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测试题河南省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于剑涛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 分)。

李陵的悲怨
石厉
每读汉代及其以后的历史,常想起李陵。

他是纷乱如麻的中国历史上许多事件的头绪,每次提起,都让人心中难以释然。

司马迁曾因李陵而被汉武帝处以死刑,为了活命,司马迁自愿接受宫刑。

为了证明自己并非为偷生而甘心受辱,而是身负重任以存身,他最终完成了那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

就李陵,这还仅是一个开头,其实后世的许多历史环节都因为与李陵的遭遇而变得迷雾重重。

为汉武帝,李陵曾纵横匈奴腹地,被数倍的敌人围困,不得已中苟且偷生,投降匈奴。

李陵勾起了匈奴单于的某种恻隐之心,被匈奴单于所尊崇,《史记》中的说法是单于“贵李陵”,《汉书》中的说法是单于“壮李陵”,单于将女儿嫁于李陵,并拜李陵为右校王。

披阅有关匈奴的多种文献,当时匈奴的官制中,单于以下的诸王中,与之沾边的只能是右贤王,“校”“贤”声韵对转,想必在匈奴人仿汉朝的官吏体制中,右校王即右贤王。

右贤王是仅次于左贤王的单于之下左右二王之一,是匈奴王庭中坐第三把交椅者。

按惯例,李陵当统匈奴右地。

匈奴王朝的右地即王庭西部,应该是阿拉善高原以北的大片地区。

地理学上所谓的阿拉善高原,其东界贺兰山,西界北山(马鬃山),南边是河西走廊,北边一直延伸到现在的外蒙古。

阿拉善高原亘古就是一片干燥的荒原,沙漠、戈壁相间,古籍中称之为“大幕(漠)”“翰海”“流沙”等等。

从张掖北60 公里以外的古代居延要塞出发,穿过阿拉善高原这片茫茫沙漠,在大漠的极深处,方可望到李陵投降匈奴后游牧的地方。

在那样一个连时间似乎都要将其遗忘的荒漠一隅,却是历史之外的李陵开始喘息与复活处。

在有文字记载的汉及其以后的中原历史中,降匈后的李陵早已是“声颓身丧” 了。

沙漠一样的文字或者由文字表述的历史与真正的历史一直在兜圈子,它试图使李陵淹没于其中。

比如《史记》和《汉书》对李陵谈不上全面记述,至于后代典籍每当与李陵际会时,更是贬斥李陵,或者不屑于提及李陵。

曾经出生于西域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性情放浪,可是一提起自己的祖先,也是闪烁其词。

李白曾在《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一诗中开首就说“我本楚狂人” ,应该泄露自己就是李陵所统五千荆楚敢死之士的后代。

就连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汉代李陵论》一文中,明知李陵诗歌方面的杰出成就,但他就是避而不谈,只是从忠、孝、智、勇这四个普通的人伦意义上对李陵大加挞伐,似乎将李陵断定为不忠不义,自己就是彻底的忠义之士了。

这种文章,除了讨好统治者以外,不知道能有多少真正的骨气?
更有甚者,像宋代苏轼一类的官僚兼文人连李陵的诗歌都予以否认。

汉代以降,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宽容李陵的空间。

如此,何谈还李陵一个客观的面目?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评判人的标准都出自于贱奴气十足的政治观念,而政治恰恰是灭绝人性的政治。

如果无人去关怀那些已经逝去的生命,恐怕吃人不吐骨头的历史最终会将一切绿洲都变为沙漠。

事实上,李陵未降之前,也只是汉朝众多将领中普通的一员,从李陵降匈奴开始,孤独地隐没于大漠极深处的李陵,他在诗歌中所表现的痛苦和悲哀震遏了北方的云天。

还有,他与匈奴女的遗血曾多次崛起而雄霸中原,他理应不能被真正的历史所淹没了。

可是,他被岁月和历史所压抑的子孙后代一旦做了统治者,就失却了人性,就成了开始嗜血的统治机器,祖宗的悲怨成了他们的耻辱,甚至被他们埋入地下,再也无人理会。

所幸,在中国正统历史上一直阴魂不散的李陵,曾经在沙漠之北受到礼遇,是统治一方的诸侯,比在中土时要荣华富贵不知多少倍,然而这些相比他心中的创痛又能算得了什么?他的根在中土,他的悲怨也由此而生,他的悲怨一直在中土的上空飘荡。

