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合集下载

冯至《蛇》ppt课件

冯至《蛇》ppt课件
这个单元五首诗歌均以爱情为主题。 把爱情的寂寞比做“蛇” 把爱情的期待比做“年轻的神” 以“窗”“你的字”“神女峰”具 体的物象 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 值观。 诗人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 特的感受,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
我是一条蛇
冯至
冯至(1905—1993) 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 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 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 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很多, 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表现了 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有趣而微妙 达到的心理。诗句借景言情,妙 手偶得,风格轻快流丽,妙语天 成,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双关妙用。
又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艺术手法
• 2.第二节中诗人用“蛇热烈的乡思” 表达自己深沉的相思之苦。诗人借助 谐音双关这一修辞手法,使情感的表 达更为含蓄、深沉。
课堂拓展 • 徐玉诺《追随者》
诗人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蛇?诗人 笔下的蛇给人怎样的感受?
• 静静地没有言语,忠诚的侣伴,害着 热烈的乡思。
这一意象给人亲切、可爱、忠诚的感觉。
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
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 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 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些古典诗歌中表达的寂寞意 象有什么共同点?
形态上残缺,内蕴上遗憾。
蛇在大家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
• 可怕,无声,阴暗。
蛇是怎样和寂寞发生联系的?它们 的契合点是什么? 寂寞悄无声息,蛇的行动也悄无声息。 寂寞很幽长,蛇的形体也很细长。 • 寂寞让人恐惧,蛇也让人恐惧。 • 蛇阴暗诡谲,如同寂寞给人的感受。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蛇》是冯至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特别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将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对《蛇》进行赏析。

一、从内容上来看,《蛇》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蛇类形象。

诗中写道:“蚩蚩山下的一条蛇,皮亮如玉头似天;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

”诗中的“蚩蚩山”和“一条蛇”营造出了一种恢弘、壮美的山水氛围,而“皮亮如玉头似天”一句则非常准确地描绘了蛇的形象。

另外,“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这句话则是描述了蛇类常常带给人们矛盾的感受,既有虚幻、奇异的美,又有恐怖、危险的威胁。

这些细节展示了冯至对蛇的丰富观察,诗歌的内容因此显得非常生动、画面感强烈。

此外,诗歌还在写蛇的同时,与生命进行了联系。

诗中写到:“脐下悄然生命放出,摆尾猛绕击向草间。

”句子中暗示了这一条蛇正在进行的狩猎行为。

“生命放出”则表达了生命方式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不屑一顾的。

这一表述本身可以理解为蛇的资本方式。

二、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蛇》诗歌显露出了诗人的坚实功底和独特风格。

首先,在形式上,诗歌以七绝为基础,运用了典型汉字的音、意、象、韵四个方面,在语言上使人有感觉。

其次,诗歌的韵律十分优美。

整首诗用了很多“押韵”的手法,如“亮如玉”、“似天气”、“全草共”、“脐下放”等等。

韵律使整首诗的节奏更有感官的美感。

最后,在文字运用上,《蛇》所侧重的是物我互动。

诗人把物象、情感和意境合并起来,创造了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情感共鸣的语言生活。

例如,“狰狞之与美丽间”中的“狰狞”和“美丽”就存在一种对立和较量的关系,表达了蛇类怪诞、寂静的形象和美态。

这种细腻的文字表达方式,很好地展示了诗人的语言造诣和感性思维。

综上所述,《蛇》这首诗歌不仅描绘出了蛇的形象,还在隐秘之间传递了生命的精神。

而诗歌艺术上的表现也十分高质量。

冯至《蛇》读后感

冯至《蛇》读后感

冯至的《蛇》是一首充满象征和隐喻的诗歌,读后让我感到一种奇特的审美体验。

在这首诗中,冯至以蛇为比喻,揭示了爱情中的苦痛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复杂情感。

首先,冯至将“蛇”这一意象引入诗歌中,使读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冷峻感。

这种恐怖的意象在诗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不仅让读者感到蛇的阴森和冰冷,还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苦痛和寂寞。

通过这种比喻,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爱情中的痛苦和悲哀,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其次,冯至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他将蛇比喻为心中的寂寞,这种寂寞是难以言喻的,就像蛇无声无息地爬行,让人无法摆脱。

同时,蛇衔来梦境的比喻也充满了象征意义。

这个比喻暗示了诗人希望通过蛇来传递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深刻和富有内涵。

最后,冯至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

他在诗中既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又有对爱情的痛苦和悲哀。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蛇的比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诗人通过蛇来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复杂情感,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丽与痛苦并存。

