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 950·
Leabharlann Baidu
主堡壁81丛型盘查!!!!堡!!旦笙!!鲞箜!!塑 竺坐!!旦!塑!!!!!堕些塾堡!坠!!里!!!!!!!!∑!!:!!!堕!:!!
见报道。 七、与肿瘤及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一般而言,LCA为良性疾病,预后良好。但是
近年来发现I.CA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有报道 称【z’11|,约有1/3的LCA合并有恶性肿瘤,同时还 指出,LCA与免疫性疾病也有很大关系。笔者统计 了该研究中121例LCA病人的合并疾病情况:其中 26.4%的LCA合并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肾癌、 结、直肠癌、胰腺癌、宫颈癌、肝细胞癌等;同时, 16.5%的LCA合并有免疫性疾病(因素),包括肝 炎(甲型、乙型、丙型)、Evans综合征、Gaucher病、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因此,LCA的发生是否与 肿瘤或者免疫因素有关,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主堡81塑![型盘查!!!!生!!旦箜!!鲞笙!!塑 竺!i!!婪121111i!堡!!兰!堡!望竺!里!!!!!!!!∑!!:!i:型!:!!
·综述·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盛勤松 陈大志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ittoral cell angioma, LCA)是一种原发性脾脏血管性肿瘤,最早是由 Falk…在1991年报道并命名的,因其同时表达内 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并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 电镜证实,被认为是起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 (1ittoral cell),故称之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该病 十分少见,据笔者统计,国外报道80余例[214],国内 报道仅30余例【1}2 5|,且国内尚未见该病的综述报 道。该文就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流行病学情况、临 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 疗、合并肿瘤及免疫性疾病等方面作一综述。
六、治疗 LCA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手术切除,脾切除术对 于LCA而言,既能通过术后病理做出诊断,又能治 疗LCA的各种症状。大部分病人可通过开腹脾切 除术治疗LCA,预后良好;亦有学者通过腹腔镜下 脾切除术治疗LCA,获得满意疗效lJh 35]。对于术 前或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已经明确LCA或良性血管 瘤性质病变的病人,能否行脾部分切除术,目前尚未
4.脾血管肉瘤:比较少见,恶性程度高,发展 快,常伴发肝、肺、淋巴结的早期转移,预后不良。该 肿瘤可能来源于脾脏的所有的血管组成部分,包括 红髓。目前已有起源于窦岸细胞的脾窦岸细胞血管 肉瘤的报道,两者肿瘤组织的基本构像和免疫组化 特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血管肉瘤中有明显的核异 型,有丝分裂和坏死比较常见f1’2引。
万方数据
生堡墅望丛型盘查!!!!笙!!旦星!i鲞笙!!塑 竺!i!』旦!鬯!!!坐!型塾堡:堕!!墨!笪!!!!:y!!:!!!丛!:!!
RBC显像技术,在延迟相中可以看到病变区域出现 局部的光子减少区,有一定特异性,可以用于鉴别其 他类型的脾血管瘤或血管肉瘤nh 14]。
