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之姜夔篇:《凄凉犯》

合集下载

怀念青春的经典诗句

怀念青春的经典诗句

怀念青春的经典诗句1.怀念青春的诗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唐寅-明《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宋《望江南·超然台作》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

几时休。

——秦观-宋《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晋《杂诗·人生无根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宋《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曹雪芹-明《唐多令·柳絮》拓展资料:青春指15周岁至20周岁的阶段。

青年时代皎洁的繁花;也用于比喻旧的事物重新焕发神采;也指年龄在10-16周岁的青少年;春夏天草木蓬勃生长呈青葱色,正是茂盛时期。

所以称之为青春。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出自明代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意思是她一大早被莺声唤醒,哭干眼泪,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

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就借酒浇愁。

2.怀念“青春”的诗句有哪些怀念“青春”的诗句有:知音少。

暗伤怀抱。

门掩青春老。

———年代:宋作者:无名氏《点绛唇·莺踏花翻》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青春不染白髭须。

年代:宋作者:向子諲《浣溪沙》把酒花前欲问君。

世间何计可留春。

———纵使青春留得住。

年代:宋作者: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君》此去青春都一饷。

休怅望。

瑶林即日堪寻访。

———年代:宋作者:欧阳修《渔家傲·腊月年光如激浪》青春才子有新词,红粉佳人重劝酒。

———年代:宋作者:欧阳修《玉楼春》便须豪饮敌青春,莫对新花羞白发。

———年代:宋作者:欧阳修《玉楼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年代:唐作者:李贺《将进酒·琉璃钟》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描写西湖的古诗词(一)

描写西湖的古诗词(一)

描写西湖的古诗词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春题湖上》6.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

——马致远《水仙子·春风骄马五陵儿》7.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周密《曲游春·禁苑东风外》8.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白居易《杭州回舫》9.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张煌言《忆西湖》10.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11.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12.问西湖昔日如何?——汤式《天香引·西湖感旧》13.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奥敦周卿《蟾宫曲·咏西湖》14.钱塘风月西湖柳。

——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15.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

——薛昂夫《西湖杂咏·春》16.兰舟静舣,西湖上、多少歌吹。

——张枢《瑞鹤仙·卷帘人睡起》17.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

——欧阳修《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18.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白居易《寄题馀杭郡楼,兼呈裴使君》19.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许浑《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20.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21.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22.北高峰上月轮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阮元《苏堤春晓》23.西湖流水响琵琶。

——张炎《思佳客·题周草窗武林旧事》24.卜筑西湖,种翠萝犹傍,软红尘里。

说不尽的《西厢记》:(5)“花间美人”之语言之美(一)

说不尽的《西厢记》:(5)“花间美人”之语言之美(一)

说不尽的《西厢记》:(5)“花间美人”之语言之美(一)元代文人被列为“九儒十丐”,尽管社会地位低下,而且笼罩在“唐诗”“宋词”的耀眼的光芒之下。

但在这种语境下,他们仍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元曲”。

元曲分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有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有“曲、白、科”等几个基本要素。

“曲”,是我们说的的唱词,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白”,指独白、旁白、对白;“科”指动作。

“正宫”是宫调名称,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也是宫调名称,“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有九宫或南北九宫之称,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

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悲伤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不同的宫调,可能近似于今天音乐中的 C、D、E、G、A 五个乐调(谱号)“调号”,比如《送别》(城南旧事)简谱,开头的“1=C 4/4”中的“C”,这首歌要求“中速、稍快”,给人以惆怅缠绵之感。

元杂剧的每一折实际上是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即同一折中只用同一个宫调而且用同样的韵一押到底。

我们讨论元杂剧《西厢记》,《西厢记》有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和“第一折”是以“仙吕”起调并统领各个曲牌,“第二折”换为“中吕”,“第三折”换为“越调”……而课文《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用的是“正宫”,“齐”“微”韵。

统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曲牌。

元代文学家周德清在评述元散曲语言的总体要求时说:“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

”我在阅读相关文本的时候,深以为然哉!《西厢记》的语言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王实甫吸收并运用了传统诗词和民间口语的精妙,从而使文辞华美、妙语迭出。