总之,冯至的《蛇》是一首充满象征和隐喻的诗歌,它
以蛇为比喻,揭示了爱情中的苦痛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不仅让读者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感受,更在心灵上引起了共鸣和思考。

冯至《蛇》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

冯至《蛇》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

冯至《蛇》导读教案教学设计蛇整体感知《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

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

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

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何其芳《诗歌欣赏》)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

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

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

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时“我”而感到寂寞的写照。

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

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此诗在海峡两岸都拥有极多的注目和掌声,但在大陆的诗集中,第一段的第二句多為「冰冷地没有言语」,而臺湾的诗集所选,多為「静静地没有言语」。

但无论何者,都是述说「蛇」的特性,今择以「冰冷地」似比静静地更能表现「蛇」的特性。

二、意象经营法此诗最為人称道的是作者的构思新奇,创新之处是作者将「寂寞」与「蛇」联想在一起,而以「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的譬喻法,发展整首诗的主要架构。

将「譬喻」法加以扩张铺写的其中一种修辞法即是「详喻」法,也就是将喻依加以详细说明与解释,让文气延长而加强譬喻的效果。

例如先提出「A像B」的譬喻,然后接著铺陈B的性质、特色等等,让文句拉长,藉由对喻依阐述说明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喻体的解说,此即為「详喻」。

例如:十年间,我宛如一头牛,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

(黄武忠〈岁月的河床〉)此例的A(喻体)是「我」,B(喻依)是「一头牛」,C(喻解)则是「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

而当对B进行铺陈的时候,也就是在C中进行叙述的时候,是不直接对A予以述说,而以经营意象的方式对B进行意象的构筑或塑造,比较简单的是静态的描述(静态式意象),比较复杂的是动态(动态式意象),甚至,在串连诸多动态后形成情节(情节式意象),此即為「意象经营法」(详见王昌焕《语文表达能力祕笈》首次定义及解说)。

由於「意象经营法」是经营画面的艺术手法,在性质上偏於新诗的创作手法,技巧上较為繁复,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较為少见,但在新诗的创作中,却是大可加以发挥的创作方式。

冯至此诗实即「意象经营法」极佳的典范。

诗作的题目是「蛇」,一开始便说「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可见「我的寂寞」是喻体,「蛇」是喻依,换言之,「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但这一个主题只出现在第一段第一句,当作者开宗明义地破题之后,「寂寞」一词便不再是叙述的焦点,也不再被提及,而以喻依-「蛇」作為叙述的对象。

冯至的蛇阅读笔记500字

冯至的蛇阅读笔记500字

冯至的蛇阅读笔记500字
冯至的《蛇》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现代诗歌。

诗歌中的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爬行动物,而是作为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象征。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阅读笔记。

首先,我被冯至在诗中展现出的细腻情感所吸引。

他以蛇为对象,描绘了它的孤独、骄傲、聪明和神秘。

蛇的这些特点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诗人自身的情感紧密相连。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蛇有着深厚的情感,甚至将蛇视为自己的化身。

其次,我感到震撼的是冯至在诗中展现出的思想深度。

他通过蛇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死亡、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这些思考并非直接陈述,而是通过蛇的形象和诗人的想象展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诗中,蛇成为了诗人思考生与死的象征,它代表了生命的奥秘和死亡的恐惧。

此外,我特别欣赏冯至在诗中使用的象征手法。

他通过蛇的形象,表达了生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蛇的柔软和坚韧,它的孤独和骄傲,都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这些象征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

最后,我认为冯至的《蛇》是一首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普遍思考。

这种普遍性使这首诗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总的来说,冯至的《蛇》是一首充满情感、思想和智慧的现代诗歌。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蛇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这些思考和表达方式使这首诗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冯至:《蛇》的隐喻

冯至:《蛇》的隐喻

性隐喻的文本——冯至诗作《蛇》新解文/牡丹亭上三生路冯至一走上诗坛便带来了独特的诗艺。

1927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出版,便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

鲁迅曾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昨日之歌》所收入的是诗人1921-1926年间的早期诗作,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抒情诗,下卷为叙事诗。

在这些诗歌里,诗人哀婉地吟咏着爱情、寂寞、苦闷和忧郁,“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和“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人的苦闷”。

[2]《蛇》便是冯至早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在该诗中,诗人婉约地咏歌着怯懦而寂寞的爱情。

这首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评论者的好评。

有的学者从诗歌构思的角度对之进行评价,认为它构思精巧,把蛇的“乡思”化为人的“相思”,把蛇怀念不已的“茂密的草原”点化为人所缅怀的“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3]有的学者从“蛇”这一意象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冯至把热恋中的“我”的寂寞比作“一条长蛇”,冰冷无言,令人悚惧。

