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法理论顾阳

合集下载

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

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

15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顾阳本文讨论英汉存现结构的异同,认为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存现句的存在名词组都表现出有限效应,而句中的存现动词都具有非宾格的属性。

但是,在这两种语言存现句的主语之间却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差别:英语存现句主语由一个没有语义内容、只有句法功能的t here充当,而汉语存现句的主语往往由一个方位性名词组充当。

本文认为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是:如果动词的基本语义素含有处所意义,该处所论旨角色可以与客体倒置,结果含处所意义的论旨角色被指派给一个域外论元,最终成为句法表层的主语,而含客体意义的论旨角色被指派给域内论元,最终成为句法层面上的宾语。

引起这种句法操作的原因在于词汇表达式和句法层面之间隔着一个词汇句法表达式,汉语的存现动词则在这个词汇句法表达式中经过了一个词汇句法推导过程。

关键词:汉语句法汉语存现句非宾格动词词汇句法1.研究范围在句法研究中,存现句的研究范围包括(1)句子主语的来由,(2)句子动词的形式,(3)表示存现对象的名词组的语义及句法特点。

存现结构涉及的诸多理论问题包括移项、论元结构、动词的非宾格性、名词组的格位指派、名词组的无定性,等等。

提到存现句,懂英文的人会很快联想到t here be句型及所谓方位语倒装句。

汉语这类句子的句型也比较复杂,与英文相比较,汉语存现句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汉语不存在t here,其次,在汉语的存现句中,主语通常为名词组,而英文的方位语倒装句主语为介词组。

虽然存在这些不同点,存现句作为一种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

以下,我们就上面提到的三个范围来探讨存现结构。

首先我们交代一下围绕英文结构进行的理论讨论及成果,接下来的篇幅主要谈汉语存现句的特点及相关的理论问题。

2.基本特点英文存现结构基本上有两种句型,一种称为存在句,另一种称为方位语倒装句,分别举例如下:(1)a.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 he to p shelf.b.There exist s a p roblem.(2)a.U nder t he roof stood an old woman.b.On t he wall hun g a p ort rait of t he g reat artist.与例(1)相关的还有以呈现和消来动词构成的句子,如:(3)a.There arrived our g uest s.b.There esca p ed two p risoners.这两类句子有以下几个相似之处。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研究历程及分歧综述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研究历程及分歧综述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研究历程及分歧综述何莉芳【摘要】双宾语句是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富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在历来的语法研究中,双宾语结构一直受到前辈学者的关注,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传统且重要的课题.总结前人对这一句型的语法探索,可以更好地了解前人语法研究的成果,清晰地明辩这一句型及研究中的问题所在.【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0)007【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双宾语句;研究成果;分歧【作者】何莉芳【作者单位】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3双宾语句是一个动词带两个宾语的特殊句式,是动词谓语句的下位句型之一。

汉语双宾语句古已有之,最早见于我国殷商甲骨卜辞,现存古代文献中也有为数不少该句式存在。

真正将双宾语作为语法问题提出并予以解释的,是我国的第一部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1898):“‘教’、‘告’、‘示’诸动字后有两止词,一记所语之人,一记所语之事。

先人后事,无介字以系者常也。

”[1]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由古代汉语的相关句式流传演变而来。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双宾语句是一个讨论较多的句式,但关于双宾语句中某些问题的争议至今尚未消除,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现代汉语双宾语句早期的研究(1924-1948年)现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最早见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其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宾语”这一名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

”[2]同时还提出了“正宾位”(属于被交接之事物,即正式的宾语)和“次宾位”(属于接受事物之人,属副性宾语)的概念。

随后,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1942)中说:“受词和动词的关系相当密切,简直有点像止词”[3](止词即宾语),“有些文法书上把受词也认为一种止词,把止词和受词合称‘双宾语’”[4],只是没有明确讲出双宾语的定义。

语言学必读书目

语言学必读书目

语言学必读书目语言学必读书目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语言学必读书目,希望您喜欢!语言学专业阅读书目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3.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7.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8.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9. 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10. 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1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2.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3.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4.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5.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语文出版社,198316. 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7.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8.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的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9.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21.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22.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23.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25.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26.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27.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28.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29.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30.陈昌来编,《应用语言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31.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3. Lappin, S. ed., 1998.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当代语义理论指南),487-50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134.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35. Saeed, John I. 1997. Semantics(语义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0语言学必读书目《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1980《语言论》,布龙菲尔德著,商务印书馆,1990《现代语言学教程》,(上下)霍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987《句法结构》,乔姆斯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乔姆斯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语言学说史》,康德拉绍夫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编著,商务印书馆,1981《西方现代语言哲学》,周忠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语义学》,利奇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语义学》,徐烈炯著,语文出版社,1995《生成语法理论》,徐烈炯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心理语言学》,桂诗春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当代社会语言学》,徐大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文化语言学》,(增订本)邢福义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计算语言学概论》,俞士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语料库语言学》,黄昌宁、李涓子编著,商务印书馆,200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语言教学分析》,麦基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语言学中的逻辑》,奥尔伍德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语言逻辑分析(语言学家关注的一切逻辑问题)》,麦考莱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89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陈保亚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等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语法学史稿》,龚千炎著,语文出版社,1987《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汉语语法学》,邢福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北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语法研究入门马庆株(编)吕叔湘(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赵元任(1959)《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德熙(1990)《语法丛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林焘、王理嘉(1992)《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理嘉(1991)《音系学基础》北京语文出版社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北京语文出版社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陆俭明(1993)《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陆俭明(1993)《现代汉语汉语句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陆俭明(1994)《陆俭明自选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陆俭明(2003)《陆俭明选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陆俭明马真(1999)《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沈阳(1994)《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沈阳(2000,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沈阳郑定欧(1995,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沈阳何元建顾阳(2000)《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出版社袁毓林(1998)《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袁毓林郭锐(1998,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2)》北京大学出版社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詹卫东(2000)《面向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徐烈炯(1988)《生成语法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徐烈炯(1990/1995)《语义学》北京语文出版社徐杰 (2001)《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邓思颖(2003)《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石定栩(2002)《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国明(1997)《句法理论概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龚千炎(1987)《中国语法学史稿》北京语文出版社邵敬敏(1990)《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郭锡良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音韵通讲耿振生河北教育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大出版社现代汉语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出版社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词汇的分析与描写符淮青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符淮青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 贺阳、沈阳语文出版社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陈保亚山东教育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教程 [美]霍凯特北大出版社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商务印书馆汉语方言概括袁家骅语文出版社汉语方言导论游汝杰上海教育出版社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音系学基础王理嘉文字学纲要苏培成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詹伯慧湖北教育出版社。

