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合集下载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

它源自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戏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通过这个角色展现出的复杂心理状况。

俄狄浦斯情结描述了一种人类心理中的无意识欲望和恐惧的现象,尤其与个体与父母关系息息相关。

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主人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后与母亲结婚,随后才揭示出真相。

这个故事中的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与父母的陌生化关系,引发了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心理现象的探索。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恶意和禁忌,即父母之间的性关系产生的欲望。

这种欲望一般被压抑于潜意识之中,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通过梦境、白日梦和一系列心理过程透露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欲望并非是个体的自发想法,而是源于人类心理的本性。

俄狄浦斯情结还涉及对亲子关系的冲突和竞争。

在个体的生长过程中,父母之间的爱和性冲突的解决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这种冲突不能有效解决,个体可能会陷入性别认同和父母关系困扰的心理状况中。

这就是为什么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称为儿童心理混乱的一个表征。

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了俄狄浦斯情结与个体个人成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这种情结并非是独特的,而是反映了人类心理的普遍性。

每个人都有无法避免的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的真相和情感,这些感受不仅在个体的心理中起作用,也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艺术、文学等。

除了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之外,俄狄浦斯情结还涉及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可能产生不同的父母关系模式和家庭价值观,从而影响到个体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和表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某些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所差异。

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为心理学家和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欲望和父母关系的复杂性。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

它描述了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主要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

这种情结表现为儿童对异性父母的性欲望和对同性父母的敌意冲动。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

据传说,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后来,他知道真相后,承受不了内心的痛苦,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了自己。

弗洛伊德用这个神话故事来解释儿童对父母的爱恨情绪。

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儿童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依恋,同时对父母的爱恨情绪也在无意识中形成。

这种情结在儿童3-5岁时达到高峰,然后进入潜伏期。

在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会再次出现,但可以通过对象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

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个体的性格形成、欲望倾向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人在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

然而,在现代文明和社会规
范的约束下,这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和转化。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1000字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个体通常在儿童时期,到达性快乐阶段时,曾被周围的人以及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批判、期待等心理力量所束缚,导致心灵深处不断出现非法欲望。

这些欲望不能公开表露,却对自己产生无法抵挡的吸引力,从而发展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内向的挣扎状态。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了解释汉斯的恐惧症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按照汉斯的描述构建了一个故事:一个少年式独生子,家里有一个新生婴儿,他曾经拥有的母爱就分流到了新生儿身上,因此少年就产生了父亲是个威胁自己的人的想法,产生了一种渴望婚姻又害怕的矛盾感觉。

他在梦中看到一头大马,这头马本身可能是代表父亲的符号,后来这头马又变成了一个女孩的化身,于是汉斯心中就产生了既想娶这个女孩,又害怕她会比较亲近自己父亲的矛盾心态。

俄狄浦斯情结并不只是适用于男孩或少年,女孩或女性同样具有类似的内心冲突和抵抗。

然而弗洛伊德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种情结更多发生在男孩身上,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男性在早期的发育阶段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剥夺、强加等压力,从而导致了一种被迫压抑自我的矛盾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很难找到适当的解决方式来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很多时候,这种困境可能会演化为一种长期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伴随个体一生,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

理解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和寻求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许多具有类似性质的问题,比如:情感上的矛盾、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自由又惧怕失去、自己期待、家庭和教育中的受限等等。

这些问题的传统解决方式可能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或寻求更多的建议来缓解自己的困境。

然而,这些方法有时可能无法直接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个体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内心感觉,以及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种内省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却是必要的,只有在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后,个体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束缚,拥有更健康自由的生活方式。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病理学解读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病理学解读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病理学解读俄狄浦斯情结是指在个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儿童对父亲的欲望与母亲的竞争的焦虑,以及对儿童性欲望的禁忌等心理因素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它是由儿童时期的家庭关系和性发育经历对个体心理产生的一种影响。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病理学解读主要关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关系与心理发展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与个体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作为权威的象征,母亲则是儿童的主要依恋对象。

儿童在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分化会渐渐形成。

父亲在儿童的心理中具有权威和竞争对手的双重身份,而母亲则是被儿童欲望与竞争的对象。

二、禁忌与焦虑的发展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是儿童对性趋向和禁忌的认识与体验。

儿童在性发育过程中会产生与父母性关系相关的各种情感与需求。

然而,社会文化对于儿童性欲望的表达有所禁忌,并通过道德规范与社会制度对其进行抑制。

这种社会禁忌与儿童性欲望的冲突引发了儿童心理上的焦虑。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为了应对来自禁忌与焦虑的冲动和冲突,儿童会形成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个体为了防止冲突与焦虑的自动心理过程。

