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论郭沫若》
郭沫若生平心得体会感悟(2篇)
第1篇一、郭沫若的文学成就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我对他在文学领域的几点心得体会:1. 独特的文学风格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象征、夸张、想象等手法,使作品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如他的代表作《女神》中的《凤凰涅槃》等篇,通过对凤凰涅槃的重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2. 深刻的现实意义郭沫若的作品始终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精神。
他在作品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呼吁人们起来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平等。
如《屈原》中的屈原,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3. 高度的艺术成就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
如他的诗歌《天狗》中,以天狗吞日月的形象,寓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崛起。
二、郭沫若的历史研究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
以下是我对他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几点心得体会:1. 独特的史学观点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权威。
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历史。
如他在《中国史稿》中,对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进行了深入剖析。
2. 严谨的治学态度郭沫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严谨治学,注重实证。
他广泛查阅史料,结合考古发现,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如他在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时,通过对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考证,提出了“古史辩”的观点。
3. 深远的历史影响郭沫若的历史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学的内容,还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三、郭沫若的社会活动郭沫若一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我对他在社会活动领域的几点心得体会:1. 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郭沫若一生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
他积极参与抗日战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对立与冲突的公开化--重读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怎样的观点, 才致使苏汶忍无可忍, 自告奋勇 地代表上海的文人发表 《文人在上海》 ?我们 有必要细致解读沈从文的这篇文章, 以便认 识京派与海派论争的实质。 在 《文学者的态度》 一文中, 沈从文用并 不十分严肃的漫谈笔调, 从家中经营厨房的 大司务老景对待自己工作诚实、 谦逊、 严肃、 执着的态度谈起, 盛赞 “他对于工作尽他那份 职业的尊严” , 沈从文进而把大司务对待自己 工作的态度引申到文学领域中。沈从文认 为, “过去观念与时代习气皆使从事文学者如 票友, 与白相人” , 他们 “始终只能在玩票白相 精神下打发日子” , 而且, “现在玩票白相的文 学, 实占作家中的最多数” 。只有克服这种对 文学的 “玩票白相” 态度, 才能产生伟大的作 品: “伟大作品的产生, 不在作家如何聪明, 如 何骄傲, 如何自以为伟大, 与如何善于标榜成 名; 只有一个方法, 就是作家 ‘诚实’ 的去做。 ” 就像大司务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文学者 “想在他自己工作上显出纪念碑似的惊人成 绩, 那成绩的基础, 就得建筑在这种厚重, 诚 实, 带点儿顽固而且也带点儿呆气的性格 上” 。值得注意的是, 沈从文在文章中指出了 “玩票白相” 文学家的特征及其分布的区域: “平常人以生活节制产生生活的艺术, 他们则 以放荡不羁为洒脱, 平常人以游手好闲为罪 过, 他们则以终日闲谈为高雅, 平常作家在作 品成绩上努力, 他们则在作品宣传上努力。 这类人在上海寄生于书店, 报馆, 官办的杂 志, 在北京则寄生于大学, 中学, 以及种种教 育机关中。这类人虽附庸风雅, 实际上却与 平庸为缘。 ” 在沈从文看来, 玩票与白相的文 学家, 在上海和北京都有, 并不仅仅存在于上 海。 从文本看, 《 文学者的态度》 一文中并没 有出现 “海派” 一词, 也没有 “海派文人” 之说。 沈从文仅仅是针对当时文学者对待文学的玩 票白相态度有感而发的, 他用自己一贯对待 文学的严肃、 诚实态度来衡量其他文学家, 由 万 方数据 &
郭沫若
• 不料在苗民暴动中全家殉节,唯独郭的母亲时仅一岁,由奶妈抱 着逃回四川,15岁就下嫁郭家。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将聪明的 资质遗传给了郭沫若,成全了这位20世纪中国罕见的才子。 1892年秋天,郭沫若出生了,他是脚先落地,后来他说:“这大 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叛逆者的第一步。”郭沫若从小聪慧异常, 又调皮捣蛋,喜欢新鲜事物,好做翻案文章。这样的性格天生就 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 他与鲁迅一样,到日本去留学,学的是医,更感兴趣的却是文, 于是与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中 国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团体创造社。颇具领导才干的郭沫若成了 这个小圈子的领袖。 • 五四是一个思想狂飙的时代,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令人眼花缭乱。 创造社青年晚了一步,等到他们想崭露头角,天下大势格局已定, 思想是《新青年》独领风骚,文艺是文学研究会的天下。
• 浪漫主义者在世俗人生中如此窘迫,愈发激起郭沫若心理的扭曲:因 狂妄而自卑,因自卑而仇恨,因仇恨而更狂妄,满世界似乎都是自己 的敌人。郭沫若因《女神》而一夜暴得大名,但主流社会并不因此接 纳他。 • 商务印书馆是文学研究会的阵地,创造社无法染指;出版《创造》杂 志的泰东书局又在经济上盘剥他们,郭沫若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卖文为 生的文人,哀叹“我自己是充分地受过封建式教育的人,把文章来卖 钱,在旧时被视为江湖派,是文人中的最下流。因此,凡是稍自矜持 的人,总不肯走到这一步”。 • 北大教授刘半农博士在《语丝》上嘲讽他是“上海滩上的诗人,自比 歌德”,敏感而自卑的郭沫若竟然从“滩”字上读出了弦外之音,认 定刘博士深得春秋笔法,是在讽刺自己只是一个“跑滩匠”的江湖派 文人。他承认“人在落魄的时候,也有如有甚么伤痛的神经一样,感 受性是倍加锐敏的。小小的讥刺可以惨于蜂虿”。 • 他浪漫归浪漫,其实很有点世俗心,因而无法释然,难以超脱,终日 愤愤不平。田汉的舅父易梅园先生对郭沫若有一句入木三分的评价, 说他“很有诗人的天分,但可惜烟火气太重了”。
沈从文自杀原因初探
沈从文自杀原因初探———兼谈沈从文与郭沫若的恩怨●李传玺1949年3月9日,沈从文试图自杀,被龙朱发现制止。
后来他又找到机会,一个人走进卧室,将门锁上,用刀片割开自己的动脉,在清华读书的张兆和的堂弟张中和恰巧来沈家,从房前经过,听到里面有呻吟声,发觉情况不对,推门推不开,便打破窗户。
此时沈从文已经头脸都是血,并且半昏迷,急忙送医院急救,这才挽救了沈从文的性命。
沈从文为什么会自杀?从现在许多文章来看,都把它归结到了郭沫若的批判文章上,并且认为沈从文后来远离文学创作,也是由于郭的批判文章的深远“影响”。
其实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
而这个“简单”,就是由于许多人没有也不去了解这个批判的来龙去脉,以及此时沈从文真正的心态。
应该说郭对沈的批判是沈自己挑起的,沈1949年的人生走向也不能由郭的文章来负责。
