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医传记

合集下载

近代湖南名医萧琢如的医事生涯与历史记忆

近代湖南名医萧琢如的医事生涯与历史记忆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第 29 卷第 3 期2019 年 09 月Vol.29.No.3September 2019近代湖南名医萧琢如的医事生涯与历史记忆吕梓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 要:湖南名医萧琢如早年梦想习儒入仕,在科举废除、清朝灭亡的时代变局下,因中医世家及个人因素而弃儒习医&其通过家学流传、认真钻研,并主动学习西医知识,在水口山矿局任医师时,促进了近代湖南工人健康保障事业&其对中医的传承以及医学发展、推广,以及湖南医学近代化做出了 一定的 贡献&关键词:萧琢如;医事生涯;历史记忆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81(2019)03-0067-05萧琢如,①字伯章,号?园(遁园),生于湖南湘 乡医学世家,是湖南近现代史上的名医,因并无当时传记记载,其生卒年不详,依据《涟源市志》载其生于1857年,卒于1927年,'1(笔者推断其活动时间在清光绪至民国初期。

萧氏一生著有《?园医案》#二 卷、《喉科要义》《医学危言》各二卷、《历代医方评》及 《?园诗文草》二卷,⑵唯有《?园医案《二卷1923年刊于长沙而流传后世。

目前关于萧琢如的研究多停 留在其医学治病领域,®然萧氏先从政而后习医以 及其对湖南当局废止中医的抗争、其医疗生涯与湖南工人医疗保障等问题并未引起学界重视,笔者以 《?园医案《为核心材料,试图还原萧琢如的医疗生 涯,从而唤起其历史记忆,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 萧琢如从医缘起及医观(一)从医缘起萧琢如少时习儒,天资聪颖,年少参加科举并在 光绪壬辰(1892)秋以院试获隽,'“15其好友李光寰 在《?园医案》序中写道:“吾友萧君琢如,少时英伟 卓荦,发为文章,瑰丽而朴茂,豪肆而遒拔,不囿于宗派义法之说,而义法无以易%,™ 63可见其年少聪 颖、晓通文采并很有自己之主见,但最终并未继续上 考,这当然有着时代原因,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后,有众多士子改习医学而从医,这在民国时期各地 方志中屡见不鲜。

现代名医传记之苏荣扎布

现代名医传记之苏荣扎布

现代名医传记之苏荣扎布苏荣扎布,男,蒙古族,1929年12月出生,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5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蒙医。

苏荣扎布:蒙医药现代化的开拓者他组织编写了第一套蒙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促进了蒙医药高等教育的规范化、正规化他提出“基于阴阳学的现代蒙医学整体观理论”新学说,大力推进蒙医理论现代化他擅长发挥传统蒙医药优势辨证论治,屡创新药,疗效卓著三次见到苏荣扎布先生,他都身着蒙古族的节日盛装。

高高的蒙古帽子、别在腰间闪闪发亮的银质蒙古刀以及独特的蒙古靴子,让人立即联想到万马奔腾的景象。

苏荣扎布的汉语说得有些生硬,但他用蒙语书写的十几部蒙医学理论著作却树起了蒙医现代化的里程碑。

正是这位80岁的老人,时刻不忘使命,向人们宣传蒙医药知识、治病救人,他就像一只雄鹰,俯瞰大地、振翅苍穹,护佑着草原群众的健康。

成长寺庙里走出的蒙医大夫1929年12月,苏荣扎布出生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

幼年的他,也像其他牧民家的孩子一样,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放牧、玩耍。

但是在苏荣扎布不到7岁的时候,父兄相继去世,母亲禁不住这一连串的打击,一病不起。

1943年4月,受到一种不知名传染病的袭击,苏荣扎布的母亲和支撑家业的舅舅相继去世。

好在当时一位喇嘛医生收治收养了他,可以说是蒙医蒙药使他死里逃生,成为这场瘟疫后的幸存者。

从此14岁的苏荣扎布留在寺庙里开始苦读医经药典。

之后的6年里,苏荣扎布先后拜拉木扎布和巴瓦两位医生为师,学习藏文和蒙文,攻读蒙医理论和临床基础知识。

通过钻研理论及临床实践,他传承并丰富了蒙医药学,在心血管、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