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形式包括否认、投射、倒退等。

四、心理成长与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是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要促使个体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有利于儿童性发育的良性成长。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合适的家庭教育和性教育,以及适度的社会支持和接纳,个体可以逐渐摆脱对父母的竞争焦虑和性欲望的禁忌,从而实现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结:俄狄浦斯情结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结构,它关注于家庭关系、禁忌与焦虑的发展、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以及心理成长与解决等方面。

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对于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个体可以更好地解决俄狄浦斯情结,实现心理健康的发展。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

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展开编辑本段情结原型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详细概述: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oidipous 在希腊文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

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Corinth)的国王波吕波斯(Polybus),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

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

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

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Sphinx)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

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俄狄浦斯情结不?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名词哦!俄狄浦斯情结啊,就好像是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一种纠结又奇妙的情感。

咱就说啊,这就好比你特别特别喜欢一个东西,明明知道可能不应该去追求,但就是忍不住心里痒痒,想要去得到它。

就像小时候,你特别想吃那颗摆在柜子最高处的糖果,明知道大人不让拿,可就是心心念念,这差不多就是那种感觉啦!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呢。

它说的是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的时候,对于幼儿来说,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哎呀呀,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急,听我慢慢说。

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对妈妈有着特别的依赖和喜爱,看到爸爸和妈妈亲近就会有点小吃醋呢。

女孩呢,可能会觉得爸爸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想要独占爸爸的爱。

这其实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哦。

“哎呀,那这不是很奇怪吗?”你可能会这么问。

嘿嘿,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呀!这就像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谁没有过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情感呢?而且哦,这种情结如果处理得当,并不会对我们的成长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反而可能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呀。

就像有些孩子会特别黏着一方家长,有时候还会表现出一些小小的嫉妒。

所以啊,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它就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

我们要正确地去认识它,理解它,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碍。

我觉得呀,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复杂又有趣的心理现象,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呀!。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

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

恋母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恋母情结。

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母情结,而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有恋母情结。

相传希腊神话中,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死生父,娶母为妻。

弗洛伊德以此来描述性器期出现的儿子依恋母亲、害怕父亲的情况。

他认为男孩对母亲会发生爱恋,而对父亲怀有杀机;为取得母亲的爱情而与父亲竞争,既潜意识地想取代父亲占有母亲,同时又很现实地承认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从而压抑着对母亲的性冲动,并在心理上以父亲自居,把对父亲的恨转为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以此来博得母亲的爱。

这种恋母情结是儿童性欲发展的高潮,也是性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通常情况下,男孩由于害怕父亲的惩罚——阉割,而产生阉割焦虑,并对此进行压抑,恋母情结便逐渐消失。

弗洛伊德的这种主张受到了新弗洛伊德学派的批评,认为恋母情结的理论没有科学根据。

弗洛伊德也承认许多人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情结,许多儿子和父亲、女儿和母亲感情十分融洽,毫无敌意。

但弗洛伊德辩解道,前一种情况是由于恋母情结完全被压抑了,后一种情况是同性恋的表现。

影响“恋母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及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期。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因为“恋母情结”的父母不是我们生理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意象,父母的形象都是经过加工后保存在意识领域里的虚像,这个虚像总是集多种优点于一身,具有超现实的完美性、崇高性,是现实个体的理想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主动对这些形象加以修改,使其符合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

因此,有些人否认自己曾有过“恋母情结”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人的“恋母情结”,只是一种隐性的对父母亲的依赖,由于学习或成长的需要,他们逐渐会远离父母,与家长的实际距离相差的越遥远,分离的时间越久远,他们对父母在心理上依恋就越弱。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一种深藏在心灵深处的、基于家庭的复杂心理结构。

在中式文化中,俄狄浦斯情结同样深入人心,并且在中国的审美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中式审美的角度来探讨俄狄浦斯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往往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结。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母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以及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恋情感,都蕴含着深厚的俄狄浦斯情结。

又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对于他的师父如来佛祖的爱戴和忠诚,也体现了亲情关系的复杂性和深邃性。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家庭关系、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都在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古代绘画中也常常出现俄狄浦斯情结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因此很多作品都以家庭关系、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为题材,表现出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刻领悟和表达。

比如在《清明上河图》中,画面中呈现出了丰富的家庭生活场景,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家庭、亲情的珍视和依恋。

