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配套课件2.7 忽必烈改制(岳麓版选修一)

高二历史配套课件2.7 忽必烈改制(岳麓版选修一)

俗”指的是蒙古地区的落后的游牧文化。
(2)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采用汉法损害了一部分蒙古贵族
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3)汉法的采用使元朝的社会经济全面复苏,促进了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
拓展2 世祖即位之初 …… 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
抑末 …… 中统元年 (1260 年 ) 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
忽必烈改制的内容
【角度1】 忽必烈继位后,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控制的? 提示 (1)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 首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 今台湾 ) 加
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3) 亲自选派赛典赤 · 赡思丁 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角度2】 提示
对忽必烈改制的认识
忽必烈曾推崇汉法,并建立了元朝,但是,推行汉法的方
针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上层统治
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仿照中原王朝以往
的作法建立了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 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拒绝改变一些蒙古 族原有的落后制度,改革并不彻底。
忽必烈改制的历史意义及成功原因
【角度1】 提示
忽必烈改革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1)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3)在促进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
发展的时期。
三、忽必烈改制的评价 1.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 2.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3.实行“汉法”,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2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2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
影响:加速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史论拓展】 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 (1)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是 元、明、清统一局面的开创者。 (2)在西藏设宣政院,在澎湖设巡检司等措施,使中国发展成为幅员辽阔的 国家。 (3)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2)条件:忽必烈粉碎顽固守旧派的叛乱;忽必烈决心变通创新;局部地区 的成功实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含义 ①“汉法”:中原农业经济和在此基础上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②“旧俗”: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使蒙古社会 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管理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 式主要以游牧为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3 转变立国之本
1.向农耕经济转变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重农举措
(1)颁发诏令:严禁 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 黄河南北荒田
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2)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 农桑水利。 (3)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 农桑之制 ”。 (4)重视技术指导:编成《 农桑辑要 》,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示】 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 构。依据:“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上一页
返回首页

忽必烈改制 PPT课件1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忽必烈改制 PPT课件1 岳麓版高中历史


22、在真实的性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4、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25、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

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

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2、经济方面:农桑立国
1)主要措施
A、确定立国方针: 农桑立国 B、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 C、完善农业法规:
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农桑之制” D、重视技术指导: 《农桑辑要》
2)影响: 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
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
三、改制的评价

44、有志者事竟成。

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

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

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

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 (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 全面复苏。 (2)在推行__行__省__制__、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 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 (3)在_中__原__文__明___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史论归纳】 1.忽必烈继位后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1)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首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 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3)亲自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 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2.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 (1)含义:指的是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 (2)标志: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 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农桑立国方针。 (3)结果: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 规制度,并且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 农桑立国的国策得以贯彻实施史意义
(1)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3)在促进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 2.忽必烈改制取得成功的原因 (1)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 (2)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 (3)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 (4)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忽必 烈个人的因素。
主题二 忽必烈改制的历史意义及成功原因
【史料探究】 史料 恩格斯指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 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 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 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 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 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2020-2021学年岳麓版选修一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教案(1)

2020-2021学年岳麓版选修一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教案(1)

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于“忽必烈改制”没有做具体的要求。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可以将课本的第2、3、4框题作为教学内容,第一框题学生自己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掌握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归纳出改制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史料阅读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和阅读史料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利用小组讨论突破难点忽必烈改制的二元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作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文明史观,即落后的文明总是要被先进的文明所征服,文明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忽必烈改制内容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忽必烈改制的二元性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同学们,这段视频反映了什么事件?(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忽必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少数民族皇帝)师:元朝是中国历史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疆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辽阔的,是现在中国版图的定型。

面对如此疆域辽阔的国家,作为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该如何维护元朝的统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课,忽必烈改制。

一、忽必烈改制的背景:1、忽必烈深受汉文化汉文化影响,深感中原制度先进,立志改革。

(过渡)刚才在视频中我们看到蒙古骑兵非常强悍,骁勇善战,蒙古人以马上得天下,能否以马上治天下呢?我们来看一下忽必烈是怎么想的。

(出示材料)祖宗创立基业50余年,“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

——《即位诏》生:忽必烈认为蒙古人武力强大,但治国经验不足,应该改革学习变通。

师:那向谁学习呢?(中原王朝)作为一位蒙古贵族,从小接受的应该是蒙古族文化,他为什么要向中原王朝学习呢?(生:和他的经历有关)生:忽必烈的母亲仰慕中原文明,常让汉族知识分子向他讲论治道。

