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述评_吕晓俊
社会公平的涵义及理论评述
社会公平的涵义及理论评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当然,与经济社会急剧发展相伴随的,是国内社会矛盾同时日益凸显,诸如富差距拉大、阶层分化加剧、社会冲突与不稳定等等。
当下,国民大众对日益凸显的社会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表现极大的不安和不满情绪,使得如何有效协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权衡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主题。
当个体受到社会不公平或不公正待遇时,往往会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过激行为,诸如抱怨、拒绝甚至攻击他人。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公平开展了数十年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不平等厌恶理论、情绪满足理论、利他性理论和互惠理论来解释社会公平加工。
本文介绍社会公平的涵义及其研究范式,回顾不同学科对社会公平的理论解释,并分析各种理论对当前中国社会公平的可借鉴性与意义。
1社会公平的涵义及其研究范式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社会规范,公平概念由来已久。
我国春秋时期便有社会公平思想的记载。
比如,《论语?季氏》中有“不患寡而患不均”。
西方社会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则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实现公平正义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正义即合法、正义即平等和正义是优良政体的核心原则。
现代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将公平定义为自我收益与他人收益的比较,强调社会公平是人类追求理想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
目前研究者采用最后通牒任务(Ultimatum Game, UG)来探究社会公平加工。
该任务由两名玩家共同完成,其中分配者提出双方如何分配特定数目金钱(如10 元)的方案,然后反应者决定是否接受此分配方案:如果反应者接受分配方案,则双方将获得相应的金钱;如果反应者拒绝分配方案,则双方均一无所获。
大学生教育公平感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公平感的文献综述引言:教育公平一直是国内外很多教育家及学者关注的重点,而教育公平是一个主观价值判断范畴,具有主观性教育公平又是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
其主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公平感。
对教育公平感的研究相对于教育公平来说要少很多。
对教育公平感的研究是评价现行教育体系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一.教育公平(一).教育公平的内涵对教育公平内涵,由于视角不同,对其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百家争鸣。
即使从同一视角出发,其内涵界定也不尽一样,但综合起来大家比较趋同以下观点:(1)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I(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权力的平等和机会均等这两个基本方面。
II(3)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
III(4)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IV综合上述观点,得出的我的观点:教育公平是指国家范围内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合理,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平等、自由的享用各种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设施等。
I百度百科教育公平II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2002III朱小蔓、陈如平《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2007IV郭喜永、迟长伍教育公平内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二).有关教育公平的理论、观点Ⅰ、国外公平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科尔曼的公平理论美国学者科尔曼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括四层含义:向人们提供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为所有儿童,无论社会背景如何,提供普通课程;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在同一特定地区范围内教育机会一律平等。
公平理论研究评述
公平理论研究评述一、本文概述公平理论,作为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旨在探讨人们在面对各种社会和经济资源分配时的心理感知和行为反应。
自其诞生以来,公平理论在解释和预测个体及群体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公平理论的历史发展、核心观点、应用领域以及现有研究进行评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理解公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对公平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潜在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公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挑战,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公平理论的历史发展公平理论,作为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发展脉络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与正义原则。
然而,真正将公平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经济与管理实践的,则是近现代的学者和思想家们。
早期的公平理论主要围绕着“分配公平”展开,即探讨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方式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有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收入分配论”,他们均强调了劳动和资本在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公平分配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公平理论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
程序公平强调的是决策制定过程的公正性,即每个人都应按照相同的规则和标准来对待;而互动公平则关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如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解释与听取意见等。
这一时期,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和特纳的“程序公正理论”等著作,为公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平理论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涵盖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例如,关于“信息公平”的研究,关注信息资源的获取、使用和分配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平等;而“组织公平”则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实践、员工参与和激励机制等如何影响员工的公平感和工作绩效。
社会心理对公平决策的影响
社会心理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人类社会存在着繁杂的利益关系和不同层次的社会交往。
在这些复杂的环境中,公平意识和公平决策成为维持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因素。
然而,社会心理现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心理机制。
首先,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群体认同与公平决策密切相关。
人们往往倾向于将自己与特定群体或者身份联系起来,从而产生群体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公平决策的态度和行为。
当某一决策与自己所认同的群体利益相悖时,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该群体有利的决策,并不顾公平原则。
换言之,社会心理中的群体认同会对公平决策造成偏差。
其次,社会心理现象中的从众行为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从众行为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无明确正确答案或者不确定情境时,倾向于依从他人行为的心理现象。
在公平决策中,当个体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容易被他人的行为或者意见所左右,导致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从众态度。
这种从众现象可能使个体在面对公平决策时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而选择与他人保持一致,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社会心理现象中的自我认同也在公平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可以是个体自我价值、自我意义和自我认同感的具体体现。
当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受到威胁时,他们倾向于采取更加保守和自我利益为出发点的决策。
这种保守倾向在面对需要公平考量的情境下,可能会对公平决策产生消极影响。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社会心理现象中的道德心理和经验积累等也会对公平决策造成影响。
道德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道德决策时,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和道德行为的偏好。
个体的道德观和道德标准往往会影响他们对公平决策的态度和行为。
