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V+N定中结构二字词的比较

合集下载

日汉多重定语结构的对比研究

日汉多重定语结构的对比研究

日汉多重定语结构的对比研究
汉语多重定语结构,近几十年来在语法学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像《汉语技术语言学》、语篇语法乃至语义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日汉多重定语的对比研究展开讨论,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某种借鉴作用。

日汉多重定语乃指定语词序列中存在多个定语成分,其中定语成分的数量可多不可少。

与汉语的定语结构不同,日本语的多重定语结构多以并列的形式来表达,而汉语则是嵌套式,构成不同的定语结构。

例如:
以上两句可以用于表达相同的意思,而前者中出现了两个定语成分“教授们”和“原稿”,后者则以“教授们开出的”为单个定语成分。

可见,由于形式的不同,影响了结构的构成,这就是汉日多重定语结构的本质对比。

此外,就定语词语的选择来看,日汉多重定语也有差异,汉语一般以名词、形容词等为主,而日语则倾向于使用助詞,这是由其谓词形式所决定的,而语义上也可以看出明显差异,如:
从上可见,日语中只有“全員”一个定语成分,而在汉语结构中两个定语成分“全体”和“人员”都出现。

由此可见,在日汉多重定语结构中,结构与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别,有着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日汉多重定语存在差异,首先在多重定语词序列中,汉语为嵌套式结构,日语为并列式结构;其次,在语法功能上,日语定语以助詞为主,而汉语以名词和形容词为主;最后,在语义上,日汉多重定语也存在一定差异。

期望此篇文章能够为定语结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 认知语言学研究
同形异义词:指在两种语言 中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 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的 角度解释语言现象
同形异义词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从认知的角度解释同形异义词 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学研究: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探讨语言学中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跨文化交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同形异义词,促进跨文化交流 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中,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 教学与翻译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形异义词的定义:指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形式但意义不同的词汇 教学策略: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翻译技巧:根据语境和语义,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实例分析:列举一些典型的中日同形异义词,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词性不同: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词性上也有所不同,如“汤”在中文中意为热水,而在日语中意为汤。 搭配不同:中日同形异义词在搭配上也有所不同,如“丈夫”在中文中意为丈夫,而在日语中意为结实。
同形异义词:指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语义比较: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语义上的异同
关联性: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语义上的关联性,如词义相近、相反等
教学策略: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翻译策略:根据语境和语义,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跨文化交流:通过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词汇积累:鼓励学生积累中日同形异义词,提高词汇量

关于中日复合动词语义结构的比较

关于中日复合动词语义结构的比较

关于中日复合动词语义结构的比较摘要:汉语和日语中的复合动词结构复杂,表现形式丰富,增加了第二外语习得的难度。

语义形式和语义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比较中日复合动词的语义结构,有助于利用母语正迁移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文中从词素间的语义关系和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这两个层面来把握语义关系,将日语复合动词分为并列、修饰、述补和熟合复合动词四类,以此比附汉语复合动词的语义结构。

关键词:汉语日语复合动词[V+V]型复合动词语义结构1、引言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复杂,与句法结构有相似之处,受结构主义思想影响,句法分析的眼光来审视复合词结构的研究占了多数,以赵元任、陆志韦为代表。

刘叔新(1990)主张应从词汇意义及其关系范畴的角度进行分析,应侧重词素之间的语义关系。

黎良军(1995)提出“词素义提示词说”,徐通锵(1997)认为“汉语的辞的构造最重要的是语义问题”。

朱彦(2003)运用认知语言学网络模型理论归纳了复合词的语义结构模式。

纵观日语复合动词语义结构的研究,寺村(1978,1984)提出了“独立语”和“附属语”的组合搭配,長嶋(1976)提出了修饰与被修饰两种语义类型,森田(1978)分析了复合动词词素间的语义层次,影山(1989,1993)、由本(1997)提出了统语和词汇复合动词分类说。

汉语中还没有确立复合动词这一概念,它隶属于复合词的下位分类体系中。

本文引用日语复合动词的概念,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来比较两语言中[V+V]型复合动词的语义结构。

根据词素间的意义关系将日语中的复合动词分为并列、修饰、述补和熟合复合动词四类;朱彦(2003)以述谓结构为依据,把汉语复合词的语义结构类型分为论元成分互参型、谓词成分互参型、支配型谓词在前式、支配型谓词在后式、并联式五类。

为了便于比较,对照日语复合动词的分类来考察汉语复合动词。

2、并列关系2、1[V自+V自]和[V他+V他]。

日语复合动词并列关系中的V1和V2保持独立的词素义,共同构成语义核心。

中日同形词对比-最新资料

中日同形词对比-最新资料

中日同形词对比-最新资料中日同形词对比1.中日汉字词现状研究接触过日语的人都会发现日语中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词汇――汉字词,并且很多汉字词是中日同形词。