他早年就对唐太宗开创的太平盛世业绩十分向往。

师:的确如此,在忽必烈的心目中他不仅仅是想做一位蒙古的汗王,他真正的梦想是想做一位统治中原的正统之主,因而他在继任汗位时定年号为“中统”,意为“中原正统”,“天下一家”。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案(无答案)

第8课忽必烈改制一知识目标1、知识要点:把握忽必烈改制的原因、方案、内容及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体会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所同化的基本原理。

二预习提纲1、“汉法”是指什么?“旧制”是指什么?二者之争的实质是什么?2、.忽必烈即位以后,政体更新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方案是什么?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与政体更新有何关系?三线索勾勒1、基本线索中原文化先进,蒙古落后“汉法”与“旧俗”之争政体更新屠杀政策导致矛盾激化忽必烈改制粉碎叛乱,立志变通创新转变立国之本2、延伸探究(1)结合忽必烈将元朝人分四等以及“誓俭草”的史实,如何评价忽必烈在改行汉制和维护蒙古贵族利益上的做法?(2)结合必修Ⅰ政治制度史,综合分析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原因。

四重点难点1、重点突破(1)忽必烈改制的内容的分析与特点的总结。

(2))忽必烈改制对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知识联系思考: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因、内容、结果、影响上的异同点。

五能力训练1、“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A 是否采用中原先进文化B 是否重用汉人巩固统治C 是否加强中央集权D 是否保留原有的风俗习惯2、下列关于元朝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B 枢密院负责纠察百官C 御史台纵领全国军事D 通政院管理台湾和西藏事务3、由国家诏令编辑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书是A 《齐民要术》B 《考工记》C 《农桑辑要》D 《农政全书》4、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统治中国近百年,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B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C 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文化D 忽必烈善于谋略,政治经验丰富5、元朝在中央设立的中书省,其职能最相似于唐朝的A 尚书省B 中书省C 门下省D 秘书省6、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 屯田多少B 编写农书C 推广先进科学技术D 农桑兴废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有效的管辖辽阔的疆域B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 “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8、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原理的是A 蒙古贵族采用汉法B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 元朝实行民族分治D 元朝的民族融合9、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分别是A 秦、唐B 秦、隋C 秦、元D 唐、元10、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C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D 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史》材料二世祖皇帝自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三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与民,俾民崇本抑末。

第7课忽必烈改制-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7课忽必烈改制-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7课忽必烈改制-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元代才子文化。

2.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探索忽必烈改制的实施过程和成效,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元代才子文化•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忽必烈改制的实施过程和成效•忽必烈改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教学重点探究忽必烈改制的实施过程和成效。

四、教学难点探讨忽必烈改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元代才子文化引出本课话题,了解元代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讲授1.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馒头政策 -忽必烈的治理观念 -改朝换代的必要性2.忽必烈改制的实施过程和成效 -分封制度的实施和印信发行 -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文化留学和科举制度的改革 -元朝疆域的扩张3.忽必烈改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官僚制度的坚持和现代化思想的兴起 -中央政权的弱化和地方割据的持续 -元代科技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繁荣 -元朝对世界贸易的推动作用3.案例分析以忽必烈改制为例,探讨政治制度改革的实施过程和成效。

4.小组讨论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忽必烈改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鼓励学生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课堂练习利用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本课笔记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关于忽必烈改制对中国历史影响的论文,要求清晰明了、观点鲜明、论据有力,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测验来评价学生在这节课遇见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下一节课的调整和设计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7【教学设计】《忽必烈改制》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7【教学设计】《忽必烈改制》

《忽必烈改制》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了我国了我国的五代辽宋夏金时代,建立了空前广大的大帝国。

本节介绍了,当时的中原实行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力要高于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主中原只有接受并采用汉法才能统治当地的先进经济和文化。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大致内容、结果以及特点、影响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初步分析改制的特点,认识改制的深远影响;试比较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分析“汉法”与“旧制”的实质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作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忽必烈改制的内容的分析与特点的总结。

【教学难点】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通过一张图片引出今天的主题“忽必烈改制”二、进入新课(一)、改制的背景(1)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

(2)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

“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

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3)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志变通创新。

(二)、改制的主要措施(1)政治方面:改革政体①原因:A.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

B.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

C.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

②方案: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③具体内容:A.改革中央机构:B.改革地方机构。

