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合集下载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浅析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浅析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浅析作者:刘阳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期摘要:文化负载词在中华文化向外传播过程中一直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观为理论基础,以《论语》为文本,探讨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的策略,以及如何解决其英译过程中的文化失真问题。

关键词:典籍英译;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一、引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必不可缺的就是其传统的文化。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表现为其文化凝聚力且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那么,想要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典籍外译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了。

然而,中西方无论在生活方式、宗教理念、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都给典籍外译的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更需要对翻译技巧进行准确考量,达到目的效果。

《论语》它作为中华文化典籍的典型代表,其中包括了很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世界范围内不乏有很多著名学者对它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指导,浅析《论语》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等现象,是否存在文化空缺并总结翻译策略,以期对之后的典籍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文化负载词由于气候环境,地理纬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等等因素的不同,各地区的人民相应地已经形成了他们自己独具风格的风俗习惯,于是,就会产生带有各地区特色的独具意义的词语。

那么,在语言的大系统中,若语言能够承载一定的特殊的文化信息,且其能够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则被称为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反映其特定的语言与文化特征。

总之。

文化负载词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文化负载词反映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其承载着特有的语言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输出的桥梁。

第二,他们蕴含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

第三,在其他的文化体系之中,其很难找到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对等的词汇来表达。

浅析《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浅析《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浅析《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者:王雪甲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7期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中含有许多能够反映儒家思想与哲理的文化负载词,只有正确地理解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含义,才能正确地翻译《论语》,从而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论语》;文化负载词;翻译一、引言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体现,对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对《论语》的翻译,不仅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因为《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对其翻译至关重要,所以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进行探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二、文化负载词的定义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及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能够真切地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因此,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进而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承载了深厚的民族特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一类词汇,它能给原语读者带来一种超越概念意义、约定俗成的联想。

在语言系统中,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出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及反映出人类的社会生活。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的表达,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这时,译者只有在准确、恰当地理解异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文化负载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要想将这些内涵意义准确有效地体现出来,就需要掌握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对其进行翻译,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以及增加儒学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世界的和谐发展。

从目的论角度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辜鸿铭和理雅格的译本为例

从目的论角度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辜鸿铭和理雅格的译本为例

l i f e ? ” , “ 仁”译为 “ a m o r a l l i f e ” ( 有 道 德 的 生 活) ,涵盖较为宽泛 ,易于西方读 者理解 和接受 。 ( 3 ) “ 君子 ” 、“ 小人 ”的翻译 。“ 君 子”和 “ 小 人”是 《 论语》 中一对重要概念 ,在书 中大量 出 现。君子指具有 良 好思想道德的人 , 《 学而》章中将 “ 君子”译为 “ a w i s e nd a g o o d/ n a n ” ,而 “ 小人 ” 被译为 “ a f o o l ” ,符合西方人 的思维习惯— s e 和f o o l 的对应有点类似于启蒙运动启迪蒙昧,反对 愚昧主义和其后工业革命倡导现代科学和智慧的精 神 ,这样就便于西方读着接受书中的一些观点。 ( 4 ) “ 孝” 、 “ 悌”的翻译 。孔子认为孝为仁 之根本 , 孝悌者不会犯上 ,也就不会作乱 ,因此孝 悌 与社会 的安 定有直接关 系 。 关于孝悌 , 《 沦语》 中是这么说的: “ 其为人 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
各异,但他们的译本都达到 了各 自的 目的,并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 了解东方文化的大门。 关键词 :论语 ;目的论 ;文化负栽词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5 4 0 9 ( 2 0 1 3 ) 0 7 - 0 1 8 2 - 0 2

在 翻 译 时 ,基 本 省 略 了这 些 人 名 ,而 用 “ a d i s o l —
p l i n e o f C o n f u c i u s ” ,“ a n o t h e r d i s c i p l i n e o f C o n f u c i u s ’ ’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温聚香尹鸿涛(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摘要:《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精准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文化生态自身平衡的需要,其英译面临着多维度的、全新的解读。

以其英译策略研究为出发点,对比分析和解读其经典英译,结合海外读者的需求、评价及其销售等情况的分析得出:文化负载词的多角度阐释有助于重建原作的风貌,其英译应加入适当的诠释和备注,译者需要考虑交际情景和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论语;文化负载词;跨文化传播0.引言二十世纪末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中华文 化开始向国际传播,我国也进入了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转型期。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提出,文化复兴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对外交流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决心。

