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_杨大成

合集下载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9-15T07:38:43.8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期作者:付雪婷杨洋[导读]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付雪婷杨洋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觉障碍和走路不稳等[1]。

而笔者将对后循环缺血的中医及西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

一、西医对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1、病因及发病机制:后循环一般是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等系统的总称,主要的功能是向小脑、间脑、丘脑和脑干等部位供血,以使各部位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2]。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究其主要的原因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1)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起始段、颅内段是该病理变化的好发部位;(2)栓塞:是本病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其中心源性和动脉源性栓子为主要来源;(3)穿支小动脉病变:尤其是桥脑、中脑和丘脑处的小动脉易发生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2、诊断:本病常见症状为头晕、眩晕、恶心、头痛、肢体以及头面部的麻木或感觉异常、视觉障碍、走路不稳等,同时可伴有构音障碍、Horner征、眼球运动障碍以及共济失调等。

王朝霞[3]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视频眼震图可以在患者出现体征前检测出脑干功能是否异,鉴别出PCIV和前庭末梢性眩晕,对以眩晕为主诉的 PCI 患者诊断价值明显。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断、评估病情及预后发展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主要包括形态学和功能学两类:形态学包括有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功能学包括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等。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研究贡献和局限性
01
02
03
该研究通过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 诊断和治疗,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 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疾病的本 质和进展。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样本量较小,未能充分考虑患者的 个体差异等因素,需要在未来的研究 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1 2
影像学诊断技术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MRI、CTA等,对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 支持。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的后循环缺血,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3
新药研发
随着对后循环缺血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 了解,新的药物研发为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提供 了更多的可能性。
06
结论
研究结论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动脉硬化、栓塞等原因引起,导 致脑部后循环区域出现缺血、缺氧等症状。
通过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疾病 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 的症状和预后。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 分析
2023-11-03
目录
• 引言 • 后循环缺血概述 • 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 后循环缺血临床诊治的挑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后循环缺血(PCI)是指后循环系统中的脑部供血不足,导致 脑部缺氧、神经功能受损等症状。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逐年 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其临床诊治效果进 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与parp和calpain的关系和意义

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与parp和calpain的关系和意义

y-618230中文摘要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与PARP和CaIpain的关系和意义摘要目的观察多聚ADP一核糖聚合酶(PARP)与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aipain)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表达以及凋亡的形态学特征,探讨PARP和Calpaill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成年健康雌性Win'tar36只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流模型(MCAO)。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

用原位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探求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发生的意义和动力学各方面的变化以及PARP和Ca】pain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的表达。

结果缺血再灌流组凋亡细胞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坏死细胞主要集中于缺血中心区,再灌流2h即出现凋亡细胞,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至24h达高峰,2d开始下降,至14(t时仍高于假手术组,各相邻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

缺血中心区凋亡细胞数量较少,其变化规律与缺血周围区相似,除再灌流2h,7d,14d外,其余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o.05)。

PARP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流2h、6h、12h、2d、3d、7d后神经元数皮质区与假手术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

再灌流后2h明显升高,6h达高峰,然后下降14d降至最低点,与假手术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O.05)。

纹状体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流2h、6h、12h、2d、3d、7d相差非常显著(P<0.01)。

再灌流后2h己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4d降至最低点,不过与假手术组相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O.05)Calpain的表达在脑缺血1h再灌流2h、6h、12h、2d、3d、7d后神经元数在皮质区与假手术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

再灌流后2h已达高峰,6h下降,12h又明显升高,然后逐渐下降,14d降至最低点。

但14d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纹状体与假手术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再灌流后2h明显升高,6h反而下降,12h又升高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4d降至最低点。

临床应用心肌缺血预适应与后适应的哲学理论

临床应用心肌缺血预适应与后适应的哲学理论

临床应用心肌缺血预适应与后适应的哲学理论【摘要】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预适应和后适应是心肌缺血时的两种不同保护机制。

预适应通过预先引导机体适应缺血环境,发挥自身保护作用;后适应则是在缺血发生后才启动保护机制。

两者在心肌缺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未来在临床实践中,预适应和后适应的理论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为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对于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的机制还有许多未知,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探讨这些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心肌缺血、预适应、后适应、心肌保护机制、临床应用、哲学理论、实践应用、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的病理状态,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当冠脉供血量不能满足心肌的代谢需求时,就会发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受损甚至死亡。

心肌缺血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临床实践中,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对于改善心肌缺血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的理论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预适应指通过一次适度的缺血再灌注来保护心肌免受后续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后适应是指先经历一次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对后续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得耐受。

