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教案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范文

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外国教育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

2.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批判外国教育思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外国教育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

2. 典型外国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对外国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评价。

2. 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提出问题:外国教育史有哪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新课讲授1. 外国教育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1)古希腊教育:强调体育、德育和智育,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

(2)罗马教育:以法律和道德教育为核心,强调公民教育。

(3)中世纪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强调教育的社会等级性。

(4)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强调人文主义教育,注重个人发展。

(5)近现代教育:以科学教育为基础,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

2. 典型外国教育思想及其影响(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哲学家王。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全面性,注重道德、智力和体育的培养。

(4)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注重普及教育。

(5)卢梭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注重自由和自然发展。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典型外国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启示。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外国教育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

2. 强调典型外国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外国教育史对我们现代教育有什么启示?2. 提出问题:如何将外国教育史的知识与我国现代教育相结合?二、新课讲授1. 外国教育史与我国现代教育的结合(1)借鉴外国教育思想,创新我国教育体制。

外国教育史电子教案

外国教育史电子教案

《外国教育史》电子教案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同时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的发源地。

在其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希腊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理论,为西方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地理位置:是巴尔干半岛南部为中心,包括爱情海、爱奥尼亚海诸岛及小亚细亚两岸一群奴隶城邦的总称。

在这些奴隶制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斯巴达和雅典。

因此在讲述古代希腊教育时都以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为代表。

古希腊学校教育实践一、古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1)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2)古风时代(公元前800—前500年);(3)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前330年);(4)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0—前30年)。

1.荷马时代教育(公元前1100—800年)之所以称为荷马时代是因为关于这个时期的资料来源主要来自《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相传为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

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史诗主要叙述了希腊人攻打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的前后经过,歌颂了以阿喀疏斯、奥德修斯等希腊英雄的业绩。

英雄们都是品性高尚,人格健全的道德典范。

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各种为社会所肯定的美德、勇敢、正义、忠诚、大公无私、热爱集体、智慧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在对青年人的教育中,道德教育所占据地位,在荷马时代,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希腊思想家所指的“四大德”)。

教育特点:荷马时代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处于教为低级的发展阶段。

尚未出现学校的专门教育机构,教育主要在实际生活过程及参与成年人的各种活动中所获得。

教育目的:是培养像阿喀疏斯那样勇敢武艺高强和像奥德修斯那样足智多谋,能善辩的武士。

教育内容:大致以军事和其直接关系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

《荷马史诗》始终是希腊人教育青年一代的重要教材,自后有学校一直是希腊学校重要教学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孟禄认为荷马时代教育包含着希腊教育的全部萌芽。

外国教育史教程课程设计

外国教育史教程课程设计

外国教育史教程课程设计课程背景本教程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外国教育史的教育课程,对外国历史的重要事件、教育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本教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试图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多元化、博学的教育背景,并促进学生的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教学目标•理解外国教育历史的重要事件、教育理念、发展模式;•掌握如何将外国教育史与当代教育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教育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以便将来成为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古代西方教育史的梗概;•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变革;•西方现代教育体系及教育科技的发展;•外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讲座式授课;•学生讨论小组;•独立阅读;•课堂展示。

评估方式•作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份独立的作业,探讨一个外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期末论文:每个学生必须撰写一篇期末论文,展示对外国教育史的深入研究。

教学进度•第一周:古代西方教育史•第二周: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变革•第三周:西方现代教育体系及教育科技的发展•第四周:外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对比分析参考书目•Frier, B. (2017). 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Vol.22). Routledge.•McCulloch, G. (2017). The Routledgefalmer Reader in History of Education. Routledge.•Woods, P. (2013).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15). Routledge.结论本教程将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教育史的重要事件、教育理念和发展模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教育事业的前沿动态,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现代教育实践中。

