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
【读片时间】第0865期: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读片时间】第0865期:脾窦岸细胞血管瘤展开全文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病史摘要】女,43岁。
头晕、乏力、面色苍白25年,曾于外院骨髓穿刺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雄激素治疗症状无改善,间断输血。
1个月前B超检查发现脾多发占位。
查体:脾肋下3cm,质中,无压痛,余无异常体征。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109/L,中性粒细胞51%,血小板8×109/L,血红蛋白60g/L。
【影像表现】CT平扫(图A)脾脏体积增大,局部边缘隆起,内见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影,直径1.5〜6.Ocm不等,密度均匀,境界尚清。
增强后动脉期和静脉期(图B、图C)病灶轻至中度均匀强化,强化幅度明显低于脾,病变边界更显清晰、光整。
延迟期(图D)病灶与正常脾组织呈等密度。
【影像征象分析】脾内多发边界清晰光整之占位,无明显坏死、出血、钙化和脂肪密度,中等血供,强化方式为快进慢出。
与之大致符合的病变有如下几种。
1.脾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的血流动力学特点,CT表现与后者相仿,即动脉期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点状、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病灶呈髙于正常脾实质的均匀高密度。
但部分脾血管瘤可无动脉期灶周点状强化的典型表现,而是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逐渐充填与脾脏等密度。
本例与后一种情况相似,应考虑脾血管瘤。
2.脾淋巴管瘤、淋巴管瘤病或淋巴管血管瘤病三者CT表现大致相仿,前者可为单个或多个病灶,后两者均为多发病灶,弥漫分布于整个脾,脾轻至中度增大。
CT平扫表现为脾内单个或多个囊性低密度病灶,轮廓清,内可见粗大间隔,增强后病灶周围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
淋巴管血管瘤病可表现为囊性和实性灶并存,实性灶轻中度强化。
本例与上述均不符。
3.脾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脾大,平扫为脾内边界较清的低密度占位,单发或多发,增强后病灶有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脾实质,延迟后仍为低密度,多伴有脾门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脾淋巴瘤另一种表现为弥漫浸润型,CT表现为肿大的脾密度减低,增强三期均为不均匀强化。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北医三院普外科原春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是新近认识的一种由脾血窦成分组成的罕见的脾良性血管瘤。
由于肿瘤细胞的来源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电镜证实为脾窦内皮细胞,即窦岸细胞,故命名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近期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 36岁,孕前常规检查腹部B超时发现脾脏包块2周入院。
查体:营养良好,无贫血貌,脾未触及,血Rt :RBC 5.89×1012 /L ,WBC 4. 81×109 / L , Hgb 136 g/ L , PLT 77×109 / L ,纤维蛋白原4.08,彩色多普勒显示:脾不大,脾内可见多个散在分布的不规则稍强回声区。
CT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病灶无明显强化,不伴脾门淋巴结肿大。
入院诊断:脾占位性病变。
经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术中未见腹水,脾14 cm×8 cm×7 cm大小,脾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脾门淋巴结无肿大,术后切开标本见脾实质内多个大小约0.5~1.5cm结节,完整包膜,呈暗红色,脾门淋巴结无肿大,手术顺利,术后未出现血小板记数明显升高,痊愈出院。
术后病理检查大体观察:脾脏表面光滑,呈灰红色,切面见多个结节性病变,颜色暗红。
镜下观察:脾肿瘤病变由相互吻合的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有些区域呈现囊性扩张,扩张的窦内常有乳头状突起。
肿瘤细胞形态有2种:一种细胞较小,胞质稀少,核呈锯齿状,形态与正常的窦岸细胞相似;另一种细胞比较大,胞质丰富,核呈空泡状,并常脱落于管腔内。
免疫组化: LCA免疫表型显示细胞均呈双重分化,即内皮细胞标记物(如CD31、CD34、F8)呈阳性反应,组织细胞标记物(如CD68)高柱状细胞呈阳性反应。
术后病理诊断: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讨论LCA最初是由Falk等提出的不同于脾原发错构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的具有血管腔状结构的一种脾良性肿瘤。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 J ]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 0 0 7 , 3 6 ( 4 ) : 2 3 9 . 2 4 3 .