而经验积累则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所接受的教育对他们对公平决策的影响。
个体的经验和教育背景会影响他们对公平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公平决策的态度,从而在决策中产生有别于他人的偏好。
总结来看,社会心理在公平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影响社会公平感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影响社会公平感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因为它直接触及到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
社会公平既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社会公平环境所决定的,也是由个人对社会公平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评价所决定的,即是由客观社会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共同决定的,既体现在个体心理层面的感受上,也体现在社会结构合理性的标准上。
社会公平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收入、地位和声望与其他人比较或者与自己过去比较而获得的一种主观评价。
社会的公平是通过大多数人的社会公平感体现出来的,如果大多数人社会公平感的满意度比较高,那么,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体现得比较好;相反,如果大多数人社会公平感的满意度比较低,那么,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当然,社会的公平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社会公平感的获得与个人的各种主观心理因素有关,也要受到各种客观社会因素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公平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能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横向的社会比较或纵向的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的比率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的贡献与报酬的比率进行比较,如果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
除了横向比较以外,人们还会和自己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所获得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才觉得公平。
社会公平感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
因为它既包含着个人对自己收入、地位和声望的期望程度,也包含着个人对这些方面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标准。
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同,价值标准不同,比较的参照系不同,对自己、对社会的期望不同,所获得的社会公平感就不同。
所以,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人社会公平感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其中,工作和奋斗的目的就是价值选择,这是影响社会公平感的核心,决定着比较的标准,以及对比较结果的评判。
人类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公正
人类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公正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思维和情感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思维的学科,探讨了人类的社会交往、态度形成、认知过程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社会公正。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人类对社会公正的感知、评价和行为表现。
一、社会公正的概念与重要性社会公正是指社会资源、权力和机会的公平分配以及行为的公正评判。
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一种公正的机制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平稳运转。
人类社会的公正原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关注焦点。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公正1. 社会公正的感知社会公正的感知是人们对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资源、权力和机会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观评价。
个体能够感知到不公正的行为或者制度,进而产生不满、愤怒或者抗议等情绪。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公正与否的判断不仅受个人经验和偏好的影响,还受到公平感知的心理机制的调节。
2. 社会公正的评价社会心理学关注人们如何评价社会公正,认为这与人们的价值观念、信念以及社会经验有关。
对于一个公正的社会,人们普遍认同其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依据公正原则进行决策的正当性。
而对于一个不公正的社会,人们往往会对其进行批评和质疑。
社会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评价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幸福感和满意度。
3. 社会公正的行为表现社会心理学研究还关注人们在面对不公正行为时的行为表现。
人们往往会通过道德反对、抗议行动等方式来维护社会的公正。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了个体参与公益、支持社会公正的行为,揭示了人们为什么会选择为社会公正奋斗以及个体特质和社会环境对公正行为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在促进社会公正中的作用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对于社会公正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更重要的是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科学的支持和指导。
社会公平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公平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引言社会公平感是指人们对社会中机会、资源和权益的分配是否公正的主观感受。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平感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社会公平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现状分析社会公平感的测量方法社会公平感的测量有多种方法,常用的包括问卷调查、社会实验和心理实验等。
其中,问卷调查是运用最广泛的测量手段,可以通过主观评价和个体感受来反映社会公平感。
社会公平感的总体水平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公平感在不同地区和群体间存在差异。
部分地区和群体的社会公平感较高,表现为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满意度;而另一些地区和群体的社会公平感较低,存在社会不满和不安定的现象。
社会公平感的差距分析社会公平感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之间。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机会、资源和权益的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平等现象。
这种不平等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感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因素分析政治制度与社会公平感政治制度对社会公平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在民主政治制度下,人们有更多的参与权利和表达渠道,从而促进了社会公平感的提升。
而在专制政治制度下,政治权力的不对称和个人权益的忽视会导致社会公平感的下降。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感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社会公平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有助于改善社会资源的分配,提高社会公平感。
然而,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分配不公平也会影响社会公平感的形成。
社会制度与社会公平感社会制度是社会公平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因素。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的公正性和执行力对于社会公平感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非法治社会中,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待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感会受到抑制。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公平感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公平感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文化价值观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平等和共享,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平感;而另一些文化价值观则强调等级和差异,可能会抑制社会公平感的形成。
社会正义与公平感的心理学探讨
社会正义与公平感的心理学探讨引言:社会正义与公平感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且重要的概念。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面对社会中的不公与不平等时,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即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社会正义与公平感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正义的心理学原理社会正义是指人们对社会中公正与公平的评判和期待。