这两种适应机制为心肌缺血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1.2 研究意义心肌缺血预适应与后适应的哲学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了解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心肌缺血的发生过程和保护机制,从而为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预适应和后适应作为两种心肌保护机制,研究其区别与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脏对缺血的应激反应,为开发新的心脏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巨大,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心肌保护策略,提高心脏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急性期治疗的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急性期治疗的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急性期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后循环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已得到相关组织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以及其急性期的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诊断;急性期;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4-0007-02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Kong YulingLiangping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ongqing405200,China【Abstract】Postcirculatory ischemia has a high rate of disability andmortality,and has been highly valued by relevant organizations and researchers.In this paper, the diagnosi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and its treatment in the acute phase were summarized.【Key words】Postcirculatory ischemia;Diagnosis;The acute phase;Treatment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CVD)高发于老年群体,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是丘脑、大脑半球后2/5、内囊后肢后1/3、小脑以及脑干的血液供应。

后循环缺血主要有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1.发病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

在椎动脉开口及近端较为常见,也在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远端有发生。

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张健发;马依彤;杨毅宁;高晓明;刘芬;向阳【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为临床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发生后的心肌保护措施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成年6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缺血后适应、I/R、假手术3组,每组20只.后适应组采用开胸手术结扎左冠状动脉缺血45 min,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完全再灌注早期给予反复短暂再通/闭塞的后适应;I/R组为同期开胸完成I/R,在结扎冠状动脉前后不做任何特殊处理;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采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和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的方法确定缺血心肌范围[缺血心肌重量(AI)/左室重量(LV)]以及梗死心肌范围[梗死心肌重量(AN)/AI],并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心室压力变化最大、最小速率(dp/dtmax、dp/dtmin).结果:缺血后适应组与I/R组小鼠AI/LV、AN/AI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AN/AI明显小于I/ R 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血清CK、LDH、AST水平均明显低于I/R组(P<0.05);与I/R组比较,缺血后适应组MAP、LVSP、dp/dtmax、dp/dtmin明显升高而LVEDP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恢复冠脉血流的早期施行缺血后适应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鼠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心肌酶的水平,并改善心功能的恶化.【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30)002【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心肌再灌注损伤;缺血后适应;小鼠【作者】张健发;马依彤;杨毅宁;高晓明;刘芬;向阳【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R540.47尽管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其仍然是导致人类死亡和心力衰竭的主要疾病之一[1]。

近三年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综述

近三年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综述
1n e o r c e e i o b e lme n o r n h a tb : e g f a t h a ta w t a d u l — u n e d b o c il u e a l r h
[8 hw MY, o 1】C o G b MH,iL Pe it gted p fisr o f T K.rdci h e t o et n o n h n i l ts e o be lm ned b n h b s【 J C ri h r a e —i dd u l— e n or c i t e J a o o cV c f d u o l a u 】 dt a s
e d b n h a t b sCor lt n e t e ci ia i r sin a d n o r c i u e . rea o b we n lnc o l i l mp e so s n
位 中的应 用『. 东医 药, 1,11) J山 1 2 1 (8 0 5 .
【] 9欧阳葆 怡 , 晓晖 , 温 梁丽 霞. 腔 支 气 管导 管 型 号选 择 分析 . 双 中 华麻 醉 学杂 志 ,0 1 16 :6 — 6. 20, ( )36 3 8 2 【0 aai Mi o Sq a a e aBoci jr u 1] qh oL y t M, i t .r hai uydet N r m a o uy m H, 1 n ln o dui lm nedboci b[.yh ea 0 6( . ohe u e nor h lu e ] ouG k , 1, 5 - n a t JK 2 14 )
masv rl a v lpig fo te mo t u n c a i a e t— sie a e k de eo n r m h uh d r g me h n c lv n i i i

1十个问题让你学会缺血预适应ppt课件

1十个问题让你学会缺血预适应ppt课件
19
预适应刺激内源性物质腺苷的产生
腺苷参与心肌能量代 谢、扩张冠脉血管、增加 血流量;增加血管弹性; 调节睡眠。
20
预适应刺激内源性物质缓激肽的产生
引起血管扩张的一种肽

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9肽物质,可以缩小急性缺血再 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

医学证实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

是一种血管舒张剂,也会导致尿钠增多,有助于调节血压
知心营养大课堂第一期
《十个问题让你学会缺血预适应》
天瑞·中食 健康与营养研究所 专业培训项目组 2017年4月22日
1
一、叔叔阿姨知道这是什么神器吗?
2
这是一台可以让你建立更多血管通路的训练神器! 这是一台相当于每天跑5000米的血管运动的神器! 这是一台可以救命的心脑保护伞—抗缺血缺氧训练,对急慢性心脑血管 疾病有良好效果! 这是一台可以全面心脑不衰的重要理疗神器! 这是《柳叶刀》中载文《远端缺血预适应转向临床应用》中建议的临床 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 这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全力推荐的每日必做的训 练!
3
1、远端缺血预适应的原理
4
2、缺血预适应的发现
Murry博士关于缺血预适应的文章于1986年在美国循环杂志发表。
5
3、夯实的理论研究
6
7
8
9
10
11
二、 为啥必须得是双臂的预适应效果最好
12
1、双臂训练符合预适应训练必须遵循的严格要求
1、必须快速同时阻断动静脉血流; 2、必须掌握好压迫血管的时间和放松压力的时间; 3、必须掌握好阻断血流时压力值; 4、必须掌握好阻断血流过程中压力值的大小; 5、必须科学合理的释放压力,避免因血液的突然流通对血管造成损伤; 6、要把握好每次预适应的总时长。

