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读片时间】第0865期: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读片时间】第0865期:脾窦岸细胞血管瘤展开全文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病史摘要】女,43岁。
头晕、乏力、面色苍白25年,曾于外院骨髓穿刺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雄激素治疗症状无改善,间断输血。
1个月前B超检查发现脾多发占位。
查体:脾肋下3cm,质中,无压痛,余无异常体征。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109/L,中性粒细胞51%,血小板8×109/L,血红蛋白60g/L。
【影像表现】CT平扫(图A)脾脏体积增大,局部边缘隆起,内见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影,直径1.5〜6.Ocm不等,密度均匀,境界尚清。
增强后动脉期和静脉期(图B、图C)病灶轻至中度均匀强化,强化幅度明显低于脾,病变边界更显清晰、光整。
延迟期(图D)病灶与正常脾组织呈等密度。
【影像征象分析】脾内多发边界清晰光整之占位,无明显坏死、出血、钙化和脂肪密度,中等血供,强化方式为快进慢出。
与之大致符合的病变有如下几种。
1.脾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的血流动力学特点,CT表现与后者相仿,即动脉期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点状、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病灶呈髙于正常脾实质的均匀高密度。
但部分脾血管瘤可无动脉期灶周点状强化的典型表现,而是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逐渐充填与脾脏等密度。
本例与后一种情况相似,应考虑脾血管瘤。
2.脾淋巴管瘤、淋巴管瘤病或淋巴管血管瘤病三者CT表现大致相仿,前者可为单个或多个病灶,后两者均为多发病灶,弥漫分布于整个脾,脾轻至中度增大。
CT平扫表现为脾内单个或多个囊性低密度病灶,轮廓清,内可见粗大间隔,增强后病灶周围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
淋巴管血管瘤病可表现为囊性和实性灶并存,实性灶轻中度强化。
本例与上述均不符。
3.脾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脾大,平扫为脾内边界较清的低密度占位,单发或多发,增强后病灶有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脾实质,延迟后仍为低密度,多伴有脾门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脾淋巴瘤另一种表现为弥漫浸润型,CT表现为肿大的脾密度减低,增强三期均为不均匀强化。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北医三院普外科原春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是新近认识的一种由脾血窦成分组成的罕见的脾良性血管瘤。
由于肿瘤细胞的来源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电镜证实为脾窦内皮细胞,即窦岸细胞,故命名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近期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 36岁,孕前常规检查腹部B超时发现脾脏包块2周入院。
查体:营养良好,无贫血貌,脾未触及,血Rt :RBC 5.89×1012 /L ,WBC 4. 81×109 / L , Hgb 136 g/ L , PLT 77×109 / L ,纤维蛋白原4.08,彩色多普勒显示:脾不大,脾内可见多个散在分布的不规则稍强回声区。
CT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病灶无明显强化,不伴脾门淋巴结肿大。
入院诊断:脾占位性病变。
经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术中未见腹水,脾14 cm×8 cm×7 cm大小,脾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脾门淋巴结无肿大,术后切开标本见脾实质内多个大小约0.5~1.5cm结节,完整包膜,呈暗红色,脾门淋巴结无肿大,手术顺利,术后未出现血小板记数明显升高,痊愈出院。
术后病理检查大体观察:脾脏表面光滑,呈灰红色,切面见多个结节性病变,颜色暗红。
镜下观察:脾肿瘤病变由相互吻合的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有些区域呈现囊性扩张,扩张的窦内常有乳头状突起。
肿瘤细胞形态有2种:一种细胞较小,胞质稀少,核呈锯齿状,形态与正常的窦岸细胞相似;另一种细胞比较大,胞质丰富,核呈空泡状,并常脱落于管腔内。
免疫组化: LCA免疫表型显示细胞均呈双重分化,即内皮细胞标记物(如CD31、CD34、F8)呈阳性反应,组织细胞标记物(如CD68)高柱状细胞呈阳性反应。
术后病理诊断: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讨论LCA最初是由Falk等提出的不同于脾原发错构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的具有血管腔状结构的一种脾良性肿瘤。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 J ]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 0 0 7 , 3 6 ( 4 ) : 2 3 9 . 2 4 3 .
[ 7 】L e v y A D, Ab b o t t R M, Ab b o n d a r t z o S L. L i t t o r a l c e l l a n g i o ma o f t h e s p l e e n : C T f e a t u r e s wi h t c l l n i c o p a ho t l o g i c c o mp a r i s o n[ J ] . Ra d i o l o —
性 不 高 。本 例 患 者 超 声 图像 呈 低 回声 表 现 , C DF I 合 并 恶性 肿 瘤 p 。 因此 , 术前 必 须 常 规 全 面 检 查 , 术
未见 明显彩 色血 流信号 。( 2 ) C T : L C A在 C T平扫 后应 长 期 随访 。 典 型表现 为多 发低 密度 病灶 , 大 部 分 病 变 边 缘 清
较特 异 , 有利于诊断 , 若 沉 着 较 少 者 MR I 不 具 有 特
异 性 5 - 6 , s ] 。
[ 3 ] 李加美, 王强修. 脾 窦岸 细胞 血管瘤 诊治 的研究进 展[ J ] , 医学综
述, 2 0 1 1 , 1 7 ( 2 2 ) : 3 4 2 9 - 3 4 3 0 . 【 4 】J o h n s o n C , Go y a l M. Ki m B, e t a 1 . L i t t o r a l c e l l a n g i o ma[ J ] _ Cl i n
I ma g i ng , 2 0 0 7, 3 1 : 2 7 — 3 1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肖海;刘四君;杨庆春【摘要】@@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100余例.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2页(P238-239)【作者】肖海;刘四君;杨庆春【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2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 100余例。
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 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7岁。
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 5天于 2009年 12月 16日入院。
患者于体检时B超检查提示脾脏多发性占位来我院求治。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
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入院后查体:T 36.8℃,P 78次/分,R 18次/分,BP 130/80 mmHg。
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肝、肾功能等各项生命体征正常。
白细胞10.4×109/L,血红蛋白 101 g/L,血小板448×109/L,淋巴细胞百分率 16%,单核细胞百分率 11%,红细胞压积 32.8%,平均血红蛋白量 26.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08g/L。
AFP、CA-199、CEA等生化指标均正常。
无腹痛不适,腹平软,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Murphy征阴性。
腹部未扪及肿块,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
MRI检查示:脾脏内见多个占位性病变,动脉期未见增强,考虑为血管瘤可能。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3 2 免疫表型 .