人们普遍认为,社会正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天生具有对公平的敏感和追求。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对待他人是否公正进行评价,并对不公正行为产生负面情绪和不满。
二、公平感的心理机制公平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环境中的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观评价。
公平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心理机制的影响。
其中,参照群体和比较水平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将自身与其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评价自身的公平感。
比较水平则是指个体将自身的状况与自身过去或他人的状况进行比较。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个体的公平感会受到参照群体和比较水平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三、社会正义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正义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社会正义感知的缺失会导致个体产生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和抑郁等。
相反,当个体感知到社会中的正义与公平时,会增强其自尊心和幸福感,促进积极的心理状态。
因此,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四、社会正义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正义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正义的缺失会导致社会不满与不稳定的情绪的蔓延。
研究表明,当个体感知到社会中存在不公正现象时,会产生对社会秩序的不信任,进而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的发生。
因此,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感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社会正义与公平感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
个体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是人类天生的心理特征。
社会正义和公平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正义和公平感的维护,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如何保障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如何保障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在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方面,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
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至关重要,然而,不同社会群体在获取心理健康支持和资源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心理健康公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往往能够承担昂贵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费用,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相比之下,那些处于经济困境中的人们,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更别提为心理健康服务付费了。
这就导致了在面对压力和心理困扰时,他们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和支持。
教育水平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公平解决。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对心理健康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更早地察觉自身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
他们还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心理压力。
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可能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限,甚至将心理问题视为一种羞耻,不敢轻易寻求帮助,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地域差异同样不容忽视。
在城市地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相对丰富,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的精神科等较为常见。
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则大打折扣。
这些地区可能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医疗设施也相对简陋,使得当地居民在遭遇心理健康问题时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要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首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加大对心理健康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和弱势群体中。
这包括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心理健康服务设施、培训专业人员,以及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关键之举。
将心理健康治疗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降低患者的负担,让更多人能够看得起病。
同时,要优化医保报销流程,提高报销比例,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持续和有效的治疗。
教育在促进心理健康公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心理学在社会公正研究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社会公正研究中的应用导言:社会公正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领域。
在探讨社会公正的问题时,不可忽视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
心理学作为一门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上研究的科学,可以为社会公正研究提供深入理解和有效干预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社会公正研究中的应用,并从认知偏见、道德决策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认知偏见在社会公正中的影响人类在面对社会公正问题时,往往会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
认知偏见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于信息的错误处理或判断。
其中最常见的认知偏见是“同一性偏见”和“外群体偏见”。
同一性偏见使得人们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成员持有更正面的态度和看法,而对于外群体则持有更负面的态度。
这种认知偏见在社会公正中的应用可能导致一些不公正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在招聘过程中,面试官可能会对来自自己群体的申请者更加宽容和支持,而对来自其他群体的申请者持有偏见。
外群体偏见也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见,其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外群体偏见会导致人们对于其他群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持有偏见和歧视的倾向。
在社会公正中,外群体偏见可能会导致将正当的权益和机会剥夺,从而产生不公正的待遇。
心理学可以对认知偏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干预方法,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并改变其决策和行为。
二、道德决策在社会公正中的作用道德决策在社会公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面对道德决策时,往往需要平衡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社会公正中,道德决策与公平和正义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在资源分配中,个体需要考虑到公平和平等的原则。
心理学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和调查问卷等方法,探索人们在道德决策中的考虑因素和取向,从而帮助制定更公正的政策和规则。
同时,心理学也可以通过道德干预的方法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例如,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对于社会公正的认识和敏感度,从而使个体在道德决策中更加倾向于公平和正义。
三、社会平等的心理学角度社会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基石,心理学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和推动社会平等的实现。
心理学对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研究与倡导
心理学对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研究与倡导在当今社会中,公正与公平一直被认为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对于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研究和倡导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心理学对于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研究成果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倡导作用。
