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3《太空一日》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3《太空一日》导学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学习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2.锻炼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

(重点)3.学习杨利伟不怕牺牲、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难点)学法指导: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

二读:“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三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关于神舟飞船。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2.小标题结构法。

小标题结构法就是将若干个围绕中心选用的、典型的、能显示作者独特视角及立意的材料,分别统领在几个小标题下,有机组接成篇的结构方法。

小标题必须居中。

用小标题的形式行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按照事物的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横式结构);二、按照事物的发展的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纵式结构);小标题结构,使文章新颖别致,过渡便捷,内容丰富,主旨突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 浏览全文,学会关注小标题和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

2. 再读课文,学会以关键词为抓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3. 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以及为事业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重难点:1.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是代表所有中国人,甚至于人类来到了太空。

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我认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达一下,我拿起了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杨利伟《天地九重》二、抓住标题浏览1.文章总共有四个小标题,你对哪个小标题最感兴趣?为什么?2.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找找看“我”到底看到了什么?明确: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祖国的各个省份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是淡淡的红色方法:跳读,找到与“看到”这个词或者是它的近似词、同义词相关的句子。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提示:概括时要有时间、事件,还要结合标题。

4.同桌合作,概括其他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关键词浏览1.在飞行过程中,杨利伟遭遇了很多意外。

请抓住意外这个关键词,再次浏览课文,搜寻一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找到意外后,我们聚焦读,你把那个意外从发生到结束仔细找找,请动笔在文章中勾画出来。

“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这里简单来说就是:飞船在起飞发过程中发生了共振,这让我非常痛苦。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太空生活,感受科技的魅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于太空生活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同时,学生对于科技类文章的兴趣较高,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

2.难点:感受作者在太空中的情感变化,体会科技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提出问题。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情景模拟:学生模拟太空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太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器材: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学习资源:提供相关太空生活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太空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模拟太空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太空生活的特殊性,以及科技的重要性。

第22课 第1课时 《太空一日》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第1课时 《太空一日》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 6单元第 22节课题《太空一日》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主讲人郭燕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这一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2、学习通过快速浏览来梳理文章内容的方法,掌握重点生字词。

知识链接一、背景介绍: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二、作者简介杨利伟,1965年出生于辽宁绥中,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我国首次太空飞行成功后,杨利伟写了《天地九重》一书,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太空一日》摘选自该书第六章。

三、关于自传自传是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与心得为主,而自传则是以记述的生平事迹为主。

如司马迁的《史记.大史公自序》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

自传不是简单地记人,它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长变化经历,要有一定的时间感,如杨利伟的《天地九重》等。

自传中有时也要有感情的流露和对事情的看法,也要写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但这些不同于其他文艺作品中的直接抒情、议论,而是寓情、理于叙事之中,让读者感觉出来,即间接表露出来。

预习导学——不议不讲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阅读提示: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游》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游》教案

《太空一日》《太空一日》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

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

浏览时注意找出作者在太空中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2. 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课外阅读有关太空探索的文章。

第一课时一、导入:杨利伟是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他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舱,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课文写他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

今天我们阅读文章,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二、初读:第一步,浏览课文。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呢?(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引导学生对浏览的内容能够及时归类整理,把握课文内容。

)讨论: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度过的这一天,向学生展示了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课文中也穿插了一些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太空和科学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一些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太空的奥秘和宇航员的生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太空探索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太空中的重力、氧气供应等。

2.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细节,如宇航员的日常生活、太空站的构造等。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内容。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太空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宇航员的生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太空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想象。

2.准备一些关于太空的科学知识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和拓展。

3.准备一些太空主题的游戏或活动,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太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太空的世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经历和感受。

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杨利伟在太空中的所见所感。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太空生活,感受科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文章语言生动,描述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但他们对太空生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感受,体会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太空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太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教学展示。

2.教案:提前准备好教学过程的设计,确保课堂顺利进行。

3.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课文原文、注释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太空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太空生活的课文,大家猜猜作者在太空中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太空中的哪些见闻?请大家找出来,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导学案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导学案

《太空一日》导学案(绝对原创,内含答案)【学习目标】1、预习课文,探究课文四个部分的重点内容。

2、品读文字,感受太空飞行的神奇和紧张。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英勇顽强的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品读文字,感受太空飞行的神奇和紧张。

