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

“亚洲四小龙”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在上世纪80年代曾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台湾,在经济社会转型中尤为重视劳资关系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保持了劳资关系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劳动关系异常复杂和多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
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新加坡、韩国、台湾的做法和经验,对于促进我国劳动关系调整及其协调机制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经济社会转型中新加坡、韩国、台湾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建设(一)经济社会转型中新加坡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新加坡进入工业化进程,相继经历了三次经济转型,给劳资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政府分别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逐步建立劳资关系协调体系,从而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与劳资关系和谐稳定相互促进的局面。
1.“进口替代阶段”劳资关系的调整措施。
新加坡实施依赖外资的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新加坡用法律制度约束和监控工会活动,并建立国家劳动仲裁法庭,使劳资集体谈判从自由放任走向法制化轨道。
2.“出口导向阶段”劳资关系的调整措施。
新加坡采取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化战略。
劳资关系的处理机制仍然以集体谈判为基础、工业仲裁法庭为辅助,政府与劳工的关系从“强国家———强社会”变为“强国家———弱社会”。
3.“产业升级阶段”劳资关系的调整措施。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加坡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保持在8%以上,但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低工资陷阱的严峻局面。
随着劳工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治能力的逐步提高,劳资关系再次面临挑战,政府逐渐采用劳资政三方协商机制来解决日益复杂的劳资问题。
(二)经济社会转型中韩国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韩国成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转型阶段,政府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劳资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形成,劳资关系逐渐由激烈对抗走向民主协商。
1.威权统治时期劳资关系的调整措施。
好赚钱的国家

好赚钱的国家根据不同标准,世界上有许多好赚钱的国家。
以下是我认为在经济、商业和投资方面好赚钱的五个国家的介绍。
第一个国家是新加坡。
新加坡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稳定且发达。
这个小国有强大的金融中心和创新的商业环境,吸引了许多国际公司以及投资者。
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基础设施也有助于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此外,新加坡政府鼓励创新和创业,提供各种支持和便利,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创业和投资目的地。
第二个国家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能源资源。
它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拥有先进的科技和研发能力。
澳大利亚的金融系统稳定,政府鼓励外国投资,提供各种便利和优惠政策。
此外,澳大利亚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和投资。
第三个国家是德国。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并以其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出口业闻名。
德国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公司和品牌,如大众、宝马和西门子等。
德国的工程技术和制造工艺非常先进,吸引了许多国际投资者。
此外,德国也为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和资金,使其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之一。
第四个国家是加拿大。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
加拿大的金融系统稳定,法律规定完善,商业环境友好。
加拿大政府提供各种支持和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
此外,加拿大的教育系统也非常优秀,吸引了许多留学生和研究人员。
第五个国家是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强大的金融、科技和娱乐产业。
美国有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场和创业生态系统,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和创业者。
美国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创新和科技发展得到广泛支持和投资。
此外,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
总的来说,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和美国都是好赚钱的国家。
它们在经济、商业和投资方面都有优势,并提供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和投资条件。
然而,投资者应该在选择任何国家之前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以确保他们的投资能够取得成功。
14-亚洲“四小龙”经贸地理概况

• 现代汽车公司是韩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世界20家 最大汽车公司之一。 • 公司总部在韩国汉城,现任董事长郑周永,汽车 年产量100万辆,主要产品有小马牌、超小马牌、 斯拉塔牌小客车及载货车。目前现代汽车公司已 发展成为现代集团,其经营范围由汽车扩展到建 筑、造船和机械等领域。
• 起亚即起亚汽车公司,是韩国最早的汽车 制造商,现在隶属于现代集团。
香港
• 香港凭借毗邻祖国 内地这一得天独厚 的地理位置优势, 大力发展转口贸易, 是东西方贸易的接 洽处和中转站。
对外贸易
• 大陆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是第二 大市场。 • 其他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德国、英国、日本、 新加坡、台湾省、荷兰等 • 进口商品有食品、消费品、燃料和原来等。 中国大陆是香港最大的进口市场,其次是 日本、台湾省、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 家和地区。