一、心理学对社会公正的研究社会公正的概念涉及到对资源的分配、机会平等和对待的公平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揭示了一些与公正相关的重要现象和机制。
例如,心理学家提出的“公平感知理论”就是一项研究社会公正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
公平感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资源的分配和对待是否公平,不仅仅取决于实际的分配情况,还取决于他们对公正的感知。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个体感知到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不满和愤怒的情绪,甚至可能采取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揭示了人们对于不平等的接受程度是如何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的。
比如,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于不平等的接受程度与个体的社会身份认同、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念等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人们对待公正和不公正的态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心理学对社会公平的研究社会公平主要指的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具备相同的机会和待遇。
心理学研究了一些与社会公平相关的重要问题,如偏见和歧视的心理机制、公平与正义决策的认知过程等。
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一些对待不同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这些偏见和歧视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而形成的。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这些偏见和歧视的心理机制,如认知偏见、社会认同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们对待社会公平的认知和态度。
此外,心理学也关注公平与正义决策的认知过程。
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公平决策时,往往会考虑不同的关键因素,如公平性标准、资源分配的效率等。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们决策的心理过程,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平性的建议和方法。
三、心理学对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倡导心理学对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在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 : 吕晓俊 ( 9 3 ) 女 , 苏 苏 州 人 , 海 交 通 大 学 国 际 与公 共 事 务 学 院 副 教 授 , 士 , 要 从 事 社 会 心 理 17 一 , 江 上 博 主
学和 组 织 行 为 学 研 究 。
公平对 于人 类社会 的重 要性 不言 自明 。哲学 家 罗尔斯 在 1 7 年 的《 义论 》 91 正 中指 出 :公 平 是 社 会 “
吕 晓 俊
( E海 交 通 大 学 国 际 与 公共 事 务 学 院 , 海 2 0 3 ) 上 0 0 0
摘 要 : 平 是 社 会 发 展 追 求 的 重 要 目标 。 社会 公平 感 是 对 社 会 公 平 问题 进 行 判 断 时 产 生 的 一 种 心 理 感 受 , 知 公 认 和 情 绪 因 素都 对 公 平 判 断 的形 成 产 生不 可 或 缺 的影 响 。 对 公 平 感 心 理 机 制 的 研 究 一 直 都 存 在 理 性 主 义 和 直 觉 主 义 之 争 , 者 强 调 人 类认 知 在 公 平 判 断 中的 作 用 , 后 者 则 更 重 视 情 绪 、 前 而 动机 等 热 认 知 机 制 对 公 平 判 断 的 影 响 。 在
第3 7卷 第 3期
V o . NO. 1 37 3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0URNAL oF HENAN N oRM AL UNI VER I M ay 01 .2 0
社 会 公 平 感 形 成 的心理 机 制 研 究 述 评
唐 朝吴兢 在《 贞观政 要 ・公 平 》 言 : 理 国要 道 , 中 “ 在 于公 平正 直 。 指 出治理 国家 的重要 原则 在于处 事要 ”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如何保障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如何保障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如何保障这一公平性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公平性的现状。
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地域、性别和年龄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和获得帮助的机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往往能够承担得起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而贫困人群则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
城市地区通常拥有更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而农村地区的人们在寻求帮助时可能面临诸多困难。
女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但她们在表达和寻求帮助时可能会受到社会观念的束缚。
青少年和老年人这两个特殊群体,也常常因为缺乏针对性的支持而在心理健康问题面前感到无助。
造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因素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贫困不仅限制了人们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还可能因生活压力而增加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社会文化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些传统观念将心理问题视为羞耻或软弱的表现,导致人们不愿主动寻求帮助,或者对他人的心理困扰缺乏理解和支持。
教育水平的差异也使得一些人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不足,不知道如何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
要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的一步。
我们需要在学校、社区和工作场所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消除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和歧视。
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从源头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同时,也要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让他们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或他人的异常,尽早寻求帮助。
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当加大对心理健康领域的投入,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建立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培养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感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感研究作者:刘迪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07期摘要:哲学家们和社会学家们都非常关心公平的问题,但是他们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
哲学家们侧重于研究社会的公平规范和宣扬社会的道德标准,而社会学家们则不然,他们更喜欢关注个体对于公平的主观感受、更倾向于琢磨个体对于公平的主观判断。
本文就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了个体公平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公平感;心理机制;理性主义;知觉主义公平,从古至今都是社会人生活存在的追求目标,是人类推崇的基本准则。
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进化形成了正义和公平的观念,以此作为约束自私、保持社会团结和谐的适应策略(Forgas,Haselton,&von Hippel,2007)。
罗尔斯曾在《正义论》中明确指出公平的重要性,他认为“公平之于社会制度就如真实之于思想系统。
”思想体系需要以真实作为基础,社会制度的维系也需要依托公平这一首要价值。
由于社会公平关系到一个国家秩序的公正合理性,因此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1. 公平的含义公平的概念由来已久,《管子·形势解》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颠;地公平而无私,帮大小莫不载。
”唐朝的吴兢在《贞观政要·公平》中也曾言:“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这些话都指出了公平在万物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治理国家需要处事公平正直的重要原则。
公平,不仅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中受到推崇,西方文化也一样重视对公平的探讨。
柏拉图就曾经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说公平正义是维护国家政治的第一品质。
在西方有关公平的文献中,公平(fairness)和公正(justice)是可以互相通用的两个概念,公平侧重于社会中人与物正当的秩序,而公正强调生活中人们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综合来说,公平指的是一种既合理又正当的状态,既存在于权利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情合理性中,又存在于社会成员不偏不倚的相处关系里。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如何保障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如何保障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我们在追求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和公平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保障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
