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1数学教案范文大全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17篇)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17篇)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17篇)高中数学教案 1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效果评价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

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

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

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优质教案及习题精选(全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优质教案及习题精选(全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优质教案及配套精选练习(全套)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举例)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2024范文

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2024范文

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2024范文【课程名称】:高一数学必修一【主题】:直线与线性方程、数列与数列求和【教材、教辅资料】:《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师自编讲义【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的性质,学会根据直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习线性方程及其应用,能够利用线性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数列及其求和的概念,学会利用数列的性质进行求和运算。

【教学重点】:1. 直线方程的求解,能够利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线性方程的解的唯一性及存在性的理解,能够应用线性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数列的概念及其求和方法的掌握,能够应用数列的性质进行求和运算。

【教学难点】:1. 直线方程的解的唯一性与存在性的理解。

2. 数列的求和方法的掌握及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教辅资料。

2. 教师自编讲义。

3. 笔、纸、板书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直线的性质及方程的求解(30分钟)1. 教师引入直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直线的特点及性质。

2. 教师讲解直线的方程求解方法,并进行示例演示。

3.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直线方程的求解方法。

教学环节2:线性方程及其应用(4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线性方程的概念,并讲解线性方程的解的唯一性与存在性。

2. 教师讲解线性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示例演示。

3. 学生进行练习,运用线性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3:数列及其求和运算(4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及性质,讲解数列的求和方法。

2. 教师讲解数列的应用,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3.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数列的求和运算。

【教学扩展】:1. 邀请学生上台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法、示范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高中数学必修1优秀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必修1优秀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必修1优秀教案模板一、教案信息1.1 课程名称填写:高中数学必修11.2 适用年级填写:高中一年级1.3 教案设计者填写:[教师姓名]1.4 设计日期填写:[日期]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描述:学生能够掌握代数基础、函数概念、几何基础等核心知识点。

2.2 过程与方法描述: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描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应用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3.1 主要知识点列举:集合论、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解析几何等。

3.2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在于函数的概念理解和几何图形的性质掌握,难点在于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几何证明。

四、教学方法4.1 启发式教学说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2 演示法说明:通过多媒体演示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几何图形的性质。

4.3 练习法说明: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活动: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新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

5.2 讲解原理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数学原理。

5.3 分析例题内容:逐步分析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5.4 实例演示内容:通过具体例子演示知识点的应用。

5.5 学生练习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6 互动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5.7 总结归纳内容:总结每个知识点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6.1 主要概念板书:集合的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等。

6.2 求解步骤板书:函数图像的绘制步骤、几何证明的一般方法。

6.3 重要公式板书:相关章节的重要公式和定理。

七、作业布置7.1 书面作业内容:相关习题的练习,巩固知识点。

7.2 实践作业内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所学知识。

八、教学媒体与教具8.1 多媒体课件准备:制作包含知识点讲解、例题分析的多媒体课件。

8.2 实物教具准备:几何图形模型,辅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

高中数学必修1幂函数教案范文

高中数学必修1幂函数教案范文

高中数学必修1幂函数教案范文高中数学必修1《幂函数》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幂函数的形式特征,掌握具体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能应用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加深学生对研究函数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的经验。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从具体函数归纳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概括出幂函数的性质。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发现法和多媒体教学4、教学过程:问题情境问题1写出下列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①正方形边长x、面积y②正方体棱长x、体积y③正方形面积x、边长y④某人骑车x秒内匀速前进了1m,骑车速度为y⑤一物体位移y与位移时间x,速度1m/s问题2是否为指数函数?上述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将解析式写成指数幂形式,以启发学生归纳,)板书课题并归纳幂函数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power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是常数。

为了加深对定义的理解,请同学们判别下列函数中有几个幂函数?①y=②y=2x2我们了解了幂函数的概念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幂函数的性质。

问题3幂函数具有哪些性质?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性质的呢?我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前面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我们一起研究了哪些性质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引发学生作图研究函数性质的兴趣。

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既可以使用定义,也可以通过图象解决,直观,易理解。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请同学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

根据你的学习经历,你能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的图象吗?(学生作图,教师巡视。

将学生作图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指出优点和错误之处。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通过超级链接几何画板演示。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10篇)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10篇)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10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篇一重点难点教学: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

教学过程:1. 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2. 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3. 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二。

教学内容:1.函数的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值域(range)。

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①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 区间及写法:设a、b是两个实数,且a(1) 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2) 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①解析法②列表法③图像法高中数学教案必修一篇二1.通过生活中优化问题的学习,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问题情境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问题2把长为100cm的铁丝分成两段,各围成正方形,怎样分法,能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各最小?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最省?二、新课引入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最值问题。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大全5篇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大全5篇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大全5篇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数学优秀教案大全,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大全篇1立体几何初步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优秀6篇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优秀6篇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优秀6篇高一上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高中必修一数学教案模板

