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有关的人和事---气者理这依也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格言蕴含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格言蕴含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分类讲解一、哲学基本常识1. 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 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5. 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代朴素唯物。

6. 神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物是观念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

7.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唯心。

二、唯物论1. 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4.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8.9.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0. 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1.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高考成语古诗词哲理作文素材兼哲学原理学习

高考成语古诗词哲理作文素材兼哲学原理学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唯物主义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物质确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望梅止渴;心灵手巧。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一念之差——意识的反作用,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的学问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6、先入为主。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学问结构的影响。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8、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9、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确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的主观意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1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有志者,事竟成。

满招损,谦受益。

人定胜天。

事在人为。

心灵手巧。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人们视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唯心主义画饼充饥;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相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相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需以站在正确立场视察事物。

按图索骥:违反一切从实际动身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确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照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随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动身。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主观确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哲学唯物论试题

哲学唯物论试题

(选择一个最佳选项,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共24小题,每小题2分,计48分)2.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D.是否信仰宗教。

信教的是唯心的,不信教的是唯物的3.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

下列说法与其观点相一致的是(C)①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产物②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③原子是宇宙之砖④气者,理之依也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5.“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

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句话(B)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C.承认客观事物是不可知的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6.随着能源供应的日益紧张和环境的恶化,人们的节油意识增强,通过燃油税改革来达到节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说明(A)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③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①③B.③④ C.②④ D.①④7.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汽以及水冰。

这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这说明(B)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8.“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

“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D)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朱熹则认为,“理生万物”。

哲学常识中的成语典故归类

哲学常识中的成语典故归类

哲学常识中的成语典故归类的成语典故归类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理者,气之依也

理者,气之依也

认识型的题目,一般从 “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办”三个层面作答
参考答案
是什么
①“大师”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 为什么 “命中注定”,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 是什么 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念 为什么 可以决定一切,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 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是什么 ②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 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怎 么 ③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总结归纳点评:比较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吾心即宇宙宇 宙即吾心” ③王阳明“心外无物” 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 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 生万物” ②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 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③孔子“生死由命,富贵 在天”
物质第一 性,意识 第二性 意识第一 性,物质 第二性
谁决定谁 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 物质
物质决 定意识 意识决 定物质
是否承认 物质是 世界的 本原
唯心主义
意识
教材p12第一段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1: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哪些属于唯心 主义?并说明理由
①“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尚书●洪范》) 唯物主义: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①②③ ③“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王夫之) ④⑤ ④“原子是世界本质,宇宙由永恒不变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 伽森狄) ⑥⑦ ⑤“宇宙中的事物都是机器,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 都是身躯上各种“机器”机械作用的结果,而观念、动机则是 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 ”(霍尔巴特) 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 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唯心主义: 一般过程”(马克思) ⑧“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王阳明) ⑧⑨ ⑨“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 ⑩⑾ ⑩“上帝造人”(《圣经》) ⑾ “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

政治哲学选择题

政治哲学选择题

期中复习选择题D1、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

”这告诉我们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一切哲学都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给具体科学研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C2、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C3、下列选项按照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原子是万物的本原③水是万物的始基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④ B.①→③→④C.③→②→④ D. ②→③→④B4、《清明上河图》上几乎不见马和羊这两种常见动物。

究其原因是马和羊牵扯到北宋的军事秘密。

为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宋朝廷加紧对马和羊等战略物资的控制。

这说明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5、2013年12月,南京创客成功研发“意念控制飞行器”,当人们戴上脑电波传感器,集中注意力想象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脑电波增强,飞行器就开始缓缓升空。

这说明A.意识在一定环境下能够决定物质B.意识有时候具有直接现实性C.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作用D.意识能调节控制人体生理活动B6、2013年5月21日,三亚海棠湾海域一搁浅的海豚,因市民救护不当呛水致其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市民的做法①否认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②忽略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③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④没有做到主客观具体统一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C7、下列观点中属于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是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③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D8、物体的温度实际上是由于组成物体的原子不断运动、互相碰撞产生的。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语表现的哲学道理第一部分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是人脑対客观事物的反应。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主观的 , 能动的。