这些绘画作品凸显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情感表达和诠释,深刻地凸显了中国人对于家庭、亲情的深沉神往和忧伤之情。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比喻和意象也常常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结。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以“家”和“亲情”作为比喻的对象,通过对家庭和亲情的赞颂和抒发,传递出了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心感悟和诠释。

比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猎户白发穷儿女,急流江残照里遥”一句,表达出了对于家庭的依恋和忧伤之情。

这种对于家庭、亲情的赞颂和抒发,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理解和情感诠释。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由维也纳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一种心理现象和理论,用于解释儿童期发展中的一种性心理冲突和人类性心理发展的模式。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主角俄狄浦斯。

在这个神话故事中,俄狄浦斯自己杀了父亲,并与母亲结婚生子,而在得知真相后感到极度的内疚和困惑。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3岁到6岁之间,孩子会对父母的性别和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

男孩会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而对父亲抱有敌意和竞争心理。

这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类似地,女孩也会经历一个类似的情绪和心理冲突,被称为“厄丢兒情結”。

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对于性别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男孩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接受,但他意识到这与父亲的存在产生冲突。

因此,他会将父亲视为对手,并试图与之竞争,以获得母亲的青睐。

这一过程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阵痛”。

最终,男孩们会接受现实,放弃与母亲的竞争,并在父亲的引导下迈向社会。

在女孩的情况下,她们也会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和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意识到只有与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父亲的支持。

因此,在儿童期,女孩渴望与母亲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而与父亲之间的竞争较少。

这一过程被称为“厄丢兒情結的寂静”。

最终,女孩们也会放弃与父亲的竞争,并在母亲的引导下,向社会迈进。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对个体的性格发展和情感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解决方式不当,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和性格障碍的出现。

例如,男孩可能对同性性别有一定的敌意和竞争心理,而女孩可能会对自身的性别角色表达不适应或困惑。

然而,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心理学界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太多的实证研究支持,并且对性别角色和发展的解释过于简化和狭隘。

总的来说,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理论,用于解释儿童性心理发展中的一种心理冲突。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如下:
“俄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这个术语源于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

弗洛伊德以此分析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

他说,《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

这三部作品都出自大手笔,同为世界文学名著,分别出现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类精神中普遍存在的恋母仇父倾向的无意识升华。

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

原作中的情节体现
《俄狄浦斯王》中,年轻的俄狄浦斯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 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且之后娶了生母伊 俄喀斯忒,还生下两子 两女。十六年后,国家突遭瘟疫,经神明指示,俄狄浦斯王在找 见真情的途中逐 渐发现了自己杀父娶母的事实。最后伊俄喀斯忒 上吊而死,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进行自我放逐。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主要来自王后伊俄卡斯忒安慰俄狄浦斯的说辞:“偶然控 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别害怕 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地生活。 ”
最新研究
乱伦,普遍存在的欲望?
父母该如何看待孩子“稚趣”
当孩子长到几岁大,对母亲的独占早已结束,通常会与同性的父母更亲近,并开始与异性 父母拉开距离——这就是认同的阶段。 例如,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喜欢跟父亲踢足球,坐他的车兜风,跟他聊天,穿他的衣服,学 习他走路和说话的方式,经常跟朋友提起自己的父亲,甚至不喜欢母亲到学校接他。母亲 们一般能够理解儿子的行为,心里知道无论如何,儿子回到家里还是和自己亲的。特别是 遇到挫折的时候,最男子汉的孩子都会寻求母亲的庇护。 几岁大的女孩则对父亲比较狠,让女儿亲近父亲是比较难的。当父亲要亲几岁大的女儿, 她们会躲开:“爸爸,不要管我。”这时父亲不能强迫,才可能和女儿在情感上取得亲近 。这好像喂鸽子,你拿着饲料追着它们喂,它们会躲得远远的,当你坐着不动,它们自动 就会过来吃。 偶尔,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性的兴趣。通常家里的人都能觉察出来,甚至当成笑谈,但孩子 会被父母的忽视和家人嘲笑深深伤害。卡拉苏称,这种兴趣不完全是性的,孩子并没有做 出性行为的意思,只是希望得到爱。这种爱超出了孩子的年龄,是成年性爱的萌芽,其特 征是有着强烈的冲动。卡拉苏建议,父母应当允许自己成为孩子过渡时期的欲望对象,包 容他们的欲望,看护他们逐渐成熟,为他们日后的亲密关系等人际关系做好准备。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1、概念简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