对于学习和研究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并研究汉语的日本人来说,中日汉字词有时是便利的“桥梁”,有时却是可怕的“陷阱”,这是因为日语中的汉字词既跟汉语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经常被称作“同文同种”。

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使两国在文化上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汉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更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和日本属于共同的汉字文化圈,共同使用汉字,所以中日两国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同形词。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日两国的语言研究者提出了“中日同形词”并开始了研究。

芝田念统计了2502个口语中的高频双音词,其中同形同义词占32.29%,同形类义词占5%,同形异义词占61.31%。

李泉对汉日字形基本相同或相近的3817个汉语常用词统计后发现,词义完全相同和基本形同的占53%,完全不同仅占4%。

此外,刘富华、王顺洪、鲁宝元探讨了汉日同形词的研究目的、对日本人学习汉语的影响及分析方法等。

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中的汉字词为中心,对1128个汉字词进行分析,其中有853个为同形词,549个为汉语中无对应的词,本文从词义方面进行分析。

2.中日汉字词词形及词义对比根据《中国日本学年鉴1992》记载,李进守先生的《中日两国同形词对比研究》是国内最早的一篇对于同形词进行研究的著作。

长时间以来,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中日语言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到现今并没有对中日同形词做出统一的规范化的解释,不同学者对于同形词的定义及范畴描述各自不同的看法。

2.1同形词的界定首先汉语中对同形词界定如下:冯建新:“同形词就是指中日语言中这部分字形相同的词,它是汉语与日语之间的一种词汇,其使用范围包括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词类。

汉日合成词构词方式的比较分析

汉日合成词构词方式的比较分析


9 6’
厦 门理 工 学 院学 报
2 1 年 01
2 日语 重叠式 合成词 。重叠式 合成 词在 日语 中称 为 “ 捂 ” 日文权 威 词 典 《2辞 苑 》 对 其定 . 昼 , 』 =
义为 :“ 同一 单藉圭 c捂根 蕾重把 1 耋 L允 。 我 々” “ ”“ < ” “ 岛 岛” 颊。 日 语 和汉 语一样 ,存 在着较 多 的重叠式合 成词 ,按 构 成要 素分类 如 下 ] )名 词 的重叠 :家 々、子 々 :1

1 .汉语 派生 词 。汉语 中有些词缀 没有彻 底虚 化 ,还 保 留一 定 的实 际 意义 ,这样 的词缀 也被 称 为 类词 缀 。根 据词 根和 词缀语 素先后排 列 的差 异 ,汉语 派 生词 大致 可分 为 3类 :1 )前 缀式 派生 词 :阿
汉语重叠式合成词类型简表tab1typesofchineseoverlappingwords词性类型aa型abb型aab型abab型abcc型aabb型a里ab型aa儿的型aabc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数词数量词感叹词爸爸山沟沟毛毛虫风风雨雨花花公子想想步步高打听打听说说笑笑心心相印亮晶晶通红通红忧心忡忡大大方方傻里傻气好好儿的常常眼睁睁个个个个一步一步喂喂三三两两注
词 性


A A型 A B型 B
名 词 动 词 形 容 词
A B型 A A A B B型 A C B C型 A B A B型 A里 A B型 毛毛虫 步步高 打听打听 通红通红 忧心忡忡 风风雨雨 说说笑笑 大大方方
A A儿 的型 A B A C型 花花公子 心心相印
第1 9卷 第 3期 2 1 年 9月 01
厦 门理工学院学报
Jun lo a n U ies yo e h ooy o r a fXime nv ri fT c n lg t

中日动宾结构的异同

中日动宾结构的异同

中日动宾结构的异同
中日动宾结构是汉语和日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们在语法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在汉语中,动宾结构是一种定语从句,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动词和宾语。

动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它表示动作,而宾语则是句子的被动成分,它表示动作的对象。

比如:“我看见了一只猫”,其中“看见”是动词,“一只猫”是宾语。

而在日语中,动宾结构是一种句子结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动词、主语和宾语。

动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它表示动作,而主语和宾语则是句子的被动成分,它们分别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和动作的对象。

比如:“私は猫を見た”,其中“見た”是动词,“私”是主语,“猫”是宾语。

此外,汉语和日语的动宾结构在语序上也有所不同。

汉语中,动宾结构的语序
是“主谓宾”,即主语在前,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而日语中,动宾结构的语序是“主动宾”,即主语在前,动词在后,宾语在最后。

最后,汉语和日语的动宾结构在语义上也有所不同。

汉语中,动宾结构表示的
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它表示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而日语中,动宾结构表示的是一种主观的意义,它表示一种主观的行为或动作。

总之,汉语和日语的动宾结构在结构、语序和语义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汉语
中的动宾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它表示一种客观的事实,语序是“主谓宾”;而日语中的动宾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它表示一种主观的意义,语序是“主动宾”。

因此,在学习汉语和日语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这两种语言的动宾结构的异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语言。