外国教育史教案

外国教育史教案

《外国教育史》教案《外国教育史》目录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1)第二章奴隶社会的教育 (4)第三章封建社会的教育 (23)第四章近现代英国的教育 (44)第五章近现代法国的教育 (61)第六章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85)第七章近现代美国的教育 (104)第八章近现代日本的教育 (119)第九章近现代俄罗斯的教育 (131)第十章近现代意大利的教育 (154)第十一章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164)外国教育史教案卷首语中国名臣魏徵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英国哲人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感觉历史,就好像那遥远的星空,神秘而令人神往,太多的人类宝藏就在其中蕴藏;学习历史,并非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拣拣;研究历史,其实就是推开一扇扇尘封的大门——神奇就在门里。

没有历史,人类又是什么呢?不懂历史,人类又懂得什么呢?当您打开本教材时,就会感到,人类教育的历史放射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辉映着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征程……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学习内容与目标: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时期是国外教育发展的萌芽时期。

学习本章应主要了解国外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就提出,教育并非人类特有的现象。

远在人类出现以前,教育已在动物界存在了。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教育从它的起源上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教育起源于动物保护物种的本能而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

人类只是继承了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而在其上作了某些改进而已,但在本质上与动物界没有区别。

这谓之“生物起源说”。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教育家孟禄在《教育史课本》中提出:“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其实,这两种学说都否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培养下一代的活动。

《国外教育史》课程思政设计

《国外教育史》课程思政设计

《国外教育史》课程思政设计一、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陶冶人文情怀,树立教育自信之根“研究历史,不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

探究历史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历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将历史中的点、线、面勾连形成教育思想史的制度沿革史和教育思想史,贯穿课堂的梳理将横向知识与纵向思维交织成学生内化的教育情怀。

把知识和态度价值观与教育情怀紧密结合起来。

课程思政,重点在育人。

因此,在学生搭建知识脉络的同时陶冶人文情怀,是教育史课程思政内涵的重要路径。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教育的兴衰与国力的强弱息息相关。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构想和展望,追溯过去、反思现实,探究教育兴衰的人文历史因素。

从教育史中教育的起源问题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产生、从历史脉络中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从古今中外的比较中探析我国教育制度的优劣,以文化人的方式,增加学生们在中国教育制度的理解、树牢学生教育自信之根。

从陶冶人文情怀切入,做让学生敢于思辨,在思辨中批判与反思。

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文化自信之魂“教育史里不仅有知识的温度,更有思维的深度;不只有过往,更藏有现在和未来。

我们要用历史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课程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份教育的情怀、文化的自信,求实中创新,立德中树人。

课程思政,落脚在思政,没有准确的课程定位,思政引领便浮于表面。

因此,在学生搭建知识脉络的同时陶冶人文情怀,是丰富课程思政内涵的最终落脚点。

描摹人类教育波澜壮阔的历史、梳理各国的教育制度、讲述优秀教育家的实践和创新精神,从古希腊三杰到我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从文艺复兴到隋唐的选人用人制度,分析过往、总结得失,以思政渗入、用专业的知识分析,构建了一张张知识网络,演绎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培育了一个个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从筑牢文化自信为本,做让学生“四个自信”的实践人,悉心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之魂。

二、课程思政融入点授课对象:大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课程总学时:48学时教材信息: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9一、课程简介(一)面向对象《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

大学生外国教育史教案

大学生外国教育史教案

课程名称:外国教育史授课对象:大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2. 掌握不同时期外国教育的特点和代表人物;3. 分析外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启示;4.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古代外国教育1. 古埃及教育:金字塔、祭司学校、宫廷学校等;2. 古希腊教育: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3. 古罗马教育:法律教育、修辞教育、文学教育等。

二、中世纪外国教育1. 教会教育:修道院学校、大学等;2.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教育改革等。

三、近代外国教育1. 启蒙时期教育:理性主义教育、教育改革等;2.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公共教育、教育普及等;3. 现代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外国教育史吗?它包括哪些内容?2. 引导学生思考外国教育史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1. 古代外国教育a. 介绍古埃及教育、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b. 分析古代外国教育的特点。

2. 中世纪外国教育a. 介绍教会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b. 分析中世纪外国教育的特点。

3. 近代外国教育a. 介绍启蒙时期教育、工业革命时期教育、现代教育;b. 分析近代外国教育的特点。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启示。

