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定义的来历
上世纪50年代,发现一些颈动脉系统短暂 性缺血发作患者有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 或闭塞,推测乃因之而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 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 “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栓塞的最常见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 动脉远端。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
(3)穿支小动脉病变,有脂质透明病、微 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 损害,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
(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3)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
(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 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4)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 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 VBI概念。
对后循环缺血认ຫໍສະໝຸດ Baidu的提高
后循环概念
为了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有学者以 基底动脉为标准将后循环人为分为三 部分: 椎动脉入颅到小脑后下动脉处为近段。 小脑后下动脉至小脑上动脉处为中段。 小脑上动脉以远为远段,即“基底动脉 尖”。
病变累及远段预后不良
“后循环缺血”概念
▪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就是指后循环的 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 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 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 栓栓塞性疾病等。
。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 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如 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 研究,NEMC-PCR)和研究技术的发 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 要的认识: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1)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 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 罕见的情况。
“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 PCI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王淑贞
后循环的概念
后循环(posterior circulation): 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vertebrobasilar system) 颅外段: 左、右椎动脉 颅内段:左、右椎动脉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 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 :
1.如多将头晕/眩晕或一过性意识丧失归 咎于V BI;
2.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 3.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
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 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 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VBI含义
泛化的VBI含义
…
33位/单位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 表现,导致PCI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 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 栓塞、动脉夹层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 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 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脑桥动脉及深穿支 左右大脑后动脉: 左右小脑后下动脉、 左右小脑前下动脉、 左右小脑上动脉。 后循环供血范围:脑干(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 叶、丘脑、海马、部分颞叶后部和脊髓等。
脑的血液供应
后循环概念
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后循环
即椎-基底动脉系统
但锁骨下动脉第一段或无名动脉严重 狭窄或闭塞时发生锁骨下动脉盗血综 合征,同样引起后循环缺血症状和体 征,因此有作者认为后循环应该是双 侧锁骨下动脉第一段、椎基底动脉系 统共同组成。无名动脉应作为前后循 环的共有部分。
▪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 椎骨质增生绝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为:
▪ ⑴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多有动 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还是动脉粥 样硬化致病。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 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 只存在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 ⑵病理研究证明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的好发 部位,而椎骨内段的狭窄/闭塞并不严重。
后循环缺血定义和意义
▪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 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 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 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 操作。
▪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 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 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PCI概 念取代了VBI概念,国际疾病分类 中已不再使用VBI。
更新概念,提高诊疗水平
使用PCI概念并摈弃VBI概念,可以全 面提高各级医院的相关科室(神经科、普 通内科、骨科、老年科、耳鼻喉科、神经 外科和中医科)医务人员对后循环缺血性 疾病的认识,规范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 开展科学的研究和科普宣传,提高我国在 此领域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 ⑶在203例椎动脉造影中,仅2例有因骨赘引起 的动脉侧方移位。
▪ ⑷对1018例有各种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多 普勒超声检查,仅发现5%有颅外段椎动脉受压 。其中136例有后循环症状者中也仅9%有受压 ;这136例中,28例转头时出现症状,受压也只 4例;882例没有症状者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 症状的有后循环症状者间的受压比率无差异。
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 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 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 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70年代后,随着对脑缺血基础 和临床认识的提高,明确了前 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 形式。因此,“颈动脉供血不 足”概念即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