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灾害频发的一点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一点反思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家:地广人多,自然资源消耗较大,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由于粗放型经济占有很大比例,导致浪费污染现象随处可见。再加上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只要金山银山,不管青山绿水;只要中饱私囊,不管百姓死活;只要眼前利益,不管子孙后代……什么‚先开发,后治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致富,‘生态环境’来铺路‛等‚环保‛口号已深入人心。可只听见喊口号,行动见得少,为此,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回首近三年,不免感慨万千,难以言表。

2008年是中华民族大喜大悲的一年。喜的是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实现了国人百年的夙愿。中国代表团以‚金牌第一,奖牌第二‛的优异成绩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增添光彩。悲的是2008年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份。其中,影响最大灾害最重的要数年初的雪灾和‚5.12‛汶川地震。2008年春,我国南方发生了50年不遇的罕见的雪凝天气。贵州、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多个省份持续出现雨雪、凝冻等天气,部分地区出现大雪或暴雪,导致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部分地方供水管道破裂、供电设备被毁、房屋损坏,人民的生产生活陷入了困境。无情的雪灾冰冷地考验着人们的生存意志,中华民族火热的心再次紧贴在一起,共同融化了冰冷的雪凝。

雪灾过后是令国人揪心的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的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和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区)共有417个县、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625.6万人,紧急转移安臵1510.6万人,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万人;倒塌房屋796.7万间,损坏房屋245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09亿元。大灾面前有大爱,天灾无情人有情。在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感人事迹,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再一次得到提升。温总理给灾区孩子们所题写的‚多难兴邦‛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灵魂的体现吗?

2009年自然灾害总体表现为三个‚突出‛:一是粮食主产区干旱和低温雪灾突出;二是汶川大地震灾区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突出;三是黄淮等人口稠密地区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风雹灾害突出。

概括而言,2009年自然灾害具有‚五个罕见‛的特点:一、部分地区受旱程度历史罕见。总体偏旱,而且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时间集中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冬小麦主产区年初出现30年一遇的严重冬春连旱,局部地区旱情达50年一遇,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旱情严重; 8月末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旱情迅速发展,许多江河和水利工程蓄水偏少2至4成,

其中湖南、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旱情较为严重。旱灾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损失重于常年。二、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历史罕见。入汛后,全国先后发生30多次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过程。第8号台风‚莫拉克‛导致浙江、福建等地出现强降雨,浙江九峰过程降雨量高达1242.2毫米,超过历史记录。大范围持续强降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湖南、四川、重庆多次受灾;特别是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汶川大地震灾区山洪灾害频发,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三、部分中小河流洪水历史罕见。洪水呈现‚次数多、量级大、涨势猛‛的特点。四、台风登陆比例历史罕见。全年有9个台风(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大陆地区,较常年偏多2个,而且时间集中在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90天时间内,台风活动呈现‚登陆集中、路径诡异、强度持久、雨量充沛‛的特点。五、华北地区暴雪历史罕见。

2010年的中国同样经受了一次次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挑战:大旱横扫大半中国,造成江河干涸、土地龟裂;多条江河洪浪翻滚;东南沿海台风肆虐;西北高原震情又起;山区峡谷泥石流穿村毁城……其中,‚4.14青海玉树地震‛和‚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最为严重,最值得人们去反思。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雨雪冰冻灾害,到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促使中国人进一步思索:灾情,折射我们的国情。不思考中国的灾情,就无法全面把握中国的国情。不重视中国的灾情,我们就会为发展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而不少人尚不清醒:抢占河道,挤占排

洪道,随意填埋河湖水面扩大城市规模,无序开山凿石挖矿修路……作为初中生的我,无法论证生态恶化与地震频发的复杂联系,但我深知生态恶化是人类的作茧自缚的结果。自然灾害用频率发出警告: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

多灾未必多难——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减少灾害损失是大有作为的。我们要学会防灾而不仅仅是抗灾,加强减灾而不仅仅是救灾,这就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仅仅看到中国政府观念上的转变,还看到了一件件的事实。从先前的‚先开发,后治理‛到现在的‚先治理,后开发‛;从先前的‚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到现在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先前的‚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到现在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虽然只是文字表述上的不同,但是足以显示中国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和态度。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国家积极推进工程减排,新增燃煤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狠抓结构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关闭小火电机组、淘汰小炼铁、小炼钢、小炼焦、小造纸等;出台有利于减排的价格、金融、贸易等政策措施;采取‚区域限批‛措施,督促违规项目进行整改,从发展源头控制污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强行关闭排污不达标、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并且花大力气治理污染。如:贵阳计划从2009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治理‚两湖一库‛,预计投入资金17亿元;贵阳市‚三创一办‛工作的有力推进……再如:广大农村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