跟师学医的第5个年头,苏荣扎布已经能够对一些疾病进行诊治,然而周围人都不敢信任一个10多岁小伙子的医术。

尽管大家对他的医术有质疑,但是苏荣扎布丝毫没有受影响,他依然勤恳而执著地跟老师学习。

1949年,20岁的苏荣扎布已经可以独立为病人看病。

近代现代名医表

近代现代名医表
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2 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张镜人:沪上中医旗帜 他是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家学,医文兼修,18岁悬壶沪上,民国中医考试一榜成名 他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关闭私人诊所,投身中医工作管理公务,为当代上海中医医教研事业“开业奠基” 他行医60余年,疗效卓然,擅长内科杂病诊治,尤于热病和脾胃病甚有建树,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今年6月24日,87岁的国医大师张镜人溘然长逝,中医界至为惋惜。 张镜人毕生悬壶沪上,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苍生大医。在上海报纸刊登的一篇记叙其事迹的文章说:“老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上 海滩名医张骧云的后裔、治疗伤寒的名家;中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中医界的泰斗、治疗疑难病的能手;青年人知道张镜人是沪上名 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专家”。这3句话,既褒扬了他的临床证治效验,也勾勒出他的学术成果概图。 奚伯初1904-1979年),字绍祖,江苏无锡人。系武进戴溪桥著名奚氏儿科四世传人,家学渊源。其曾祖龙泉公弃儒学医,受业于 同郡许公定甫(当时许氏儿科遐迩闻名),学成归里,悬壶应世,曾着《儿科心得》三卷,未及付梓而毁于兵燹。先祖子型公继承 父业,医名更着,求诊才络绎不绝,创制“辰金丸”治风痰壅盛,“宝金丸”治急惊风。父泳裳公幼承庭训,好学不倦,对《内 经》钻研尤深,执业后声望日隆,病者暮名而来,门庭若市,远者来自浙江之长兴,安徽之广德,近者江苏溧阳、宜兴、常、锡 一带,以致戴溪桥河内舟楫相接。奚氏少年时边上私塾,边在其父督教下习诵中医经典著作,课余也常侍诊父侧,由于生性敏 慧,勤奋好学,因而尽得家传之秘,18岁开始襄诊,20岁即在无锡市挂牌行医。奚氏因治学严谨,治病认真,起大病难症甚多, 故医名大噪。1937年迁居沪上,设诊所于陕西北路,长期来诊务繁忙。著述有《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内科 要》、《奚伯 徐小圃(1887~1959年),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庭训,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弱冠时父亡,即悬壶问世,设诊所于上海东武昌 路,专业儿科。徐氏除继承古代儿科诸家之长外,对汉代张仲景撰<<伤寒论>>钻研颇深,临证细致,处方果敢审慎,屡用峻剂以 起少小沉疴。徐氏常谓: “儿科古称哑科,审证察色不可粗心大意。”他在诊病过程中,总是弃座站立的,此因小儿不能与医生 合作,坐在诊察椅上难以精确诊断,故其子弟们均是站立诊病。徐氏临证一丝不苟,对每一病儿的口腔都仔细检查,毫不遗漏, 而绝不因业务繁忙而求快。他遇重病者,即给予提前诊治;贫病交迫者,则免收诊金。早年抗菌素尚未发现,西医对小儿肺炎等 杨永璇(1901-1981年),男,上海市南汇县人。幼读诗书,长而习医。17岁受业于浦东唐家花园王诵愚先生门下,白天随师临 诊,听讲授课,晚上挑灯夜读,选篇背诵,悉心钻研,好学不倦,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学医数年,尽得王氏真传。1921年返回 周浦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为了方便病人就医,先后在上海董家渡、浦东三林塘等地设立定期分诊所,1937年迁居上海 八仙桥行医。专长针灸,兼理疯科,通晓内、外、妇、儿、皮肤诸科。擅治中风偏瘫,历节痹痛,小儿麻痹症,急性腰扭伤,脚 气病,软脚风,丹毒,痛风,鹅掌风,大麻风以及脊椎肥大等顽痹痼疾。临诊时按脉察舌,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 、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兼用汤药丸散,膏滋药酒,药熨熏洗,外敷搽擦等多种治疗方法,针药并用,刺罐结合,内外同治, 疗效卓著,贫病患者,义诊给药。故以医技多样,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廉洁,著称于世。慕名求医者踵接,日达数百人

中医的个人业务自传三篇

中医的个人业务自传三篇

中医的个人业务自传三篇1993年3月获针灸主治医师资格,1998年12月获副主任中医师资格,11月年获针灸学主任中医师资格。

早期有幸侍诊于**省针灸学会原副会长、本院原院长、针灸名家**主任医师身旁,不仅尽得梁老针挑疗法真传,而且受梁老崇高医德所陶醉,对病人态度和蔼,关心病人疾苦,疗效较佳,深受病人称赞。

《端州新闻》以《好医生黄柳和》为题长篇报道了我长年上门义务为自梳女梁俊航婆婆诊治疾病的事迹,同时配发了《树立起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评论员文章,随后省、市电视台、南方网及《西江日报》等亦多次报道。

在临床工作中,我既认真学习、整理**主任医师针挑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并和同事一起将其升华为多项科研成果,又注重针灸科常用的毫针、火针、电磁疗法、穴注、花针、火罐、离子导入、颈腰椎牵引等的临床操作技巧,并就本科常见病种如中风、头痛、颈腰痛、痹症、痿症、面瘫、强直性脊柱炎、甲状腺疾病、慢性胃肠疾病等深入钻研相关中西医理论,经常阅读大量书刊杂志,以更新知识观念,并虚心请教。

