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民居建筑特色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在布依族语言里,“布”是“族”或“人”的意思。
故旧方志中,有将布依族记为“夷族”、“夷家”、“夷人”者。
除自称之外,不同地区布依族之间还互相称为“布笼”、“布那”、“布土”、“布都”、“布央”、“布笼哈”等等。
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布依先民的房屋建造,沿袭古代的“干栏”式建筑,“干栏”的建筑历史,最早见于《魏书》“盖南蛮之别种,其科类甚多,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这说明布依族先民居住的地方是依山傍水,山下是林木茂密。
依树积木、以枝构棚、架木为巢,在树上巢居,这是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原始雏形。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布依族“干栏”式的民居建筑,其结构、造型、建筑技术、工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布依族在民居建筑上,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是传统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从形式上看,单独的一栋楼三间,也有一正两厢的三合院,有一正三厢的四合院。
在建筑工艺上一般都采用穿斗式,有五柱、七柱、九柱、十一柱、十三柱,俗称五个头,七个头、九个头、十一个头、十三个头不等,内部都采用木板平缝装修。
在建筑材料上,一般都采用木料,主要是以枫香树、杉木、松木和其它杂木等木材。
在房屋修建时其座向主要是依山而向,后面靠山,前面较为开阔,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传统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兼具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
以下是其建筑特色的介绍。
建筑风格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完全是由木材、土坯、石灰等天然材料制成,体现了“自然,环保,可持续”等现代建筑的理念。
寨子内部由斜坡式排布的多层楼房组成。
线条流畅,飞檐翘角,雕刻精致,整个苗寨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又与环境和谐相融。
窑洞房苗族窑洞居住形式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窑洞房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一大特色。
窑洞是人类利用天然石灰岩进行居住的独特形式,既保温又采光,还非常适合岩居人类的特殊习性。
窑洞房的外形一般为长方形,开口朝南,门前有小平台可以晾晒物品或种花种菜。
木结构建筑西江千户苗寨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其一大特色。
在寨子内部,每个院落里都有高大的天井式门廊,悬挂着苗族手艺人制作的老虎、龙、麒麟、凤凰等雕刻精细的木门头。
门廊的内侧有一条透明的甬道,进入甬道便是主体建筑——飞檐翘角的建筑,每栋建筑都有庭院结构,各别楼房之间用飞檐半遮盖,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苗族传统建筑学的构造方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苗族民居风格。
彩绘装饰苗族的彩绘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壁画王国”。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中也保存了大量彩绘装饰,丰富而细腻的图案和色彩相互映衬,展现出苗族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彩绘多以山水、花鸟、虫鱼、人物等为主题,形象逼真,颜色鲜艳。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窑洞房、木结构建筑以及彩绘装饰,全部体现了苗族的生活和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蕴含了苗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进布依族
பைடு நூலகம்
布依族的建筑用木头作主结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走进布依族
布依族简介
布依族,中国少数 民族之一。主要居住 在贵州。布依语没有 本民族文字,现在通 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 族以农业为主,种植 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享有“水稻民族”之 称。
它不是奢华的美,是大自然最真实的美。
用木头作主结构,住房 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 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 房。
布依族的建筑
文化风俗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 绚丽多彩。传统舞蹈 有《铜鼓舞》、《织 布舞》、《狮子舞》、 《糖包舞》等。传统 乐器有唢呐、月琴、 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 族人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服饰
男女多喜欢 穿蓝、青、黑、 白等色布服装。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喀斯特地形是世界上独有的地质地形,其特点是岩溶作用发育,地势起伏较大,有许多山峰、峡谷、河流、喀斯特洞穴,地下河、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流贯通,在居住和生产上都有独特的影响。
布依族是喀斯特山区中一个掌握了喀斯特地貌的民族,其居住地区集中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
本文主要针对布依族民居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历史源起布依族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传说中布依族是缅甸怀山地区的山民迁移至中国西南地区形成的。
他们在融合不断交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适应喀斯特山区的自然环境,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和社区。