亚洲“四小龙”与我国的经贸关系
• 3、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 •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增多 • 台商投资的地区以福建、广东省为主。
亚洲“四小龙”与我国的经贸关系
• 4、中国内陆与香港的贸易 • 香港以其重要的转口港优势和自然条件, 发挥着沟通中国内陆与世界各地贸易关系 的作用,它是大陆重要的转口港。 • 中国大陆商品经香港转口输往的主要国家 是:美、德、日、英,而通过香港向中国 大陆转输商品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是:台湾 省、日、美、韩等。
• 仁川广域市为大韩民国西北部的一个广域市,是 一座面向黄海的港湾都市,人口位居于首尔和釜 山之后。位于市郊的仁川国际机场,是韩国对外 交通的重要门户。 • 韩国第三大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东北亚的中心城 市,首尔的外港。
• 釜山港位于韩国东南沿海,东南濒朝鲜海 峡,是韩国仅次于首尔的第二大城市,是 泛太平洋物流中心。是韩国最大的港口。 • 釜山金海机场又通往世界各主要城市的直 飞航班,釜山港也有往返于诸多著名港口 的客轮。其国内交通线路主要包括飞机、 轮船、火车以及汽车。
亚洲四小龙的往昔与现状

亚洲四小龙的往昔与现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带入了低谷。
如今,10年过去了,“亚洲四小龙”的现状如何呢?韩国:物价上涨,生活质量随之下降“昔日经济高速增长时,钱包鼓鼓的,敢大把花钱,如今钱包瘪了,物价涨了,花钱就得精打细算。
”一位韩国人感慨地对说。
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实现腾飞。
1995年,韩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美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
就在韩国正踌躇满志之时,历史却开了一个“大玩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重创,经济低迷已达10年之久。
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韩国举国上下的深刻反思。
韩国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的官员成京龙认为,韩国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至少存在三个弊端。
首先是“资源拼搏”型发展模式不能可持续发展。
具有韩国特色的“舰队式”大企业集团通过拼劳力、资本、土地等资源,虽然初期能飞速发展,但后劲不足。
其次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为在短期内取得业绩,韩国曾实施了“不均衡发展战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首都圈内的发展上,造成了“首尔地区肥大症”。
第三是过于依赖出口,国内消费却没有拉动起来,这个问题至今仍非常突出。
为了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韩国开始探索并推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均衡发展战略。
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迁移政府机关,建设革新城市;整合全国行政区域的力量,形成区域经济圈等。
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
韩国去年经济增长率为3.9%。
然而,韩国大多数媒体认为,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难题,韩国仅仅才迈出第一步。
新加坡:“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逐步走出低谷“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啦,政府在金融危机和SARS风暴等多次紧要关头处理得不错,经济也迅速恢复起来。
第十三章 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四)对外贸易
中国、日本和美国是韩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民间贸易往来,1992年中韩两 国建交,双边贸易额迅速发展。 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1 599亿美元,其中韩国出口1 037.6亿美元,自中国进口561.4亿美元,韩国顺差 476.2亿美元。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 市场,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一大顺差来源国。韩国对中 国主要出口钢材、集成电路、微电子组件、石油化工产 品等;从中国进口服装、煤炭、铝材、家电及农产品等 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至2007年, 韩国累计对华投资379亿美元。 韩国是中国按国别统计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二、居民
2007年,韩国人口4850万,人口密度大,平均每平方 公里近475人,绝大多数是韩民族。城市人口高达81%。 多种宗教并存,故常被称为“多宗教之域”。
三、经济概况
(一)概述
韩国从1962年起,实施5年经济开发计划,提出了 “贸易立国”的方针,走上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发 展道路。70年代,韩国将产业发展重点转向重化工 业。1973年,确定了10大战略工业部门,加速重工 业发展步伐,创造了“汉江奇迹”。80年代,韩国 对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把人均国民收入从60 年代60多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1.63万美元,成为令 世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三)农业
农业增加值约占GDP的3.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8% 在亚洲,韩国是继日本之后,率先实现了农业精细化种 植和农业机械化的国家。韩国的农业生产率较高,但农 产品不能自给,粮食和其他农畜产品均需进口。 韩国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约占农业产值的70%。主 要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水果、蔬菜等。2004年 粮食产量670.5万吨,其中稻米占粮食产量的95%。水 稻是韩国最重要的农作物,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30 %以上,是其农业生产的支柱。韩国水稻种植面积占耕 地面积的90%。 畜牧业约占农业产值的25%,主要有猪、牛、禽等。 水产业发达,年捕鱼量近250万吨。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精)

韩国腾飞之印记
• 经济发展第二阶段: • 1962——1971年是轻工产品出口主导型阶段,重 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 出口每年实际增长36%以上, 实际国民生产总 值年平均增长8.7%。
韩国腾飞之印记