有的曲词既有宋词的意境,又有元代小令的风采。

《长亭送别》中的语言特点:一是诗句富丽典雅、华美自然,一是用句口语化、明白晓畅。

十二花田三酉次韵《白石道人歌曲》(四)

十二花田三酉次韵《白石道人歌曲》(四)

十二花田三酉次韵《白石道人歌曲》(四)次韵《白石道人歌曲》(四)作者 | 三酉编辑 | 烟雨红尘姜夔(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出生于鄱阳(今属江西),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

有《白石道人歌曲》词集传世。

49、探春慢暮夏有怀高柳怜风,暮蝉倦叶,踌蹰还到青野。

一瞥惊眸,苍云成阵,纷乱腾龙骋马。

天泻炎光苒,叹词笔、难将书写。

岸堤还现斜阳,垄头清坐无话。

心绪何妨再遣,寻水外稻香,村酿谁把。

自酌消磨,随君来去,想像玉人妍冶。

芳事凭风说,况又见、残红林下。

寄得幽怀,斯时沉醉遥夜。

50、八归咏秋凉风乍起,残英纷落,聊奈夏景暂歇。

经秋慢拟萧骚意,休道扫花人去,卷帘心切。

望极长川倾翠浪,怕又是、春情勾拨。

细雨织、郭外愁丝,恐听遍鹈鴂。

诗兴从来未减,吟成霜鬓,肯赋幽禽愁别。

水村鱼市,雁峰梅岭,醉了千山枫叶。

算清商到此,抵得新寒倩巾袜。

堪能解、露蝉声苦,准拟柔肠,徘徊遥对月。

51、解连环寄晨晓绿筠斜倚。

落寒晖数片,乱撩诗思。

尽自知、愁入西风,怎知雁归来,万山千水。

吮笔呵笺,问双靥、玉痕谁洗。

念情融晓夜,谩说经年,半世存记。

幽燕露残雾霁。

算鳞书寸尺,波外闲弃。

况嫩约、随化尘烟,是惆怅人间,断肠何至。

剪烛拼花,觑不到、一层纱底。

纵然可、素屏照雪,怕伊又睡。

52、喜迁莺秋柳碧云青组。

自蘸起一泓,秋水成趣。

斜岸烟柔,横塘波翠,撩逗阿谁眉宇。

随风又飘陌上,望还似、绿衣低舞。

也寄与。

是短亭羁影,凄迷愁处。

心许。

休问取。

魂梦醉时,有素华盈树。

莫妒桃夭,懒夸梅态,朝夕送迎酥雨。

月来照人多眷,怕拂醒、梢头鸳侣。

我何住。

肯旋栽园里,携卿归去。

53、摸鱼儿初秋(原词间有韵误,改之)对桐阴、满庭风骤,新凉初度烟井。

蛩吟还伴金商发,时节让人参秉。

仍未省。

又不道、蒹葭似雪多森整。

秋心易冷。

待鹤舞湖天,霜侵月地,况味可曾领。

无丛菊,休洒眸痕炯炯。

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

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

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表达怀古的经典诗句101、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杜牧《题木兰庙》0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03、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04、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05、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

——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06、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07、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李益《隋宫燕》08、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

——康与之《菩萨蛮令·金陵怀古》09、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渊明《咏荆轲》10、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文征明《满江红·拂拭残碑》11、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许浑《金陵怀古》12、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文征明《满江红·拂拭残碑》13、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刘禹锡《金陵怀古》14、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苏轼《屈原塔》15、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16、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17、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

——李纲《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18、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19、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

——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20、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凄凉犯》——姜夔歌曲研究之二

《凄凉犯》——姜夔歌曲研究之二

《凄凉犯》——姜夔歌曲研究之二
王俊文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年(卷),期】1994(000)001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王俊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2.7
【相关文献】
1.藏族歌曲演唱的价值研究(之二) [J], 冷靖;
2.藏族歌曲演唱的价值研究(之二) [J], 冷靖
3.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流行歌曲中的怀旧之情 --中国流行歌曲主题研究之二 [J], 马树春
4.姜夔自度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唱研究——以《扬州慢》、《凄凉犯》、《淡黄柳》为例 [J], 刘喜梅
5.《鬲溪梅令》——姜夔歌曲研究之三 [J], 王俊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姜夔——《凄凉犯》