英语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以英语存现结构、被动结构、分句结构为例

英语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以英语存现结构、被动结构、分句结构为例

英语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以英语存现结构、被动结构、分句结构为例一、引言句法结构是指词与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一个具体的句法结构通常称为一个结构体。

实词的虚化、句法的形成皆存在语法化的过程。

“语法化不仅表现在词类,也表现在句法结构或格式上。

句法结构或格式的语法化是指句法结构的改变、结构层次的变换、结构界限的丢失或重新划分等语法化现象。

句法结构语法化是句法演变的重要动因。

”(陈忠敏,2021)[1]P4二、英语存现结构语法化英语存现句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性。

存现句由“There”充当虚位主语,虚位主语的出现,使得实义主语后移,引起句法结构层次变换,简单句语法化为存现句。

(一)存现结构句法分析按照构式语法,存现结构由三个部分构成:存现处所、存现动词、存现主体。

英语存现句的基本形式:“There+V+NP +(PP)+(其他)”,结构中存在一个非重读的虚位成分“There”,在句中作引导词或者形式主语,谓语动词(V)通常是“be 动词或存现动词”;谓语动词后跟有“实义主语(Notional subject)或真主语(Real subject)”,即“NP”;实义主语之后通常跟有地点状语(Locative adverbial)或时间状语(Temporal adverbial),即“PP”。

[2]P331句法分析中,英汉存现句的存现处所词呈现极大的差异。

汉语存现句的基本结构为:“方位短语/时间短语+动词+主体短语”。

汉语存现句中,处所词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存现句中,处所词是句子的地点状语。

[3]P116英语存现句所处词不可缺少介词。

汉语存现句中的处所词大多不用介词,动词谓语句(非存现句)的处所状语多用介词。

[4]P28汉语处所词可由名词直接构成,也可由名词与方位词(里、外、前、后、上、下等)结合构成。

此外,处所词可单独出现作为汉语存现句的主语,也可与时间词结合同样可构成汉语存现句的主语,以此作为谈话题目时间上的内容补充说明,处所词与时间词成为句子其余部分叙述的内容的起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最低限度书目”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

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古文观止》没事背几篇吧。

《天下才子必读书》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

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

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

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

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

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该能看。

《诗经》《楚辞》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唐诗别裁集》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

两千左右首诗,有点多。

关于唐诗,我最想说的是,可以先熟读《唐诗三百首》。

马茂元《唐诗选》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我很喜欢的一个注释本。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大约有六七百首,比较全面的反映唐宋词的面貌。

钱钟书《宋诗选注》不用我说了。

张鸣《宋诗选》张老师的书,长长的一个序言,加上很精彩的作家小传、诗歌分析,了解宋代诗歌基本够用了。

汪辟疆《唐人小说》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宋元之后,大家可以把以前作为最常识性的知识知道却没有读过的书读一下,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传说中的四大名著等等。

可以不喜欢,可以尝试读一下读不下去再扔掉,但不能不读,总不能从中文系毕业后连四大名著都没有尝试读过吧。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郭绍虞《历代文论选》有一卷本和四卷本,各取所需。

像毛诗序、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沧浪诗话等经典文献,不怕熟读成诵。

中国现代文学课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史: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我们现代文学的祖师爷。

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

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

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刘丹青【摘要】黎锦熙语法体系中所用的一些曾经沉寂的术语,近年来又重现于学术著作,并具有其他术语难以替代的作用."补足语"在当代语言学中作为一个重要术语指包括宾语在内的一类重要句法成分,与黎氏语法中的补足语有相通之处.而汉语语法现有的"补语"虽然英译相同,却不是一个通用的语法概念,无法代替补足语的作用.名词的"位"是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中间层次,近于"论元"这类当代语言学的中间层次术语.对刻画语法规则富有作用,不是所谓的多余层次."代名词"、"指示形容词"等术语带有明确词类属性,比含义笼统的代词更便于用来阐述语法规则.这些黎氏术语比一些汉语特色的后起术语更适合进行跨语言对比和语言共性的研究.【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7页(P59-65)【关键词】黎氏语法学术语;补足语;名词的位;代名词;指示形容词【作者】刘丹青【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黎锦熙先生是创建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第一人,他在系列著作《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汉语语法教材》(与刘世儒先生合著)中所用的语法学术语,曾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过广泛影响。