二、彰显喀斯特山区的文化特点布依族的民居与自然和谐共生,地形和人文融为一体,体现了多种喀斯特地貌特征。
布依族民居一般被建筑在山坡上,采用的是斗拱式、壮丽的建筑形式。
屋顶有两层,一层为悬空建筑,一层为山坡上的建筑,房屋内部通风良好,充分利用喀斯特岩溶地形地貌特点,防止了潮湿。
建筑以粘土、石板、瓦片为主要材料,利用山体垂直建筑的特点,建设了便于排水的水渠、水井、水塘等水利设施,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布依族民居的内部布局和装饰也彰显着喀斯特山区的文化特点。
大多数布依族民居内部设计精美,悬挂着许多精美的挂画、剪纸、泥塑和木雕等艺术装饰品。
同时,布依族民居富有节日气氛,节日活动是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家族间感情的重要途径,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如“拜鼠”、“拜鸡”等,许多活动都与“喀斯特山区的文化特点紧密相连。
三、布依族民居与社会结构布依族民居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居内部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和组织结构。
一般来说,布依族家庭和家族结构较为稳定,继承和家族传统占据了重要地位。
布依族族人崇尚勤劳、辛勤、节俭和节约精神,尊重劳动,敬畏自然。
在传统的家庭和社区生活中,秉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了互助互养、相互尊重的社会风气,民居已成为布依族的代表。
总之,布依族民居不仅展示了喀斯特山区特有的文化、自然特点,也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勤劳、敬畏自然的精神和传统族规,成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布依族民居特征2
布依族民居特征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
贵州民间流传的俗语“高山苗、水仲家(即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岩旮旯”民居功能: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虫蛇猛兽之害,又可避免潮湿,下面还可以养猪牛,堆放农具,总的来说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
建筑结构:基本上是五格间。
中间由3根中柱支撑,每根中柱两侧分别为两根跨柱(也叫瓜柱)、两根二柱、两根三柱、两根檐柱支撑。
檐柱与二柱、三柱之间的分水有特定的比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柱四瓜”(即5根落地的长柱和4根悬在穿枋上的短柱)结构。
从调查的布依族地区民居来看,其主要继承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中的穿斗式结构,其内部全部木构架,节点是榫卯结合,不用一钉一铆。
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悬山式屋顶适合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因为悬山式屋顶在山墙之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样,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地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
平面布局:建造方式材料等方面均呈现不同,但是其平面布局却大同小异,而且自由灵活,富于变化。
、建筑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其中三合院居多,为典型代表。
以间为单位,以中间一间为家庭活动空间。
两侧为生活空间的方式叠加。
一般以三间五间七间较为多见。
如果这些空间不能满足家庭需要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可修建院落,再加上廊道、楼梯、吞口及一些灰空间。
堂屋空间的前导空间是吞口。
吞口是指布依族民居中堂屋的前面部分,是为了方便聊天等交流活动而设的。
它与外廊道一起组成外檐空间。
在平面上因凹进去一块,像是被人吞了一口。
故名吞口。
它也是联系两侧厢房的重要空间。
设有两门,可以从吞口直接进入两侧厢房,其进深不大,一般约为1.2米。
堂屋作为供奉祖先与招待客人之用,被隔为两间,后面部分作为老人房或者储藏间,两侧生活用房则分为两间,通过堂屋的侧门进入。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喀斯特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典型地貌类型,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民居风貌和文化景观。
其中,布依族是喀斯特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建筑以山寨为主,有着“钟灵毓秀,雄奇险峻”的特点。
布依族的民居多分布在群山之中,建筑风格以山石为墙、竹木为架,一般都是上下两层,底层为生活区,上层为居住区。
其建筑形式独特,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魅力。
布依族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木头。
喀斯特地区的石头资源丰富,布依族民居采用的是当地产的天然石料,如石灰石、花岗岩、大理岩等。
这些石材在经过工匠的巧手加工后,被用于墙体、地面和屋顶的装饰,使得民居更为坚固耐用,同时又具有独特的美感。
布依族民居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例如屋顶的设计。
喀斯特地区多是石头山峰,布依族民居的屋顶一般都采用“诺雍板”,即木条间垫上“芦洞草”和“草坪”,然后覆盖上厚厚的土石,使得屋顶与周边山林融为一体,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雨作用。
另外,布依族民居的建筑外观也十分注重装饰,多采用壁画、彩绘等方式进行装饰,增加了民居的艺术价值。
同时,在建筑的形式设计上也继承了布依族自然崇拜的传统文化,如平面布局的建筑一般呈现出八卦图、鱼形图、鹰爪图等。
总的来说,布依族民居建筑是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景观,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快速进程,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以期让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和传承。
布依族建筑特点
布依族建筑特点布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建筑艺术。