这个大胆的意象本身,就有现代诗人的超前性;后面关于蛇衔来梦境像衔来一只绯红的花朵的奇想,更冲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具有了明显的理智性的特征,这种美学追求的智性特点有点波特莱尔的影子。

[4]有的评论者则认为,此诗的成功源于诗人青年时期对“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寂寞“冰冷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

[5]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但我认为,总的说来,这些评论还停留在文本的浅层次上,还没有深入到文本的文化、心理层面。

因此,我将在这里对这首诗进行重新的解读,以期获得一种新的发现。

(一)让我们先来分析诗中的意象“蛇”和“花朵”。

也许人们会认为,这仅仅是诗人为了表达他的“寂寞”与“相思”之情而找到的“客观对应物”。

其实不尽然,我在这里要探讨的是,“蛇”和“花朵”这些意象的文化含义。

根据文化人类学者的考察,在原始社会,人类始则崇拜女性生殖器,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继则崇拜男性生殖器,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又进而运用文化手段给予写实式的再现和抽象化的表现,包括再现和表现男女结合的情景。

寂寞如“蛇”般美丽——冯至《蛇》的一种解读

寂寞如“蛇”般美丽——冯至《蛇》的一种解读

寂寞如“蛇”般美丽——冯至《蛇》的一种解读
李强平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冯至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诗作《蛇》是诗人早年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蛇》这首诗,评介方式诸多,不妨试列举出如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何其芳认为,此诗的成功源于诗人青年时期对“寂寞”的深切感受,并且对诗中奇异的比喻“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大加赞赏;袁可嘉认为,诗中把蛇的“乡思”化为人所缅怀的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李强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重生与复归——对小说《羽蛇》的一种原型解读 [J], 贾璐
2.从"乡思"的"乡"说开去r——冯至《蛇》的一种读法 [J], 郭大章
3.《蛇》:美丽的寂寞与深沉的欲望 [J], 张伟
4.寂寞:生命体验与哲理沉思的凝聚——冯至《蛇》赏析 [J], 蒋霞
5.边缘人的文化格局——苏童《蛇为什么会飞》解读一种 [J], 姜异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摘要:一、概述《蛇》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二、分析《蛇》诗歌的主题思想三、解读《蛇》诗歌的艺术特色四、总结诗歌价值及影响正文:一、概述《蛇》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蛇》是我国著名诗人冯至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人冯至(1896-1983),原名冯文植,字至善,江苏南通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

这首诗歌创作于1925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上,是冯至早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正值中国民主革命的高潮,民众疾苦、国家内忧外患,诗人通过对蛇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分析《蛇》诗歌的主题思想《蛇》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蛇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受苦受难的民众。

诗人通过描绘蛇的形态、动作、心理等,表现出民众在压迫、苦难中的顽强生存意志和寻求解放的渴望。

同时,诗人以蛇为载体,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光明的向往。

在这种背景下,《蛇》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对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解读《蛇》诗歌的艺术特色《蛇》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诗人以蛇为主题,通过对蛇的细腻描绘,使诗歌意象鲜明、生动。

其次,诗歌采用象征手法,以蛇喻人,将蛇的形象与民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再者,诗歌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通过蛇的生存状况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种种困境。

最后,诗人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四、总结诗歌价值及影响《蛇》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这首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现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同时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蛇》诗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冯至的文学成就和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结束语】通过对《蛇》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冯至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冯至《蛇》中取“蛇”为意象的原因分析

冯至《蛇》中取“蛇”为意象的原因分析

冯至《蛇》中取“蛇”为意象的原因分析作者:程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在中国古典的诗歌当中,很少会采用“蛇”作为意象,即使采用,也大多表示贪婪凶残的意思。

在《蛇》这首诗中,冯至为何采用“蛇”来表达寂寞呢?本文试从“蛇”与寂寞的关系、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文学创新这几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冯至;蛇;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02冯至是中国现当代一位著名的诗人,鲁迅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光潜也称他的诗“融情于理,时有胜境”,此外,何其芳、司马长风等人也对他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在冯至许许多多的作品当中,《蛇》是一首杰出的诗歌。

在中国远古时期,蛇被作为一种原始宗教的图腾。

在上古的神话当中,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就谈到:“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就是这样,《山海经》和其他典籍中的好些神人(如共工,共工之臣等)也是这样。

”[1]在这些神话当中,蛇是与性相关的,“伏羲女娲的图像均作人首蛇身的男女二人两尾相交之状”[2]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蛇经常被视为邪恶冷血的象征,因此也很少见诸于后世的诗歌当中。