”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软实力,也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在历史转型中“文化兴盛、文化繁荣”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人民网,2018)。

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兴盛与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态自身的平衡迫切需要中国典籍的英译。

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历史转型中“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众多典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记载了先贤孔子的言语行事,深受海内外的读者推崇。

近年来,在诸多项目的推动下,《论语》在海外的英译及出版成果显著,如何使其既“走出去”又能有效“走进去”已逐渐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焦点。

1.《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状任何语言均含有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它们具有浓厚的本民族色彩、文化特征和特殊内涵。

关联理论视角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第16卷第4期2016年8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Vol.16 N o.4Aug.2016[语言/文学/艺术研究]关联理论视角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邢颖慧(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关联理论对典籍翻译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典籍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中西文化的传递以及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对译者的极大挑战。

以《论语》为例,运用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译者可以更好地解释和还原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民情风俗。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关联翻译理论;《论语》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卜1084 (2016) 04-0087-05引言《论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典籍之一,它的翻译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翻译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会通以及融合的实践活动,译者不仅需要关注语言文字,更需要注意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深意。

叶论语〉〉中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它们是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沉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关键,但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语言的特殊性加大了译者的翻译难度。

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不仅需要掌握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还要思考以怎样的翻译方式以及参考怎样的翻译原则有效并且准确传达出这些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达到促进中国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联理论可以为《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一些明确可行的指导,因为“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迄今为止最强的解释力”[1]。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叶论语曳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的文化因素,将《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分别分为生态、语言、宗教、物质以及社会五大类,并结合关联理论对五类文化负载词进行个案研究。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
3、“文化语境”即“历史语境”的制约 观照儒学核心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大背景是理 解某些文化负载词词义的关键,比如对儒家“天”与 “命”的把握。儒学的思想主旨可概括为“修身、教人、 济世”,其最高理想是“平天下”[3](P150’。儒学产生于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 转型期。这时的周王朝分崩离析,周礼荡然无存。在 这种情况下,孔子要恢复周礼以匡天下的努力屡屡碰 壁。对此孔子不无感慨道:“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 将废也,命也。”他意识到了“道”的行与废是社会发展 的规律,然而他却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 神,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孟淑嫒,“孔子的 ‘天命’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或社会及其客观必然 性、规律性;一是自然或社会中的偶然性,这两层含义 在孔子那里都没有任何神秘可言,人们完全可以认识 和把握它,并主宰自己的命运。”[4]《论语·颜渊篇第 十二》中有例为证:“司马牛忧日:‘人皆有兄弟,我独 亡。’子夏日:‘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 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 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的意思是说,只要你按君子 之道行事,把自己塑造成君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你还 用担心没有兄弟吗?子夏如此说的依据便是“死生有 命,富贵在天”。只要自己努力,人的“天”、“命”都是 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由命运之神来控制。这也 即是儒学中的“天命观”。《论语·述而篇第七》中有 “子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说明了这 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一提到“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便会理解为“听天由命、无可奈何”之意,这是完全 背离了儒家“天命观”本意的。 (二)互文性参照
在翻译方法上,理译的最大不足在于注释过多, 译文冗长、不精炼。注释过多容易干扰、打断读者的 思路,造成行文的不通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莫过 于其试图将源文本中的各种意义都翻译出来,但却违 反了译文须“达”的原则。根据纽马克的观点,“译者 应该根据原文文本的意图和译者本人的翻译目的选 择优先翻译的意义变体。”[7](兀52¨‘解释,意义必须在 译文中自明,而非仰仗一连串的注释。”[8](P53’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论语》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比较——以理雅各、辜鸿铭和金安平的英译本为例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论语》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比较——以理雅各、辜鸿铭和金安平的英译本为例

142《名家名作》·翻译一、 引言《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囊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同时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16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和华人译者纷纷尝试翻译中国典籍,这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1]物质文化负载词标志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法。

鉴于此,本文将关联翻译理论运用于《论语》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比较研究中,以理雅各、辜鸿铭、金安平的三个《论语》英译本为例,旨在为更多的翻译爱好者英译典籍提供借鉴。

二、关联翻译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

“关联理论认为,必须要结合原语文本/话语和语境假设,找出其中蕴涵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进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2]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Gutt出版了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他将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获得最佳关联,从而再现原文的交际功能。