肿瘤 细胞表达血管 内皮细胞和组织 细胞的
双 重 标 记 。 内皮 细 胞 标 记 物 ( F I A 、 D 4 C 3 ) 如 V R g C 3 、 D 1 两类 I 细 胞 均 呈强 阳性 反 应 ; 织 细 胞 标 记 物 ( C 6 、 szm ) 组 如 D 8 l oy e y
・
1 0‘ 0
临床 与 实验病 理学杂志
2例 均 为 L A。 C
C i lCi E pP to 0 1Jn2 ( ) h l x ahl n, n 2 1 a :7 1 岸 细胞血管瘤 的瘤细 胞可较大 , 有互 相吻合 的血管 , 但瘤 细
胞 无 异 型 , 核 分裂 象 , 合 血 管 规 则 。有 少 数 文 献 报 道 了 无 吻
[ ] 石怀银 , 6 陈
凛, 韦立新 , 脾窦岸 细胞血管 瘤一 例 [ ] 中华 等. J.
病 理 学 杂 志 ,9 82 ( )4 4 1 9 ,7 6 :2 .
高柱状细胞 呈不 同程度 的颗粒状 阳性反应 ; 另一类小 核细 而 胞则呈弱表 达或不表 达 。 3 3 鉴别诊断 . L A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及 影像 学特 征并 C
岸细 胞 ( ioa cl L ) 故 称 之 为 脾 窦 岸 细 胞 血 管瘤 , 于 1 t l e ,C , tr l 属 网状 内皮 细 胞 系 统 。L A病 因不 明 , C 自然 病 程 不 清 楚 , 能 可
多个融合 , 周围为增 生纤维组 织包 绕 , L A并 没有多结节 而 C
[ ] 陈红梅 , 昭如 , 国琼 , 脾脏岸 细胞血 管瘤 1例 [ ] 临床 7 孔 张 等. J.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总结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我院2007-07~2011-08收治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总结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
结果5例患者中,2例合并恶性肿瘤;2例为多发,3例为单发。
多发肿块直径0.5~3cm,单发肿块直径5.5~9.5cm。
超声声像图上可表现为低、等、强回声,血流超声可有或无血流信号。
CT平扫表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渐进式强化。
1例患者11C-乙酸盐及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未见阳性发现。
5例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
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由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低柱状或立方形内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肿瘤细胞免疫表型CD31和CD68均阳性。
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脾脏特有的、罕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临床常无特异表现,增强CT表现可提示其血管性肿瘤特征,确诊依赖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脏特有的血管性肿瘤,由Falk等[1]于1991年首次描述。
LCA以良性居多,来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具有上皮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双重分化特征。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5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7-07~2011-08我院诊断5例LCA患者,均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行脾切除后获得病理组织学确诊。
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0岁,平均(51.6±7.8)岁。
1例表现为发热和脾功能亢进,1例以间断胸闷及上腹胀10年就诊,3例因体格检查发现脾脏占位。
2例合并其他恶性肿瘤,1例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合并左肾透明细胞癌。
1.2仪器与方法5例患者均行腹部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平扫和(或)多期增强检查。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学、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临床表现常脾大、脾功能亢进、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T 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或单个的类圆形低度变区,光镜下病变位于红髓内,界限清楚,相互融合成腔隙可形成彼此沟通成血管床,血管腔囊性扩张,内衬岸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F8(+)、SMA(+)、CD31(+)、CD68(+)、S-100(-)、CD34(-)、α-ACT(++)、Ki-675-10%.结论LCA 是一种少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标记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结合文献报道,该肿瘤常伴发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对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关键词】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血管源性肿瘤;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16-02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也称海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特发于脾脏的肿瘤,最早于1991年由Falk[1]等首次提出并命名.一般认为是良性,罕有恶性报道.该病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病理医生对该疾病缺乏认识,易造成误诊及漏诊.目前对该病的国内报道不足百例,结合我院1例本病并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复习,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患者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疼痛,无寒战高热,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秘,无厌食乏力.