(摘自《人民网·文史频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读汉史想起李陵,心中就难释然,因为李陵是中国历史上许多事件的头绪
B.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以死刑,为苟且偷生,他自愿接受宫刑。

C. 李白本是李陵所统五千荆楚敢死之士的后代,但因李陵的遭遇,一提起自己的祖先,他也只好闪烁其词。

D. 李陵被匈奴单于所尊崇,嫁女于他,且拜为右校王,这从《史记》《汉书》中均能找到佐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司马迁最终完成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只为证明自己并非为偷生而甘心受辱。

B. 身为右校王,李陵当统匈奴右地,即王庭西部,应是阿拉善高原以北的大片地区。

C. 李陵的“悲”在于被敌人围困后不得已投降匈奴,他的“怨”在于不被时人和后人所理解。

D. 在中国正统历史中,“汉奸、卖国贼、投降派”等名号一直为人所不齿,这也是李陵“阴魂不散”的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明知李陵诗歌成就杰出却避而不谈,只断定李陵不忠不义,有其历史局限性。

B. 历史之外的李陵在大漠极深处游牧的地方喘息、复活,表明中原人对投降匈奴后的李陵的人生经历所知甚少。

C. 就连苏轼这样的官僚和文人对李玲也持彻底否定的态度,足见中国历史上所有评判人的标准充满了贱奴气。

D. 在作者看来,还李陵一个客观的面目,既是人性和人文关怀的必须,也是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丝绸之路重要的开拓者——苏武
张俊杰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其开拓者主要有两个重要人物,一是张骞,二是苏武。

一提到苏武,人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其实,他也是杰出的外交家和丝绸之路重要的开拓者。

他杰出的外交才能和开拓丝绸之路之所以鲜为人知,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古代历史上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远远大于他在外交上杰出的才能和开拓丝绸之路的功绩。

二是张骞通西域在前,苏武创建西域都护府于后。

其实,历史上的苏武,与张骞有着同样使命与命运。

当时,汉朝对匈奴开战了几十年,耗尽了几代皇帝积攒的家底,不得不想尽办法敛财,如推行卖官赎罪,官府经营紧俏的盐铁生意,与民争利。

很多地方遭灾国家无力赈济,民众对官府不满,发生暴动。

汉武帝也开始厌倦了对匈奴战争,因此,匈奴遣使请求和亲,汉武帝也很快派遣苏武去谈判两国修好。

如果说,张骞出使大月氏,是汉武帝向匈奴抗击战略的第一步,那么苏武出使匈奴,就是汉武帝向匈奴开战尾声的开始。

本来是两国走向和平福音的前奏,因为事遇不
测,匈奴单于没有诚意,加深了两国的仇恨。

苏武被匈奴单于流放到北海,北海虽然居民很少,但人员成分很复杂,既有土著人,还有匈奴各地逃亡躲避战乱的人,更有与苏武一样被匈奴单于流放到此的他国使者。

苏武初到北海,这里的民众被匈奴官府威胁,不敢接近苏武,在苏武真诚善良的行为感化下,他们同苏武逐渐接近。

苏武不但了解到这些人的疾苦,而且通过这些人,了解到匈奴各地的民风民俗,还了解到很多国家的国情民俗。

苏武很清楚这些人对战争都很反对。

苏武把这些人组织团结起来,建成了一方乐土。

苏武通过与北海民众的融合,深深地感受到,国与国之间,只有修好,才能和平,才能有所发展,人民也才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于是,他接受了北海姑娘的求婚,并与之有了儿子,他还给北海的儿子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通国”。