一、沈郭二人矛盾的由来沈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应该有郭及创造社影响的影子,可是到了1930年与1931年间沈从文写现代作家论时,对郭沫若给予了高度赞扬的同时,对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又给予了严苛的批评。
抗战爆发前后,沈从文先后推出了对文学创作“差不多”现象和作家从政现象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梁实秋倡导的文学创作“与抗战无关论”的阵营。
自然他的这些文章一出,立即遭到了批判。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只身偷渡回国,担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厅长,鲁迅逝世后,郭沫若成了左翼文化阵营的主要领军人物,此时又成了主管战时宣传的领导人物,这些批判肯定少不了他的声音。
两人算是走到了对立面。
让郭沫若更为恼火的是沈从文对郭沫若第三厅工作的批评。
沈从文根据一个不确的消息,认为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不会花钱,把庞大的工作经费花错了地方,从而对第三厅的成立到工作成就以及郭沫若的人品提出了质疑。
这应该是沈从文的一个过失,固然可看出沈从文天真的正义感,但这种批评不能不说是近乎政治及人身攻击。
对此,郭沫若当时没有反击,但到后来撰写《洪波曲》时看似顺带却又是极其有意严肃地作出了回应和澄清。
读郭沫若分享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郭沫若,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美术家,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含了丰富的实践精神。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郭沫若的若干作品,并对其中的实践精神进行了深入思考,以下是我对郭沫若分享实践报告的总结。
二、郭沫若的实践精神1. 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始终保持着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他的诗歌、戏剧、小说等作品,无不体现着这种精神。
例如,他的《女神》是我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之作,其中融入了古希腊神话和我国古代神话元素,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创新思维。
2. 深入生活,关注民生郭沫若的实践精神还体现在他深入生活、关注民生的创作态度上。
他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如《屈原》描绘了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受排挤的悲剧,展现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深刻关注。
3. 博学多才,博采众长郭沫若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他的实践精神体现在博采众长,将各种学科知识融入创作中。
例如,他的《古代舞蹈史》一书,将舞蹈与历史、文学、美术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博学多才的一面。
三、郭沫若作品中的实践精神分析1. 《女神》中的实践精神《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诗集中融入了古希腊神话和我国古代神话元素,展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郭沫若不仅借鉴了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祇形象,还结合了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祇形象,如盘古、女娲等。
这种博采众长的实践精神,使得《女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屈原》中的实践精神《屈原》是郭沫若根据我国古代历史人物屈原创作的戏剧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郭沫若深入研究了屈原的一生,关注他的忠心耿耿和遭受排挤的悲剧。
这种关注民生、深入生活的实践精神,使得《屈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古代舞蹈史》中的实践精神《古代舞蹈史》是郭沫若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将舞蹈与历史、文学、美术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博学多才的一面。
文章分五色,明灭孰可辨——关于郭沫若斥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事件的疏解
文章分五色,明灭孰可辨朱华阳骆羽芯理论探讨摘要: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将沈从文斥为“桃红色作家”,由此引发的舆论给沈从文后半生的写作与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是非曲直也引起学界的众说纷纭。
首先,郭沫若批判沈从文是源于私人的宿怨,还是文化政治发展的必然?建国前夕沈从文的“发疯”“自杀”是这篇文章导致的吗?这需要辩证分析。
其次,郭沫若批判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有文学理据吗?我们需要探讨沈从文情欲书写的“诗”与“真”,看看被理解为“抽象的抒情”的“虹影”“星光”背后真正的生活面影。
其三,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与五四时期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30年代的革命小说风格类似,同是书写身体与爱欲,郭沫若为何以高度评价和大势挞伐区别对待?究其缘由,我们可以梳理出现代作家文学观念的歧异和浪漫主义的流脉。
关键词:沈从文;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桃红色作家”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89-07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出版的《抗战文艺丛刊》第一辑上发表了《斥反动文艺》一文,将反动文艺分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并对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几位自由主义作家做出点名批判。
在柴天改物的关键时期,郭沫若这篇锋芒毕露的批判文章,不仅给这几位作家的命运带来严重影响,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文学批评起了示范效应。
尤其是沈从文,在被郭沫若斥为“桃红色作家”后,他的创作和生活便陷入了困境与劫难之中。
近几十年来,郭沈之间的这桩历史公案时常引发学界争议,本文拟对其中有关问题进行梳理和解析。
一、缘由与影响———沈从文被斥为“桃红色作家”的历史平议(一)郭沫若批判沈从文的缘由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中认定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看似有理有据。
首先,郭沫若认为沈从文的《摘星录》《看虹录》在内容上是“作文字上的裸体画,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①;其次,郭沫若指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②;再次,郭沫若指斥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③,并列举了相关证据———在抗战初期高喊“与抗战无关”论,在抗战后期“反对作家从政”,抗战结束后又散播与革命游离的“第四组织”。
读郭沫若传有感
读郭沫若传有感郭沫若,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美术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阅读了郭沫若的传记,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他的坚持、奋斗和热爱让我非常敬佩。
下面我将从他的早年经历、创作成就以及人格魅力三个方面来谈我对他的感悟。
郭沫若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早年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生于湖南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家庭的熏陶下,郭沫若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青年时期开始涉足文学界。
