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理解词人通过梦境和现实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课堂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o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理解梦境与现实对比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背景介绍:讲述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他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的壮志未酬,激发学生对词人的敬佩之情。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简要介绍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好友陈亮所作,表达了他对北伐抗金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初步感受词中的情感。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指出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典故: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感受其豪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词中的重要词句,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战场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古代战争的画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战争和壮志有关的词——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在南宋时期的政治遭遇。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都渴望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来表达对陈同甫的鼓励和自己的悲愤之情。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词句解读(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醉酒时还要挑灯看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心中对杀敌报国的渴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背诵全词。
2.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品味本词。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人。
生于金国,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途多舛,壮志难酬。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1084-1155)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这首词写于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称其为开豪放词之先声。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位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面对国家的衰亡,他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学习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步感知首先请大家对照课文注释,将生字的读音标注出来,并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词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表达了词人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深入研读自由朗读词的上片,思考上片勾勒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身在信州,心在沙场,壮志难酬,心怀希望的词人形象。
自由朗读词的下片,思考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下篇描写了激烈的斗争画面,表达了词人决意纵横沙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将本词雄壮的风格一转为悲壮,纵然心在沙场终究只是幻想,表达了词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拓展延伸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领悟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壮志和理想的执着追求;(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2)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解读;(2)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各组对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3)进行课堂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2)解读诗歌的寓意和作者情感,如对友情、壮志的追求等;(3)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 推荐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及意义。
2.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原文、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诗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版,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作者的情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义。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拓展思维。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简要的赏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诗歌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性、节奏和情感表达。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要求的理解和完成程度,包括诗歌背诵和赏析。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主题的研究,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教学材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壮举”导入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字词含义,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2)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含义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朗读、背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的资料、诗词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学习:(1)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探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感受作者对友情和壮志的真挚表达。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解释。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准备诗歌的分析和解说资料。
3.2 教学场地和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
教学黑板和粉笔。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友情和壮志的理解,引发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4.2 文本分析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段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4.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思考。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对作者表达意图的把握。
5.2 学生作业和表现评估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与德育渗透]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课讲一讲山东这个地方。
同学们知不知道山东的简称?“鲁”,名称来源?哪些同学祖籍是山东的?你对山东有哪些了解?历史上山东有哪些名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辛、李二人皆为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山东多圣贤,北方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词,就是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板书课题)(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词作)二.初读作品,了解作品背景1.了解辛弃疾。
(投影显示)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
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
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
腐朽的王朝,无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领会诗歌的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翻译和理解;(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辛弃疾的故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朗读、翻译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感受到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并写一篇简要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友情的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词解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深入解读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入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讲解: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3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文的深层含义。
4.4 实践: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模仿,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进行诗词朗诵或表演,增强学生对诗词的体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和深度。
5.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诗词解读作业和练习。
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和默写情况。
5.3 个人创作:评价学生进行的诗词创作或模仿的质量。
考虑学生在诗词朗诵或表演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6.2 文化背景探究:探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历史背景,如南宋时期的战争和士人文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词中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理解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阐述诗文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词中的爱国情怀;(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的短文;3. 收集有关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有所收获,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4. 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词的风格,积累重点字词,如“麾下”“霹雳”等。
