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教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本文以一名幼教工作者的角度来谈到的家长自身素质对孩子的影响问题。首先以什么是家长的自身素质为切入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身体素质;(二)心理素质;(三)文化素质;(四)思想品德素质。再深入分析家长这四方面自身素质给孩子带来的具体影响,最后,从四方面谈到如何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 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记得达芬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首先从改造孩子的母亲开始”。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观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面对一群来自不同家庭的幼儿,想要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就必须对其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方法及家长自身素质有所了解。
一、什么是家长的自身素质
当老师接触到一些家长,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家长素质真高。”到底家长的素质指的是什么呢?
正如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基础。个体在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在母体中接受着影响和教育,当孩子出生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将伴随他的成长,而此时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什么是家长自身素质呢?它包括四个方面:(一)家长的身体素质;(二)家长的心理素质;(三)家长的文化素质;(四)家长的思想品德素质。这些素质都会不同程度的对孩子发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家长自身素质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孩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究竟家长自身素质在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一)家长的身体素质是影响孩子的第一要素。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若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无法真正的享受生命的快乐!
从遗传学上来说,父母的身体素质是子女身心发展的前提。经由遗传,父母向子女传递祖先的某些生物特征,如:肌体的形态、构造、神经系统和感官的一些特征。父母身体素质好、体魄健壮,就会遗传给子女完善的神经系统和健全的感官。相反,父母因身体不健康或因近亲结婚,则可能导致子女身体畸形或智力方面障碍。如母亲患糖尿病,子女为先天心脏病或无脑儿的发病率为2.9%。母亲甲状腺功能低下,婴儿易发生骨骼与牙齿的畸形、甲状腺肿大等。
从后天的因素来看,孩子身体素质如何,取决于家庭体育运动的开展。许多家长心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似乎只要学习成绩好,便觉得成

才了,可以放心了,多数家庭存在重智能培养,忽视了体能教育倾向。一位儿科大夫更是感慨的说:“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怎么就不结实,抵抗力太差,一到感冒流行季节,来看病的孩子成拨成拨,好药、好针打上作用不大,必须打吊瓶才行,孩子中居然有得胃病的。拿我们园里两个小孩的节假日生活一比,就一清二楚。伟伟放假经常和父母一起外出爬山、游泳,甚至每天早上爸爸会让他陪着一起跑步,所以一看伟伟便是属于健康型的孩子,身高比同龄的孩子要高出半个头。而浩浩呢,每次老师问起节假日在家干什么,他的回答就是看动画片、睡觉等,并且浩浩三天二头请假,不是感冒就是发烧,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可见,这和父母是不是经常参加运动是分不开的。
(二)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因。
家长的聪明才智、情感行为及个性品质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孩子有意无意的产生影响。
1、家长的聪明才智会诱导孩子成就动机的高度发展。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即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且富有创新的的思维能力和意志行为的果断性。如父母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就会诱导孩子成就动机的高度发展。1991年中国奥林匹克竞赛选手家庭环境的调查,证实了这一观点。在82名选手中,有97%认为受到了父母进取精神的影响,43%认为主要是父亲的影响,29%认为是母亲的影响,13%认为是双亲共同的影响。
2、家长的情感行为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家长的情感奠定了孩子情感生活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孩子最初的生活经验,父母及祖辈如何相互对待,正是孩子认识社会的开始。
许多研究证明,家庭生活气氛如何对于幼儿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家庭由于家长的性格暴躁或父母的感情不和,给子女造成心灵创伤难以弥补。甚至导致孩子身心发展障碍,当孩子感到家庭是冷漠、自私、充满争吵、敌对的感情时,他便会产生不满和反感。在一项对163名犯罪青少年调查中,因家庭矛盾导致违法的占41%,现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拯救少年犯》就真实的反映了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父母有的成天打骂孩子,使得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而整日在外游荡,结交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就过分的溺爱孩子,使得孩子养成任性、专横的性格,一旦某些方面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就用一些偏激的方法想达到目的,河南某学校学生因

