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把生活中的现象作为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而真实。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搜集和利用自己丰富的阅读积累,把学生的阅读积累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组织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要注意

多示范,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如面对一个具体习题,如何进行审题分析,抓住本质,找到突破口,又是如何获得解题途径,确定解题方法,以及受阻后如何变换思考角度,得出结论后又是如何进行检验的等等,都一五一

十的自然而然地向学生展示。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质疑和对教师的思维过程、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

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对于一些有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与学

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肯定、引导、启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固然必不可少,但切忌越俎代庖,要让学生亲自参与重要概念的形成、原理规律的获取。以及解题方法、实验方案的选择的过程,并自行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为学生创设自己观察、研究和解决某些学科问

题的机会,留出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学还要有一定的弹性,教师要帮助他们对旧知识再现和复习。那些在新授课中,采用紧逼式提问,并急于从学生零碎的回答中凑出“正确结论”的作法,以及大块块地进行知识点罗列、梳理的复习法,都是不足取的,因为教师代替了学生对信息进行精密编码的过程,而把对信息处理加工的结果抛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了。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问题空间,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互动探究的广阔空间,对于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一点或不同意见, 鼓励他们的发现,鼓励他们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富有创见性和个性化的感受、看法不受约束地表达出来。

2.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教师应从过去的居高临下、高高在上、严厉批评学生转为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对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后进生、双差生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赞赏、鼓励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

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3.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

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成为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甚至发现“火花”。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老师用心听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对每一位的发言才能给出恰如其分地评价,而不是空洞地表扬“好”、“很好”、“你真棒”,是发自内心的肯定、鼓励和鞭策。真诚的肯定和鼓励是老师倾听学生发言后而产生的肺腑之言。教师应以倾听架起师生之间真诚的心桥。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边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识的交流,更

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同时,教师应由以前的“自扫门前雪”,教好自己的课,管好自己的班,转变为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合作、沟通,注重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地共同培养学生

总之,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

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适时给予点拨和引导,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