布依族的建筑特点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一些布依族聚居区,我们可以看到独特的布依族传统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示了布依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崇敬。
布依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环境适应性。
布依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地带,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因此,布依族的建筑往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他们善于利用山体的地形和坡度来设计建筑,使其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能更好地利用地势,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布依族建筑常常采用平房和楼房相结合的方式,使建筑在山坡上层层叠加,构成独特的景观。
其次,布依族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布依族人民对自然极其崇敬,认为山水灵动,山神水神有灵性。
因此,在布依族传统建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纯天然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石头和竹子。
这些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可持续性,还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营造出宜人的居住氛围。
同时,布依族建筑的外观通常也很朴素,没有夸张和浮华的装饰,更加突出了与自然的和谐。
另外,布依族建筑具有丰富的图案和装饰。
布依族是一个富于创造力的民族,他们擅长利用各种装饰物来装点家居和公共建筑。
布依族建筑的外墙常用彩绘或雕刻技法进行装饰,花纹多样且富有寓意,常常展现出布依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神灵的信仰和情感。
布依族还十分崇尚文化遗产,他们通常在建筑中保留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文化符号,让人们在这些建筑里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布依族建筑也在不断演变。
如今,一些布依族建筑已经融入了现代元素,采用了现代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
但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布依族建筑,都能够展现出布依族人民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总之,布依族建筑的独特特点是环境适应性、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丰富的图案和装饰。
这些特点不仅彰显了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他们几千年来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布依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以下是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简约、实用。
建筑通常由木材、竹子、石头和土砖等材料搭建而成。
由于布依族居住的地区多山,所以建筑常常采用木质结构,以适应地质条件。
建筑外墙一般使用石头和土砖砌筑,给人一种坚固耐用的感觉。
而屋顶常常采用竹子编制的屋面或者石板覆盖的屋面,以避免受到山区气候的影响。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也有独特之处。
建筑群一般呈三合院式布局,即中厅和两侧的房间围合而成。
中厅通常用来作为起居和集会的场所,两侧的房间则用来居住。
布依族人认为,中厅代表着家庭的中心,是祖先灵魂的驻地,因此非常重要。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精美。
建筑内部主要采用木质结构,以便于通风和采光。
墙壁常常被涂抹上五颜六色的石灰水,以增加装饰效果。
房间的地板一般都是用木头铺设,而屋顶则常常有漂亮的壁画装饰。
布依族人还喜欢在房间内悬挂喜庆的绣品,以增加房间的美观度。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也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布依族人喜欢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建筑常常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所选址一般都在山脚下或者河边,以便于取水和耕种。
建筑材料也是采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布依族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种建筑不仅实用耐用,而且美观大方,体现了布依族人对美的追求。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布依族建筑布局
布依族建筑布局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布依族的居房与傣族竹楼相近,但是用木头作主结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干栏式3间3层竹木结构。
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凤尾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布依族的居房与傣族竹楼相近,但是用木头作主结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干栏式3间3层竹木结构。
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凤尾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
布依族三种特色民居建筑分别为:吊脚楼、石板房和石楼。
吊脚楼布依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
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
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
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
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石板房布依族民居建筑·石板房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