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外国教育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2. 强调外国教育史对学生历史观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2. 思考:外国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外国教育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外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它研究的是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历史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其特点是时兼古今,地兼东西。

通过外国教育史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外国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教育制度及变迁过程;各国在重要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各个重要的教育著作和不同的教育流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具有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感情;了解其他国家的教育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更有效地利用人类的教育遗产来发展他们的专业才能,以此来培养学生继承、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二、课程教学要求(一)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要做到背靠传统、面向未来,克服教育史研究中简单化和单纯政治化的倾向。

(二)必须从历史的原本出发,寻找时代和个人的教育特色,避免一个模式和出现雷同现象,更要防止以今铸古、牵强附会。

(三)善于在学习教育史的过程中,从教育史本身挖掘、发明科学的方法。

(四)要求学生把外国教育史的学习与中国教育史的学习相结合,且对哲学史和思想史等相邻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三、先行课程中国教育史四、课程教学重、难点(一)课程重点:1.注意本课程与中国学前教育史和中国教育史的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以免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二)课程难点:1.因学时有限,而内容较多,因此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分不占总学时,但仍然是大纲要求掌握内容。

学生自学部分,采用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2.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案(1-4章)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案(1-4章)
在了解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古代埃及各种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熟悉其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与教法:
学校的产生固然是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产知识的积累和文字的出现紧密联系着的,但直接催生学校的却是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学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出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奴隶制社会之中。
斯巴达的奴隶制国家是在一个民族压迫另外一些民族的基础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居民被分为严格的等级,实施寡头贵族专制的政治体制;从经济上看,斯巴达则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城邦;文化也相当落后。教育是斯巴达贵族巩固自己的统治的最重要的手段,斯巴达的学校都由国家举办和管理,教育直接控制在国家手里;实行免费教育;男女的教育都受到重视;斯巴达的学校只有军事体育学校一种类型,整个教育体系的明显特点就是突出了军事体育性质;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奴隶主的后代培养成为身体强壮、忍苦耐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五项竞技、军事游戏和训练是最主要的项目,忽视智育和美育;教育方法采取严酷的锻炼和训练。
通过本讲的学习,了解教育的起源;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由低到高、由简及繁的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产生特点的原因。
讨论、思考题、作业:
1、试比较前氏族公社时期教育与氏族公社时期教育的异同。
2、试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袁锐锷,张季娟.外国教育史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教育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学器材与工具
投影仪或多媒体
授课时间
第1周第1节