现代汉语NV定中结构和“N的V”定中结构对比研究

现代汉语NV定中结构和“N的V”定中结构对比研究

现代汉语NV定中结构和“N的V”定中结构对比研究摘要一般来说,NV定中结构都能中间加“的”变换成“N的V”结构,例如“语言的研究”、“环境的保护”。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N的V”结构都能变换成NV 定中结构。

针对于这种变换,哪些“N的V”定中结构能够变换成NV定中结构,变换的条件,以及变换前后,两个结构在表义上或功能上有何差异,都是值得探究的地方。

本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前人关于“N的V”定中结构和NV定中结构的研究成果;其次对两种结构的语义结构、句法功能和组成成分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比较二者在句法功能、语义和组成成分上的差别,总结两种结构的异同。

关键词:“N的V”定中结构;NV定中结构;对比A comparison on the NV nominal structure and the "N de V" nominal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AbstractGenerally speaking, “de” can be set in the middle of NV nominal structures which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N de V ” nominal structures, such as "language de studying", "environment de protection". But not all "N de V" nominal structure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NV. In the transformation, how many "N de V" nominal structures can be converted into NV nominal structures? What are the changing conditions and convers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structures?Firstly,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N de V" nominal structures and NV nominal structures. Secondly, we studied the semantic structures, syntactic functions and constituents of the "N de V" nominal structures and NV nominal structures. Finally,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n the semantic structures, syntactic functions and constituents, we get the summary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structures.Key Words: N de V nominal structure, NV nominal structure, comparison一、绪论NV结构和“N的V”定中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变换关系,一般来说,NV定中短语能通过中间加“的”变换成“N的V”结构。

“V双+N双”歧义结构浅析

“V双+N双”歧义结构浅析

“V双+N双”歧义结构浅析作者:符甦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重点考察由双音节动词与双音节名词组合而成的“V双+N双”句法结构。

这种“V双+N双”结构一方面能够被理解为典型的述宾结构,另一方面则被理解为非典型的定中结构,因而形成了歧义,而这种同形异构的歧义现象对于语言的交际功能有着一定的阻碍。

本文着重考察该歧义现象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消除或减少歧义的途径,不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得语言的运用逐步达到准确、精炼、鲜明、生动的要求。

【关键词】:V双+N双,述宾结构,定中结构,同形异构,歧义一、“V双+N双”同形异构歧义结构歧义是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不对称的表现,是同一种语言形式能够传递多种语义关系的语言现象。

本文重点考察“V双+N双”歧义结构,主要探讨的是汉语述宾短语和偏正短语同形的歧义现象,是一种句法结构的歧义,它是由于某个句法结构体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分析从而产生不同意义的现象。

二、同形异构歧义现象的形成(一)歧义形成的条件由双音节动词与双音节名词组合而成的“V双+N双”歧义格式,既能被理解成述宾关系,又能被理解成定中型偏正关系,如“研究问题”、“说明步骤”。

之所以会形成歧义,主要在于“V 双”与“N双”之间的语义关系并非唯一:一方面,当“V双”表示动作,并支配其后的“N双”时,二者之间通常表现为施事与受事的关系,此时“V双+N双”被理解为述宾结构;另一方面,当“V 双”表示状态,修饰或限制其后的“N双”时,“V双+N双”被理解为定中结构。

因此,“V双+N双”歧义格式产生歧义的条件便在于“V双”:“V双”必须是既能表示动作又能表示状态的双音节动词,即“V双”必须同时具备[+动作]和[+状态]的语义特征,并能表示事物在某方面的属性;也即,“V双+N双”歧义格式中的双音节动词“V双”,既能充当述语支配宾语,又能充当定语修饰或限制中心语,“V双+N双”结构才会产生歧义。

汉日“发”类同形动词比较及相关偏误分析

汉日“发”类同形动词比较及相关偏误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汉日“发”类同形动词比较及相关偏误分析学科专业对外汉语学位类型 科学学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姓名宋丹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张红教授论文编号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〇二〇年六月分类号密级学校代码10542学号201720221487汉日“发”类同形动词比较及相关偏误分析Comparison and Error Analysis of Chinese-Japanese Homomorphic VerbsContaining“fa”研究生姓名宋丹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张红教授学科专业对外汉语研究方向华文教育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〇二〇年六月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汉语的实用价值不断提高,来华学习和在日学习汉语的日籍学生越来越多。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汉日语中存在很多同形词。

同形词给学习者带来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有些词语虽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比较接近,用法和搭配却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选取了含“发”的汉日同形词五组,即“发表、发言、发生、发现、发展”;以这五个词语为例,考察在具有相同语素的条件下,汉日语词汇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何差异,总结其规律,并考察汉语语料库中相关的偏误例句,对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可参考的对策。

