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意愿视角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返乡意愿视角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讨

本文为2013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in10);2013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13jk0161)

【摘要】本文对农民工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要发展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深化县域城镇制度改革。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意愿;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中提出城镇化发展重点在县镇级。本文从农民工返乡意愿的视角,探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基于农民工返乡意愿的推力和阻力所构成的复合动力系统,从而指导县域城镇化发展。提出解决大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对策,使县域城镇集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充分发挥县域城镇带动作用,使得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概念界定

1、县域城镇化的概念

我国的城镇化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划分:一方面,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县域内的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向城市输出大量的人口,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城乡结构变化。为了深入研究县域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县域城镇化过程进行如下划分:一是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化;二是县域范围外的城市化。本文研究界定为县

域范围内的城镇化,即伴随着县域农业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以及经济结构的转换,这一转换表现为非农产业、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由分散的农村向县域内城镇集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受大中城市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的辐射,并将城镇其不断向周围农村地区扩散,从而引发农民和居民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县域产业结构的演化,形成新的空间结构形态。

2、农民工的概念

学术界对农民工的概念界定还没有明确的、公认的说法。农民工概念一般从以下四个角度界定,第一,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作为主要的职业,而且主要收入也来自非农活动;第二,户籍身份依旧是农民,与具有居民户籍身份的人有着显著的身份区别;第三,农民工可以是被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个体户、外企老板或私营企业主雇佣的人,也可以是本身就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的人;第四,属于农村人口。因此,本文界定的农民工为进入城市或城镇后被他人、单位雇佣或自营,并拥有农村户口,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如朱红根(2010)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因素,结果表明在返乡农民工自身特征因素中,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方面中,职业技能状况、风险态度、家庭人均

纯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因素;在社会资本因素中,农村外出劳动力每月话费支出、常联系朋友个数、亲戚担任村干部或公务员状况,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同时,政策支持力度大小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熊智伟、王征兵(2011)从主观规范、创业态度感知和行为控制三个变量,应用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其对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农民工就业正处于生存型就业和机会型就业并存的状态,具有逐步向机会型就业过渡的可能,农民工在形成就业意愿时更加重视家庭成员的意见。梁志民(2013)应用农民工返乡就业决策模型,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身特征因素中年龄、性别、务工平均月收入、每年外出务工时间,是否有在务工地购房意愿等,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存在重要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心理收益因素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也较重要;返乡就业政策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虽然对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研究较多,也从各个角度分析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的诸多因素,但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农民工返乡意愿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本文从农民工自身特征、目前就业情况和返乡就业政策三个层面分析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合农民工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程度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和县域城镇在产业和人口聚集方面的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民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的行业、打工年限、日

工作小时数、月收入水平、家乡就业政策、家乡产业状况和家乡就业收入等因素,结合相关学者研究,提出如表1所示假设。

表1 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假设

影响因素与文化消费意愿关系假设

性别具有相关关系女性对家乡情感深于男性,返乡意愿强于男性。

年龄具有正相关关系年龄大的农民工返乡意愿强于年龄小的农民工。

文化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愿望强烈,返乡意愿强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

从事的行业具有相关关系从事技术性强的行业的农民工返乡意愿越弱。

打工年限具有负相关关系打工年限越长的农民工对所工作的城市依赖性强,返乡意愿越弱。

日工作小时数具有正相关关系日工作时数长、劳动强度大的农民工返乡意愿强。

月收入水平具有负相关关系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民工返乡意愿减弱。

家乡就业政策具有相关关系家乡就业政策优越,农民工返乡意愿强烈。

家乡产业状况具有相关关系家乡产业集聚性强,农民工返乡意愿强烈。

家乡就业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家乡就业收入越高,农民工返乡意愿越强烈。

三、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讨

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县域城镇化发展所必须的动力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协调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使之在城镇化中持续、有序发挥作用的,以既定资源为约束,资源配置方式为条件,各种制度为保障的综合系统。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是由推力系统和阻力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各种系统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有时也相互转换,从而共同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

农民心理作用力是指农民对城镇的恐惧心理、对新工作不适应心理和原城镇居民的敌视心理等。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指推力系统和阻力系统,农民工返乡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受教育机会、居民化权利、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提高。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产业发展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政策等因素。上述各种制度既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推力也是阻力,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农业的“推力”、工业、第三产业的“拉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或创业,增强城镇吸引力。制度动力、产业推动力、利益驱动力、农民心理作用力构成了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该系统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图

四、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