查体:腹部平坦,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及,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可.影像学检查:彩超提示:脾脏大小12.3x4cm,回声不均,内见6.9x6.2cm低回声,内见彩色血流.提示:脾占位性病变,血管瘤可能性大.CT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脾实质,门静脉期与延迟期病灶与周围脾实质强化程度一致,大小约6.7x6.2cm.影像诊断:脾占位,血管瘤不除外.1.2方法:标本经4%的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μm 切片,HE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P法,F8,SMA,CD31 ,CD68 ,S-100 ,CD34,α-ACT,Ki-67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具体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2结果2.1巨检结果送检脾脏组织大小14x10.5x(3-6)cm,表面暗红色,切开见肿物大小6x5.5cm,暗红色质软,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2.2镜检结果病变位于红骨髓内,界限清楚,局部见纤维包膜,由大小不等,相互融合成腔隙,可形成彼此沟通的血管床,血管腔囊性扩张,腔内衬覆肥大的高柱状、低柱状,多角形细胞,部分细胞可见核仁及核沟,有乳头状增生或脱落至血管内,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核染色质细腻,未见核分裂像,部分细胞体积较小,含少量胞质,内见到含铁血黄素沉积,管周、管腔及脾脏内可见泡沫细胞聚集.2.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F8(+),SMA(+),CD31(+),CD68(++),S-100(-),CD34(-),α-ACT(++)、Ki-675-10%病理诊断: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讨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又称脾衬细胞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目前认为起源于脾脏的窦岸细胞或衬细胞.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瘤,发病年龄范围较广,1~84岁,平均4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多因原因不明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或贫血而就诊,部分患者可有发热症状,于脾切除后减轻.CT平扫结节多为均匀或不均匀略低密度,部分可呈等密度,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多强化不明显,延迟期病灶多表现为均匀等密度[2、3].观察脾切面肿物可多发或单发,大小不等的结节,切面呈暗红色海绵状或囊性,位于红髓内,与周围脾脏界限清楚,肿瘤大小在0.2~10cm 之间[4].本例患者肿物即为单发结节.镜检:肿瘤组织主要位于红髓内,周界清楚,由大小不等的窦隙样血管腔隙构成,常可相互吻合形成血管床,血管腔可囊性扩张,常有乳头状增生或突入脱落于管腔内,腔内衬细胞主要呈柱状或上皮样,核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像罕见.部分细胞体积较小,含有少量胞质,核小呈锯齿状,嗜碱性.胞质内见到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助于诊断.管周、管腔内及脾脏内可见泡沫细胞聚集[5、6],间质内散在分布淋巴细胞及少数中性粒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双重标记.即CD31、CD68、Lysozyme、vimentin、CD21、F8和组织蛋白酶D 阳性,而CD34、CD8、D2-40为阴性或弱表达.鉴别诊断(1)脾血管瘤、血管性错构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反应性血管瘤病:通常内衬单层扁平细胞,而LCA多为柱状或上皮样细胞,核呈空泡状.免疫组织化学,LCA的细胞具有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双重分化的特征,而其他血管瘤性病变则只有内皮细胞的分化.(2)淋巴管瘤:有囊性扩张的淋巴管,管腔内衬覆盖扁平的内皮细胞不表达组织细胞抗原.(3)血管肉瘤:主要靠组织形态学,LCA 增生的瘤细胞不具有明显的异型性,而血管肉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5)窦岸细胞血管肉瘤:非常罕见,与LCA 的结组织结构和免疫组化特征相似,要多切片仔细观察,主要区别在于瘤细胞有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的多少[7].(6)转移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为脾脏内多发结节,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典型者可见“牛眼征”[8],有原发肿瘤病史,后腹膜有肿大淋巴结,易于鉴别.也可结合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及病史做出明确诊断.目前绝大多数脾LCA 被认为是良性肿瘤,治疗上多选用全脾切除术,文献报道的多为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辅助下全脾切除术,但当病变局限时可以脾部分切除术[9],有人认为LCA 可能有肿瘤及慢性感染性疾病引发,常伴发内脏器官的恶性肿瘤.约1/3的脾LCA 常伴发内脏器官的恶性肿瘤,其中包括结肠和直肠腺癌、肾癌、胰腺癌、肝癌以及脑、肺、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还有非霍奇金淋巴瘤.有窦岸细胞血管瘤伴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和α-地中海贫血的报道[10];低级别转移性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合并肝硬化及脾动脉血管瘤[11];也有脾脏窦岸细胞血管肉瘤肝转移的报道[12];且窦岸细胞肿瘤的组织学特征难以预见其生物特征,尤其是组织学有不典型性,不能排除恶性的可能.因此,对于LCA 患者需密切随访,严密观察有无伴发内腔器官的恶性肿瘤,以除外肿瘤复发及转变恶性肿瘤的可能.参考文献[1]FalkS,StutteHJ,FrizzeraG.Littoralcellangioma,anovelspleniclesiondemonstratinghistiocyticdifferent iation[J].AmJSurgPathol,1991,15:1023-1033.[2]沈健,金中高,平金良,等.