姜夔——《凄凉犯》

姜夔——《凄凉犯》【年代】:宋【作者】:姜夔——《凄凉犯》【内容】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

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

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

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

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

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鉴赏】:此词大约是光宗绍熙元年(1190)作者客居合肥(今属安徽)时的作品。

原题下有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

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

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

‘此说非也。

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予归行都,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使以哑觱栗吹之,其韵极美。

亦曰《瑞鹤仙影》。

这篇长达二百余字的词序,交代了写作缘起,并论述了关于犯调的问题,从词序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确实感触很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首词上片描写淮南边城合肥的荒凉萧索景象,下片在对昔日游冶生活的怀念中隐隐透露出一种黍离之悲。

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上片描写边城合肥的萧条景象和自己触景而生的凄苦情怀。

南宋时,淮南已是极边,作为边城重镇的合肥,由于经常遭受兵灾,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发端两句,概括写出合肥城的荒凉冷落。

合肥巷陌皆种柳,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广阔背景中,以杨柳的依依多情反衬秋日边城的萧瑟无情。

就更容易突现那一片离索。

宋朝王之道《出合肥北门二首》描绘南宋初年合肥附近的残破景象是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

阛阓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

一片离索全属写实。

然而,这两句还只是粗线条的勾勒,犹如一幅大型油画,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的总体轮廓:萧索的边城街巷中,一片杨柳在秋风中袅舞;及至近处观察,读者仿佛进入了具体的画境,见到军马嘶鸣,行人匆匆,戍楼孤耸寒角悲吹。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张 鸣内容提要 在宋代,曲子词作为音乐文学,最有活力的传播方式就是唱和听。

一篇完整的词,应是“乐、辞、唱”统一的整体,离开演唱就谈不上其艺术内容的完整表现。

宋代,曲子词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规模不一,演唱程序也各不相同。

比较常见的,有小唱、群唱(群讴、合唱)、歌舞演唱等几种形式。

其中小唱最为普遍,从市井勾栏瓦舍的商业表演到皇家宫廷宴会、官府宴会、士大夫雅集宴会,以至于士人家宴,无不采用。

几种形式相比,群唱和歌舞演唱形式,更多用于娱乐、仪式、社交、应酬的场合,其目的主要是娱乐;小唱则除娱乐、应酬等目的之外,涉及较多抒情因素,有更好的抒情效果,更能充分发挥歌词作品的抒情作用。

在宋代,唱词成为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歌词演唱的需要,大大促进了词的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如果离开“唱”这一环节,词的创作兴盛的现象就不大容易解释。

因此,研究词史,就不能不研究“唱”。

关键词 宋词 演唱形式 小唱 群唱 歌舞演唱序 说唐宋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其艺术内容的构成,主要有三个要素:音乐、文辞和演唱。

一首词的艺术效果,固然可以通过文辞阅读去实现,但脱离音乐和演唱,毕竟是不完全的。

就词的写作和艺术功能的实现过程而言,是先有乐曲,再倚声填词,然后付之歌唱。

因此,可以说乐曲是一首词的基础,文辞是作品的核心,是基于乐曲的创作,而演唱则可以看作是基于乐曲和文辞的二度创作,是对乐曲和文辞的再度诠释。

演唱水平的优劣高下,是直接关系到一首词的艺术表现力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而演唱的风格,甚至可以引导歌词写作的风格倾向。

宋人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苏轼问一个善歌的幕下士:“我词比柳词何如?”那人答道:“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在这个著名的故事中,这位善歌之士对苏、柳词差别的判断,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不同风格的词,要由不同的歌者以不同的方式唱。

姜夔最出名的一首诗

姜夔最出名的一首诗

姜夔最出名的一首诗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3.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4.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5.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6.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姜夔《庆宫春·双桨莼波》7.楼阁万重秋雨里,峰峦四合暮潮边。

——姜夔《平甫见招不欲往·楼阁万重秋雨里》8.眇眇临风思美人,荻花枫叶带离声。

——姜夔《过湘阴寄千岩》9.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10.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11.瀑布在山半,仿佛认一斑。