关键词:汉日同形词,语义,句法功能,偏误,对策I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the pragmatic value of Chinese language, there is an increasingly number of Japanese students studying Chinese in China or in Japan.Due to the fact that China and Japan have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quite a lot of homographs exist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s.Assisting in language learning,these homographs also perplex some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Although some of these 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have semantic similarities to each other,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usage and collocation. Therefore,this paper takes five groups of 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containing“发”,namely,“发表”,“发言”,“发生”,“发现”, and“发展”from the“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Dictionary”. Taking those5groups of homographs as example,this paper firstly explores the semantic and collo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that contain the same morpheme,and summarizes the rules.Then,this paper studies the example sentences with relevant errors in the Chinese corpus,categorizes the types of these errors, and analyzes their caus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tial countermeasures to lexical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Key Words: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semantic,syntactic function,errors,countermeasures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1.1选题缘由 (1)1.2研究意义 (2)1.3汉日同形词的研究综述 (2)1.3.1汉日同形词的界定 (3)1.3.2汉日同形词的分类 (3)1.3.3同形词的研究现状 (4)1.4研究对象 (5)1.5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6)1.5.1研究方法 (6)1.5.2语料来源 (6)2“发”类同形动词在语义句法上的比较 (7)2.1汉语“发表”与日语“発表”的比较 (7)2.1.1语义方面的比较 (7)2.1.2句法方面的比较 (13)2.2汉语“发言”与日语“発言”的比较 (15)2.2.1语义方面的比较 (15)2.2.2句法方面的比较 (17)2.3汉语“发生”与日语“発生”的比较 (19)2.3.1语义方面的比较 (19)2.3.2句法方面的比较 (21)2.4汉语“发现”与日语“発現”的比较 (23)2.4.1语义方面的比较 (23)2.4.2句法方面的比较 (25)2.5汉语“发展”与日语“発展”的比较 (26)2.5.1语义方面的比较 (26)2.5.2句法方面的比较 (27)2.6小结 (28)3日籍学生汉日“发”类同形动词的偏误分析 (31)3.1偏误语料来源 (31)3.2偏误类型分析 (31)3.2.1汉语“发表”和日语“発表”使用上的偏误 (32)3.2.2汉语“发言”和日语“発言”使用上的偏误 (33)3.2.3汉语“发生”和日语“発生”使用上的偏误 (34)3.2.4汉语“发现”和日语“発現”使用上的偏误 (37)3.2.5汉语“发展”和日语“発展”使用上的偏误 (38)3.3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40)3.3.1工具书的影响 (40)3.3.2母语负迁移 (41)3.3.3类推不当 (42)4对日汉语教学的相关建议 (43)4.1针对教材的建议 (43)4.2针对工具书的建议 (44)4.3针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46)4.4针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47)5结语 (48)参考文献 (49)致谢 (51)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52)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52)汉日“发”类同形动词比较及相关偏误分析1绪论1.1选题缘由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文化交流从未中断,汉语和日语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但是两国都使用汉字。

试论中日汉字词汇的构词特点——以同义词和类义词为中心

试论中日汉字词汇的构词特点——以同义词和类义词为中心
Fo c u s i ng o n t he a n a l ys i s o f s y no ny m a n d n e a r — s y n ony m ,t hi s p a p e r c ompa r e s t he d i f f e r e n t wa ys
J a p a n e s e ,wh i c h i s c a u s e d b y d i f f e r e n t wo r d — f o r mi n g r u l e s .
[ 关键 词]词 素 ; 言 语 体 系 ;形态 差 异 ;前 置 词 ; 表 意 性 [ 中 图 分 类 号 ]H3 6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o r d Fo r ma t i o n o f Ch i n e s e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Hu b e i U n i v . o f T e c h . , Wu h a n, 4 3 0 0 6 8 )
Ab s t r a c t :J a p a n e s e c o n t a i n s a c o mp a r a t i v e l y l a r g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wh i c h s h o u l d
pr o ve s t h a t t he r e a r e n on - c o r r e s p on d i ng ph e n ome no n be t we e n Chi n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i n Ch i ne s e a nd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与分析——以《苍蝇》中的二字汉语为中心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与分析——以《苍蝇》中的二字汉语为中心

对 以上 统 计 所 得 的 同形 词 , 笔 者 进 行 了进 一 步 的 归纳 与 分类 ,并从 中抽取 出同形异义词作为 比较分析 的重 点。0 1 .词 义 的不 同 同形异义词顾名 思义 即为词形相 同而词义不 同的词汇 , 这是最为 明显 的区别 。 有部分 中 日同形词有着截然不 同的含 义, 也有一部分 同形词部分含义相 同, 但是其 中某个词具有 另一个词所不具有 的其他更为广 阔的含义 , 这就 需要 根据 文 章或者对话情景来判断 。在 《 苍蝇》一文 中有如下例子 。 ① 语 义 虚 实 的不 同 。 例 1 .『 真夏 0宿埸 空虚 南 , 。 J 该句 中出现 了 “ 空虚”一词 ,“ 空虚”在 中文 中的解释 为百无聊赖 、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 。而在 日语中,它可 以具
一Leabharlann 、同形 词 空虚