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ppt1

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ppt1

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 阙,五十余年于此矣。……求之今日,太祖嫡孙之中, 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于是俯循 舆情,勉登大宝。自惟寡昧,属时多艰,若涉渊水, 罔知攸济。爰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 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虽承平未易遽臻, 而饥渴所当先务。呜呼!历数攸归,钦应上天之命, 勋亲斯託,敢忘烈祖之规?建极体元,与民更始。朕 所不逮,更赖我远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协力、献可替 否之助也。诞告多方,体予至意!
元朝设立了十四处官营牧 场,官营畜牧业因而得到 长足发展。从图中可看出 有些并不适宜放牧的地区 也设置了官营牧场,主要 是出于军事需要。
元官营牧场分布图
《农桑辑要》书影
《农桑辑要》是元朝管理农桑水利的机构大司农 司主持编写的,共七卷,由元政府下令颁行全国。它 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农书》作者是元朝著名农学家王祯。该书介绍了我国古代各种农 田水利的管理措施、土地利用和农作物栽培的方法。是我国古代农 业科学方面的总结性的重要著作,对元代农业生产起了指导的促进 作用。
元代维吾尔族人鲁明善所著《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月令类 农书,它按一年12月,分别简明列举每月的农事,以指导农业生 产。
水转翻车图
牛转翻车
元朝普遍使用的灌溉工具主要是汉唐已发明的翻车和筒车,样式不断翻 新,以适应广大地域不同条件下灌溉需求。除了原有的人力翻车外,还 出现了水转翻车、牛转翻车和风车。
八思巴字百家姓
按照元世祖忽必烈的规定,八 思巴文是用来“译写一切文字” 的,现存资料也说明,它的书 写对象包括蒙、汉、藏、梵、 维吾尔等多种语言。图为《八 思巴字百家姓》,载于元至顺 年间(1330-1332) 的刻本《事林 广记》。
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 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高二历史选修一课件忽必烈改制(1)

高二历史选修一课件忽必烈改制(1)

对当今时代启示意义
坚持改革开放
忽必烈改制中实行的开放政策,促进了元朝的繁荣和发展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的 交流与合作。
重视文化教育
忽必烈重视文化教育,推动了元朝文化的繁荣。在当今时 代,我们也应该重视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 。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忽必烈改制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应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 团结,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宗教政策
元朝实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各种 宗教在元朝境内传播,推动了文化多 元性的发展。
PART 02
政治制度创新与改革
政治制度创新与改革
• 请输入您的内容
PART 03
经济政策调整与发展
农业政策改革及成果
鼓励垦荒和水利建设
忽必烈重视农业发展,积极鼓励农民 垦荒,同时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建立完善的财政机构
设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财政 与军事,加强中央对财政的掌
控力度。
实行包税制度
推行包税制度,将税收承包给 富商大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改革币制
统一货币制度,实行银本位制 ,稳定金融市场秩序。
加强财政监管
建立完善的财政监管制度,防 止贪污腐败和财政流失。
对外贸易关系拓展
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关系
蒙古帝国建立及统治危机
蒙古帝国崛起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 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过征服战 争扩大了领土。
统治危机
随着帝国扩张,统治范围扩大, 不同民族、文化、宗教间的矛盾 加剧,帝国统治面临危机。
忽必烈即位与元朝建立
忽必烈即位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7【教学课件】《忽必烈改制》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7【教学课件】《忽必烈改制》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回顾元时期全图,
探讨:忽必烈改制
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什么?
“北逾阴山,西 极流沙,东尽辽 左,南越海表”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探讨:忽必烈改制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
2.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
3.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蒙古族传统的 「男儿三技」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二)、改制的主要措施
蒙古旧俗——屠杀、游牧
如何改制???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 政 政体 治更 新 ︶ ︵ 转 变 经立 济国 之 本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六部 中央 枢密院: 总领全国军事 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设行中书省 在澎湖设巡检司 地方 实行兵民分治 设通政院 ①制定“农桑立国”的方针—— 标志性的意义
71年
1234年

吐蕃
元朝
1276年
大理
南宋
元朝统一的过程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大蒙古国疆域图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一)、改制的背景 (1)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 (2)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
争十分激烈。
(3)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志变通创新。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蒙古统一前, 草原上的争战情景 星天旋转, 诸国争战, …… 没有逃避地方, 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 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的关系???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 忽必烈改制学案 岳麓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 忽必烈改制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7课忽必烈改制[目标导航] 1.忽必烈改制的主要举措。

