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意愿视角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讨

合集下载

湖北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及综合配套机制改革探讨

湖北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及综合配套机制改革探讨
革方 面 , 较多学 者认 为应 该服 从政 府 提 出的 “ 一 主两 副 ” 战
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是回流的第一代农 民工。
湖北省是全国的劳动力输出大省 , 其超过一半的人 口 在外务工 , 根据调查全省范围内 4 3 个县市 1 0 3 户经营情况 结果显示 , 在2 1 3 0 9— 2 0 1 1 三年间没有出去务工的农户仅有 2 3 户, 占据全部调查农户总数的 2 2 . 3 3 %, 而留在家 中务农 人群中中老年人 口占据主要 比重。湖北农户外出务工最 早在 9 o年代初期开始 , 当时我 国人 口管制较为放松 , 一大 批青年人迫于生计外 出打工 , 这一批人被称为 “ 农一代” 。 二十多年后 的今天 , 较早一批务工者 已经大多在 4 3岁以 上, 他们一部分人 已经 回到其户籍所在地 , 而在未来五年
是城镇化变迁的最主要方式, 而林毅夫认为市场主导的城 镇化也不能离开政府的推动, 因为城镇化制度 的变迁需要 巨大成本 , 而这只有政府才能承担。当然, 也有不少学者
认为要素资源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 例如土地 、 劳动力、 自然资源 、 技术等。分析动力机制基础上 , 学者提
出了综合配套机制改革措施, 例如湖北省在“ 一圈两代” 的
为主体的时代开始向以城市型为主体的新城市时代转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 出, 我国解决三
该在大城市城市化过程 中解决各种 问题。然而过去几十
年, 我 国一直 采 用这 一 种 模 式 , 结 果大 城 市 和 特大 城 市 的
农问题根本途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报告实际上指
举 措 。湖北省 现有 城 镇 8 1 6个 , 其 中省 辖 市 1 2 个, 县 级 市

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

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

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尽管如此,中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同时,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企业受到冲击,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生产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出现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现象。

针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将通过数据分析来探讨农名工返乡再就业状况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其分析结果提出关于改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现状,健全小城镇发展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研究目的。

在内外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在1.3亿的中国农民工中,以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

农民工返乡人员不断增长,返乡现象也长期存在,导致农民工回乡开始创业。

这一现象的出现将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如今发展小城镇是现代中国城镇化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分水镇作为汉川市农民工较多的乡镇之一,实施“一主三化”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走“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还存在着诸如小城镇建设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一些问题。

本文将通过借鉴大量文献分析分水镇农民工返乡和小城镇发展现状,针对分水小城镇发展中农民工返乡再就业所遇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文献收集法:关于小城镇发展的研究,我更多的是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必须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小城镇发展的理论经验来进行归纳性的总结概括。

一、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小城镇发展促进返乡农民工的就业。

新现象,新数据共同证实一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回家乡。

但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并不“返农”,而是选择在当地工厂就业,城镇生活。

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农民工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意愿问题分析及建议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意愿问题分析及建议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意愿问题分析及建议作者:黄辉董逸群哈拉哈特·杰恩斯别克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04期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农民的进城意愿对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文章通过调研问卷的方法,调查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农民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意愿。

文章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特点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民意愿,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建设;京津冀发展;农民意愿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农民的进城意愿对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平均增速为3.51%,高于3.15%的全国平均增速。

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8.93%,高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的城镇人口比例分别为86.20%和81.55%,超过世界较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

然而河北省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与全国的城镇化率54.8%还有一定距离,与京津两地的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如何更加有效推进京津冀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研究目标。

一、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在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整体呈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某些地区政策执行不到位,农民享受不到相应的惠农政策,甚至利益受到损害;也有一些地区农民不配合政府工作,使得城镇化工作难以进行;然而一些农民进城后,也遇到了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等问题,户籍问题引发就医难、子女求学难等现象层出不穷。