[ 7 】L e v y A D, Ab b o t t R M, Ab b o n d a r t z o S L. L i t t o r a l c e l l a n g i o ma o f t h e s p l e e n : C T f e a t u r e s wi h t c l l n i c o p a ho t l o g i c c o mp a r i s o n[ J ] . Ra d i o l o —
性 不 高 。本 例 患 者 超 声 图像 呈 低 回声 表 现 , C DF I 合 并 恶性 肿 瘤 p 。 因此 , 术前 必 须 常 规 全 面 检 查 , 术
未见 明显彩 色血 流信号 。( 2 ) C T : L C A在 C T平扫 后应 长 期 随访 。 典 型表现 为多 发低 密度 病灶 , 大 部 分 病 变 边 缘 清
较特 异 , 有利于诊断 , 若 沉 着 较 少 者 MR I 不 具 有 特
异 性 5 - 6 , s ] 。
[ 3 ] 李加美, 王强修. 脾 窦岸 细胞 血管瘤 诊治 的研究进 展[ J ] , 医学综
述, 2 0 1 1 , 1 7 ( 2 2 ) : 3 4 2 9 - 3 4 3 0 . 【 4 】J o h n s o n C , Go y a l M. Ki m B, e t a 1 . L i t t o r a l c e l l a n g i o ma[ J ] _ Cl i n
I ma g i ng , 2 0 0 7, 3 1 : 2 7 — 3 1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肖海;刘四君;杨庆春【摘要】@@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100余例.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2页(P238-239)【作者】肖海;刘四君;杨庆春【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2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 100余例。
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 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7岁。
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 5天于 2009年 12月 16日入院。
患者于体检时B超检查提示脾脏多发性占位来我院求治。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
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入院后查体:T 36.8℃,P 78次/分,R 18次/分,BP 130/80 mmHg。
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肝、肾功能等各项生命体征正常。
白细胞10.4×109/L,血红蛋白 101 g/L,血小板448×109/L,淋巴细胞百分率 16%,单核细胞百分率 11%,红细胞压积 32.8%,平均血红蛋白量 26.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08g/L。
AFP、CA-199、CEA等生化指标均正常。
无腹痛不适,腹平软,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Murphy征阴性。
腹部未扪及肿块,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
MRI检查示:脾脏内见多个占位性病变,动脉期未见增强,考虑为血管瘤可能。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3 2 免疫表型 .
肿瘤 细胞表达血管 内皮细胞和组织 细胞的
双 重 标 记 。 内皮 细 胞 标 记 物 ( F I A 、 D 4 C 3 ) 如 V R g C 3 、 D 1 两类 I 细 胞 均 呈强 阳性 反 应 ; 织 细 胞 标 记 物 ( C 6 、 szm ) 组 如 D 8 l oy e y
・
1 0‘ 0
临床 与 实验病 理学杂志
2例 均 为 L A。 C
C i lCi E pP to 0 1Jn2 ( ) h l x ahl n, n 2 1 a :7 1 岸 细胞血管瘤 的瘤细 胞可较大 , 有互 相吻合 的血管 , 但瘤 细
胞 无 异 型 , 核 分裂 象 , 合 血 管 规 则 。有 少 数 文 献 报 道 了 无 吻
[ ] 石怀银 , 6 陈
凛, 韦立新 , 脾窦岸 细胞血管 瘤一 例 [ ] 中华 等. J.
病 理 学 杂 志 ,9 82 ( )4 4 1 9 ,7 6 :2 .
