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即语文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识字、阅读、自学和作文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作文能力

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理念,形成高尚的品格,端正学习态度,并在语文基础能力方面有所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内外下工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即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是难关。

一、培养小学生的识字、阅读能力

1.识字能力。为了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稀里糊涂接受的局面,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字词,给予学生

识字的主动权。具体而言,笔者首先让学生过汉语拼音关,然后用两三课时讲授汉字的构字规律、自学汉字的方法,并以实例加以辅导。笔者将识字方法归结为:点出生字→读准字音→记住音形特点→利用工具书查字义→端正书写→自

己默写生字。按此流程,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习惯,不仅完全掌握每篇课文中的生字词,而且对课外阅读过程中的生字词也能主动发现并学习掌握。具备了识字能力,不仅学习兴趣会更浓厚,阅读、作文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2.阅读能力。“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是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融合重建的过程。由教师讲解、分析而获得的感悟通常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作者“流通”至读者,靠用心地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读出其味,品出其义,感出其情,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界。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因素:教师、学生和文本,它们之间都要完成对话,要注重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讲话”,形成互动的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阅读教学,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因此,“对话”是教师心灵的沟通,是文本与学生灵魂的交融。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但因生活经历、感悟

能力有所差别,以及文本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怀,学生的体验必然是不同的,必然会出现与教师不一样的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从而既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成就需求。小学生最具创造力,阅读体验必定是有创造性的,是其经过独立思考而得来的。如对《少年阅土》一课中“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强上的圆角天空”的理解,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作者想象力丰富,他把圆形的天空想象成圆角的天空。”小学生是纯真的,他们的任何体验都是值得肯定的。教师应赏识、鼓励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新课标指出:“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将之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课文思想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应适时进行范读。教师范读应从自身情感出发,使学生如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范读不仅要流利,还要激情澎湃,注重抑扬顿挫,即“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如果再加上情调和谐的音乐,学生就会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与作者同悲共喜,但不管是感动的泪水还是会心的微笑,都说明教师的范读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其次,

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应有所侧重”。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文体的不同,以及教学任务的不同,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低年段更不能忽视。掌握和运用朗读技巧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靠长期实践和不断训练才能熟中生巧。再次,教师要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要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闪光点,也要让学生评读,即生生之间评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以及应该怎样读。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巴里?J?齐默尔曼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将自主学习总结为:建立在自主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尽管理论界对自立学习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无一例外都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持久性和调控性,强调学习者的责任感。自学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好基础。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学

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从而独立探究新的科学领域,获取新的知识。而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环节,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是锻炼自学能力的关键。可以说,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之一。自主学习是新课标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标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只要有了动机,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追求。

2.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不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那么教学中往往只有优等生得到练习,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因为当某些中下等学生还未形成思路时,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公布正确答案。缺乏实践,永远都无法提高自学能力,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主动脑练习,在实践中摸索,在迷茫中清思,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