四、组织病理学表现 1.大体标本:脾大,切面可见大小不等(1~ 100 ram)、多发的(少数病例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 的病灶,与周围正常脾脏组织界限比较清楚;病变呈 暗红色、棕色或黑色海绵状,充满血液;亦可呈现灰 白暗红相间的结节状心’2“24]。 2.镜下观察:肿瘤组织中正常的脾脏结构消 失,病变处由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互相吻合的血 管性腔隙组成;小者略大于正常脾脏窦腔,大者呈囊 状扩张,腔壁上常见假乳头状结构突入腔内口^¨3; 腔隙及乳头表面衬覆单层内皮样细胞,这些细胞有 两种类型Ll“”一引,多数呈高柱状,细胞无异型性,分 化成熟,核为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有的可见小的 核仁,核分裂象极少见。胞质中等嗜酸性,胞质内常 见含铁血黄素颗粒,也可见大小不等的PAS染色阳 性的玻璃样小体,此类细胞常脱落并游离于腔内呈 单个或增生呈片状,特别是在明显扩张的窦腔内,尤 为多见,部分细胞胞质可呈泡沫状;另一类衬细胞核 小呈锯齿状,嗜碱性、色浓,胞质少,形态与正常的窦 岸细胞相似。 3.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可作为进一步诊断 LCA的依据;一般而言,在免疫组化中,LCA的肿 瘤组织呈现出双重分化的特性[2 3’2 4|:①内皮细胞标 记物: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 Ag)、CD34、CD31、 植物凝集素(UEA—I)等;②组织细胞标记物:CD68、 溶菌酶、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等均呈阳性表 达。有学者发现CD21在LCA中呈现阳性表达,而 在其他的脾血管性肿瘤中没有表达[7’1¨。最近,组 织细胞标志物CDl63被证实在LCA中呈阳性表 达[3引,因此有学者认为LCA中CD31,CD68, CDl63,CD21的阳性表达的具有特征性n]。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术后病 理学检查,尤其是免疫组化特点,基本上可以得出 LCA的诊断。最近,国外有学者利用细针抽吸活组 织检查(FNA)技术在术前就能明确LCA[1“n],这 对于那些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是影像学提示脾占位的 病人,有重要诊断的作用。尽管FNA是一项相对 安全、简单、可靠的操作,成功率高达91%,但是毕 竟脾脏血管丰富,而且LCA病人多有血小板低下, 凝血功能障碍,大大增加了其出血的可能性,因此笔
534.
[4] Fernandez S,Cook GW.Arber DA.Metastasizing splenic lit— tora cell hemangioendothelioma.Am J Surg PathoI,2006,30:
1036一1040.
[5] Cosine A.Tejada A,Bujanda L,et a1.I,ittoral—cell angioma of the spleen:A case report.Wodd J Gastroenterol,2007.1 3:
者认为对FNA还应持慎重态度。 在临床上笔者还需对一些在影像学或病理表型
上与LCA相似的良性和恶性的脾脏肿瘤进行鉴 别。
1.脾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脾脏良性肿 瘤,起源于血管,仅表达内皮细胞的特征,一般不表 达组织细胞的标志物,如:CD68、CD21等。CT平 扫时肿瘤表现为低密度灶,边缘清楚,增强后病灶呈 等密度或高密度,类似于肝脏血管瘤的CT表 现㈨29|。
2.脾错构瘤:并非真正的脾脏肿瘤,瘤组织由 红髓组成,窦腔内的含血量比周围脾组织中的血窦 多,有时可见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临床上多无特殊表 现,免疫组化表型:CD8(+)/CD21(一)/CD68 (一)L2¨。
3.弥漫性窦样血管瘤病:是新近认识的一种脾 血管性肿瘤,也是起源于窦岸细胞,但不表达组织细 胞抗原,且是一种弥漫性病变,而非LCA多结节性 病变。
此外,鉴于少数低度恶性的脾窦岸细胞血管内 皮瘤及高度恶性的血管肉瘤与LCA可能有形态和 免疫表型上的相似性,且I.CA的组织学特征难于 预见其生物学特性,笔者建议对I.CA病人做详细 的检查,避免漏诊,同时严密观察和密切随访有无合 并恶性肿瘤,这对于LCA病人十分重要,尤其对那 些组织学不典型的病人更应长期随访。
一、流行病学情况 LCA发病年龄范围较广,无明显性别差异;在 笔者统计的121例(国内33例,国外88例)LCA病 人中,年龄范围1~84岁,平均(51.2±15.8)岁;其 中男女比例为1.1:1。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Sauer等口阳认为LCA可能由肿瘤及慢性感染性疾 病引起;Harmon等心】、Cosme等¨1也发现LCA常 伴发内脏器官的恶性肿瘤;Tholouli等[271认为它的 发生可能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国内有学者¨7J 则认为LCA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局部血流动 力学改变,致脾脏窦岸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血管 瘤样病变伴组织细胞反应。 二、临床表现 LCA病人的临床表现多样,一般以上腹部不 适、贫血、影像学提示脾大等为主;在笔者统计的68 例[325·z8-351完整病例资料中显示,脾大45例 (66.2%)、上腹部疼痛或不适27例(39.7%)、贫血 或血小板减少25例(36.8%)、因其他疾病就诊发现 或常规体检发现11例(16.2%)、发热9例 (13.2%)、体重下降5例(7.4%)、乏力3例 (4.4%)、心悸3例(4.4%)、下肢浮肿2例(2.9%)、 皮肤巩膜黄染2例(2.9%)。由此可见,在LCA的
