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年,国家启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工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为9个课题,44个专题,聘请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宗泽为工程“首席科学家”,组成工程组,进行科研活动。

夏商周断代工程(续1)

工程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以前各王的准确纪年;(2)商代后期武丁至帝辛(纣)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依靠两条途径建立年代体系:(1)整理传世及出土文献资料,对其中天文、历法的纪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2)发掘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进行整理和分期,取得样品,进行碳-14年代测定。

夏商周断代工程(续2)

2000年9月,工程通过验收。成果有《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把我国有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年。主要数据如下:

夏:公元前2070-1600年

商:公元前1600-1046年

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左右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夏商时期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尚书》“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等篇属于商代遗文;《左传》不少追述夏商史事;《史记》“夏本纪”、“殷本纪”具体记述夏商王朝的兴亡、重大事件和人物。

考古资料有遗址、墓葬、青铜器,特别是大量甲骨文的发现,提供研究第一手资料。

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一、夏朝的建立

1、夏族起源

华夏集团成员,姒姓。据《史记》记载,禹是黄帝四世孙。禹的父亲崇伯鯀,是帝颛顼的儿子。其部落称有崇氏。

禹成为该部落首领时,迁移到夏(今山西夏邑),称作夏后氏。

夏后氏活动中心在晋南、豫西地区。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禹王像

2、禹在历史上的功绩

(1)治水,提高威信,顺利成为联盟首领。

《诗·商颂·长发》帝尧时代,“洪水茫茫”;《孟子·滕文公》“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帝舜即位,用鲧治水。鲧用“堵”(修高堤坝)、“塞”(堵塞缺口)方法,治水失败,被流放到羽山。

禹采用疏导为主。《国语·晋语》:“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积聚)水丰物”。

《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2)征三苗,解除威胁。

《墨子·兼爱下》:“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解除华夏集团的威胁

(3)合诸侯:涂山之会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国语·鲁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显示禹由联盟首领向王权过渡。

(4)画为九州:四正、四隅、中央

《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5)任土作贡,定赋税

《尚书·禹贡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种种现象表明,禹已经具备了王权,国家形态已经出现了。

3、启与夏王朝的建立

启为大禹之子,其母为涂山氏女。怀远涂山的启母石,相传是启的出生地。

夏启绘像

(1)启是不是夏朝的建立者?

从取得政权方式来看,禹是通过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禹临终前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

《史记·夏本纪》:“(禹即位)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伯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启破坏禅让传统,用武力夺取政权。

《韩非子·五蠹》:“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后来夏启传位给儿子太康。

“传贤”与“传子”,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从行使权力来看,用恩格斯的话来说,禹是“社会公仆”。《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也。”

启生活奢侈,追求享乐,“成为一种处于社会之外和社会之上的东西”。生活奢侈,“好酒耽乐”。

《山海经·大荒西经》:“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上。”

二人生活方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风貌。

(2)夏代王权的巩固

夏启改“禅让”为“传子”,取得政权后,同姓部落有扈氏起兵反抗。启率兵讨伐,在甘举行誓师,作《甘誓》: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恭行天之罚。

《淮南子》评论:“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

启仿照涂山之会,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会盟各部落首领,史称“钧台之享”。王权至此巩固起来。4、《礼记·礼运》对政治变迁的描述

《礼运》反映了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其中描述了五帝时代和三王时代的社会背景。

大道(指儒家理想)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谓“大同之世”,反映了五帝时代社会状况。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