3.气者 , 理之所依也;形存则神存 , 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 , 阴阳接而变化起。

”: 古代朴实唯物主义看法。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看法的会合、望梅止渴、自欺欺人 : 主观唯物主义看法。

5.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6.按图索骥、郑人买履 : 违反全部从实质出发的主观主义看法 , 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不依规矩 , 不行方圆 :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尊敬客观规律。

8、审时度势 : 主观能动性与尊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联合起来。

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庖丁解牛, 应付自如;拔苗滋长:规律拥有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做事。

10、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建条件也要上;量力而为,全力而为: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敬客观规律的一致。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遇到主观要素限制。

12、“全部看法都来自经验, 都是现实的反应” 、“全部宗教都可是是支人们平时活的外面力在人们脑筋中的匀想的反应”: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

13、树欲静而风不只: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4.“桑条无叶土生烟 , 管管迎水前。

朱几耽歌舞 , 犹恐春阴咽管弦” :人客事物的能否正确遇到主要素的制。

15、刻舟求剑 : 把有时当必然,把象当律。

16、刻舟求 : 走开运物形而上学点。

17、种瓜得瓜 , 种豆得豆 : 物运有其客律;内因是事物化展的律18、量力而为 , 全力而 : 既要尊敬客律 , 又要充足主能性。

19、“月有阴睛缺 , 人有悲离合,此事古全” :自然界和人社会都是有律的。

生活与哲学模块测试卷(一)

生活与哲学模块测试卷(一)

2016届《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

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

这是因为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其相对独立性2、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这一论断旨在强调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3、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D.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4、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A.是错误的,因为它用哲学取代了具体科学B.是正确的,因为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意义C.是错误的,因为哲学就是具体科学 D.是正确的,因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5、一位学者说,艺术如果还要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它就必须走向哲学,但不是变成哲学;就像哲学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就要走向艺术,但不是变成艺术。

这说明①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有区别的②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③哲学需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④哲学和具体科学最终走向完全一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9、“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诗句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诗句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诗句哲学原理归纳一、物质与意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唯物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得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就是被感知;物就是观念得集合。

违背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唯心主义观点。

5.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得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得错误。

6.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7、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得客观性。

8.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对同一事物得认识有差别。

二、实践与认识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2.实践就是知识得母亲,知识就是生活得灯塔。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三、运动变化与发展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

事物运动就是永恒得,无条件得。

2、树欲静而风不止。

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得运动变化与发展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3.户枢不蠢,流水不腐。

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1.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对客观事物得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得制约。

2.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就是客观得。

3.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名言与哲学原理(马哲)

名言与哲学原理(马哲)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3、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范缜)5、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6、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王充)7、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原子是“宇宙之砖”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主观唯心主义10、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11、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

(贝克莱)12、“拍脑袋决策”13、疑邻偷斧14、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属于客观唯心主义1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子夏)16、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已有此理。

(朱熹)17、“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18、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辩证唯物主义1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2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主客观唯心主义经常考,而且是结合名言考,很容易搞错,这里谈一个窍门:凡是词语里有“我”、“心”的全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它的比如上帝、天、观念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自大”,除我和我心外,其它都是假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则是“我”、“心”外的一些事物是老大,比如上帝,比如天、理念、绝对观念、道。

看完上面总结,思考下面的话(注意理性和理念的差别)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我)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经验就是指我的经验)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气者理之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王夫之从爱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立场,探讨明王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不切实际的异端邪说的流行,造成社会的堕落,国家的衰败。

而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正学”,在社会上却“信从者寡”。

(《张子正蒙注·序论》,以下简称《正蒙注》)由此王夫之特别推崇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说他自己一生都是为了阐扬“张横渠之正学”(《薑文集》自题《墓铭》卷二),“使张子之学晓然大明”(《正蒙注·序论》),以便启蒙人们,反对唯心主义邪说。

王夫之不但继承了张载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还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宋明以来,哲学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气”、“理”与“心”何者是根本的问题。

程颐、程颢、朱熹宣扬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是第一性的;陆九渊、王阳明鼓吹主观唯心主义,断言心是第一性的。