然而,他早年的生活并不顺利,由于家庭破产,他被迫中断学业,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这段艰难的经历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决心要成为一名文化事业的奋斗者,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郭沫若的创作成就是他传世的财富。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诗歌作品,如《七律·长征》和《七绝·中国孤儿》等。
他的诗歌以豪迈激昂、深情痛切为特点,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及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
他的小说作品如《激流三部曲》和《旗图》等也深受读者喜爱。
郭沫若的创作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精湛和情感上的饱满,更展现了他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激励着他们为梦想努力奋斗。
除了创作成就,郭沫若的人格魅力也是我所敬佩和感动的。
他一直秉持着高尚的人格和热爱国家的精神。
他不仅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艺工作者的团结。
在政治上,他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的一边,为党和人民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他的为人正直坦荡,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郭沫若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让我对他充满了敬意。
总之,郭沫若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文化名人。
他的早年经历、创作成就以及人格魅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光辉,他的作品感人至深,他的精神力量令人敬仰。
在今天,我们应该向郭沫若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郭沫若文集》读后感
《郭沫若文集》读后感
《郭沫若文集》是一部集合了郭沫若先生多年来的文学作品的精华之作。
在阅
读完这部文集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郭沫若先生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在这部文集中,我看到了郭沫若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和诠释。
他
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不仅仅是对于文学和诗歌的解读,更是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融入了现代思想和观念,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碰撞和融合。
除此之外,郭沫若先生在这部文集中还表现出了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呼吁和思考,展现出了一种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
在阅读这部文集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郭沫若先生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
家的伟大魅力和影响力。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启发,让人们在阅读之余,也能够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于文学的贡献,更是对于人类思想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总的来说,阅读《郭沫若文集》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他的作品,我更
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也更加意识到了文学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郭沫若先生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思想财富,他的作品将永远被人们传颂和传承。
愿我们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让文学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论郭沫若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摘要】郭沫若《女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了五四时代的“暴躁凌厉”,构成了紧张激烈的节奏与激昂的音调,其成就是突出的。
《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借鉴、创新;二、感情基调——率直、明朗、壮阔、奔放;三、意象特征——雄浑、明丽;四、语言特色——节奏韵律激昂、高扬、语言色彩鲜亮、明丽;五、《女神》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艺术风格《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部。
郭沫若实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新诗人,《女神》实在是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
分为三辑。
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分量最重,包括《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晨安》等代表性诗篇;第三辑大部分是小诗,并且多为诗人早期的作品。
因此,如果从写作时间顺序看,倒是第三辑的一部分诗该排在前,第二辑次之,第一辑的诗剧在最后。
这些诗的特点之一,是气象宏大。
诗人不像五四初期胡适等白话诗人那样仅仅在身边日常生活小景致中发掘诗意,他感兴趣的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壮丽图景、辉煌的事业、杰出的英雄和绚丽缤纷的传说。
在这些诗作中,几乎到处可见“无限”这样的字样,“无限的太平洋”,“无限的大自然”,“茫茫的宇宙”……而在这宏伟景象之间,屹立着“人”。
郭沫若状摹山川之雄伟,时间之悠长,并不是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软弱和生命短暂。
虽然诗人曾品尝过现代主义文艺的汁液,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浪漫主义文学营养,而五四时代的历史要求,又是那样强烈地呼唤着“人”的觉醒,因此,与宏大自然意象和谐,《女神》第二辑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大都是巨人的形象。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读后感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读后感诗一开篇,“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这就像是一声惊雷炸响在耳边。
毛主席这是在告诉咱呢,只要世界上有大的变革、斗争,那些妖魔鬼怪就会冒出来。
就好比在一个大动荡的时候,总有一些心怀不轨的家伙想趁机捣乱。
就像白骨精,看着柔弱可怜,实际上满肚子坏水。
这也让我想到生活里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他们就像白骨精一样善于伪装。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这里毛主席就很有意思地在分析那些被迷惑的人和真正的坏家伙。
那些被蒙骗的人呢,就像唐僧一样,虽然有点糊涂,但还可以教育挽救。
可是那些坏家伙,像妖魔鬼怪,那肯定是要带来灾难的。
这就像在一个团队里,有的人是因为一时糊涂走错了路,咱们可以拉他一把;但要是有人存心使坏,那就绝不能姑息。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哇,读到这一句就感觉特别畅快。