• 经济发展第三阶段: • 1972——1981年,是重化工业出口主导型阶段, 重点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 建立了大规模的工业体系 . • GDP平均增长率为8.5%,技术进步率为3.4%,即 40%的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贡献的。
随着出口的增长,进口也并行不悖地增长了。而随着进出口总值的 增加,经济对进出口的依存度大大提高了。 "四小龙"对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值/GDP)的变化情况: 1970 年 1980 年 1985 年 1988 年
韩国
香港 新加坡 台湾
0.32
1.5 2.12 0.53
0.63
1.52 3.70 0.95
韩国腾飞之印记
• 经济发展第四阶段: • 1982年以后,是技术 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阶段, 实施了科技主导型政策, 重点是提高本国的研究 以及开发能力,促进产 业结构的高度化。
腾飞之原因分析
• 原因一: • 坚持增长导向型。工业导向型,外向型经济战略。 • 六十年代初,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 消费型经济为开发型经济,改内需型经济为外向型 经济,1964年设立“振兴出口会议”,定每年的 11月30日为“出口日”,鼓励举国上下“为出口 献身”。自1962年至1981年,外贸出口以年增长 30%的高速度递增,出口由0.55亿美元跃至212.54 亿美元,带动GDP年递增8.3%。
经济概况
• 60年代以后,韩国开始推行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 开发战略,实行宏观调控发展计划,充分发挥自 身的优势,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及时调整发展 战略、经济政策、部门结构、产业布局等,经济 取得迅速发展。结果,长期属于落后农业国之一 的韩国,一跃成为与新加坡、台湾、香港并列的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引起世 界的普遍关注。
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与新儒家思想文化积淀-2019年文档

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与新儒家思想文化积淀一、亚洲四小龙腾飞的经济成就及文化背景对东亚各国的政治及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传统文化主要有三种,即中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
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和新加坡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大一些,因而其政治文化中渗透着浓重的儒家伦理。
20世纪80年代,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
经过文化性格的重塑后,韩国形成以准军事管理为特征的企业文化;新加坡形成以奋力拼搏求生存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融合中西方文化精华,港台形成以竞争务实求发展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亚洲四小龙地域面积不大、人口稠密、经济底子较薄,自然资源也并不丰富,那么他们是靠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促使他们经济增长的共同因素是什么?而在这诸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如果说经济增长与其背后的文化存在着必然联系的话,那么和西方“新教资本主义”相对应,有人把“东亚经济模式”称之为东方“儒家资本主义”,也不无道理。
国际学术界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作了大量研究。
大致可分为三大派别:第一派认为是东亚独特的文化模式造就了其经济奇迹;第二派认为是东亚抓住并利用好国际机遇,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第三派是制度学派,以宏观调控功能来解释东亚的经济起飞。
目前虽然学术界对促进“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原因仍未完全达成共识,但有一个观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即儒家文化是“亚洲四小龙”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
杜维明、成中英、余英时等海外新儒家学派,他们也都强调中华文化价值观对于东亚现代化发展的精神指向。
“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除了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之外,无不伴随着儒家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
新儒家价值观是结合当地实际,借助于西方现代经营管理而发展的。
新儒家价值观吸取了旧儒家价值观中的勤劳、节约和重教育等优良传统,衍生出更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即把节约的钱用于投资;教育方面强调人文、技艺;勤奋牟利;管理上除了家长式管理外,还兼有现代的经理式管理。
亚洲四小龙

(一) 新加坡
新加坡实施的是以全民公积金制度为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它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 ( 1)公积金制度; (2)公务员社会保障; (3)雇主责任制; (4)其他保障计划。分四个层次:个人、家庭、社群和政府。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建立于1955年,是一个以全国立法形式规定的强制性计划。“中央公积金制度规定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相应的保障金,建成一个中央保障基金。中央公积金局负责该基金的保值增值。等到工人退休或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一次性支付给本人或其家庭,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1 ]新加坡的公积金涵盖了养老、住房、医疗、教育、投资等多个领域,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的是会员制,所有的新加坡公民,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交纳公积金。每个雇员都有一个自己的帐户,缴款存入自己的户头,其公积金制度具有强大的优越性:覆盖面广、高积累性、高回报率,再加上政府对其运行的支持,每年可获得丰厚的回报。
(二) 韩国
韩国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但是,由于战后韩国经济落后,国家财力有限,政策很少付诸实施。直到8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韩国政府开始转变社会保障政策,逐渐实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政策”。1993年金泳三政府上台后,社会保障方面的重点放在现有制度的落实上。
亚洲四小龙的社会保障发展低于其经济增长速度,他们的人均GDP值已超过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政府福利支出在GDP和政府支出总额中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二) 不同点
1. 制度建立的理念基础不同