为问家里要钱打游戏不成,居然把自己的外婆砍死的例子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理想的家庭生活气氛是和谐的,各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协调、融洽,形成温暖、轻松、快乐、积极上进的氛围,家长具有高尚的情感和待人处世的真诚和热情态度,对教育孩子将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平时在幼儿园里表现出色的一些孩子,他们的父母会处处考虑自己的言行给幼儿留下怎样的印象,时刻注意文明生活,文明谈话,同时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3、家长的意志为孩子成才树立了楷模。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老子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这些都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的警世格言。孩子对自己喜爱的父母观察最细,感受最深,学习也最为自觉。父母所持的对待人生,对待工作的态度、观念都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并在无形中影响幼儿的成长。积极向上,工作认真严谨的父母为孩子做出了榜样,能够培养出性格开朗、刚毅坚强的孩子;反之,那些作风懒散、不求上进者也给予孩子的性格形成一种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家长的文化素质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文化素质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取决于父母的文化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对120名杰出人才进行长达4年的研究,这些杰出人物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关心孩子的成长,肯于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和财力去教育子女,并且普遍注意个人言行在孩子面前的表率作用,这些家长经验的特点,正是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具体体现;家长文化素质低下,对孩子成长也有严重影响。不少的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随着文盲,据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犯罪分子的调查表明:目前只有小学文化的占83%,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5%。
我们园里超超的父亲是一位博士,在家中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主张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发展。超超父亲说:“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但我们可以尽可能的为孩子创设好的环境。”每逢周六父亲总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去书店买书。他认为全家人学比孩子一个人学更能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与那些整天就只知道沉迷于麻将桌、舞厅的家长相比,超超绝对是走在了别人的前面。
(四)家长的品德素质是决定孩子品德面貌的基础。
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摇篮中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孩子在幼年时期行为习惯不固定,在心理上对父母存在依赖感和信任感。此时父母的

行为习惯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与父母经常的接触中,耳濡目染,受到思想上、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多方面的熏陶影响,从而形成对善恶、是非等概念,学会待人处事,学会做人。比如在孝敬父母方面,有的家长对待自己的父母经常恶言恶语,甚至拳脚相加,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就会造成很大的阴影,也许你的孩子以后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到时就后悔莫及了。如果在平时能多关心老人,多孝敬父母,你的孩子也会懂得这是一种美德,是值得学习的。
综上所述,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成人、成才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福录贝尔指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充分说明了家长素质在家庭教育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三、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
(一)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等等。
凡是对幼儿提出的要求,父母应身体力行,比如想要幼儿回家洗手、饭前洗手,自己也要天天去做。如想要幼儿关心别人,那么在汽车上就要为老人、抱小孩的人让座。如要求幼儿诚实不说假话,则父母对待家人,对待客人都要以诚相待,千万不可只要求孩子,而自己不做典范。
(二)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掌握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
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继续学习,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知识也存在老化的问题。孩子的求知欲相当强,经常提出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所以家长要善于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不仅为孩子做出了榜样,也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同时,父母还应掌握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如:我们园里就有个小孩叫雅雅,今年3岁,经常乱画表姐的本子,甚至还将它们撕得乱七八糟,在园里也会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虽然妈妈经常骂她,处罚她,可没过几天,她又开始了…… 然而,几个月下来,老师慢慢发现雅雅在幼儿园里的朋友多了起来,在发彩笔时,也等别人用完才去选择自己的颜色,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为此,我们专门请到雅雅妈妈谈谈她的教育心得。雅雅妈妈谈到:孩子经常出现破坏别人东西、抢别人玩具等反常行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咨

询了一些教育专家后,了解到,在幼儿发展过程中,三岁的孩子开始喜欢交朋友,会与同伴分享及功用的概念。虽然如此,三岁的孩子对“物权”的概念,还不是很稳定,在游戏中抢夺玩具,甚至大打出手。这个时候,父母应给予机会教育,教导孩子“轮流”,以及“尊重别人物权”,教育不好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发展。由此证明,科学的教育方法,可以改变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1、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中,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拥有1000多项发明的爱迪生曾被老师视为白痴拒之门外,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智力迟钝”12岁被校方退学,他们的父母没有因孩子“苯”而丧失教育的信心,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去开发孩子的潜能,为“二爱”走向辉煌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细致,他们长因孩子领会不到大人的意图而斥责、打骂,什么“蠢猪”、“笨蛋”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由此产生。
2、家长还应具备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面对,善于动脑筋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对孩子形成坚强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向来喜静,认为静以修身养性,同时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每天因忙于工作而疲惫,所以年轻的父母就懒于锻炼了,这样就会影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在一项中日比较研究中,3—6岁的中国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明显差于日本儿童。为改变这一局面,家长应以身作则,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父母可有意识的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锻炼幼儿某一方面能力,或母子一起捡豆子、折纸船、钉纽扣,这一过程中既增进了母子间感情,又发展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锻炼了手部肌肉群的活动能力。
在工作之余,除看电视外,父母还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郊游、下棋、体育锻炼等,在一些有重大意义的日子里,还可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如植树节去郊外植树,国庆节参观革命胜地。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让孩子在多彩的活动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只重视他的身体,孩子将成为四肢发达的可悲的愚人;只重视智力,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书呆字;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一个病夫