——姜夔《昔游诗·既离湖口县》12.为春瘦。

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

——姜夔《角招·吹香薄人》13.万古西湖寂寞春,惆怅谁能赋。

——姜夔《卜算子·江左咏梅人》14.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

——姜夔《凄凉犯·闻马嘶》15.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

——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16.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姜夔《暗香疏影·旧时月色》17.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姜夔《淡黄柳·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18.近重午。

燎银篝、暗薰溽暑。

——姜夔《越女镜心·别席毛莹》19.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20.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姜夔《淡黄柳·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21.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22.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姜夔《凄凉犯-绿杨巷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姜夔《凄凉犯-绿杨巷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姜夔《凄凉犯-绿杨巷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凄凉犯-绿杨巷陌》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

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

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

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

(下略) 绿杨巷陌。

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

①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

②情怀正恶。

更衰草寒烟淡薄。

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③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④晚花行乐。

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

⑤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⑥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注释】①离索:离群索居。

这里指边城萧条冷落。

②“戍楼吹角”句,指守卫边城的岗楼上号角声声。

③部曲,古代军队编制。

《续汉书·百官志》云:将军领军,皆有部曲。

大将军营五部,部有校尉一人。

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迤逦(yi li ),曲折蜿蜒的形状。

④“小舫携歌”:舫即船。

歌,这里指歌伎。

⑤“翠凋红落”句:指西湖的荷花已凋谢,亦有昔日人事已非之意。

⑥“漫写羊裙”二句:漫写:空写。

据《南史·羊欣传》,羊欣年十二,甚被王献之喜爱。

有一天,羊欣穿着新绢裙昼寝。

王献之见之,书裙数幅而去。

羊欣醒后,看到王献之的墨迹,十分高兴,把裙子珍藏起来。

这里羊裙代指赠友的字幅或信笺。

系著:指由鸿雁系足捎书。

【译文】空城街巷,往日杨柳依风拂荡,边城内外,秋天的景色萧索荒凉。

马的嘶鸣渐渐遥远,骑马的人又向何方?只听得守边的岗楼又号角频响。

此时的心境本自悲伤,更何况四处寒烟凄迷,衰草连天,满目凄怆!行经此处,好象随将出塞的士卒,曲折行进在荒漠之上。

回忆当年在西湖游乐的好时光,有美女陪伴,画船笙歌,碧水荷香。

叹而今,旧日的友人流散何方?唯剩有荷花凋谢,秋叶枯黄。

墨迹犹香,且学羊欣把白练来珍藏。

待春归雁来,再把这字幅、信笺系在鸿雁足上。

恐怕那雁来去的忙,不肯为我传递信笺,空负了往日旧约、故人期望。

【集评】近代·俞陛云:“词在合肥秋夕作。

上阕汴洛回看,慨京之望;下阕临安南望,叹俊赏之难追。

关于姜夔词作鉴赏

关于姜夔词作鉴赏

关于姜夔词作鉴赏生平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先世出九真姜氏(九真唐时属岭南道爱州,在今越南境)。

姜夔早岁孤贫。

二十岁后,北游淮楚,南历潇湘。

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萧德藻于长沙。

泛湘江,登衡山,作《一萼红》、《霓裳中序第一》、《湘月》诸词。

次年,姜夔随萧德藻同归湖州,卜居苕溪之上,与弁山之白石洞天为邻,后永嘉潘柽就为他取字曰白石道人。

杨万里称他“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龟蒙)”,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

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

绍熙四年(1193)起,姜夔出入贵胄张鉴(中兴名将张浚之后)之门,依之十年。

庆元二年(1196)后迁移杭州。

曾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因与太常议不合而罢。

庆元五年(1199),复上《圣宋铙歌鼓吹》十四首,诏免解,与试礼部;不第,遂以布衣终身。

嘉泰三、四年间(1203—1204),以《汉宫春》、《永遇乐》诸词与辛弃疾蓬莱阁、北固亭之作唱酬。

二人虽词风不同,辛弃疾亦“深服其长短句”,堪谓并世知音。

姜夔六十以后,旅食金陵、扬州等地,晚境益牢落困苦。

卒年约在嘉定十三四年之际。

卒后由吴潜等助殡,葬于杭州钱塘门外之西马塍。

姜夔一生困踬场屋,然襟期洒落,气貌若不胜衣。

家无立锥,而富于翰墨图书之藏。

精赏鉴,工书法,品评法帖有“书家申韩”之称。

著有《白石诗集》一卷,《诗说》一卷,《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续书谱》一卷,《绛帖平》二十卷等十三种。