高柱状细胞 呈不 同程度 的颗粒状 阳性反应 ; 另一类小 核细 而 胞则呈弱表 达或不表 达 。 3 3 鉴别诊断 . L A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及 影像 学特 征并 C
岸细 胞 ( ioa cl L ) 故 称 之 为 脾 窦 岸 细 胞 血 管瘤 , 于 1 t l e ,C , tr l 属 网状 内皮 细 胞 系 统 。L A病 因不 明 , C 自然 病 程 不 清 楚 , 能 可
多个融合 , 周围为增 生纤维组 织包 绕 , L A并 没有多结节 而 C
[ ] 陈红梅 , 昭如 , 国琼 , 脾脏岸 细胞血 管瘤 1例 [ ] 临床 7 孔 张 等. J.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总结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我院2007-07~2011-08收治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总结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
结果5例患者中,2例合并恶性肿瘤;2例为多发,3例为单发。
多发肿块直径0.5~3cm,单发肿块直径5.5~9.5cm。
超声声像图上可表现为低、等、强回声,血流超声可有或无血流信号。
CT平扫表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渐进式强化。
1例患者11C-乙酸盐及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未见阳性发现。
5例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
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由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低柱状或立方形内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肿瘤细胞免疫表型CD31和CD68均阳性。
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脾脏特有的、罕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临床常无特异表现,增强CT表现可提示其血管性肿瘤特征,确诊依赖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脏特有的血管性肿瘤,由Falk等[1]于1991年首次描述。
LCA以良性居多,来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具有上皮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双重分化特征。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5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7-07~2011-08我院诊断5例LCA患者,均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行脾切除后获得病理组织学确诊。
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0岁,平均(51.6±7.8)岁。
1例表现为发热和脾功能亢进,1例以间断胸闷及上腹胀10年就诊,3例因体格检查发现脾脏占位。
2例合并其他恶性肿瘤,1例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合并左肾透明细胞癌。
1.2仪器与方法5例患者均行腹部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平扫和(或)多期增强检查。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第30卷第5期肝 胆 胰 外 科 杂 志·病例报告·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韩铠泽,王树鹏,管清春,蒋培强,刘松阳(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肝胆胰外二科,吉林 长春 130000)2018-03-22韩铠泽(1992-),男,河南周口人,住院医师,在读硕士。
刘松阳,副主任医师,博士,E-mail:liusongyang@126.com。
[收稿日期][第一作者简介][通讯作者简介][关键词] 脾肿瘤;窦岸细胞;血管瘤;诊断;鉴别[中图分类号] R733.2 [文献标识码] B doi:10.11952/j.issn.1007-1954.2018.05.022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 )是一种极罕见的特发于脾脏的血管源性肿瘤,其组织起源为脾脏红髓的内皮细胞,即窦岸细胞。
由Falk 等[1]于1991年首次报道,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临床医师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易误诊。
本文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脾LCA 进行报道与探讨。
1 病例患者,女,52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2周”入院。
既往体健;查体:左侧肋缘下未触及脾脏。
实验室检查:RBC4.52×1012/L ,HGB 132 g/L ,PLT 209×109/L ,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