高中必修一数学教案模板

高中必修一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课题:XXXXX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重点知识点;
(2)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XXXXX
2. 难点:XXXXX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学习重点:介绍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教学讲解和示范。

3.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练习,并进行讲解和答疑。

4. 拓展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习要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课件或教学板书
2. 教学辅助工具
3. 相关练习题等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提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教案精排版(可直接打印).docx

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教案精排版(可直接打印).docx

必修一教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课标要求: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2.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13.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1.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2.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篇一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一、重点.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

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

高中数学必修1电子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1电子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1电子教案主题:直线的方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直线的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
2. 掌握直线的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求解方法;
3. 能够通过给定两点或斜率和一点求直线的方程;
4.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直线方程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直线的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
2. 直线的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3. 求解直线的方程。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直线的概念,讲解直线的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
2. 介绍直线的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讲解求解方法;
3. 给学生练习求解直线方程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直线方程相关问题;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四、教学资源:
1. 教材《高中数学必修1》
2. 多媒体课件
3. 作业习题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课后讨论。

六、拓展延伸:
1. 探讨直线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
2. 引导学生研究曲线的方程。

以上为本次课程的教案范本,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高中数学教案(11篇)

高中数学教案(11篇)

高中数学教案(11篇)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模板篇一一、教学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主要知识: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四、小结: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略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模板篇二[学习目标](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学习难点]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知识结构]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

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

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

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概念;
2. 掌握直线与平面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的性质;
3. 能够应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
2. 直线与平面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的性质;
3. 解决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直线与平面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的性质;
3. 解决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 概念讲解:介绍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和性质;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并进行讲解和指导;
4. 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5. 总结:概括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总结回顾。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黑板、练习题等。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情况,检查他们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
2.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测试:进行相关知识的测试,检验学生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一数学教学设计课件大全6篇

高一数学教学设计课件大全6篇

高一数学教学设计课件大全6篇高一数学教学设计课件大全6篇高一数学的课件很有意义的。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一数学教学设计课件大全,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教学设计课件大全(篇1)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已经结束,我的教学工作已落下帷幕,这一学期我担任的是高一年级7班与7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从入学情况来看这两个班的数学基础都不是很好。

只不过8班比7班的情况稍好一点。

为了让学生顺利的从初中数学学习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我与我们全体高一数学组的同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每周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一个月进行两次周考一次月考,重抓学生的试卷分析,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进步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树立信心。

回想半年的工作,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现本人就从政治思想方面、教育教学方面和工作考勤方面做如下总结:一、政治思想方面:本学期,本人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认真钻研课标,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本人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

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时刻以做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更好。

二、教育教学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把握住重要的课堂45分钟。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做到全面的备课新课改使得原来简单的写写教案,列列知识点就算是备课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的要求了,所以我们的备课要认真做到如下三个方面:⑴、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022高中数学必修一的优秀教案

2022高中数学必修一的优秀教案

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假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
a∈A(2)假如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许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_2,3_+2,5y3-_,_2+y2},…;
思索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5篇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5篇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5篇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高中数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老师应该怎么制作教案,带领他们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呢?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数学)教案大全,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高一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复习对数函数的性质.2.回答下列问题.(1)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函数y=log2x(x≥1)的值域是;(3)函数y=log2x(03.情境问题.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二、学生活动探究完成情境问题.三、数学运用例1 求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练习:(1)已知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2)函数,x(0,8]的值域是.(3)函数y=log (x2-6x+17)的值域.(4)函数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f (x)=lg (2)f (x)=ln( -x)例3 已知loga 0.751,试求实数a 取值范围.例4 已知函数y=loga(1-ax)(a0,a≠1).(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练习:1.下列函数(1) y=x-1;(2) y=log2(x-1);(3) y= ;(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2.函数y=lg( -1)的图象关于对称.3.已知函数(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m= .4.求函数,其中x [ ,9]的值域.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2)换元法;(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五、作业课本P70~71-4,5,10,11.高一数学教案(二)教学类型:探究研究型设计思路:通过一系列的猜想得出德.摩根律,但是这个结论仅仅是猜想,数学是一门科学,所以需要论证它的正确性,因此本节通过剖析维恩图的四部分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对德摩根律进行简单的应用,因此我们制作了本微课.教学过程:一、片头(20秒以内)内容:你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集合的运算——自己探索也能发现的数学规律(第二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1数学教案范文大全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一些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1数学教案范文大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的解;
(5)某校20XX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
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N;(2)0N;
(3)-3Z;(4)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A,印度A,英国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高中必修1数学教案范文大全二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