现能精通中医针灸经穴理论及各家学说,掌握现代针灸学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熟练掌握医学专业英语及电脑应用技术,熟练掌握针挑疗法15种术式的操作方法、毫针补泻、电针、火针、电磁疗法、穴注、花针、火罐、离子导入、颈腰椎牵引等以及其适应症,能运用中、西医理论正确诊治本科各种疾病,专于诊治中风、头痛、颈腰痛、痹症、痿症、面瘫、强直性脊柱炎、甲状腺疾病、慢性胃肠疾病,尤其擅长运用针挑皮部、微针导气、火针、电磁疗法、穴注、割脂埋线等治疗奇难杂症,疗效较佳,并参与负责全院有关针灸科和神经专科的会诊工作。

病员甚众,遍及市区内外及北京、石家庄、佛山、云浮、**、台、港、澳和海外华侨等。

科研方面,我勤奋好学,善于发现、总结临床经验,系统地继承、发展了**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先后在《中国针灸》、《新中医》等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著论文40余篇,各级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多次。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预测——中医人物传记(钱乙)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预测——中医人物传记(钱乙)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预测——中医人物传记(一)中医名家——钱乙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

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

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

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

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

皇子病瘈疭①,乙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

”帝悦,擢太医丞。

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

”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

”其家恚,不答。

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

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

”因自制药,日夜饮之。

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以病免归,不复出。

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末年挛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

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

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

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

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

病虽数证,或用一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

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

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当随其事治之。

言无不验。

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

子盖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

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

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

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

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

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注】①瘈疭(chì zòng):痉挛,抽风。

②痫:癫痫,羊角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

中医名医作文

中医名医作文

中医名医作文篇名:《我眼中的中医名医》咱今天就来讲讲我碰到的中医名医,那可真是相当的厉害。

我这小身子骨,一直有点小毛病,啥小毛病呢?就是这胃呀,老是闹别扭,吃点凉的就不行,吃点硬的也受不了,整得我是吃啥都得小心翼翼,像伺候个大爷似的伺候着自己的胃。

有这么一次,我就找到了一位当地挺有名的中医。

一进他的诊所,就感觉和医院那种冷冰冰的劲儿不太一样。

诊所里摆着好多的中药材,一股淡淡的药香,闻着还挺安心的。

这中医大夫呢,是个头发有点花白的老头儿,戴着一副老花镜,看起来特别有学者的范儿。

我在他对面一坐下,这老头儿就开始给我瞧病了。

他可没像西医那样又是开一大堆检查单啥的。

他就拉过我的手,开始给我号脉,那表情可认真了。

号完脉,就开始问我问题。

问的都是那些特别细致的事儿,像我平时几点起床几点睡觉,爱不爱喝水,是爱喝凉水还是热水,甚至连我平时心情咋样他都问。

我就一五一十地回答,心里还琢磨呢,咋问这么详细呢。

他听我说完,就跟我解释了起来。

说我这胃呀,其实就是平时生活习惯不太好给伤着了。

早晨起得太晚,错过了胃气最旺的时候吃东西,晚上又老是熬夜,胃得不到休息。

还说我爱喝那些瓶装的甜饮料,对胃也不好,最好就是喝自己烧的热水。

然后就根据我的情况开始给我开药。

他写方子的时候,那字杠杠好看,跟画符似的,但是我知道那每个字背后可都是学问啊。

我拿了药回家熬着喝。

刚开始喝那药,苦得我直皱眉头,但为了这胃能好,咬着牙也得喝。

嘿,你还别说,喝了一段时间,真就感觉胃慢慢舒服了。

再吃点凉的硬的,也不会立马就闹起来了。

我就心想,这中医名医还真不是盖的,就像那种武林高手,啥毛病到他那儿,他都能摸出个门道来,然后对症下药。

从那以后我就对中医特别佩服,也知道了这些中医名医啊,都是靠着自己的经验和对人体的细微洞察在治病,这就是咱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宝库啊,在这些名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篇名:《遇见中医高手》我得和你们唠唠我遇到的那神奇的中医。

这事儿啊,得从我的头疼病说起。

最新钟南山传记 3篇

最新钟南山传记 3篇

他一个人就是一座山,一座可以撑起人们内心希望的山。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这座山。

钟南山,这三个字,就是定心丸,就是公信力。

成长足迹1936年10月20日,钟南山出生在南京中央医院,因为医院坐落于南京钟的南面,他父母便按照出生地的位置取名为“南山〞。

钟南山从小体育成绩极为出众,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他永远是焦点。

1956年,正读大三的他体表北医大参加了北京高校运动会,并在运动会中摘取了400米跑的桂冠。

时至今日,北医大还有几项运动由钟南山创下的无人突破的纪录。

因为钟南山生活在一个医学世家,所以在父母的熏陶下,钟南山自幼刻苦学习医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并留校任教,从此钟南山开始了自己的从医生涯,成为了一名受万人景仰的医师。

悟理笃志“一个人能够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他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父亲留给钟南山的这句话,他始终记着。

老师那么告诉钟南山:“人不应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看得很大,耿耿于怀;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的,与自已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了。