入院后行腹部彩超提示:脾厚径29 mm ,长径83 mm , 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内见数个高回声结节,较大者约29 mm × 28 mm ,结节内部回声均匀。
肝胆胰脾多排CT 平扫+三期增强(图1)提示:脾大小正常,其内见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影,大小约0.5~2.7 cm ,延迟强化。
临床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行腹腔镜脾切除术。
术中探查见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结构无粘连。
术后病理提示:切面红褐色、实性、质略韧,散在模糊淡褐色结节影,直径约0.5~2.8 cm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7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JAN. 2022, Vol.29, No.1, Total No.150【第一作者】肖 妮,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E-mail:****************【通讯作者】肖 妮·短篇论著·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发生于脾脏的一种罕见血管来源肿瘤,大部分学者认为其起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属于网状内皮细胞系统。
LCA由Falk等[1]的研究于1991年最早报道。
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仍然有限,查阅Pubmed及万方数据库,报道此肿瘤病例数约200余例。
本文就我院诊治的1例LCA病例进行临床病理方面的探讨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52岁。
腹痛15d,发现脾脏肿物3d。
患者于15d前无明显诱因左上腹隐痛,呈阵发性,不向他处放射。
门诊CT示脾脏多发结节,注意除外结核或淋巴瘤可能。
腹部B超显示脾脏内多发结节,性质待定。
1.2 方法1.2.1 组织学 对手术切除的脾脏标本进行大小测量,垂直于脾脏长轴书页状切开,使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取材,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1.2.2 免疫组化 采用Envision二步法,所用抗体CD31、CD68购于DAKO公司,CD34、CD8、CD21、Factor8、Ki-67均购于中杉金桥公司,具体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并设有阴性和阳性对照。
2 结 果2.1 巨检 脾脏大小13cm×9cm×3.5cm,脾脏被膜光滑,书页状切开切面见多个暗红色结节,直径0.1cm~1.0cm(图1)。
2.2 镜检 脾脏内暗红色结节位于红髓内,境界清楚,由大小不一、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部分血管腔扩张成囊状,局灶可见突向血管腔的乳头状结构,乳头轴心为纤维血管间质。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MR表现1例
·453·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MR表现1例Littoral cell angioma of spleen on MR: One case report谢珊珊,张勇,程敬亮*XIE Shanshan, ZHANG Yong, CHENG Jingliang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郑州 450052Department of M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通信作者:程敬亮,E-mail :****************.com *Correspondenceto:ChengJL,E-mail:****************.com 女,60岁,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入院。
查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脾肋缘下可触及,质韧。
实验室检查除血小板计数略低(115×109/L)外,其他血液检测,包括肿瘤标志物、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
外院超声提示脾脏实质回声不均匀,呈结节样改变。
本院MR 检查:脾脏内可见弥漫性多发小结节影,呈等或稍长T1信号(图1A),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图1B 、1D),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高b 值(b=800 s/mm 2)未见明显扩散受限(图1C);增强后动脉期病变强化不明确,较周围脾实质呈相对低信号,静脉期可见对比剂向内填充,延迟期呈等或低信号(图1E ~1G);大部分边界清楚,最大直径约13 mm 。
术前影像诊断:脾脏多发异常信号,脉管源性病变可能性大。
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脾脏体积增大,色泽红润,脾周见少量腹水,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游离脾脏,予以切除。