远隔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

远隔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

远隔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远隔缺血后处理尤其是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是在缺血后处理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因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应用性强,且具有事后性,目前已成为研究保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热点。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内源性保护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因此,我们就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远隔缺血后适应;肢体缺血后适应;缺血再灌注;缺血性脑血管病;损伤;机制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研究有效可行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成为迫切需要。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器官缺血/再灌注(I∕R)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为目前研究热点。

1 远隔缺血后适应的发展及现状自1986年Murry等[1]首次提出”缺血预适应”后,大量学者对缺血处理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

1993年Przyklenk等[2]提出了”远程缺血预处理”。

但均由于疾病的不可预知性而受到局限。

Zhao等[3]于2003年对犬心肌I/R 研究中提出了”缺血后适应”。

突破了必须在缺血前实施操作的局限。

2005年,Kerendi等[4]通过在大鼠心肌I/R模型中,首次提出了”远隔缺血后适应”。

2 远隔缺血后适应与脑保护脑组织对缺血极其敏感,经过漫长的探索,从心脏到脑,从动物到人体,大量学者发现四肢对缺血耐受性良好,于是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Limb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IPC)成为研究热点。

2012年曹金强等[5]通过重复袖带压迫单侧肢体,发现其对中心动脉压无不利影响。

同年王贝娜等[6]首次采用非侵袭性LIPC对临床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发现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血清CRP水平差值显著降低,说明短暂L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起到促进作用。

但有学者认为,梗死体积减少并不代表神经功能可以恢复,原因可能是神经功能改善需要康复时间。

心肌缺血性后适应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展望

心肌缺血性后适应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展望

改善 急性冠 脉综合 征 ( C ) 患者 预后 的简单 方法 , 减 轻再 灌注损 伤 的动物 实验结果 ,他 们 改 良了在 1 A S等 0
因而 引起医学 界广 为关 注 n 】 。现将 其研 究现 状和 余 年前 的实 验 ,在 阻断实 验 狗心脏 冠脉 的左 前 降 支 临床展 望简述 于后 。 1 M P的研 究背 景 I
4 %。随后 , i “】 h i 等 “ 和 、 ag等“ 和彭 龙 4 Kn等 l P ip Y n 、 l 心肌梗死 面积 较对照组减少 2 % ~5 %。 a gda 3 8 G au z 等 l “ 和 H l s “ a o 等 分别报 道了在大 鼠和狗实 验 中 M P k I
的类 型 。 救治 急性冠 脉综 合征 中 , 在 最重 要 的治疗 手 行 3 再 闭塞 , 此重 复各 3 , 0 S 如 次 然后 再灌 注 3 。结 h
段 是使 缺血 、损伤 和濒 死 的心 肌得 到及 时 的再灌 注 果发 现 心肌梗 死 范 围在预 适应 组 、后适 应组 和 对 照 治疗 ( 血运 重建 ) 然 而 , 。 无论 是 内科 还是 外科 再灌 注 治疗 均 可引发 再灌 注损 伤 ,且后 者 可抵销 部 分再灌 组分 别为 1 % ±2 5 %、1 % ±2 4 %和 2 % ±3 , 二 5 % 前 组 心 肌梗 死 范 围与 对 照 组 比较 有 明显 减 小 ( P均
鲁端
心 肌缺血 性后 适应 ( ycri ce i ps o- m oa a i hm c ot n d ls c
围 、 复缺血 后 的收 缩功能 、 恢 减轻受 损 区的水 肿 和避 免血液 “ 无复流 ” n —r o ) (o e w 现象等 不 良后果 。从 而 l f

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

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医学 综 述 2O O7年 1 月第 l 第 1 3卷 期
Meia R cpt a ,a 07 V 1. , o 1 dcl eailt Jn20 , o.. N . u e 1 3

37 ・
缺 血 后 适 应 研 究 进 展
杨 大 成 , 张 蕴 综述) 陈 玉 国 审校) ( , (
通过 N D H氧化 酶 , 嘌 呤氧 化酶 , AP 黄 内 皮 型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N S 等 产 生 R S eO) O。
( . e ac et ni ad p t fl t dclClg hn og U irt Pol 】Rs rhCn ro go ri ah A iae t Mei ol eo a dn nv sy, epe e e fA c o y i do a e fS ei 活 Cn r o ilfTnzo Tnzo 502 C i 2 Dpr et E e ec n P Cn r Ql et H s t eghu,eghu20 1 , hn e pa o a; . e t n o mr nyadC et , i 同时 , 化 的 中 性 粒 细 胞 与 内 皮 细 胞 相 am f g e u H s ̄ Sa dn nvsy J a 502 C i o a o hnogU ei 。/ n20 1, hn plf i rt n a) 互 作 用 , 致 局 部 炎 症 的激 活 , 而 心 肌 导 从
关 键 词 : 血 后适 应 ; 肌 ; 灌 注 损 伤 缺 心 再
S u y P o r s b u o t c e l a a i n t d r g e s a o t P si h m a Ad p to s Y N G Da c e g ZH N G Y n CH A - h n , A u , EN u g o . Y - u