不过,其中有一些术语,随着其他汉语语法学体系包括教学语法体系中相关术语的通行而逐渐淡出汉语语法学界,一度几成历史名词。

但是,在时隔数十年之后,随着语法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化,这些曾经淡出的黎氏语法学术语却又出现重归语法论著、再焕学术光辉的迹象,其学术价值值得重新估量。

笔者所编著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就采用了一些一度沉寂的黎氏术语。

而一些曾经取代这些黎氏术语的后起术语,则在学术发展中显露出某些不足,尤其是在跨语言比较和构建普遍性语法理论时显得捉襟见肘① 刘丹青:《语法学术语的象似性及其利弊》,《燕赵学术》2007春之卷(创刊号)。

_乔姆斯基理论_四十年发展概述

_乔姆斯基理论_四十年发展概述

天津师大学报 1999年第4期“乔姆斯基理论”四十年发展概述顾 钢 摘 要 “乔姆斯基理论”是一门语言学界不可忽视的学说,它突显了研究内部语言的重要性,还对心理学、哲学等其他学科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概述了该理论四十年来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该理论80年代以后采用的“管辖和约束”模式和90年代出现的“最简方案”模式。

关键词 乔姆斯基 普遍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 管辖与约束 移动 原则与参数 最简方案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青年教师乔姆斯基(N.Chom sky1928- )出版了《句法结构》一书,揭开了“乔姆斯基革命”的序幕。

这场“革命”打破了以观察归纳外部语言(E2L anguage)现象为主的传统语法研究的一统天下,突显了研究内部语言(I2 L anguage)的重要性,还对心理学、哲学等其他学科产生了很大影响。

称之为“乔姆斯基理论”,只是一种方便的提法,并不准确,因为这个理论是众多生成语法学家共同参与研究的结果。

但是,乔姆斯基对这个理论的影响是最大的。

一、乔姆斯基理论的基本假设和目标 乔姆斯基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脑中存在“普遍语法”(U n iversal Gramm ar),简称U G。

因此,乔姆斯基理论也被称为“普遍语法理论”。

根据乔姆斯基的看法,U G是一种语言知识,为人脑所固有。

它使儿童先天就具备在短时间内掌握母语的能力。

另一方面,U G也限定了人类各种语言的变化范围。

换句话说,纷繁复杂的各种语言结构,最终均可以用U G加以解释。

U G 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概括,极其明晰而又简洁。

它只生成所有合语法的句子,不生成不合语法的句子。

乔姆斯基理论致力于用内省(In tro sp ecti on)的演绎为主的方法推测出U G的具体内容,并用明晰(Exp licit)和形式化(Fo rm al)的方式加以表达。

原则的内容和参数的设定都必须符合儿童获得(A cqu ire)①母语的心理过程,以便能够回答儿童是怎样根据U G掌握一门具体的母语的问题。

汉语构词法研究述评

汉语构词法研究述评

汉语特有的复合之法。胡以鲁和薛祥绥的研究标志着汉语真正
意义上构词法研 究 的开始 。此 外 , 一时期 涉及 构词研究 的还 这
19 年汉语构词法 的文献 , 有 10 多篇 ( , 9 年代平均 98 共 20 部)按 0 每年增加达 7 O篇( ) 部 的速度估计 , 涉及 到构词方面的论著 至少
( 第一个现代 的完整 的构词 法体 系 三) 黎锦熙在《 国语 讲坛》 12 ) (9 1 的附录“ 词类连书条例 ” 把 中,

2 O世纪前半期 的构词法研究 (8 8—14 ) 19 9 9
( 构词 法研 究的萌 芽 一)
《 马氏文通》 19 )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 的语法 (88 是 学著作。马建 忠对 于构 词现 象没有专 门 的说 明, 都是在 讲语 法 的时候附带论述 的 , 讲构词 的地 方散见 于各章 之 中, < 氏文 在 马 通> 就提 出了“ 骈列 ” “ 、 加字 ” “ 或 前加 ” “ 字 ” “ 附” 、殿 或 后 等概 念, 并且将 “ 骈列 ” 分为“ 两字 同义 ” “ 、 两字 对待” 两式 。 这就 是我 们所 说的合成词 , 落墨较多 的是联合式 , 意到了语素 间的同 只注 义和反义两种 情 况。在 术 语 使 用 上 也 是 传 统 的 “ 双声 ” “ 、 叠 韵” “ 、重言” 等。可见《 氏文通> 于词语 的结 构状 况只 是初 马 对 步认 识 , 还没有形成构词 的系统 观念 , 这些零 星论述还谈不 上真 正 的构词法研究 。虽然< 氏文通> 马 研究 的对象 是文 言 。 意义 从 角度 出发 来讨论 构词问题 , 没有形成现 代的完整 构词体系 , 却不 妨碍马建忠成 为现代 构词 法研 究 的第 一人 。筚 路蓝缕 , 义重 意 大。< 氏文通 > 马 的贡献在 于“ 为我们提供 了现代 化的构 词研究 雏形 ” 潘文 国 、 。( 叶步青 、 韩洋 。 0 :6 2 41 ) 0 章士钊< 中等 国文典> 1 7 也仍然 以文言为研究 对象 。 (9 ) 0 构