难点:按照要求,根据主人公经历写出精美颁奖词。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特级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2、生字正音圆弧.()炽.热()轮廓.()俯瞰.()模拟..()遨.游()烧灼.()舷.窗()无虞.()屏.息凝神()千钧.重负()【探究文本】一、整体感知: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2、本文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哪篇文章结构相同?二、深入探究第一部分:1、作者为什么以为自己要牺牲了?2、我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后,我的感觉又是怎样的?第二部分:1、从载人飞船上看地球,作者看到了些什么?2、在飞船上能看到长城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第三部分:杨利伟为什么说自己听到的声音是“神秘的”?第四部分:1、请简述杨利伟返回地球的全过程(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①飞船接到“返回”指令,便()。

②接着减速进入()。

③飞船急速下降出了()④开始关键的操作——(),飞船抛开(),并迅速带出(),紧跟着把()也带出来,16秒钟后再把()带出来。

⑤距离地面5公里时,飞船抛掉(),同时主伞变成(),晃悠着落向地面。

⑥飞船距离地面1.2米,()点火,接着飞船落地。

2、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我感到紧张的原因有哪些?三、分析人物课文中展示了杨利伟怎样的形象?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拓展训练】活动:请你试着给英雄人物杨利伟写颁奖词。

提示:颁奖词是综合性学习经常出现的考题,写颁奖词注意以下几点:①内容简洁,概括力强。

②讲述主人公的感人事迹,表现出主人公高尚品质。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及答案

22.太空一日杨利伟【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作品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2.背景资料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 《太空一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 《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理解、积累重点词语,并理解文章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学习杨利伟英勇无畏、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中国航天事业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杨利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14年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二)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三)检查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热()轮廓.()模拟.()遨.游()稠.密()烧灼.()俯瞰.()无虞.()千钧.重负()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俯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太空一日》导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积累重点字词。

2.结合文中具体事例,体会我国航天员探索太空的英雄气概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字词。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做学案之前,读两遍课文。

完成以下任务:⑴为每小节标段落序号;⑵勾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2.浏览学案内容,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再次认真研读课文重点段落,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导学案的题目。

【资料链接】1.作者介绍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

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

一飞行员。

1983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

驾驶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

1996年8月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

经过五年多的训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综合考核,被选拔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梯队成员,最终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仓,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2008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2.背景介绍2003年10余15日北京时间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为了告诉人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了自传《天地九重》。

一、语言积累1.你积累了哪些生字词及重点词语的意思,写在下面,比一比谁找得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为什么“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明确:飞船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让“我”非常痛苦,感到难以忍受。
2.“我”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
明确:地球是一段弧;各大洲和自己的祖国;看到一些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3.“本末倒置”是怎样的一种错觉?
明确: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4.“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
遇到外星人,我想也是同行
主持人:很多网友都问,您去过太空,您觉得太空里真的有外星人吗?您希望自己碰到外星人吗?如果碰到您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杨利伟:我飞行的过程当中,没有碰到外星人,当然从我们的愿望来讲,希望有更多的类似人类文明的生物存在。如果说我遇到了,我会跟他们打招呼,我想我们也是同行。
太空饮食,最爱吃榨菜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模拟(nǐ)炽热(chì)俯瞰(kàn)
严谨(jǐn)逃逸(yì)稠密(chóu)
遨游(áo)瞬间(shùn)烧灼(zhuó)
(2)解释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烧灼:指高温炙烫。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失重的感觉像海草
主持人:都说进入太空之后失重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您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杨利伟:飞船进入太空,入轨了之后,在微动力的情况下,我们所有的物体都会处在一种飘浮状态下,这种物理现象非常奇妙。我记得飞船和火箭第一次分离之后,我感到突然间的失重。我回来之后,跟同行们进行交流的时候,我说我当时看到我们飞船上所有的固定物体全都飘浮起来,就像在海底看到海草一样飘浮起来,包括还有一些小的浮尘都飘浮起来了,伴随着我们的身体会有往上浮的感觉,当然我们当时是固定在座椅上。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度过的一天,展示了太空生活的独特与奇妙。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此篇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太空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但对于太空相关的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感知和理解太空生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太空生活,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增强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太空行走、太空饮食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太空生活的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知识的内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太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

3.准备好相关练习题,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太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太空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如:“课文讲述了太空生活中的哪些趣事?”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解析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太空行走、太空饮食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时的内容,本篇文章是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一篇科普文章。

文章详细介绍了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航天知识,感受航天员的勇敢和坚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航天专业知识较为陌生。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了解航天知识,感受航天员的勇敢和坚毅。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掌握相关航天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航天员的勇敢和坚毅,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

