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之姜夔篇:《凄凉犯》

合集下载

怀念青春的经典诗句

怀念青春的经典诗句

怀念青春的经典诗句1.怀念青春的诗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唐寅-明《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宋《望江南·超然台作》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

几时休。

——秦观-宋《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晋《杂诗·人生无根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宋《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曹雪芹-明《唐多令·柳絮》拓展资料:青春指15周岁至20周岁的阶段。

青年时代皎洁的繁花;也用于比喻旧的事物重新焕发神采;也指年龄在10-16周岁的青少年;春夏天草木蓬勃生长呈青葱色,正是茂盛时期。

所以称之为青春。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出自明代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意思是她一大早被莺声唤醒,哭干眼泪,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

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就借酒浇愁。

2.怀念“青春”的诗句有哪些怀念“青春”的诗句有:知音少。

暗伤怀抱。

门掩青春老。

———年代:宋作者:无名氏《点绛唇·莺踏花翻》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青春不染白髭须。

年代:宋作者:向子諲《浣溪沙》把酒花前欲问君。

世间何计可留春。

———纵使青春留得住。

年代:宋作者: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君》此去青春都一饷。

休怅望。

瑶林即日堪寻访。

———年代:宋作者:欧阳修《渔家傲·腊月年光如激浪》青春才子有新词,红粉佳人重劝酒。

———年代:宋作者:欧阳修《玉楼春》便须豪饮敌青春,莫对新花羞白发。

———年代:宋作者:欧阳修《玉楼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年代:唐作者:李贺《将进酒·琉璃钟》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描写西湖的古诗词(一)

描写西湖的古诗词(一)

描写西湖的古诗词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春题湖上》6.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

——马致远《水仙子·春风骄马五陵儿》7.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周密《曲游春·禁苑东风外》8.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白居易《杭州回舫》9.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张煌言《忆西湖》10.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11.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12.问西湖昔日如何?——汤式《天香引·西湖感旧》13.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奥敦周卿《蟾宫曲·咏西湖》14.钱塘风月西湖柳。

——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15.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

——薛昂夫《西湖杂咏·春》16.兰舟静舣,西湖上、多少歌吹。

——张枢《瑞鹤仙·卷帘人睡起》17.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

——欧阳修《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18.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白居易《寄题馀杭郡楼,兼呈裴使君》19.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许浑《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20.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21.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22.北高峰上月轮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阮元《苏堤春晓》23.西湖流水响琵琶。

——张炎《思佳客·题周草窗武林旧事》24.卜筑西湖,种翠萝犹傍,软红尘里。

说不尽的《西厢记》:(5)“花间美人”之语言之美(一)

说不尽的《西厢记》:(5)“花间美人”之语言之美(一)

说不尽的《西厢记》:(5)“花间美人”之语言之美(一)元代文人被列为“九儒十丐”,尽管社会地位低下,而且笼罩在“唐诗”“宋词”的耀眼的光芒之下。

但在这种语境下,他们仍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元曲”。

元曲分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有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有“曲、白、科”等几个基本要素。

“曲”,是我们说的的唱词,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白”,指独白、旁白、对白;“科”指动作。

“正宫”是宫调名称,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也是宫调名称,“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有九宫或南北九宫之称,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

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悲伤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不同的宫调,可能近似于今天音乐中的 C、D、E、G、A 五个乐调(谱号)“调号”,比如《送别》(城南旧事)简谱,开头的“1=C 4/4”中的“C”,这首歌要求“中速、稍快”,给人以惆怅缠绵之感。

元杂剧的每一折实际上是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即同一折中只用同一个宫调而且用同样的韵一押到底。

我们讨论元杂剧《西厢记》,《西厢记》有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和“第一折”是以“仙吕”起调并统领各个曲牌,“第二折”换为“中吕”,“第三折”换为“越调”……而课文《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用的是“正宫”,“齐”“微”韵。

统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曲牌。

元代文学家周德清在评述元散曲语言的总体要求时说:“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

”我在阅读相关文本的时候,深以为然哉!《西厢记》的语言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王实甫吸收并运用了传统诗词和民间口语的精妙,从而使文辞华美、妙语迭出。

有的曲词既有宋词的意境,又有元代小令的风采。

《长亭送别》中的语言特点:一是诗句富丽典雅、华美自然,一是用句口语化、明白晓畅。

十二花田三酉次韵《白石道人歌曲》(四)

十二花田三酉次韵《白石道人歌曲》(四)

十二花田三酉次韵《白石道人歌曲》(四)次韵《白石道人歌曲》(四)作者 | 三酉编辑 | 烟雨红尘姜夔(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出生于鄱阳(今属江西),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