”[3]在翻译过程中,“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和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

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效果越强” [4]。

因此,为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译者须尽量做到让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准确理解原文,并准确传达原作意图;译者还需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使读者能根据译文信息轻松地读懂译文,从而了解原作思想。

三、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比较“文化负载词指在一定语言背景下承载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这些词汇反映特定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起来、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从跨文化角度看《论语》英译中的“君子”与“Gentleman”

从跨文化角度看《论语》英译中的“君子”与“Gentleman”

从跨文化角度看《论语》英译中的“君子”与“Gentleman”作者:孔慧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11期摘要: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君子”作为中华文化负载词内涵丰富,有别于英国传统文化中的“gentleman”。

文章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君子”与“gentleman”的异同,在翻译中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关键词:君子;gentleman;异化翻译策略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文化影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而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实现语言的转换以及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翻译以传播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经典历经两千余年,词义的变化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了困难,也为翻译设置了障碍。

在跨文化翻译中,应准确把握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促进文化交流,实现真正意义的文化传播。

一、《论语》中“君子”的英译《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含有大量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名词,如“仁”、“义”、“君子”、“小人”等,其中“君子”共出现一百零七次。

目前,《论语》英译本已有近40部,对“君子”一词有多种翻译。

众多译者塑造出不同的“君子”形象,译文呈现多元形态。

有的译者根据“君子”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不同的词汇进行阐释:比如清末学者辜鸿铭,对“君子”一词用了十多种译法,传教士李雅各、苏慧廉,中国学者老安以及在近几年刚刚出版全译本的吴国珍先生[1]都对“君子”采用了多种译法。

也有多数译者用英语中的一个对应词来代替“君子”,比如英国汉学家韦利、美国诗人庞德、国内学者刘殿爵,以及对《论语》进行编译的李天辰和丁往道教授都用的“gentleman”来翻译“君子”。

译者由于受到所处时代民族文化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视点和审美观念,因而对“君子”的不同翻译,实则是对君子文化进行的不同阐释,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解读。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3、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局限性和挑战
然而,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一方 面,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有可能难以在目标语中找到与原文完全对应的功能 对等词汇或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过分追求功能对等可能导致译文的流畅性和可 读性降低。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通过对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 中具有极高的适用性。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挑战。为了进一 步提高译文的质量,译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力求在语义、语用 和语篇方面实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和效果。
谢谢观看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具有极高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地 位和作用
1、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的语义、语用和语篇功能与原文的对等,为翻译实践 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在《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功能对等理论能够 帮助译者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寓意,从而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这些元素。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论语》 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01 引言
目录
0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 略
03 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
04 结论
05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经典之作,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精髓。然而,由于其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次 演示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 期为相关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结论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功能对等理论在其他翻译领域的应用,为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论语》英译文化词翻译探析——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版本为例

《论语》英译文化词翻译探析——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版本为例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2020年第8期(总第200期)No. & 2020General.No.200《论语》英译文化词翻译探析——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版本为例尹志洁a,高战荣“(黑龙江大学a.西语学院;b.应用外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巨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源泉。

选取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在翻译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论语》中文化负载词入手分析,指出文化典籍的 翻译是一个综合、多方考量的问题,要把译文和译本看作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分为二地看待。

针对具体问题 进行分析,对于文化词语的翻译应釆取异化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同时,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得出对于儒学及《论语》传播的受众不同,可以釆取多个不同译本供各类儒学爱好者参考。

关键词:《论语》;儒家思想;辜鸿铭;理雅各;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20)08-0108-05《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主要思想言行 的儒家经典巨著,其中蕴含的纵横搏阖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炎黄子孙,这部集中华思想之大成的伟大著作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汇集了东方哲学不朽的精神特质,体现了任由时代变迁唯我不变的文化精髓。

因此,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翻译《论语》的热潮,尤其近年来各种学术会议的召开 使得更多中西方学者想从这部古老的典籍中汲取孔子智慧.探寻中国智慧。

中国从“闭关锁国”走向“拥抱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着西方强势话语下的身份探寻与定位、重 塑与建构、更新与传承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一直以 来以和为贵,我们的文化输出也定不会像西方那样霸凌,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优于、凌驾于他国文化 之上。

我们欢迎外国朋友学习、了解、借鉴中国文 化,汲取孔子智慧、中国智慧、希望更多的西方学者看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文化积淀。