2.理解词的内容,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分析词中的梦境描写和对比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的军事场面描写,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感受战斗氛围。
2.教学难点理解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领悟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讲述南宋时期的抗金历史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重点强调他的抗金主张和军事才能,引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播放一段表现古代战争场面的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标记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范读,指导读音、节奏和语调,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朗读处理,学生跟读。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课文,分析内容(20分钟)1.梦境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梦境部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部分生动地描绘了军营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词人的军事抱负和对战斗生活的向往。
2.对比手法分析:讲解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前两句是词人的理想,后一句回到残酷的现实,白发已生,理想却无法实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3.情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词人在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对过去战斗生活的怀念、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温故导入一他就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范读(感受词风)二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词的朗读(一定要注意手要跟着音频走),同学们听完之后的感觉如何呢?你的这种感觉是否可以从题目中找一个相应的字来表达呢?解题(抓住词眼)三——是的,是“壮”这个字。
如果把题目比作眼睛,那“壮“这个字就是眼睛里的瞳孔,起点睛的作用。
辛弃疾说自己为陈同甫赋壮词,陈同甫是…… 赋是…… “壮词” 是雄壮的词,那这首词“壮”在哪里呢?有同学在词牌上好像有所发现,我们来看一下《破阵子》这个词牌……很好(不错),词牌自带豪迈气概。
让我们放声朗读一下这首词吧!品读(理解壮词)四读完了,请大家概括一下这首词的写作内容,提示一下,可以多看看前两句话。
概括出来了吧:词人醉酒,做了个梦回军营。
就是喝醉酒做了一场回到军营里的梦。
有了这个整体感知,同学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为什么叫壮词了(理解词的内容)请大家看这个图片——①醉里挑灯看剑,(喝酒了,为什么喝酒呢?大家不妨来猜测一下原因,举杯庆贺,还是举杯消愁?挑灯,说明是晚上,挑亮油灯(晚上本来就看不大清楚,再加上醉眼朦胧,所以才要挑亮一点),晚上,又喝了酒,按道理正好酣然入眠,可词人的表现呢?他在看剑((剑,是兵器中的王者,被称为“百兵之君”。
是将帅武功、身份和权力的标志;也是文人墨客们个性张扬、粗犷豪放的标志),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多么渴望可以带着它驰骋战场,带着这样的渴望,接下来梦回,梦中回到,回到军营,说明他之前是有过军营生活的。
此番梦回——吹角连营,角声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曾跟着范仲淹听“四面边声连角起“,号角声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雄浑),这里还有一个词请大家注意,连营,驻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那场面,大家想象一下——【词意:酒醉中挑亮油灯,抽出宝剑来细看,梦中又回到了驻扎在一起的连绵的军营,耳边响起的是嘹亮雄浑的号角声。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19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19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篇1 教学目的: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想: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
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他在追忆什么?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
(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
有点评)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一)上阕: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明确: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共三篇1一、指导思想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争在今年的会考中,语文科的综合评价有较大的进步.三、方法与措施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
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多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
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作文复习应重点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导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
4、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同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料共享,发扬团队精神,争取共同进步。
5、钻研命题。
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
试卷分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题。
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计划积累与运用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融入。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7.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小练笔。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和收获。
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家庭作业。
10.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展开文学鉴赏活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背景和关键词汇的掌握情况。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和小结分享,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资料和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内容。
3. 准备诗歌的打印副本,以便学生朗读和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描绘词中的画面体会辛弃疾对陈亮的鼓励之情。
2、通过朗读、研讨,运用“咬文嚼字”法领悟作者的悲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描绘词中的画面体会辛弃疾对陈亮的鼓励之情。
2、教学难点:运用“咬文嚼字”法领悟作者的悲壮。
三、学生分析
学习者为全日制的普通八年级学生。
他们对辛弃疾了解不多,曾经也只学过一首辛弃疾的农村词代表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但是学习者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内容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词四首》中的第三首。
作者辛弃疾继苏轼之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领袖。
他早年有过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一直是他的梦想。
该词就是写给他志同道合的好友陈亮的,情辞慷慨,格调高昂,是他豪放词的经典代表作品。
该词也是对自己不能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理想喟叹不已,表现他一贯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
据调查,绝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对辛弃疾了解不多,因此,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并分享到班级空间,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辛弃疾的词作运用典故较多,因此我给学生布置课前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译全词,关注重点字的字音、划分朗读节奏,并在作业与动态评价工具上完成预习作业,在班级空间交流讨论。
教师根据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点采用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教学。
利用“出题”、“抢答”、“倒计时”、“附件”等课堂互动工具,促进学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
感受词人抗敌报国的爱国心,并体会词人对友人的鼓励之情,从而让学生学习词人“通过描绘画面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另外,诗词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因而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壮”词的内涵,通过“咬文嚼字”理解“可怜白发生”这个句子的复杂情感,明确这是一首情调悲壮的词作。
六、教学媒体分析
本节课学生使用平板电脑上课,教学系统使用智慧课堂平台和互动课堂。
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有网络教室、互联网、教师制作的微课、教师提供的网络练习、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智慧课堂作业平台、PowerPoint 课件。
课前教师使用作业平台完成作业并及时提交,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反馈并参考得分分析数据,针对学生学习后暴露的主要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备课和资源的整合,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七、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姑娘,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播放微课
(二)初读感知,预习检测
1、(观看微课后)教师:辛弃疾的书信到了,现在它就在你们每个人的手中,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一读吧。
2、教师利用平板推送题目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并比对答题的数据统计进行讲解。
3、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描绘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由“同学们,你们觉得辛弃疾写这封信到底想对陈亮说什么?”引入小组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诗词内容,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并体会辛弃疾对陈亮的鼓励之情)。
提示:①可用以下句式回答:“读了词中的 ……,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辛弃疾在对陈亮说……
②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梳理集体观点,推举发言代表。
可以组内成员相互补充,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在小组代表分享时,教师可请小组的同学读一读,注重品读结合。
)
教师小结:辛弃疾把他的情感融入画面之中,通过描绘画面传达了对陈亮的鼓励之情,这种通过描绘画面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2、齐读,感受这对莫逆之交的友情。
3、教师范读。
(四)咬文嚼字,感悟悲壮
1、教师读后提问:同学们,其实老师在读这首词的时候心中总有一团疑云,这封信明明是辛弃疾传达对陈亮的鼓励之情的,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和前面的画风有些不一样,是哪一句啊?