我们误解了乔姆斯基吗——《乔姆斯基》评述

我们误解了乔姆斯基吗——《乔姆斯基》评述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Vol.24, No.1 January 2001: 96-110 Guangzhou, China Did We Misunderstand Chomsky?--A Review of Neil Smith’s ChomskyGU GangChomsky's linguistic theor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fields such as linguistics, psychology, philosophy, computer science, anthropology, education a nd so on. However,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summarize Chomsky's thoughts because of their great depth and extremely wide scope. Neil Smith has made a great attempt to accomplish this challenging task. In this book, he has provided us with abundant references and his insightful analyses. The five chapters of the book have covered most important issues relating to Chomsky's ideas and ideals. The author shows it to us that Chomsky, a "hero" of our times, has (1) pointed it out that there is only one human language, which is genetically determined and from which thousands of our daily languages are derived; (2) shown that our subconscious knowledge of language is mainly innate by nature; (3) revived rationalism; (4) overturned the dominant school of behaviorism and returned mind to its qualified position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5)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decent activities to fight for the equality of human beings.The first chapter shows that linguistics should belong to natural science, so idealization in linguistics, as a common practice in natural science, is nothing strange. It is shown that modularity accounts fo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our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double dissociation between the linguistic system and the general cognitive system. This chapter c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if the author had given a better clarific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ata and evidence, which is crucial to the arguments of Chomsky's "sophisticated falsification" to the negative data.The second chapter demonstrates how the components of Chomsky's linguistic framework have developed from rules to principles.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 has mentioned that "deep" and "shallow" are mere labels, which should be by no means equated to philosophical or psychological entities.The third chapter argues that Chomsky's hypotheses have a strong basis of psychological reality, and that linguistic evidence and psychological evidence are equally important to linguistic study. The discussion of garden-path sentences draws readers' attention to the parser which differs from grammar and gives rise to local ambiguity.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o what extent Chomsky agrees or disagrees with other distinguished philosophers, such as Kant, Wittgenstein, Quine, Putnam, in terms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four chapters, this chapter is less readable because more elaboration is needed for a clearer presentation of various philosophical schools. Without knowing much about philosophy, general readers would easily get tangled by unfamiliar concepts and terms.The last chapter presents that Chomsky is a scholar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at Chomsky's ideas of the human nature are consistent with his linguistic philosophy. Chomsky believes that "the intensive study of one aspect of human psychology --human language-- may contribute to a humanistic social science that will serve, as well, as an instrument for social action" (Chomsky 1973).The review ends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ook deserves to be recommended as a good reference for both general readers and linguist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omsky's generative linguistic theory.Keywords: Mind Modularity Innateness Universal Grammar Lexicon Correspondenc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Normal U, Tianjin 300074,P.R. China<gugang99@>中国・广州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1期(总第91期):96-110我们误解了乔姆斯基吗? 《乔姆斯基》评述*顾钢乔姆斯基的学说对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_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序

_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序

《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序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2-0075-03 今年年初,沈阳就跟我谈到将应“语言研究新思维丛书”编委会之约,要与何元健、顾阳二位合作撰写一本尝试运用乔姆斯基(N.Chomsky)生成语法的理论原则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书。

我对乔氏的理论不能说一点都不了解,但确实只是一知半解;但就从这一知半解中,我确实觉得乔氏理论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吸取、消化,并值得试着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中来。

过去境内外已有一些学者试着这样做了。

且不说汤廷池、黄正德、徐烈炯这样一些知名学者,就是沈阳本人也曾运用乔氏管约论(G B理论)里的空范畴(empty category)理论对现代汉语里40余类由动词形成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解释了不少过去汉语语法学界众说纷纭难以解释的问题,其中有些分析,如在动补结构的分析上,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而何元健、顾阳二位这几年来也一直致力于运用乔氏理论原则来分析、解释现代汉语里的一些语法现象,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注目。

因此,沈阳把他们三人合作写书的想法跟我一谈,我立即表示支持。

本书共分四编:“结构理论与汉语结构分析”、“移位理论与汉语移位分析”、“论元理论与汉语论元分析”、“指称理论与汉语所指分析”。

这“结构理论”、“移位理论”、“论元理论”、“指称理论”四部分虽不能说涵盖了乔氏的生成语法理论,但可以说这是乔氏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没有能力对本书上述四个部分作全面具体的评论,我只想说这么一点,从全书内容看,他们运用乔氏生成语法理论原则来处理汉语事实是有收获的,特别是在打通句法形式与语义解释之间对应联系的瓶颈方面获得了一些进展。

即使只是“一些进展”,意义也是重大的。

我们知道,即将来临的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科学为龙头的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中国信息科学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语言学,特别是汉语研究成果的支撑。

生成语法

生成语法

生成语法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也称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

创建人N.乔姆斯基。

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

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

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

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就内部分裂,70年代后更是声威渐减,而80年代又趋上升。

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出版《语言学探索》等国际性学术刊物。

性质生成语法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语法学。

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

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合的词句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范围生成语法学研究范围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使用。

生成语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

目标过去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观察语言现象并把它分类为目标,致力于搜集和处理语言素材;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假设和理论来揭示其规律,说明其原因。

例如它要说明儿童为什么能在2、3年内学会语言。

表达方式生成语法学与传统语法学的一个区别,是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

生成语法学家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

乔姆斯基说,与其把生成语法看作一种理论,不如看作一门“学科”,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语言学有本质的区别,而与其他自然科学则基本一致。

发展过程一般人认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有4个发展阶段,但是他本人认为只有两个转折点,即分语法规则系统(1979年以前)和语法原则系统(管约论)。

英汉存现句动词的非宾格性

英汉存现句动词的非宾格性

英汉存现句动词的非宾格性关键词:存现句;非宾格动词;赋格;复杂谓词;格位传递一、引言存现句在自然语言中广泛存在,该句型在英汉语中均很常见,它的语义特征可表述为表示某处存在、出现某人或某物。

