)鸟()生活在水里.(3)一个星期()有7天.(4)明天()下雨.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二、让生活数学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让生活数学化.1.一日活动“数学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学生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学生来学校后,引导他们说说每个班有多少人,每班来了多少人,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当学生在玩耍时,可以引导他们数数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通过统计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还可以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学生在玩彩纸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分类等,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家庭生活“数学化”学生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运用谈话、午间、放学时间请学生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用电、用水量,这些内容拓展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3.社会生活“数学化”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外出参观,我们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并对每辆车车轮的不同数目进行统计;进入菜场就让学生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 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回归生活,教学演绎精彩]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回归生活,教学演绎精彩]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回归生活,教学演绎精彩]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回归生活教学演绎精彩《初中数学教材(苏科版)》每一章节的导入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我的教学体会。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

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如我在执教《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学过程是这样开始的:师:大家知道我们当地讲的“天狗吃月亮”吗?它实质是自然现象——月全食。

请大家利用手中的两张透明圆纸片(一张上画有大圆代表地球,一张上画有小圆代表月亮)演示月全食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用数学眼光看,抽象出两圆的位置关系是怎么变化的?试运用所学的知识,猜想说明。

生甲(边摆边说):两圆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再相切、相离。

生乙:根据交点个数可以确定两圆位置关系有:没有交点的叫相离,只有一个交点的叫相切,有两个交点的叫相交。

师:相离分为两种情况:一个外离,一个内含,不叫内离,想一想,为什么?相切又包含两种情况:一个外切,一个内切。

师:这五种情况可以抽象出平面图形,请看屏幕上的几种情况。

(用多媒体抽象出刚才学生总结的五种情况,即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内含、内切,相交,外切,外离五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小论文(整理7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小论文(整理7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小论文(整理7篇)篇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论文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并能最终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一改传统教学方式死板沉闷的特点,新鲜有趣,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主动感受,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接受新知识,激发学习动力。

1.2提高学习效率。

生活化教学就是做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用学生通俗易懂、容易理解的方式,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现象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并最终回归与实践,将抽象的问题归于具体,将复杂的问题归于简洁,不再是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枯燥讲解,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知识的掌握,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生活化教学。

2.3课后巩固。

课后的巩固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例如我们之前讨论的“认识人民币”这一节,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后,让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商店里买一些学习用具。

在询问过多少钱之后自己付款,有家长监督,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人民币。

当学生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地拿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时,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深深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成功交易之后,学生会因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买东西的.任务而高兴不已,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对自己的生活是有帮助的,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动力十足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知识。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1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勇于创新,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一有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质可供学生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2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然后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数学可以说无处不在.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自己要买文具、教辅用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 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二、精选生活素材,获取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识,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本书有36页,还剩15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析想象、独立思考、组织交流,在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出一本书,边一页一页地翻阅,边说已经看了36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15页没看,怎么能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用强调的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拢成整本书. 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四、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等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了“有余数除法”后,我们开展“亲子营”活动,要求本班每名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 班级将为大家准备一份点心:“每人一袋牛奶、一盒面包(爸爸妈妈吃大面包,大面包每盒4块装;小朋友吃小面包,小面包每盒5块装). 请大家算一算,自己所在的小组(各组学生数在14人到16人之间)至少要买几盒大面包?几盒小面包?几袋牛奶?”学生对于这一仿真性的探究任务倍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了解本组人数;根据大、小面包的不同包装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每组须买面包的盒数;对不能整除时所出现的商几余几作出合乎生活实际的灵活处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五、学会运用数学,享受生活乐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现代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学习了“统计与简单的数据分析”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可以统计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和总人数,也可以统计班上同学的爱好、喜欢什么东西、喜欢什么颜色、喜欢看什么电视;还可以统计家里每月的用水、电的情况. 在学习了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超市去帮妈妈买点东西,算一算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在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出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课桌的面积、卡片的面积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论文-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通用版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基本命题共同构成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就生活教育理论的概念而言,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构建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是陶行知课程思想的核心。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也同样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课程回归生活。