生理性缺血训练与缺血预适应的研究进展

生理性缺血训练与缺血预适应的研究进展
5 PIT的 作 用机 制 5.1 分 子 机制
尽 管 PIT治疗 机 制仍 不清 楚 ,但 已经证 实 了有 关 的理
论 。首 先 ,正常骨骼 肌的缺血运动提高 了循环 系统 VEGF结 合到病 理缺血部位 ,且 冠脉狭窄 4周后 能够诱导 VEGF在骨 骼肌 的远隔表达 ,其 次 ,除了在肌 肉中VEGF的合成 ,循环 系统 T细胞 和单核 细胞嘲来源 的VEGF也是另一个合成渠 道 。近期研 究表 明 PIT通过 能量代谢 ,细胞迁移 ,蛋 白质折 叠和生成 ,增强缺血心肌 的血 管生成 ” 。从逻辑上讲 ,VEGF 的远隔表达意味着潜在的远隔血管生成。
1366 WWW.rehabi.cor n.cn
中田庸复医学垡志 2ol8年,第33卷,第11期
以保护 残 留的心肌 和减 少梗 死面积[17-18]。Lu等” 在慢 性心 肌 缺血猪模 型 的第 一冠状动 脉钝缘支 植入球囊 进行动 物实 验 ,结果 表明高强度运动能促进心肌缺血猪冠 状动脉侧支循 环 的形 成 。但 高强 度 运动 是 心血 管 病患 者 的一 个 重要 风 险 ¨20】。
生 理 性 缺 血 训 练 (physiological ischemia training。 PIT),是指正常 的骨骼肌用止血带 加压或等长收缩引起生理 性缺血 ,通过触发细胞分子机制促进侧 支血管形成来保护远 隔缺 血 区 ,促进缺 血 区功能恢 复 。这是 一种新 型 、安 全 、有 效 、无创心血管 康复 的血管生 成方法 。缺 血预处理 (isch— emic preconditioning,IPC)指 在致死 性缺血 事件发 生前 。诱 导一 系列短暂性 缺血再灌 注。 目前 有一个 明确 的共识 ,1PC 在所有研究过 的物 种中有心肌保护作用 ,且 被认为是迄今为 止对心肌缺血再灌 注损 伤最 有保 护作用的干预措施 1。虽然 IPC已被广泛接受 ,但 PIT是一个新 的概念 ,即通 过运动训练 促进远 隔缺血部位侧 支循 环的形成 ,达 到长久保护 的作用 。 可能 会与 IPC混淆 ,二者具 有 相似 性 ,也 有许 多不 同之 处 。 本文将从二者概念及发 展 ,作用机制及 临床 研究 等多方面 阐 述 PIT的优 势 ,讨论 PIT与 IPC之 间的区别 。

缺血适应训练的重新形容

缺血适应训练的重新形容

缺血适应训练的重新形容缺血适应训练的重新定义概述:缺血适应训练(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训练方法,通过短期缺氧处理来促进机体对缺血缺氧的适应能力。

过去,人们通常将其定义为器官或组织在短时间缺血缺氧条件下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缺血适应训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缺血缺氧范畴,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生理调节和适应过程。

简介:缺血适应训练最早被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人们观察到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组织更加耐受缺血期间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他们开始探索缺血适应训练对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影响,并逐渐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

传统上,缺血适应训练主要通过短暂的缺血处理来模拟缺血缺氧情况。

在心脏病患者中,医生会通过间断性心脏缺血训练来提高心脏的耐受性。

然而,随着对缺血适应训练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包括缺氧、缺糖、缺营养等不同类型的适应性缺失与缺血适应训练有着相似的效果。

由浅入深地探索缺血适应训练的不同方面:1. 缺氧适应性:缺血适应训练最直接的作用是通过缺氧处理来促进机体对缺氧的适应。

缺氧适应性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它可以调节细胞的代谢、氧化还原状态和能量供应等重要机制,从而提高细胞耐受力和生存能力。

2. 缺糖适应性:对于代谢受限的细胞和组织,缺血适应训练同样可以有效地提供保护。

缺糖适应性是缺血适应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调节葡萄糖代谢、抗氧化能力和细胞能量平衡来改善细胞对缺糖的耐受性。

3. 缺营养适应性:除了缺血缺氧条件下的适应性变化,缺血适应训练还可以调节细胞对营养和氧化应激的适应能力。

缺营养适应性是缺血适应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优化营养供应、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和改善细胞生存环境来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4. 广义的适应性:除了上述传统的缺血适应训练范畴,广义的适应性还包括了针对其他生理和病理状态的训练。