张载坚持唯物主义,肯定气是第一性的。

张载以“虚空即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批判老庄哲学、佛教、玄学的唯心主义斗争中,恢复了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但张载以气来概括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却未能有力地批判关于世界统一于“理”的唯心主义观点。

王夫之对气作了新的论证,克服了张载学说中的缺点。

王夫之首先明确指出作为物质性的气是普遍存在的,“天人之蕴,一气而已”(《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下简称《大全说》),自然界和人类的实际内容只是气,气是世界的唯一实体,“气方是二仪之实”,(同上)“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正蒙注》卷一)为了进一步说明气作为物质的实在性,王夫之以物质不灭思想,来论证气的永恒性。

他指出,一车柴,一燃烧就完了,但是产生了火焰,烟和灰,那原来属木的仍归于木,属水的仍归于水,属土的仍归于土,这些只不过人们看不见罢了。

作饭时,有许多水蒸气升起,一定有它的归宿,假若盖紧盖子,就会凝结而不散。

汞遇到火就升华了,好象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其实终究要归于地。

有形的东西都不会消灭,无形的物体更是不会消灭了(《正蒙注》卷一)。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含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含答案

课时作业哲学的基本问题1.恩格斯指出:“全部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论断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和同一性的问题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④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问题A.②④B.①②C.①③D.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在回顾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不难作出选择。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据此回答 2、3题。

2.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对________的回答。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解析:C “形”“存在”“物”即指存在,“神”“观念”即指思维,故C项正确。

3.从哲学上看,这两种观点( )A.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B.都认为存在决定思维C.都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D.前者肯定了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答案:D4.“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这种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C.怀疑论 D.不可知论解析:B 该观点承认人能够认识世界,故答案选B项。

5.下列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掩耳盗铃 B.望梅止渴C.画饼充饥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析:D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A、B、C三项实质上都坚持了唯心主义,即思维决定存在,因此均没有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有D项符合题意。

6.漫画《工作汇报》中那位“专家”的错误实质是( )A.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B.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C.没有正确处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D.没有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解析:B 这位专家“汇报工作”不从客观情况出发,任何事情都是用“喜”字来概括,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故选B项。

常见古语、成语及名言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常见古语、成语及名言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关原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相关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画饼充饥——相关原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相关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揠苗助长——相关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巧妇难为无米之催——相关原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相关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相关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关原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相关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11.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以相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2.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居安思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3.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相关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相关原理:抓主要矛盾。

15.形存则神存,开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相关原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6.刻舟求剑——相关原理: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7.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关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俗语诗句的哲学原理

俗语诗句的哲学原理

俗语诗句的哲学原理*“()”为补充内容或可表达的另一重哲学原理*加红字体表示错误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切勿混淆一、哲学基本内容(一)唯物主义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唯物主义2、气者,理之依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二)唯心主义*客观唯心:1、理生万物。

理主动静。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2、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主观唯心:1、存在就是被感知。

2、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叔本华)3、心之发动而为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4、万物皆备于我(孟子)5、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6、物理不外于吾心。

7、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三)物质意识关系1、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

2、下学而上达。

二、唯物论(一)自然界物质性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知辽远也辍广。

自然界客观性(二)运动静止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客观规律)2、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唯心主义运动观3、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动静结合4、遥看瀑布挂前川。

动静结合5、万物恒变。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和诡辩论)6、飞矢不动。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7、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运动8、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运动9、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

运动10、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运动1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运动1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运动1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三)规律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客观性2、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普遍性3、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普遍性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部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精简版(超实用)

部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精简版(超实用)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方法论归纳提纲一、关于哲学流派(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微粒说: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三)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四)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中外的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盘古开天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辩证唯物论有关原理、方法论:(唯物论)(一)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

认识、利用尊重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唯物论”三大常用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 (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 验的关系
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 花明,眼闭则花寂”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 阳接而变化起
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意识之外无物,属唯心主 义
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 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2.河南商报2010年12月1日A12版刊登了《咱看到的地动仪 都是“现代货”》一文,指出真正的张衡地动仪1 700年前已 失传,如今我们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只是后人复原的模型。 目前,河南博物院正在和中国地震局洽谈张衡地动仪复原
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在《论语》词句的诵读声中,2010年9月27日,中国(曲阜)国 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幕,以纪念这位中国先贤诞 辰2 561年。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D
6.“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 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 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用好哲学社会科学
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与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 作用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是因为, 哲学社会科学 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 C ②与自然科学有相同的研究对 (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格言名句成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格言名句成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格言名句成语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 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 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主观唯心主义7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