有《白石道人歌曲》词集传世。

49、探春慢暮夏有怀高柳怜风,暮蝉倦叶,踌蹰还到青野。

一瞥惊眸,苍云成阵,纷乱腾龙骋马。

天泻炎光苒,叹词笔、难将书写。

岸堤还现斜阳,垄头清坐无话。

心绪何妨再遣,寻水外稻香,村酿谁把。

自酌消磨,随君来去,想像玉人妍冶。

芳事凭风说,况又见、残红林下。

寄得幽怀,斯时沉醉遥夜。

50、八归咏秋凉风乍起,残英纷落,聊奈夏景暂歇。

经秋慢拟萧骚意,休道扫花人去,卷帘心切。

望极长川倾翠浪,怕又是、春情勾拨。

细雨织、郭外愁丝,恐听遍鹈鴂。

诗兴从来未减,吟成霜鬓,肯赋幽禽愁别。

水村鱼市,雁峰梅岭,醉了千山枫叶。

算清商到此,抵得新寒倩巾袜。

堪能解、露蝉声苦,准拟柔肠,徘徊遥对月。

51、解连环寄晨晓绿筠斜倚。

落寒晖数片,乱撩诗思。

尽自知、愁入西风,怎知雁归来,万山千水。

吮笔呵笺,问双靥、玉痕谁洗。

念情融晓夜,谩说经年,半世存记。

幽燕露残雾霁。

算鳞书寸尺,波外闲弃。

况嫩约、随化尘烟,是惆怅人间,断肠何至。

剪烛拼花,觑不到、一层纱底。

纵然可、素屏照雪,怕伊又睡。

52、喜迁莺秋柳碧云青组。

自蘸起一泓,秋水成趣。

斜岸烟柔,横塘波翠,撩逗阿谁眉宇。

随风又飘陌上,望还似、绿衣低舞。

也寄与。

是短亭羁影,凄迷愁处。

心许。

休问取。

魂梦醉时,有素华盈树。

莫妒桃夭,懒夸梅态,朝夕送迎酥雨。

月来照人多眷,怕拂醒、梢头鸳侣。

我何住。

肯旋栽园里,携卿归去。

53、摸鱼儿初秋(原词间有韵误,改之)对桐阴、满庭风骤,新凉初度烟井。

蛩吟还伴金商发,时节让人参秉。

仍未省。

又不道、蒹葭似雪多森整。

秋心易冷。

待鹤舞湖天,霜侵月地,况味可曾领。

无丛菊,休洒眸痕炯炯。

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

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

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101、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杜牧《题木兰庙》0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03、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04、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05、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

——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06、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07、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李益《隋宫燕》08、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

——康与之《菩萨蛮令·金陵怀古》09、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渊明《咏荆轲》10、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文征明《满江红·拂拭残碑》11、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许浑《金陵怀古》12、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文征明《满江红·拂拭残碑》13、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刘禹锡《金陵怀古》14、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苏轼《屈原塔》15、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16、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17、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

——李纲《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18、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19、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

——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20、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凄凉犯》——姜夔歌曲研究之二

《凄凉犯》——姜夔歌曲研究之二

《凄凉犯》——姜夔歌曲研究之二
王俊文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年(卷),期】1994(000)001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王俊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2.7
【相关文献】
1.藏族歌曲演唱的价值研究(之二) [J], 冷靖;
2.藏族歌曲演唱的价值研究(之二) [J], 冷靖
3.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流行歌曲中的怀旧之情 --中国流行歌曲主题研究之二 [J], 马树春
4.姜夔自度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唱研究——以《扬州慢》、《凄凉犯》、《淡黄柳》为例 [J], 刘喜梅
5.《鬲溪梅令》——姜夔歌曲研究之三 [J], 王俊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姜夔——《凄凉犯》

姜夔——《凄凉犯》

姜夔——《凄凉犯》【年代】:宋【作者】:姜夔——《凄凉犯》【内容】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

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

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

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

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

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鉴赏】:此词大约是光宗绍熙元年(1190)作者客居合肥(今属安徽)时的作品。

原题下有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

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

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

‘此说非也。

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予归行都,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使以哑觱栗吹之,其韵极美。

亦曰《瑞鹤仙影》。

这篇长达二百余字的词序,交代了写作缘起,并论述了关于犯调的问题,从词序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确实感触很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首词上片描写淮南边城合肥的荒凉萧索景象,下片在对昔日游冶生活的怀念中隐隐透露出一种黍离之悲。

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上片描写边城合肥的萧条景象和自己触景而生的凄苦情怀。

南宋时,淮南已是极边,作为边城重镇的合肥,由于经常遭受兵灾,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发端两句,概括写出合肥城的荒凉冷落。

合肥巷陌皆种柳,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广阔背景中,以杨柳的依依多情反衬秋日边城的萧瑟无情。

就更容易突现那一片离索。

宋朝王之道《出合肥北门二首》描绘南宋初年合肥附近的残破景象是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

阛阓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

一片离索全属写实。

然而,这两句还只是粗线条的勾勒,犹如一幅大型油画,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的总体轮廓:萧索的边城街巷中,一片杨柳在秋风中袅舞;及至近处观察,读者仿佛进入了具体的画境,见到军马嘶鸣,行人匆匆,戍楼孤耸寒角悲吹。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张 鸣内容提要 在宋代,曲子词作为音乐文学,最有活力的传播方式就是唱和听。