部分农民对于新型城镇化意愿较低,存在诸多顾虑,所以我们拟通过调研问卷的方法,在京津冀地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农民进城意愿的程度,归纳总结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因素,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特点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民意愿,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石台县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石台县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献 主要 来 自于 开发农 业 。自 2 0世 纪 8 0年代初 兴起 的 以 自然 资源转 化 为 主的开 发农 业 , 是石 台县 产业 结 构 转型 和城镇 发展 的内在推 动力量 。 开发农 业 的 发展 是 以市场 为导 向 , 加工 为核 心 . 基地 为依 托 , 生 产 、 工 、 通 紧 密结 合 的 产业 群 , 行 产加 销 、 加 流 实 农 工 贸一体 化经 营 。 这种 产业 群既 沿袭 了农业 经营传 统 . 吸 收 了现 代 非农 产 业 的 因素 , 又 比较适 合 石 台 县农 业 的发展 山 区专业 市场 的兴 起 , 如七 井高 山 蔬 菜 与药 材 市 场 、 里 与仙 寓 等 茶 叶市 场 , 始 于 仁 起 开 发农 业 , 又推 动着 开发 农 业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且 而
口流 动 . 家 是 一 个 相 对 封 闭 的 空 间 , 口 在 不 同 国 人
收 稿 日期 : 0 0 1 — 5 21—02
发 展促 进 了农 民农业 生 产 的积极 性 , 同时 带来 了交
通 运 输业 、 发零 售 贸 易业 、 宿 和餐 饮 业 等 的发 批 住 展 因此 , 困山 区城镇 化 的农 业产 业基 础不 是传 贫
州予院 乡
J u n l f h z o ol g o r a o i u C l e C h e
2 1 1 00 2月 第 2 卷 第 6 4 期
De 01 l 4 f .2 0 Vo- No6 2 .
石 台县 农 村城 镇 化 动 力机 制研 究
李 恕宏
( 州学 院 资 源 环境 与旅 游 系 . 徽 池 州 2 7 0 ) 池 安 I 4 0 0
【 要 】 实 地 调 研 的基 础 上 , 用 比较 分析 的方 法 , 究认 为开 发 农 业 、 营 企 业 、 较 利 益 、 态旅 游 、 府 推 动 是 石 台县 农村 城 镇化 的 主 要 动 力 , 动 力 摘 在 运 研 民 比 生 政 各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作为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面临着挑战;大城市的辐射作为外在动力不能覆盖全部的小城镇;随着一些新动力出现,多元动力机制格局逐步形成。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河北省从小城镇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影响,小城镇在每个发展阶段的主导动力都存在着差异。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经济社会载体的小城镇,必然存在着复杂的、多样的发展动力。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探讨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

内在动力(一)乡镇企业的发展河北省小城镇发展突飞猛进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农村的工业化,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与发展的影响,首先,在于它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带动了小城镇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其次,乡镇企业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集中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第三,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内的转移,为河北小城镇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结构基础。

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别,也为小城镇的能源、供水、交通、邮电通讯、金融信贷等基础设施行业以及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提高了小城镇的服务功能。

在河北,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原有小城镇的发展,而且使一些乡村变成了小城镇,从而增加了小城镇的数量。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在缩小、发展机制的优势在减弱,发展的竞争力在下降。

(二)专业市场市场是商品、劳务、信息、资金等各种要素的聚集之所,要素通过市场而流通,人口因为市场而聚集,经济依托市场而繁荣。

城镇化的过程实质是市场发育的过程。

伴随着各类市场的蓬勃发展,商品交流、人口流动空前活跃,小城镇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较大的繁荣和发展。

一些小城镇就是靠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的带动发展成为著名的商品交换城市。

激发城郊农民融入城镇的意愿,推动城郊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激发城郊农民融入城镇的意愿,推动城郊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激发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的意愿,推动城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以山东省威海市城郊农村和农民为调研对象引言:本文力图站在城郊农民的微观角度,通过研究城郊农村农民与城镇化相关的政治经济生活现状,以及在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产生的顾虑,分析找出城镇化对其生产、生活方式可能造成的影响,意在启发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对有利影响则加以引导放大,针对不利影响则制定政策措施加以调整弥补,最终是激发出农民主动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在政府的领导下又好又快的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当前威海全市城市化的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我国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作为三线城市的威海有其自身的实现优势和路径。