简单来说,就是不论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如何,都能够平等地获得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并且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尊重。
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
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贫困人群往往更容易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但他们却因经济困难而无法承担昂贵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费用。
同时,贫困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也相对匮乏,专业的心理医生和治疗设施短缺,使得这些地区的人们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种族和性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公平性。
某些种族群体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时遭遇困境。
女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如职场性别歧视、家庭责任过重等,但她们获得的支持和关注有时却相对不足。
年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资源往往不足。
而老年人在面对孤独、衰老和疾病时,也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但社会对他们的心理需求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认知和应对能力。
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增加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资金支持,建立更多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治疗机构。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心理健康服务。
应用心理学对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影响研究
应用心理学对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影响研究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对于社会公正与平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人们思想、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运作机制,应用心理学可以为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提供有益的倡导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应用心理学在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关观点和研究成果。
一、心理刻板印象与偏见的研究心理刻板印象和偏见是影响社会公正与平等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用心理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对社会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供相关干预措施。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对不同族群、性别、年龄等群体形成刻板印象和偏见,这种心理现象会导致不公正的对待。
针对这一问题,应用心理学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手段来减少和消除人们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例如,通过扩大接触,让人们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深入交流,有助于打破对他人的错误认知。
此外,心理学家还可以通过认知重构的方式,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刻板印象,从而改变其对他人的评价。
二、公平正义感的培养与发展公平正义感是社会公正与平等的重要保障,而应用心理学可以通过培养和发展公平正义感来促进社会公平与平等。
研究发现,人们的公平正义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认识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因此,应用心理学可以通过直接教育和社会环境改变等手段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公平正义感。
在教育方面,应用心理学可以通过开展公正与平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并倡导他们在行为和决策中遵循公平原则。
此外,社会环境的改变也能有力地促进公平正义感的培养。
政策的制定者可以通过建立公正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为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条件,从而激发和维护社会公正与平等。
三、群体间对立与和解的研究群体间对立和冲突是造成社会不公正与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用心理学通过研究群体对立和和解的心理机制,为调解和解决群体冲突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表明,人们的归属感和同理心等因素与群体间的冲突和和解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 会公平性如何保障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如何保障关键信息1、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公平性的目标和原则目标: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心理健康服务的平等可及,减少因社会经济地位、地域、性别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服务差异。
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包容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2、政府在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公平性中的职责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和发展。
加大对心理健康领域的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3、社会力量在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公平性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和推广。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员工心理健康,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支持。
志愿者参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援助活动。
4、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的普及制定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学校、社区和工作场所。
利用多种媒体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消除歧视和误解。
5、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服务的保障关注贫困人群、残疾人、老年人、儿童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
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援助措施。
1、引言心理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公平性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障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特制定本协议。
11 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
然而,不同社会群体在获取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这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幸福,也制约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12 目的本协议旨在明确各方在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公平性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全社会共同努力,消除心理健康服务的不平等现象,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公平、友善的心理健康环境。
2、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公平性的目标和原则21 目标211 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心理健康服务的全面覆盖,确保无论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地域、性别、年龄等因素如何,都能够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治疗。
组织公平感在绩效评估中的作用机制
组织公平感在绩效评估中的作用机制
吕晓俊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05(025)003
【摘要】绩效评估是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也是其他人力资源决策的信息来源.由于绩效评估的结果直接影响组织资源的分配,因此绩效评估的公平问题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组织公平感主要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三个方面.本研究对三种公平感进行了理论回顾,并对它们各自与绩效评估满意感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组织公平感与绩效改进动机、绩效行为以及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绩效评估体系的若干建议.