一篇完整的词,应是“乐、辞、唱”统一的整体,离开演唱就谈不上其艺术内容的完整表现。

宋代,曲子词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规模不一,演唱程序也各不相同。

比较常见的,有小唱、群唱(群讴、合唱)、歌舞演唱等几种形式。

其中小唱最为普遍,从市井勾栏瓦舍的商业表演到皇家宫廷宴会、官府宴会、士大夫雅集宴会,以至于士人家宴,无不采用。

几种形式相比,群唱和歌舞演唱形式,更多用于娱乐、仪式、社交、应酬的场合,其目的主要是娱乐;小唱则除娱乐、应酬等目的之外,涉及较多抒情因素,有更好的抒情效果,更能充分发挥歌词作品的抒情作用。

在宋代,唱词成为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歌词演唱的需要,大大促进了词的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如果离开“唱”这一环节,词的创作兴盛的现象就不大容易解释。

因此,研究词史,就不能不研究“唱”。

关键词 宋词 演唱形式 小唱 群唱 歌舞演唱序 说唐宋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其艺术内容的构成,主要有三个要素:音乐、文辞和演唱。

一首词的艺术效果,固然可以通过文辞阅读去实现,但脱离音乐和演唱,毕竟是不完全的。

就词的写作和艺术功能的实现过程而言,是先有乐曲,再倚声填词,然后付之歌唱。

因此,可以说乐曲是一首词的基础,文辞是作品的核心,是基于乐曲的创作,而演唱则可以看作是基于乐曲和文辞的二度创作,是对乐曲和文辞的再度诠释。

演唱水平的优劣高下,是直接关系到一首词的艺术表现力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而演唱的风格,甚至可以引导歌词写作的风格倾向。

宋人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苏轼问一个善歌的幕下士:“我词比柳词何如?”那人答道:“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在这个著名的故事中,这位善歌之士对苏、柳词差别的判断,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不同风格的词,要由不同的歌者以不同的方式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之姜夔篇:《凄凉犯》
【年代】:宋
【作者】:姜夔——《凄凉犯》
【内容】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

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

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

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

旧游在否?
想如今、翠凋红落。

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鉴赏】:
此词大约是光宗绍熙元年作者客居合肥时的作品。

原题
下有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
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

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
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
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

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
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

‘此说非也。

十二宫所住字
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予归行都,
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使以哑觱栗吹之,其韵极美。

亦曰《瑞鹤仙影》。

这篇长达二百余字的词序,交代了写作缘起,并
论述了关于“犯调”的问题,从词序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确
实感触很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首词上片描写淮南边城合肥的荒凉萧索景象,下片在
对昔日游冶生活的怀念中隐隐透露出一种“黍离”之悲。

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上片描写边城合肥的萧条景象和自己触景
而生的凄苦情怀。

南宋时,淮南已是极边,作为边城重镇的
合肥,由于经常遭受兵灾,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发端两
句,概括写出合肥城的荒凉冷落。

“合肥巷陌皆种柳”,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广阔背景中,以杨柳的依
依多情反衬秋日边城的萧瑟无情。

就更容易突现那“一片离索”。

宋朝王之道《出合肥北门二首》描绘南宋初年合肥附近的残破景象是“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

阛阓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

“一片离索”全属写实。

然而,这两句还只是粗线条的勾勒,犹如一幅大型油画,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的总体轮廓:萧索的边城街巷中,一
片杨柳在秋风中袅舞;及至近处观察,读者仿佛进入了具体
的画境,见到军马嘶鸣,行人匆匆,戍楼孤耸寒角悲吹。

“马嘶”、“吹角”诉诸听觉,旅人、“戍楼”诉诸视觉;这些意象,
或处于运动之中,或呈现为静态,在萧瑟的秋风中交织成一
幅画面,调动起读者各种不同的感官,使之充分感受到边城
遭受兵燹那种特有的凄凉气氛。

接着,作者抛开对客观景物
的描绘,将自己此时的心情用“情怀正恶”四字,沟通了与读者的联系,随即又在上述这幅画面上抹上“衰草寒烟”的浓重一笔,再着一“更”字,寓情思于景语中,于是,画面便在景
情交融的高度上融为一体了。

至此意犹未尽,歇拍二句再反
实入虚,借助带有某种特殊格调的比喻,传写自己身临其境
时的感觉:行经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名城,就好象当年随将
军出塞的士兵,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上艰难地跋涉,所感受到
的是四处萧条,一片荒凉,让人难以忍受的无边无际的寂寞
孤独。

部曲,此泛指军队。

迤逦,曲折连绵貌。

这个比喻,
为暗淡的画面注入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它启发当时的读者不
由自主地回忆起靖康之变以来的种种往事,不禁兴起沉深的
家国之恨,身世之愁。

因而,这句比喻性联想所触发的沧桑
之感,也就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了画面的意境。

换头由“追念”二字引入回忆,思绪折转到过去,带起整
个下片。

碧水红荷,画船笙歌,往日西湖游乐的美好生活,
令作者难以忘怀。

淳熙十四、五年间,姜夔曾客居杭州,他
在当时所写的一首《念奴娇》词中,曾以清新俊逸的笔调,
倾吐过对于西湖荷花的深情:“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如今,肃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