(一)威海的城市化的现状首先,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自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全市经济迅猛发展,各种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群众收入水平,为加快推进城镇一体化和人的市民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区域间发展相对均衡。

荣成、文登、乳山和环翠区发展齐头并进,中心市区与三市市区之间、三市市区相互之间通过高等级公路和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实现有效对接,通过区域内的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8个省级开发区实现协调联动发展,威海全域均衡化、一体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再次,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9.25%,城镇化质量指数位居全省第二,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为主体,以重点区域或示范镇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另外,威海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强。

(二)当前威海城市化的政策背景今年七月威海市召开全市城市化工作会议,会上印发了《威海市城市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确定了全域城市化的总体要求、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和政策机制。

农民工返乡创业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工返乡创业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创 造 ,认 为除传统的推力 、拉力影响 外 ,心理和 自身能力因素 中于 农 民 工作 为 “ 业 者 ” 本身 的 成 本 收 益 分 析 ,但 对 农 民 对 其 回流 决 策 也 有 重 要 影 晌 ;盛 亦 男 等 (∞ 9 以 托 达 罗 模 工返乡及其所创办企业 的威本收益比较却没有包含进去。本 2 )
险 的 研 究 返 乡农 民工 仓 业 动 机 的理 论 框 架 。 Ⅱ 乡 创业 的动 力 机 制 。
国 内对农 民工返 乡创 业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分析返 乡农 民

1 . 风险既定下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5 一 4
l 繇 配置 1 资
农业经济
2 1/ 01 a
根据经济 学的基本原理 ,农 民工创业 的 目标都是 实现预 种 成本 、农 民工外 出所花费 的成 本和 当地创业 引起的其他费
受到政 府政策 、资金 、风 险等诸多外部 因素的影响 ,因此 ,
美国的埃弗雷特 ・ ・ S 李从社会学视角提 出人 口迁移流 向的 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回流农民工创业激励 ,就要研究 内外因
推力——拉 力定性分析理论模型 ,认 为 “ 每一个迁 移的流向 之间的传导机制 ,积极进行与外部因素相关的各种平台建设 。 2 2、王天权(0 6、韩俊 (0 9 0 20 ) 2 o )等一些 都伴有一相反方向的反迁移流 ”t l 阐述 了反迁移流产生的 此外 ,自南生等( 0 ) l ,并 四个原 因。托达罗则从经济学角度构造 了城一 乡劳 动力迁移 学者主要研究返 乡农 民工创业 的特点 、作用 、问题以及政策
即使不能提高收入 ,为了降低相对贫 困感 ,个体也会做 出迁 创业 。实际上 ,农 民工返乡后的选择 有两种 ,即本地就业和 创业 。对农 民工返 乡的成本 收益分析 ,它只能包含本地就业 移的决定 。