姜夔为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之一,与周邦彦并称“周姜”。

且精于乐律,能自制曲。

自谓作词“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与拘谱盲填者不同。

集中有十七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流传至今惟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

张炎《词源》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向来情深,奈何语浅--论姜夔词中的黍离之悲及其语言风格

向来情深,奈何语浅--论姜夔词中的黍离之悲及其语言风格
这两首词是姜夔公认的爱国词,词中所流露出的 对祖国山河被破坏的痛惜、对爱国英雄的赞扬、对北 地人民的关切不容置疑,但与辛弃疾、陆游、范成大等 爱国文人相 比,仍 显 不 足。 究 其 原 因,与 姜 夔 深 婉 蕴 藉的艺术手 法 有 关。 这 些 词,常 用 比 兴 衬 托、借 用 典 故、借景抒情之法,意切词微,尽量避免作者站出来发 议论。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姜夔,毕竟宋词是一门 艺术,追求的是意在言外,我们读者能做的就是相信 作者,细细体会,不可肤浅视之,皮相求之。
二、以小续大,突然收束 此外,姜夔词的章法结构也让他无法像其他词人 一样,将忧国之思一脉贯穿、层层递进。姜夔的词中, 总是在上片发关心国势的大情怀,下片转为对自身遭 际的感慨,由 国 家 到 个 人,由 情 怀 到 情 绪,起 笔 虽 大, 但这一转化使得情感突转,格局也略有所降,故其艺 术成就也无法与稼轩爱国词比肩。比较典型的有《凄 凉犯》: 绿杨巷陌秋 风 起,边 城 一 片 离 索。 马 嘶 渐 远,人 归甚处,戍 楼 吹 角。 情 怀 正 恶,更 衰 草 寒 烟 淡 薄。 似 当时、将军部曲,逶迤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 如今、翠凋 红 落。 漫 写 羊 裙,等 新 雁 来 时 系 著。 怕 匆 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此词为姜夔寓居合肥时所作,与《扬州慢》同为触 景伤情之作。不同的是,这首词开篇便用秋风营造了 边城离索的 氛 围,意 境 阔 大。 紧 承 一 句 通 过 马 嘶 声、 号角声这 类 战 地 特 有 的 意 象,营 造 了 清 空 凄 凉 的 境 界,在这种环 境 里,词 人 心 绪 烦 乱,连 草、烟 都 比 往 日 来得衰败、淡薄。末句借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伟绩抒发 朝中无人可用的无奈,感情虽含蓄,但并不隐晦,作者 对江山残破、国势痛心之情也溢于言表。整个上片不 乏姜夔词中的清空风格,但意境阔大,气势雄浑,格调 悲凉,颇具爱国词的特色。 下片笔锋一转,开始回忆 作 者 在 杭 州 的 安 逸 生 活。荡舟湖上,花间行乐,美好的生活与眼前的“翠凋 红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激起作者对过往生活的 追忆。末尾两 句,借 用 羊 欣 珍 藏 王 献 之 书 法 的 典 故,

姜夔《琵琶仙》的原文与赏析

姜夔《琵琶仙》的原文与赏析

姜夔《琵琶仙》的原文与赏析姜夔《琵琶仙》的原文与赏析1原文:《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唯吴兴为然。

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译文:《吴都赋》说:“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只有吴兴才有这种繁华的景致。