孙悟空拿起他那厉害的金箍棒,一下子就把天地间的妖邪之气都给扫清了。
这就好比正义的力量一旦爆发,不管是多邪恶的东西都得被打败。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当有坏人坏事的时候,只要正义的人们团结起来,勇敢地站出来,那些黑暗的东西就没法得逞。
最后一句“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就点明了主题啊。
为啥要欢呼孙悟空呢?因为那些妖魔鬼怪的坏风气又出现了。
这也反映出毛主席写这首诗当时的社会状况,肯定是有一些反动势力或者不好的思潮在兴风作浪。
这让我明白,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得保持警惕,要有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能够分辨是非善恶,还要有他那种敢于斗争的勇气。
这首诗虽然写于特定的年代,但它所传达的道理就像一把明亮的火炬,在任何时候都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懂得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看清真相,去战胜那些像白骨精一样的困难和敌人。
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
郭沫假设读书心得体会篇一:郭沫假设读书心得体会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____”而开展起来的。
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理论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
1921年以郭沫假设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
假设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____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那么是郭沫假设和他的《》。
《》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
其中《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
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立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
”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
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
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
”因此,要去创造新颖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
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阔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
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
而《》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
这首诗写于郭沫假设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假设情感最炽烈的时刻。
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场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
而“我便是我了”那么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
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开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
“我飞跑”那么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
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
沈从文:如椽巨笔“写”人生
沈从文:如椽巨笔“写”人生货氓人物春秋。
成家、从文是少数几个拥有世陌生的北京,开始寻求真正的人生。
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沈从文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后,家之一,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起初寄住在湖南湘西人在京开设的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
他的“酉西会馆”。
同乡住宿虽然可以免一生起伏跌宕,写满善良真诚、自信收房租费,但他毕竟整天无事可做, 倔强、柔情傲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
在无聊中他平淡朴素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想起了湘西那秀丽的山川风物,想起了儿时的人和事,迫不及待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写”着传奇的人生笔耕生涯。
他每天都关起房门潜心沈从文年月日出写作,写完一篇文章又反复修改,改生在湖南省凤凰县城。
年,沈好就向北京的各报刊投稿,希望得从文由私塾进凤凰县立第二初级芷江县城内的熊公馆藏书颇到稿酬来解决生活费。
可是旧时代小学读书,国文老师田名瑜学识渊多。
尽管从事税收工作非常辛苦,但北京报刊的编辑们只重名气,而不看重作品内容,对像沈从文这样的博又非常严厉,沈从文一改以前贪沈从文总把读书装在脑海里,只要玩的毛病,在田先生的悉心教诲有空就钻进熊公馆的藏书楼废寝忘乡下无名小卒更是不屑一顾。
于是他每次投出的文稿都是石沉大海,下,他专心学习,所学古文、诗赋都食地博览群书,恨不得把熊公馆内能流利背诵,作文、书法进步相当的所有藏书都读完,他几乎成了书始终没有发表的机会。
快。
田先生称赞他:“才峻而气清, 痴,忘却了与人交往。
当时的熊公馆也许是福人自有吉相,说来也怀虚而志亢。
”年后,田名瑜步真可谓热闹非凡,一天到晚人来人真巧, 时北京大学的教授胡适常入政界,开始他蹒跚徘徊的仕途生往,沈从文总是一个人静静坐在院常去“酉西会馆”看望朋友,每次从涯。
年,田名瑜任乾凤麻屯防中花台边,津津有味地读着诗书。
有沈从文的住房前经过,总是看到这时一些同龄的男女青年想邀请沈从个年轻人在埋头写作,感到很新奇。
军指挥部秘书时,因事去贵州,途经芷江县城,当时沈从文已在芷江文到街上散步、闲谈,沈从文总是婉有一次,胡适去会馆访友未遇,就顺言谢绝便退到沈从文的住所来等待,正在从事税收工作,田名瑜特意挤出时间与沈从文会面。
沈从文的故事(优秀4篇)
沈从文的故事(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沈从文的故事(优秀4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语录了吧,语录是不讲求段落、内容间联系的一种文体。
名人对《草房子》的评价
名人对《草房子》的评价一、引言《草房子》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自问世以来,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名人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价。
本文将介绍几位知名人士对《草房子》的评价,以及他们对这部作品的独到见解。
二、名人评价1.郭沫若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对《草房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小说写实而鲜活,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无助的个体。
他称赞了鲁迅塑造的形象,尤其是草房子里的孩子们,他们的命运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反思。
郭沫若表示,《草房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2.茅盾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文坛良师”。
他对《草房子》的评价多是赞赏与反思。
他认为该小说通过对农村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展现了人的痛苦和无奈。