关于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

关于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
在城市化进程 中, 一些城 市过分注重数 量和规模 , 忽 视质量与效率 , 只要速 度和 规模 , 不要 质量 和效 益 , 不顾 成本。有的城市人 口过度 聚集 , 超过 了城 市资 源与 环境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 的增 长 , 城镇
化水 平逐步提高 , 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 城市建设 取 得了显著成就 。据《 我国城市发展 报告 》 的蓝皮 书指 出, 19 - 20 9 6 0 5年 , 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 口数量超过 2 0 0 0万 人 ,0 6 2 0 20 - 09年 , 年新 增 的 城 镇 人 口数 量 大 约 为 每 10 5 0万人 。截至 20 0 9年 , 国城镇化率 为 4 . % , 我 6 6 城镇 人 口达 62 , 镇化 规模居 全球 第一 。预计 今后 一 段 .亿 城 时间 , 国城镇 化 进程 仍将 处 于一 个快 速推进 的 时期 。 我 预计 到 2 1 0 5年城镇化 率将 达到 5 % 左右 , 2 3 2 到 00年达
李扬扬
(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 疆 乌鲁木齐 80 l ) 新 3 o2 [ 摘 要] 根据英 国经济 学家雷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 出农 村城镇化 的动 力机 制 , 提 农牧 业发 展是 城镇 化 的初始动 力,r,是城镇化 的根本动 力, -_ 1 1 : 第三产业是 城镇化 的后 续动 力。要 加快城镇 化 的进程 , 须加快城 必 乡户籍制度 改革 , 鼓励 民间投 资, 完善 农村经营体 制 , 发展现代 农业。 [ 关键 词] 推拉 理论 ; 城镇化 ; 动力机制
作者简介 : 李扬扬 (9 5一) 女 , 18 , 广西人 , 新疆财 经大学经济学院研 究生 , 究方向 : 研 中国 少数 民族经济 。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共富县县委书记、经济学博士冯振东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A.W.Lewis)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随之,该模型成为诠释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问题的主流思想理论。

然而该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工业主导论”,同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失衡问题。

之后,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这些理论在应用于中国的过程中出现了同样的“尴尬”。

20世纪80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拓展,我国城乡关系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然而,目前学界主要从内涵概念、制约因素、实证分析、实现途径等方面对城乡一体化(Rural-Urban Integration)展开研究,对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比较少。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由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是正确认识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城市和农村是人类社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地域上来看,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工特点,属于不同的空间载体;从产业上看,城市和农村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以专业分工为基础。

而按照弗里德曼(J.R.Fridemna)的核心边缘理论,城市是核心区域,农村是边缘区域,因此两者是核心与边缘的关系。

当然城市与农村的核心与边缘关系既可以称之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互补、互动、一体化发展的关系。

事实上,弗里德曼指出了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将通过商品、交通、信息等网络带动周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签于此,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由城乡分割、城乡对立再到城乡融合、城乡互补的历史过程,是城乡地域不断演化融合的过程,也是城乡之间要素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更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农民工返乡决策与就地城镇化路径探析

中国农民工返乡决策与就地城镇化路径探析


L e e E S, “ A t h e o r y o f mi g r a t i o n .” De mo ra g p h y, Vo 1 . 3,N o . 1, 1 9 6 6, P . 4 7—5 7 .


白南生、 何 宇鹏 : “ 回 乡, 还是 外 出?——安徽 四川二省农村 外 出劳动力返 乡研 究”, 《 社会 学研 究》, 2 0 0 2年 , 第3
化的特征 。因此要探索我国特有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 有必要剖析我国返乡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返 乡决策的 稳定性 , 从就地城镇化视角为解决我国“ 三个 1 亿人” 城镇化问题提 出合理的路径 。
作者简介 :宋艳姣 , 华 东师 范大学城 市发展研 究院助理研 究员。
1 8 5
图l 中பைடு நூலகம்农 民工就地城镇化路径凰
二、 文 献 综述
目前 学者 们认 为迁移 行为 具有选 择性 , 但 是选 择 的程 度 和方式 还没 有统 一 的结论 ; ( L e e , 1 9 6 6 0 )白南 生, 2 0 0 2 @ ) ) 。国 内外关 于返 乡行为 成 因 的文献 研 究 , 可 以 归结 为 两个 方 面 : 主 动 返 乡 和被 动 返 乡 。学 者
地城 镇化 问题 更加 多元 化 和复 杂化 ( 见图 1 ) 。一 方 面 , 我 国农 民工 与 老家 有 着 千 丝万 缕 的联 系 , 但 又长
期生 活在 务工 地 的城镇 地 区 , 使 就地 城镇 化 具 有 显 著 的不 稳 定 性 ; 另一方面 , 近 年来 中 国各 地 方 出 现 的 “ 返 乡潮 ” 与 国外 的逆城 镇化 现象 还存 在 明显 的差 异 , 是 城镇 化 不 彻底 的一 种表 现 , 而不 具备 国外 逆城 镇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研究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研究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研究作者:文军邱丽花蒙媛媛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06期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乡村振兴参与主体的缺位弥补,返乡农民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研究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以资源流动为本底,在乡村产业、文化、治理、生态、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联动不紧密、联动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夯实产业发展动能基础,推动设施均衡化;丰富主体,强化联动合力;健全机制,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创业服务;联合共建,整合优质资源,不断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乡村振兴;联动机制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6.015[中图分类号]F323.6;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6-0091-0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了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向乡村的流动和集聚,推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逐渐形成乡村范围内的人口红利,“三农”发展更为具体、更为深化。