(重点)2.忽必烈改制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一、历史背景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邢州地区成功实践。

[历史认识]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斗争,是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

二、主要措施1.政治方面(1)中央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①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④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经济方面3.军事方面实行兵民分治: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思维点拨]1.忽必烈改制一方面肯定了先进的封建文明,另一方面又不损害蒙古贵族的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2.忽必烈改制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实质上反映了落后的游牧文明最终被先进的农耕文明征服。

3.北方民族统治汉地后,必须借用汉地较为成熟的各项制度和起用汉地人才,才能实现对汉地更为有效的统治。

三、历史意义1.对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对政治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

3.对多民族国家发展: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word教案

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word教案

忽必烈改制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关于“忽必烈改制”没有做具体的要求。

依照学生认知水平,能够将讲义的第二、3、4框题作为教学内容,第一框题学生自己把握二.学习目标:1.把握本节课的大体知识,了解忽必烈改制的缘故、大致内容、结果和特点、阻碍等。

2.明白得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初步分析改制的特点,熟悉改制的深远阻碍。

试比较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分析“汉法”与“旧制”的实质区别3.情感培育:体会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进展作出的尽力和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

三.学习方式:自学辅导法、比较法四.学习重点:忽必烈改制的内容的分析与特点的总结五.学习难点: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导入: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长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

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

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

蒙古汗国成立后对周围地域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成立元朝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公元1260年继承了汗位,定都多数(今北京)。

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成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确实是元世祖。

元世祖慢慢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

公元1279年,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

一、忽必烈改制的缘故一、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阻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

二、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掉队,须成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增强统治。

3、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进展。

(屠戮、游牧)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猛烈。

“汉法”是指中原地域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要紧指蒙古地域的游牧文化,即掉队的奴隶制文化。

二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掉队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4、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为改革制造了条件。

五、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

二、忽必烈改制的内容(一)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一、缘故:A、统治机构的掉队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庞大反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忽必烈改制诱思导学●目标导学学习本课应掌握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注:课标对本节内容未作要求)1.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即位后锐意进取,革除了蒙古的一些旧俗,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忽必烈为什么能接受中原文化,改革蒙古族的风俗习惯?2.忽必烈对蒙古旧制的改革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

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忽必烈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何特点?对元朝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忽必烈一方面用“汉法”革除蒙古“旧俗”,另一方面又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对这两种现象应如何理解?●点拨引领1.忽必烈的政治思想作为蒙古统治阶层中的姣姣者,忽必烈较早地接受了中原儒家政治学说的观点,并且在受命治理漠南汉地时,即用这种新的政见来指导他的各种重大举措,由此而取得了较好的治绩。

这正是忽必烈之所以不同于前此的蒙古诸大汗的关键所在。

特别是他在取得整个帝国的最高统治权后,仍能坚持贯彻儒家的治国方略,来进一步完善帝国的统治机构,公然承认他是中原王朝的“正统”继承人。

与从成吉思汗直到蒙哥汗的各位蒙古统治者相比,忽必烈由于能够接受新的儒家政治学说,而不固守旧的较为落后的草原地区流行的治理方法,其政治思想及各种举措,无疑具有更大的进步性。

但是,因为自幼所受游牧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他周围众多的蒙古权贵对传统习俗、思想的保留和维系,对儒家政治学说的反感与抵触,也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从而使忽必烈的政治思想中,又存留了许多旧的东西,一旦在政治生活中遇到风波,这些旧东西的影响就会明显增长,导致忽必烈在许多政治举措中的态度摇摆不定,时时变化。

2.元朝的政治体制元朝建立后,在灭南宋的同时,忽必烈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机构和制度,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他推行“汉法”,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确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忽必烈建立的全国性的统治机构有三大系统: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忽必烈建国以后,中央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

中书令之下,有右、左丞相,是实际的宰相。

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

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另有侍郎为副,与尚书共同处理政务。

1263 年,设立枢密院,总理全国的军事。

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衔,枢密院的二员枢密副使掌握军务。

1268 年,建御史台,御史大夫以下有御史中丞、侍御史和治书御史。

台官的职责是纠察百官。

忽必烈又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和民事。

地方的行政机构系统是行省、路、府、州、县。

元建国后,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分司派出机构,简称行省。

到了元朝的后期,这种临时性的机构变成为常设的机构,全国置10 行省。

3.元朝的经济政策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原来蒙古较落后的游牧经济,对北方地区仍有一定的影响。