吴兴春游的壮观场面,西湖也不能相比。

已酉这一年,我和萧时父在城南处一边载酒一边划船,归来于是写下此词。

江面上荡着双桨划来一只小船,我忽然发现,船上的人好像是我昔日恋人。

她正在用团扇轻轻地去迎接那些飞来飞去的杨花,她的眼神,真是楚楚动人。

春光渐渐去远,沙洲自然变绿,又添几声悦耳的鸟鸣。

遥想当年,在繁华如锦的扬州路,我如杜牧年少时放荡寻欢。

往事早已成烟,思念也无用处。

又一次到了寒食时节,宫廷中恐怕又在分烟。

无奈在我此时满情惆怅,办见季节已经更换。

只能把满腔幽怨付给偷英,任它飞到空荡荡的石阶前。

千丝万缕的细柳,里面乌鸦在此掩身,轻软的柳絮好像在为来去的客人飞舞回旋。

忆起当年出关,与伊人分别的情景,令人难忘。

注释:琵琶仙:词牌名,原为姜白石的自度曲。

双调,一百字。

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八句四仄韵。

[4]吴都赋三句:清顾广圻《思适斋集》十五《姜白石集跋》:此三句系“《唐文粹》李庾《西都赋》文,作《吴都赋》,误。

李赋云:‘其近也方塘含春,曲沼澄秋。

户闭烟浦,家藏画舟。

’白石作‘具’、‘藏’,两字均误。

又误‘舟’为‘船’,致失原韵。

且移唐之西都于吴都,地理尤错。

吴兴:今浙江湖州。

己酉岁: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

萧时父:萧德藻之侄,姜夔妻族(内弟)。

旧曲:旧日坊曲。

坊曲,常代指歌妓集聚之地。

桃根桃叶:桃叶系晋王献之爱妾,见辛弃疾《祝英台近》注。

怀念过去的古诗

怀念过去的古诗

怀念过去的古诗1、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

一-欧阳修《临江仙》2、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一萨都刺《满江红》3、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

罗巾浥泪别残妆。

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一一辛弃疾《临江仙》4、当时珠泪知多少,直到于今竹尚斑。

一一高骈《二妃庙》5、春过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刘禹锡《杂曲歌辞·忆江南》6、当时每酣醉,不觉行路难。

今日无酒钱,凄惶向谁叹。

一一王昌龄《大梁途中作》7、独坐思往昔,愁绝泪盈襟。

--陈宓《题妙寂寺》8、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楼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李煜《破阵子》9、曾经桑田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一元稹《离思五首其四》10、当年称意须为乐,不到天明未肯休。

-令狐楚《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11、老色日上面,欢情日去心。

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

-白居易《东城寻春》12、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杜甫《天育骠骑歌》1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14、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晏殊《木兰花》15、如今归棹如棚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一辛弃疾《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16、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一姜夔《凄凉犯》17、多情自古伤告别。

更何堪,冷清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二十五首《凄凉犯》词作,值得品读

二十五首《凄凉犯》词作,值得品读

二十五首《凄凉犯》词作,值得品读凄凉犯,词牌名,姜夔自度曲,又名“凄凉调”“瑞鹤仙引”“瑞鹤仙影”。

以姜夔《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为正体,双调九十三字,前段九句六仄韵,后段九句四仄韵。

另有双调九十三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四仄韵。

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宋代】姜夔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

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

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

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

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

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

"此说非也。

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予归行都,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使以哑觜栗角吹之,其韵极美,亦曰《瑞鹤仙影》。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

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

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

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

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

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凄凉犯·过邻家见故园有感【宋代】张炎西风暗翦荷衣碎,柔丝不解重缉。

荒烟断浦,晴晖历乱,半山摇碧。

悠悠望极。

忍独听、秋声渐急。

更怜他、萧条柳发,相与动秋色。

老态今如此,犹自留连,醉筇游屐。

不堪瘦影,渺天涯、尽成行客。

因甚忘归,谩吹裂、山阳夜笛。

梦三十六陂流水,去未得。

凄凉犯·北游道中寄怀【宋代】张炎萧疏野柳嘶寒马,芦花深、还见游猎。

山势北来,甚时曾到,醉魂飞越。

酸风自咽。

拥吟鼻、征衣暗裂。

正凄迷,天涯羁旅,不似灞桥雪。

谁念而今老,懒赋长杨,倦怀休说。

空怜断梗梦依依,岁华轻别。

待击歌壶,怕如意、和冰冻折。

且行行,平沙万里尽是月。

凄凉犯·漓江泛舟欲访李晋王遗迹未得遇雨归时天尽墨矣【明代】汪洋玻璃蘸影,连江岸、倭峰各拥寒碧。

姜夔词中的柳意象(二稿)