本文研究的返乡农民工是指“离土又离乡”,在城镇工作过的,积累了一定技术、资金、阅历等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村户籍人员。

返乡农民工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乡村建设的有益主体回归,具有现代性、创新性等特征,因而探讨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深远意义。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建设现状(一)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农民工返乡通常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

综合其他学者观点,并结合农民工返乡动机特点,对农民工返乡历程可以划分为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倒逼回流期(1992—2002年)、城乡一体化下的政策引导回流期(2003—2007年)、金融危机下的被迫回流期(2008—2013年)、“双创”背景下的主动回流期(2014—2016年)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加速回流期(2017年至今)几个阶段[1]。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摘要:经济产业、信息技术、资源配置、人文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现代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且各种动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相互制约,在多重动力机制的作用下,有力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实现。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农村向城镇过渡的动态过程,其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人口流动,以及经济上的城市性转型。

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因素众多,如工业、第三产业、信息技术、农民利益、农村资源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农村城镇化进程。

1 非农业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非农业机制主要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代表的拉力机制,从城镇化进程的根本作用因素上来说,工业化起决定性作用,其不仅有助于其他动力因素,如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产业结构,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等,而且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具体来看,其一,工业化具有利益特征。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济南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在其作用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这就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了人力资源利用,在2012年,济南农村居民人均务工收入849元,其中长清区人均工资收入高达6000元,平阴县人均工资收入接近4500元,这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推动了农民利益的实现。

其二,工业化具有产业链接性。

工业化带动农业生产,在重工业的作用下,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刺激劳动力解放和经济发展,在其作用下,小商业、第三产业以及一些朝阳产业发展起来,如旅游业、小农家乐等。

其三,工业化具有循环作用性。

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循环积累效应,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农村的教育、文化、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就信息建设来说,平阴县单2012年就拉通农户宽带3000余条,120急救服务网络实现高水平全覆盖,每一个镇、村都建立工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基础服务,吸纳更多劳动力等,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镇雄县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镇雄县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镇雄县为例党的二十大的成功召开总结了我国过去5 年所取得的历史成绩,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指明我国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滞后严重影响我国实现现代化,所以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要想发展人才是关键,但人才却是农村最缺乏的。

文章根据昭通市镇雄县2018—2021 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总数进行分析,数据表明,每年有将近40 多万人口大量外流。

镇雄县人口大量外流有2 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单一,吸纳人员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收入低、乡村环境差、人多地少等“推”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发达地区收入高,基础设施完备等“拉”的作用。

所以要想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吸引大量优秀的农民工返回农村,但是要想吸引优秀的农民工回流,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快乡村农地整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1 镇雄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1.1 返乡创业政策镇雄县“333”创业贷款扶持专项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激励优秀人才回归。

此项扶持政策对象为镇雄籍县外企业经营管理者、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工者、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针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者给予每户3 万元的创业贷款扶持,每年扶持1 000 户;由县财政全额贴息3 年,个人不承担贷款利息;从发放贷款的第二年起,在上年度的扶持对象中,按不超过50%的比例,对经营状况好、创造岗位多、带动效果强、能按时还贷的优秀返乡创业者每户给予3 万元奖补[1],为镇雄县想要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很大政策支持,也为镇雄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