而作为专门的意象,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冯至又为何要用蛇这一意象来抒写内心的寂寞呢?一、蛇与寂寞的关系:(一)蛇本体与寂寞的关系:蛇是一种冷血动物,人们一想到蛇,便感觉到寒冷与恐惧。

寂寞也是同样让人觉得寒冷,当人们寂寞的时候,就会觉得世界是寒冷的,人心也是寒冷的,就好像来来往往的人都与自己没有关系,万家灯火也没有一盏是为自己点亮的。

但是隐藏在寂寞与寒冷里的却又是热情、不安,就像蛇一样冷漠却也疯狂。

蛇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黑暗中爬行,而寂寞也总是在夜里才会袭上人的心头,让人觉得痛苦不堪,万籁寂静,一个人在黑暗中更会觉得寂寞难耐。

诗朗诵《蛇》作品分析

诗朗诵《蛇》作品分析

诗朗诵《蛇》作品分析作者:李斌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4期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的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一、作品整体感知《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

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

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

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时“我”而感到寂寞的写照。

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

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冯至蛇赏析 蛇冯至教案

冯至蛇赏析 蛇冯至教案

冯至蛇赏析蛇冯至教案一、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冯至蛇赏析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二、作品赏析(一)冯至诗歌《蛇》的意象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

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

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

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

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二)冯至诗歌的抒情特征冯至自己对早期诗作的评价是:“形式比较多样,语调比较自然,写的还是真情实感”。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蛇是一种令人“悚惧"的动物,它阴郁而冰冷,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在诗人冯至的眼中,它却是可爱的。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什么样的寂寞让作者得以如此呢?原来,这是诗人的相思,诗人在想念远方的姑娘,并以蛇为喻,托梦给心爱的姑娘,希望她能梦到,并希望借蛇把她的"梦境衔了来"。

在诗人的眼中,蛇是忠诚的伴侣,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是害着热烈相思的家乡姑娘。

于是,诗人送出了月光一般轻轻地走过的蛇,希望它"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出情感的深度。

如果对内心的“寂寞”没有深切的体验,就不可能想出“蛇”这个奇特的比喻。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十四行集》之一《我们准备着》)这里有着冯至从里尔克那里得到的对物的着意推重和歌咏,漫长岁月里的生命瞬间突然击中诗人的记忆——其实是经验——过去的悲欢凝结成物象:雕塑式的美。

对这些曼妙瞬间的期待值得诗人用“美妙的一生”去交换,如彗星或交媾与危险过后的小昆虫,哪怕那瞬间转瞬即逝。

这是长久生命积淀后发见的对生命体验的礼赞,这体验,就是里尔克推崇而为此时的冯至熟知并化用的“经验”:“我们应该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

因为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已足够)——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

我们必须回忆许多爱情的夜……如果回忆很多,我们必须能够忘记……因为只是回忆还不算数。

等到他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

在一个很稀有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里尔克《马尔特手记》)这一几乎为诗歌作者与批评者奉若圣经的论断在冯至那里也有诗性的表述——接连落了半月的雨,/你们自从降生以来,/就只知道潮湿阴郁。

/一天雨云忽然散开,//太阳光照满了墙壁,/我看见你们的母亲/把你们衔到阳光里,/让你们用你们全身//第一次领受光和暖,/日落了,又衔你们回去。

/你们不会有记忆,//但是这一次的经验/会融入将来的吠声,/你们在黑夜吠出光明。

课件3:蛇

课件3:蛇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 的形象,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 “忠诚”。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形象,使它轻灵忧 伤,至情至性。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 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 密的草原”比喻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 奇崛不凡,但诗人意犹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它从恋人的梦中出 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 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的象征。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 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 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 多美好的时刻,我愿此刻时间能够静止。他和她一路嬉闹,一路追 逐,而今,思念化作一场相思的雨,湿透了我的记忆。

美文品读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品读提示相思玄妙,如影随行。想你的时候,回忆是伴 我度过漫长黑夜的唯一药方。沏一杯浓茶,思念便溶进了苦涩的茶 水里,那轻盈飞舞的绿色叶片便是我飘飞的思绪。只有在这样的夜 里,在这样的苦涩里,我才知道原来思念也是苦的。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二 品味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1.这首诗借助比喻表达情感,新奇生动。试找出诗中的比喻并分析
其表达效果。
提示:
比喻
表达效果
“我的寂寞是一 条蛇”
把寂寞比喻为蛇。用蛇的静默无言、忠诚相伴来表 现寂寞的深沉、凝重、挥之不去。这一比喻新奇生 动,一改蛇以往惊悚、恐怖的形象,让人读过产生出 奇妙丰富的联想