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9,25(4):617-619.[3]高宝军,戴捷,于峣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中国CT 和MRI杂志,2014,12(7):118-119.[4]MusgraveNJ,WilliamsonRM,O’RourkeNA,etal.Testandteach.IncidenGtallydiscoveredsplenicvascularlesion,Littoralcellangiomaofthespeen[J].Pathology,2002,34(6):579-581.[5]方威,汪露祥,范钦和,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临床病例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2(18):56-58.[6]王敏.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探讨.中国医药科学,2014,4(12):167-169.[7]MacNewHG,FowlerCL.PartialSplenctomyforLittoralcellangioma[J].PediatriSurg,2008,43(12):2288-2290.[8]王伯元,陈则君.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CT 及MRI表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年1期:46-47.[9]杜军,吴波,金行藻,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0,17(2):107-110.[10] MokhtariN,HamidianJahromiA ,DelaCruzN,etal.LittoralcellangioGma:reviewoftheliteratureangcasereport[J].LaStateMedSoc.2013Nov-Dec;165(6):329-33.[11]LarsenBT,Bishop MC,HunterGC,etal.Low-grade,metastasizingspleniclittoralcellangiosarcomapresenting with hepaticcirrhosisandsplenicarteryaneurysm.IntJSurgPathol.2013Dec;21(6):618-26.[12]WangL,XiuD,JiangB,etal.Simultaneouslaparoscopicsplenectomyandrighthemihepatectomyforlittor alcellangiosarcomaaccompanied withlivermetastases.WorldJSurgOncol.2013Aug28;11:215。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病理分析
12 方法 ( ) 例人院均行脾脏切 除, 中 l . 13 其 例 肠镜 检查 时行 息 肉摘 除术 ; l 同时行 胰 部分 切 另 例
除术 。( ) 本 经 1%福 尔 马 林 固 定 , 蜡 包 埋 , 2标 0 石
镜下 由分化好 的高柱状上皮排列呈腺管样 结构和 纤 维 间质 构成 。 2 13 免疫 组化 检查 3例 脾 窦岸 细 胞 F ⅢR g .. v A、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i rl e n 0 ,C ) L ta lA 瑚 L A t lC l o 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 良性肿瘤 , 文献报道较少 , 首先由 Fl a k于 1 1 9 年报道 , 9 国外文献报道 至今 仅 3 余例。绝大多数窦岸细胞血 管瘤是 良性 , 已有 0 但
C 3 、 D 8 C 3 、 y zu e D 1 C 6 、 D 4 1s y n 阳性 、 i 阴性 。P S o Vm均 A
4a 厚切片 , E p n H 染色 , 光镜观察 ;3 同时进行免疫 ()
组织 化 学 ( nio Evi s n法 ) 记 ( 01 C 3 、 W R g 标 C 3、 D 4 F A、
25m, 面见灰 白色肿 块 ,c .c 切 3m×2m 2m。 c xc
11 临床资料 .
3 例脾 L A标本选 自 20 年安吉 C 05
2 12 镜检 3 .. 例脾脏病变的组织形态基本相似。 脾包膜轻度增厚 , 结节性病 变位于红髓 , 与周 围脾
组织 分界 清 楚 , 变 由大 小 不等 相 吻合 的血 管 性 腔 病
表 3 。
快于 对 照组 , . 05~l 时 , 组 比较 有 显 著 差 异 见 小 两
表 3 两组 给药后疼痛缓解 比较 ( 牙±s %)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图 l 脾 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人 . C T 平 扫 示 脾 脏 多 发 大 小 不
等低 密 度 结 节 . 境 界 不 清 ;B~ D . 增强动脉期、 门 静 脉 期 及 延 迟 期 示 病 灶 由 周 边 向 中 心 逐 渐 强 化, 延 迟 期 大 部 分 病 灶 呈 等 密 度 ;E . 病 理 示 脾 脏 呈 淤 血 性 改 变, 其 内多 灶 状 瘤 组 织 由血 管 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 O 1 7年 第 3 3卷 第 1 1期
C h i n J Me d l ma g i n g Te c h n o l , 2 0 1 7 , Vo l 3 3 , N o 1 1
・
1 75 7 ・
可 见 肿瘤 边 缘 强 化 。 目前 , 手 术 切 除 是 首选 治 疗 方 法 , 化 疗 及 放 疗 对 肝 肉瘤 样 癌 治 疗 的有 效 性 尚 不 明确 。该 病 恶 性 程 度 高 . 侵 袭性大 . 预 后极 差 。本 例 术 后 4 O 余 天 即 出 现 腹 腔 多 处 复 发 及 转
血小板减少 、 贫血 。脾 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的影 像 学 表 现 分 为 多 发结节型和单发结 节型 , 本例 为 多发结 节 型. 较 多 见 。多 发 结
节型脾脏窦岸细胞 血管瘤 的病灶 大小 不等 , 平 扫边 界不清 , 增 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显示清 晰, 对 比 剂 由周 边 向 中心
移. 分析原 因 可能 是肿 瘤 虽 完整 切 除, 切 缘 阴性 , 但 术 前 未 行
MR I 等进 一步 评 估 肝 脏 , 术 中受 累膈 肌 未 联 合 切 除 , 可 能 存 在 受
累 组 织 残存 或 未 发 现 的转 移 灶 , 导 致 术后 迅 速转 移复 发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对照分析