数学新课程标准就提出:“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从熟悉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这种“生活化”的理念,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这种理念如何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得以实施和体现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数学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实际,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因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头脑里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来引出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过百分数?学习一些图形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种形状的?等等通过例举生活现象引出课题,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应用。

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情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让学生讨论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特殊长方体、正方体,他们的表面积不是按照公式计算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纷纷发言,比方说:教室外的柱字,抽屉、火柴盒等,他们通过讨论,明白了这些物体的表面积应该算几个面。

论实践走进课堂数学回归生活

论实践走进课堂数学回归生活

论实践走进课堂数学回归生活【摘要】实践教学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

实践活动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

教师应该更多地将数学教学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结合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让数学教育更贴近生活,更有意义。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数学应用、生活、实际案例、促进作用、学生学习、回归、结合效果1. 引言1.1 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实践与课堂教学是数学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

实践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与技能,而课堂教学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系统化学习活动。

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将抽象的公式与具体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则可以系统地介绍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原理和方法。

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数学教育进步的关键。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学知识。

也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数学教育。

只有将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数学教育的有效传授和有效应用。

1.2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数限制、段落格式等内容。

感谢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无论是在购物时计算总价、在厨房里量取食材,还是在规划旅行路线,数学无处不在。

更进一步地,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是广泛而重要。

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利息、理解投资回报率,甚至进行复杂的预测和分析。

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数学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工程师们利用数学模型来设计建筑物和桥梁,科学家们依靠数学手段来探索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奥秘。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论文 优质文档 新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论文  优质文档  新

浅谈《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它是生活的精华,并最终要回归生活,用于生活;生活让数学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活力;所以我们应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做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生活。

”为了让数学变得有趣,生活变得有味,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1、要善于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学习《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这一节,就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梯子入手,从比较梯子AB和梯子CD斜放在墙上,(梯子AB的上顶端距墙角5米,它的下端距墙角2米;而梯子CD的上顶端距墙角5米,它的下端距墙角2.5米,)哪个梯子更陡?引出数学问题——锐角的正切。

2、要善于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他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他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寻找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

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象》这节时,从学生熟悉的投篮入手,先让学生想一想篮球入篮时的路线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探索并接受新知识了。

3、要善于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规律事实证明:有些知识可以从生活的典型情境中生发出来。

鲜活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讲《圆锥的侧面积》一节时,先利用学生手中的扇子,问学生如果将打开的扇子的两边粘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形状?学生马上就回答说是圆锥。

然后我接着问学生说扇面变成了圆锥的什么面?扇面的半径和弧长分别与圆锥的什么有关?学生马上回答说扇面变成了圆锥的侧面,扇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扇面的弧长等于圆锥的底面周长。

最后我又问学生,你们知道如何求圆锥的侧面积吗?学生们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知道,圆锥的侧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扇形面积=圆周率*圆锥底面半径*母线长二、让数学回归生活1、要善于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解题为:某旅行社组团去外地旅游,30人起组团,每人单价800元,旅行社对超过30人的团给予优惠,即旅行团每增加一人,每人的单价就降低10元。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教学最优化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教学最优化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教学最优化小学数学优秀论文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教学最优化邹晓东临洮县西街小学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采用计算机网络的图文交互操作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人机交互的功能可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调动起来,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掌握、理解和记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知识视野,升华学习目标;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式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按学生为中心、学生需求、学生为主体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变教师单向传授为多向交流;从无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只有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数学教学中,促进数学课堂更精彩,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分层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分层施教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及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的改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非常有利,同时为教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地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回归生活-尊重生成-让数学课堂更具生命活力论文

回归生活-尊重生成-让数学课堂更具生命活力论文

回归生活\尊重生成:让数学课堂更具生命活力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小数和整数相乘”既是小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基础。

考虑到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尤为注重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感知算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现撷取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予以剖析,以飨读者。