浅析英汉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浅析英汉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收稿日期:2008-04-28作者简介:刘晓蕾(1983-),女,吉林长春人,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研究生。

浅析英汉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刘晓蕾(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00083)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对等形式,采用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在需要的时候适当补充说明等灵活方式来处理、淡化文化差异,以力求达到文化传真,增强翻译工作的文化融合功能。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英语;汉语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08)04-0063-03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镜子。

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后者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

因此,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洞察该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在翻译中仔细寻找两种文化中对应的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

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概念等值角度研究英汉语间的翻译。

(一)英汉语中都有鲜明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词语。

它们中不乏语义,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完全相同的对等形式。

例如:太阳sun (光明的源泉)、春天spring (生命的象征)、玫瑰rose (代表爱情)、金子gold (财富的象征)、彩虹rainbow (意味着愉快和美好);再如,汉语中有“坏蛋”,英语中有惊人的巧合“bad egg ”。

英汉语中还有很多谚语和熟语形象、意义相同,可以考虑用对等的格式翻译。

英汉民族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空间,然而面对的客观现实却有共性,在某些表达方式上不谋而合。

英汉二种语言中共有的比喻,一般可以套用二种语言对应的表达方式。

这时只要情景一致,文体风格相当,上下文意义上协调即可。

如:汉语中形容黑说“向煤一样黑”,说狡猾常用“像狐狸一样狡猾”,英语的表达和汉语完全一样:as black as coal ;as cunning as a fox.再如:晴天霹雳(a bolt f rom t he blue ),毛发倒竖(ones hair stand on end ),千钧一发(hang by a hair )等,在翻译中只要复制它们的形象即可达到沟通的目的。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1)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1)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潘帅英(喀什师范学院外国语系讲师新疆喀什844007)摘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

本文试以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及文化与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文化翻译这一概念。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文化负载词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Vocabul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Pan Shuaiying(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lecturer, Kashgar, Xinjiang, 844007)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 during which the meaning carried by one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onvert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universa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made the translation possible, but the individua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brought obstacles to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ries out to mak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vocabulari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that 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culture from the three interrelationship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and translation.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论语》名句英译对比研究

《论语》名句英译对比研究

2020年第34期(总第880期)丈敖冬‘科《论语》名句英译对比研究何金妮胡兴莉(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衢州324000)摘要:在《论语》经典英译版本和今译本名句中,称谓语、核心概念词和文化词的英译备受关注,却不一而同,有些可能会导致误解。

本文主要对这些英译版本进行深度对比分析,研究异同,分析翻译方法与策略,发现更合适的译法。

关键词:论语名句称谓语核心概念词文化词英译《论语》被誉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论语》已经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其中英译版本就有60多种,其哲学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地一代代人。

但是,在《论语》众多翻译版本中,就称谓语、核心概念词和文化词的翻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些名句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推动《论语》译介工作的开展。

论语的译介工作从纵向来看,已经跨越了五个世纪,历时30冷年。

一般认为,《论语》的译版本为1687年比利时汉学家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等人翻译的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辜鸿铭是《论语》英译的中国第一人。

本文的名句对比经典译本和今译本,经典译本主要关注理雅各、辜鸿铭和的英译本,今译本要关注许渊冲的《论语:汉英对照》、吴国珍的《〈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译本。

一、称谓的英译称谓的翻译,对译者而言,涉及对原文的具体理解与翻译,对译介目标语者言,影响对《论语》其“孔子”其人的认识与评价。

《论语》了的言行与思想,《论语》中的人有孔子、孔子的弟子和一些帝王将相。

1.“孔子”的称谓翻译。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论语》一书中的称多被译为“子(Chee)”"夫子(Hoo-chee)”"仲尼(Zhong-ni、)”,译为sage、Saint、The Master^Philosopher Confucius o Confucius来源于夫子(Hoo-chee)一称,人在此之前冠其父姓"孑L”(Khoong),因此形成了Con-fu-cius(Marshman J.)。

《论语》英俄译本中核心概念文化负载词“义”的翻译对比研究

《论语》英俄译本中核心概念文化负载词“义”的翻译对比研究

中国俄语教学PyccKHii ”3bIK B KUTAE2019年7月第38卷第3期Hionb 2019 e T.38 No 3沏译OH 拜《论语》英俄译本中核心概念文化负载词“义”的翻译对比研究**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山东农业大学韩悦提要:《论语》是我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一,其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精准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有助于儒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