亚洲四小龙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都基于不同的设计理念。新加坡倡导“自强自立、自力更生、立足于依靠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来解决自己保障问题”。政府尽量不承担社会保障责任而由雇主和国民分担社会保障责任。韩国建立理念为从“先增长后分配”政策发展到后来的“均衡福利国家”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特点
总体特点 (1)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出口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产业部门的结构转换具有跨越性的特点。第一产业 在GDP中的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中的新型制造业在 GDP中的比重陡然上升、产品高度面向出口。第三产业超 前性跨越性发展、并向国际化、信息化迅速发展
三、“台湾模式”
台湾在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经济转型。第一 次转型在1952年至1960年之间,由殖民经济形态转为进口替代工 业发展阶段,初步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二次转型在 1961年至1985年,重点是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经济,形成外向经济 体系。第三次转型是从1986年以来,着力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 资本技术密集型,建立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20世纪80年代 中期台湾提出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为主导的转型理念,出台了 一系列推动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
亚洲四小龙经济特点
亚洲四小龙经济与儒家文化 韩国与儒家文化
韩国经济崛起的原动力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和致富经国的价值观。一心想证明 “韩国也能”,是促进韩国企业拼命经营的重要精神力量。为了共同对付来 自欧美和日本的挑战,韩国企业间通力合作,发扬了共存共荣、相互让步这 一儒家美德。三星财团创办人李秉哲曾指出,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论语》, 吴越尚能同舟,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在亚洲金融风暴面前,韩国人民 积极向国家捐献和变卖金银首饰,以挽救国家经济。这种不计个人得失、国 家利益至上的国民精神正是儒家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成为韩国摆脱金融危机, 重振经济雄风的强大动力。 新加坡与儒家文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提出“把儒家基本价值观升华为国家意 识”来抵御西化,还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新加坡 人开办的企业,十分重视培育以儒家价值观为特色的企业精神。“新加坡21 世纪五大理想”要求:重视每个人的价值;家庭凝聚,立国之本;人人都有 机会;心系祖国,志在四方;积极参与,当仁不让。新加坡在世界竞争力排 行榜上一直紧随美国而位列前茅,正是重群体、重和谐、重伦理、重勤俭的 儒家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
二、“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 人口500多万的城市型岛国。1965年刚刚建国 时,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整个国民经 济水平非常低。但在短短几十年里,经历多次 经济转型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新加坡转型成功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1、政府主导
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的成功可归功于三点:第一,它采取的干预和调 控方式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比如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 它一般会出台一系列税收、补贴政策,而不会以指令性规定直接干 预。第二,对于国民相对公平的法律体制是新加坡经济模式的核心 之一,也是政府的重要工作重心。政府非常注重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每个公民都有一个获取公平待遇的机会,在新加坡,凡满18周 岁的公民只要踏入社会,政府就会提供一套舒适的公家住房。第三, 新加坡政府的廉洁高效世界公认。据2009年透明国际调查结果, 新加坡政府在廉洁程度上排世界第三。
研究亚洲四小龙,人们最常用的是“香港模式”、“台湾模 式”、“韩国模式”和“新加坡模式”,而没有“四小龙模式” 这种笼统的提法。
一、“韩国模式”
韩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用了20多年时间走过了 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工业化历程,一跃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崛 起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
3、以技术进步为重点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模 式推动了韩国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的提 升。
韩国技术创新经历了由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历程。 经过多年发展,韩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 体。韩国政府通过采取制定鼓励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和 法规,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支持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 等创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并且由政府出面,资助、协调、 解决创新主体力国贸1201班 Miss 黄宇 Miss 李倩 Miss 丁艳 Miss 方金芝
LOGO
Contents
什么是亚洲四小龙? 为什么要谈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经济模式 儒家文化与亚洲四小龙的腾飞
Introduction
Highlights of East Asian Tigers
2、信息渠道多样化
香港收集、整理和传递信息的机构及媒体很多,除官方公布的及各种 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半官方机构、世界各地驻港机 构、工商团体、银行、商业服务机构、公共网络等获得。这些信息 量大而且全面客观的信息机构,保证了香港个人和企业能够及时、 准确、迅速而又低廉地获得市场信息。
3、政府不干预政策