例 , 下 显 示脾 窦 细胞 增 生 , 灶 由相 互 吻合 的 血 管 性腔 隙 组 成 , 隙表 面 覆 以 呈 短 柱 状 或 扁 平 形 的 内 皮 细 胞 , 质 内有 镜 病 腔 胞 含 铁 血 黄 素 颗 粒 。免 疫 组 化 示 内皮 细胞 和 组 织 细胞 标记 物 阳性 。 结 论 : 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一般 为 多发 病 灶 , 血 管 瘤 脾 呈 样 强 化 及 T w I 病 灶 内有 点 状低 信 号 区 且 其 增 强 后 无 强 化 的 特 点 , 上 对本 病 的诊 断 具 有 一 定 的特 异性 。 【 键 词 】 脾 肿 瘤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 共 振 成像 ; 理 学 关 磁 病
【 图分 类 号】R 4 . ; 7 3 2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1 0 — 3 3 2 1 ) 70 6 - 4 中 452 R 3. 文 文 0 0 0 1 ( 0 2 0 — 7 10
Lit r c l a g o a o he p e n: o r l to b t e ag e i eon nc m a i nd pa h o y f a u e to al el n i m f t s le c r e ai n e we n m n tc r s a e i gng a t olg e t r s
【 要】 目的 : 讨脾 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的 MR 表 现 和 病 理 学特 点 。方 法 : 手 术 病 理 证 实的 脾 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摘 探 I 经 患 者 5例 , 回顾 性 分析 其 MR 表 现 及 病 理 学 表 现 。 结 果 : I 5例 中 2例 为 单 发 , 为 多发 , 上 病 灶 呈 等 、 信 号 , 界 3例 T wI 低 边 欠清 , 4例 T w I 病 灶 呈 高 信 号 为 主 , 内有 斑 点状 低 信 号 , 态增 强 扫 描 动 脉 期 病 灶呈 不均 匀 中度 强化 , 上 其 动 门脉 期 呈较 均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 . 2 病 理 资 料
镜下 肿 瘤 常 由大小 小 等 , 卡 H 互 吻合 的窦 状 腔 隙 构成 ( 图1 ) , 其 内常有乳 头状 突起 , 内衬 及脱 落 至 腔
内的细胞 主要 有两种 形态 , 一种 为 中等大J J  ̄f i ] 胞, 短
例, 剩余 6 9例 , 两者共 7 O例 , 所 有 病例 均 行脾 切 除 术 。临床资 料见 表 l 。其 中 , 合并肿瘤患者 l 2例 , 分别为 : 慢性 淋 巴细胞 白血病 1 例, 食 道 小 细胞 癌 1 例, 肝 血 管瘤 2例 , 贲 门腺癌 1例 , 胃印戒 细 胞 癌 1
E s 3 胡
赞, 石麒 麟 . 脾 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6例 病 理 分析 E J ] . 肿 瘤 学
杂志, 2 0 1 l , 1 7 ( 4 ) : 3 1 1 .
文 中这一 比例 为 1 0 , 因此 , 患者 术前 应 全 面检 查 ,
术后 应终 身随访 。
参考文献 :
疫 组 化 。我单 位 诊 断 的病 例 免疫 组 化 采 用 S P法 ,
抗体 及 试剂 均 购 自北 京 中杉 金 桥 生 物 技 术 开 发 公
司。 2 结 果
2 . 1 临 床资料 吉林 省 肿瘤 医院收 治 1 例; 国内义 献报 道 8 1例 , 去 除 其 中资料 详 3例 , 重 复 病例 9
状, 吞 噬红细 胞及 含铁 血 黄 素 现 象 易 见 , 核卒泡状 ,
常脱 落 于窦 隙样腔 内( 图2 ) 。两种 细胞 问形 态 移 行 。肿瘤 细胞 无 异 型性 , 核 分裂 罕 见 。 巨检 及免 疫 组 化表 达见表 2 。
*通 讯 彳 { : 者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5例病理分析
・
9 ・ 6
南 通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 Ju a o a tn nv ri ( dc lS in e )2 1 : 0 2 o r l fN no g U i s y Me i ce c s 0 0 3 ( n e t a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 5例病理分析
张 红 琴
【 s at Ojcv :oivsgt te cnclad p to g a fa r ftelt a cl a g ma (C )o p e. Abt c】 bete T net ae h l i n a l i l et e o io l e ni r i i i a h oc u h tr l o L A fsl n e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
CT与MRI上的共同特点:
1. 脾脏体积增大; 2. 病灶多为多发,且体积较小; 3. 病灶对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向心性; 4. 平扫及延迟期病灶不易显示,观察瘤灶数目最佳时期是对比增
• LCA的鉴别诊断主要是脾脏的多发占位性病变,常见的 为脾脏血管瘤病、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转移性 肿瘤及淋巴瘤。
1. 脾脏血管瘤 CT表现:增强扫描开始外周结节状强化,逐渐向内填充,最后成 为和周围正常脾脏组织的密度相似,甚至无法区分。LCA脾脏组织 内有明显的铁质沉着,在MRI上较特异,表现为TWI低信号,无增 强,但与铁质沉着量有关。铁质沉着较少者MRI无特异性。血管瘤 和LCA均为脾脏良性血管性肿瘤,在临床和影像上都表现重叠。当 患者表现为脾亢、发热等特异症状,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时,应 考虑到LCA的可能,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脾脏占位病变
病例讨论
朱冰洁 安康市人民医院
Case Discussion
患者,男,42岁 主诉:发现脾脏占位半月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于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无发热,无 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未予处理。外院腹部CT提示 脾脏巨大占位囊肿。为求手术治疗来我院治疗。 实验室检查:谷草/谷丙(AST/ALT) 0.76 ,D-二聚体 3874.00ng/ml ,肿瘤六项未见明显异常。 超声检查:脾脏形态失常,其内可见大小约85x80mm略 高回声团。(如图所示)
2.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很少见,属先天性发育畸形。 CT表现:脾大,脾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缘轮 廓清楚或不清,增强后病灶数目随强化时间逐渐减少,系部分血 管瘤为造影剂填充所致。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PPT课件
2
CT增强平扫
动脉期
3
门脉期
4
平衡期
5
矢状位与冠状位示:肾脏受压
6
123
7
正常及病灶摄碘率
8
肿瘤供血血管
9
10
诊断:
脾血管瘤? 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瘤? 脾转移瘤?