“义”字是“仁”和“礼”的基础构念,在《论语》 的核心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贯穿整个思想体系。

在外译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影响以及翻译中的空缺和不对等现象,“义”字出现了多种翻译形式。

本文通过对比影响较大的英俄译本中“义”字的翻译,分析不同语境 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异同,旨在探寻更恰当的翻译方式,探寻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视阈下向接受端传播儒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义”、《论语》、文化负载词、英俄译本[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论语》蕴含丰富的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思想。

儒家经典外译使得儒家思想在 海外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论语》围绕“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要旨展开,其中“仁”和“礼”涉及伦理 道德范畴和社会政治范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而“义”是其他“本体之德”的基础(臧宏2018: 19-28),与“君子” “德” “学”“知”等概念紧密相连。

因 此,作为儒家文化内涵丰富的负载词“义”,在外译过 程中的用词及其含义注释对传播儒家文化意义深远。

本文选取了流传广泛、认可度较高的《论语》英俄译本,立足我国传统文化,以《论语》中“义”字内涵为载 体,对比分析译本中的翻译现象,旨在探寻外译过程[文章编号]1002-5510 (2019 ) 03-0077-11中我国传统文化更为恰当的表达方式,以期对当代儒家思想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王志勤、谢天振2013: 21—27)提供一定的借鉴。

归化异化视角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归化异化视角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归化异化视角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而绚烂,中华民族的文学经典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也为许多国家所喜爱。

近代以来,我们意识到把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的重要性,其中,《论语》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不同的译者在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异化和归化是文化翻译研究和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策略。

本文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对《论语》的不同英译本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结论是归化和异化各有利弊,但对于文化负载词来说,异化是一种较好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归化;异化;《论语》;文化负载词一、归化与异化在对两种有区别的文化进行翻译时,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

学者韦努蒂认为,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简单来说,归化减少译语的外来性而异化则保持译语的外来性[[1]]。

二、《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论语》英译实质上与跨文化研究有关,因为《论语》中包含了大量独特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如“道、德、仁、义、礼、志、仁、勇、和、忠、权、孝、学子、侯、伯、子、官僚、学者、君子”等常见用词贯穿全文。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文本借助特定文化存在,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单位,文化能够直接的体现出自然,也是一种重要的词汇。

部分词汇减少了语言使用的习俗,能够称之为文化负载词。

《论语》在中华民族中属于非常经典的作品,拥有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负载词,因此对于研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非常适合且大有裨益[[2]]。

2.1、《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庞德的《论语》译文有明显的归化倾向,表达的是他悟出的儒家思想,从而让西方接受儒家思想,所以他的译文体现了较强的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

比如庞德把“八佾舞於庭”中的“舞蹈”译为“ballet”芭蕾;“诚哉是言也”中的“诚”译为“precise”精确;“忠”译为“get to the middle of the mind”进入心中[[3]]。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深度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孕育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这些词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

然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准确地将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成英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旨在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传递的效率。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二是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成语、习语、俚语等;三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这些特点使得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1. 直接翻译策略直接翻译策略是指将汉语文化负载词直接翻译成英语对应词。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英语中也有相应表达的文化负载词。

例如,“和谐”(harmony)、“儒家”(Confucianism)等。

这种翻译方法能够直接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更好地理解。

2.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根据原文的含义,用英语表达出相似的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词汇的文化负载词。

例如,“望子成龙”(expecting the child to become a dragon)等。

通过意译,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3. 音译加注策略音译加注策略是指将汉语文化负载词音译为英语,同时附加解释或注释。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或历史背景的词汇。

例如,“功夫”(Kung Fu)等。

通过音译加注,可以保留原文的语音特点,同时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四、实例分析以“四大发明”(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为例,这四个词汇在英语中都有对应的表达,但在翻译时需要加上“of ancient China”等修饰语,以明确其来源和文化背景。

文化自信背景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以辜鸿铭译本为例

文化自信背景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以辜鸿铭译本为例

文化自信背景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以辜鸿铭译本为例作者:陶书贞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4期文/陶书贞【摘要】在我国文化自信心不断提升的今天,《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能一味地追求意译而规避音译和直译,提倡归化法而忽略异化法。