《外国教育史》完整讲义

《外国教育史》完整讲义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具有银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军人。 20~30 岁,学习四艺和哲学,发展心智,完成后成为行政官员。 30~35 岁,研究辩证法,成为哲学家(高级官吏) 35~50 岁,入世修行,成为哲学王,即最高统治者。
第二章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
第二节 古罗马的教育
王政时期:BC8 世纪~BC6 世纪 共和时期:BC6 世纪~BC1 世纪 帝国时期:BC1 世纪~AD5 世纪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1) 社会背景: 平民和贵族都是罗马公民, 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生产形式主要是小农经济, 平民基本上是农民。 2) 教育模式:农民—军人教育 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内容有骑马、角力、游泳; 《十 二铜表法》 ;简单的读写算等。 男童到 16 岁成为公民,开始服兵役。 2、共和后期 1)社会背景 BC3 世纪开始,罗马不断扩大版图,商业和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奴隶与奴隶 主、平民与贵族、元老院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BC3 世纪罗马兼并意大 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BC146 年,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希腊文化与教育流播到罗马。 2)教育体系 7~12 岁入私立的小学,教学内容是读写算。贵族子女主要接受家庭教育。 12~16 岁入文法学校,学习文法为主。开始只有希腊文法学校,学习《荷马史诗》及 其他希腊文学; 16 岁后,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BC1 世纪中叶建立拉丁雄辩术学校。 3、帝国时期
第二节、古希腊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一)地理背景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 四周环山。 是一个地理上比较封闭的农业 城邦。 (二)社会结构 统治者:斯巴达人,约 9000 户,30000 人。 社会阶层 平民: 皮里阿西人,约 30000 户。 奴隶:希洛人,约 300000 人。 政体:军事奴隶主贵族专政。 (三)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身强力壮、效忠国家的武士和统治者。 2、 教育特点:军事体育教育 3、 教育过程: 1) 0~7 岁:由父母养育 2) 7~18 岁:进入国家教育场所进行宫事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 跃、掷铁饼、投标枪和角力。此外还有骑马、游泳和射箭等。同时也进行政治、音 乐教育。 3) 18~20 岁:进入高级军事训练团(Ephebia),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进入之前要经过多 次鞭打等形式的考验。 4) 20~30 岁:开往边疆实战训练,到 30 岁成为正式合格的公民。 4、 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和防卫本土的能力。 资料一、斯巴达青年到 30 岁成为公民后,被迫与国内最好的姑娘结婚。为防止父亲对子女 的偏爱,国家宣布,儿童生下来一个时期后,他就成为所有父亲的儿子,所有成人对儿童都 有同样的职责。 资料二、公民到 45 岁离开兵役生活,被安排作国民军,职责限制在地方部队活动和教育青 年。到 60 岁(男性平均年龄是 25 岁)成为年长的政治家,在国会中服务。 二、雅典的教育 (一) 地理状况 位于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有大量优质陶土、大理石和银矿,还有优良的港湾,有利 于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原是一个农业国,公元前 7~6 世纪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二) 社会结构 农业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争夺政治权利导致雅典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 经过一毓政治改 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格局。 贵族:农业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 社会阶层 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 奴隶 (三) 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 物(商人、武士和政治家) 。 2、 教育特点:和谐发展的教育 3、 教育过程: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外国教育史课程名称(英文):The History of Foreign Education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04290周学时:3总学时:48学分:3先修课程:无授课对象:本科生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西方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思想和制度事件。

课程将着重说明和解释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的思想精髓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当今教育发展的启示,力求体现普世性的教育价值和“古为今用”历史方法论的基本指导原则。

课程还有重点地说明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分析制度产生背后的原因和发展理由,力求体现教育制度变革的合理性。

该课程属于教育学的基础课程,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四、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了解国外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国外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对当前教育改革及自身的教学实践遇到的问题抱有一种发展性的眼光和态度;培养学生借鉴历史上国外那些优秀教育思想的方法,即坚持“洋为中用”。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介绍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流变➢介绍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精华➢激发学生讨论教育现实和教育思想的兴趣➢对照现实的一些教育思想,对比和评价教育思想家的思想价值➢参照著名教育家的思想,评价现实一些教育思想➢找出对自己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共同讨论教育思想和反思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章古希腊教育制度2课时,讲授为主重点:古风时期的雅典和斯巴达教育课后作业:1、阅读《理想国》,2、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差异第二章古希腊教育思想4课时,讲授与讨论结合,说明小论文的写作要求重点: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教育观点课后作业:1、阅读《理想国》,2、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三章古罗马教育2课时,讲授为主,布置小组讨论的题目范围重点:共和国时期教育与昆体良教育思想课后作业:阅读《雄辩术原理》第四章中世纪教育与大学2课时,讲授为主重点:大学教育和骑士教育课后作业:1、了解博洛尼亚和巴黎大学的演变,2、观看视频《博洛尼亚大学》第五章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2课时,讲授为主重点:北欧人文主义教育课后作业:1、阅读莫尔《乌托邦》,2、阅读蒙田《散文集》第六章国民教育的发展4课时,讲授与讨论结合重点:英格兰和北美殖民地的国民教育难点:新教的教育改革课后作业:1、国民教育在欧洲发展的脉络及其原因分析。

大学外国教育史教案

大学外国教育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外国教育的主要特点、制度和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教育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教育:以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等文明为代表的教育发展。

2. 中世纪教育:以欧洲中世纪教育为主要内容,包括教会学校、世俗教育、大学教育等。

3. 近代教育: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主要内容。

4. 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等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教育现象。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外国教育史中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家,体会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代教育1. 引入:介绍古代教育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讲解: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等文明的教育特点、制度和思想。