【片断1】师:(屏幕出示)这是生活中一些物品的单价。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1.一支钢笔9元;2.一根橡皮筋0.06元;3.一个乒乓球0.8元;4.一本笔记本2.35元。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几条信息,展开研究。

继续看屏幕。

(在相应的条件后出示问题)买10支钢笔要多少元?买7根橡皮筋要多少元?买3个乒乓球要多少元?师:这3个问题你能独立解决吗?列式计算,不写答话,写在作业纸上。

师:如果不会计算,也没关系,把算式列出来就行了。

剖析:计算教学不仅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所以这里出示了一组与购物情境有关的条件和问题,既要求学生说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又要求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说出用乘法计算的理由。

让学生说出列式理由,还因为这节课是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虽然能把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列出乘法算式,但对于他们来说,乘法的使用范围毕竟扩大了,因此在学生说出列式依据后,教师明确指出:过去我们求几个相同整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现在求几个相同小数的和,仍然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比较简便。

这样,既关注了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使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更加完善,又使接下去的算法探讨有了依据。

【片断2】师:0.8×3=2.4(元),这里的2.4元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桌互相说说看。

全班交流,屏幕相机出示。

生1:0.8元=8角,8×3=24(角),24角=2.4元。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论文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论文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小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内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让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思,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教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因此,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

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

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又如,在例题教学完后的对应练习中,我选择了一道和购物有关的题目,这时就可以继续利用例题出现的情景来强化新知。

例如: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电脑显示题目)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数学(心得)之回归生活,在实际应用中自我探索

数学(心得)之回归生活,在实际应用中自我探索

数学论文之回归生活,在实际应用中自我探索启文小学张云艳【主题与背景】课堂情境的创设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

教师如果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生活环境以及和他们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充满童趣的情境,就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第2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2—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能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本节课我创设了虚拟情境,引入“小叮当”,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激情,而且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案例描述】片段一:上课伊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先为大家介绍一位小客人,他的名字叫小叮当。

小叮当也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他悄悄地告诉我,他也刚刚学习了2—7的乘法口诀,而且2—7的乘法口诀他全都背过了,你们背过了吗?生:(争先恐后)背过了。

师:谁来背一背7的乘法口诀?师:来做客的小叮当为我们带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大家想看看吗?教师呈现下图。

师:同学们喜欢吗?想知道有多少只蝴蝶怎么列式?(4×3=12)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生:求3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用乘法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

片段二:探究新知。

师:来做客的小叮当想去超市买一些学习用品,我们就一起去超市看一看吧!教师呈现主题图(教科书78也例3情境图)。

师:你从图上都知道了什么?生:文具盒8元。

师:“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8元。

师:我们把单个物品的价格称作单价,一个文具盒8元也可以说文具盒的单价是8元。

从图上你还知道了哪些物品的单价?生:橡皮单价2元,日记本单价4元,铅笔单价3元。

师:说得真好。

回归生活,激活数学课堂

回归生活,激活数学课堂

回归生活,激活数学课堂新课程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

它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我力求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喜欢数学。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掌握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的喜悦?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总结出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激发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对学习素材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由始至终都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把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中,使教材中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受,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加与减(一)拔萝卜,主题图是两只兔子拔萝卜,让学生根据两只小兔拔萝卜的根数,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答。

在教学中,教师说:“请大家观察课本插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这幅图的意思。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投入到读书的活动中,有人直接讲述图意,有人用讲故事的形式描述图意,并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引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退)位加(减)法的学习。

又如:利用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此处提的问题很多,想法也很多。

像这样的素材课本里很多,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数学课堂。

二、创设开放情境提供探索空间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单纯的教师灌输、学生的模仿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 数学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初中数学 数学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同时还指出:“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小熊开店》一课时,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商店,商品有布娃娃、彩笔、风筝、球、铅笔盒.师引入:动物王国里的小熊开了一个小商店,小动物们听说了,都来商店参观。