适当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如音译的方法,采取直译加注解相结合的方式,适度保留源语文本的“陌生性”,才能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负载词;《论语》;翻译策略【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enhancing of Chinese cultural-confidence,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cannot merely focus on free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while avoiding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e proper use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can keep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us let the world experience it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spects.【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e-loaded words; Lunyu; translation strategies【作者简介】陶书贞,曲阜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测试、翻译。

一、文化自信的理念早在1997年,费孝通先生就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中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念。

他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于该国家或民族中的个体,都应该清晰地了解自身文化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内容和特点,并能够自觉地去发扬和传承这一文化。

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盛巾瑶 沈阳师范大学摘 要:文化负载词是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或习语,直接反应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活动方式,是一个民族特有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有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在翻译方式,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对翻译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本文以《论语》为例,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使译者可以更好地解释其中承载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关联翻译理论;《论语》作者简介:盛巾瑶(1994-),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74-01一、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们借助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保存人类文明成果,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成了文化负载词。

不同的民族文化通过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表现出来。

因此译者在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就要求译者能够忠实地传达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和文化特色,又要考虑到它国文化以及读者的理解接受能力因素等。

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正因为如此,译者对于文化负载词对文化交流及读者对《论语》的解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Grice的会话理论,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

《论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论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论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语言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的词汇,其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英语翻译中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仁”,“义”,“礼”,“智”,“忠”,“孝”等词汇,这些词汇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理念。

在英语翻译中,如何准确地表达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其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在翻译《论语》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英语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准确传达原著的文化内涵。

此外,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还需要考虑到翻译的风格和口语化程度。

在翻译《论语》时,译者需要权衡保留原著的古典风格
和让英语读者易于理解的现代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论语》
的思想和哲学。

总之,翻译《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需要译者在语言、文化和哲学等多个领域有深厚的功底和丰富
的经验。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播《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论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摘要:《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不仅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全世界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语》虽是语录体,却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因此,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论语》英译的一大难关。

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尽量保持译名一致而不破坏原意的贯穿统一。

关键词:《论语》;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97-0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式非常紧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语言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不同民族的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也不同。

“every text depends on a certain culture for its existence, while different cultures are embodied with different routines of producing and accepting texts(shuttleworth &cowie, 1997:35).”因此,翻译就是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化的象征转化成另一种文化的象征。

显然,在这种语言的转化中,就必然涉及到文化差异的处理问题。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好这种差异问题,便成了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

“文化负载词是指原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

”(包惠南,2004:10)“文化负载词的形成与使用都与特定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他们是特定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象。

”(曹建辉,2008)在《论语》中,“仁”、“礼”、“君子”、“小人”等关键词,蕴涵了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在英语中并不能找到与它们一一相对的单词,因此,我们将这些关键词成为《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

又由于这些词在全书中频繁出现,贯穿始终,这就加大了翻译的难度,所以正确地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对于译文是否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下面,本文将对《论语》不同版本中“仁”、“礼”、“君子”、“小人”的翻译进行分析。

“仁”在《论语》中出现100多次。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简单的一个“仁”字透露出孔子想要培养人的道德精神,蕴涵了深刻的文化哲学意义。

由于含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仁”的翻译便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许多西方译者认为,在英语中没有与“仁”准确相对的词。

不同的译者根据他们自己对“仁”的不同理解,作出了他们自己的翻译:“goodness”、“kindness”、“generosity”、“humanity”、“charity”等,但是从整体来看,这样的翻译较之原文过于零散,且不够连贯,不利于译文读者理解这一核心概念。

理雅各把“仁”译为“true virtue,benevolent actions,virtuous manners,beneficence,perfect virtue”等,其中,尤以“virtue,true virtue或perfect virtue”居多。

不过,刘重德认为理雅各这样的译法并不准确。

他认为用“virtue”译“德”比译为“仁”更合适,而“仁”是比“德”更高的理论范畴。

韦利通篇把“仁”译为“goodness”或“god”。

这种译法虽然达到了全文的贯穿统一,但是却扩大了“仁”在《论语》中的含义,“仁”的核心是指人与人相互亲爱,而并非单纯地做个好人。

而辜鸿铭则认为将“仁”译为“humanity”最为合适,因为这两个词都含有“人道”的意思。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在辜鸿铭的《论语》译本中,“仁”被译为“moral life”或是“moral character”,而“humanity”从未出在文中现。