3. 案例分析:以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为例,分析古代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4. 小组讨论:比较古代不同文明的教育差异,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第二课时:中世纪教育1. 引入:介绍中世纪教育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讲解:教会学校、世俗教育、大学教育的特点、制度和思想。

3. 案例分析:以巴黎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为例,分析中世纪大学教育的特点。

4. 小组讨论:比较中世纪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课时:近代教育1. 引入:介绍近代教育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时期的发展。

2. 讲解:近代教育的特点、制度和思想。

3. 案例分析:以英国教育改革为例,分析近代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范文

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范文

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范文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外国教育史。

2. 授课对象:[具体专业和年级]3.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4. 课程学时:[总学时],[每周学时]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外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和重要事件。

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教育思想的能力,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

提高学生对教育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认识到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尊重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古希腊、古罗马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近代欧美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核心内容。

2.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教育思想背后的哲学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分析教育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来解决现代教育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外国教育史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确保学生对基本史实和理论有清晰的认识。

2. 讨论法:提出一些有争议性或者启发性的教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古代斯巴达教育对现代军事教育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教育改革案例(如普鲁士教育改革)为例,深入剖析教育变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5分钟)#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古代外国教育(10分钟)古埃及教育。

先给大家讲讲古埃及,那可是个神秘又古老的国度。

古埃及的教育啊,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层和神职人员。

他们有专门的学校,叫文士学校,在那里学生们要学习书写、计算、宗教知识等。

就像现在咱们要学习语数外一样,不过他们的内容可都是围绕着古埃及的社会需求来的。

而且啊,古埃及的教育是很有等级性的,不同阶层的孩子接受的教育那可是天差地别。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课程设计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课程设计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外国教育史是学习教育学的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研究外国教育史,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同时对今日教育体制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世界视野和全球背景下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大纲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第一章西方古代教育•希腊教育•罗马教育第二章中世纪教育•修道院学校•大学的起源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变革•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新教教育第四章近代欧洲教育•普鲁士教育•法国教育•英国教育第五章美国教育的发展•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公立学校体系发展•私立学校体系发展第六章 20世纪以来的西方教育•教育改革与新思潮•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演变•大学教育的发展四、授课方式本课程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实地调研和团队协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内容:•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论文或课程报告•实地调研或实验成果•群组讨论与人际活动六、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内容:•纸质教材:张三等人编写的《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电子版教材:教育部信息中心提供的网络教程资源•网络资源:外国教育史学术期刊、课外阅读推荐等•研讨会或访学七、总结外国教育史教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课程,适合广大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的学生选修。

在今天日益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文化特点,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和启示。

外国教育史教案(河北大学)

外国教育史教案(河北大学)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案课程编号:06004总学时:72 周学时:4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教育学、学前教育二年级开课时间:第4学期使用教材:《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授课教师姓名:贺国庆郭健朱文富何振海张宛1.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并予以评析;以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概况,掌握其基本特征。

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学起源论 19世纪末开始流传,将教育视为生物本能活动,认为在非脊椎动物中即有“指导”与“学习”现象。

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等。

2.心理学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美]孟禄等,20世纪初提出。

3.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人类从形成起就在生产劳动中所进行的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首创者:[原苏联]米丁斯基等。

4.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的产生并不仅与生产劳动有关,还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

首创者:杨贤江。

20世纪30年代提出。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1.前氏族时期(约400万至1.5万年前)。

生产水平极端低下,人们使用旧石器,教育仅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或生活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2.母系氏族时期人们使用新石器。

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成为氏族公社成员的主要生活依靠,幼小儿童在妇女身边受教育,八九岁以后男女儿童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

后期出现教育胚胎形式的“青年之家”。

3.父系氏族时期金、石、木工具并用,产生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教育内容中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并在到达成人之际举行“成丁礼”(或称“青年礼”)等特定的仪式,对后世影响较大。

4.军事民主制时期生产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个人占有现象,从而出现特权人物,逐渐形成阶级。

军事教育的地位提高。

重视道德与精神教育,阶级教育的萌芽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

1.了解学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最早的学校。

2.了解亚非主要文明古国的古代教育概况及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结合汤因比的“世界文明流动说”,从而正确认识“西方中心论”。