从当初离开家乡去到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城市务工,到如今积累一定资金之后返乡参与家乡的现代化建设,一批批敢闯敢拼的返乡创业大军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1.2 返乡创业趋势镇雄县是云南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大县,总人口有170 多万人,赴省外务工人数超40 万人。

关于返乡农民工与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返乡农民工与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返乡农民工与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思考关于返乡农民工与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思考近年来,我国返乡农民工与统筹城乡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就业,同时也面临着就业困境与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返乡农民工与统筹城乡就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一、返乡农民工问题的现状与原因我们需要了解返乡农民工问题的现状和形成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城乡经济差距持续存在,城市化进程显著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失去了工作机会。

城市居住成本高昂、户口信息限制等问题也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

返乡农民工问题的原因还包括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

农民工大多出于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庭的责任感选择返乡。

另外,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作为外来人口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适应问题,这也有助于他们返乡就业。

二、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与挑战返乡农民工问题需要在更广泛的城乡统筹就业问题中进行思考。

统筹城乡就业是指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有效的政策机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促进产业发展等手段,解决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问题,实现城乡居民就业的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理安置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能够减少城市就业压力,降低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能够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然而,统筹城乡就业问题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工融入城市就业市场困难。

另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户口信息制度和居住成本高涨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较多挑战。

城市常住人口与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也存在较大问题。

三、解决返乡农民工与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思路与措施在解决返乡农民工与统筹城乡就业问题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

时工作 为一 条出路 ,他们主要从事农副产
品交 易 、饮 食服 务 业 和 手 工 业 ,成 为小 城 镇 发 展 的初 始 动 力要 素 。
市场 空间在缩小 、 发展机制 的优势 在减 弱 ,
发 展 的竞 争 力 在 下 降 。
(二 )专业 市 场
T | 小 城 镇 的 发 展 历 程 来 看 , 由于 受

城 镇 发 展 的 多元 动 力

外 在 动 力
( )大城 市 的 辐 射 一
市 场 是 商 品 、劳 务 、信 息 、 资 金 等 各
都 存 在 着 差 异 。但 是 ,作 为 一 个 完 整经 济
种 要 素 的聚 集 之所 , 素 通 过 市 场 而 流 通 , 要 人 口 因 为市 场 而 聚 集 ,经 济 依 托 市 场 而 繁

地 上的有效投入 ,带来 了劳动 生产率 的加 快提 高 ,由此从农业 中解放 出了更 多的剩
余 劳动 力 ,也 带 来 了大 量 剩 余 劳动 力转 入
中图 分 类 号 :F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2
交通 、邮 电通讯 、金融 信贷等基础设施行
非 农产 业。与此 同时 ,劳动力市场和城市
一பைடு நூலகம்
建 设面 临的 挑 战也 更 大 。
维普资讯
烈, 市场的业态也会发生转化 , 专业市场的
小 镇 展 城 发 的 多 动 机 探 元 力 制 讨
■ 李
初 始 动 力
随 着经 济 发 展 , 劳动 力 在三 大 产业 分 布 的 趋 势是 ,第 一产 业 逐步 减 少 , 二 、三 产 第
怡 左
娜 副教授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返乡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返乡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返乡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发展。

这一现象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农民工自身的幸福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就业机会的变化,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或就业。

在这一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幸福感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研究返乡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农民工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社会融入和心理适应等方面。

然而,对于返乡农民工的研究相对较少。

已有研究表明,返乡农民工的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文化适应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返乡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返乡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

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文化适应等方面。

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以揭示返乡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五、研究结果1. 返乡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返乡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他们认为返乡后生活更加安定,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更多,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农村发展的机遇和希望。

2. 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和文化适应是影响返乡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经济状况好的农民工幸福感较高,社会支持强的农民工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文化适应能力强的农民工更容易融入农村社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

六、讨论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提高返乡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1. 改善经济状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农民工返乡意愿视角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讨

农民工返乡意愿视角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讨

农民工返乡意愿视角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讨作者:丽庆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7期本文为2013年度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IN10);2013年度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13JK0161)【摘要】本文对农民工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发展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深化县域城镇制度改革。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意愿;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中提出城镇化发展重点在县镇级。