冯至《蛇》阅读理解

冯至《蛇》阅读理解

冯至《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1.诗中“蛇”这一意象代表什么?作者描绘这一意象时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为什么诗人会把“蛇”写成一个可爱、亲切的形象?2.诗人为什么要用“绯红的花朵”比喻姑娘的“梦境”?3.第二节中“茂密的草原”和“浓郁的乌丝”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这首诗以“蛇”为题,在构思上有什么好处?【答案】1.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诗人为爱而寂寞,为爱而冥想,为爱而期盼,他把寂寞这一抽象、虚无的情绪化作“蛇”这一具体可感的意象。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寂寞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

而爱的寂寞既痛苦又甜蜜,既热烈又冷寂。

这种感觉就像蛇的沉寂无公言、忠诚缠绕,这种相似性是诗人选择“蛇”这一意象的原因。

2.诗人用“绯红的花朵”比喻姑娘的“梦境”,写出了姑娘的爱的羞涩与热烈。

3.“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而“茂密的草原”与“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恰巧有形态上的相似,因此在具有解释作用的破折号之后,将形容的“物”与被形容的“人”联结起来,物所思者即为人所念者,即印“蛇”所想念的“草原”就是“我”思念的姑娘的发丝。

4.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有一颗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的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中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蛇’这一意象代表什么?作者描绘这一意象时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为什么诗人会把‘蛇’写成一个可爱、亲切的形象”,然后到诗歌中圈出描写“蛇”的内容,把握“蛇”的特点,再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从诗中来看,诗人将自己对爱人的暗恋之思说成是“寂寞”,并将其比喻成“蛇”。

诗人不仅用“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在接下来还说“它是我忠诚的伴侣”,这不仅表达了某种感激之情,而且还暗示出寂寞之深;而诗人的寂寞是和一种热烈而又默默的爱联系在一起的。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冯至是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教育家,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代表作之一便是《蛇》这首诗。

该诗通过描写一条蛇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万物生灵的深刻关注和深情赞叹。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歌,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冯至的诗歌创作,还能够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哲思内涵。

一、从内容上赏析《蛇》《蛇》这首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对蛇的深刻观察和热爱,这从诗歌的起始语言便可以看出:“蛇,细长的身体,黑白两色,像采石场上剥下的麻绳。

”可以看出,作者对蛇的形态以及黑白分明的外貌印象深刻。

接下来,作者又通过“摇曳的拐杖”、“倒悬之姿”等形象描写,生动刻画了蛇游动的形态。

而在诗歌的最后,作者更是通过“不毒,不饥,不寒,不热”等描写,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叹和敬重。

这首诗通过对蛇的细致描写,透过蛇这个具体的生灵形象,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二、从艺术上赏析《蛇》《蛇》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意义,还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婉约的抒情风格。

整首诗使用的是七律的古典诗体,由于古诗的句式和韵律要求十分严格,使得整首诗不仅要有严密的结构,还要注重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掌控。

在《蛇》这首诗中,冯至运用了古诗中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艺术地表现了蛇的形象和意义。

例如,诗歌中“摇曳的拐杖,倒悬之姿”,不仅令人想象力十足,也表现出了蛇的柔韧和灵动。

另外,整首诗的语言极其婉约,用词精练,用字流畅,使这首诗充满美感,读来如丝般顺畅。

三、总结通过对《蛇》的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的赏析,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传达意义和艺术价值。

在诗歌中,冯至通过对蛇这一生灵细致的观察和描写,表达出对大自然生命的赞叹和敬重。

而在艺术上,冯至则运用了古诗体的严谨和修辞手法的精妙,使得诗歌更具有美感和抒情性。

《蛇》这首诗的呈现不仅是冯至诗歌创作的代表,亦彰显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魅力。

冯至的诗蛇赏析_冯至诗歌《蛇》欣赏

冯至的诗蛇赏析_冯至诗歌《蛇》欣赏

冯至的诗蛇赏析_冯至诗歌《蛇》欣赏《蛇》是冯至早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冯至的《蛇》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冯至的诗《蛇》赏析,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冯至《蛇》原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的诗《蛇》赏析(一)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这首《蛇》是冯至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具有其早期诗歌中的那种忧郁、感伤、细腻、缠绵的牧歌情调,象一支箫管吹奏出的呜呜咽咽的曲子。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有评论家认为“蛇”与“花朵”分别象征着男女的生殖器官,从而将这首诗歌解读成一个处于性苦闷期的青年的性幻想。