外国教育史电子教案

外国教育史电子教案

《外国教育史》电子教案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同时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的发源地。

在其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希腊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理论,为西方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地理位置:是巴尔干半岛南部为中心,包括爱情海、爱奥尼亚海诸岛及小亚细亚两岸一群奴隶城邦的总称。

在这些奴隶制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斯巴达和雅典。

因此在讲述古代希腊教育时都以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为代表。

古希腊学校教育实践一、古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1)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2)古风时代(公元前800—前500年);(3)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前330年);(4)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0—前30年)。

1. 荷马时代教育(公元前1100—800年)之所以称为荷马时代是因为关于这个时期的资料来源主要来自《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相传为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

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史诗主要叙述了希腊人攻打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的前后经过,歌颂了以阿喀疏斯、奥德修斯等希腊英雄的业绩。

英雄们都是品性高尚,人格健全的道德典范。

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各种为社会所肯定的美德、勇敢、正义、忠诚、大公无私、热爱集体、智慧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在对青年人的教育中,道德教育所占据地位,在荷马时代,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希腊思想家所指的“四大德”)。

教育特点:荷马时代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处于教为低级的发展阶段。

尚未出现学校的专门教育机构,教育主要在实际生活过程及参与成年人的各种活动中所获得。

教育目的:是培养像阿喀疏斯那样勇敢武艺高强和像奥德修斯那样足智多谋,能善辩的武士。

教育内容:大致以军事和其直接关系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

《荷马史诗》始终是希腊人教育青年一代的重要教材,自后有学校一直是希腊学校重要教学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孟禄认为荷马时代教育包含着希腊教育的全部萌芽。

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范文

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外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

2. 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1. 外国教育史中各个阶段的特征。

2. 各个教育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外国教育史吗?2. 回答:外国教育史是研究外国教育发展历程的一门学科。

3. 阐述: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二、讲授新课1. 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a. 古代教育b. 中世纪教育c. 近代教育d. 现代教育2. 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a. 古代教育: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b. 中世纪教育:基督教教育、封建教育等c. 近代教育: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d. 现代教育:杜威、康德、赫尔巴特等3. 各个教育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影响a. 分析各个教育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b. 探讨各个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三、课堂讨论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外国教育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 强调外国教育史对我们了解教育发展历程、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某个阶段的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2. 撰写一篇关于外国教育史的小论文,阐述你对某个教育思想的认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和代表人物,使学生对外国教育史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素养。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杜威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

杜威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

课程类型:外国教育史专题讲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背景及其核心观点。

2. 理解杜威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3. 分析杜威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1. 杜威的教育本质论2. 杜威的教育课程论3. 杜威的教育过程概念教学难点:1. 杜威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实践的衔接2. 杜威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2.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以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杜威的教育背景及其在外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杜威的教育本质论1. 讲解杜威关于“教育是生活的过程”的观点。

2. 分析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以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3. 讨论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强调尊重儿童天性。

三、案例分析1. 以实际案例说明杜威教育理论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杜威教育理论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回顾杜威的教育本质论。

2. 讨论杜威教育课程论的核心观点。

二、杜威的教育课程论1. 分析杜威对传统课程的批判,强调儿童的经验和兴趣。

2. 介绍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以及其实践意义。

3. 讲解杜威的“教材心理化”观点,探讨其在课程设置中的应用。

三、杜威的教育过程概念1. 分析杜威关于教育过程的基本观点。

2. 讨论杜威教育过程概念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杜威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杜威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对杜威教育思想与当前教育改革的联系的分析。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杜威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外国教育史》教案

《外国教育史》教案

绪论1779年 [德] 《教育制度之历史研究》(曼格尔斯道尔夫)1921 年 [英]《西方教育史》(博伊德金合著)1906 年 [美]《教育史课本》(孟禄)1920 年 [美]《教育史纲》(克伯莱)1917 年 [苏联]《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克鲁普斯卡娅)一、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情况主要成绩有以下几方面:(1)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国化方面的成果;(2)通史、专题史、国别史、断代史、思想史多元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3)在史料建设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二、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学科特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评价和分析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总结各国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揭示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规律,并且预测教育发展的趋向,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本学科特点:(1)通史:包含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