11
送检脾脏切除标本,已剖开,体积 13cmx11cmx7cm,脾被膜完整, 多处剖面,脾实质见多数小囊状, 囊腔直径1-2cm,囊内为血凝块样 物
14
脾索(splenic cord):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脾索在血窦 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索内含有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以及许多其他血 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脾进行滤血的主要场所。 脾血窦(splenic sinus):是一种静脉性血窦,形态不规则,相互连接 成网。窦壁由一层长杆状的内皮细胞平行排列而构成。内皮细胞之间常 见许多0.2~0.5μm宽的间隙,脾索内的血细胞可经此穿越进入血窦。内 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行网状纤维围绕,故血窦壁如同一种多孔隙的 栏栅状结构。在血窦的横切面上,可见杆状内皮细胞沿血窦壁呈点状排 列,较粗大的内皮细胞断面中可见有细胞核,并突入管腔。血窦外侧有 较多的巨噬细胞,其突起可通过内皮间隙伸向窦腔。 脾血窦结构示意图
强扫描的门静脉期; 5. MRI的特征性表现为DWI显示病灶扩散受限,表现为高信号。
20
鉴别诊断:
• 脾脏原发:变主要有血管瘤病、淋巴管瘤病、 错构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内皮瘤和血管肉瘤;
• 继发病变:转移性肿瘤、淋巴瘤、结节病累及脾脏, 以及脾脏感染形成的微脓肿,可结合临床病史作出倾 向性诊断。
18
影像学表现
• LCA多为多发病灶,单发少见,脾脏体积常增大。多发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灶,结 节数目不一。且体积较小,少数病例可弥漫分布而累及全脾。或表现为孤立结节,直 径相对较大。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1例报告)
《 东南 国防医药 }0 7 1 2 0 年 2月第 9卷第 6 期
・
论
著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的临床病理分析 ( 1例报告) 附
费 阳, 刘绪 舜, 王 峰 。 宗光全 , 王 伟 ( 解放 军第 8 1医院普 外科 , 苏南京 2 0 0 ) 江 10 2
为 ( )患 者 手 术 切 除脾 脏 取 得 良好 临床 疗 效 。 论 + , 结
脾 窦 岸 细胞 血 管 瘤 是 一 种 罕见 的脾 血 管 源性 肿 瘤 。 断 主要 依 靠病 理 组 织学 诊
及免 疫 组 织化 学 , 治疗 主 要 是 手 术行 脾 脏 切 除 , 因可 合 并恶 性 肿 瘤 , 进 行 仔 细 检 查及 密 切 随 访 。 应
te t e nd t r t e me we e r s a c d. s ls T h lnia e t e oft e ie s a t pia . r a m nta o he r at nt r e e r he Re u t e ci c lf a ur h d s a e w s a y c 1 LCA s c r c e ie wa ha a t rz d
c la i m a el ng o wer a a y e r tos c ie y i o e n l z d e r pe tv 1 n ur hos t 1 h i a o o c e m i ton a m or ol i ha a t rs is e e pia .T e m ge l gial xa na i nd ph ogc c r c e itc w r s u e nd s t did a ome t m or s e fc a ie r e e t d i h a e w ih SP m m un i oc e it y sai n T h fe to e a i e u — p cii ntg ns we e d t c e n t e c s t i ohst h m s r t nig. e e f c f p r tv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王进;袁键群;许敬尧;朱涛【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03(19)2【摘要】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LCA与内脏恶性肿瘤的关系. 方法对2例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 结果 2例LCA组织学上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隙构成,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无异型性,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标记均呈阳性表达.其中1例伴胃未分化癌和食管平滑肌瘤,另1例伴头皮皮内痣.国外文献报道的病例中有1/3伴内脏恶性肿瘤. 结论 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临床上可存在一种综合征,对LCA病例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以除外内脏恶性肿瘤.【总页数】4页(P128-131)【作者】王进;袁键群;许敬尧;朱涛【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病理科,杭州,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病理科,杭州,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病理科,杭州,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病理科,杭州,3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2【相关文献】1.