〞这位老师,是钟南山在广州华南师大附中读书时的老师,他的话,钟南山铭记在心。

父亲和老师的这两句话,影响了钟南山的一生。

钟南山的父亲,早年留学美国,在最贫困的时代,为攻克乙型型脑炎,自己买来小白鼠进行实验研究,正是这种钻研科学的精神,影响了钟南山,令他也投身于医学研究的道路。

老师的话,对于钟南山的影响也十分久远。

正是因为这句话,钟南山坚持自己的理想,敢言敢医。

多年来,哪怕在工作中遭人非议,遇到被人误解的时候,钟南山者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科研成就钟南山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是推进中国呼吸病学开展迈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1980年,GD微型最高呼气流速仪工程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2年,转基因因子研究工程获广州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4年,哮喘及气道高反响性工程获中国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现代名医传记之甄梦初

现代名医传记之甄梦初

现代名医传记之甄梦初古有“医勿三世,勿服其药”之说,家学渲染,代代相传,继承发展,使臻完美,而成世家。

老一辈的人大概还记得,解放初期,在解放路一带的甄家医馆,名声显赫,口碑很好,医馆主人叫甄梦初。

甄梦初(1909-1990),又名兆熊,号幹达。

省开平县人,是建国以来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德馨粤南北,誉享省港澳。

世家传略甄梦初出生于三代中医世家,祖父甄氏金光公,业中医药20余载,年48去世。

其父甄显松为药业工人,经营中药材买卖,其母瑞琴略通医道,善手骨,常为乡里宗亲疗疾治病,求医者众,甄先生耳濡目染,便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开始涉猎一些简单的医学入门典籍。

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他对医道渐有所悟,医学志趣越浓,自此确立了悬壶济世的志向。

至甄梦初这一代,甄家医药业真正得到发扬光大,而闻名于岭南。

甄梦初先生之父辈在及均有生意买卖,故甄先生少年时期就于两地居住,1926~1929年间,分别在培正学校及圣约翰学校接受现代教育。

1929年就读于中医药专科学校,接受了正规医学教育,由于学习勤奋、医道悟性高,甄先生在中医专门学校还没毕业时,就得到校长任枚的赏识,在中医院出任主诊医生。

毕业后,小小年纪就已经在、、澳门一带开设医馆。

抗战爆发,甄先生举家北迁,开业于市。

由于学验俱丰,医术精湛而名噪粤北,活人无数。

所谓“医者之道,仁心第一,仁术第二。

急病者之所急,体病者之情伤,务求心德一致,悯恤之心不可因人而异。

”甄先生为人治病,不分贫富贵贱,一视,且以不论报酬之厚薄,出诊路途之远近而为病者所称颂。

虽医业繁忙,先生仍热心于公益事业。

当时国难当头,抗日将士、家属缺医少药,鉴于天职所在,遂毅然担负起市患病官兵及出征家属医疗服务队东河区队长之职,而行管理及义务诊治之责,为粤北将士及人民的医疗保障工作做出了贡献。

1940年11月,与江济时、江汉荣、家任、吴粤昌等当时的名医一起发起并组办了“医药旬刊”,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医学刊物之一。

中医名医作文

中医名医作文

中医名医作文《走近中医名医》在我生活的小镇上,有一位老中医,那可是相当有名气,大家都尊称他为王大夫。

他家的诊所就开在镇中心不太起眼的一条小巷子里,但却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来自各地的病人。

我第一次见到王大夫,是因为我奶奶老毛病又犯了,咳嗽个不停,而且还觉得喘不上气。

走进那间小小的诊所,一股浓浓的中药味就扑面而来。

诊所里的布置特别简单,几张老旧的木椅,一个摆满了各种药罐子和中药材的架子,墙上还挂着一幅人体穴位图,感觉都有些年头了。

王大夫很瘦削,但精神矍铄,眼睛特别有神。

他坐在一张旧桌子后面,正在给一个病人把脉。

我看到他把三根手指轻轻地搭在病人的手腕上,那专注的神情就像是在探究一个无穷无尽的奥秘。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来,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对病人说:“你这身体啊,就是痰湿太重了,平时是不是爱吃那些大油大腻的东西?”那个病人连连点头。

然后王大夫又滔滔不绝地开始讲述饮食需要注意的地方,他说得特别详细,从不能吃太多猪肉、要多吃蔬菜,讲到晚上最好不要加餐,像是一位家长在耐心地教导不听话的孩子。

轮到我奶奶的时候,王大夫同样先把脉,感觉他把每一下都把得很沉很稳,仿佛是要透过脉搏去解读奶奶身体里的故事。

然后他又看了看奶奶的舌头,摇了摇头说:“老太太,你这肺热得很呢。

”接下来就开药,我看到他转身走到药架前,那些药盒和药材在他手下像是听话的士兵,他眼睛扫过,手准确地拿起所需的药材,这个抓一点,那个拿一点,凑到一起放到秤盘上称。

他称的时候那是非常仔细,有时多了一丁点儿都会拿出来一点放回原处,我心想这还真是严谨。

而且他一边称一边嘴里还念叨着,什么这副药里这个药材是去肺热关键的,那个又是辅助作用让药性更温和之类的,就像是一个讲究搭配的大厨,小心翼翼地拿捏着各种调料的分量。

拿了药回家,按照王大夫交代的方法给奶奶煎药、服用。

过了没几天,奶奶的咳嗽就真的减轻了许多,整个人精神状态也好了起来。

后来我就经常看到有一些病人,在病情好转之后,特意跑到诊所来感谢王大夫,有的人还带着自家种的新鲜蔬菜,说是一点心意。

现代名医传记之朱良春

现代名医传记之朱良春

现代名医传记之朱良春朱良春,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朱良春: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他使上海淋巴癌患者拳头大的肿瘤逐渐消失,使几近残疾的骨病患者重获新生;他动员浪迹江湖的蛇花子将祖传治蛇毒绝技献给国家,挖掘不识字的民间散医成专家;他90岁高龄还四处看病讲学,使中医薪火相传。