参考 文 献
[1]
Falk S.Stutte HJ,Frizzera G.I,ittoral cell angioma.A novel splenic vascular lesion.demonstrating histiocytic differentia—
[2]
tion.Am J Surg Patbo J,199l,1 5:1023-033. Harmon RL.Cerruto CA。Scheekner A.1。ittoral eell angioma:
5.脾窦岸细胞血管内皮瘤:新近发现的、来源 于窦岸细胞并具有低度恶性的脾血管内皮瘤。 Fadare等¨o和Ben—Izhak等¨引各报道1例,分别在4 年和8年后复发,出现肝脏和腹腔的转移,预后不 佳。Fadare等¨]总结了这两例病例后认为,该肿瘤 的病理学镜下表现和免疫表型与LCA相似,其共 同的形态学特征是在瘤组织中出现透明细胞区,并 认为LCA病人若在瘤组织中出现透明细胞区,提 示肿瘤有低度恶性的可能,建议密切随访肿瘤有无 肝脏和腹腔的复发、转移。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Curr Surg,2006,63:345—350.
[33 Altomare I,Desman(;,Aledort LM.Echinocytosis—an unusual manifestation of hemangioma.Am J HematoI.2006,81:532—
I'X)I:10.3760/cma.j.issn.1007 8118.2009.】2.025 作者单位: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 外科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肝脏移值部 通信作者:陈大志
临床表现中,脾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贫血或血小 板减少比较常见。
三、影像学特点 1.超声:LCA的超声表现无特异性,一般为脾 大、病变区域可表现为均匀或非均匀的等回声、低回 声、高回声【l妇;巫朝君等[1朝发现LCA在超声中表 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内见散在中等点状回声, 后方未见回声增强及声影等,与病理所述的窦间隙、 纤维组织、岸细胞及有关血细胞混合成的瘤组织声 反射界面有关。Bhatt等[91首次利用彩色多普勒血 流成像技术显示I.CA病变区域的中央及周边的多 血管性,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用于鉴别其他 类型的脾血管瘤。 2.CT:LCA在CT中~般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 的病灶,平扫期时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川,在动脉早 期和大部分的门静脉早期表现为低密度灶【Ih刎,在 门静脉晚期和延迟期,随着病变区域的灌注,可表现 为等密度[11’”’2 9|,甚至会出现部分强化¨11。国内 有学者发现病变区域在动脉期,尤其是动脉晚期显 示最明显,与强化了周围组织相比表现为多发的结 节状低密度病灶。而平扫、门静脉期和延迟扫描都表 现为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别较小,甚至无法区 分,因此认为LCA CT扫描的强化方式与肝脏海绵 状血管瘤的强化相类似[3 6|。 3.MRI:LCA中,增生的窦岸细胞吞噬能力增 强,从而导致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增加,由于铁质的顺 磁性作用,理论上町以降低T2WI的信号强度,此点 在MRI上较特异,有利于诊断。一般来说,MRI在 T1wI和T2wI时都表现为低信号强度‘8’17’36];但 是,这种特征性表现与组织中的含铁血黄素的含量 有关,如果含铁血黄素沉积显著,那么在所有的时相 中均为低信号密度,若沉积较少者MRI就不具特异 性rlh 2…。因此有学者认为如果CT图像上表现为 血管瘤的增强表现,而MRI表现为T1WI和T2WI 均为低信号病灶,则非常有助于窦岸细胞血管瘤的 诊断mj。 4.Tc99m—RBC显像技术:有学者通过Tc99m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