本文从农民工返乡意愿的视角,探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基于农民工返乡意愿的推力和阻力所构成的复合动力系统,从而指导县域城镇化发展。

提出解决大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对策,使县域城镇集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充分发挥县域城镇带动作用,使得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概念界定1、县域城镇化的概念我国的城镇化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划分:一方面,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县域的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向城市输出大量的人口,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城乡结构变化。

为了深入研究县域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县域城镇化过程进行如下划分:一是县域围的城镇化;二是县域围外的城市化。

本文研究界定为县域围的城镇化,即伴随着县域农业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以及经济结构的转换,这一转换表现为非农产业、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由分散的农村向县域城镇集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受大中城市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的辐射,并将城镇其不断向周围农村地区扩散,从而引发农民和居民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县域产业结构的演化,形成新的空间结构形态。

2、农民工的概念学术界对农民工的概念界定还没有明确的、公认的说法。

农民工概念一般从以下四个角度界定,第一,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作为主要的职业,而且主要收入也来自非农活动;第二,户籍身份依旧是农民,与具有居民户籍身份的人有着显著的身份区别;第三,农民工可以是被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个体户、外企老板或私营企业主雇佣的人,也可以是本身就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的人;第四,属于农村人口。

农民工返乡与中国式逆城镇化实践智慧

农民工返乡与中国式逆城镇化实践智慧

农民工返乡与中国式逆城镇化实践智慧
沈东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22()3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产生了结构分化,既有城镇化的行为诉求,也有市民化的角色再造,更有逆城镇化的理性选择,三者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农民工“城镇化—市民化—逆城镇化”的实践图景。

基于农民工的主体性视角,农民工返乡不是被
动无奈的反城镇化,而是一种理性选择的逆城镇化,在“国家—社会—个体”的结构作用下,呈现出“进退有据”的逆城镇化实践逻辑。

农民工逆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市民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展现“以退为进、进退有据”“以守为攻、攻守平衡”“以逸待劳、劳逸结合”“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中国式逆城镇化实践智慧。

【总页数】8页(P84-91)
【作者】沈东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民族地区“中国式”逆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
2.民族地区“中国式”逆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
3.逆城镇化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创业领导力的特质建构与培育策略
4.逆城
镇化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创业领导力的特质建构与培育策略5.生计风险约束下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践——基于川北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的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返乡意愿视角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讨
本文为2013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in10);2013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13jk0161)
【摘要】本文对农民工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发展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深化县域城镇制度改革。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意愿;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中提出城镇化发展重点在县镇级。

本文从农民工返乡意愿的视角,探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基于农民工返乡意愿的推力和阻力所构成的复合动力系统,从而指导县域城镇化发展。

提出解决大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对策,使县域城镇集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充分发挥县域城镇带动作用,使得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概念界定
1、县域城镇化的概念
我国的城镇化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划分:一方面,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县域内的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向城市输出大量的人口,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城乡结构变化。

为了深入研究县域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县域城镇化过程进行如下划分:一是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化;二是县域范围外的城市化。

本文研究界定为县
域范围内的城镇化,即伴随着县域农业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以及经济结构的转换,这一转换表现为非农产业、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由分散的农村向县域内城镇集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受大中城市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的辐射,并将城镇其不断向周围农村地区扩散,从而引发农民和居民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县域产业结构的演化,形成新的空间结构形态。

2、农民工的概念
学术界对农民工的概念界定还没有明确的、公认的说法。

农民工概念一般从以下四个角度界定,第一,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作为主要的职业,而且主要收入也来自非农活动;第二,户籍身份依旧是农民,与具有居民户籍身份的人有着显著的身份区别;第三,农民工可以是被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个体户、外企老板或私营企业主雇佣的人,也可以是本身就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的人;第四,属于农村人口。

因此,本文界定的农民工为进入城市或城镇后被他人、单位雇佣或自营,并拥有农村户口,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