【总页数】4页(P73-75,45)
【作者】吕晓俊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系,上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3
【相关文献】
1.绩效评估过程中组织公平感结构的实证研究 [J], 吕晓俊;俞文钊
2.特质情感对绩效评估程序公正感的作用机制及效应研究 [J], 江卫东;徐秋杭
3.绩效评估过程中的组织公平性研究 [J], 林琳;林刚
4.责任心在组织公平对建言行为影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J], 顾晓菁
5.组织公平感在绩效评估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J], 吕晓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事选拔的社会公平范式
Research on Social Justice Paradigm of Personnel
Selection
作者: 吕晓俊
作者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学系,上海200030
出版物刊名: 预测
页码: 41-44页
主题词: 人事选拔;心理评估;公平
摘要:本文从传统选拔的心理计量模式入手,分析指出仅仅关注评估工具的信度效度指标对有效的人事选拔还远远不够。
候选人在选拔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评价、心理反应会最终影响组织的选拔结果。
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组织公平理论充分重视候选人对选拔过程公平感知的社会公平范式,主要包括评估指标与岗位匹配性;评估过程的开放性;评估者的人际效率;评估信息的反馈四个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径来引导自身行 为。 比 如,我 们 对 前 期 获 得 的 信 息 给予更多权重,意味 着 我 们 也 许 受 制 于 最 初 的 公 平 印 象 ,也 许 在 无 法 知 晓 他 人 所 得 结 果 的 信 息 时 ,会 倾 向于更多地依赖过程信息进行公平判断。
总的说来,公 平 是 一 种 正 当、合 理 的 状 态,它 不 仅表现为社会资源 和 权 利 分 配 的 合 情 合 理 性,同 时 也表现为社会成员相处关系中不偏不倚的状态。然 而社会资源具有稀 缺 性 的 特 点,并 且 社 会 成 员 在 诸 多先天及后天因素 上 存 在 差 异 性,使 得 “合 情 合 理” 的状态很难达到,人 们 对 “不 偏 不 倚”的 评 价 也 呈 现 差 异 性。 因 此,所 谓 的 社 会 公 平,既 是 一 种 社 会 事 实,也是一种主观判断。可以认为社会公 平 感 就 是
社会公平的维度问题是这个领域研究的焦点。 《2006年世界 银 行 发 展 报 告》给 出 社 会 公 平 的 两 项 基 本 原 则 :一 是 机 会 公 平 ,即 一 个 人 一 生 的 成 就 主 要 取决于本人的才 能 和 努 力,不 应 受 种 族、性 别、家 庭 背景等因 素 的 影 响。 二 是 避 免 剥 夺 享 受 成 果 的 权 利 ,这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福 利 公 平 ,要 求 赋 予 每 个 人 以 享 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较多有关公平维度的实证 研究 来 自 组 织 管 理 学 领 域,1965 年 首 先 由 Adams 提出分配公平的概念[4],1975年 Thibaut和 Walker 提出了“程序公平”概 念,认 为 个 体 在 对 分 配 程 序 获 得控制 权 之 后,不 论 结 果 如 何 也 能 引 发 公 平 感 。 [5] 1986年 Bies和 Moag 关 注 在 程 序 执 行 时 人 际 互 动 方式与 公 平 感 的 关 系,并 提 出 了 “互 动 公 平 ”的 概 念 。 [6] 事实上互动公平主要体现在人际敏感性 和 信 息共享两方面,因 此 在 Greenberg 的 研 究 中 前 者 被 命名为互动 公 平,后 者 被 命 名 为 信 息 公 平 。 [7] 现 在 学 术 界 一 般 把 社 会 公 平 分 为 三 类 :发 展 机 遇 公 平 、收 入 分 配 公 平 和 社 会 权 利 公 平 [3]55 。
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吕晓俊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
