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d2eea928dd36a32d7375815f.png)
符合TIA的特点
1. 起病突然 2. 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症状 3. 持续时间短暂,颈内动脉系统TIA平均发作 14分钟,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平均发作8分钟, 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4. 恢复完全 5. 反复发作
按发作特点鉴别
阵发性,非位置性 Meniere病 偏头痛 前庭神经元炎 淋巴周围瘘
颈源性眩晕
颈部外伤、肌肉痉挛历史 只在颈部旋转时出现 转椅试验阳性 (Fitz-Ritson) 病人主诉不能平衡而不是旋转性眩晕 上颈部本体觉的过度刺激 可以伴有BPPV或Meniere病
椎基底动脉TIA
眩晕,伴有神经症状 复视 共济失调 猝倒发作 构音不良 瘫痪/物理/麻木 头痛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供应区域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脉
颅底血管结构
后循环
后循环——椎动脉(vertebral arteries)
后循坏
. A. PCA (P2) PCA (P1)
SCA Basilar A.
AICA
PICA Vertebral A.
后循环——小脑动脉
PICA – medulla, inf cerebellar peduncle, inf cerebellar surface AICA – pons,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lat cerebellar surface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Consensus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
医生看法
获得证据(meta, RCT) 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定义和诊疗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定义和诊疗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a8c917d6dd88d0d233d46a61.png)
后循环——大脑后动脉
后循环——大脑后动脉
穿支
– Mesencephalic – post. Thalamoperforators – thalmogeniculate
远端分支
– medial post choroidal – lateral post choroidal – post. Temporal branches – calcarine
环症状者间,ECVA受压比率无差异(4.3%对7.4%)
Mechanical compression of the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uring neck rotation. Neurology 2003;61:845-847Leabharlann 颈椎病不是VBI的主要病因
1. 尸检结果不支持颈椎段是动脉硬化的主要部位 2. 大量血管造影的结果不支持骨赘易引起动脉侧
后循环缺血(PCI)
同义词 1.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2. 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 3. 椎基底动脉疾病 4. 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
疾病
PCI
TIA
脑梗死
解读提纲
后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 从历史看概念的演变 眩晕的诊断策略 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 共识
经典VBI的含义
颈椎病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对1108例有各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转颈后多 普勒超声检查,发现:
1. 只有5%有ECVA受压; 2. 其中136例有不明原因的后循环症状,也只有12例
(9.6%)有ECVA受压; 3. 28例出现转头时症状(眩晕9,头晕11,晕厥样4,视物不清
4), ECVA受压表现有5例(无1例为头晕/眩晕); 4. 在972例没有症状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症状的后循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流——与《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商榷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流——与《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商榷](https://img.taocdn.com/s3/m/aa4568d7a58da0116c17497d.png)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流 ——与《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商榷
李建章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14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脑血流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673-5110(2010)21—0001—03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狭窄和 (或)低灌注,引起脑血流量低于脑生理需要所致的全脑或 区域性代谢障碍,引发波动性、轻度脑功能障碍而无明确 定位体征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这是一个在高龄人群中 的常见慢性疾病,是结构正常的脑血管与严重急性狭窄、 闭塞的脑血管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的血管结构,是正常脑功 能与发生偏瘫、偏感、偏盲、失语,甚至昏迷脑功能或 (和)组织损害的急性脑衰竭间的以轻度脑功能损害为主的 中间状态。
图8 DSA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细,且与 基底动脉不相连接。左侧颈内动脉及后循环与右侧颈内动脉 间形成侧支循环。患者仅有头晕沉感
(第七种表现:双侧颈内动脉不显影)
MRA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均有严重不规则 狭窄。男,77岁。语言减少、思睡、反应迟钝、记忆力差1年 余。智力差,吸吮反射阳性,左侧掌颌反射(+),无神经缺失 体征。
1 “缺血”问题 就缺血二字来讲可如下解读(图1)。说明在后循环缺
血中,不仅包括有急性完全性缺血的急性短暂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也应包括有慢性不完全性缺血,即突显 除血管性痴呆外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或慢性脑低灌注。其实 在原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 ciency,CCCI)疾病的诊断名称中,就已经突出了“慢性” 和“不足”的含义。必须强调,慢性脑供血不足无论从病 理生理演变过程或临床表现是客观存在的,“慢性”决不等 于急性的TIA及脑梗死;“不足”决不等于能导致神经体征 发生的短暂或持续、完全或相对完全、完全可逆或相当可 逆的血供停止。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鉴别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3c46bea5700abb68a982fb9b.png)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骨赘增生不易压迫到椎动脉,转颈后 头晕/眩晕并非PCI PCI者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硬 化 绝大多数头晕/眩晕的病因是非血管性 的
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1.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干是重要的神经活动部位,脑神经、网状上行激活系 统和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在其间通过。当血供障碍而出 现神经功能损害时,会出现各种不同但又相互重叠的临 床表现。因此PCI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刻板或固定的 形式,临床识别较难。
⑴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 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 见的情况。
⑵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检查 (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 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⑷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 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 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 “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 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 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 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Vertigo 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专家共识)