缺血适应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30例临床分析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30例临床分析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30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1-06-01T10:49:52.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蒋文静[导读] (脑血栓)脑梗死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蒋文静 (湖北省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430033)【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228-02 【摘要】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在脑血管疾病(脑梗寒,脑血栓)预防中的作用。

方法对30例有脑梗死常见早期征兆的患者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

治疗一个疗程(半年后)进行全面查体,评估治疗效果,预测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性,结果30例患者全面有效。

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方法简单,复发率低,对大量中风前期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干预,除去其中风的根源,减少中风的发生及后果,尤其是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脑梗寒,脑血栓、早期干预(脑血栓)脑梗死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现年轻化趋势[1],防治脑血管病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为此,我科自2010.1-2010.11对出现脑梗塞(脑血栓)常见早期征兆;经CT-MRA诊断动脉样硬化重度狭窄或闭寒,不愿意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烟雾病患者等共30例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17例,女13例,年龄>45-55岁,21人,年龄>55-75岁,9人;其中4例诊断为双侧颈A狭窄,1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2人不能耐受手术治疗,1例右椎A闭塞;1例烟雾症患者;其余均为出现“发作性头晕,手脚麻木,力弱,耳鸣,视物成双或黑朦”等脑梗塞(脑血栓)的常见早期征兆患者。

1.2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坐位,双上肢与上脏处于同一平面,将健脑强心简易模拟仪水银血压计袖带缠绕于训练者的上臂上端,气囊加压至160-180mmHg,维持5分钟,随后释放气囊压力休息5分钟为一轮;每次边续重复5轮,共50分种,每天1次,定时,双侧交替进行,6个月为一疗程2 结果治疗前进行脑血流动力学,脑血流量,脑代谢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查,作为基础数据便于疗效和预后评估;定期检查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控制情况[2];治疗一个疗程(半年)后,进行全面查体,脑血流动力学,脑血流量,脑代谢和生物治性物质的检查,评估治疗效果,预测脑血管病发作的可能性。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杨菊;刘西平;沈长银;李勇军;曹昌强【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及与氧自由基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 组,n=22例)和缺血后适应组(B组,n=20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冠脉病变情况以及支架置入情况;PCI术前、术后2h、1、2、3d抽取动脉血2 mL送我院检验科生化室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前及术后2h抽取动脉血2 mL离心、保存于-80℃冰箱,待标本收集完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冠脉病变情况及支架置入情况比较无差异.B组术后2h血清MDA下降较A组明显(P<0.05),而B组血清SOD升高较A组明显(P<0.001),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组SOD和MDA的变化呈负相关(r=-0.438,P=0.04),而A组呈正相关(r =0.301,P =0.05);B组术后2h血清CRP值升高幅度明显低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组术后血清CRP伴随血清CK-MB下降幅度较A组明显(r=0.187,P<0.01).结论缺血后适应通过降低STEMI 患者直接PCI时氧自由基产生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对心脏发挥保护作用.【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7)004【总页数】5页(P426-430)【关键词】缺血后适应;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炎症反应【作者】杨菊;刘西平;沈长银;李勇军;曹昌强【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贵州遵义563099;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贵州遵义563099;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贵州遵义563099;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贵州遵义563099;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贵州遵义563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有研究显示[1-2],无论何种再灌注治疗,均有可能产生再灌注损伤,抵消再灌注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益处。

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_杨大成

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_杨大成

临床医学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杨大成1,张 蕴1(综述),陈玉国2(审校)(1.山东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滕州250012;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及胸痛中心,济南250012)中图分类号:R 542.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07)01-0037-03 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脏科医师经常面对的问题,目前对其治疗仍然没有好的方法。

近来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再灌注开始时对冠脉进行几轮短暂重复的再灌注 闭塞过程,随后恢复冠脉血流,即“缺血后适应”,可明显保护心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为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方法。

关键词:缺血后适应;心肌;再灌注损伤Stu dy Progress about Postischemia Adapation YANG Da -cheng 1,ZHANG Yun 1,C HEN Yu -guo 2.(1.Rese ar ch Ce nter of Angiocardiopathy Affiliat ed to Me dical C olle ge of Shandong Uni vers ity ,People ′s Ce nter Hos pital of Tengzhou ,Tengzhou 250012,China ;2.De partment of Emer gency and CP C ente r ,Qil u Hos pital of Shandong Univer sity ,Jinan 250012,China )Abstract :The myocardical ischemina -reperfusion injury is a problem that cardiac doctors are often faced with ,which has no feas ible therapy at present .Recent s tudy show t hat pos tischemia adapation ,which is t he reperfus ion of coronary blood after several times of reperfusion foll owed up blockage a series proce -dure of blockage in the earl y phas e of coronary artery reperfus ion ,can protect heart as well as rel ief isch -e mical reperfus ion injury and provide a ne w therapy for reperfu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 words :Pos tis chemia adapation ;Myocardium ;Ischemina -reperfusi on injury 随着心外科手术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的普及,再灌注损伤成为研究的热点,因为其可抵消心脏手术、急诊PCI 给患者带来的益处。