对于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主要关注该句式主语和宾语的划分。

由于汉语是形态屈折变化极其贫乏的语言,无法同直接从形态标志上解读处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从而使得主语和宾语的划分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

二、文献回顾(一)非宾格假说非宾格现象一直是语法学家研究动词及其属性时常常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

Perlmutter首先在生成语法框架下提出,传统意义上的不及物动词应该进一步区分为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和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s)两个子类。

表层结构中的主语是深层结构中的宾语,而非作格动词的终极主语是其起始主语,即表层结构中的主语也就是深层结构中的主语。

这就是所谓的“非宾格动词假说”(Unaccusative Hypothesis)。

(二)英语存现句就表征而言,英语存现句的基本句型结构为:There + V + NP。

表层主语位置上有一个非重读的there、谓语部分是一个含有“存现”意义的动词,其后紧随一个名词短语。

如“There is a pen on the desk.”。

研究发现,英语存现句中与there 连用的动词除了be之外,还可以有其它三类语义的动词:(三)汉语存现句汉语存现句中,动词表现出了一些共有属性,它们均具有非宾格特征。

另外,汉语存现句动的另外一个特殊现象是,唯一的名词短语NP为无定名词组。

①“有”、“躺”、等表示存在意义动词,②“来”、“出”等表示发生意义动词,③“死”、“跑”等表示消失意义动词;三、英汉存现句句法对比研究(一)英语存现句1 a.John kicked the ball.b.*John Mary kicked the ball.c.*John kicked the ball Mary.在该例3a中,处在主语位置上的名词John可以从时态屈折INFL(即inflection)处通过一致关系(agree)获得主格,而处于宾语位置上的名词ball 则从及物动词处通过C-command关系获得宾格,如此一来,两个NP都获得了各位,所以1a是合法的。

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存现句的生成机制研究

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存现句的生成机制研究
语 言 研 究
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存现句的生成机制研究
王 兴龙 重 庆 交 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摘 要 :存现 句现象 在汉语 中很 普遍 ,其研 究历史 也很 久远 ,受 到 了学者 们广 泛 的关注。 随着 生成语法 的发展 ,越 来越 多的 学者从语 言现 象描述 转 向解释 ,对汉 语存 现句 的研究 也不例 外。本 文将 从汉语 存现 句 的定 义和分 类入 手 ,在生 成语 法框 架 下 ,从 动词 的非宾格 性、名词 组 的格位 指 派两个方 面就行 讨论 。 关键 词 :生成语 法 ;汉语存 现句 ;生成机 制
二、汉语存现句 B段动词的非宾格性研究
王健 ( 2 0 0 7 )指 出生成 语法 背景 下 的汉 语存 现句研 究 是在 跟英 语存 现结构 研 究对 比的基础 上进行 的 。英语存 现 句动 词具 有非 宾格性 已得 到一致 认可 ,然而 汉语存 现句 中 B段动 词是 否都具 有非 宾格性 则还 未达成 统一 的认识 。 根据 前人 的研 究,我们 可 以将可 以进入 存现句 的动 词 分成 三类 :一 是表示 存在 、 出现 、消 失意义 的动 词 ,这 一 类 动 词 是典 型 的存 现 动 词 。二 是 标 明运 动 方 式 的运 动 动 词 ,如 “ 游 、飞 、爬 ”等 。三是 某 些 及物 动 词 ,如 “ 写、 画 、绣 、刻 ”等 。在 典型 的存现 句 中,动词 的唯 一论元 即
而对 后 两 类 动 词 是否 具 有 非 宾格 性 就有 比较 大 的 争 议 。一般 来说 ,区分 不及物 动词 是非 宾格动 词还是 非作格 动词 的标 准在 于:非 作格动 词 的唯一论 元是 深层主 语 ,而 非 宾格动 词 的唯 一论 元是深 层宾 语 。杨 素英 ( 1 9 9 9 )指 出 游 、飞 等 标 明运 动 方 式 的动 词 不 同 于标 明运动 方 向的动 词 ,在各语 言 中都是 非作格 动词 。一些 学者 如顾 阳、唐 玉 柱 、隋娜和 王广 成则反 对他 们 的意见 ,认为 后两类 动词 都 属于 非宾格 动词 ,并 且从不 同角度 给 出 了他们 的解 释 。顾 阳 ( 1 9 9 9 )将动 词一 分为定 位动 词与非 定位 动词两 类 ,定 位 动 词含 有 施 事者 、客体 和 处 所 三 个基 本 论 旨角色 , 处 所 义属 于 其 固 有 论元 。他 指 出,如 果 一 个动 词 的基 本 语 义素 含有 处所意 义 ,处所论 旨角 色可 以与客 体倒置 ,定位 动词 便在 词汇语 义表达 层面 转化 成非 宾格动 词 ,获 得非 宾 格性 。而 隋娜和 王广成 ( 2 0 0 9 )通 过分 析这 两类动 词 的句 法语 义 特 点 ,认 为 这 两类 动 词 同其 它 典 型 的存 现 动 词 一 样 ,都表现 出非 宾格性 ,它 们在进 入存 现句后 ,受 事件 谓 词 “ o C C u R ”影 响 ,表 现 出不 同 的论 元 结构 ,性 质 上 是 非 宾格 动词 。他 们 还指 出汉语 存 现句 中 的 “ 写 、 画、绣 、 刻 ”等 及 物 动 词 已不 同 于普 通 及 物 动词 : 前者 受 事 件谓 词O c C u R影 响 ,表 现为 非 宾格动 词 ,后者则 受事 件谓 词 D O 影响 ,表 现为非 作格 动词 。 三 、汉语 存 现 句 的 中 名词 词 组 的赋 格 问题 研 究