茅盾提到,鲁迅的文笔犀利而深刻,他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刻画,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3.余华余华是当代中国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
对于《草房子》,余华将其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他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真实的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农民阶层的困境。
余华同时指出,《草房子》所揭示的现实问题并没有因为时间而过时,这使得这本小说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4.沈从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被称为“湘鄂巴金”。
他对《草房子》的评价可谓赞不绝口。
他认为鲁迅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对现实现象的细腻刻画,将触动人心的感情和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沈从文表示,《草房子》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这使得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三、结论《草房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深深影响了许多作家和读者。
无论是郭沫若、茅盾、余华还是沈从文,他们对这部小说的赞赏与反思,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书信中的郭沫若】 近看一条狗远看郭沫若
《【沈从文书信中的郭沫若】近看一条狗远看郭沫若》摘要:”由于此前毛泽东曾点名批评当时戏曲,几乎全是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并称文化部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所以一些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剧,先后被视为“毒草”,”1976年2月4日,在复许杰的信中,他又一次提到:“我觉得‘破’孔老二的虚伪,文学作品当然可以用之为主题,从各方面去写,重要处是所写‘方法’和‘表现能力’,是不是‘艺术’,效果又如何,来大而无当,全是空话套话,其中甚至连沈的名字也未提及沈从文留下的书信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数量惊人,其全集收录的有九卷之多,这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并不多见。
书信作为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文体,其写作不是为了发表,而仅限于亲友之间的私下交流,因此它能更多地坦露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在作家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沈从文未曾有信与郭沫若,但在他给亲友的书信中,郭沫若的名字出现的频率却很高。
解读沈从文书信中的郭沫若,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沈从文眼中的郭沫若形象、探究其内心世界,很有意义。
现存沈从文解放前的书信中,仅在致友人王际真的三封信中提到了郭沫若。
1930年1月3日,沈从文致信王际真说:“你要不明白‘中国新诗过去的种种’,若是要,我要一个学生抄一份笔记送你,因为我讲这个似乎还清楚(因为中国诗人我只不熟郭沫若,其余多是熟人),去年到此就讲诗,别的不说。
”稍后几日,他又在复王际真的一封信中说到郭沫若:“中国目下青年作家,说故事好文字好的,似乎还有几个人,若是想选出说精致话做漂亮文章的可就难了,依我看,是郭沫若、郁达夫都不行的,鲁迅近来不写,冰心则永远写不出家庭亲子爱以外。
”同年1月29日,他在致王际真的另一信中再次提及:“许多英文系(外国语文学)毕业的大学生,皆不能读外国报纸,所以在上海,近来是无数靠译日本作品成伟人的。
从前的周氏兄弟,郭沫若,现在的沈端先等,甚至于日本二流作品也转贩到中国来了,这原因一则是翻书人太多,其次则为译者的文学理解力,懂文学的不肯随便翻,翻的人多数是不大懂的角色,所以现在译品杂而且滥,呈空前混乱。
沈从文的自信
沈从文的自信姚家明一个作家的作品,在他(她)所处的时代,以及后世文学史上的地位,常常是有些变化的。
有些作家,在当代红火一时,时间一久,便完全被人所遗忘;而有的作家,生前并不怎么赤名,可时间越久,作品愈会被人所推崇,他们的作品像酒一样,时间越久,越发醇香。
可是,一部优秀作品,往往会被人忽略和误读。
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被人忽略和误读是一个挑战,有的作家会在默默无闻中销声匿迹;而有的作家则会在没有光环和鲜花的日子里,坚定地坚守自己的良心和创作阵地。
这需要的是内心强大的力量和相当的自信。
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作家。
在以革命文学、呐喊文学为主流文学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沈从文从容不迫的抒写着他的湘西,经心营造着他心中的希腊神庙。
尽管遭到包括鲁迅、郭沫若等人的强烈指责和曲解,他亦毫不动摇;他对自己的作品相当自信,在给爱妻张兆和的信中,他是这样说的: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
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
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我没有方法拒绝……——《横石和九溪》每次读这段文字时,我心里都非常激动,沈从文不是狂妄,而是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
他对自己的评价在半个世纪后就得到了印证,如今他已经名副其实地被称之为继鲁迅之后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师,中外研究他的文章汗牛充栋。
泉水潜伏在地底流动,炉火在灰里燃烧,我不过不曾继续使用它到那个固有工作上罢了。
一个人想证明他的存在,有两个方法:其一从事功上由另一人承认而证明;其一从内省上由自己感觉而证明。
我用的是第二种方法。
我走了一条近乎一般中年人生活内敛以后所走的僻路。
寂寞一点,冷落一点,然而同别人一样是“生存”。
或者这种生存从别人看来叫做“落后”,那无关系。
而千年前的庄周,仿佛比当时多少人都落后一点。
那些善于辩论的策士,长于杀人的统帅,人早死尽了,到如今,你和我读《秋水》、《马蹄》时,仿佛面前还站有那个落后的衣着敝旧,神气落拓,面貌平常的中年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语言学方面:“对方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说汉语的音节说同音词说同义词说汉语的词类划分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汉语的借词现代汉语方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XX作家(或XX作品)语言研究网络汉语研究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释义研究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汉语的优点和缺点汉字和汉文化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部件研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如何整理异体字如何整理异性词规范汉字的研究汉字的前途“修辞与语境”浅谈“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谈词语的“巧妙配合”谈“成语的活用”谈“叠用句”谈“四音节语音段落”谈“比喻”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学应用的问题及对策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合成词“动+名+结构的归类问题教学体态语的应用原则汉语副词的分类归属当代语言应用中的缩略语略论当前汉字使用中的繁简并行问题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语法中的语义因素“是”字用法研究语用与语法的关系新兴词缀研究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新兴辞格研究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方言现象专题报告代词的语用研究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助动词的语用研究时下新词描写句型的语用研究语气词的语用研究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古代汉语方面: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学习音韵的心得综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分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 