误区:
头晕/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VBI) =颈椎病
一.背景(Background)
后循环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 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 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 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和部分颞叶及脊 髓。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7b09cb9c312b3169a551a4a6.png)
(2014)中国后循环缺血得专家共识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来源:中华内科杂志一:后循环缺血得认识、定义与意义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不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就是常见得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得20%、1:对后循环缺血得认识历史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ischemic at 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得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就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 VBI)得概念。
可见,经典得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就是指后循环得TIA,病因上就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得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随着对脑缺血得基础与临床认识得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与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得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得认识,如将头晕/眩晕与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 得重要原因,更有将VBI得概念泛化,认为它就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得“相对缺血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与健康服务。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得提高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得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得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 EMC-PCP)与研究技术得发展,对PCI得临床与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 I得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就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就是极罕见得情况。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9205592b307e87101f696dc.png)
1、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 现,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 、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 。
2、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 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常见的栓塞部位是 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整理p动pt 脉远端。
3、穿支小动脉病变:脂质透明病、微动脉瘤 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损害。
脑下半部皮质和深部结构。 4、脊髓后动脉:供应延髓和颈段脊髓 5、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全长双侧灰质
的前半部结构
整理ppt
5、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
1、大脑后动脉:供应中脑、丘脑、颞叶和枕叶。 2、小脑上动脉:供应中脑被盖外侧、脑桥上
部、小脑上脚、小脑半球上部和深部核团; 3、脑桥支:供应脑桥的深穿支 4、内听动脉:供应耳蜗、半规管、椭圆囊 和球囊 5、小脑前下动脉:供应延髓上部、脑桥被盖外侧、
2、后组动脉解剖特点
• 构成:椎动脉、 基底动脉和大脑 后动脉
• 主要供血范围: 脑干、小脑、丘 脑、枕叶、部分 颞叶、内耳前庭 及上段脊髓。
整理ppt
3、椎动脉解剖特点
椎动脉直径 3~5mm
左侧优势50% 右侧优势25% 双侧对称25%
整理ppt
4、椎动脉的主要分支
1、脑膜支:供应后颅窝硬脑膜 2、延髓动脉:供应延髓旁正中结构 3、小脑后下动脉:供应延髓背外侧、小
小脑半球前部、小脑中、下脚
整理ppt
整理ppt
6、后循环血供特点
1、供应小脑的分支为终末动脉 2、发自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内听
动脉为最细和最长的分支 3、供应脑干的血液来自深穿支,
分为旁正中、短旋和长旋动脉 4、发生缺血时仅大脑后动脉与颈
后循环缺血_
![后循环缺血_](https://img.taocdn.com/s3/m/72506299a1c7aa00b52acb80.png)
一般护理
l.卧床病人协助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着凉。保持病人 大便通畅,做好会阴部护理。给予低脂低 盐饮食,如有吞咽困难、呛 咳者给予糊状 流食或半流食小口慢食,必 要时鼻饲进食 。
精品课件
2、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容易拿 取的地方。将信号灯置于床头,听到铃响 立即予以答复。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 物,注意地面要防滑,以防跌倒。教会病 人使用辅助设施,如扶手、护栏等。病人 入厕、沐浴或外出时有人陪伴。加强巡视 ,必要时给予帮助。
精品课件
3、卧床休息,协助病人满足其生活需要。 病人主诉头晕时应立即给予反应,如承认 病人的感受,关心和安慰病人。指导病人 采取放松技术,如想象和回忆自己最开心 的事情,做深呼吸、听轻音乐等,达到缓 解头晕的目的。 遵医嘱用扩张血管药,改 善循环,达到治疗目的。密切观察病人头 晕发作持续的时间及次数。观察药物的疗 效和副作用。
精品课件
PCI常见临床症状:
症状: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无力、 头痛、呕吐、复视、视力丧失、行走不稳或跌倒。
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 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 、Horner综合征等。
特征:一侧脑神经损害伴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
精品课件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因为: ⑴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
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 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
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精品课件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⑵病理研究证明 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 的好发部位,而椎骨内段的 狭窄/闭塞并不严重。
后循环缺血--姚晓喜
![后循环缺血--姚晓喜](https://img.taocdn.com/s3/m/2ea0fbe40975f46527d3e13b.png)
头颅CT检查易受骨伪影影响,诊断价值不 大,只适用于排除出血和不能进行MRI检 查的患者。
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
如CT血管造影(CTA)、MRI血管造影
(MRA)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经颅多普
勒超声(TCD)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等,均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 也可发现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近段的狭 窄或闭塞。