、懦夫。这种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因此,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从孩子降临于这个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注定了要负起他一生的责任,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教导他如何拥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和过人的智慧。
我们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中度过,天下的每一位父母都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他们最好的人生,做出最好的榜样!
合格的家长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家长素质,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家长本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素质,如文化水平、品德修养、身体健康状况等,这些可称为家长的一般素质。家长的一般素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又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所必备的特殊素质的基础。家长的特殊素质指作为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家长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一定的教育能力等,它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实施和质量。在此主要谈谈家长的特殊素质。

一、家长应有高度的教育义务感和责任感

婚姻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即使在离异后,父母双方仍应承担起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因此,抚养教育子女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抚养教育子女不仅是法律行为,更是一种道德行为,家长应认识到,抚养教育子女不仅是家长对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对国家社会应尽的义务。家长应明确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应以各种理由如工作忙、孩子发展不理想而忽视甚至放弃对子女教育的义务。特别是教育子女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需要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克服种种困难等,家长的教育义务感和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国民的生命,与其说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是社会赋予每个做父母的神圣职责,每个父母都必须尽力承担起来,这是合格家长的首要条件。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多种研究表明,家长的教育观念,主宰着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决定家庭教育方向与质量的关键。家长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与教育观。家长要认识到:

(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人才观包括家长对什么是人才和怎样成才的认识和看法,它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的重点。目前,许多家长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理

想的目标,对孩子期望过高,在教育上出现了重智轻德的倾向,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作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成才的途径是多样的。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能成就大业以一颗平常心教育孩子、看待孩子,在鼓励孩子胸怀大志、奋发向上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社会做出了贡献,这就是成才。

(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家长的亲子观是指家长对孩子和自己的关系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家长的教育动机和教养方式。家长应认识到孩子虽经你而来,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家长和孩子之间不仅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长应把孩子看作是国家的公民,民族的未来,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够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理智地因材施教。而把子女看成是附属品、私有财产的家长,在教育中往往忽视孩子的独立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孩子,感情用事,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采取专制、粗暴的教育方式。

(三)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家长的儿童观指家长对儿童的权利、地位和儿童发展规律的看法,它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方式。家长也许并不很明了自己的儿童观,但每个家长对儿童及其发展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而这看法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作为家长不仅要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成人的发展规律,更要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有区别于其它儿童的特点,即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要允许孩子以其自己的速度成长,不要盲目攀比,对孩子有过高、不切实际的要求。过高的要求只会给孩子带来持久的失败感和挫折感,与家长的愿望会大相径庭。要在尊重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水平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循序渐进,健康发展。

(四)教育是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职能的看法,它影响着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教育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克服树大自然直的错误认识和对子女放任不教的错误做法。但是家长也不要过分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万能的,而忽视儿童发展的规律、水平,盲目的超前教育、拔苗助长,这同样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只有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育要求才能真正地促进儿童

的发展。

总之,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家长往往普遍重视寻求好的教育方法,忽视端正自身的教育观念,这种治标不治本、简单照搬他人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家长来讲,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科学、灵活地把教育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