古代汉话“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小学汉字教学中现行汉字形体与“六书”造字法的关系及处理古典诗文注释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典诗文白话译本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和判断《史记》、《汉书》“高祖纪”的语文学比较研究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常用语文工具书在释义上的比较研究读《说文解字》X部(任选《说文》中的某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论曹禹《雷雨》的戏剧艺术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穆旦的诗论钱钟书《围城》论贾平凹的散文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率余秋雨的散文论余华的小说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舒婷诗作简析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评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的《玫瑰门》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论王朔的《动物凶猛》论韩东的诗歌写作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我与地坛》文本细读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我读海子的诗重读寻根小说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棋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浅论《呐喊》与《彷徨》之比较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论鲁迅的抒情散文——关于《野草》和《朝花夕拾》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读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新诗歌运动的丰碑——《女神》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史、剧、诗的完美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繁星》、《春水》简论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艺术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评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的思想倾向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闻一多、徐志摩诗歌风格比较试论戴望舒抒情诗的艺术特色论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论《子夜》中的资产者形象论《子夜》的人物刻划论《子夜》的艺术结构市民生活的画卷——论老舍三十年代的创作论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与京味小说老舍《茶馆》浅析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雷雨》戏剧冲突的艺术结构论曹禹的悲剧艺术曹禹创作的前后期比较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简论论《南行记》的审美特征从莎菲到黑妮——谈丁玲创作的独特性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论闻一多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论艾青诗歌的意象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倾向论陈奂生析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人到中年》的艺术感染力量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浅析巴金新时期的散文创作黄宗英报告文学作品初探析李瑛诗作艺术贺敬之抒情短章的艺术特色读舒婷的诗冰心小诗研究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故事新编》研究“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吴荪甫的悲剧特征《腐蚀》的艺术特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五.四”乡土小说研究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林语堂的散文艺术新感觉派小说艺术“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胡风的诗和诗论路翎小说艺术研究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瞿秋白杂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试论高觉新形象《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苏青小说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论徐志摩的诗论闻一多的诗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论穆旦的诗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论沈从文的《边城》萧军小说研究论田汉的戏剧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丁玲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方面: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谈《诗经》中的弃妇诗谈《诗经》中的婚嫁诗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的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琵琶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西厢记》《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汪道昆之短剧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孟称舜沈自徵之剧作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论《水流》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王熙凤形象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论《诗经》的“思无邪”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二、三作家作比)《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论屈原的人格美“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谈《史记》的人物人性描写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李白与民歌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杜甫绝句的特点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