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
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淳厚。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3、文献研究: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的历史演变 过程,分析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结果与讨论
1、开阳马头寨:该村落传统聚落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山地特色。 建筑材料以木材、石材为主,注重就地取材。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传统建 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当地政府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缮,但仍有部分建 筑处于无人维护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概述
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布局紧凑,形态 自然,与山水环境和谐共生。这些聚落主要由石板房、夯土房等传统建筑组成, 依山势,错落有致。同时,这些聚落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习俗和传 统手工艺,
如苗族剪纸、侗族鼓楼建造等,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化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技艺比赛等,让布依族传统建筑和 文化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五、结论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是中国民族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深厚的文 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 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在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布依族 传统聚落与建筑进行研究。
1、问卷调查:对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的居民进行问卷 调查,了解他们对本地传统聚落与建筑的认知和态度。
2、实地调研:对上述三个布依族村落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其传统聚落 与建筑的布局、结构、材料等特点,以及现状和保护利用情况。
2、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进行动态监测 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筑文化(「知识金字塔」苗、侗、瑶、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不同)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筑文化(「知识金字塔」苗、侗、瑶、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不同)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zhì)比,层叠而上,极其漂亮!吊脚楼并不是苗族独有的建筑特色,侗族、瑶族、布依族以及土家族也是吊脚楼的集大成者。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吊脚楼、侗族吊脚楼、布依族吊脚楼、瑶族吊脚楼以及土家族吊脚楼各有什么不同。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地区。
苗族吊脚楼的建筑文化,历史极其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chī)尤所在的九黎部落。
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是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苗族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
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
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
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
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
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
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
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侗族吊脚楼多是杉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为悬山式屋顶,屋顶盖青瓦或杉皮,两边搭有偏厦。
楼高10米左右,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
楼板以下为“底层”,顶棚为“楼层”,中间层为“住层”。
底层一般为关养家禽牲畜,堆放家具,柴禾杂物和安放石碓的地方,有的厨房也设置在此层。
楼层主要是储藏粮食的地方,有的也设置卧室。
住层主要是设置卧室,是住宅的主要空间。
布依族吊脚楼房屋一般是三开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房,按左大右小排序,左边住老人,右边住年轻人。
右边床前不远处一般设有火堂,用于冬天取暖、烹茶、聊天、家庭议事。
布依族文化概述
布依族文化概述布依族民俗文化,从居住、服饰、婚姻、节令、丧葬、宗教信仰等方面观察,有许多“土著”(原住民)的痕迹。
千百年来,已逐渐演变,且受外来文化影响,现在很难确认其历史原貌了。
但是,仍可以从中窥见一些布依族民族文化的特点。
即使与其他民族习俗文化交往融合,布依族仍牢固地保存着本民族的许多习俗文化。
布依族民住自古以来,布依族居住地,多选择在溪流两岸田坝旁边。
同姓聚族而居,房屋多建于坡脚。
寨子后面是树木茂密的山林,前面和左右普遍栽有竹林,种有芭蕉。
各家各户也有竹树围绕,自成院落。
一眼望去,整个村寨翠绿浓郁,风景秀丽。
布依寨一般几十户上百户,少有单家独户的。
其他杂居的民族也不多。
布依族先民的住房,历来盛行“干栏”建筑。
赫章可乐西汉墓出土“干栏”建筑模型(模型),其结构、形式、与宋代、明代甚至以后的“干栏”建筑,基本上一致,仅细部有变化而已。