11.不依规矩 不成方圆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 累死劈柴人 拔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4.目无全牛 庖丁解牛 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 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灯不拨不亮 理不辨不明 联系的观点19雨露滋润禾苗壮 万物生长靠太阳 鱼儿离不开水 瓜儿离不开秧 瑞雪兆丰年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走不以手 缚手不能集疾 飞不以尾 屈尾不能远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唇亡齿寒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分类讲解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分类讲解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分类讲解一、哲学基本常识1.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5.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代朴素唯物。

6.神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物是观念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

7.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唯心。

二、唯物论1.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8.9.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0.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1.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2.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治:诗词典故蕴含哲理选择题(有答案)

政治:诗词典故蕴含哲理选择题(有答案)

.下列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包含相同哲理地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下列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所体现地哲理相一致地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理生万物.心外无物.气者,理之依也、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地人必须具备一些基本人文素质.下列能体现基本人文素质地有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②人皆可以为尧舜③厚德载物,自强不息④君子一言,驷马难追.①③④ .②③④ .①②③ .①②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地这句名言体现地民族精神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予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对人地影响是潜移默化地.文化活动使人高雅.文化能够促进人地全面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前贤”地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地启示是:.亲自实践是创新地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创新地主力军.创新是继承与发展地统一.科技是创新地重要工具、年月日,温家宝总理吟诵了自己创作地俳句“常忆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岁,明年春更好”送给到访地福田康夫首相,表达了中日领导人和中日人民对中日关系地美好期盼.下列名句与该俳句蕴涵相同哲理地是.试玉要烧三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这一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今朝踏浪书海豪情盛,来年题名金榜笑颜开,这是一位老师送给高三学子地一副对联.该对联地哲学寓意是.知识是进步地阶梯,间接经验地获得比直接经验更重要.人生价值地实现,需积累更多地主观因素.对真理地求索无止境,人们可以突破客观条件和规律地限制.感性认识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人们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地本质和规律、下列句子中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蕴涵地哲理相一致地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将欲夺之,必先予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谭,雁去而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地是.心态可以决定一切.意识是客观存在地反映.事物是不可认识地.物质运动是有规律地、在中国格言地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地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顽强地优良品格.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注重团结、呼唤统一地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含地哲学道理相一致地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小事其实不小,细微之处可积德.”下列与此反映地哲理相似地是.一叶知秋.管中窥豹.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地文件及领导人地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即将成为中华文化地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当代中国人地价值观念和中国地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人地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是最优秀地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地主流思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唐代柳宗元在(敌戒)诗中写道:“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其蕴涵地哲学道理是.好事和坏事地区分往往没有实际意义.好事和坏事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地.好事和坏事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地本质地区别.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地、清理了野蛮地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地清波;扫除了愚昧地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地花朵.可见、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民族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地文化产品、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地文化、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地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地是.邯郸学步.唇亡齿寒.吐故纳新.因地制宜、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告诉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量变是质变地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地必然结果.要掌握系统优化地方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说:“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据此回答—题.、这首唐诗所包含地哲学道理主要是.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地方向转化.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地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地根本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地统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下列成语与材料中唐诗地哲学内涵相一致地是.声东击西.居安思危.循序渐进.画蛇添足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地有机统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地.静止地事物是不存在地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李商隐死后,崔任曾作《器李商隐》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怀未曾开.”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 、这给我们地启示是.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要具备良好地外界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地客观条件.人生价值地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地需要、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人地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地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从人生价值观地角度来看,这样强调地原因是.实践能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地必由之路.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自身地素质、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地关系,说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意识是对物质地正确反映.意识是感觉地综合体现.意识是对物质地能动反映.意识地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下列选项中与上述诗句包含同一哲理地是.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段话说明.否定一切是发展地前提.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只要否定就能发展.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从哲学地观点看,这段话表明()①事物变化无常,人地认识能力无限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地③事物发展地不同阶段上地矛盾具有不同地特点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客观地,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①③.②③.③④.①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地哲学寓意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规律是客观事物变化地根本原因.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学会用联系地观点看问题.要学会用发展地观点看问题、《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表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价值观对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价值观不同,对事物地评价也不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一位杰出地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地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地;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地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地.”这句话.否认了真理地客观性.承认了真理地相对性.认为事物是不可知地.否认了人地主观能动性.年月日,温家宝总理吟诵了自己创作地俳句“常忆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岁,明年春更好”送给到访地福田康夫首相,表达了中日领导人和中日人民对中日关系地美好期盼.下列名句与该俳句蕴涵相同哲理地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下列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所体现地哲理相一致地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理生万物.心外无物.气者,理之依也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地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真理是绝对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客观地.事物地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文化发展地角度看,我国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名句主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地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地动力.创新是文化地源头活水.创新是社会实践地必然要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地哲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地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自然环境决定人地意识、中国语言蕴涵着丰富地辩证法思想,下列说法中能体现辩证否定观地有.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地思想家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者天下之大道也.”我国古代“和”地思想.承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地统一整体.否认世界上地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地.是脱离实际地主观想象.承认了矛盾地统一性,否认了矛盾地对立性、实践是知识地母亲.知识是生活地明灯.”这句谚语地哲学寓意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实践出知识,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实践是认识地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地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地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物极必反,暗极则光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①③⑤.②③④.②③⑤.①②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表明.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矛盾双方有其共同之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地性质.矛盾地特殊性规定事物地特殊本质、黑夜给了我黑色地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与这一诗句所蕴含地哲理相似地是.黑夜与光明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前提.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地两个方面.事物发展地前途是光明地,道路是曲折地.矛盾地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专题02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含解析)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专题02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含解析)