术后病理显示送检脾组织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窦腔样结构,内衬单层扁平或柱状上皮,部分内皮向腔内突起形成乳头状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性,腔内充满淡粉红色物,并可见少量红细胞(图1H);免疫组化:CD31(+),F-Ⅷ (+),ERG (+),CD68(+),AA T (+),Lysozyme (+),CD21(-),CD34(-),CD8(-),Ki-67(约2%+)。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诊治进展
出网状 内皮 细胞的双重分化特性 。正 常的窦岸 细胞 其内皮细 胞标记物 阳性 ,组 织细胞标记物呈 阴性 ,但 当窦岸 细胞在炎
症等刺激下表 现出吞噬细胞 的活性时 ,也 可对 组织细胞抗原
均不具 特异性 ,因此该 病均通 过影像学 发现 而进一步 诊治 。
密度结节 ,延 迟扫描 ,增强扫描仍为低密度影 ,且 呈逐渐强 化 的趋势较缓慢 ,并始终低 于或 等于脾脏 密度 …,这种表现 与L C A由不规则 血管 腔吻合 构成 有关 ,但 目前 尚无病 灶钙
化 的报道 。
管 性肿 瘤 ,该 病 十分 罕见 ,作 者统 计 目前 国 内外报道 不 足 1 5 0例 ,对 于该 病 的综 述少有报道 。因此临床 医生缺乏对该 病 的足 够认 识 ,容易造成误诊从 而导致对患者过度损份 I 生 治 疗 ,作 者曾误诊为脾淋 巴瘤 1 例 ,现就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临
近年来发现 L C A与肿瘤关系密切 ,综合 临床报道 约有 1 / 3的
L C A合并有其 他肿瘤 ,国 内陈大 志 等统计 1 2 1 例L C A患
者 的合并疾病情 况 ,恶性 肿瘤 包括淋 巴瘤 、肾癌 、结直肠癌 、
种为柱状细胞 , 呈鞋钉状 、 核大 、染色质呈空泡状 ,类似于
非均 匀 的等 回声 、低 回声 、高 回声 C s ] ,B h a t t 首次利 用彩 色
多普 勒血 流成像 技术显 示 L C A病 变 区域 的 中央及周边 的多 血管性 ,认 为其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可用 于鉴别其他类型 的 脾血管瘤 [ 。文献 报道 L C A的 C T影像表现 比较一致 。大多
组织 细胞 ,胞浆 中有 时可见少量含铁血 黄素颗粒 ,两种细胞 均无 异型性 。超微结 构检查 可见 瘤细胞 质嗜酸小 体 的局 部 聚集 ,小体 内有大量溶酶体及其残体组成 ,可能来 源于被吞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怎么治疗
导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话,往往是比较常见的饿了。
而且顾名思义的话,这些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病人是已经在脾脏的问题有血管瘤的症状的了。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话,往往是比较常见的饿了。
而且顾名思义的话,这些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病人是已经在脾脏的问题有血管瘤的症状的了。
那么这个时候的病人,往往是会又不舒服的症状。
往往生活中一些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病人往往比较无力的症状。
需积极的治疗。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怎么确诊?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10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中,9例临床上表现为脾脏肿大和(或)脾功能亢进.影像上表现为多发结节,大小不等.MR T2WI及DWI上病灶多呈高信号.CT和MR平扫病灶不易显示;病灶对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向心性强化,延迟期病灶不易显示,观察瘤灶数目最佳时期是对比增强扫描的门静脉期.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DWI表现,可为窦岸细胞血管瘤的鉴别诊治提供帮助.
1、激光治疗血管瘤的痛苦很小,因此大多数人在治疗时都不需要采取麻醉.
2、激光治疗血管瘤的爱美者如果有糖尿病、瘢痕这样的疾病或者对手术抱有很高要求的最好不要进行这项手术.
3、激光治疗血管瘤后可能会有烧灼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持续几小时,有时甚至会出现水泡,但是不用太担心,一般在几小时内都是可以消退的.
4、术后一定要对手术的部位用冰敷或冷却皮肤,使皮肤能保持湿。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 . 2 病 理 资 料
镜下 肿 瘤 常 由大小 小 等 , 卡 H 互 吻合 的窦 状 腔 隙 构成 ( 图1 ) , 其 内常有乳 头状 突起 , 内衬 及脱 落 至 腔
内的细胞 主要 有两种 形态 , 一种 为 中等大J J  ̄f i ] 胞, 短
例, 剩余 6 9例 , 两者共 7 O例 , 所 有 病例 均 行脾 切 除 术 。临床资 料见 表 l 。其 中 , 合并肿瘤患者 l 2例 , 分别为 : 慢性 淋 巴细胞 白血病 1 例, 食 道 小 细胞 癌 1 例, 肝 血 管瘤 2例 , 贲 门腺癌 1例 , 胃印戒 细 胞 癌 1
E s 3 胡
赞, 石麒 麟 . 脾 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6例 病 理 分析 E J ] . 肿 瘤 学
杂志, 2 0 1 l , 1 7 ( 4 ) : 3 1 1 .