这样,辜氏的翻译也扩大了“仁”的本来意义。

在林语堂的译本中,“仁”通常被译为“true manhood”或“a true man ”。

这种译法虽然指出了“仁”的本质——“人道”,但是却有一定的程度的自我创造。

总的说来,辜鸿铭曾经提出的“humanity”,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隐含意义来讲,都是“仁”在英语中的最佳对应词。

“礼”在《论语》中出现70多次。

在古代中国,“礼”是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理雅各将“礼”译为“propriety,the rules of priority,regulations,ceremonies”等。

他承认,“礼”是很难准确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

不过,“propriety,the rules of priority”的译法还是得不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

因为,“propriety,the rules of priority”不仅充分包含了各种外在的、具体的规章制度,也说明了它内在的公正、正直之意。

韦利通篇将“礼”译为“ritual”。

根据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对“ritual”的解释:“a series of actions that are always carried out in the same way, especially as part of a religious ceremony;something that is done regularly and always in the same way”,将“礼”译为“ritual”大大缩小了该次的内涵,只是成了一种仪文仪式。

所以,韦利的译法是不可取的。

辜鸿铭认为应当将“礼”译为“art”。

这种译法看上去颇为奇怪。

根据辜鸿铭对“礼”的理解——“严格的人文原则”,他认为他的译法是非常合适的。

但是辜鸿铭的这种非常规译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因为这样的译法不仅显得牵强附会,而且使读者极易受对“art”常规理解的误导。

林语堂用阐释的方法翻译了“礼”,将之译为“the principle of social order”或“rationalized social order”。

因为林语堂认为“礼”的含义太过丰富,没有一个英语单词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它的深刻含义,所以他就采用阐释的方法将之译出。

不过这种译法只强调了“礼”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含义,而忽略它在人伦方面的微妙所指。

在《论语》中,“君子”共出现100多次,“小人”出现20多次。

孔子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更好地阐释“君子”所具有的品质。

“君子”一词有多重含义,但是在儒家思想里,“君子”一词具有德性上的意义,且有一定之人格内涵,但又非一般知识分子所能企合,因此,“君子”仍指在人格品性上较完美之人。

而“小人”则是儒家思想定义“君子”的反义词。

所以,“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阅读和理解《论语》的关键。

对“君子”、“小人”,理雅各有多种译法,如“君子”可为“the superior man,the virtuous man,scholar,the men of complete virtue等”,“小人”则译为“the mean man,the small man等”。

但大多数情况下,理雅各采用的是“the superior man”和“the mean man”。

理雅各用“the superior man”来翻译“君子”一词,意图在于指出他们在道德修养上优于一般人。

但是,在英语中,当superior作定语时,它是一个贬义词,用来讽刺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具有优越感的人。

因此,这就歪曲了儒家思想中“君子”的意义。

韦利和林语堂大多数都采用“gentleman”来翻译“君子”,林氏有时候也使用“superior man”,而对于“小人”的英译,韦利采用的是“the small man”而林语堂则采用的是“the inferior man”。

但是,用“gentleman”翻译“君子”,容易使人想到英国男人的幽默感和在女士面前的骑士风度,而孔子的“君子”主要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德的人,所以,这两者的深层含义还是有所不同的。

而韦氏使用的“the small man”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外形上的“小人”,稍加揣摩后才能感受到“心胸狭窄”的“小人”形象;林氏“the inferior man”会给读者造成“君子”与“小人”两者地位的差距、整体的对立,这跟《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含义并不合适。

辜鸿铭将“君子”译为“a wise man”,但更多的是使用“a wise and good man”。

显而易见,辜鸿铭是采用解释的方法来翻译孔子这一核心思想,以使西方读者能更好的理解。

相应地,辜氏就将“小人”就译成了“a fool man”。

总之,《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以上所举例子充分说明了《论语》中文化负载词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和英译文化负载词的复杂性。

这也就成为了译者在翻译中时常遇到的难题,对于译者来说,要在译入语环境中找到与原文意义相等的对应词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通过分析“仁”、“礼”、“君子”、“小人”四词不同的英译,证明了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对《论语》的不同理解,采用了不同的译法。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指出孰对孰错,而是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采用最靠近原文含义的译法。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些注释或增词的方法,以减少西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1]arthur waley. the analect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3]曹建辉.《红楼梦》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上下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james legge. four books[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6]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shuttleworth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 manchester,uk:st jerome pub, 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