当时一部分农田曾继续被占为牧场。

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后,曾把所辖的地区分封给诸王贵族领有。

元朝统一前后,蒙古统治者在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影响下,不得不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开始重视农业,进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同时蒙古的封建领主也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

元世祖曾多次颁布诸王贵族不得因田猎践踏田亩和不得改田亩为牧场的禁令。

为了巩固统治,恢复农业生产,元世祖在中统元年(1260年)设立劝农司,至元七年(1270 年)设立司农司,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又设大司农司,大力提倡垦殖。

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元朝政府向所属州县颁行《农桑辑要》一书,在这部书中,“蚕桑之术,畜孳之方,天时地利之所宜,莫不毕具”。

《农桑辑要》颁行后,号称为“利布四方,灼有明效”。

4.建议学习本课时还应掌握“汉法”“旧俗”、通政院等概念以及忽必烈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自主学习●知能整合●感受历史1.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的政策至元十二年(1275年)五月庚辰,诏谕参知政事高达曰:昔我国家出征,所获城邑,即委而去之,未尝置兵戍守,以此连年征战不息。

夫争国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虽得其地而无民,其谁与居?今欲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业力农,蒙古人未之知也,尔熟知其事,宜加勉旃。

湖南州郡皆汝旧部曲,未归附者何以招怀,生民何以安业,听汝为之。

——《元史》卷8《世祖本纪》解析:忽必烈即位前,蒙古社会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俗,如对被征服地区实行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灾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忽必烈即位后,严禁实行屠杀政策。

这段材料就是忽必烈在进军中原的过程中,忽必烈对参知政事高达下达的命令。

2.忽必烈劝课农桑九年(1272年)命劝农官举勤惰。

于是高唐州官以勤升秩,河南陕县尹王仔以惰降职。

自是每岁申明其制。

十年(1273年)令探马赤随处入社,与编民等。

二十五年(1288年),立行大司农司及营田司于江南。

二十八年(1291年),颁农桑杂令。

是年又以江南长史劝课扰民,罢其亲行之制,命止移文谕之。

二十九年(1292年),以劝农桑并入各道肃政廉访司,增佥事二员,兼察农事。

是年八月,又命提调农桑官帐册有差者,验数罚俸。

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天下为农户凡一千七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为口凡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

——《元史》卷93《食货志》1《农桑》解析:蒙古族自兴起以来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以农桑立国为方针,从而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到农耕文明的转变。

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忽必烈对地方官的考核升迁与劝课农业生产情况联系在一起,又设置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颁布农业生产的法令,使农户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可查阅《中国全史》《忽必烈传》;可以查阅网站:http://www.guoxue.com ●习题点拨阅读与思考第一段材料1.同意第二种观点。

《金史》作为元代官修史书,受历史上金世宗对完颜亮的口诛笔伐影响较大。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成书于南宋,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原貌。

2.海陵王完颜亮在迁都燕京、改革政体官制、鼓励汉化等方面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二段材料野蛮的征服者之所以称之为“野蛮”,是因为其经济文化落后。

而他征服的地区,文明程度远远高于自己。

征服者若要在被征服地区长期统治下去,除了接受被征服地区先进的文明之外,别无选择。

解析与探究1.因为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于北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入主者接受汉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不全面。

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北方民族的汉化,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民族融合加快。

自我测评1.在政治方面,按照中原王朝的体制构建政权: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又设宣政院;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在经济上,实行农桑立国的方针,保护农业生产,设置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编成《农桑辑要》。

2.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快了蒙古族从游牧经济到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社会经济全面复苏,开发了边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忽必烈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忽必烈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

应用体验●训练测评一、选择题1.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

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2.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3.今天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①通政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省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4.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5.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A.秦朝和唐朝B.秦朝和隋朝C.秦朝和元朝D.唐朝和元朝6.元朝时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吏部7.下列哪一地区在元朝时成为省级行政区A.西域 B.琉球C.西藏 D.澎湖8.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9.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10.元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①有效体制的建立②法规制度的形成③科学技术的推广④农桑立国的实施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史》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三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食货志·农桑》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三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4)材料二、三的措施对蒙古产生什么影响?12.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确定燕京为元大都,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请回答:(1)元朝初年存在着“汉法”与“旧俗”之争。

其实质是什么?(2)忽必烈说:“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忽必烈是如何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治理国家的?(3)忽必烈的改革最终突破了“旧俗”而实行“汉法”。

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探究感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都邑,酌古今之道,定人外之官。

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材料三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