《北史·南僚传》载,僚人(布依族先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又称“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这种古代楼房,简便狭小,底层空敞,人住楼上。
唐代仍如此,《旧唐书·南蛮传》说是“人楼居,梯而上”。
宋代大概已经把底层围起来养猪养鸡,周去非《岭南代答》云:“上以自处,下居鸡豚。
”明代更是普遍利用于饲养家禽家畜,邝露《赤雅》云:“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
”明清以后,汉族迁居布依族地区的渐多,其平房建筑形式为布依族吸收。
但是主要还是保存干栏建筑,只是多改为木石结构,即石料砌墙壁,木料装楼,做檩、椽、门窗。
如果建平房,则在一侧另建偏厦(小房)饲养牲畜和堆放农具。
正房居中,前为堂屋,其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神位。
神龛前置一方桌,平时作餐桌,节日作祭祀用。
堂屋后半间及两头的开间,分别为卧室、厨房、火炕等。
安顺、镇宁、关岭、普定、六枝一带,用当地盛产的石料建房,从房屋基础到墙壁,全用石块垒砌,屋顶也用薄石板当瓦盖,俗称“石板房”。
房屋有独立的三五长间,有带天井的三合小院。
布依族建筑布局
布依族建筑布局布依族人大多聚居在黔南地区,而黔南也是布依族聚居最多的地方。
从很早以前,布依族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布依族人还喜欢听别人讲布依语,比如说苗语、汉语等。
民居建筑布局和风格十分鲜明,其特征表现在:住房布局形式一般坐北朝南,分正屋和偏屋两类,多为三间或五间。
正屋高大宽敞,用木料作梁架,上覆小青瓦,是长辈居住的正房;偏屋为厨房、储粮间等,正屋与偏屋之间隔以天井,既可采光,又可通风防潮。
有的寨子还在外寨或田坝建有吊脚楼,多为四合院形式,底层放农具杂物,上面住人,中间堂屋,是全家祭祀祖先的地方。
壮观的布依族大三弦书舞台――“布衣寨”壮观的布依族大三弦书舞台――“布衣寨”布依族是中国西南一个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它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两省毗邻的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及安顺地区,在这块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布依族人民已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对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布依族人民居住的房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住房,另一是圈养牲畜的圈舍。
布依族的住房主要有吊脚楼、干栏式楼房和平房三种形式,多数地区的布依族人都选择了吊脚楼。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一个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它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两省毗邻的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及安顺地区,在这块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布依族人民已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对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布依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各具特色。
妇女爱穿镶边滚花的大襟短衣,衣领、袖口、襟边均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胸前和背后喜挂“长方形”手巾,色彩艳丽,并加银泡,富有民族特色。
成年妇女头缠青色或蓝黑色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耳佩银环,腕套银镯,身着青、蓝、白、粉红、淡黄等色斜襟短衣,下穿百褶裙,腰束绣花围兜。
大多数布依族村寨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来看,却能反映出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产活动内容和传统习俗等诸多因素。
布依族男女老少皆善于歌唱,尤以情歌更为流行。
他们常用的山歌有:反映劳动生活的,如《种包谷》、《栽秧》、《打泥巴》等;有的是表达爱情的,如《有心上人就该表白》、《手绢》等;有的是反映新生活的,如《唱起山歌望太阳》、《织布歌》等。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省份,这里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民族建筑。
以下是对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简要描述。
苗族建筑:苗族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建筑被称为“苗寨”。
苗寨多位于山区,通常建在山顶或山腰上。
苗寨的建筑特点是木质结构,以修建在高坡顶端为主,一般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
上层是土司的居住区,中层是居民的居住区,下层是谷仓和畜栏。
苗族建筑的屋顶呈尖顶形状,富有特色的装饰有雕花窗、回廊和彩绘壁画等。
侗族建筑:侗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的传统建筑是“侗寨”。
侗寨一般分为上寨和下寨两个部分,上寨是侗族村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位于山顶,作为村民日常生活和聚会的场所;而下寨是居民们的居住区,多位于山脚或山谷地带。
侗寨的建筑特点是“三瓦一檐”,指的是屋顶有三层瓦片,形成独特的风貌。
侗族建筑还有石板、木梁和竹筒等特色。
布依族建筑:布依族是贵州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建筑是“堡寨”。
布依族堡寨多建在山顶或陡峭的山坡上,用木材、竹木和石料等修建而成。
堡寨通常由城墙和多层建筑组成,城墙用石板或土坯砌筑,建筑则以木质结构为主。
布依族建筑的特点是坚固耐用,结构紧凑,能适应山地复杂地形的要求。
壮族建筑:壮族是贵州的又一个重要民族,他们的传统建筑是“木楼”。
木楼一般是由多层木结构组成,多有三层以上。
楼层之间通过木质楼梯相连,并设有过道和走廊。
木楼的屋面多为青瓦覆盖,屋檐上装饰着雕花和画像。
木楼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理念。
布依族的居室
布依族的居室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靠近平坝。
多数村寨的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树林,风景优美宜人。