三、应有科学的教养方式和丰富的教育知识

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

所谓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自我概念、自尊、品德、成就动机、亲社会性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均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在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影响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父母自身的特点,如父母对待生育的态度、做父母的期望和准备婚姻和谐程度、父母的受教育背景;二是子女的特点,如子女的性别、气质和性格特点等;三是父母所处的社会环境,如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自然与物理环境等。正是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即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和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是千差万别的。但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特点,研究者运用直接的观察、调查和访问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发现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两个重要的行为维度:感情:接受——拒绝;控制:限制——允许这两个维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结合表现为不同的教养方式。高情感和低控制构成我们常说的溺爱,而低情感和高控制构成我们常说的专制等。在揭示出不同的、区别明显的教养方式的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了各种教养方式和儿童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父母过于专制(低感情、高控制),孩子易形成怯懦、盲从、消极、不诚实,缺乏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征,或走向另一极端:顽固、冷酷等。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而无所要求)的家长易使孩子形成任性、利己、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不合群等特点。过分保护(高情感,高控制)的家长易使孩子形成依赖、被动、胆怯、不善与人交往等特点。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一致,易使孩子养成两面性,好说谎等特点。只有民主(适度的控制,适度的爱)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独立、快乐、大胆、善于社交、能与人协作、有安全感、有毅力的孩子。虽然对教养方式的众多研究有不同的结果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众多的教养方式中,适度的控制和适度的爱是最理想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经常反思、检查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并从影响教养方式的诸多因素入手,分析造成不良方式的原因,改进不足,努力完善自我,让孩子健康发展。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家长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是教育好子女的前提。一方面,可满足子女的求知欲望,树立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威信,掌握教育的主动权,为子女树立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榜样。另一方面,家长的文化水平又影响着他对教育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但家长的文化水平并不等于教育知识,家庭教育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文化素养。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父母“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没有能力和办法去应付、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家长除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外,还必须结合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有选择地掌握有关子女教育方面的各种知识,如儿童心理学、生理学和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

当然,各种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坚持不懈地从书本、从生活、从教育实践中学习、积累,以胜任家庭教育的任务。

四、要有教育子女的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运用教育知识解决、处理家庭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因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解决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有一些基本能力应是家长必备的。

首先,要有了解子女的能力。只有对子女有全面、客观、清楚的了解,才能提出适当的教育要求,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才恰当,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子女,家长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恰当途径和方式去了解孩子。首先,家长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气氛,尊重关心孩子,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这样孩子在家庭中可以真实地表现自己,为家长了解孩子提供条件。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洞察孩子的情绪,经常与孩子进行有效的谈话,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谈话时要选择父母和孩子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启发孩子谈话的积极性,谈话时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发言权,少讲多听,重视孩子的见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家长要心平气和,避免盘问

、指责、训斥性的谈话。总之,与孩子谈话也是一门艺术,充满爱意地关心孩子,倾听并尊重他们的见解、想法,是进行有效谈话的条件。

其次,家长要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子女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何正确地分析、判断,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也体现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首先要掌握全面的情况,并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客观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而不要急于解决。由于发生的问题各不相同,在问题的解决中关键在于根据孩子、家长的特点,当时的情况,灵活处理冷静、慎重、客观、全面,切忌急躁、片面,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

五、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教师和孩子直接、经常的模仿对象,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则。因此,家长具有的高尚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它不仅为孩子良好品德、性格的培养提供了榜样,也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为孩子首任教师和终身教师的家长,从原则上讲应具备人类的一切美德,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勤奋、好学、诚实、正直、勇敢、乐于助人、待人有礼貌,并有开朗、热情、自信、乐观、自制等性格特征。特别是家长面对的是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少年,他们的模仿性强,自制力较差,就更需要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行,具有教育理智。缺乏教育理智不仅与家长的性格特点有关,也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关。因此,充分认识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时刻想到自己肩负的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和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也是克服家长教育中溺爱、专制、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等不理智行为的重要条件。

总之,家长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家长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家长从多方面努力。如果说教育知识的获得、教育义务感的培养可以在做了父母之后才去努力,那么,良好的性格、品德等直接、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则不是成为父母之后才形成的,由此可以说,合格的父母应从小培养。所有的家长应明确,孩子的发展是不可等待的,也是不可重复的,因此,为了孩子,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努力完善自我。
从心理角度看家庭教养方式

(中国)大众科技报 (2005-12-01)


对子女的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在教育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养方

式。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他们教育孩子的观念、态度和方法都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究竟有哪些呢?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要求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接受和蔼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虽然严格但是民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

专制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虽然有时父母为孩子设立的目标和标准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往往会表现出哭闹等行为。对于父母,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这四种类型虽然是极端的类型,但在现实中,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父母本身的观念的变化,家庭教养方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对其多给予爱和关怀,并且父母应在这时更多的控制孩子行为。当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应及时听取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