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

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

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

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1]2、理论分析拉康拉康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派学者,他认为与其从生理的现实角度去批驳,还更不如说可以用一种象征的意味去加以理解俄狄浦斯期的作用。

父亲的出现起到了一个综合的作用,把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理想的自我以及孩子与潜在的阉割者进行了必要的分离。

俄狄浦斯冲突中的阉割焦虑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真的就是生理上的恐惧。

谈到想象世界里的象征意味,必须要有一个意识,我们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身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
9
• 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孩子心目中 在Oedipus时期中的这种嫉妒和 内在的一些负性情感并没有被处 理好,就此残留了下来,直接影 响到了他成人时期事业和关系的 发展。他对父亲的无能感使他把 对母亲的不满投射到了女友身 上, 直接影响到了他和女友关系 的健康发展,而且同样的循环一 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他的潜意 识中,他是不能超越父亲的,所 以他不能处理好自己的嫉妒。
.
7
• 还有他的对父亲的嫉妒,他仍然是以 “你可能是对的吧”,或者“我没有 这么想过”来推搪,换言之,他虽然 勉强表达出了父亲唤起的某些感受, 却并没有将这些直接与他内心中对父 亲的恐惧联系到一起,直到最后,他 突然意识到,原来潜意识里他仍然认 为他是不可能超越父亲的。
.
8
• 同时,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另一个问题, 何以父亲唤起的这种嫉妒为什么使他 认为女友背叛而且廉价呢? 原来在他和 母亲的隐密的连结中,他一直不能承 认的是他确实在儿时,在母亲怀着他 的弟弟的时候,曾经经历了非常痛苦难 熬的嫉妒,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 经这么好了,而母亲仍然要接连给他 生了两个弟弟,在他的心目中,这是 母亲对他的背叛. 而且他清楚的记得当 他心怀不满闷闷不乐的时候,而父亲 却在餐桌上逼他开口说话时内心感觉 到的羞辱。事情变得有些眉目了。
.
3
• “俄狄浦斯症结“暗示着一般人有极 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 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 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 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 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 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 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 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 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 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 分析的事情。

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

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

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这可是心理学领域中相当有趣且复杂的概念呢。

俄狄浦斯情结最初源于古希腊神话。

俄狄浦斯这个人物啊,他的命运那叫一个曲折离奇。

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还娶了自己的母亲。

哇,这在我们现代的伦理观念里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从这个神话故事出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里,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指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对异性父母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对于男孩子来说,他会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爱恋,同时呢,又把父亲视为竞争对手,会有嫉妒父亲、想要取代父亲的心理。

女孩子则相反,她会对父亲产生爱恋,而对母亲有一些复杂的情感。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哦。

你看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时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

家庭中的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本能地寻求亲密感和安全感。

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特别黏着妈妈,不希望爸爸和妈妈过于亲密,看到爸爸和妈妈拥抱或者表现亲昵的时候,他可能会表现出不高兴,甚至哭闹。

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很微妙的体现。

这种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它不是一种病态的东西,而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

不过呢,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那可能就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能看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家庭关系中,如果父亲角色长期缺失,男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母亲,在他成长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后,在寻找伴侣或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困惑。

他可能会不自觉地寻找像母亲一样的女性作为伴侣,而且在与同性竞争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攻击性或者不自信。

女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关系过于紧密或者过于疏远,在她未来的恋爱关系中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俄狄浦斯情结虽然是从西方的理论体系中发展出来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类似的现象。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生命困境的反思,以及对命运和自由意志的挣扎。

在中式审美中,俄狄浦斯情结深植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

中国文化追求的是人类一切美好品质的完美统一,而这种统一是用“天人合一”来表达的。

天即万物,是宇宙中的自然之力,无所不在。

人则是万物的主角,是世界的中心。

万物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哲学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是非常深刻的。

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愚哉。

”这句话表达了每个人生命过程中的基本困境:生而知之,接受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继承;学而知之,探求人类文明的深度和广度,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修养;困而学之,对人类文明和自身生命的困境和矛盾进行反思和挣扎。

在中式审美中,人物形象往往被赋予强烈的生命感。

他们经历了生命的起伏和沉浮,经历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碰撞。

追求完美,同时也容忍缺陷,寻求一种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道德、美感与生命的统一。