词汇结构

词汇结构
(4)还有顾阳,沈阳从生成语法的角度讨论复合词内部的论元关系及其构造过程
各种方式,不再一一列举
纯语义分析构词法
彭迎喜.几种新拟设立的汉语复合词的结构类型[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34-36
汉语复合词的结构类型通常有如下几类:联合式、偏正式、述宾式、补充 式、主调式,这些结构类型加上合成词中的附加式、重叠式、简缩式,应 该说已经盖了汉语合成词的大,但笔者在对合成词的考察中也发现,有一 些复合词无法归入上述类型。它们虽然在数量上不甚庞大,但若逐一考较, 也能找出一些共性,从而归纳出一些另外的结构类型而且这些类型的结构 有些跟汉语的句法结构并不一致,所以也颇值得玩味。
20世纪中期开始采用句法关系审视复合词
主要有以下特点:
(1)认为复合词是用造句的方式构成的并把复合词分为主谓,动宾等句法关 系类型,使得汉语的组合关系系统从词语结构句法结构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 体。 (2)深受结构主义思想影响,对复合词结构的分析偏重于形式,关注成分的 语法属性,以及不同语法性质的词素组合对整个词的词类、功能等语法性质的 影响,不注重词内的语义问题。 (3)没有考虑到是否还存在从语义方面考虑而存在其他的结构类型。
灯管
谓管形灯(萤光灯)。试比较“水管”或“灯罩”,“灯台”
粉丝
线状粉
砚池
池形砚
云彩
云。“彩”为意义脱落的修饰性语素
茶砖
即“砖茶”
二,虚实式
指由一个实义性语素和一个虚义性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又可以分为两小类“ 1,虚实型 虚义性语素在前,实义性语素在后。这一类异于偏正式,前一语素对后一语素没有修饰、限定关系; 也异于附加式中的前经型,第一个语素不是“级”,也就是说,不起词性标记作用。 例如:因此 从此 于是 而后 凡是 宁可 所有 以至 (2)实虚型 实义性语素在前,虚义性语素在后。这一类异于正偏式,也异于附加式中的后缀式。 例如:为了 真的 好在 多么 终于 似乎 难以…似的

民间文学书目

民间文学书目

民间文学书目语言学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sapir 《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oomfield《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参考书目: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曹剑芬任宏谟译《言语链——听到和说道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3、汉语音韵学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4、汉语史(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年——《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龚煌诚,《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唐作藩,《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中古:李荣,《乌韵音系则》,科学出版社(最出色念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5、汉语史(下)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向熹,《通俗易懂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宋绍年,《马氏文通钻研》,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6、《切韵》编者按参考书目: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现代汉语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8、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9、汉语和汉语研究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生成语法

生成语法

对人类语言的研究如果只停留在描述阶段,那语 言学就永远只能是实验性的人文学科,永远无法 进入理论科学的殿堂,无法与生物学,物理学以 及化学等理论性的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生成语言 学的目标是为语言现象提供合理解释,也就是要 像牛顿说明苹果的运动方向那样,找出能够解释 语言运作机制的最佳理论。按照乔姆斯基的设想, 所有人类语言的语法系统在高度抽象的层次上都 大到相同,都是由所谓的普遍语法经过一定的变 化派生出来的;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可以用同一组 语法规律,或者说可以用相同的原则来加以解释, 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只是参数不同而已。
这条规则包括三点: 1)改变名词短语的位置; 2)被动形式中第二个名词短语之前插入by; 3)动词的主动形式改为被动形式。 根据这条规则,英语句子The workers built the bridge的深层结构可以分析成如下形式: the workers past build the bridge NP1 Infl V NP2
可见,在TG理论中,转换是句子过程中某一特定 阶段上必须使用的操作手段,深层结构是它的输 入,表层结构是输出。
2)生成 Chomsky认为语言是句子的无限集合,而人的语 言知识或语言能力可以设想为一套有限的规则系 统。语法是对语言知识的陈述,因而也是一套有 限的规则系统。这套有限的规则系统可以生成语 言中无限的潜在句子,这就是语法的生成性。 所谓“生成”就是通过有限的规则系统说明无限 的句子。一个句子的生成过程就是根据有限的规 则系统一步一步推导的过程。
♦ 2)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
而小孩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操练。行为主义的 “刺激一反应”论不能自圆其说。 ♦ 3)儿童不仅会说听到过的句子,而且还能说未 3) 听到过的句子。 ♦ 4)儿童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常常表现出天赋方面 的差别,而在母语学习方面这种差别十分少见。