一疋
田舍
一 亩
喇叭
一番

数段 往遗
昨夜
j 5 申 士 瞬 蠲
贫 困
赤土 真 似
何峙
春 蚕 柔顺
店顽
河 原 悲鸣
板 片
最 高


蜘 蛛
後肢
猫 背
枯 草
餍粪
二人
晨 妤
将 棋 眉 毛 母觏
未来
危篇
炎天 足音 床几
绿 色
突然
完全
青空
畴 同
8 0 %左 右 。0
日本大 正 l 3年,即 1 9 2 4年 ,《 文艺时代》创刊 ,横光 利一 、 川 I 端 康成等 新进作 家以此刊为据 点开 展了一系列的文 学创作 。横光利可以说是 日本当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 《 苍蝇》是 其在 1 9 2 4年发表在 《 文 艺春秋》的短篇小说,横 光利 一将之称 为 自己的 “ 文坛处女作” 。文章短小精悍,时 至今 日也常被 选编入 日本 的教科 书,因此 ,选择这篇文章作 为分析对象 具有一定的代 表性 。通过对 其中 日同形 词的分 析 ,不 仅 有 助 于 促 进 中 日文 化 的 相 互 理解 ,也 可 以进 一 步 加 深对 该作品的理解 。 二、《 苍蝇》中的中 日同形词的分析

中日句式基本结构的不同

中日句式基本结构的不同

中日句式基本结构的不同与中日思维的不同汉语句式基本结构为主+谓+宾(SVO型),日语句式基本结构为主+宾+谓(SOV型)。

SVO型的汉语与SOV型的日语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同点,但同时,相互间更多见的却是不同的个性特征。

我们以下列句子为例,分析一下汉日两种语言的不同性质特征,谓语动词与格(Case)的表达的相互关系,动词的自他特性,省略的表达等诸多语言现象,并探索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思维方式差异。

①自动词谓语句(SV)昨天我在学校的游泳池里游了泳昨日私は学校のプールで泳いだ上述汉日文的基本语序完全一致,时间、场所词的语序均在谓语动词之前,在格的表达上,汉语句为前置词,日语句为后置词,作为格的标识,汉语句为介词,日语句则由补格助词担当。

例如:早上6点,我和妹妹离开家,乘出租车去火车站,从家里到车站只用了10分钟,比公共汽车快了10多分钟。

朝 6 時に私は妹と家を出てタクシーで駅へ行って家から駅まで10分だけかかりバスより10分も早い从这个例句中我们能看出,在格的表达上,汉语以动宾词组(如:乘出租车)或者介词(如:和妹妹)来表达,日语是以名词(体言)+后置的补格助词(如:タクシーで)来表达的。

这个句子中共采用了8个补格助词(に、と、を、で、へ、から、まで、より),2 个提示助词(は、も),1个副助词(だけ),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各种关系的词结,进行细节分析,层层推理,并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意义的句子结构。

②他动词谓语句(SVO SOV)他在大学学日语S A V O彼は大学で日本語を習っていますS C O V这两个句子虽然语序相同,但句子成分却不同。

中文的所谓的不及物动词也可带宾语,而日语自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

另外,中文的动词没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在中文词典里均不标注自他性,而日语动词的自他性都很稳定,在词典里均有明确标注。

又如:我回答了这个问题S V O私はこの問題に答えたS C V在汉语中“回答”是可带宾语的,但在日语中“答える”是一个自动词,不能带宾语,因此“この問題に”在句子里只能充当补语。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两种语言都源于汉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的发音、用法和文法等方面的不同已经非常明显,而同形词的词义也有所不同。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和前提,然后介绍了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原因,最后分析了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对两个语言的影响。

首先,定义中日同形词:中日同形词(identical shape words)
是指它们的发音和拼写都相同,但是意义也有所不同。

这类同形词是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发展史所导致的,它们在各自的语言里具有不同的含义,甚至有时意义完全相反。

其次,分析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的原因:
1.义的演变:中日两种语言的词义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这种自然变化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词义差异。

2.化差异:中日两国之间存在古老的文化差异,影响着它们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语言习惯,从而引起了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

3.言的不同实践:中日两种语言的语法、句法结构等在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原因之一。

最后,分析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影响: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对两者的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词义重叠的同形词数量很少,大多数词义各不相同,它们会增加学习两种语言的难度,尤其是在涉及到文化翻译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此外,错误的日语用词也很容易引起误解,影响双方的沟通效率。

综上所述,中日同形词的发音和拼写相同,但是意义上却有所不
同,这是由于历史演变、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不同所导致的,而且它们会影响到双方的认知和沟通,因此,在学习和运用这两种语言时,应该特别注意中日同形词的用法,避免误解和错误。

再议汉语中的“动词+中”结构——兼与日语“勤名词+中”进行比较

再议汉语中的“动词+中”结构——兼与日语“勤名词+中”进行比较

再议汉语中的“动词+中”结构——兼与日语“勤名词+中”进行比较[摘要]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动词(日语为动名词)+中”的结构,用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文章利用在人民网中对标题的检索,通过实例梳理了该结构在汉语中可能存在的缩略现象。