(2)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并重:各个阶段都是这两条线索。

(3)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多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介绍,力图在讲课的过程中挖掘各国在发展教育方面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还要涉及到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教育的发展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三、本课程的学习要求1.注意史和论的结合:即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具体的教育史实和史料,也要学会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2.处理好批判和继承的关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抛弃其中消极、不合理的因素,继承其中进步的、合理的部分。

3.注意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的联系: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教育实践有着一定的联系。

4.注意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关系:对中外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发现其规律性。

四、参考书目[1] 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1、2、3、4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教案2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教案2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教案2《外语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程名称:外语教育史英文名称:The History anddevelopment of EnglishLanguage Teaching课程代码: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学分学时数:1学分,18学时(理论讲授9学时, 教学实践9学时)适用专业:英语教育制(修)定人:制(修)定日期:审核人:审核日期:审订人:审订日期: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外语教育史》是研究外国教育发展的历程的教育分支学科,是外语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对当代外国语言教学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的认识。

学习外国教育史,了解其教育教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有助于扩大教育知识眼界,辩证地对待西方教育的优劣,吸收其教育精华,为更好地提高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水平服务。

(二)、课程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外语教育尤其是中国的英语教育教学现状,理解和掌握相关外语教学理论,并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较为具体的外语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外语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西方外语教学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讲授1学时,训练1学时)1、西方外语教学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内容和起因;2、四个发展阶段的各自特点及其对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的影响重点:西方外语教学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内容和起因难点:四个发展阶段的各自特点第二章听说法和直接法(理论讲授1学时,训练1学时)1、听说法和直接法产生的背景;2、听说法和直接法的特点和优缺点3、听说法和直接法教学步骤;重点:听说法和直接法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和优缺点;难点:听说法和直接法的特点及具体的教学使用步骤。

第三章社区语言学习(理论讲授1学时,训练1学时)1、社区语言学习产生的背景;2、社区语言学习的特点和优缺点3、社区语言学习的教学步骤;重点:社区语言学习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和优缺点;难点:社区语言学习的特点及具体的教学使用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779年 [德] 《教育制度之历史研究》(曼格尔斯道尔夫)1921 年 [英]《西方教育史》(博伊德金合著)1906 年 [美]《教育史课本》(孟禄)1920 年 [美]《教育史纲》(克伯莱)1917 年 [苏联]《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克鲁普斯卡娅)一、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情况主要成绩有以下几方面:(1)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国化方面的成果;(2)通史、专题史、国别史、断代史、思想史多元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3)在史料建设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二、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学科特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评价和分析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总结各国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揭示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规律,并且预测教育发展的趋向,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本学科特点:(1)通史:包含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

(2)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并重:各个阶段都是这两条线索。

(3)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多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介绍,力图在讲课的过程中挖掘各国在发展教育方面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还要涉及到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教育的发展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三、本课程的学习要求1.注意史和论的结合:即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具体的教育史实和史料,也要学会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2.处理好批判和继承的关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抛弃其中消极、不合理的因素,继承其中进步的、合理的部分。

3.注意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的联系: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教育实践有着一定的联系。

4.注意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关系:对中外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发现其规律性。

四、参考书目[1] 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1、2、3、4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戴本博等编:《外国教育史》(上、中、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 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1-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版。

[5]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 任钟印主编:《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 王天一等人编写:《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关于教育起源1.“劳动起源说”劳动→人类→人类社会→语言→教育人类的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包括教育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教育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劳动促使人类自觉意识的形成,原始人意识到将来为自己或后代获取生活资料的必要,才会进行教育;其次,劳动促使语言的产生,为原始人提供了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媒介;再次,劳动过程中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日趋丰富,为教育的进行准备了内容。

2.“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教育即抚养”“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儿童为氏族公社所有,并由氏族公社所公育。

这个时期所有的儿童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即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是儿童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本氏族的历史传说、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图腾、禁忌等。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远古时期的教育是一种非形式化的教育,即在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无专设的教育机构。