现代汉语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比读书目

现代汉语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比读书目

现代汉语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吕叔湘(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赵元任(1959)《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德熙(1990)《语法丛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林焘、王理嘉(1992)《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理嘉(1991)《音系学基础》北京语文出版社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北京语文出版社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陆俭明(1993)《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陆俭明(1993)《现代汉语汉语句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陆俭明(1994)《陆俭明自选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陆俭明(2003)《陆俭明选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陆俭明马真(1999)《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陆俭明沈阳(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沈阳(1994)《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沈阳(2000,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沈阳郑定欧(1995,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沈阳何元建顾阳(2000)《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出版社袁毓林(1998)《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袁毓林郭锐(1998,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2)》北京大学出版社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詹卫东(2000)《面向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徐烈炯(1988)《生成语法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徐烈炯(1990/1995)《语义学》北京语文出版社徐杰(2001)《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邓思颖(2003)《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石定栩(2002)《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国明(1997)《句法理论概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龚千炎(1987)《中国语法学史稿》北京语文出版社邵敬敏(1990)《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陆俭明(2003)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帖由海上钓鳌客于2004-3-10 11:47 最后编辑]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目总汇语言学理论基础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三版),北大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大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部分),语文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大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符淮清,《词义的分析与描写》,语文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第二版),人大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高名凯,《语言论》,商务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辞海·语言学分册》,上海辞书现代汉语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教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中国社科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教汉语方言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本),上教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语文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古代汉语与汉语史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王力,《古代汉语》,中华王力,《汉语史稿》(新一版合订本),中华向熹,《简明汉语史》(上、下),高教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二版),北大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教耿振生,《音韵通讲》,河北教育王力,《汉语音韵》,中华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科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大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大吴文祺、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上教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许慎,《说文解字》,中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上海古籍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文献学主要参考书目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大钱玄,《校勘学》,江苏古籍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严佑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大姚伯岳,《版本学》,北大来新夏,《古典目录学》,中华潘树广,《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陕西人民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张传玺,《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北大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大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朱天俊,《中文工具书参考资料》,北京师大【哲学要籍解题无参考书目,可以参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和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文学大类主要参考书目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教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第二版),北大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西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江西人民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大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谢冕、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大谢冕、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北大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元代戏曲史稿》,天津古籍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增订本),北大刘登翰,《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扬周瀚,《欧洲文学史》(上、下),人民文学李明滨,《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北大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复旦白庚胜,《世界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大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大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蔡仪,《文学概论》(第三版),人民文学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北大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教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人民大学胡经之,《文艺美学》北大中文系文学理论教研室,《文学理论学习资料》,北大古代史基本参考书目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修订本上、下),北大阴法鲁、许树安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大[ 本帖由非想堂于2003-4-15 16:21 最后编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顾阳上世纪50年代,由诺姆∙乔姆斯基(又译作“杭士基”) 开创的生成语法理论标志着语言学研究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范式上的转移,它将语言学研究的重心及宗旨从研究人的语言行为及其结果,转移到研究产生人的语言行为的大脑机制及其相关的生物属性。

这一转移是革命性的,推动了众多相关学科的發展及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包括心理学、哲学、逻辑语义学、资讯科学、腦神经科学、遗传学等。

由于这些新研究领域的开拓,语言学得以与之交叉蓬勃发展,在认知科学这一门跨学科前沿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带来了人类科学史上继笛卡尔的第一次认知科学革命的又一次认知科学革命。

生成语法理论将人的语言能力看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从自然获取的天赋,是人类心智的表达,即语言是区别于人和动物心智的一面镜子。

生成语法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回应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有关人的智力的问题:人类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对现实世界的接触如此之少,但为何他们的知识如此丰富——为什么在语料证据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儿童能够轻而易举地在出生后若干年内掌握和操控复杂的母语?乔姆斯基从儿童快速获得母语的普遍事实作为切入口,得出人类语言能力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

他指出,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具有独立的、专门掌管语言的机制,1它是自然赋予人的先天语言能力,这一能力在个人后天的成长经验中得以发展乃至成熟。

语言机制独特的运作模式,就是语法。

作为人类共有的先天机制,语言机制受普遍语法原理的支配和调节。

语言机制具有初始状态,这种状态须在语言环境中激活,故儿童必须经历语言获得的发育、成长过程方能得到母语。

而初始状态的激活受时间的限制,过了临界点,一个人便终生无法获得完整的操控母语语法的能力。

从原始状态的、内在的普遍语法到每个成熟个人掌控的特*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益于李行德、宁春岩、邓思颖的意见与建议,特此致谢。

1乔姆斯基将其称作语言机制(faculte de language),此概念始见于他1965年的著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在其后的英文著作中乔姆斯基均用faculty of language。

中文亦有译作“语言管能”、“语言机能”、“语言系统”。

定的、外化了的语法,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的发展过程。

因此一定有预先设定的程序,使发育、成长出来的个体语法具有差异性。

预先设定的程序是有限的,而它发展出来的结果又是多样的,能够涵盖人类语言的总和。

正常儿童能够接触的、并不充分的语料,滋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语言获得的过程是遗传因素和后天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许多儿童语言获得的数据表明,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接触到母语所有的语料,用以判断他们自己语法的正确和错误。

这更表明在独立掌控母语前,儿童依赖先天的机制,而并非单靠所接触的特定语料来确立自己的语法规则。

半个世纪来,发现与探索语言机制的初始状态及成熟状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从而了解语言机制本身的性质,是乔姆斯基领导的生成语法研究领域锲而不舍的课题。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机制的基本属性是,它是个具有高度生成能力的运算系统,如同自然界其他规律一样,生成性运算规律具有简约性,运用递归和组合(又译作“合并”)两大运算法则,对离散的语言数据进行排列组合。

递归运算允许反复使用一种规则来推导出新的表达式,例如将一个成分反复并入另一个成分,以形成较长的、甚至无限长的表达式。

组合运算将离散的语言数据融合起来,组合上的些微差异可以形成不同的形式——新的数据或构成新的表达式。

问题是,组合上的差异来自何处?儿童语法的获得过程中,发展和成熟的实证究竟是什么?为解释语言获得这个哲学问题,并为普遍语法与特定语法之间的关系寻找理据,生成语法学界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以乔姆斯基开创的『管辖与约束』理论架构下,2对各种语言展开了大规模的比较研究。