NEMC-PCR等研究证明
不到1%的患者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 如单一的:头晕、眩晕、头昏、头痛、晕 厥、跌倒发作和短暂意识丧失等,多由全 身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前庭周围性疾 病和精神障碍所致,很少由PCI所致。
3. 后循环缺血的评估和诊断
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
特征:一侧脑神经损害伴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
叉表现。
PCI的常见综合征
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
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 腔隙性梗死(纯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构 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
PCI预后:
证据表明PCI的总体预后并不比前循环缺血者
后循环缺血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姚 晓 喜
提纲
一、专家共识形成背景 二、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三、后循环缺血与眩晕
一、专家共识形成背景
提纲
一、专家共识形成背景 二、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三、后循环缺血与眩晕
二、《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 义和意义。
半数的后循环TIA患者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
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鉴别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0d8e6126bd64783e09122b3e.png)
在Dix-Hallpike试验完成到眩晕及眼震开始之前有一个潜伏 期(一般是1-2秒) 发作性特点: 数秒-20秒,很少>40秒. 眩晕的疲劳性
The Dix-Hallpike Test
CRP
对所有疑为PCI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
查,主要是MRI检查。DWI-MRI对急性病变
最有诊断价值。
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
染、自身免疫性病等。
2.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同前循环)
PCI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
等)、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
颈动脉病、周围血管病、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
症、口服避孕药等。
3.
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
原因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 绝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因为:
⑴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
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
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
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其他治疗措施可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治疗指南。
2.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同前循环)
对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控制应参考国内外相关
的防治指南。
鉴于约40%的后循环缺血病因为栓塞,建议积极
开展病因检查。诊断明确者应进行抗栓治疗。
除非明确颈椎骨质增生与PCI的关系,否则
不应该仅为治疗PCI而行颈椎手术。
和中医科)医务人员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认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4603cdd23968011ca2009116.png)
/education/jauch/
在各个年龄段,均存在卒中发生的风险
按年龄和性别的卒中发病率NHANES:2019-2019
人口百分比
14 12 10
8 6 4 2 0.4 0.3 0
常见临床体征包括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 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 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 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 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
目前证据表明PCI的总体预后并不比前循环 缺血者差,如NEMC-PCR(新英格兰医学中 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中,407例患者 中预后好者达79%。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 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 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动脉粥样硬 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 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 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 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 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TIA诊断
临床上仅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椎-基底动脉TIA应在以下基 础上进行诊断:
1、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 2、有眼底视网膜血管、身体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3、起病急,症状达到高峰时间不足5分钟或在半小时之内 4、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颈椎病等脑血管病的危
险因素 6、伴有其他轻微脑干、小脑症状体征(2小时内恢复)支
脑干结构的致密和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的非 一一对应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PCI呈现 为多种重叠的临床表现,极少只表现为单一 的症状或体征。
临床医学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PPT学习教案
![临床医学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a52f324028915f814dc295.png)
第23页/共47页
3. 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 原因
大量的临床研究则证明与老化有关的 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PCI的主要危 险因素。
第24页/共47页
因为:
⑴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 有动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 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
第11页/共47页
⑵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第12页/共47页
⑶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 (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 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第13页/共47页
⑷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 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第14页/共47页
应加强宣教,正确认识PCI的危险因素,建立科学的预 防观。
第44页/共47页
五.PCI几个重要认识(小结)
1. PCI包括后循环的TIA(即经典的VBI)和脑梗死。 2.PCI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缺血相同,颈椎病不是PCI
的主要病因。 3.头晕/眩晕是PCI的常见表现,多伴有其他表现,单
纯的头晕/眩晕极少是PCI。 4.转颈或体位变化后的头晕/眩晕的主要病因不是PCI。 5.对PCI的诊断检查、治疗和预防应与前循环缺血一
第35页/共47页