不难看出,苏武是希望儿子继承他的志向,做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与各国修好,做到通使、通关、通贸、通婚、通心。

如果说,苏武在匈奴钢刀逼降下精忠不渝是强烈的爱国主义,那么,他在北海与各国民族民众大融合就是伟大的国际博爱主义。

正因为苏武有这种伟大的国际博爱精神,他才能在北海生存下来,而且坚持了十九年。

苏武回国之后,被汉昭帝封为典属国,主管入住汉朝的少数民族事务,他因为在北海熟知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因而成绩显著。

再之后,他因为扶助宣帝有功,兼事了大鸿胪衙门,还负责外事工作。

那时,匈奴又在边关滋事,他推荐原属下常惠出使乌孙,与乌孙国联合攻击匈奴。

宣帝决心征战匈奴,采纳了苏武的建议,与乌孙国联合,六路出兵,东西夹攻。

这一仗,匈奴被大汉强大的攻势吓得远遁了。

但乌孙国在常惠的督战下,一举摧毁了匈奴右贤王庭,斩获匈奴单于季父、嫂、居次、名王、犁于都尉、千将、骑将以下四万多人,马、牛、羊、骆驼、驴七十多万头。

这年,匈奴去报复乌孙国,适逢天降大雪,匈奴兵被冻死了很多。

邻国乘机报复匈奴,乌孙国从西,丁零国从北,乌桓国从东,大汉也分三路大军从南进攻。

匈奴彻底失败了,以往那种任意侵略欺凌邻国的虎狼霸气不复存在了。

此后几年,金城羌民反叛,苏武建议宣帝采纳了赵充国“坐胜路支解”的战法,既平了羌乱,惩治了首恶,又保护了广大羌民,还节约了大量的军费。

平定羌乱之后,宣帝采纳了苏武长治西域的建议,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府,代替朝廷管理西域三十六个国家,同时,开通去西域的关贸,鼓励国内的商家,组织商队,把内地的商品运往西域。

如此以来,有都护府的保护,畅通的西域商道上,商客终年不绝,驼铃四季悦耳,西域各国不但通过商贸轻易地得到了他们垂涎已久的汉朝丝绸锦帛商品,而且了解了大汉文化。

大汉国也不但以丝绸锦帛商品换取了西域的特产籽种和奇珍异宝,而且以汉文化影响
了西域人民,使西域长治久安。

苏武通使、通关、通贸、通婚、通心的五通国际博爱思想初步实现了。

苏武在宣帝中兴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宣帝才将他的像画在麒麟阁,他是宣帝中兴的大功臣。

如果说是张骞开通了西域,为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完全可以说苏武在任职大鸿胪主管民族外交事务时建议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号召商家组织商队去西域贸易,就是开拓丝绸之路的起点。

他的国际博爱外交思想,更是为丝绸之路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4.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起源于西汉的丝绸之路,张骞和苏武都是主要开拓者,但后者鲜为人知。

B. 苏武在汉宣帝时身兼负责民族和外交事务的典属国和大鸿胪之职,这为他开拓丝路提供了便利条件。

C. 匈奴遣使请求和亲,正合汉武帝心意,因为双方开战几十年,国力耗尽,汉武帝早已厌战了。

D. 苏武接受北海姑娘求婚,是为了更好地与北海民众融合,因为他深感只有修好和平,国家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幸福。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 苏武被单于流放到北海,很快和北海居民建立了亲密关系,了解到匈奴各地和很多国家的民俗国情。

B. 人们对苏武的外交才能和开拓丝路的功绩所知甚少,一因其爱国精神影响太大,二因其创建西域都护府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C. 苏武身上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又有伟大的国际博爱主义,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北海坚持生存了19 年。