『管辖与约束』理论认为,普遍语法具有其他认知系统的组模性(modular)结构,它由几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每个系统有自己的运作原则。

如果处于初始状态的各子系统的原则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是人类天赋的关于普遍语法的知识,那么,链接初始状态的普遍语法知识和特定语言的语法知识2最详细的论述发表在乔姆斯基1981年的著作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Dordrecht: Foris。

其后被学界称为GB理论, 中文译作『管辖与约束』理论,亦简称『管约论』。

之间的关系,便是『管辖与约束』理论的研究课题。

该理论提供的高度抽象的形式化和生成运算的技术手段,使研究者们得以对不同语言的语法体系进行入微的观察和详尽的描写与分析,对经过运算生成出来的变化无穷的表达式,作出精细的描述及高度的抽象化,尤其是得出的一整套生成运算规则,揭示了递归和组合运算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反映组合运算简约特质的“局部性条件”。

3组合运算中有时会出现语言数据的“移位”,例如,英文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后者的助动词要移到句首:(1)Has John ___ given a book to Mary? (陈述句:John has given a book to Mary.)当构成被动句时,宾语要移到主语位置上: 4(2)a. A book was given ___ to Mary by John. (主动句:John gave a book to Mary.)b. (主动句:John gave Mary a book.)“移位”这一组合运算只能移动距离目标最近的成分,即(1)中的助动词和(2)中各句的第一个宾语。

若移动的不是距离目标最近的成分,便违反“局部性条件”,结果不合语法:(3)a. * Given John has ___ a book to Mary?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生成性运算的推导程序严格遵循由内向外的规律,即每一步运算有自己的定义域,运算步骤不能颠倒。

例如,英语特殊疑问句中被疑问的成分要移位到句首,如(4a)和(4b)所示。

但以下带 * 标记的疑问句均不合语法: 53即locality condition, 其中之精髓为Luigi Rizzi在乔姆斯基1986年所著Barriers《语障》一书论述基础上提出的“相对近距原则”(1990. Relativized Minimali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其后,该原则在『最简方案』中被定义为“最短距离移位”(Shortest Move),参见Chomsky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4此处有两个原始结构,(a) 为与格结构, (b)为双宾结构。

5这些现象最早由John Ross发现并定义为“句法变项的限制” (1967. Constraints on variables in syntax. MIT doctoral dissertation.) , 后被学界称为“罗斯限制定理”(Ross’ Constraints)。

此处疑问句中助动词的移位不在考虑范围内。

(4)a. Bill will study syntax and semantics.b.c.* What will Bill study syntax and ___.(5)a. Bill will read the book that Sally recommended in class.b.* recommended in class.(6)a.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is known to everyone.b.* What is that ___ is round known to everyone?疑问句是从陈述句衍生出来的,6即组合陈述句的运算先于疑问句。

(4a)的并列短语、(5a)含关系子句的复杂名词短语和(6a)的句子式主语,分别为各陈述句的内部结构,它们的组合运算步骤应先于组合疑问句的运算步骤。

但(4c)、(5b)、(6b)中构成特殊疑问句的运算步骤先于陈述句内层结构的组合运算步骤,未能遵守由内向外的推导程序,所以不合语法。

在发现普遍语法规律的同时,传统语法研究的许多成果被拿到『管辖与约束』的理论框架下审视,研究的初衷是验证普遍语法原则在各种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普遍语法原则在不同的语言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它们反映了自然法则的参数特质。

比方说,语言类型学家观察到,所有语言的句子都按照一定的语序排列。

以及物动词短语为例,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要么呈『动宾』序列,要么呈『宾动』序列。

英语、汉语类语言属前者,日语、韩语类语言属后者:(7)(John)ate apples (英语)吃苹果(8)(John-ga) ringo-o tabeta (日语)苹果吃这样的序列可以扩展到其他语类构成的短语,如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等。

生成语法将这一现象归纳成短语的“中心语”和“补语”的结构原理,用X(任何一类中心语)标杆的形式来表示这一普遍规律,不同类型的语言选择不同的序列来构建短语,要么中心语在前,要么中心语在后:7(9) a. X短语 b. X短语X中心语补语补语 X中心语由此确认出短语结构这一普遍规律的参数性特质,而不同的参数特质就是一个给定的“参数值”,如『+/- 中心语在前』。

围绕『管辖与约束』理论开展的研究推动生成语法向『原则与参数』8的方向发展,使生成语法学者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不同语言的语法体系展开比较研究。

语法原则参数值逐被确定为特定语言与普遍语法相差异的形态表现,它们以特征形式被编码在基本的语言数据『词项』中。

生成性运算在对语言数据进行任意排列组合时,依照这些特殊的编码进行特定的程序性处理,如增加递归运算或组合运算的步骤,等,逐将纷繁复杂的形态特征和带有普遍特征的基本语言数据整合成无数个可以拼读和表意的语言表达式,以此解释人类为何有如此丰富、复杂而形态各异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换言之,人类共有一个内在语言系统,每个特定语言都是它的“方言”,即每个特定语言的语法都是普遍语法的外化系统,每个语言就是普遍语法不同外化形式的结果。

『原则与参数』的理念和视野使生成语法理论获得了更强的解释力,为语言获得领域提供了一整套理论依据,从而可以解答柏拉图提出的哲学问题: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确认普遍语法原则参数值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后天语言环境的内容要提供足够的参数值表征,初始状态的先天语言机制方能发育、成熟,成为与发声感知系统和概念意图系统完美联接的心智计算机制,从而人可以得心应手、随机应变地用语言表达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