2、教师推送讨论题:如何理解“可怜白发生”?
(学生结合自己课前的资料搜集和老师推送到“附件”里的助读材料,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咬文嚼字”,并将观点通过平板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
教师小结:同学们,品读诗词,老师认为最可贵的是要敢于“咬文嚼字”。
刚才大家通过咬文嚼字,体会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用题目中的“壮”字组一个词语。
(“悲壮”)
3、师生齐读。
(五)推荐阅读,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阅读:走进宋词品人生系列—《辛弃疾—刀锋上的渴望》
《把栏杆拍遍》—梁衡
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代陈亮写一封信回复辛弃疾,谈谈读过本首
词的感受。
板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描绘画面抒鼓励
咬文嚼字悟悲壮
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助读资料
材料一:辛弃疾(1140--1207),南宋文武双全的词人。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北宋皇室在江南建立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宋。
金兵占领了如今的河南、陕西等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
辛弃疾从小就在沦陷区长大,他21岁组织义军抗金,起义不幸失败后,挥师南下,回归南宋。
南下近30年的词人梦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自己能够率领南宋的军队挥师北上,北定中原,抗金复国。
辛弃疾在回归南宋后,并未受到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
他虽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是每任时间都不长,使他无法在职场上有大的作为,朝廷也没有再让他到抗金前线。
他曾写下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等奏章,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金复国的大策,但都未被采用。
他被政敌以“敛财”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
42岁到68岁,他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度过。
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辛弃疾是一位少年英雄,青年时期,他就积极投身抗金军事斗争。
他年轻时做过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追杀僧人义端。
义端和他是朋友,都在义军首领耿京部下。
但他窃走耿京大印投靠金人,于是辛弃疾连夜追杀,取回义端脑袋和大印。
这一年,他21岁。
二是活捉叛徒张安国。
张安国杀死义军领袖耿京,投奔金人。
辛弃疾率五十名骑兵,突袭拥兵五万的金军大营,把正在喝庆功酒的张安国活捉,之后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他那惊人的勇气和非凡的胆识震惊了朝野。
这一年,他23岁。
材料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1205年。
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说明自己老当益壮,壮志犹存,报国之心仍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大约写于1188年。
材料三:陈同甫,名陈亮,南宋爱国词人,史书记载:“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 公元1188年,辛弃疾力主抗金,却遭到朝廷当权者的排挤,被罢官闲居江西上饶,因辛陈二人志趣相投,才气相若,陈亮专门前去拜访。
两人在鹅湖相会,纵论抗金大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这首词就作于两人分别之后,好友陈亮因为一件事获罪了,其实这种打击就是对主战派的压制,这让辛弃疾心里非常难受。
他们两个志同道合,都是爱国的好男儿,都希望收复中原,可是却总是遭受朝廷一些主和派的打击。
这一回又是遭受奸人陷害所以在牢里关了一百多天,陈亮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天日。
陈亮的斗志在时间中被打磨,慢慢的也开始灰心丧气起来,正在他不再充满期待的时候,辛弃疾的书信到了,信里就是这首词。
材料四: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人”:特指那些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他们是主和派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