经济转型的代表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 香港先后三次承接以美国、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的产业 转移,成功使其自身产业结构递次向劳动密集型、资本 密集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从而步入或接近 了发达经济的行列。其经济增长的速度之高、持续时间 之长,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 亚洲四小龙的地域面积都不大,人口稠密,经济底子较薄 弱,自然资源也不丰富,科技也不十分发达。它们的经 济腾飞在过程和手段上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做法和经验。 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是它们 的共同特征。
(3)具有较强的外部平衡能力。除韩国以外,其他三个 经济体的对外贸易均为顺差,经常账户常年持续巨额盈余, 外汇储备丰裕,无外债负担。 (4)反应经济发展的社会指标,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婴 儿死亡率、医疗卫生与营养、人民大众教育程度等普遍的 到改善,有的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特点
各国的独立发展模式
2、优先发展“战略产业”
1972-1979年,韩国的产业政策倾向于重工业。20世纪80年代后,韩 国提出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进入21世纪,又把信息技术 产业作为韩国的重点发展产业,并出台了“促进信息化基本计划”、 “网络韩国21世纪”等一系列措施。目前,半导体、液晶显示器、 移动通信终端已成为韩国的主力出口商品。韩国还计划在今后5年 集中投资开发第四代移动通信、信息保护系统等核心技术,促使信 息技术产业继续成为拉动韩国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动力。
香港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三点: 1、高度开放的自由经济
香港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进出口的商品货物不设关税;对商品 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形成不加干预;对所有企 业一视同仁,既不出台扶持政策也不对企业生产决策施加任何干涉, 企业拥有完全自主权。 香港的自由贸易主义吸引和积聚了大量来自东西方商人的资金 和人才。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形成了以本产品出口为支柱的工贸一 体化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结构。
2、创投基金
在台湾的经济转型中,创投基金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早期台湾 没有引导基金,很多产业无法发展;台湾相关部门拿出92亿元台 币,撬动240亿元台币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去。 另外,台湾地区的创业投资业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起步, 并于90年代蓬勃发展,得益于当局出台了税收激励政策。按照 1983年出台的《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及相关税收政策,经核 准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除创业投资公司本身免征资本利得税之外, 对投资创业投资公司满两年的股东,按所投资金额的20%抵免其个 人或法人的所得税。所以这项优惠政策也被看成是推动台湾经济转 型的“五驾马车”之一。
四、“香港模式”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在1970年以来,从玩具和成衣纺织加 工贸易发家,促进整个经济的繁荣。香港地小人多,但巅峰时期外 贸经济做得风生水起,外向经济积累的财富数额惊人,成就一批资 本大鳄如李嘉诚、霍英东的崛起。1983年起,港英政府启动联系 汇率制度,并为高度自由的市场体系提供相对清廉的政府服务,引 发国际资本纷纷入港,成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期,香港 加工制造业开始应内地改革开放的东风向内地迁移,从1980年代 后期开始,一时间造就了南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2、引进并利用外资
外资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据了解,目前,有来自欧美 日等地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 其中60%的投资者在新加坡设立了其区域总部。政府最新统计表明, 在新加坡的GDP中,有42%由跨国公司创造。 引进外资,新加坡有自己一套做法。它有一个经济发展局,负责向全 球推销新加坡,招商引资。还在美欧等世界各地常设招商引资机构, 派驻“精英”,像间谍一样长年累月搜索思考各类信息,走访著名 企业高层主管,说服投资者到新加坡投资。同时,它也非常注重修 内功,引进外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条件。它针对不同行业 制定不同引资政策,并且在不同时期灵活调整政策,从而帮助本国 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新加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香港与其它四小龙成员最大的区别就是奉行政府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 策。香港公有经济微不足道,香港当局历来避免对自由经济的过多 介入,但鉴于经济发展多样化的需要,在整体经济运转方面逐渐增 强了指导性功能。一方面,通过增设有关的官方部门和兴办一批半 官方机构,不断扩大非官方工商团体和私人企业之间的联系,协调 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 调节力度,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各种服务和提出一 些计划性建议间接地扶助和影响产业发展。
韩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经验可概括为三点: 1、大力推行企业集团化和品牌价值战略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政府采取各种财政、 信贷、贸易等优惠措施,扶持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减少了资本的 分散性和不节约性,提高了资本集中度。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优势加 上成功的外观设计,使得韩国不少产品成为世界著名品牌。韩国也 已从一个典型的廉价产品制造商转变为一个高端产品创造者。
台湾与儒家文化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却没经历大陆那样的 “文化大革命”冲击, 使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了延续性。构成台湾经济主力的中小企业,多数 是家庭式的企业,流行的正是儒家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在亚洲金融风 暴中表现较好的是台湾和新加坡,而两者也均以重视儒家文化著称。 香港与儒家文化 众多香港人民在吸收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仍牢记自己是 中国人,有一颗中国心,依然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义利两 全、诚实经营、勤俭持家等。这种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文化促进了 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