小猴说:“小熊你真棒!"小猫说:“小熊你真行!"小动物们都想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商品回家.如果你是小动物,你想买些什么,要花多少钱?学生回答.(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当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时候,学生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这一片断中,教师以童话的形式创设了“小熊开店”的情境,这个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就像同学们到超市去购买东西一样,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小熊开店"的问题情境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究新知师: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生1:我想买4盒水彩笔,要花20元钱.用4×5=20(元).生2:……师:如果老师这边有20元钱,你想帮老师买什么呢?生1:我想买4盒水彩笔,我用到的算式是:20÷5=4(盒)。

生2:……师:通过上面两个同学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讨论。

生汇报:做乘除法时我们都可以用到乘法口诀。

师:对,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做乘除法时就要根据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发现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了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回归生活,实践应用——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之我见

回归生活,实践应用——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之我见

回归生活,实践应用——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之我见摘要: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建构生活化课堂,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追求。

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分析建构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建设建议,以期切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优化数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策略;方法引言:建构生活化课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工作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若想令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学习兴趣和自信,前提在于提高数学教学内容趣味性,优化教学方法。

在此种形势下,打造生活化课堂,已成为教师的机智之举。

通过生活化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充分落实素质教育目标,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强化学生数学学习体验,令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若要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地更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问题等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分析建构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相一致。

小学生思维方式并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有把数学问题变成实际问题,才能将相关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令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学习中的抽象问题。

其二,将生活化课堂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更符合新课改需求。

在教学改革工作推进下,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更加合理,符合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心里,例如学习“生活中的数”时,便可恰到好处地反映小学数学内容,从小学生认知角度出发,将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印象。

其三,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把生活化方法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还能将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中实例相互融合,帮助小学生把数学问题变成生活问题,从而使问题简化,获得数学学习满足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生活,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人类“结绳计数”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十一册《可能性的大小》时,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同学们见过福利彩票销售吗?”大家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因为学校旁边的小镇上有个销售点,同学们都比较熟悉。

②“买彩票的人一定能中奖吗?”似懂非懂的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深思,有的说,能中奖;有的说,可能中奖;有的说,如果没有买到奖票就不可能中奖;有的说,如果每张彩票都是奖票,那就一定
能中奖。

在一个个问题的回答中,同学们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能”产生的条件,知道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

③“如果100张彩票中有1张奖票,任意摸出一张,可能摸到哪一张,有几种可能,摸到奖票的可能有几种,占几分之几?”学生踊跃回答。

④“如果100张彩票中有2、3、4、5……张奖票,任意摸出一张,摸到奖票的可能性分别有多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心情舒畅,思维活跃。

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
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笔者在教《利息》一课前,就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银行存款、取款。

同学们在存款的过程中知道了存款的意义,通过与服务员的交流,懂得了存款和利率的种类。

在取款的过程中学习并初步接触到税前利息、税后利息及本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几家储蓄机构利率的观察和比较,懂得了利率的高低是由中央人民银行根据需要统一调节的。

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和基础,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
也就感觉比较轻松,并感受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的乐趣。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笔者在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量校内旗杆的高度。

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开始了测量活动。

一周后,做了详细汇报:①我们用目测的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大约是20米;②我们先测出升旗用的绳子的长度,再加上旗杆顶端的高度,估算出旗杆的高度约是20米;③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我们先测出几个同学的身高,对应影长,发现影长与身高的比值是个固定的数值,然后立即测出旗杆的影长,用比例知识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是22米。

显然,同学们的测量办法切实可行,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追问:“你能测出直插云霄的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高度吗?”“能!”在异口同声的回答声中,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小养成事事处处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四、结合生活实例,培养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在学习完《长方体》一节后,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一张长4米、宽2米的长方形铁皮,铁匠师傅应该怎样裁剪,才能得到容积最大的长方体无盖铁盒(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让同学们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铁皮进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俨然一个个小小设计家,经过画、裁剪、粘贴,一件件作品呈现出来。

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428立方厘米;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536立方厘米;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500立方厘米;还有的从一条宽边的两个角裁出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到另一条宽边的中央,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750立方厘米。

荷兰著名学者斯塔尔说得好:“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创造的舞台、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