姜夔词中的柳意象(二稿)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 (1)Keywords (2)引言 (2)一、姜夔词中常用柳意象的原因 (5)二、柳意象及其诗词中的文化意蕴 (6)三、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8)(一)以柳写自然之春 (12)(二)以柳抒离别相思之情 (13)(三)以柳喻身世漂泊 (14)(四)以柳见证岁月荣枯 (14)(五)以柳拟女性形象,以及他的合肥情结 (16)四、一切景语皆情语 (18)结语 (21)参考文献 (22)论姜夔词中的柳意象摘要姜夔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词人,他现存词八十四首,咏物词三十余首。

其中关涉“柳”意象者达三十余首。

词人在其作品中频繁地使用“柳”意象,是有其特殊意旨的。

姜词中柳意象包含了多重意蕴:以柳绘春意、以柳写离别相思之情、以柳喻身世漂泊、以柳见证岁月荣枯、以柳拟女性形象和他的合肥情结。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柳意象在诗词中的文化意蕴,从姜夔的生平经历和个性气质等方面分析了姜夔如此频繁地使用柳意象的原因,重点剖析了姜夔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进一步证明了王国维对姜夔“有格无情”的评价显得有些偏颇。

关键词姜夔柳意象离别漂泊合肥情事A Research of the Willow Image in Jiang Kui’s Ci VersesAbstracJiang Kui , a celebrated ci verse writ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 He exists 84 ci verses , and more than 30 of them are praise plants . 30 ci verses used the willow image . That appears so many times , which must have its special reasons . The willow image of Jiang Kui’s ci verses not only carry on old meaning, but also include others meaning .KeywordsJ iang Kui ; Willow Image ; parting; drift; the love in Hefei引言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的词人。

姜夔词之“冷”

姜夔词之“冷”

姜夔词之“冷”作者:***来源:《寻根》2022年第03期姜夔词以“清空”“骚雅”为特色,“冷”是其词给人的最大感受。

身处国势倾颓的南宋以及个人漂泊无定、流离失所的生活促生了姜夔的“悲冷”情怀。

其词“清冷”情思的意蕴与内涵包含高洁的个人品性、缱绻的情愁爱恋与深邃的道释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使用题序、构筑幽冷意象群和用事借典等方法,姜夔词营造出一种“孤冷”的艺术氛围。

要精研姜夔词,必须把握其中的“冷”。

时代背景促生的“悲冷”胸怀1.南宋偏安,国势颓靡在南宋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激烈争讧。

宋高宗历经两年的南遁生涯,最后渡海到达温州,进而在临安(今杭州)定都。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双方达成和议,确立了南宋对金的臣属地位。

但议和并不可能真正平息金的躁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在统治者以为信守议和便可百事无忧的情况下,金依然屡次进犯,而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无论是战败,还是南宋本占上风,结果竟都演变为南宋的妥协,随之诞生的是隆兴和议、嘉定和议。

因此,国运衰退的情景给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书写祖国河山、悲愤与收复失地的诉求等成了文坛的主旋律。

宋高宗以后,孝宗、光宗、宁宗、理宗等亦消极地选择了守内虚外的策略,于是长江以南在当时基本未发生战事,获得了虚假的、暂时的和平,在湖广、四川及江浙等素来富庶之地的大都市,这种繁华更趋畸形。

朝廷君臣普遍日夜笙歌,醉生梦死。

伴随着升平时代而来的另一产物——词社,在这时开始普及。

文人雅士报国无门,遂也酬赠唱和,结社填词,自我麻痹。

在这种潮流的驱使下诞生的词作,必然大体上被打上了花红柳绿、柔靡轻颓、讲究音律声色的烙印。

白石词中与家国之思、“黍离之悲”有关者都透露出一种孤绝的寒气,但这并不代表姜夔是一个不关心社会时势的世外闲人,而是他所处的是这样一个统治偏安、国运颓靡的时代。

被笼罩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中,姜夔身处下层,唯有踏迹登临处,目眺山河,思忆前事。

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白石自度曲中的犯调与《凄凉犯》和《疏影》——白石道人自度曲声律考辨之五