进而通过汉日辞典中的双语例句,就汉语和日语中对该结构的使用情况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动词+中”;汉语;日语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中都有“动词(動名詞)+中”的简练形式,用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也正是因为“中”是一个汉字接尾词,它的这种用法引发过中日学者不少的讨论,有围绕字典中收录的“中”的释义进行的探讨[1],有针对“中”字该种释义来源的探讨[2],有对“中”与其前接动词(動名詞)结合关系的探讨[3][4],还有对其构成及其含义的探讨[5]等等。

戚晓杰在其《关于汉语“动词+中”结构框架的考察》(2003)一文中指出,此种结构形式土生土长,日语的介入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6]。

笔者也赞同这一看法,接尾词的语法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其轨迹异中有同也在情理之中,汉语中“动词+中”的这种构词方法在两国的词汇交流中逐渐盛行开来,并非全盘的吸收。

一、现代生活中的“动词+中”或许十年前“营业中”对于国人来讲还十分新鲜,这个曾经作为港台语言中的时髦表达模式现如今已经被广泛使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样的牌子,甚至还有不少小店挂起了“准备中”的牌子。

“营业中”和“准备中”确实来源于日语的启发,这说明我们的生活正伴随着两国间的频繁交流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

悄悄变化的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提示牌。

“休息中”、“清扫中”、“会议中”、“使用中”、“维修中”、“手术中”、“空调开放中”等等,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对相关事物的状态一目了然,这也的确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再来看看这种构词结构对影视节目的影响。

说到2013年最流行的综艺类节目是什么?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绝对是其中之一,亲子类节目、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这些是其收获巨大成功的原因,但节目中经过处理的场景字幕也功不可没,简简单单的一个“自我满足中”将孩子得意洋洋的样子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

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V+的+N”结构的歧义现象引言“V+的+N”是一种由动词作定语的组合式偏正结构。

组合式偏正结构是相对粘合式偏正结构而言的。

根据朱德熙先生的解释,粘合式偏正结构是指“名词、区别词和性质形容词直接(即不带“的”)作定语的格式”[1],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定—中”偏正结构属于组合式偏正结构,例如:[1] 石头桌子[2] 石头的桌子例[1]是由名词“石头”直接加名词“桌子”(中间没有“的”)而形成粘合式偏正短语,例[2]是由名词“石头”加上“的”再加名词“桌子”形成组合式偏正短语。

“V+的+N”这种组合式偏正结构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易产生歧义。

例如:[1] 通知的人[2] 采购的人例[1]有歧义:“人”既可以指发出通知这一动作的人,又可以指被通知的对象,那就是说“通知的人”这种偏正结构包含着两种语义结构关系:“施事+动作”的关系和“受事+动作”的关系。

例[2]没有歧义,它只包含着一种语义结构关系即“施事+动作”的关系。

本文就这一现象在语义平面上作一个比较粗浅的探讨。

本文“V+的+N”结构中的“V”代表动词,“N”代表名词(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更不包括代词和数量词)。

现代汉语中“V+的+N”结构的歧义现象•33 •一、“V+的+N”结构的歧义因素“V+的+N”这种结构产生的歧义是由句法平面的语义关系的不同而引起的,产生这种歧义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动词的性质和名词的性质。

(一) 动词在语义平面上,我们根据汉语动词在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这种名词性成分我们称之为动元)的数目,我们可以将动词分成单价动词、双价动词、三价动词。

[2]1. 单价动词亦称单向动词、一元动词,是指在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联系着一个动元的动词,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作V1。

例如“小明咳嗽了”、“小王醉了”中的“咳嗽”、“醉”联系着一个强制性的成分,即施事成分,所以“咳嗽”、“醉”是单价动词。

又如:病、变、醒、哑、倒塌、游泳、爆炸、休息、呻吟、打鼾、徘徊、彷徨、失眠、发愣等等都是。

从构词法角度看中日二字汉字词

从构词法角度看中日二字汉字词

从构词法角度看中日二字汉字词摘要:中文和日语都使用汉字,且其中二字汉字占有较大比例。

本文结合中日学者研究,从构词法角度比较中日二字汉字词的异同。

对比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中日词汇的构词规律,希望为中日语言习得、翻译及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构词法;二字汉字词;中日比较一汉字词的界说中国周围的一些国家和民族,曾经对汉字作过借用或改造,但现代语言中已大多消亡。