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J], 郝彦勇;白信花;王亦飞;王帅;许仙花;武艳2.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J], 舒美玲;夏孙文3.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2例报告) [J], 王涛;鞠玲燕;蒋泽辉4.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J], 张丽华;陈瑛5.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1例报告) [J], 费阳;刘绪舜;王峰;宗光全;王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 1991 年 由 Falk 等 [1]首 先 提 出 的 一 种 仅 发 生 于 脾 脏 的 肿瘤,一般认为是良性,亦有恶性报道,即窦岸细胞血 管肉瘤[2]。 该病十分罕见,国内文献报道较少,尤其影 像学报道更少,国 外 报 道 已 有 40 余 例 。 [1-7] 本 研 究 搜 集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及安吉县人民医院 LCA 病 例共 5 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学(CT 与 MRI)表现特点, 并与病理对照,旨在提高对本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例中男 1 例,女 4 例,年龄 28 ~ 64 岁 ,平 均 44.8 岁 ,均 无 特 异 性 临 床 表 现 , 其 中 2 例因其他疾病入院常规检查时发现,1 例因左季肋部 外伤入院发现,2 例为健康体检时发现。 1.2 检查方法 1.2.1 CT 扫 描 使 用 16 排 东 芝 AquilionCT 机 进 行 腹部平扫及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增强时从肘前静脉 高压注射欧乃派克 80 ~ 100 mL,注射速率 3 mL / s,双 期增强分别于注射开始后 25 ~ 30 s(动脉期)、65 ~ 80 s(门脉期)进行螺旋扫描,三期扫描在双期扫描基础 上加做 120 ~ 150 s(平衡期)扫描。 1.2.2 MRI 扫 描 采 用 GE Signa EXCITE HDMR 1.5T 扫 描 仪 和 日 立 HITACHI airisⅡ 0.3T 扫 描 仪 , 行 横 断 面 扫 描 ,序 列 包 括 FSPGR T1WI、FRFSE T2WI 等 , MRI 增强扫描使用磁显葡胺(GD-DTPA)0.2 mL / kg 静 脉注射。 1.2.3 病理切片制作 病理标本常规切片,HE 染色, 光 镜 观 察 。 同 时 进 行 免 疫 组 化 (Envision 法 ) 标 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3 9 9 ( 2 0 1 6 ) 0 l 一 0 0 9 1 — 0 3
d o i : 1 0 . 1 3 3 1 5 / j . c n k i . c j c e p . 2 0 1 6 . 0 1 . 0 2 1
鞍 上垂 体 细 胞 瘤 1 例 并 文 献 复 习
薛凤 麟 , 潘 国庆 , 何 波 , 金 树 , 苏 国苗 , 何金 松 , 边 莉
鞍 上垂体 细胞瘤临床十分罕见 , 目前 全球 报道约 7 0例。
摘要 : 目的 探 讨垂体细胞 瘤 的临床影像 、 病 理 特征及 鉴别 诊断 。方法 复习 1 例鞍上垂体 细胞瘤 的临床资料 , 对其行
摘要 : 目的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 瘤 ( 1 i t t o r a l c e l l a n g特征 、 诊 断 及 鉴 别诊 断。方 法 对 3例 L C A进 行组织形态学观察 、 免疫 组化染色 , 并 复习相关文献 。 结果 L C A镜下主要 由相互吻合 的窦状 腔隙组成 , 腔 隙被覆 单层 内皮样 细胞 呈柱状或立方形 , 无 明显异型性 。免疫组化 染色示肿 瘤细 胞 C D 3 1 、 F W l A g 、 C D 8 、 C D 6 8 、 C D 1 6 3 、 L y s o z y me 均 (+) , C D 3 4 (一) 。结 论 L C A临 床罕 见 , 仅发 生 于脾 的
节, 与侧腹 部 、 膈、 肾前 筋 膜 轻度 粘 连 。脾 静 脉 直 径约 0 . 5
C B, 无肿块。余肝 、 胃、 肠、 胰 等 未见 明显 异常 。例 3 , 女性 , 5 7岁 , 头 昏、 乏力 1 年 。腹部 C T: 脾肿大 , 脾内见多处小的类
圆形无 明显强化低密度影 , 境界清楚 , 密度较均匀 , 直径最 大 0 . 7 c m。临床诊 断脾 占位 , 行 脾全切 术 , 术 中见脾 脏大小 1 5
1 . 2 方法
标 本均 经 1 0 % 中性福 尔 马林 固定 , 脱水 , 石 蜡
关键 词 : 脾肿瘤 ; 血管瘤 ; 窦岸 细胞 ; 免疫组织化学
中图分类号 : R 7 3 3 . 2 文献标志码 : B
包埋 , 4 t x m厚 切片 , H E染 色 , 光 镜观察 。免疫组 化采用 E n —
L y s o z y me , 均购 自上 海长岛公 司。具体染 色步骤 严格按 试剂
盒说 明书进行 , 设 阴阳性对照 。
2 结 果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 ( 1 i t t o r a l c e l l a n g i o m a , L C A) 是一种
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 , 最早 由 F a l k等 …在 1 9 9 1年首 次报
J C l i n E x p P a t h o l 2 0 1 6 J a n ; 3 2 ( 1 )
・ 9 3・
网络 出版 地 址 : h t t p: / / w w w. c n k i . n e t / k c ms /d e t a i l / 3 4 . 1 0 7 3 . R. 2 0 1 6 01 1 8 . 1 6 0 8 . 0 2 2 . h t ml