The Dix-Hallpike Test
第36页/共47页
CRP
第37页/共47页
对所有疑为PCI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 查,主要是MRI检查。DWI-MRI对急性病变 最有诊断价值。
第38页/共47页
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
如CT血管造影(CTA)、MRI血管造 影(MRA)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DSA)等,均有助于发 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也可 发现椎动脉颅内第3段9页/共和47页基底动脉近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
(3)穿支小动脉病变,有脂质透明病、微 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 损害,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
。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 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如 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 研究,NEMC-PCR)和研究技术的发 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 要的认识: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1)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 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 罕见的情况。
VBI含义
泛化的VBI含义
…
33位/单位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 表现,导致PCI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 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 栓塞、动脉夹层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 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 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脑桥动脉及深穿支 左右大脑后动脉: 左右小脑后下动脉、 左右小脑前下动脉、 左右小脑上动脉。 后循环供血范围:脑干(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 叶、丘脑、海马、部分颞叶后部和脊髓等。
脑的血液供应
后循环概念
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后循环
即椎-基底动脉系统
但锁骨下动脉第一段或无名动脉严重 狭窄或闭塞时发生锁骨下动脉盗血综 合征,同样引起后循环缺血症状和体 征,因此有作者认为后循环应该是双 侧锁骨下动脉第一段、椎基底动脉系 统共同组成。无名动脉应作为前后循 环的共有部分。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 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 :
1.如多将头晕/眩晕或一过性意识丧失归 咎于V BI;
2.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 3.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
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 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 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 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PCI概 念取代了VBI概念,国际疾病分类 中已不再使用VBI。
更新概念,提高诊疗水平
使用PCI概念并摈弃VBI概念,可以全 面提高各级医院的相关科室(神经科、普 通内科、骨科、老年科、耳鼻喉科、神经 外科和中医科)医务人员对后循环缺血性 疾病的认识,规范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 开展科学的研究和科普宣传,提高我国在 此领域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3)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
(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 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4)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 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 VBI概念。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后循环缺血定义和意义
▪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 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 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 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 操作。
▪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 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 椎骨质增生绝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为:
▪ ⑴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多有动 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还是动脉粥 样硬化致病。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 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 只存在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 ⑵病理研究证明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的好发 部位,而椎骨内段的狭窄/闭塞并不严重。
▪ ⑶在203例椎动脉造影中,仅2例有因骨赘引起 的动脉侧方移位。
▪ ⑷对1018例有各种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多 普勒超声检查,仅发现5%有颅外段椎动脉受压 。其中136例有后循环症状者中也仅9%有受压 ;这136例中,28例转头时出现症状,受压也只 4例;882例没有症状者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 症状的有后循环症状者间的受压比率无差异。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定义的来历
上世纪50年代,发现一些颈动脉系统短暂 性缺血发作患者有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 或闭塞,推测乃因之而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 靠侧支循tid insufficiency”。
“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 PCI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王淑贞
后循环的概念
后循环(posterior circulation): 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vertebrobasilar system) 颅外段: 左、右椎动脉 颅内段:左、右椎动脉
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 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 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 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70年代后,随着对脑缺血基础 和临床认识的提高,明确了前 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 形式。因此,“颈动脉供血不 足”概念即不再使用。
后循环概念
为了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有学者以 基底动脉为标准将后循环人为分为三 部分: 椎动脉入颅到小脑后下动脉处为近段。 小脑后下动脉至小脑上动脉处为中段。 小脑上动脉以远为远段,即“基底动脉 尖”。
病变累及远段预后不良
“后循环缺血”概念
▪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就是指后循环的 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 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 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 栓栓塞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