术前局部缺血后适应处理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术前局部缺血后适应处理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术前局部缺血后适应处理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林富强;何志峰;程德志;张翔;金培峰;蒋成榜;姜晓芬;孙成超【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4(000)020【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myo cardial protective function inpre-operative adapt to post-local-ische-miain pump coronaryartery by pass grafting(CABG).Methods Seventy-two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patients who had pump CABG in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August 2010 to August 2012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groups study(n=42),control(n=30). The study group had adapt to post-local-ischemia before undergoing CABG(that cause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topical,and then recover , then repeat several times after surgery),control group only had CABG. The levels of roponin I( cTnI),troponin T( cTnT), creatine kinasemB(CK-mB)were compared between 2 groups before operation and on days 1,3,5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ofserumcTnI,cTnT,CK-mBlevelsbetween2groupsindifferenttime(P﹤0.05).In group comparison,serum cTnI,cTnT levels were lower in study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on days 1,3,5 after operation. In intra-group comparison,levels of cTnI,cTnT higher on days 1,3,5 after operation thanbefore operation between 2 groups (P﹤0. 05),and lower on days 5 than on days 1,3 in control group(P﹤0. 05),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on days 3 and on days 1(P﹥0. 05). The level of CK-mB was higher on days 3 after operation than before between 2 groups(P﹤0.05),higherondays3thanondays1(P﹤0.05).Conclusion Pre-operativeadapttopost-local-ischemia,reducing the harm of CABG to patients,is of protective effects on myocardial tissues.%目的:探讨术前局部缺血后适应处理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

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

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
杨大成;张蕴;陈玉国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7(013)001
【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脏科医师经常面对的问题,目前对其治疗仍然没有好的方法.近来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再灌注开始时对冠脉进行几轮短暂重复的再灌注/闭塞过程,随后恢复冠脉血流,即"缺血后适应",可明显保护心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为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方法.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杨大成;张蕴;陈玉国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滕州,250012;山东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滕州,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及胸痛中心,济南,25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缺血后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姚自鹏;王琳;宗政;赵学忠
2.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石向欣;贺玉晓;赵跃华;张韫欢;张敏秀;王占启
3.缺血后适应对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J], 穆帅楠;刘炳辰
4.缺血后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张文艳
5.远隔缺血后适应在缺血性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J], 张元杰;曲辅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远距离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保护性研究

远距离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保护性研究

远距离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保护性研究张伟;侯彬;杨大成【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09(6)25【摘要】目的:探讨远距离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患者再灌注后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首次AMI并成功实施溶栓治疗的住院患者180例.根据Killip分级,Ⅰ级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Ⅱ级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Ⅲ级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溶栓时给予双上肢缺血-再灌注处理:双上肢闭塞5 min,再灌注5min,循环3次.观察溶栓后2h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电图ST段回落率、磷酸肌酸激酶(CK)峰值,术后7、14 d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Killip分级Ⅰ、Ⅱ级患者中,溶栓后2 h内,治疗组室性早搏(PVC)、阵发性室速(PVT)、室颤(V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溶栓后2 h治疗组ST段完全回落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治疗组CK峰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LVEF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Killip分级Ⅲ级患者中,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ST段回落、CK峰值及LVEF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距离缺血后适应可减少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在AMI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是否选择缺血后适应处理,需要进行更大样本、更加深入的研究.【总页数】3页(P13-15)【作者】张伟;侯彬;杨大成【作者单位】枣庄职业学院医学部,山东,枣庄,277800;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滕州,277500;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滕州,277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相关文献】1.非创伤性双上肢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心律失常影响的临床观察 [J], 张蕴;杨大成2.非创伤性双上肢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 [J], 杨大成;李勇;侯彬3.非创伤性双上肢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 [J], 杨大成;李勇;侯彬4.尿激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达标率再通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J], 何书恒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ICU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溶栓时间、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J], 唐传雯;闵可梅;徐月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血糖水平缺血后适应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差异及其机制研究

不同血糖水平缺血后适应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差异及其机制研究

不同血糖水平缺血后适应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差异及其机制研究陈铀;沈鑫;马依彤;杨毅宁;曹明宇;刘芬;陈邦党;于子翔;李晓梅;贺春晖【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11【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mechanisms of hemodynamics and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under different blood glucose levels of ischemic myocardial postconditioning in vitro .Methods Myo-cardial 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 (IPC) models were built with 12-weeks-old C57/BL male mice ,by use of Langendorff perfusion device .K-H buffer was prepared before using .Two group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protocal :normal blood glucose (NBG) group with 11 .1 mmol/L ,and high glucose (HBG) group with 22 .2 mmol/L ,other components were the same .The IPC model adopted 60min whole heart ischemia ,3 times IPC cycle were administered before reperfusion ,each time for 10 s ,and reperfusion for 120 min .In-sert top end saccule manometry catheter into the left atriam to detect cardiac hemodynamics .Triphenyl tet-razolium staining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cop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stern blot was ap-plied to detect the RISK signaling pathway of myocardial tissue .Results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LVSP) of the cardiac hemodynamic parameters of HBG group mi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NBG group (P <0 .05);the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 (LVEDP) of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 .05);and the scop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of HBG group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NBG group (P <0 .05) .ERK1/2 signaling pathway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expression of AKT signaling pathway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high blood glucose (HBG) group ,the normal blood glucose (NBG) group can be more effectively relieved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treatment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离体心脏缺血后适应下血流动力学、心梗面积的差异及其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杨大成1,张 蕴1(综述),陈玉国2(审校)(1.山东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滕州250012;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及胸痛中心,济南250012)中图分类号:R 542.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07)01-0037-03 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脏科医师经常面对的问题,目前对其治疗仍然没有好的方法。