淡染 , 核染色质呈空泡状 , 可见小核仁 , 有 的核呈肾形可见核
腹部 C T: 脾脏大小形 态正 常 , 约 占 4个肋 单元 , 脾 内多 发类
圆形 稍低 密度 影 , 较 大者 位 于 中上 级 内后 缘 , 直径约 1 . 0
e m, 边 界不清 , 增强 扫描后 强化 , 边界 愈清楚 , 延 迟期病 灶范 围略有缩小 , 余脾 实质密度 均匀 。提示脾 脏 多发低 密度 影 ,
2 . 3 免疫 表型
3 例L C A肿瘤 细胞 C D 3 1 、 F ⅧA g ( 图6 ) 、
C D 8 、 C D 6 8 ( 图7 ) 、 C D 1 6 3 、 L y s o z y m e 均 (+) , C D 3 4 (一) 。
I 】 告 床 与实验病 理学杂志
网络 出版 时 间 : 2 0 1 6—1—1 8 1 6: 0 8
其 临床病理学特征 、 诊断、 鉴别诊 断及 预后。
1 材 料 与 方 法
径0 . 2—1 . 0 c m, 边界 尚清 , 无包膜 , 质地 脆。例 2 , 脾 脏大小
l 2 . 5 a m× 7 . 5 c m×2 . 8 a m, 重量 1 4 5 g , 切面 暗红 色 , 未 见 明 显结节 , 质地软 , 于被膜下 2 a m 处见一 椭 圆形 出血区 , 直径 0 . 8 a m, 境界 清。例 3 , 脾 脏大 小 1 3 c m×8 c m×4 c m, 重量 2 0 0 g , 脾脏 内局部见几 处大 小不 等的蜂 窝状 改变 , 大小 0 . 5
2 . 2 镜 检 3例 L C A组织学 改变相 似 , 病 变呈 大小不 等 的 结节状 , 位于红髓 与周 围脾组 织 , 界 限较 清 , 但 无纤 维 包膜
( 图1 ) 。结 节 由大 量 不 规 则 扩 张 的窦 样 腔 隙 构 成 , 窦 样 腔 隙
伴 无回声改变 。腹部 C T: 脾肿大 , 信号不 均。临床诊 断脾肿
临床 与实验病 理学杂志
J C l i n E x p P a t h o l 2 0 1 6 J a n ; 3 2 ( 1 )
・ 9 1・
网络 出版 时 间 : 2 0 1 6—1—1 8 1 6: 0 8 网络 出版 地 址 : h t t p: / / w ww.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3 4 . 1 0 7 3 . R. 2 0 1 6 0 1 1 8 . 1 6 0 8 . 0 2 1 . h t ml
道 并命 名 。有报道称其 中 1 / 3病例伴 内脏恶性肿瘤 J , 由于
2 . 1 眼观
例 1 , 脾 脏大小 1 6 a m×1 1 a m×6 c m, 重量 2 5 0
g , 表面结节状突起 , 表面欠 光泽 , 切 面见较 多结节 灰褐 色直
该 肿瘤发病率较低 , 对 其认 识 尚不足 。本文现收集 3例 原发 于脾脏的窦岸细胞血 管瘤 , 结合 临床资料 及相 关文 献 , 探讨
脾 脏 窦岸 细 胞 血 管瘤 临 床病 理 分 析
郁 敏 , 李, J 、 强 , 黄 坊 , 孙和 国 , 孙 静 , 宋梦 圆 , 侯英勇
建议进 一步检查 , 除外转移 瘤。临床 诊断脾 脏 占位 , 行 脾全
切术 , 术 中见脾脏 大小 8 c m×5 c m× 3 c m, 表面未 见明显结
4 ) 。间质 内散在分 布淋 巴细胞 、 浆 细胞 和少量 中性粒 细胞。
3例 均 见 或 多 或 少 的脾 小 动脉 玻 璃 样 变 性 ( 图5 ) 。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 2 0 0 0 3 2
作者简介 : 郁 敏, 女, 主治 医师 。E — m a i l :y m 2 7 9 3 9 3 8 7 @s i n a . f 3 1 1
H E及免疫组化 s P法染 色并 复习相关 文献 。结果 垂 体细
垂体 细胞瘤 起源于神经垂体和垂体柄 的神经胶质 细胞 , 是一 种 良性 实体性星形细胞肿瘤 , 临床表现以视野缺损 、 头痛 , 垂 体 功能低下常见 , 影像 学检 查示 鞍 区和 ( 或) 鞍 上实质 性 占
位, 确诊需依靠病 理诊 断。本文现对 1例鞍上 垂体细胞瘤进 行 H E及免疫组化 染色 , 探讨 其 临床影 像 、 病理 特征及 鉴别
瘤, 行脾全切术 , 术 中见 脾 脏 大小 1 8 c m ×1 5 c m× 6 e m, 表 面
呈 结节状改变 , 质中, 与周 围组织无粘连 , 肝、 胃肠 未见异 常 ,
宽 于正 常脾 窦 , 少数扩 张成囊状 , 部分呈乳头状突入管腔 , 其 轴 心为纤维 性间质 ( 图2 ) 。腔壁 内衬单层 的内皮细胞 , 有两
c m× 9 c m× 5 c m, 表面无明显结节 , 与周 围无粘 连 , 肝、 胃、 肠
未见异常 。
血管性 肿瘤 , 其诊断 主要依靠 病理组 织学及 免疫 组化 标记 ,
C T和 B超检查可辅 助诊 断。L C A常伴其他 内脏 肿瘤 , 因而 对 L C A患者应进行 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
1 . 1 临床资料
收集上海 市第 一人 民医院宝 山分 院病 理科
c m×( 0 . 2— 0 . 7 )c m× 0 . 5 c m, 脾脏实 质 内见 灰 白色 弥漫散
在点状结节 , 直径 0 . 0 5— 0 . 1 c m。
2 0 0 7年 1 月 一 2 0 1 3年 1 2月确诊 3例 L C A, 均为 手术标 本。 例 1 , 男性 , 4 6岁 , 左上腹酸胀不 适 1个月余 。B超 示脾 肿大
1 .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性 , 4 4岁 。因头晕 、 头 痛伴 双 眼视 力下降 1个月入 院 。体 检 : 头 颅无 增大 , 脑 膜刺 激征 (一) , 双眼视力下 降。MR I 检查 示 : 增强 后呈早 期强 化改变 , 并 见 点条状 明显强化 区( 图1 ) 。术前 诊 断 : 鞍上 占位 , 颅咽 管瘤
沟; 两种类型 的细胞均无异形 ( 图3 ) 。在一些扩 张的血管腔 隙内 , 可见脱落 的内皮 细胞 , 胞质 丰富 , 核大 , 形 态上似 吞 噬
细胞 , 胞质 内见吞噬含铁血 黄素 , 呈簇状或单个散在分布 (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