而现代日语中汉字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和日语中的汉字词。

汉语中所有的词都是汉字词。

从词源上看,汉语中的汉字词绝大多数是汉族语言的词,但也有一小部分是非汉族语言的外来词。

如葡萄、罗汉、马拉松等是音译外来词;啤酒、卡车、茄克衫等是半音半义的外来词。

在日语中,很多和语词也用汉字表记,本文不讨论训读汉字词,仅讨论音读汉字词,基本等同于日语中所说的“汉语”。

本文中所讨论的日语二字汉字词等同于日语中的“二字汉语”。

日语中關于“汉语”的认定存在分歧,如原来土生土长的训读和语词汇,后来借用汉字书写,并改为音读,包括“出强、大根、返事”等。

类似的再如“寿司、氮配”原本为和语词汇,用假名书写。

这类词中的汉字仅具表音功能,有学者认为不能列入“漠捂”范畴。

二日语中的二字汉字词日语的“汉语”词汇中,二字词最多,且二字词还能与其他语素构成三字词、四字词。

根据国立国语研究所进行的“初级中学教科书词汇调查”(1987)结果,使用频率前998位的词语中,“汉语”有403个,其中二字词327个,占81.1%,词例如“物质、政治、生活、鼋流、地域”等。

以上虽是一项小范围统计,但从中也可看出二字汉字词在整体汉字词中具绝对优势。

野村雅昭(1988)对二字汉字词的构词方法做过详细分类研究。

他首先把二字汉语词的构词要素分为词根和接辞,具体如下。

(1)词根词根能单独构成词,具有实在意义,是构成词义的核心部分。

A名词类词根(N)客职氮海姿…B形容类词根(A)急新独具强…C动词类词根(v)接埽集欠始…D副词类词根(M)最再予必特…(2)接辞接辞本身不能构成词,与其他语素结合构成合成词,添加一定意义。

中日同形词之对比--以两字词为例

中日同形词之对比--以两字词为例

中日同形词之对比--以两字词为例
舒小沙
【期刊名称】《长沙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19)4
【摘要】在中国日语学习者中导致同形词误用的主要原因是母语句式及习惯表达,同形词在中日各自语言中的专用、内含的褒贬、描写对象的范围和倾向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致.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舒小沙
【作者单位】长沙大学,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日同形词翻译对比研究——以"精神"/「精神」为例 [J], 何宝年; 匡伶
2.中日同形词词义衍变的翻译对比研究
以"工夫"/「工夫」为例 [J], 成玉峰;张苹
3.中日同形词词义衍变的翻译对比研究以“工夫”/「工夫」为例 [J], 成玉峰;张苹
4.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分析——以“完成”“特别”“勉强”为例 [J], 刘诗梦
5.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以检讨和「検討」为例 [J], 李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文中V—A结果构式中动补结构的对比研究

中日文中V—A结果构式中动补结构的对比研究

中日文中V—A结果构式中动补结构的对比研究作者:张晓雯来源:《科教导刊》2018年第13期摘要本论文基于Washio (1997)[1]的强/弱动结式结构之分来区别中日文的V-A结果构式中的动补结构。

根据Washio所定义的强/弱动结式结构,中文的V-A结果构式中的动补结构不仅存在强动结式结构还存在弱动结式结构,但是在日语中只存在弱动结式结构。

本论文着重从句法学、语义学和词汇学三方面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日语中只存在弱动结式结构。

关键词 V-A结果构式中的动补结构强动结式结构弱动结式结构1 Washio的强/弱动结式结构的介绍Washio (1997)[1]定义了强/弱动结式结构;强动结式结构指的是在中日文中V-A结果构式中的动补结构中,动词的词义与形容词的词义是相互独立的。

例如:(1)他敲平了这块金属片。

*彼が金属をペチャンコにたたいった。

(1)中动词“敲”的意思不包含形容词“平”的意思,因此例(1)是强动结式结构。

相反地,弱动结式结构指的是在中日文中V-A结果构式中的动补结构中,动词的词义包含了形容词的词义。

例如:(2)他涂白了墙。

彼は壁を白く塗った。

(2)中动词“涂”的意思不再单单是动词本身的意思,这里动词的词义被广义化。

换言之,动词“涂”的意思暗含了后面的表颜色形容词的意思,当然不能具体到白色的意思。

因此,例(2)是弱动结式结构。

对比例文(1-2),Washio认为日语中不存在强动结式结构。

他的论点引起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日语中不允许强动结式结构的存在。

关于此问题,本论文从句法学和语义学两方面来探讨。

2 句法学和语义学上的分析对于问题为什么日语中只存在弱动结式结构,本论文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考虑问题为什么日语中不存在强动结式结构;另一方面考虑问题为什么日语中存在弱动结式结构。

对于这两个问题,可以从表路径介词(pathP)和表空间介词(location P)两方面来解释。

铃木(2012)[2]指出在强动结式结构中,通过位移把隐性的表路径的介词在句法学上与动词合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V+N定中结构二字词的比较
按照前语素和后语素之间的不同语法关系,汉语和日语的V+N结构二字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词性前语素(V)支配名词性后语素(N)的V+N动宾结构二字词(如:爱国、补课、插花),另一类是动词性前语素修饰名词性后语素的V+N定中结构二字词(如:怒潮、寝室、燃料)。