近来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再灌注开始时对冠脉进行几轮短暂重复的再灌注 闭塞过程,随后恢复冠脉血流,即“缺血后适应”,可明显保护心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为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方法。

关键词:缺血后适应;心肌;再灌注损伤Stu dy Progress about Postischemia Adapation YANG Da -cheng 1,ZHANG Yun 1,C HEN Yu -guo 2.(1.Rese ar ch Ce nter of Angiocardiopathy Affiliat ed to Me dical C olle ge of Shandong Uni vers ity ,People ′s Ce nter Hos pital of Tengzhou ,Tengzhou 250012,China ;2.De partment of Emer gency and CP C ente r ,Qil u Hos pital of Shandong Univer sity ,Jinan 250012,China )Abstract :The myocardical ischemina -reperfusion injury is a problem that cardiac doctors are often faced with ,which has no feas ible therapy at present .Recent s tudy show t hat pos tischemia adapation ,which is t he reperfus ion of coronary blood after several times of reperfusion foll owed up blockage a series proce -dure of blockage in the earl y phas e of coronary artery reperfus ion ,can protect heart as well as rel ief isch -e mical reperfus ion injury and provide a ne w therapy for reperfu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 words :Pos tis chemia adapation ;Myocardium ;Ischemina -reperfusi on injury 随着心外科手术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的普及,再灌注损伤成为研究的热点,因为其可抵消心脏手术、急诊PCI 给患者带来的益处。

如何治疗再灌注损伤成为心脏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近的研究表明“缺血后适应”可明显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且操作简单易行,并已应用于临床,现就其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1 缺血后适应的发现在早期心外科手术中,通过改变再灌注的条件和状态来预防再灌注损伤:如再灌注时的压力,灌注液的温度和成分等。

早期研究发现心外科手术时心脏停跳液在低压力下输入,可使心脏梗死范围减少。

Vinten -Johansen 等[1]通过控制再灌注的条件(流量,温度)和成分(p H 缓冲液,代谢底物,抗氧化剂)保护心脏。

Okameto 等[2]发现,缓慢恢复再灌注血流可改善心肌再灌注。

以上研究可看作缺血后适应的早期探索,但并未抓住治疗的关键-再灌注损伤治疗有其特定的“时间窗”。

Zhao 等[3]以犬的动物模型,于再灌注开始时,连续给予3次,每次30s 再灌注,30s 闭塞,发现其同缺血预适应一样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并首先提出了缺血后适应的概念:再灌注早期,重复给予几次短暂冠脉闭塞与再通,可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

随后的研究证明,缺血后适应可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4]。

而Staat 等[5]首次将缺血后适应应用于临床,其选择接受PCI 和支架治疗的患者,给予重复4次冠脉再灌注 闭塞,每次1min 并以酶的释放作为心肌梗死严重程度的指标,发现缺血后适应可使心肌梗死程度减轻。

2 再灌注早期的病理生理研究表明,大多数损伤事件发生在再灌注的最初阶段,且与细胞损伤坏死相联,并可触发一系列级联效应。

2.1 活性氧(ROS )的产生及局部炎症的激活 ROS 产生于再灌注的第1min 内。

其主要来源于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心肌细胞,脉管内皮细胞。

而中性粒细胞通过NADPH (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产生ROS 。

内皮细胞可通过NADPH 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等产生ROS 。

同时,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导致局部炎症的激活,从而心肌细胞坏死,凋亡及内皮细胞功能受损。

2.2 Na +-H +交换的激活 心肌缺血时,无氧代谢和三磷酸腺苷(ATP )缺乏使Na +-H +ATP 酶供能减少,导致细胞内H +聚集,从而使Na +-H +交换系统Na +-H +交换蛋白-1(NHE -1)激活,泵出H +泵入Na +。

细胞内Na +聚集,通过Na +-Ca +交换使细胞内Ca +聚集。

有研究表明,于再灌注时给予NHE -1抑制剂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而这与NHE -1再灌注早期被激活相符[6]。

2.3 心肌“超收缩” 心肌再灌注后,由于能量的迅速恢复,导致细胞内Ca 2+超载从而引起再灌注早期心肌的“超收缩”这种不可控的收缩导致了细胞的死亡[7]。

2.4 线粒体“通透性跃迁孔”(mPTP )的开放 研究表明,线粒体mPTP 的开放,改变了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导致了线粒体的肿胀,破坏质子梯度并使氧化磷酸化解耦联。