村寨的组成,大多数是几个家族或几个姓氏,有几户,几十户或百多户至二、三百户的,单家独户的少有。
布依族的房屋建筑形式,一般常见的有平房、楼房和适应斜坡的“半边楼”,这种半边楼在红水河北岸一带为最多,具有较显著的山区特点。
房屋的建筑多用木布依族的石头寨材,屋顶一般盖茅草或稻草,稍为富裕的盖瓦。
也有的用石板来盖,当地称为“石板房”。
靠近南、北盘江和红水河一带,由于气候炎热,一般的人家都搭有凉台(或称晒台),用来乖凉或晒粮食,或供妇女们在夜间来纺纱,纳鞋底等做各种针线活的地方。
住平房的人家,通常在屋内的一角饲养牲畜,也有的在屋外另起牲畜圈;住在楼房或半边楼的人家,人住楼上,楼下作畜圈(这种房屋形式,在红水河北岸几个县较为普遍)。
夏天臭气熏人,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是有害的。
解放后,人们对此略有认识,稍在改变,如改作堆柴禾用。
房屋大多数分为三间、五间的,也有七至九间的。
不管是几间,一般都以中间的那一间为中堂(当地称为堂屋),堂屋是最神圣的地方,它的用途多半用来接待客人和供奉祖宗,正堂设有神龛,神龛下方只限安置一张供奉祖宗的四方桌(有的称为八仙桌)。
其他杂物不再堆聚在此(秋收时节例外)。
除了堂屋作为专用之外,其余左右间可以分隔成若干小间,有时作卧室,有的作客房,有的作厨房不等。
家庭设备,一般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朴素。
屋内外也收拾得比较干净、整洁,他们还有“大扫除”(俗称打阳尘)的习惯,每年到腊月二十五日左右,家家都要搞一次清洁卫生。
此外,每逢春、秋两季来临之前,每家的房前屋后都要打扫得很干净,屋檐下的淤泥或杂草都要撮光铲净,使人有一种清洁、卫生之感。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韦正律一、农耕稻作传统农耕:贞丰县布依族世居地域溪河分布密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当地布依先民在河谷岸边开垦农田,把陡坡开成耕地。
田丘种植稻谷,地块种植玉米、杂粮、豆子、瓜果、桑麻、棉花和蓼草等。
其中,稻作是极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
稻田分类:在河谷两旁开辟水田,地势较平而连片的叫“坝子田”;在地势不平的山坡上开垦的稻田,因田块形状而称为“梯子田”。
河流筑堰、田上开渠,水网纵横,水源丰富,引灌相当便利,这叫“软水田”;不能直接引水,全靠降雨灌溉的稻田叫做“硬水田”。
灌溉设施:筑堤截流或架设水车引灌,渠沿留有供水口。
在不能凿渠的跨沟田上,采用竹木笕槽引灌。
水田农具:主要有长犁、水耙、水锄、泥板、水弯刀等。
稻作类别:水稻、旱稻、梗稻、糯稻、单季稻、双季稻等。
收割工具:主要有镰刀、挞斗、朗筛、撮箕、簸箕、风簸、麻袋、挑箩、驮篼等。
加工机械:主要有水碾、木碓、木齿磨、小石磨等。
囤粮用具:主要有谷架,仓廪、木筒、木柜、囤箩、晾谷楼类等。
二、餐食饮品粮类食物:纯米饭、两掺饭、糯米饭、糯糍粑、甜糍粑、饵块粑、油粽粑、褡裢粑等。
.肉类食物: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等。
其中,“猪活血”、“猪血肠”、“狗血肠”、“鸡八块”等是特色食物。
水产食物:鱼类、虾类、蟹类、螺类、蚌类等。
饮类食物:甜酒、火酒、其他杂料酒;古丁茶、甜叶茶、熬膏茶、草药茶等。
三、民居建筑干栏式:分成积木干栏、竹木干栏、土木干栏、木石干栏、砖木干栏、砖石干栏、钢混干栏。
主要分布在鲁容、沙坪、连环、挽澜、白层、鲁贡等乡(镇)。
盖草、盖瓦、或浇成平顶等。
立柱式:古有“七柱数瓜”或“九粒数瓜”排扇式木架房,多用“吊脚耍瓜”为前檐。
观代用“五柱六瓜”者居多,基本款式与古代相似,屋顶盖瓦。
四、纺织与服饰纺纱织布:主要分为:纺棉、桄线、牵纱、组线、绕轴、上机、编织。
染布缝衣:大体分为:配料、装缸、洗布、浸染、浣布、复染、定色、上胶、裁缝、制扣、烫整、折叠等。
布依族风俗习惯简介
布依族风俗习惯简介布依族风俗习惯简介布依族是我国的一支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风俗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布依族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布依族人的风俗习惯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
半楼房一般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
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楼房上层高,住人,下层低,圈牲畜,古称“干栏”,或称“麻栏”。
它的结构简单,形式美观,适用于南方山区的地形特点。
在房间布局中,堂屋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左右两侧分隔成灶房、寝室、客房。
室内设有火堂,供一家人取暖炊薪。
黔中一带,由于地产石头,从基础到墙体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称为石板房;加上石砌的寨墙和山顶的石砌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如扁担山石头寨共230余户人家,所有房屋沿等高线排列,均以石料建成。
村寨布局与寨前的田坝、小河及通向各处的石板平桥和石拱桥梁,相互映衬,彼此和谐。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
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
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
蔬菜加工制品有著名的“独山盐酸”、“酸辣椒”等。
肉类加工有熏腌腊肉和香肠;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风味独特,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匀黄焖狗肉”、“册亨狗肉全席”等。
豆类制品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
辣椒、酸菜、酸汤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
布依人家户户皆能酿制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烧酒。
一些地方还制作糯米烧窖酒、菸仁米酒、蔗糖酒等,颇有特色。
有的米酒用野生刺藜果搀和酿造,营养丰富,用以款待贵客。
刺藜酒酿造技术,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已发展成大宗商品,畅销全国。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
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贵州布依族民居建筑文化元素初探
形” 神龛供奉着祖 先牌位。因此 , 堂屋被
视为最神圣的地方, 成为逢年过节举行
屋架 , 捆上一些木材 , 铺上竹条等物, 再 在顶上搭上顶盖 , 修建起空中楼 阁。随