从数量上看,V+N动宾结构二字词比V+N定中结构二字词更多一些,但无论在汉语词和日语的「漢語」中,这两类V+N结构二字词的数量都在各种构词类型的前5位之列。

此前,笔者(2006)曾对中日V+N动宾结构二字词的基本情况做过初步的分析比较,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中日V+N定中结构二字词的研究。

1.相关的先行研究
在国内方面,尚未见到专门论及V+N定中结构二字词的论文。

首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旅日的中国学者,他们在进行中日汉字词对比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到:V+N结构的二字词存在着“V+N动宾”和“V+N定中”两种语素关系不同的构成方式,而汉语和日语的V+N结构二字词在构词上又各有特点。

比如,沈国威(1990)指出:“V+N定中结构在日语里是能产的构词类型而在汉语里则不是”(P.134)。

其原因在于“在汉语里,无论是V+O动宾结构还是V+N 定中结构,其构词类型都是V+N结构,为了防止由此而产生的歧义,处于从属地位的V+N 定中结构经常需要让位于V+O动宾结构。

即是说,在遇到V+N结构的词语时,应优先按照V+N动宾结构去理解”(p.133)。

同时,在谈到汉语V+N定中结构二字词的成词条件时,沈国威强调:“在V+N结构的动宾式语义关系无法成立时,才有可能构成定中结构的二字词。

换言之,避免构造上的冲突是构成定中式二字词的主要条件”(p.128)。

此外,陈力卫(1998)在论及中日V+N结构二字词时说:“动词有自他之别,汉语原本只能由自动词作偏正修饰,构成诸如‘行人、住家’之类的V+N结构二字词,…如果前项是他动词就牵扯到带宾语,所以难以成词。

…即使现代汉语里有这类结构的词,多半也是从日本反向输入的。

但是在日语中,前项无论是自动词还是他动词都可以构成V+N结构二字词”(p.458)。

遗憾的是,沈、陈二人的论文所举出的词例不多,因而显得论据不足,读者也难以把握问题的全貌。

但他们二人的论文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1)汉语中的V+N定中结构二字词究竟有多少?是否在数量上少于日语的同类词?(2)中日V+N定中结构二字词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在构词方面,V+N定中结构二字词和V+N动宾结构二字词是否相互排斥?(4)中日V+N定中结构二字词之间的借用关系如何?等等。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汉语和日语双方的V+N定中结构二字词进行全面的调查,在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之上,再做出分析和归纳。

2.研究对象词的抽取和整理
在V+N动宾结构二字词中,动词性前语素(V)对名词性后语素(N)具有支配作用,是构词的重心所在。

因此,笔者(2006)采用了从抽取动词性前语素入手去收集研究对象词的方法。

相比之下,V+N定中结构二字词的语素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动词性前语素是起修饰作用的,被修饰的名词性后语素处于中心语素的位置。

那么,从动词性前语素入手的抽取方法是否仍然适用呢?其实,无论是从前语素入手还是从后语素入手,所收集到的应该是同一批对象词。

考虑到动词性前语素的数目要比名词性后语素的少许多(参见表1和表2),而且二字词的首字(即动词性前语素)便于进行词典检索,笔者仍然采取了从动词性前语素入手的抽取方法。

同时,考虑到动词性后语素在V+N定中结构二字词中是中心语素,对后语素
的整体情况也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具体的方法是:在日语方面,先利用“常用汉字表”抽出具有动词性含义的汉字,其中包含“音训兼有”的汉字和只有“音读”没有“训读”的汉字。

再利用『岩波新漢語辞典』(1994),从这些汉字作前语素的词群中抽出属于V+N定中结构的二字词。

按照这样的方法,共收集到日语的V+N定中结构二字词1275个。

在汉语方面,笔者以俞士汶(1998)“动词表”中所列的2000余个动词作为动词性前语素的调查范围,同时利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对词语作了补充,共收集到汉语的V+N定中结构二字词2223个。

以上结果表明,V+N定中结构二字词是日语和汉语双方共有且成词量相当可观的构词类型。

汉语中不但有V+N定中结构二字词,而且数量大大多于日语的同类词。

由此可见,认为汉语的V+N定中结构词量少、能产性弱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3.动词性前语素的主要特征
有的研究者认为,在汉语中,为了防止产生歧义,只有在V+N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无法成立时,才能构成V+N定中结构二字词。

或者认为,汉语只有前语素是自动词时才能够构成V+N定中结构二字词,而日语无论前项是自动词还是他动词都可以构成V+N定中结构二字词。

为了验证以上观点是否正确,需要弄清中日V+N定中结构中的动词性前语素的性质。

90%以上的日语前语素属于“中日共有”的类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日V+N定中结构二字词之间可以互通的部分相当多,完全有可能和有必要进行比较研究(详见后文)。

与此相对,属于“日语单有”的前语素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些前语素虽然在汉语里也可以构词,但难以构成V+N定中结构的二字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