他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他使上海淋巴癌患者拳头大的肿瘤逐渐消失,使几近残疾的骨病患者重获新生;他动员浪迹江湖的蛇花子将祖传治蛇毒绝技献给国家,挖掘不识字的民间散医成专家;他90高龄还四处看病讲学,使中医薪火相传。

他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偏于一隅而名闻天下者,朱良春也。

“朱良春现象”是中医界称道的话题。

他老师章次公送他一方印章“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是朱良春一生的真实写照。

中医界治风湿病素称“南朱北焦”,即指南通朱良春和北京焦树德。

而朱良春经验方“益肾蠲痹丸”是目前唯一能修复骨膜破坏的中药制剂,很多癌症患者在朱良春这里绝处逢生。

92岁的朱良春有着骄人的精力和体力,气度儒雅,虽然一脸平和与安然,但其纵贯古今之学识、浩荡之胸怀、仁善之心肠,总让人生出无限敬意。

朱良春虽久居南通,却成为一代名医,不以位高职显,而是真正以德服人,以术服人。

用虫药如神善除肿瘤、骨病顽疾日本西尾市寺部正雄会长的夫人患有乳腺癌,她喝朱良春开的汤药1个月,手术时,肿瘤只剩一小块,癌细胞萎缩死亡。

上海14岁的小男孩,髓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头痛耳胀,泛泛欲呕,左侧乳突窦积液,朱良春精心调治,复查多次未显异常,已能正常上学。

南通市三位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危患者,朱良春用中医药使他们转危为安,现正安度幸福晚年。

朱良春善治疑难病这在中医界是公认的,近年来广为传诵的是他治好了上海施先生的淋巴癌,这只是其中的个案。

无名神医人物传记作文600字

无名神医人物传记作文600字

无名神医人物传记作文600字英文回答:I am a nameless divine doctor, known for my extraordinary medical skills and ability to heal even the most incurable diseases. My journey as a divine doctor began when I was just a young boy. Growing up in a small village, I witnessed the suffering of my fellow villagers due to lack of proper medical care. Determined to make a difference, I embarked on a quest to learn the ancient art of healing.I traveled far and wide, studying under renowned healers and learning the secret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 honed my skills in acupuncture, herbal medicine, and energy healing. Along the way, I encountered countless patients in need of my help. From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to therichest of the rich, I treated them all with the same dedication and compassion.One of my most memorable cases was that of a young girl with a rare genetic disorder. She had been bedridden for years, unable to walk or even speak. Doctors had given up on her, but I refused to accept defeat.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herbal remedies, and energy healing, I was able to restore her health. Today, she is a thriving young woman, walking, talking, and living a normal life.Another remarkable case was that of a wealthy businessman who suffered from chronic pain due to a car accident. He had tried every treatment available, but nothing seemed to work. When he came to me, he wasskeptical but desperate. Through a series of acupuncture sessions and herbal remedies, I was able to alleviate his pain and restore his mobility. He was so grateful that he offered to fund a clinic in my name, ensuring that my healing abilities could reach even more people in need.My journey as a divine doctor is far from over. Every day, I encounter new challenges and new patients in need of my help. But I am always ready to rise to the occasion,armed with my knowledge, skills, and unwavering belief in the power of healing. I may be nameless, but my reputation as a divine doctor speaks for itself.中文回答:我是一位无名的神医,以我的非凡医术和治愈无法医治的疾病的能力而闻名。

关于医生的人物传记

关于医生的人物传记

关于医生的人物传记一、医生这个职业的初印象在我眼中,医生就像是一群超级英雄。

他们穿着白大褂,就如同披上了战袍,在医院这个战场上与病魔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战斗。

小时候,去医院打针,我就特别害怕,那时候觉得医生就像是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他们手里的针筒就像小魔杖,能让我哭鼻子。

二、医生的日常工作1. 忙碌的早晨医生的一天往往从很早开始。

天还没亮,医院的走廊里就有他们匆匆的身影。

他们要先去查看住院病人的情况,比如量血压、询问病人夜里的症状等。

我有个朋友在医院实习,他跟我说,早上查房的时候,医生得非常仔细,一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

就像侦探破案一样,要从病人的每一个细微的表现中找到病情的线索。

2. 门诊的故事在门诊室里,医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

有的病人很清楚自己的病症,能条理清晰地描述;但也有病人自己也迷糊,这时候医生就得像个耐心的老师,一点点引导病人说出关键信息。

我见过一个老医生,他对待每个病人都特别温和,哪怕病人有些啰嗦,他也总是认真倾听,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病情。