后的居住形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新的 建筑以桩木和承重的木柱为基础, 架上 大小横梁 , 铺上 木板做地板 , 形成悬 空
边是主人寨邻亲友 , 两队人马奋力攀登,
争高低。随后选定两个木匠口唱颂歌 , 手
一
持 斧凿各 自一方徒步 行走在 柱头和 瓜头 上, 再各 自登上梁头 , 来回走于 大梁 之上 。 走完 , 各 自骑在一端梁头, 开始 一问一答 , 你来我往 , 很是热闹。接着就是撤梁粑 , 这
建筑材料时、 建造房屋时、 居住过程里都要遵循 不少的礼仪 习俗 。布依人建房选 址、 选材、 排 扇上梁、 落成迁居等 , 首先要请“ 阴阳” 先生选择宅基、 推算吉 日。 动土安石前, 师傅们要准备公鸡、 香蜡、 纸烛等举行仪式敬供土地神。在吉 日
筑 的 各个部 分 的尺 寸都 要刻划在 步尺杆 上, 五尺杆则是划各个具体部分时使用的 ,
最后施工人员按照墨线施工即可。 “ 排扇 ” ( 排扇其实是组成 房屋构架 的
本单元要素 ,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若布依族的历史起源、 地方特征、 生产方式、 生活
状态、 图腾崇拜、 礼仪习俗、 居住模式、 伦理制度、 家庭结构等方方面面。 布依族建筑民居的文化要蠢 建筑作为承载文化存在及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 ,还可以窥见~个 民族原始
伞、 被子、 锯子、 公鸡、 酒菜、 香烛、 工具、 曲尺 墨斗、 斧头等等在凌晨子时敬鲁班。 上梁更是讲究。大梁由俗称外家的岳
在册亨县秧坝镇的弼佑乡,不少布依族居民在 自家民居的房梁上画有鱼形 图案。这是当地居民表达祈求吉祥如意、 好运连连的一种美好愿望。但从图腾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从类型上看布依族民居建筑不是通常所谓的经典建筑也不是所谓的通俗建筑,而是民俗学重点研究的民间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
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有的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起到防火防风的作用。
硬山式的屋顶与山墙平齐,所以主要适合于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而悬山式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则适合于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
因为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的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布依族民居选择悬山屋顶,并非具有民族性,而是区域性气候使然。
布依族民居大体类型除了布依族先民从巢居延续来的上层住人下层养猪牛的干栏式以外,还有与其它民族文化交融的平地楼形式。
就房屋的单体结构来看,其房屋类型是对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结构的继承发展,其内部全部采用的是传统的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穿合,不用一钉一铆。
从就地使用的建筑材料来看主要又有石板房和木楼两种。
从历史上来看,远古时代的布依族先民曾采用什么样的住房形式,由于目前民族学、考古学资料没有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个问题的足够证据,同时因布依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现代的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加以记载,因此到今天为止我们仍不能考证。
关于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历史信息在一些汉文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述。
不过,“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之前都说“巢居”。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布依族”这一名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定的)。
20 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古学家们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
从结构特征上看,与后来的干栏建筑极其相似。
同一时期在云南、湖北等地发掘的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和器物上也发现了干栏建筑的遗址和铸型。
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对干栏这种建筑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着作,当时称为“檐巢”、“巢居”、或“构木为巢”。
特别是晋代张华着的《博物志》里面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这样就一语道破,“巢居“这种建筑形式是南方越人的典型居住特征。
而“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干栏”又作“干阑”、“杆栏”、“阁阑”、“高栏”、“葛栏”、“麻栏”等。
《魏书》(第101 卷)记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现在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畜即为干栏。
从上面众多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布依族曾经有过巢居的历史。
在对六枝特区调查采访中,捞河(己酉、大寨、箐脚寨所属地)布依族地区流传的一个《阿乡与茅妹》的传说故事也能说明这一点。
阿乡和茅妹的故事是月亮河下游捞河布依族动人凄美的爱情传说。
据说阿乡是今天月亮河拢脚一带的年轻小伙,茅妹是今月亮河茅口一带的姑娘。
茅妹家来了好几辈人。
阿乡和茅妹两人通过“浪哨”即赶表(布依族婚前择偶习俗)认识。
之后,相互产生爱慕之情。
通过进一步的交往,感情升华,最终决定要在一起。
然而,由于家长的反对,要为他们各自包办婚姻。
当地的官爷对漂亮的茅妹也眼红,所以极力反对并干涉他们的婚姻问题。
于是两人决定私奔。
那时布依族人还没有房子住,人们都是居住在用一种叫做“芦茆“的植物做成的小蓬里,类似于斑鸠做窝,阿乡和茅妹就到坡上造起了鸟窝状的房子。
最后,还是在家长和官老爷的压制和阻挠下,两人无法在一起。
于是,他们相约来到月亮河的水井,双双跳井徇情。
当然这只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故事,然而,从这个传说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或也能领略到布依族巢居的历史痕迹,如“鸟窝状的房子”。