李贺诗的格调杜牧七绝风格试议苏、辛词风异同辨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苏东坡诗中的四川王维诗歌的情、景、理论唐代的边塞诗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红楼梦》中的众丫鬟《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聊斋志异》中的鬼狐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自”技巧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中国古代文论方面:“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先秦儒家文论研究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发愤著书”说综论“文学自觉”说新探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李渔戏曲理论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西方文论方面: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比较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论泰纳的文艺思想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从叔本华到尼采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评卢卡契与布希特的论战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比较文学方面: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钱钟书论“通感”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美学方面: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美感特征简析论审美想象论悲剧与崇高论艺术的美学意义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当代文学部分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茶馆》简论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金庸小说主题论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余华小说艺术探讨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试论王安忆《长恨歌》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张平《抉择》的意义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写作部分论小说的叙述视角论小说的误乐性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论小说的新典型观论小说语言的创新论小说的写作技巧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意识流写法的魅力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文学创作情感论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沈从文与郭沫若
沈从文与郭沫若1、《从文自传》中论及他在从军中的一个偶然机会读到了包括《创造周报》等几种鼓吹新思想的刊物,“我记下了许多新人物的名字,好像这些人同我都非常熟悉,我崇拜他们……”2、1930年,沈从文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写了《论郭沫若》一文,并没有怎么赞美郭沫若的诗,对于郭沫若的小说创作的评价,就“失败”二字,说写小说,“郭沫若没有这本事”、“糟蹋文字”、使“读者中毒,发生反感”。
3、1931年,沈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一文中,继续以失败论郭沫若的小说创作。
4、1937年,关于“差不多”的论争5、1938年,对“与抗战无关”的批判6、1940-1943年关于作家从政的论争;文协改选时,郭沫若报沈从文丛这个组织的理事会名单中勾掉。
7、1943年对“三厅”工作的议论8、1946年沈从文接受记者姚卿详的采访,点名批评了不少作家,说郭沫若“飞莫斯科”,认为“随了政治跑对文学本身不会有好影响,”“很多文学天才都葬送在这上面了。
”郭沫若回应,反讽说“有一位‘自由主义’的教授,听说一提到我便摇头,因为我去年曾经‘飞莫斯科’,更成了他的摇头材料。
我看到好些朋友为这事替我不平,其实是大可不必的。
”“假使有机会飞,我还是要飞的,尤其是‘飞莫斯科’。
我并不怕教授们向我摇头……我假如努力到使教授们把头摇断,那是最愉快的事。
”(郭沫若《新缪斯九神礼赞》,1947年1月10日《文汇报》)9、1948年3月1日,郭发表《斥反动文艺》,发表在香港出版的《大众文艺丛刊》的第一辑上,同期还有其它几篇批沈的文章。
10、1948年3月28日,沈引刀自戕,得幸家人及时发觉,送医院抢救脱险。
11、1956年2月在政协会议上,沈发言说要“用郭沫若院长报告中提起的三省吾身的方法,经常检查自己,努力作一个毛泽东时代的新知识分子。
”12、1982年《沈从文文集》出版,沈拿掉了《论郭沫若》一文,对《论中国创作小说》是,对论及郭沫若的地方也进行了修改。
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前沈对郭的批评
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前沈对郭的批评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前沈对郭的批评1948年2月10日,郭沫若写了一篇对一些人的命运产生很大影响的论文《斥反动文艺》。
文章开门见山:“今天是人民的革命势力与反人民的反革命势力作短兵相接的时候,衡定是非善恶的标准非常鲜明。
凡是有利于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争的,便是善,便是正动;反之,便是恶,便是非,便是对革命的反动。
”今天看来,以一时的政治形式――战争――来判别文艺的“正动”(郭沫若之用辞能力极强),“反动”,实在偏颇,可当时,也许正合了极多热情的政治参与者的“心拍”,反而因其简单,直捷,而受到人们特别关注。
郭沫若进一步阐发:“所谓反动文艺,就是不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那种作品,倾向,和提倡。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反动文艺”?郭沫若说得十分炫目:“在反动文艺这一个大网篮里面,倒真真是五花八门,红黄蓝白黑,色色俱全的。
”人们几乎没有料到,这“反动文艺”的典型,并没有落在那些替当局鼓吹,为政府买好的御用文人身上,而首先扣在了以小说、散文闻名于世的沈从文头顶。
“什么是红,我在这儿只想说桃红色的红。
作文字上的裸体画,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如沈从文的《摘星录》,《看云录》,及某些‘作家’自鸣得意的新式《金瓶梅》,尽管他们有着怎样的借口,说屈原的离骚咏美人香草,索罗门的雅歌也作女体的颂扬,但他们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在抗战初期全民族对日寇生死存亡的时候,他高唱着‘与抗战无关’论;在抗战后期作家们正加强团结,争取民主的时候,他又喊出‘反对作家从政’;今天人民正‘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也正是凤凰毁灭自己,从火里再生的时候,他又装起一个悲天悯人的面孔,谥之为‘民族自杀悲剧’,把我国的爱国青年学生斥为‘比醉人酒徒还难招架的冲撞大群中小猴儿心性的十万道童’,而企图在‘报纸副刊’上进行其和革命‘游离’的新第三方面,所谓‘第四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
这是一个熟人,仿佛差不多所有年青中学生大学生皆不缺少认识的机会。
对于这个人的作品,读得很多,且对于这作者致生特别兴趣,这样在读者也一定有的。
从“五四”以来,十年左右,以那大量的生产,翻译与创作,在创作中诗与戏曲,与散文,与小说,几几乎皆玩一角,而且玩得不坏,这力量的强(从成绩上看),以及那词藻的美,是在我们较后一点的人看来觉得是伟大的。
若是我们把每一个在前面走路的人,皆应加以相当的敬仰,这个人我们不能作为例外。
这里有人可以用“空虚”或“空洞”,用作批评郭着一切。
把这样字句加在上面,附以解释,就是“缺少内含的力”。
这个适宜于做新时代的诗,而不适于作文,因为诗可以华丽表夸张的情绪,小说则注重准确。
这个话是某教授的话。
这批评是中肯的,在那上面,从作品全部去看,我们将仍然是那样说的。
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个诗人,而那情绪,是诗的。