他说:“咱得让病人心里踏实,不能让他们带着一肚子疑惑离开。

”3. 手术台上的紧张时刻当遇到需要手术的病人时,医生就进入了最紧张的状态。

他们要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各种医疗器械。

我看过一部关于医生的纪录片,里面有个心脏外科医生,在进行一场高难度的心脏搭桥手术时,他的手稳得像机器人一样,每一个动作都精确无比。

旁边的护士都紧张得额头冒汗,可他的眼神始终坚定,那种专注真的让人佩服。

三、医生面临的压力1. 工作强度大医生的工作强度非常大。

他们经常要加班,有时候一个紧急手术就会让他们连轴转。

而且,他们几乎没有完整的节假日,因为病人可不会挑着日子生病。

我听说有个医生,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中间就休息了一小会儿,就又投入到下一个病人的救治中去了。

2. 心理压力除了身体上的疲惫,医生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每一个病人的生命都沉甸甸地压在他们心上。

48部现代名医精华

48部现代名医精华

48部现代名医精华按相关度排序|按时间排序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张锡纯的医案(2)13-03-11 养生修行图书馆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张锡纯的医案(2)关于山药治劳损和慢性泄泻,是近代名医张锡纯氏临床经验,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方论》的“阴虚劳损门”有一味薯蓣饮,“泄泻门”中有薯蓣粥,均以一味山药为方,突出其独特的功效。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衷中参西录》中改了几样,就称为升陷汤,用于治疗一切中气下陷之症,并不一定是子宫下垂,例如胃下垂、小肠疝气等,用起来比补中益气汤更灵验。

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张锡纯的医案(6)13-03-11 养生修行图书馆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张锡纯的医案(6)神方张锡纯之寒解汤治疗温病的故事(建军医话3)神方张锡纯之寒解汤治疗温病的故事(建军医话3)神方张锡纯之寒解汤治疗温病的故事(建军医话3)[/color] 故事发生在9月28日晚,也就是昨天。

作者:张锡纯出版社出版的《张锡纯医案》,是通过对张锡纯1909年所撰的《衷中参西录》研读与实践所得的一部张氏医案,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李可中医精华(3)13-03-12 养生修行图书馆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李可中医精华(3)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李可中医医案(2)13-03-12 养生修行图书馆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李可中医医案(2)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

27 如果中国不很快成立一个能自主的中医部,大刀阔斧重新收拾中医这个烂摊子,那中医就没的救了,只能是一天不如一天。

我国最早的名医传记

我国最早的名医传记

我国最早的名医传记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2(10)23
【摘要】早在我国西汉时著名文学家司马迁在其所著《史记》中,就有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记。

到唐代时医史学家甘伯宗集唐以前历代医学家120人的传记为《名医传》,全书7卷,书中有传有赞而且有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史人物传记专书。

惜此书早已亡佚,但其内容在后来宋代医家周守忠(所著《历代名医蒙求》中有所
收录。

公元1006年时,宋代医家赵自化曾著有《名医显帙传》,大约同时代的医家
党永年还著有《神秘名医录》。

【总页数】1页(P71-71)
【关键词】名医传记;医史学家;历代名医;《史记》;战国时期;人物传记;司马迁;文学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91.4
【相关文献】
1.名医传记有利于医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J], 吴远贤
2.东方的“哲学之父”--论最早的西文孔子传记的撰写过程 [J], 梅谦立
3.《医古文》名医传记疑难辨析 [J], 谢季祥
4.阐化寺及其活佛名医传记补正 [J], 哈·那钦
5.近代学者丁福保的医家传记——《历代名医列传》探微 [J], 杨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求恩的传记

白求恩的传记

白求恩的传记
白求恩,加拿大著名的医生,生于1899年,早年在多伦多接
受医学教育。

1927年,白求恩决定前往中国从事医疗工作,并于1929年进入拔萃医学院担任外科教授。

1938年,中国爆发抗日战争,白求恩带领医疗队参加了战争,并在广大战区中帮助治疗了大量伤员。

在这个过程中,白求恩不但
救死扶伤,而且始终把提高中华民族的医疗水平和推动现代化医学
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

1940年,白求恩开始在四川南充创办西南联合大学医院(西南医院的前身),成为医院的首任院长。

经过不懈努力,西南联合大
学医院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医学教育基地,被誉为“白
求恩精神的摇篮”。

1941年,白求恩发现了流行性流感病毒,成功分离了疫苗毒种。

1945年,白求恩奉命前往加拿大出席国际麻疹、麻腮风大会,并向与会者展示了人名痘疫苗的效果,被誉为“最伟大的加拿大人”。

1946年,白求恩因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而被国民政府逮捕,随后被枪杀。

他的一生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白求恩精神”,虽然他去世已近70年,但白求恩的形象依然深入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名医传记之张学文张学文,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3年5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张学文:中医急症高手他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使患者起死回生他创立“颅脑水瘀论”,开辟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他培养百余名研究生、高徒和众多学生,已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容淡定、举止儒雅是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张学文给人的第一印象。