事实上,毕亚兹莱的那幅画的确含蓄地包含着某种性的意味,据此而将此首诗歌解读成性的苦闷,应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将这首诗视作一次性行为的曲折达成,似乎不免煮鹤焚琴之讥。

应该说,“蛇”的意象不仅包含着西方文化背景中那种淫亵意味,同时也蕴藏着东方的审美情绪,痴情、温柔、忠贞的白娘子同样是一条蛇,“蛇”的意象中不仅包含着淫欲,同时也表达着一种对于理想爱情的热望。

而另一个意象“花朵”将之视为女性生殖器也未尝不可,毕竟每个人都有对诗歌进行解读的权利,但是也不必因此而忘记了“花朵”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常常与青春、生命、热情、美好等联系在一起。

在本诗中,“绯红的花朵”云云,也可以是指诗人在想象中的爱情的滋润下,重新寻回了自己的青春的热情,重新发现了生命的美好。

冯至蛇

冯至蛇
冯至
创作灵感
他创作此诗曾受到德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 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的启发,那“画上 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 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诗人觉得这 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的热烈向往想象为 一条蛇,将少女的梦境想象为一朵“绯红 的花朵”,却也不失为一种唯美主义的尝 试。
《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 喻为“绯红的花朵”?
【点拨】 把“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
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读了这首 诗,我们不仅感到作者的内向,也深深感到了梦到 这条蛇的“她”的羞涩。“绯红”,恰好是一种羞 涩的色调。
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
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 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 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理清脉络
1、诗中的“我”、“你”、“它”分别指代 谁? 诗人;暗恋的姑娘;蛇 2、请概括此诗的情节 第一节:寂寞 第二节:相思 第三节:归来
第一节:——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的寂寞。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作者为什么选择“蛇”这一意象?
提示:作者写了它的哪些特点? 它与“寂寞”到底有何相似性? 蛇的特点:无声 缠绕 身体冰冷 形体修长
挥之不去,不能自拔
寂寞的特征:沉默无言
内心冰冷
时间漫长
吞噬心灵
诗中的依据:静静的没有言语字, 好不好?为什么? “梦”是姑娘在想念, “见”则似乎是“我”闯进了 姑娘的眼帘; “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 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冯至《蛇》细读历史的细读——新诗细读式批评反思

冯至《蛇》细读历史的细读——新诗细读式批评反思

冯至《蛇》细读历史的细读——新诗细读式批评反思
王珂
【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1)007
【摘要】对于冯至的诗歌名作《蛇》是否是“色情诗”的评价,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官方与民间、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差异较大.在解读中,需要还原这首诗的真实
面目,肯定原作比改作优秀,特别要肯定它的“色情”价值和它在“诗的心理精神治疗”中的作用.同时,考察《蛇》的细读史,不难发现新诗细读是一个文学生产场,是文学传播中塑造经典的重要方式,受到知识、权力、伦理等政治文化因素影响,解读“场域”决定着解读者的言说方式、言说内容甚至言说效果.为此,应该在美学阅读
与历史阅读、本质主义与关系主义的和谐互动下确立有“中国特色”和“当下特色”的新诗细读式批评,重视解读生态和解读伦理,强调将科学意识和文学敏感、文本细
读法和知人论世法结合,突出意象细读.
【总页数】13页(P41-53)
【作者】王珂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个性化”理论背景中的文本细读式批评——王春林的文学批评及新世纪长篇小说研究 [J], 牛学智
2."个性化"理论背景中的文本细读式批评——王春林的文学批评及新世纪长篇小说研究 [J], 牛学智
3.细读式批评和宽容的态度——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常风 [J], 何健
4.以历史理性建设新诗——闻一多诗论细读札记 [J], 吕东亮;陈卓
5.新批评和新历史主义的“细读法”:继承与创新 [J], 邵榕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十四行集》之一《我们准备着》)这里有着冯至从里尔克那里得到的对物的着意推重和歌咏,漫长岁月里的生命瞬间突然击中诗人的记忆——其实是经验——过去的悲欢凝结成物象:雕塑式的美。

对这些曼妙瞬间的期待值得诗人用“美妙的一生”去交换,如彗星或交媾与危险过后的小昆虫,哪怕那瞬间转瞬即逝。

这是长久生命积淀后发见的对生命体验的礼赞,这体验,就是里尔克推崇而为此时的冯至熟知并化用的“经验”:“我们应该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

因为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已足够)——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

我们必须回忆许多爱情的夜……如果回忆很多,我们必须能够忘记……因为只是回忆还不算数。

等到他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

在一个很稀有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里尔克《马尔特手记》)这一几乎为诗歌作者与批评者奉若圣经的论断在冯至那里也有诗性的表述——接连落了半月的雨,/你们自从降生以来,/就只知道潮湿阴郁。