D. 张骞出使大月氏是汉武帝抗击匈奴战略的第一步,而苏武出使匈奴则是汉武帝结束汉匈战争的开端。

E. 匈奴再次犯边后,苏武推荐常惠出使乌孙,联合抗击匈奴。

在常惠督战下,汉军一举摧毁匈奴右贤王庭,取得大捷。

6. 为什么说苏武是杰出的外交家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请简要概括。

(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我看张衡
仰望历史的星空,漫溯时代的河流,我看到了这样一颗明星,在无数闪烁中格外
耀眼刺目,永不陨灭。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张衡。

翦伯赞曾在《中国史纲要》中这样评价:“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

张衡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反谶纬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

” 我一直都认为这句话对张衡进行了高度概括,而我看张衡,也有自己的看法。

文学家如他——才华横溢。

张衡身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妙笔生花,远绍司马相如《子虚》,近取班固《两都》作大赋《二京赋》;下笔如神,上追屈原《离骚》、下踪班固《幽通》有骚赋《思玄赋》;笔走龙蛇,步枚乘《七发》、傅毅《七激》成就七体《七辩》;笔酣墨饱,依东方朔的《答客难》、班固的《答宾戏》而有文赋《应间》。

更有受扬雄《蜀都赋》启发作的《南都赋》,效傅毅《舞赋》而再成的《舞赋》。

如此多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展现着他的才华横溢,无不诉说着他的胸中文墨。

“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

身为文学家的他,让人敬仰。

科学家如他——严谨创新。

通机巧,他造候风地动仪,牙机巧制,合契若神;善术学,他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妙璇玑,他作浑天仪,巧妙绝伦;他更是通过钻研努力,造得瑞轮荚,制成指南车,作出独飞木雕,造出计里鼓车。

这些发明,无一不妙尽科学技巧,没有不凝聚他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郭沫若曾说;“张衡是东汉末叶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两京赋在汉代文学中有优越地位。

但在天文方面,他也有独到成就。

年四十时制成浑天仪,以观察天体运行。

其后十五年,又制成候风地动仪,以测地震。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身为科学家的他,让人敬佩。

政治家如他,淡泊廉明。

于三辅游时,他才高于世,却无骄尚之情;被举孝廉,辟公府时,他从容淡静,淡泊名利;京城逾侈,他更是作赋讽谏,精密构思,慎重下笔,耗尽十年乃成这一心血之作。

执掌太史时,他不趋炎附势,导致官职长年不升,而他仍是无谓名利,安分守己。

在东汉谶纬之学风行于世,自东汉建国后,儒生争学图纬,更附以妖言。

他不惧遭排挤的危险,认为图纬虚妄,不是圣人之法。

于是上疏认为“国谶虚妄,非圣人之法。

”并说“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国谶。

一禁绝之。

” 真是君主念其才华,而他念国家苍生。

身为政治家的他,令人折服。

赖家度说:“张衡在一生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毫
不倦怠和自满,精益求精的前进。

不论在知识领域的哪一方面,他的造诣都是广博而精深的;文学艺术上有他的优秀作品,天文历算上有他的综合研究,机械制造上有他的特殊技巧,而在学术思想上他曾坚持着反图谶的斗争,在政治实践上他也曾有积极而进步的活动;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有如浑天仪和地动仪等的空前发明。

这些丰富而珍贵的劳绩,在我们祖国和全世界的科学史上都占着崇高的地位,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我看张衡,亦如是。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 第1 段巧用多个比喻,意在突出张衡其人在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B. 翦伯赞对张衡的评价侧重于其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C. 张衡作为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是造候风地动仪,著《灵宪》《算罔论》,作浑天仪。

D. 作者认为张衡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数量惊人,才华横溢。

E. 同是反谶纬,翦伯赞认为张衡是思想家,作者则认为他是政治家,各执一词,相互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8. 作者和翦伯赞对张衡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 分)
9. 本文多次引用他人对张衡的评价,有何作用?试作具体分析。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19 分)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