他那慈祥的面容以及慢悠悠的陕南话,让人感到亲切、温暖、没有距离。

接触多了,人们会被他那高深的理论见解、深厚的中医功底所折服。

在患者心中,他既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兄朋友,也是言必引经、用必据典的专家教授,更是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大家。

在首届国医大师中,已经74岁的张学文年龄最小,被称为“年轻的国医大师”。

殊不知,张学文是陕西唯一的国医大师,也是西北五省唯一的国医大师。

他从医50余年,执教40余载,在中医急症、温病学、疑难病等领域均有较高造诣,对一些病机理论有颇多创新。

由于他擅长治疗中风等急症,又有中医急症高手之美誉。

勤奋好学熟谙经典三次进修奠定学术坚实基础“鸡鸣而起,星高而息”是张学文幼年苦读医书的真实写照。

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他视为珍宝,爱不释手,每有体会则点批强记。

1935年,张学文出生于陕西汉中的一个中医世家。

年幼时,他在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背诵《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很快跨进了中医药的神秘之门。

“鸡鸣而起,星高而息”是张学文幼年苦读医书的真实写照。

从15岁起,他随父亲学习中医,临证诊病,辨认药材。

张学文回忆,每天父亲都听自己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稍有错误,马上给予纠正,并要求反复吟诵。

自己也从不敢懈怠,早背诵,晚抄写,直到学会记牢。

对古代经典著作,他视为珍宝,爱不释手,每有体会则点批强记。

18岁,张学文参加原汉中南郑县统一考试。

他至今还记得当时考试的情景。

考官问考生,知道“龙虎汤”的举手,张学文左右看看,自己是唯一举手的。

在50名考生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个头最矮的,交卷最早的,成绩是第一的。

以优异成绩出师后,他开始了独立的从医生涯。

1953年,张学文到该县武乡镇父亲创办的“致和堂”诊所应诊。

1956年,张学文考入“汉中中医进修班”学习,重点攻读了《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

日后之所以能成为临床大家,与他对经典医籍的熟读深悟、强记硬背、灵活运用分不开。

1958年,张学文又考入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中医师资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9年,他参加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首届温病师资班”学习,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孟澍江教授。

在此期间,他大开眼界,学习兴趣日益高涨,特别对温病学说等学派产生浓厚兴趣,对其学术细细研究品味,并撷取其精华。

妙手施治屡起沉疴把千人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他自拟“绿豆甘草解毒汤”,使许多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他采用中药汤冲服安宫牛黄丸方法,使乙脑学生3天清醒;他运用“益肾、活血、退疸”手段治疗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患者7天后病情减轻。

“中医不是慢郎中,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医都是非常重视急症的。

”张学文解释,古代传染病多,死亡率高,中医在急、危、重、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在急症上的治疗优势功不可没。

多年来,他精心钻研和实践,在中风、高热、昏迷、中毒等病证的机理探讨和治法方药研究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经验。

1977年,张学文带领学生在岐山县高店镇开门办学。

当天晚饭后,他和学生一起散步到地段医院,却发现医院抢救室外放着一口棺材。

大家议论:“这地方人真奇怪,人还没死怎么棺材先拉来了?”进去一打听,原来是一个30岁村妇喝“敌敌畏”自杀,医院全力抢救一天后,告知家人准备后事。

张学文二话没说,立即为病人诊疗。

他果断采用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为病人鼻饲、灌肠,并嘱咐早晚多次服药。

他说,患者属于热毒伤阴证型者,运用此方可以排泄毒素,保护阴液。

在张学文等人的全力抢救下,这个已经走上“黄泉路”的患者,第二天病情好转。

以后10天连续使用中西药痊愈出院。

1984年的一天,时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的张学文听说一学生在外地实习患了乙脑,不仅高热、抽风,而且昏迷不醒,危在旦夕。

他心急如焚,匆匆赶到学生住处看望,并为其诊脉。

他认为,这个学生是热极生风,理当清肝熄风。

于是,开了一服中药,冲服安宫牛黄丸。

可当地没有安宫牛黄丸,他立即派另一学生连夜往返咸阳取回。

患者服药后3天清醒了,高烧退了。

一个病人在切除脾脏后的60天内,在大医院花了57万元都控制不住病情,而吃了张学文开的10余剂中药后,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被诊断为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患者被4个人抬进了张学文的诊室,他运用“益肾、活血、退疸”的手段为其治疗,病人服药3天后就有了效果,7天后病情明显减轻,几个月后病人痊愈。