姜白石自度曲中的犯调与《凄凉犯》和《疏影》——白石道人自度曲声律考辨之五

作者: 丁纪园
出版物刊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3-19页
主题词: 犯调 自度曲 姜白石 双调 白石道人 吴文英 创作歌曲 吕调 黄钟 俗名
摘要: <正> 《凄凉犯》是白石自度曲中的一首犯调曲。

古人作曲用犯调,是取其声韵的变化,给人以清新美听的感受.“一曲中间,必有忽焉转易其音调者,盖取其声韵之变,最为奇妙。

”(明蒋克谦《琴书大全·曲调上》)陈旸《乐书》云:“明皇时,乐人孙处秀善吹笛,好作犯声,时人以为新意而效之,因有犯调。

”这里的犯声即犯调。

犯,是侵犯。

犯调即犯入他调。

因犯调在唐代早已被熟练运用,所以元稹的《元和五年,予宫不了,罚俸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之姜夔篇:《凄凉犯》
【年代】:宋
【作者】:姜夔——《凄凉犯》
【内容】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

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

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

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

旧游在否?
想如今、翠凋红落。

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鉴赏】:
此词大约是光宗绍熙元年作者客居合肥时的作品。

原题
下有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
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

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
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
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

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
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

‘此说非也。

十二宫所住字
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予归行都,
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使以哑觱栗吹之,其韵极美。

亦曰《瑞鹤仙影》。

这篇长达二百余字的词序,交代了写作缘起,并
论述了关于“犯调”的问题,从词序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确
实感触很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首词上片描写淮南边城合肥的荒凉萧索景象,下片在
对昔日游冶生活的怀念中隐隐透露出一种“黍离”之悲。

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上片描写边城合肥的萧条景象和自己触景
而生的凄苦情怀。

南宋时,淮南已是极边,作为边城重镇的
合肥,由于经常遭受兵灾,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发端两
句,概括写出合肥城的荒凉冷落。

“合肥巷陌皆种柳”,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广阔背景中,以杨柳的依
依多情反衬秋日边城的萧瑟无情。

就更容易突现那“一片离索”。

宋朝王之道《出合肥北门二首》描绘南宋初年合肥附近的残破景象是“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

阛阓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

“一片离索”全属写实。

然而,这两句还只是粗线条的勾勒,犹如一幅大型油画,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的总体轮廓:萧索的边城街巷中,一
片杨柳在秋风中袅舞;及至近处观察,读者仿佛进入了具体
的画境,见到军马嘶鸣,行人匆匆,戍楼孤耸寒角悲吹。

“马嘶”、“吹角”诉诸听觉,旅人、“戍楼”诉诸视觉;这些意象,
或处于运动之中,或呈现为静态,在萧瑟的秋风中交织成一
幅画面,调动起读者各种不同的感官,使之充分感受到边城
遭受兵燹那种特有的凄凉气氛。

接着,作者抛开对客观景物
的描绘,将自己此时的心情用“情怀正恶”四字,沟通了与读者的联系,随即又在上述这幅画面上抹上“衰草寒烟”的浓重一笔,再着一“更”字,寓情思于景语中,于是,画面便在景
情交融的高度上融为一体了。

至此意犹未尽,歇拍二句再反
实入虚,借助带有某种特殊格调的比喻,传写自己身临其境
时的感觉:行经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名城,就好象当年随将
军出塞的士兵,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上艰难地跋涉,所感受到
的是四处萧条,一片荒凉,让人难以忍受的无边无际的寂寞
孤独。

部曲,此泛指军队。

迤逦,曲折连绵貌。

这个比喻,
为暗淡的画面注入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它启发当时的读者不
由自主地回忆起靖康之变以来的种种往事,不禁兴起沉深的
家国之恨,身世之愁。

因而,这句比喻性联想所触发的沧桑
之感,也就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了画面的意境。

换头由“追念”二字引入回忆,思绪折转到过去,带起整
个下片。

碧水红荷,画船笙歌,往日西湖游乐的美好生活,
令作者难以忘怀。

淳熙十四、五年间,姜夔曾客居杭州,他
在当时所写的一首《念奴娇》词中,曾以清新俊逸的笔调,
倾吐过对于西湖荷花的深情:“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如今,肃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