/一天雨云忽然散开,//太阳光照满了墙壁,/我看见你们的母亲/把你们衔到阳光里,/让你们用你们全身//第一次领受光和暖,/日落了,又衔你们回去。

/你们不会有记忆,//但是这一次的经验/会融入将来的吠声,/你们在黑夜吠出光明。

(《十四行集》之二十三《几只初生的小狗》)便是对“经验”的直接礼拜。

母性的温暖教子嗣得以在黑夜里也能看见光明。

如何把握经验,“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冯至在《十四行集"二十七》里给予了回答:“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瓶”的形状划定了“水”的疆域,规定了“水”的形状:它还可以是方的、六角形的、纺锤形的……“水”——事体——是泛滥无形的,全仰仗“取水人”——诗人——所采用的“瓶”——趣味、视角、技法……毋宁说是“经验”:人生的经验及诗的经验——的形状而得到定形——一首诗的诞生过程被诗化地揭示出来。

在冯至这里,经验不是瞬间的官能感受,而是历经长远的生命过程与人生体味之后的智性把握。

渺小的事物,细微的感动,冯至却能从中发现诗味,而这些诗味往往被人们的眼角所遗漏,诗人凭借的是锐敏的洞察力、齐人量物式的感同身受,而所有这些,是经验的馈赠。

物的生命过程融入诗人的生命过程之中,浓缩出饱含主体性的经验,从而有了诸十四行。

写作《蛇》时的作者显然还不具备驾驭“经验”的经验,抒情性在这里还占据着主调,还不具备写作《十四行集》时吟唱的复沓,技巧性欠缺了些,一个冲动——寂寞,也就是单相思,附丽于一个意象——蛇,在两种情境——幻想与现实——之间抒发一回,全诗就告结束。

时为北京大学本科生、年仅21岁的冯至应该还没接触到里尔克。

我们不妨以青年的眼光,解读一下时为青年的诗人的《蛇》。

一份标明为“八十六学年度大学联合招生考试国文科试题”的案卷便以冯至这首诗为题。

不妨照录试题:22.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

23.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题目出得很浅白,但却对发弘该诗题旨已经足够。

确实,冯至在《蛇》里表白的,正是“一己暗恋之情思”——“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年轻的生命萌动出正常的渴求,因此对心中美好的异性怀着亲近的愿望,然而“种族记忆”里的民族性格决定了诗人不可能将热烈的相思化作热烈的表白,这里面更有诗人怯懦的性格、节制的古典追求。

于是,他只能“静静地没有言语”。

然而,诗人是多么寄希望于“万一”啊!——冀望“你万一梦到它”,冀望“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全诗共出现五个“它”,从表面看,似乎“它”就是“我的寂寞”的同义语。

如果说第二个“它”(以下简称它2)在“它是我忠诚的侣伴”中还可以与“寂寞”等观的话,那么,当行走到下一诗行的时候,说“寂寞”“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似乎不怎么说得过去。

其实,我的理解,不管有心(有意识)还是无意(潜意识),诗人在这里非但不是按语法关系,紧承“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将“它”指称作“我的寂寞”,而是将此偏正短语中的修饰成分“我的”拆解开来,干脆以“我”偷换“我的”“寂寞”。

这一理解至少在它2之外的四处辞意畅达,我们不妨作一替换:“你万一梦到我”,“我想……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我……从你那儿轻轻走过”,“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我甚至有更大胆的假设:它2也可以“我”替换如“我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

诗的隐意被显化以后很有情味的是:侣伴言者,其实不过如李白所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明月、身影,徒有其名而已。

冯至这里更“寂寞”,所谓侣伴,竟是“我”——因乏侣伴,只有作“我”的复沓自嘲耳。

诗人当然不会如此直陈其事,而怀有曲笔,藉由一条冰冷而心里热烈的“蛇”、藉由一个包裹得严丝合缝的“我的寂寞”表达隐衷。

而诗人心里要说的话,通俗一点,就是“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我”如此想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于是代“你”造一个“梦境”。

诗人在这里显然是寄有厚望的:在“我”的眼里,“你的梦境”是“象一只绯红的花朵”的。

花朵言者,哪怕尤在骨朵,总有含苞待放的希望。

而这一天的到来,则是一年后。

1928年下半年,冯至在杨晦家中遇上了终身侣伴,时为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生的姚可昆(据蒋勤国《冯至评传》),这一相遇,终于排遣了冯至心中浓重的“寂寞”,记载这一平静的喜悦的,是《北游及其他》第三辑《暮春的花园》。