恪尽职守有求必应将“万事德为先”作为人生准则从医50余载,始终坚持“对病人似亲人”的祖训,把治病救人当成自己的日常工作。

打电话的,到家中求诊的,他热情接待,有求必应。

遇到困难者,他也尽自己最大能力,一帮到底。

“治病救人就是我的日常工作。

”张学文认为,患者有病很痛苦,如果看病再被折腾,会加重病情。

为此,他都尽力满足患者的要求。

多年来,虽然身居多职,他仍坚持定期出诊;无论是外出讲学还是开会,他都一视同仁地为患者免费诊病。

在陕西中医学院一附院,记者见到张学文刚为一位患者诊病结束,又赶到病房查房。

他仔细为患者诊脉,查看舌苔,叮嘱患者服药、生活注意事项,并一一指导学生。

在走向另一间病房途中,被一中年妇女拦住,说有病人叫他。

张学文急忙赶去看望,原来这位病人听到张学文的声音,让病友家属喊他为自己诊病。

已是晚上8点多钟了,在张学文诊所门前还有几位老人排队。

一个说,张大夫限挂20个号,自己担心挂不上号,中午11点就来了;另一个说,是下午1点多来的,再晚就排不上号了。

第二天7点刚过,张学文就来到诊所,一直工作到下午两三点。

诊所面积不大,条件非常简陋,几个电扇呼呼地吹着,张学文被患者团团围住。

站在诊桌旁的一患者说,这里挂号费低廉,一服药也只有10多元,很便宜,老百姓都能承受。

另一候诊患者说,听朋友说张大夫的药灵,态度好,收费低,自己才从甘肃慕名赶来的。

遇到生活困难的患者,张学文总是用最经济实惠的方药为他们治病,甚至亲自为患者交纳费用。

咸阳礼泉农村一位贫困患者饱受心脏病折磨,张学文知道后帮其解决了一些困难,还精心治疗使其康复。

前不久,这位患者专程送来一份珍藏了20年的发黄药方,以表达感激之情。

如今,他每周分别在陕西中医学院一附院、二附院以及诊所出诊,病人依然络绎不绝。

看到这种情况,张学文感到很不安。

他坦言自己年纪大了,已经力不从心,不像年轻时有求必应了。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有人提议预约挂号,张学文担心外地病人挂不上;提高挂号费,惟恐把贫困患者挡在了门外;让学生应诊,认为慕名而来的患者不乐意。

总之,目前要尽力而为,做好一切工作,对得起患者,对得起国医大师这个称号,张学文如是说。

师古不泥大胆创新新观点、新方药、新成果接连不断他提出“颅脑水瘀证”新观点,将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他改变传统中药给药途径,研制了一系列方药,参与制订《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等。

“中风病属急症之一。

中风病常常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多端,而气血逆乱、瘀阻脑络是中风发病的关键。

”张学文将中风病发生发展概括为四期六证。

四期为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六证为肝热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腑实、气虚血瘀、颅脑水瘀、肾虚血瘀。

他提出的“颅脑水瘀证”的新观点,将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拟订“化瘀利水、醒脑通窍”大法进行治疗,还研制了“脑窍通口服液”,临床效果良好。

治疗中风病,传统的口服煎剂给药法对于危重病人来说多有缓不济急之弊。

张学文师古不泥,大胆创新,将临床证明的有效方药通过实验改成了中药静脉滴注剂、肌肉注射剂、肛肠灌注剂、片剂、口服液等剂型。

他拟订的“清脑通络片”处方,曾多次获奖。

并由陕西中医学院转让给天津天士力药厂正在申报新药。

由于改变了传统中药的给药途径,药效发挥更加突出,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如用“通脉舒络液”配合中药汤剂辨证治疗中风急症237例,总有效率达99.1%,治愈率达74%,与传统疗法及西药对照观察比较,具有疗效高、疗程短、安全可靠、后遗症少等优点。

由他主持研究的这项课题荣获1986年度国家中医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

其实,当时研制纯中药静脉滴注剂是冒很大风险的。

对刚研制的制剂,张学文并没有给患者试用,而是先给自己和另一位助手静脉滴注1周,亲身体会安全无毒后才给病人使用。

此后多批次制剂生产出来都是这样。

30多年来,这种院内制剂在临床用于治疗内、外、妇、肿瘤各科属气虚血瘀证患者逾万人,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无一例严重毒副作用发生。

“七五”计划开始后,张学文先后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急症协作组副组长、组长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风病急症协作组组长。

在短短8年间,中风协作组取得11项重大科技成果,多次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彰。

特别是他参与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为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开创了先河。

此后,又先后参与制订了中风病护理常规、预防及康复规范和中风病证候辨证量表以及中风先兆证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探究张学文成为国医大师的内在原因,乐于临证、勤于笔耕是其关键。

他发表的学术论文有70余篇,先后出版的《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论治》及《中风病》等10余部专著,凝聚着他为振兴中医急症事业的一片心血。

言传身教弘扬岐黄时时履行中医传承使命他执教40余载,聆听过其教诲的学子不计其数,培养的弟子也有百余名,很多学生已成为享誉全国、闻名海外的高级中医药专家。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传授医术不厌其烦。

对学生不但有学术要求,为人品行要求更高。

同时,他率先垂范,实为楷模。

师从导师多年,受益匪浅。

”张学文的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这样评价张学文。

1997年,张学文听说陕西中医学院不少山区来的特困学生生活困难,常常只吃馍夹辣椒,便主动将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捐给了两位大学生,一直到他们毕业。

在临床上,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

看病时,他边为患者诊脉,边告诉学生,“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意思是说,脉搏跳动的快慢、强弱以及有无间歇,依此可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

张学文的研究生、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周永学体会,老师切脉后善于和患者沟通,其实他是运用了心理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