如朱红根(2010)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因素,结果表明在返乡农民工自身特征因素中,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方面中,职业技能状况、风险态度、家庭人均
纯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因素;在社会资本因素中,农村外出劳动力每月话费支出、常联系朋友个数、亲戚担任村干部或公务员状况,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同时,政策支持力度大小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熊智伟、王征兵(2011)从主观规范、创业态度感知和行为控制三个变量,应用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其对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农民工就业正处于生存型就业和机会型就业并存的状态,具有逐步向机会型就业过渡的可能,农民工在形成就业意愿时更加重视家庭成员的意见。

梁志民(2013)应用农民工返乡就业决策模型,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身特征因素中年龄、性别、务工平均月收入、每年外出务工时间,是否有在务工地购房意愿等,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存在重要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心理收益因素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也较重要;返乡就业政策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虽然对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研究较多,也从各个角度分析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的诸多因素,但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农民工返乡意愿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本文从农民工自身特征、目前就业情况和返乡就业政策三个层面分析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合农民工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程度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和县域城镇在产业和人口聚集方面的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民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的行业、打工年限、日
工作小时数、月收入水平、家乡就业政策、家乡产业状况和家乡就业收入等因素,结合相关学者研究,提出如表1所示假设。

表1 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假设
影响因素与文化消费意愿关系假设
性别具有相关关系女性对家乡情感深于男性,返乡意愿强于男性。

年龄具有正相关关系年龄大的农民工返乡意愿强于年龄小的农民工。

文化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愿望强烈,返乡意愿强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

从事的行业具有相关关系从事技术性强的行业的农民工返乡意愿越弱。

打工年限具有负相关关系打工年限越长的农民工对所工作的城市依赖性强,返乡意愿越弱。

日工作小时数具有正相关关系日工作时数长、劳动强度大的农民工返乡意愿强。

月收入水平具有负相关关系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民工返乡意愿减弱。

家乡就业政策具有相关关系家乡就业政策优越,农民工返乡意愿强烈。

家乡产业状况具有相关关系家乡产业集聚性强,农民工返乡意愿强烈。

家乡就业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家乡就业收入越高,农民工返乡意愿越强烈。

三、县域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讨
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县域城镇化发展所必须的动力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协调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使之在城镇化中持续、有序发挥作用的,以既定资源为约束,资源配置方式为条件,各种制度为保障的综合系统。

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是由推力系统和阻力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各种系统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有时也相互转换,从而共同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

农民心理作用力是指农民对城镇的恐惧心理、对新工作不适应心理和原城镇居民的敌视心理等。

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指推力系统和阻力系统,农民工返乡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受教育机会、居民化权利、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提高。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产业发展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政策等因素。

上述各种制度既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推力也是阻力,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农业的“推力”、工业、第三产业的“拉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或创业,增强城镇吸引力。

制度动力、产业推动力、利益驱动力、农民心理作用力构成了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该系统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图
四、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发展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通过大力推进县域农业示范区建设,培育特色品牌,加快农业合作社,将农业种养、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进行下去,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通过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将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下去,吸引较多投资;充分发挥县域自身工业产业优势,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好第二产业,通过产业集群促进人口集聚,吸引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人才,推动县域城镇化发展。

2、深化县域城镇制度改革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的可能性,可以在县域城镇范围内实行购房入户政策的基础上,实行类似于工作落户方式的户籍管理制度,对进城农民的合法地位予以承认和保障;通过先建立所有非农人口的社保制度,使农民进县城有基本生活保障;要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完善征地程序,增加征地透明度,并通过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健全预存征地补偿款制度,同时确保征地补偿款到位,并严禁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侵犯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世泰,孙峰华.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6(5)816-818.
[2] 朱红根,康兰媛,翁贞林等. 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的调
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5)38-47.
[3] 熊智伟,王征兵.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1)103-108.
[4] 梁志民,杨国强,郭锦墉.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3(01)163-169.
【作者简介】
张丽庆(1980-)女,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讲师,管理学在读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