摘 要:公平是社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社会公平 感 是 对 社 会 公 平 问 题 进 行 判 断 时 产 生 的 一 种 心 理 感 受 ,认 知 和情绪因素都对公平判断的形成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对公平感心理机制的研究一直都存在理性主义和直觉主 义之争,前者强调人类认知在公平判断中的作用,而后者则更重视情绪、动机等 热 认 知 机 制 对 公 平 判 断 的 影 响 。 在 这 一 领 域 未 来 的 研 究 中 ,内 隐 情 绪 、文 化 情 境 差 异 都 将 进 入 关 注 的 视 野 。 关 键 词 :公 平 感 ;心 理 机 制 ;热 认 知 中 图 分 类 号 :B84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2359(2010)03-0027-05
第 37 卷 第 3 期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0 年 5 月
Vol.37 No.3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May.2010
作者简介:吕晓俊(1973-),女,江苏苏州人,上海 交 通 大 学 国 际 与 公 共 事 务 学 院 副 教 授 ,博 士,主 要 从 事 社 会 心 理 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
公平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哲学家 罗尔斯在1971年的《正 义 论》中 指 出:“公 平 是 社 会 制度的首要价值,正 如 真 实 是 思 想 系 统 的 基 础。”罗 尔 斯 通 过 阐 述 “作 为 公 平 的 正 义 ”的 基 本 理 论 而 设 计 了人 们 相 互 奉 献 福 祉、公 正、和 谐、稳 定 的 理 想 王 国 。 [1] 社会公平也 是 理 解 人 类 行 为 的 关 键 因 素,个 体的行为深刻地受 到 他 们 是 否 感 知 公 平 的 影 响,当 人们感到公平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积极的亲社会行 为 。 [2] 公平的话题充满了组织管理、经济交易、法 律 政 治 、婚 姻 家 庭 等 各 个 重 要 的 社 会 生 活 领 域 ,引 起 了 各学科研究者的普遍兴趣。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相 关研究出发,对 公 平 感 的 概 念 进 行 阐 述,剖 析 其 动 因 ,力 图 为 社 会 公 平 领 域 的 研 究 提 供 有 价 值 的 补 充 。
唐朝吴兢在《贞观政 要 · 公 平》中 言:“理 国 要 道,在 于 公 平 正 直 。”指 出 治 理 国 家 的 重 要 原 则 在 于 处 事 要 公平和正直。
西方文化中对公平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柏拉 图 ,在 《理 想 国 》中 ,柏 拉 图 把 正 义 作 为 政 治 秩 序 的 首 要品质。正义意味 着 各 个 阶 级 各 司 其 责,每 个 人 安 分守己。事实上,在西方语 境 中,公 平 (justice)和 正 义(fairness)通 常 是 交 换 使 用 的,前 者 是 指 公 正 无 私 、不 偏 不 倚 的 态 度 或 行 为 方 式 ,而 后 者 侧 重 社 会 中 人或物的正当秩序 。 [3]13
一 、社 会 公 平 感 的 含 义 公 平 这 一 概 念 由 来 已 久,《管 子 · 形 势 解 》言: “天 公 平 而 无 私 ,故 美 恶 莫 不 颠 ;地 公 平 而 无 私 ,帮 大 小莫不载。”意思是 天 地 最 大 公 无 私,所 以 能 包 涵 一 切,容纳一切,公平 是 统 治 自 然 和 人 类 的 宇 宙 秩 序。
二 、社 会 公 平 感 的 认 知 动 力 机 制 有 关 公 平 感 形 成 的 心 理 机 制,长 期 以 来 存 在 着 理性 主 义 (rationalist)和 直 觉 主 义 (intuitionist)之 争。理性主义强调 主 要 通 过 认 知 过 程 判 断 公 平,这 是“冷认 知 (cold-cognition)”过 程,对 社 会 公 平 事 实的判断基于谨慎地评估权衡相关信息。直觉主义 者则提出在有些情 境 中,人 们 冲 动 的 反 应 导 致 快 速 的公平判断。强调理性认知因素在公平判断过程中 作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经 典 公 平 理 论 早在 1965 年,Adams提 出 公 平 理 论 并 考 察 了 分配公平感形成的心理过程。这个经典的理论认为 人们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投入与获得之比来判断 是否受到公平对待,人 们 通 过 社 会 比 较 获 得 公 平 感 受。