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

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

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

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

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

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

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

十九年,擢直隶巡抚。

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

成龙复疏请,从之。


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

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

”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

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①!”旋赐帑②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

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居数月,政化大行。

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明珠秉政,尤与忤。

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

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

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未几,卒于官。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注】①旃(zhān): 文言助词,相当于“之”或“之焉”。

②帑(t ǎ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B.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C.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 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D.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牒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

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

春秋时期已把用牒写成的文书称为牒。

B. 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国宅”与之相对,指皇帝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

C.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D. 古人幼年由父母命名,男子20 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有词义相近和相反两种关系,“于成龙,字北溟”属前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于成龙体恤民情,爱民如子。

在罗城知县任上,他安抚吏民,申明保甲;在福建,他上书康亲王,省释受通海罪株连的数千人。

B. 于成龙爱憎分明,秉公执法。

他曾到村中微行私访,遍察民间隐情;知县赵履谦贪污,他上书弹劾,按律处置。

C. 于成龙兴利除弊,政绩卓异。

在罗城任上,他兴建学宫,创养济院;在四川合州,他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月增千户。

D. 于成龙清正廉洁,竭忠尽智。

他入朝应对,康熙帝赞他“清官第一”;升任两江巡抚,他生活俭朴,最后死在两江总督任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2)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

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二)古诗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边上闻笳三首①(其一)
杜牧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②高鸟没狼烟③。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④十九年。

【注】①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乐器。

②塞垣:边塞城墙。

③没狼烟:狼烟,古代边塞上报警的燧烟,用狼粪燃烧,其烟直上。

没狼烟,淹没在狼烟之中。

④ 争禁:经受住。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前两句的意思是傍晚时分,胡笳在边地上吹起,塞垣上空高飞的鸟儿,淹没在狼烟中。

B. 后两句的意思是旅人听见悲凉的笳音,会愁得鬓发皆白,汉代使者苏武经受了十九年的监禁,其超人的毅力可想而知。

C. 这首七绝写的是边塞地区的悲凉状况,曲折地批评了中唐时期国力衰竭、武备松弛、边防空虚的严峻现实。

D. 令狐楚诗:“阴碛茫茫塞草腓,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相比之下,杜诗止于感叹,令狐诗则有激发忠义之意。

E. 此诗写得委婉含蓄,意境悲凉。

前两句极力渲染边地萧索、凄凉的景象,以哀景衬哀
情,表达游人后悔到此一游的伤感情绪。

15. 试具体分析诗歌批判的“武备松弛、边防空虚”的现实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表现蔺相如宽容忍让,以大局为重的句子是:已而相如出,,。

(2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直接表明蔺相如深明大义,先公后私的句子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廉颇坦率、忠心为国,勇于改错的句子是“鄙贱之人,。


第Ⅱ卷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 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B. 战士们看到班长牺牲了,一个个怒发.冲.冠..,发誓为班长报仇。

C. 昨天我酒后失言,得罪了你,今天特来负荆.请.罪..。

D. 在患难之中,这两个人相濡以沫,从此结为一面.之.交..。

E. 军人守土有责,即使生.灵.涂.炭.,也要击退来犯之敌。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3 月10 日遭弹劾下台的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于当天下午当地时间5 点左右离开青瓦台,前往位于首尔三成洞的私邸,随后她顺利抵达私宅。

B.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以重大案件审判推进法治进步,依法纠正一批重大冤错案件,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司法改革。

C. 奥斯卡金像奖自设立以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仅反映了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D.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词,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是缘于它在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甜美的忧郁的境界。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
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大海容纳
了百川成就其大,广阔备受称赞。

人宽容能胸怀广
博,能任恩怨沉浮。

蔺相如廉颇“引车避匿”的退让,维护了赵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