之所以说这一喜悦平静,是因为这一系列诗作中,再没有《昨日之歌》或《北游及其他》第一辑《无花果》时期的热烈,在爱情到来面前,他却在一遍遍的吟唱底下,镶了寂寞的边。

也许诗人在心内酝酿了太多遍的情爱,也许诗人在心内积蓄了太多的期待,当爱情就在身边,诗人却喟叹“总觉得我们不象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南方的夜》)蕴蓄了“二十年的寂寞”,时年二十四的诗人看到,“在你温暖的怀里/比一切的花园都要美丽”,明明可以好好享受等来春天的喜悦,却显然不合时宜地感喟“我的,却是沙漠一样地枯干”,“如今它们的繁荣都已消逝,/我们可能攀着残了的花枝/谈一谈我那寂寞的春天?”(《暮春的花园》)冯至描摹的爱情的花园形容凋敝,那里“只剩下了”“黄色的蘼芜没有凋残”。

在《暮春的花园》这首诗里,有一个词对理解全诗很重要,那就是“那时”:“那时我却悄悄地在房里/望着窗外的天气,/暗自为它们担尽了悲欢”,以及“那时我的天空是那样晴朗,/白云流水都引起我的奇想;/从她死后,却只有黯淡的云烟。

”前一次是追忆眼看爱情之花纷纷开放,“享着阳光的照耀”,同时也“受着风雨的摧残”,但那花开是别人的,这里的“那时”相当《昨日之歌》时期“害着热烈的乡思”的无从实现的梦(《蛇》),这时爱无所投射;或者如《无花果》时期“从不曾开过绯红的花朵”“不曾花一般地爱过”(《无花果》),此时有所爱恋,却得不到回应。

后一次的“那时(我的天空)”映射的是爱情的另一面,即对母性的怀想,由身边人联想到母亲,联想到儿时的无所拘碍,如今“童年的一切都已不见”,但还是有理由满怀热切地期待“Amor”跑到心田上游玩,因为“广大的宇宙中,你在我的面前”。

冯至在爱情致得之后显出一股迟暮的持重。

这也许昭示了日后写作十四行时的气象。

然而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诗行滞涩感的欠缺,多了一些流动,排比的运用多了一些丝绸般的流利,却少了“陌生”,也就失去了让人把玩的趣味。

相反,此前的《蛇》却要胜出许多。

冯至用他那支“幽婉动人的笛子”,奏出的调子“注意遣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昨日之歌》“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感情细腻真挚,但大多蒙染着一层…如梦如烟‟的哀愁,读来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怅惘的情调。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因之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然而当时的诗人也只是“抒情诗人”,还没有节制的经验的自觉。

只有到了《十四行集》的产生,才标志冯至作为一个诗人的成熟。

那时的爱情书写也多了经验与岁月磨砺的印记,也因此更有值得回味的意义。

被苏雪林诩为好诗的“颓加荡”派邵洵美的《蛇》是怎样一首诗呢?蛇在人类文明传统中典型的含义是如基督教《圣经》所述,诱导男女知羞耻的古怪精灵的动物。

在穆旦《蛇的诱惑——小资产阶级的手势之一》这首诗里是这样叙述这回事的——创世以后,人住在伊甸乐园里,而撒旦变成了一条蛇来对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么?人受了蛇的诱惑,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子,就被放逐到地上来。

无数年来,我们还是住在这块地上。

可是在我们生人群中,为什么有些人不见了呢?在惊异中,我就觉出了第二次蛇的出现。

这条蛇诱惑我们。

有些人就要被放逐到这贫苦的土地以外去了。

吃“智慧果”之前,还具备飞蛾扑火的勇气,“虽然生活是疲惫的,我必须追求”,可是“吃下去,我会微笑着在文明的世界里游览,/带上遮阳光的墨镜,在雪天,/穿一件轻羊毛衫围着火炉,/用巴黎香水,培植着暖房的花朵”,过着温情脉脉的闲适生活。

而其实,人们“带着陌生的亲切,/和亲切中永远的隔离。

寂寞,/锁住每个人。

”这“二次被逐”原来与堕落同义复指。

而在希腊神话里,一方面蛇具有巫术通神的地位,另一方面却是作神的帮凶噬人,与现实中人们对蛇的恐惧相仿。

古埃及传说也取后一义,埃及艳后就是选择蛇吻而死而使敌对者痛恨失去对手。

美女蛇的含义大约是人们感于美色惑人又怀有如对蛇的恐惧害怕被惑吧。

唯美颓废主义那里,蛇的形象更多赋予了女人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