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具体方法:(1)通过观察、游戏、模仿;(2)通过长辈的叙述、解说来启发诱导儿童。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学校的产生促使学校产生的几个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生活的需要;(3)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4)文字的出现。

二、古埃及的教育学校类型:(1)宫廷学校(2)神庙学校(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共同点:(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重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教育;(3)教学以阅读和书写为主;(4)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体罚严重。

三、古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教教育“古儒”学校2.佛教教育佛教教育与婆罗门教教育的比较:(1)均属宗教训练;(2)主要学习内容:神学经典著作;(3)学习年限大致相同;(4)教育对象上的差异(阶层/性别);(5)教学场所不同;(6)教学用语不同;(7)教学方法的不同。

第二节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一、斯巴达的教育注重军事体育二、雅典的教育“和谐教育的典范”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哲学学校、修辞学校等。

“教仆”斯巴达、雅典教育比较:(1)教育目的(2)教育内容(3)教育方法(4)学校类型(5)教育管理体制。

斯巴达:高度统一的集权化领导方式;雅典:立法和监督。

第三节古希腊的教育思想西方最早的教育思想产生于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一、三哲之前的教育思想1.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条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这两条格言也就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最基本的观点。

“五把铁锤的启示”→数是万物的本源(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数的规定性)→“天体和谐”、万物和谐→“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理论的基本核心是:高度重视数学,把数学当作万物的本源,并主张灵魂不死、灵魂轮回。

“数是万物的本源”这一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由质进到量,表明人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

生活的全部目的和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通过对数的研究、体会、领悟以及日常生活的训练,实现灵魂的净化,达到和谐、完全和完善的境界。

这种对灵魂(或精神)陶冶的重视与和谐发展的思想,对后来希腊教育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

2.智者派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观标准,坚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在智者派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

普罗泰戈拉说:“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由此,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认为,观念起源于感觉,而感觉因人、因事、因物而异,知识只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普遍有效性。

真理因人、因时而异,没有普遍的真理。

这一认识具有明显的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色彩,反映了古希腊哲学由研究客体到研究主体的过渡,且突出了人的地位。

智者派对古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a)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b)智者适应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研究、讲授与辩论、演讲直接相关的文法、修辞学、哲学等科目,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的)c)智者最关心的是伦理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d)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实际练习,如:提倡演讲、辩论,示范、模仿。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400年)《苏格拉底对话集》《苏格拉底回想录》自然哲学家探索“万物的本原”→智者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寻求道德的“一般”(即探求真理、道德的普遍有效性)“认识你自己”——著名的哲学命题↓“知识即美德”(“智慧即德行”)↓“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精神助产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

评价苏格拉底方法:优点:(1)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求正确答案。

(2)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收。

(3)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师生共同寻求正确答案,教学气氛活跃。

缺点:(1)此方法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知识基础、学习热情等。

故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2)此方法是片面主观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理想国》《法律篇》公元前387年创建“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雅典的第一所哲学学校。

(二)政治观、哲学观、认识论“理想国”“理念论”(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洞穴比喻”“认识就是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因此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相(一般)、本质。

(三)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通过教育来培养国家未来的统治者——“哲学王”。

2.教育制度①启蒙教育阶段(6岁前):优生优选思想(柏拉图是西方最早论述优生问题和胎教问题的人);儿童公育制度;学前教育的任务和内容;重视游戏。

②情感教育阶段(6—16岁):培养节制、正义的美德。

③意志教育阶段(17—20岁):培养勇敢的美德。

柏拉图提出的“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智者派的“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哲学)→“七艺”④理智教育阶段(20—30岁):发展理智的美德(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

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识到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2)重视国家对全体公民进行教育;(3)形成多方面的教育内容,确立了“四艺”的课程体系。

(4)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提倡早期教育等。

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政治观、哲学观、认识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园“逍遥学派”《形而上学》《政治学》《伦理学》“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实体说”→“四因说”→“形式质料说”“蜡块说”:反对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认为知识并非由天赋而来,不可能由回忆获得,而只能来源于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