而mPTP 孔的开放存在于再灌注最初几分钟,它的开放导致了细胞的坏死及凋亡,并可能是细胞由可逆损伤到不可逆坏死转变的关键因素。

而线粒体Ca 2+超载是使mPTP 孔开放的触发因素,它们均于再灌注早期起作用。

3 后适应的特点及施方法对于心脏保护来说,再灌注最初几分钟内给予缺血后适应处理十分重要。

在鼠的活体模型中,分别给予3次或6次循环,每次10s 的灌注 闭塞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但缺血后适应如果延迟1min 后进行,保护作用消失[8]。

Yang 等[9]以兔的模型为例,同样证明缺血后适应的暂时性。

因此,再灌注最初几分钟对再灌注损伤下游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对再灌注损伤的介入治疗应予再灌注开始的最初几分钟内有效,这是其发病机制决定的。

缺血后适应的特点决定其应注意的事项:需要进行几次循环?每次循环再灌注/闭塞持续多长时间最佳?研究表明,在鼠的模型中给予3次和6次循环其心肌梗死减少面积无差别。

同样在兔的动物模型中,给予4次和6次循环心肌梗死面积无差别[8,9]。

对保护心肌来说,每次循环持续时间要比循环次数更重要。

持续10s(10s灌注10s闭塞)的循环可有效保护鼠的心肌,而犬的预适应需30s的循环[10]。

有报道兔离体心肌缺血后适应处理给以30s循环可有效减少梗死面积[11],而Yang等[12]发现兔离体心肌给予10s的循环可得到更好的结果。

Staat等[5]在急症PCI中给以1min循环时间,可显著减少再灌注损伤。

显然,因种属和个体大小不同,每次循环持续时间不同。

人类每次循环以1min为宜,犬30s为宜,鼠10s为宜。

4 缺血后适应的发病机制缺血后适应与缺血与预适应是机体对缺血性损伤的一种自然保护机制,二者有部分效应器及信号转导途径相似,如PI3-Akt途径,细胞外信号转导途径,并且二者均可通过抑制mPTP孔开放而保护心肌。

4.1 腺苷 研究表明,内源性腺苷的释放对心肌有保护作用,Kin等[13]报道,离体鼠心脏缺血后适应处理后,内源性腺苷释放被推迟;而于再灌注5min前给予腺苷受体阻滞剂处理后,梗死未见减少。

后适应处理后内源性腺苷冲刷被延迟,使冠脉内保持较高的腺苷浓度,起到保护作用。

高浓度腺苷可通过腺苷敏感的G蛋白耦联受体起作用。

显然,在缺血后适应和预适应中腺苷作用时间不同,后适应时于再灌注开始时起作用,而预适应时腺苷在缺血前,缺血时起作用。

研究表明腺苷可抑制氧化剂的产生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保护冠脉内皮细胞,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但在无血液的离体心肌模型中,仍可观测到心肌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后适应中缓激肽,类罂粟碱有类似的G蛋白耦联受体激活作用有关。

4.2 K+AT P 通道 Yang等[9]的研究表明,利用非选择性K+ATP通道阻滞剂格列苯脲可消除后适应减少梗死面积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选择性阻滞线粒体K+ATP通道激活同样使后适应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消失。

阻滞K+ATP通道激活直到后适应后,其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会消失,这表明最初几分钟K+ATP通道激活是重要的。

4.3 NO Yang等[9]的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合酶(NOS)参与缺血后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

在再灌注前单独利用NOS阻滞剂对心肌梗死面积无影响,但在后适应时NOS阻滞剂可使其心肌保护作用消失。

NOS存在于再灌注损伤的各个层面,而eNOS是脉管及心肌组织中最主要的NO产生酶系,通过Akt 依赖磷酸化途径激活eNOS。

同时,eNOS还是PI3激酶和其他再灌注损伤激酶的下游靶标,NO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mPTP 的开放而在缺血后适应中起作用[14]。

其次,NO可刺激cGMP 和PKG的信号途径。

再次,NO可抑制局部缺血-再灌注的炎性反应。

4.4 再灌注损伤生存激酶(RISK) RISK途径是当前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机制的研究重点。

Hausenloy等[15]表明在再灌注损伤时Akt和ERK12生存激酶途径被激活,对缺血后适应是个重大发现。

Yang等[12]报道丝裂原活化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12)和ERK阻滞剂PD-98059阻滞了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PI3-kinse-Akt途径,而不是ERK12与后适应心肌保护机制有关[16]。

Tsang等[17]报道离体鼠心肌经缺血后适应处理后,Akt水平升高,而PI3激酶抑制剂LY294002减少心肌Akt水平,同时使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消失。

由于再灌注损伤机制的复杂性,缺血后适应心肌起保护作用的激酶途径必须在活体模型中得到证实,才能说明此途径是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的主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