在古代的戏曲、小说、诗歌以及绘画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思想元素比比皆是。

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角色,他们都是从生命困境中走出来的英雄人物。

他们临危不惧,在命运的反抗中展现出崇高的意志力和精神品质。

他们追求的不是权力和财富,而是人类文明的升华和个体生涯的完美境界。

同样,中国画也是一种充满了生命感的艺术形式。

传统的水墨画不仅表现了万物的生命力,更是表现了作者对自身身份和生命的反思。

毛笔、墨汁和宣纸的交融,成就了中式画面的神韵和灵气。

水墨画的创作往往是一个过程,即叠加和磨合的过程,画家需要在材料和技术之间不断挣扎和探求,以达到艺术形式和审美效果的完美结合。

在当代的中式设计和建筑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元素也得到了发扬。

例如在建筑设计方面,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流动和升降,强调建筑物与人类文化的自然融合。

建筑师需要考虑到人类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定位,将建筑物的整体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由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角色所引发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一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反抗。

本文将探讨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起源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在《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中,主人公俄狄浦斯杀死了他的父亲拉奥斯,并娶了他的母亲约克忒,而他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当真相揭示后,他感到极度的愤怒和绝望,并最终自杀。

特点俄狄浦斯情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母亲情结: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开始重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情结表现为对于母亲的情感依赖和无法解脱的迷恋。

2.父亲反抗:俄狄浦斯情结中,主人公对于父亲的反抗表现为对父权的抗拒和对父亲的敌意。

这是由于对父亲的竞争和对父亲权威的反感所导致的。

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俄狄浦斯情结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1.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情结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后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甚至产生一种对母亲的迷恋。

2.父亲反叛: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反抗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父权的厌恶和对权威的反抗。

这可能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和理解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总结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源自于古希腊悲剧中角色的心理现象。

它表现为对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反抗,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一情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并指导我们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亦译俄狄浦斯情结。

是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用语。

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Oedip-us〕无意中杀父娶母的神话故事。

背景介绍恋母情结又称作俄狄浦斯情结。

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借用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神话故事情节而自撰的术语概念。

神话名称为(俄狄浦斯王),描述俄狄普斯王子命中注定他必定杀死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母亲为妻,他虽然终生小心,竭力防止,但仍在不知不觉中犯下杀父、娶母两桩大罪,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心愿,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即憎母爱父的本能心愿,又称“伊赖克特情结〞。

人的这种本能心愿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防止,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它延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致使人总是产生悔罪之感,因此,这种恋母或恋父情结,被弗洛伊德视之为宗J和道德的起因,由此则道德的起源自然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的生物本能一性欲1]。

主要内容恋母情结原义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

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妒忌和仇恨等复合情绪。

相传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因应验一个神谕,无意杀死生父,娶母为妻。

弗洛伊德借此论证儿童性心理的特征。

认为儿童在性器期〔3~5岁〕男孩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竭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

到了青春期,这种冲动还会出现。

直到有了X爱对象才会获得解决。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畏惧父亲的阉割,而逐渐排除恋母情结。

女孩伊谛普斯情结的产生意味着爱的对象从母亲转向父亲,这一情结在女孩意识到自己没有“阳具〞时到达了顶峰。

如不能很好得到解决就会成为未来神经症的根源2]。

新弗洛伊德主义批判恋母情结缺少科学依据,弗洛伊德自己也成认许多人并未表现出这一情结,许多男孩和父亲、女孩和母亲感情十分融洽,毫X意。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

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

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

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古希腊传奇里,有这样一个预言:俄狄普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万分震惊,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饿死。

但是有个流浪牧人发现了他。

把他送给邻国的王和后当儿子。

俄狄普斯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父母是谁。

长大以后,他创造了许多英雄事迹。

而得到底比斯女王为妻。

不久,一场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斯,然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是不久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

他也发现原来与他共享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

预言一一实现了。

俄狄普斯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俄狄普斯王故事的梗概。

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

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

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一般人度过一生而不晓得自己身上有这种感觉。

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识这些感觉。

因为这种认知对一般人的打击太大,常会使他不知所措。

所以当这些感觉出现时,他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恐惧“别人会怎么想”。

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

它们在那里不断想冲破它们的监
牢。

这个监牢即是我们对良心的畏惧。

造成心理症的就是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

有时候,潜意识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

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

这种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

俄狄普斯情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我们常可以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

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太过分想结婚(或离婚)。

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结如果愈强,就越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

对本身的这种问题相当了解的人,往往是情绪相当健康的男女。

“俄狄普斯”情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

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

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

因为这个缘故,俄狄普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

/news.php?id=17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