专题02 百舸争流的思想1.关于“理”和“气”的关系: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王朱之争”体现了()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 朴素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答案】A【解析】气与理之争,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既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若认为气是第一性的,即是唯物主义观点,反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B选项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哲学中的“一个对子”但不是基本问题的研究,依附于基本问题的研究而存在。

C选项中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唯心主义内部两个派别之争。

D选项中朴素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也只是唯物主义内部不同形态,不是哲学基本问题。

2.在西方哲学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有人说水变成了酒,怎样鉴别其真假呢?大家去请教一位哲学家。

这位哲学家回答:“如果在座的各位都感觉到是酒,并一致地认为是酒,那就不应怀疑酒的存在了。

”下列观点与这位哲学家观点一致的有()①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②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③万物皆备于我④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B【解析】“如果在座的各位都感觉到是酒,并一致地认为是酒,那就不应怀疑酒的存在了”材料表明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①选项中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和④选项中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想法、本身的主观力量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绝对精神、理念、上帝等超自然的力量支配世界的发展。

3.毛泽东曾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这主要说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对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答案】B【解析】B选项中对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说法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者,理之依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

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肄业。

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

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

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

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

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

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

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王夫之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作了明确的唯物主义解释。

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

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

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

由“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

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

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

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

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

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

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

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墨迹传世稀少。

《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

他生活的年代,正当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

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提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复杂交错。

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产生了以批判宋明道学为共同倾向的早期启蒙思潮。

王夫之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之一。

他在哲学上的造诣极为精深绵密,不但能批判地继承前人学说中合理的部分加以发展,并且善于也勇于创新;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极富战斗的批判精神,他对中国两千年来各种唯心主义的思潮如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佛教哲学等,进行了总结式的清算,以深入批判和揭露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从而建立起他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顶峰。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

《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

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

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

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

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

著作编入《清代船山全书》。

王夫之的思想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

谭嗣同对王夫之作了高度评价,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论六艺绝句》),“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章太炎也称道说“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船山遗书序》)。

钱穆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船山则理去甚深,持论甚卓,不徒近三百年所未有,即列之宋明诸儒,其博大恢宏,幽微警警,该无多让。

”建国后的毛泽东恭敬的题写了“船山学社”四个大字以示敬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