文 中这一 比例 为 1 0 , 因此 , 患者 术前 应 全 面检 查 ,
术后 应终 身随访 。
参考文献 :
疫 组 化 。我单 位 诊 断 的病 例 免疫 组 化 采 用 S P法 ,
抗体 及 试剂 均 购 自北 京 中杉 金 桥 生 物 技 术 开 发 公
司。 2 结 果
2 . 1 临 床资料 吉林 省 肿瘤 医院收 治 1 例; 国内义 献报 道 8 1例 , 去 除 其 中资料 详 3例 , 重 复 病例 9
状, 吞 噬红细 胞及 含铁 血 黄 素 现 象 易 见 , 核卒泡状 ,
常脱 落 于窦 隙样腔 内( 图2 ) 。两种 细胞 问形 态 移 行 。肿瘤 细胞 无 异 型性 , 核 分裂 罕 见 。 巨检 及免 疫 组 化表 达见表 2 。
*通 讯 彳 { : 者
青少年孤立性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青少年孤立性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童成文;罗小琴;郭鹏;李胜
【期刊名称】《临床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4(32)5
【摘要】病人,男,14岁。
因左上腹疼痛2天于2022年5月17日入院。
病人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呈间断性钝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外伤史。
血、尿常规、胸部X线片、心电图检查无异常。
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脾脏内实性包块,其内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
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图1 A~E)显示,脾脏内侧可见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大小约6.3 cm×5.8 cm,肿块边界尚清,CT值约32 HU,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密度高于脾脏,其内可见小片状低强化区,静脉期持续均匀强化,与脾脏呈等密度,平衡期强化稍减退,密度稍高于脾脏。
CT诊断脾脏富血供肿瘤,首先考虑血管瘤。
【总页数】2页(P488-489)
【作者】童成文;罗小琴;郭鹏;李胜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放射影像中心;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2.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3.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4.多发结节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5.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5例病理分析
・
9 ・ 6
南 通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 Ju a o a tn nv ri ( dc lS in e )2 1 : 0 2 o r l fN no g U i s y Me i ce c s 0 0 3 ( n e t a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 5例病理分析
张 红 琴
【 s at Ojcv :oivsgt te cnclad p to g a fa r ftelt a cl a g ma (C )o p e. Abt c】 bete T net ae h l i n a l i l et e o io l e ni r i i i a h oc u h tr l o L A fsl n e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
CT与MRI上的共同特点:
1. 脾脏体积增大; 2. 病灶多为多发,且体积较小; 3. 病灶对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向心性; 4. 平扫及延迟期病灶不易显示,观察瘤灶数目最佳时期是对比增
• LCA的鉴别诊断主要是脾脏的多发占位性病变,常见的 为脾脏血管瘤病、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转移性 肿瘤及淋巴瘤。
1. 脾脏血管瘤 CT表现:增强扫描开始外周结节状强化,逐渐向内填充,最后成 为和周围正常脾脏组织的密度相似,甚至无法区分。LCA脾脏组织 内有明显的铁质沉着,在MRI上较特异,表现为TWI低信号,无增 强,但与铁质沉着量有关。铁质沉着较少者MRI无特异性。血管瘤 和LCA均为脾脏良性血管性肿瘤,在临床和影像上都表现重叠。当 患者表现为脾亢、发热等特异症状,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时,应 考虑到LCA的可能,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脾脏占位病变
病例讨论
朱冰洁 安康市人民医院
Case Discussion
患者,男,42岁 主诉:发现脾脏占位半月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于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无发热,无 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未予处理。外院腹部CT提示 脾脏巨大占位囊肿。为求手术治疗来我院治疗。 实验室检查:谷草/谷丙(AST/ALT) 0.76 ,D-二聚体 3874.00ng/ml ,肿瘤六项未见明显异常。 超声检查:脾脏形态失常,其内可见大小约85x80mm略 高回声团。(如图所示)
2.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很少见,属先天性发育畸形。 CT表现:脾大,脾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缘轮 廓清楚或不清,增强后病灶数目随强化时间逐渐减少,系部分血 管瘤为造影剂填充所致。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CT表现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CT表现摘要: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CT表现,以期能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诊断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CT表现。
主要观察脾脏体积、瘤体的数目、大小、包膜、密度、强化等特点。
结果:5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脾脏体积均有增大(>8个肋单元),瘤体平扫均呈类圆型、椭圆形,5例均为多发(平均5个),瘤体直径3mm~23mm不等;CT平扫瘤体呈等或稍低密度,密度不均,3例可见出血成分,呈环状高密度影;瘤体均无包膜,与正常脾脏分界不清,脾周、腹膜后均未见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瘤体动脉期呈花环状、血管隙状强化,3例可见粗大的异常血管影。
结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表现为多发肿块,无包膜,增强扫描花环状强化,粗大的异常扭曲血管具有一定的特点。
关键词:窦岸细胞血管瘤;脾脏;CT【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T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spleen littoral cell angioma.Methods:5 patients with spleen littoral cell angi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by MSCT(n=5).The spleen volune,tumor size,density,calci?cation,capsule sign,enhancement pattern,and metastases were assessed.Result:Five cases spleen littoral cell angioma,tumors(diameter3mm~23mm),5 cases were multiple and all cases showed spleen volume increased (>8 rib unit).On unenhancement CT scan,tumors showed circle,oval and 3 cases could see hemorrhage ingredients;all tumors had no capsule and lymphadenectasis.On arterial phase,tumors showed ring-like enhancement.Three cases of visible thick abnormal vascular shadow were seen.Conclusion:Splenic littoral cell angioma tends to be multiple,unclear boundary and enhancement shows bleeding-like ingredients,and thick abnormal blood vessels ar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Littoral cell angioma;Spleen;computed tomography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spleen 1ittoral cell angioma,SLC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脾脏血管原性肿瘤,起源于脾脏特有的窦岸细胞。