比如两个员工 的 投 入 是 相 同 的,其 中 一 个 却 获 得 了 更 满 意 的 回 报 (高 薪 ,晋 升 ),那 么 另 一 个 会 判 断 自己的获得不公 平。 因 此 他 人 的 获 得 (与 其 投 入 相 比较)是个人形成公平感受的重要参照源 。 [8] 公 平 理 论 确 实 对 公 平 感 研 究 贡 献 颇 大,但 对 于 解释公平感形成 的 机 理 尚 存 不 足。 首 先,该 理 论 仅 仅考虑人 们 获 得 的 经 济 或 物 质 结 果 对 公 平 感 的 影 · 28 ·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08CSH02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稿 日 期 :2010-02-27
· 27 ·
对社会公平问题进行判断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它 基 于 对 社 会 公 平 事 实 “应 然 ”与 “实 然 ”状 态 之 间 关 系 的 看 法 。 对 不 同 个 体 (群 体 )而 言 ,认 知 经 验 、价 值 立 场 、实 际 情 境 等 方 面 的 差 异 性 ,导 致 社 会 公 平 感 的 差异性。
响 。 其 次 ,它 较 少 地 考 虑 公 平 感 形 成 过 程 的 影 响 ,也 很少涉及不公平 待 遇 反 应 的 决 定 因 素。 此 外,该 理 论无力解 释 和 不 同 参 照 源 比 较 引 发 的 各 种 行 为 类 型。
(二 )参 照 认 知 理 论 Folger在1986年 提 出 了 参 照 认 知 理 论。 该 理 论认为,当个体认为 有 另 外 一 种 可 能 存 在 的 途 径 可 以让其获得更好的 回 报 时,个 体 的 不 公 平 感 便 加 深 了 。 根 据 参 照 认 知 理 论 ,人 们 通 常 有 三 种 模 拟 认 知 : 参照 源 评 估,合 理 性 评 估,改 进 可 能 评 估。 首 先,参 照源是指可选择的、与 当 前 实 际 不 同 的 决 策 过 程 或 情境。比如在绩效 评 估 过 程 中,个 体 在 认 为 存 在 另 一种评估 的 方 法 可 能 比 目 前 的 这 种 对 自 己 更 有 利 时,便会产生不 公 平 感。 将 参 照 源 对 照 当 前 获 得 的 结果,人们开始想象 他 们 可 能 会 获 得 的 结 果 是 怎 样 的。不管分配原则 中 的 哪 一 条 被 破 坏 了,只 要 所 发 生的并不是应该 发 生 的,就 会 使 人 们 感 到 怨 恨。 其 次 ,在 比 较 现 实 过 程 和 参 照 过 程 时 ,个 体 会 考 虑 哪 种 参照过程比当前过程更公平。如果当前的程序不及 参照程序,那么他对 目 前 分 配 结 果 的 公 平 感 知 就 是 很低 的,相 反,则 有 较 高 的 公 平 感。 因 此,当 现 存 程 序的合理性被认为 不 及 参 照 程 序 时,个 体 便 产 生 强 烈 不 满 意 感 。 再 次 ,人 们 将 目 前 结 果 视 为 暂 时 的 ,公 平感通常受他们所期望的未来结果影响。头脑中出 现对未来 状 态 的 模 拟,是 一 种 对 改 进 可 能 的 评 估。 当 人 们 期 望 的 前 景 越 来 越 好 时 ,不 公 平 感 程 度 降 低 。 比 如 ,如 果 人 们 相 信 社 会 变 革 会 越 来 越 好 ,那 么 他 们 对目前分配的不满 意 感 就 会 降 低,但 如 果 人 们 没 有 这种评估,那么目 前 的 不 良 结 果 会 导 致 离 职,缺 勤, 以及低的绩效 。 [9] (三 )公 平 启 发 理 论 公平启发理论最 早 由 Lind 等 人 提 出 。 [10] 该 理 论认为个体通常会处于一种功能性的两难困境中。 一方面,参加一个社 会 组 织 能 帮 助 个 体 实 现 个 人 目 标,获得安全的社 会 身 份,另 一 方 面,对 组 织 权 威 的 屈 从 会 使 个 体 面 临 被 剥 削 (或 丧 失 身 份 )的 可 能 。 处 于两难困境中的个体因此不太能确定他们和权威之 间的关系。这种不确 定 让 个 体 疑 惑 “当 权 者 是 否 能 被 信 任 ”,“当 权 者 是 否 将 无 偏 地 对 待 自 己 ”,“当 权 者 是否将自 己 看 作 群 体 中 合 法 的 一 员 ”。Lind 指 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涉 及 功 能 性 社 会 两 难 的 决 策 是无所不在的,人们 也 无 法 计 算 在 各 种 社 会 关 系 中 的影响因素。我们 即 便 想 评 估 这 些 关 系,也 得 不 到 全面精确的信息。 因 此,人 们 依 赖 于 启 发 或 认 知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