2.难点:航天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太空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航天知识卡片:准备一些关于航天知识的卡片,用于学生互动环节。

3.作业本:提前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太空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航天员杨利伟的生平事迹,为学生进入正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4)字词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例如:通过组词、造句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用法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太空一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想象过自己在太空中的生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太空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的结构分析和语言表达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课文结构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太空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太空食物、太空行走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太空失重的状态,体验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虽然我努力通过课文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尊重航天员的精神品质,但感觉学生们对此还不够深刻。可能我需要设计一些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活动,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到这种精神。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容易出现偏题现象,需要我在旁边适时引导,帮助他们聚焦主题。此外,实验操作环节,虽然学生们兴趣浓厚,但在安全意识方面还需加强,今后我要在实验前强调注意事项,确保学生们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对宇宙空间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探索精神的重要体现。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生活的基本概念。太空生活是指宇航员在离开地球进入太空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环节,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勇气。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作者杨利伟在太空的实际经历。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生活的真实情况,以及宇航员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航天科技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太空一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在太空中度过一天会是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太空生活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课堂上,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学生们对航天科技的基本概念掌握得还不错,但当我深入讲解航天员在太空的情感体验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迷茫。我意识到,对于他们来说,太空的孤独和挑战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用更多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创设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
在新课讲授和实践活动环节,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航天科技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提供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思想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航天事业的尊重。
举例解释: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展现太空生活的独特体验,如“我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那样的美丽、宁静、祥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4.了解航天知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5.通过分析课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优美语句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太空一日》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但从成果分享来看,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我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口头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我深感教学之路漫漫,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举例解释:
-在深度理解课文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作者的情感表达,例如分析“太空一日”背后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词汇的准确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区分并正确使用近义词,如“遨游”与“漫游”的区别,以及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在航天知识的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频资料或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宇航员太空生活的描述。
2.分析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及说明方法。
3.学习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如:“遨游”、“神秘”、“璀璨”等,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王艳杰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预习法、快速浏览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
一、 自主预习(第一课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搜集资料,拓展视野。

1、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视频资料观看。

(注:教师也下载一份视频材料以备上课使用)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杨利伟及本文写作背景。

杨利伟,男,汉族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弧( ) 蚀( ) 炽热( ) 负荷( ) 轮kuo ( )
俯瞰( ) 稠密( ) 烧灼( ) ao ( )游
无虞( ) 本末倒置( ) 屏息凝神( )( )
2、解释词语。

炽热:极热 俯瞰:俯视 无虞:不用忧虑。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千钧重负: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如: 人教版七
年级下册
(部编
版)第22
课《太空
一日》导
学案
姓名
(二)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词句。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
浏览时,可以一目十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本文向我们真实再现了我国航天员首飞太空的经历。

根据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
理解为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究、返回中的惊险际遇。

(三)再阅读课文,进行批注。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
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2、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四)通过读文,你还发现什么问题或你有什么困惑,请写在下面。

二、课堂探究(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用书建议,对本文减少琐碎肤浅的分析,将本节课教学重点
放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上。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边播放”神舟五号”的有关视频,一边谈话。


导入语: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真实再现了我国航天员首飞太空的经历。

根据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
理解为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究、返回中的惊险际遇。

(五)再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再默读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1)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2)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心理或举动: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3)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心理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4)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心理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
该没事。

(5)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心理或举动: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六)品读赏析,体会情感(在书中直接做批注)
学习过程:自主品味——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1、思考探究: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在太空看不到长城;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上太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是否看到单体建筑。

对太空中敲击声的确认也非常严谨,试听一年多,总觉得不像,所以就一直未签字确认。

此外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等都表述得详细、准确,也反映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本文作者杨利伟在向我们详细介绍“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的全过程的同时,字
里行间还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找出这些句子体会一下,说说你的理解。

例如: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理解: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理解: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

深沉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理解: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

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3、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描写了)________的故事(事件经过、事迹、景物),表现了(赞美了、反映了、歌颂了、揭示了、揭露了、批判了)________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特征),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


本文向我们真实再现了我国航天员首飞太空的经历。

赞扬了航天人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七)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什么样的人被称为
英雄,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被称为英雄?
明确:因为杨利伟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具有勇于探索、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明确,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应该给予英雄的荣誉。

2、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3、课后继续详读《天地九重》,了解内容。

(八)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1、我的收获:(知识,能力,规律,方法,情感)
2、我的疑惑: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经验际遇
科学精神:敢于探索不怕牺牲求是严谨无私奉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