这情绪是热的,是动的,是反抗的,……但是,创作是失败了。
因为在创作一名词上,到这时节,我们还有权利邀求一点另外东西。
诗可以从华丽找到唯美的结论,因为诗的灵魂是词藻。
缺少美,不成诗。
郭沫若是熟习而且能够运用中国文言的华丽,把诗写好的,他有消化旧有词藻的力量,虽然我们仍然在他诗上找得出旧的点线。
但在初期,那故意反抗,那用生活压迫作为反抗基础而起的向上性与破坏性,使我们总不会忘记这是“一个天真的呼喊”。
即或也有“血”,也有“泪”,也有自承的“我是XX主义者”,还是天真。
因为他那时,对社会所认识,是并不能使他向那伟大一个方向迈步的。
创造社的基调是稿件压迫与生活压迫,所以所谓意识这东西,在当时,几个人深切感到的,并不出本身冤屈以外。
若是冤屈,那倒好办,稿件有了出路,各人有了啖饭的地方,天才熄灭了。
看看创造社①另外几个人,我们可以明白这估计不为过分。
但郭沫若是有与张资平成仿吾②两样的。
他虽然在他那初期创作中对生活喊冤,在最近《我的幼年》《反正前后》两书发端里,也仍然还是不缺少一种怀才不遇的牢骚,但他谨慎了。
他小心的又小心,在创作里,把自己位置到一个比较强硬一点模型里,虽说这是自叙,其实这是创作。
在创作中我们是有允许一种为完成艺术而说出的谎骗的。
我们不应当要求那实际的种种,所以在这作品中缺少真实不是一种劣点。
我们要问的是他是不是已经用他那笔,在所谓小说一个名词下,为我们描下了几张有价值的时代缩图没有?(在鲁迅先生一方面,我们是都相信那中年人,凭了那一副世故而冷静的头脑,把所见到感到的,仿佛毫不为难那么最准确画了一个共通的人脸,这脸不像你也不像我,而你我,在这脸上又各可以寻出一点远宗的神气,一个鼻子,一双眉毛,或者一个动作的。
)郭沫若没有这本事。
他长处不是这样的。
他沉默的努力,永不放弃那英雄主义者的雄强自信,他看准了时代的变,知道这变中怎么样可以把自己放在时代前面,他就这样做。
他在那不拒绝新的时代一点上,与在较先一时代中称为我们青年人做了许多事情的梁任公先生很有相近的地方。
都是“吸收新思潮而不伤食”的一个人。
可佩服处也就只是这一点。
若在创作方面,给了年青人以好的感想,它那同情的线是为“思想”而牵,不是为“艺术”而牵的。
在艺术上的估价,郭沫若小说并不比目下许多年青人小说更完全更好。
-一个随手可拾的小例,是曾经在创造社羽翼下成长的叶灵凤③的创作,就很像有高那大将一筹的作品在。
他不会节制。
他的笔奔放到不能节制。
这个天生的性格在好的一个意义上说是很容易产生那巨伟的着作。
做诗,有不羁的笔,能运用旧的词藻与能消化新的词藻,可以做一首动人的诗。
但这个如今却成就了他做诗人,而累及了创作成就。
不能节制的结果是废话。
废话在诗中或能容许,在创作中户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损失。
他那长处恰恰与短处两抵,所以看他的小说,在文字上我们得不到什么东西。
废话是热情,而废话很有机会成为琐碎。
多废话与观察详细并不是一件事。
郭沫若对于观察这两个字,是从不注意到的。
他的笔是一直写下来的。
画直线的笔,不缺少线条刚劲的美。
不缺少力。
但他不能把那笔用到恰当一件事上。
描画与比譬,夸张失败处与老舍君并不两样。
他详细的写,却不正确的写。
词藻帮助了他诗的魄力,累及了文章的亲切。
在亲切一点上,我们可以找出一个对比,是在任何时翻呀着呀都只能用那朴讷无华的文体写作的周作人先生,他才是我所说的不在文学上糟蹋才气的人。
我们随便看看《我的幼年》上……那描写,那糟蹋文字处,使我们对于作者真感到一种浪费的不吝惜的小小不平。
凡是他形容的地方都有那种失败处。
凡是对这个不发生坏感的只是一些中学生。
一个对于艺术最小限度还承认它是“用有节制的文字表现一个所要表现的目的”的人,对这个挥霍是应当吃惊的。
在短篇的作品上,则并不因篇幅的短,便把那不恰当的描写减去其长。
在国内作者中,文字的挥霍使作品失去完全的,另外是茅盾④。
然而茅盾的文章,较之郭沫若还要较好一点的。
这又应当说到创造社了。
创造社对于文字的缺乏理解是普遍的一种事。
那原因,委之于训练的缺乏,不如委之于趣味的养成。
初初在日本以上海作根据地而猛烈发展着的创造社组合,是感情的组合,是站在被本阶级遗弃而奋起作着一种复仇雪耻的组合。
成仿吾雄纠纠的最地道的湖南人恶骂,以及同样雄纠纠的郭沫若新诗,皆在一种英雄气度下成为一时代注目东西了。
按其实际,加以分析,则英雄最不平处,在当时是并不向前的。
《新潮》⑤一辈人讲人道主义,翻托尔斯太,做平民阶级苦闷的描写(如汪敬熙陈大悲⑥辈小说皆是。
),创造后出,每个人莫不在英雄主义的态度下,以自己生活作题材加以冤屈的喊叫。
到现在,我们说创造社所有的功绩,是帮我们提出一个喊叫本身苦闷的新派,是告我们喊叫方法的一位前辈,因喊叫而成就到今日样子,话好像稍稍失了敬意,却并不为夸张过分的。
他们缺少理智,不用理智,才能从一点伟大的自信中,为我们中国文学史走了一条新路,而现在,所谓普罗文学⑦,也仍然得感谢这团体的转贩,给一点年青人向前所需要的粮食。
在作品上,也因缺少理智,在所损失的正面,是从一二自命普罗作家的作品看来,给了敌对或异己一方面一个绝好揶揄的机缘,从另一面看,是这些人不适于作那伟大运动,缺少比向前更需要认真的一点平凡的顽固的力。
使时代向前,各在方便中尽力,或推之,或挽之,是一时代年青人,以及同情于年青人幸福的一切人的事情。
是不嫌人多而以群力推挽的一件艰难事情。
在普遍认识下,还有两种切身问题,是“英雄”、“天才”气分之不适宜,与工具之不可缺。
革命是需要忠实的同伴而不需要主人上司的。
革命文学,使文学如何注入新情绪,攻人旧脑壳,凡是艺术上的手段是不能不讲的。
在文学手段上,我们感觉到郭沫若有缺陷在。
他那文章适宜于一篇檄文,一个宣言,一通电,一点不适宜于小说。
因为我们总不会忘记那所谓创作这样东西,又所谓诉之于大众这件事,在中国此时,还是仍然指的是大学生或中学生要的东西而言!对于旧的基础的动摇,我们是不应当忘记年青读书人是那候补的柱石的。
在年青人心上,注入那爆发的疯狂的药,这药是无论如何得包在一种甜而习惯于胃口那样东西里,才能送下口去。
普罗文学的转入嘲弄,郭沫若也缺少纠正的气力。
与其说《反正前后》销数不坏,便可为普罗文学张目,那不如说那个有闲阶级鲁迅为人欢迎,算是投了时代的脾气。
有闲的鲁迅是用他的冷静的看与正确的写把握到大众的,在过去,是那样,在未来,也将仍然是那样。
一个作者在一篇作品上能不糟蹋文字,同时是为无数读者珍惜头脑的一件事。
郭沫若,把创作当抒情诗写,成就并不坏。
在《现代中国小说选》所选那一篇小品上,可以证实这作家的长处。
《橄榄》一集,据说应当为郭全集代表,好的,也正是那与诗的方法相近的几篇。
适于抒情诗描写而不适于写实派笔调,是这号称左线作家意外事。
温柔处,忧郁处,即所以与时代融化为一的地方,郁达夫从这方面得了同情,时代对于郭沫若的同情与友谊,也仍然建筑在这上面。
时代一转变,多病的郁达夫,仍因为衰弱孤独倦于应对,被人遗下了,这不合作便被谥为落伍。
郭沫若以他政治生活培养到自己精神向前,但是,在茅盾抓着小资产阶级在转变中与时代纠缠成一团的情形,写了他的三部曲,以及另外许多作家,皆在各自所站下的一个地方,写了许多对新希望怀着勇敢的迎接,对旧制度抱着极端厌视与嘲弄作品的今日,郭沫若是只拿出两个回忆的故事给世人的。
这书就是《我的幼年》同《反正前后》,想不到郭沫若有这样书印行,多数人以为这是书店方面的聪明印了这书。
《我的幼年》仿佛是不得已而发表,在自由的阔度下,我们不能说一个身在左侧的作者,无发表那类书的权利。
因为几几乎凡是世界有名作者,到某一个时期在为世人仰慕而自己创作力又似乎缺少时,为那与“方便”绝不是两样理由的原故,总应当有一本这样书籍出世。
自然从这书上,我们是可以相信那身在书店为一种职业而说话的批评者的意见,说这个书是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
一个职业批评家,他可以在这时说时代而在另一时再说艺术,我们读者是有权利要求那时代的描画,必须容纳到一个好风格里去的。
我们还有理由加以选择,承认那用笔最少轮廓最真的是艺术。
若是每个读者他知道一点文学什么是精粹的技术,什么是艺术上的赘疣,他对于郭沫若的《我的幼年》,是会感到一点不满的。
书卖到那样贵,是市侩的事不与作者相关。
不过作者难道不应当负一点小小责任,把文字节略一点么?《反正前后》是同样在修辞上缺少可称赞的书,前面我曾说过。
那不当的插活,那基于牢骚而加上的解释,能使一个有修养的读者中毒,发生反感。
第三十七页,四十二页,还有其他。
有些地方,都是读者与一本完全着作相对时不会有的耗费。
全书告我们的,不是一时代应有的在不自觉中生存的愚暗自剖,或微醒张目,却仍然到处见出雄纠纠。
这样写来使年青人肃然起敬的机会自然多了,但若把这个当成一个研究本人过去的资料时,使我们有些为难了。
从沫若诗与全集中之前一部分加以检察,我们总愿意把作者位置在唯美派颓废派诗人之间,在这上面我们并不缺少敬意。
可是《反正前后》暗示我们的是作者要作革命家,所以卢骚的自白那类以心相见的坦白文字,便不高兴动手了。
,不平凡的人!那欲望,那奇怪的东西,在一个英雄脑中如何活动!他是修辞家,文章造句家,每一章一句,并不忘记美与顺适,可是永远记不到把空话除去。
若果这因果,诚如《沉沦》作者⑧以及沫若另一时文里所说,那机会那只许在三块钱一千字一个限度内得到报酬的往日习惯,把文章的风格变成那样子,我们就应当原谅了。
习惯是不容易改正的,正如上海一方面我们成天有机会在租界上碰头的作家一样,随天气阴晴换衣,随肚中虚实贩卖文学趣味,但文章写出来时,放在××,放在×××,或者甚至于四个字的新刊物上,说的话还是一种口音,那见解趣味,那不高明的照抄,也仍然处处是拙像蠢像。
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位置在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与同情。
小说方面他应当放弃了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