在兴仁调查采访期间,对当地布依族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屯脚镇中学退休教师王开级(布依族)认为:布依族很早很早以前,为巢居或极少的崖穴居。
自古在森林旁、水溪边,依山傍水而居,巢、穴均以竹、木为主要构建材料。
选好住地,用竹、木做栅栏圈地建居。
用竹木搭建住房,离地面几尺高铺上竹木成楼,人住其上。
楼下作通风不住人,其目的是人住楼上不潮湿。
不易被虫害侵扰。
但为了烧火之便,建筑屋内需有一空间在地面作火堂,木楼上用竹木搭成人字形,用树皮或草盖起来遮雨。
这是最简单的住房。
后来演变为有地楼的住房,楼下关牲口,放农具,堆柴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技术,改楼间用木板铺垫,房上逐步用树皮加薄石片避雨,随着农耕生产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房内人楼上又加了一层楼,用竹编或小竹干铺面,方便堆放粮食,使其通风,粮食易干而不会霉变。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兴仁、安龙、册亨、望谟、贞丰、晴隆、兴义、马岭、巴结等布依村寨,到处可以见到干栏式的民居遗迹,六十年代以后,新建的住房才发生大变化,用砖或石砌墙,既坚固又省木料,改革开放至今,现在基本上新建民宅又是钢混结构的较为普遍了。
一、布依族传统民居材料现存的干栏式的木楼主要建筑材料为木、石、竹、泥土、石灰、瓦等;石板房(包括石板式干栏)主要材料由石料、木料、瓦片、竹等构成;传统平地楼主要材料主要由砖或土坯、木、瓦构成。
(一)干栏木楼主要建筑材料1、木料木料主要用于建筑中的柱、梁、椽、檩、楼板、墙板、楼梯、窗、门等部位,一般来说椽为楸树,柱子为枫香树或杉树,其中中梁为外家带来,也多为杉树或楸树。
由于房子有大有小,所以不是所有的房子用的木料数量都一样。
三间式的布依族民房如果不用竹子当辅料则使用木料近二十方,如果墙体部分和铺楼用竹也得用木材十方左右。
过去,盖房子所用的木料都是就地取材。
2、石料像傣族式典型的干栏建筑石料基本上派不上用场,它只是用作柱础,聊此则无用武之地。
但布依族的干栏建筑样式既不同于一层全空的典型傣族竹楼,也与贵州雷山一带的苗族干栏有区别。
就是布依族自身内部,也有着不同的干栏样式。
就六枝中寨箐脚一带的布依族干栏民居来说,目前楼下全空的形式基本绝迹,三间开的房子有的有一间为干栏,有的两间,有的则仅半间,也有的是三个半间的。
这就给当地民居选用石料派上了用场。
布依族地区的石头多为粗砂石或石灰石,没有大理石、细砂石、花岗岩、汉白玉这些密度较好的石材。
干栏建筑中,石料主要用在石脚、坎檐边缘、坎缘样子或干栏部分的加固防护上,有的对石材的五个面进行过加工,所以砌出的墙体较规整。
有的则选择天然的一面或两面整齐的石头来用。
3、竹料布依族分布地区多为湿热的河谷、江边台地或水资源较丰富的平坝地方,因此很适合竹类的生长,竹子除了用作编制生产生活工具外,还被大量地用在民居建筑方面。
一般来说,布依族干栏建筑上竹主要用作遮挡墙体的四面的墙胎或搭楼板,用于建筑的竹的主要种类为凤尾竹或香竹,用时都要经过加工,只用篾青部分,篾黄部分由于脆,一般都弃置不用。
如果四面墙胎和楼板全用竹料,一间普通的布依族民房也得需要十立方左右的竹子。
4、泥土和石灰泥土和石灰是掺合着敷在四面竹墙胎体的里面和外面。
泥土就地取材,经竹筛筛选即可和水而用。
石灰也多由自家到石灰石质量较好的地方烧制。
5、瓦据说,布依族干栏建筑历史上曾使用草、木或竹盖顶,现在这样的房子已很少见,我们所考察的所有寨子中也仅在部分村寨的附属建筑中发现几例。
现在看到的布依族族传统干栏建筑顶上覆盖的基本上都是瓦或石片。
和贵州其它民族民居一样,布依族用的瓦片只有一种类型:板瓦(当然不包括勾头和滴水,这际上这两要件许多布依族民居中也见不到),无论用于承接或用于覆盖,都用板瓦。
这种板瓦都有一定的曲度,长五寸左右、宽四寸左右。
据六枝中寨箐脚村己酉寨的卢明政介绍,一间中等大的房子要二万四千左右这样的瓦片,重量在七至八吨。
过去瓦片都是就地烧制,当然不是家家都能烧,也不是任何土都能用作制瓦。
瓦窑地的选择、土质的选择、制瓦、烧瓦都得有一定的经验,传统上也有一定的仪式伴随其间。
除去以上一些材料外,一些地区的布依族人家过去也将牛粪和泥一起敷在墙体的竹胎上,据说这样的材质利于通气和防虫。
(二)石板房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石板房所用的材料主要有石料、木料、瓦和竹四类1、石料典型的石板房石料主要用于所有墙体以及顶上覆盖。
其中用于墙体的石头也有两种,其一为经过精加工的五面石,其二为选取天然石直接砌就墙体。
用于覆盖的石材也多从石山采来的天然石片,这种石片的加工主要是在石片的大小上,至于石片的厚度均是天然的,都在一寸左右。
2、木材石板房中的木材主要用于房子骨架,如柱、梁、椽子、楼板、楼梯、门窗等。
据我们考察,石墙和柱子的结合又有两种,一种为石墙全在柱子之外,另一种为石头将柱子包在中间。
不管如何,石板房所用的木材数量要比木式干兰少得多。
3、瓦典型的石板房屋顶不盖瓦,全用石片。
但也有的石板房墙体用石头、顶用瓦或石权和瓦相结合的。
4、竹料石板房中,竹子主要用来做楼板,也有的人家楼板全用板子,这样的房子就用不上竹篾了。
不过据镇宁县石头寨一个姓伍的老人介绍,过去大部分人家的楼板都用的是竹材,因为那样便于炕楼上的粮食,近些年有少部分人家改用了木板楼,而另一些人则用了钢筋水泥材料。
(三)传统平地楼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布依族民居建筑中,平地楼已经是随处可见了,从黔南的长顺到荔波,从黔西南的兴仁到贞丰,从贵阳的花溪到开阳,哪里都有这种传统的民居形式。
这样的平地楼也许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或者只是近几百年或几十年的事,由于史料的贫乏,我们不得而知,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把这种形式也归入到了该民族民居传统的样式。
布依族传统平地楼主要用材为木、瓦、砖或土坯。
木和瓦前面都已介绍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至于砖从哪里流传而来我们也不得而知,它用在建筑上的特点也与内地其它各民族的用法没有什么不同,土坯也是如此。
当然如果细细分辩,我们还是看到了从土坯向砖过渡的一些痕迹,这之中也有用这两样材料砌墙先将柱围在里边到将柱包在中间的发展脉络,在荔波就有这样的过渡痕迹。
二、布依族传统民居的结构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建立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溪畔。
布依族人聚族而居。
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大体上一个房族一般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比如,我们在己酉寨居住的杨支书家,他周围就是他的兄弟居住。
而卢主任家周围也都是他们卢家几兄弟。
看来,聚族而居是布依族凝聚力的主要力量。
布依族一般也是大杂居小聚居,与其杂居的民族主要有苗、汉、彝、仡佬等,这些杂居的民族在居住区域上都有一定的规律。
贵州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高山苗、水仲家(即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岩旮旯”就是这几个民族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