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探讨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探讨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方法对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临床与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临床表现脾大、脾功能亢进、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CT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度变区,光镜下病变位于红髓内,界限清楚,相互融合成腔隙可形成彼此沟通成血管床,血管床囊性扩张,腔内岸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
免疫组化vimentin(+)、F8(+)、SMA(+)、CD31(+)、CD68(+)、CD163(+)、Lysozyme(+)、S-100(-)、CD34(-)、CK(-)、Ki-67<5% 、D2-40(-)。
结论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标记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结合文献报道,该肿瘤常伴发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对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以除外肿瘤复发及转变恶性肿瘤的可能。
标签: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血管源性肿瘤;免疫组化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1991年由Falk等[1]首次提出并命名。
仅发生于脾脏,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肿瘤来源于脾窦岸细胞,一般认为是良性,罕有恶性报道,即窦岸细胞血管肉瘤。
至今文献报道少于100例,其中1/3病理伴有内脏恶性肿瘤[2]。
因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加之临床及病理医师尚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1例LCA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女,33岁,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左上腹不适。
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0cm。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超声检查可见脾内弥漫的高回声结节,大小不等,边界清楚,CT扫描表现内脾脏肿大,内见多个小的类圆形无明显强化低密度影,境界清楚,密度较均匀,最大直径为15mm,考虑血管瘤,磁共振成像以后T2加权像显示尤佳,表现为雀斑征(aestates sign)。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伴地中海贫血一例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伴地中海贫血一例
杨丹萍;王盛锦;田大广
【期刊名称】《肝胆胰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4(36)4
【摘要】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由Falk等最早于1991年报道并命名,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1]。
文献报道其起源于脾血窦特殊的窦岸细胞,具有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双重分化特征[2]。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异常,少数可出现左上腹痛、脾功能亢进等表现。
本例患者出现肝脏肿大、脾脏肿大、贫血、出血、感染等脾功能亢进的表现。
LCA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仅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很难将其与其他脾脏良性或恶性肿瘤鉴别开来。
本例患者LCA伴地中海贫血,尚不清楚二者之间是否有关联,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3页(P247-249)
【作者】杨丹萍;王盛锦;田大广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2
【相关文献】
1.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2.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误诊一例
3.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伴胰腺炎1例
4.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5.经腹腔镜治疗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2例报告)
【作 者】王涛;鞠玲燕;蒋泽辉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89医院病理科,山东,潍坊,261021;解放军第89医院病理科,山东,潍坊,261021;解放军第89医院病理科,山东,潍坊,26102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733.2
【相关文献】
1.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J], 郝彦勇;白信花;王亦飞;王帅;许仙花;武艳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2例报告)
王涛;鞠玲燕;蒋泽辉
【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
【年(卷),期】2009(022)005
【摘 要】目的 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2例脾窭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瘤结节位于脾红髓内,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常有乳头样结构突入腔内,部分细胞高柱状似鞋钉,部分胞质丰富似组织细胞,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颗粒.免疫组化FⅧAg、CD34、CD31、CD68、AAT、Lys均为阳性.结论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治疗以脾脏切除为主,因可合并恶性肿瘤,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2.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J], 高金莉
3.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J], 舒美玲;夏孙文
4.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1例报告) [J], 费阳;刘绪舜;王峰;宗光全;王伟
5.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诊断的探讨(附一例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J], 张妲;郑建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