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流——与《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商榷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流——与《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商榷
·专家笔谈·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流 ——与《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商榷
李建章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14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脑血流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673-5110(2010)21—0001—03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狭窄和 (或)低灌注,引起脑血流量低于脑生理需要所致的全脑或 区域性代谢障碍,引发波动性、轻度脑功能障碍而无明确 定位体征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这是一个在高龄人群中 的常见慢性疾病,是结构正常的脑血管与严重急性狭窄、 闭塞的脑血管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的血管结构,是正常脑功 能与发生偏瘫、偏感、偏盲、失语,甚至昏迷脑功能或 (和)组织损害的急性脑衰竭间的以轻度脑功能损害为主的 中间状态。
图8 DSA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细,且与 基底动脉不相连接。左侧颈内动脉及后循环与右侧颈内动脉 间形成侧支循环。患者仅有头晕沉感
(第七种表现:双侧颈内动脉不显影)
MRA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均有严重不规则 狭窄。男,77岁。语言减少、思睡、反应迟钝、记忆力差1年 余。智力差,吸吮反射阳性,左侧掌颌反射(+),无神经缺失 体征。
1 “缺血”问题 就缺血二字来讲可如下解读(图1)。说明在后循环缺
血中,不仅包括有急性完全性缺血的急性短暂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也应包括有慢性不完全性缺血,即突显 除血管性痴呆外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或慢性脑低灌注。其实 在原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 ciency,CCCI)疾病的诊断名称中,就已经突出了“慢性” 和“不足”的含义。必须强调,慢性脑供血不足无论从病 理生理演变过程或临床表现是客观存在的,“慢性”决不等 于急性的TIA及脑梗死;“不足”决不等于能导致神经体征 发生的短暂或持续、完全或相对完全、完全可逆或相当可 逆的血供停止。

中国成人经股动脉VA-ECMO治疗期间下肢缺血防治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中国成人经股动脉VA-ECMO治疗期间下肢缺血防治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家属教育
向家属普及疾病知识和护 理技能,提高家属的照护 能力。
康复期锻炼指导与随访安排
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锻炼计划,指导患者进
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随访安排
建立随访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随 访,了解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健康宣教
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 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下肢缺血原因分析
01
动脉插管因素
VA-ECMO治疗时,动脉插管会阻断股动脉血流,导致下肢缺血。插管
的直径、插入深度、插管时间等因素均可能影响下肢缺血的发生。
02 03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血管状况等因素也可能增加下肢缺血的风险。 例如,老年患者和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更容易发生下肢缺血 。
治疗相关因素
VA-ECMO治疗期间的抗凝治疗、血压控制等也可能影响下肢缺血的发 生。抗凝不足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下肢缺血;而血压控制不佳 则可能加重下肢缺血的症状。
下肢缺血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下肢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感觉异常、皮肤苍白或发绀、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随着 缺血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现下肢坏死、截肢等严重后果。
加强多学科合作和团队建设
下肢缺血的防治需要多学科合作和团队建设,未来需要加强相关学科 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下肢缺血的防治水平。
提高患者和公众的认知度
加强患者和公众对下肢缺血问题的认知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防治工 作,也是未来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目的阐述
本共识旨在规范经股动脉VA-ECMO 治疗期间下肢缺血的防治策略,提高 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2014)中国后循环缺血得专家共识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来源:中华内科杂志一:后循环缺血得认识、定义与意义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不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就是常见得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得20%、1:对后循环缺血得认识历史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ischemic at 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得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就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 VBI)得概念。

可见,经典得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就是指后循环得TIA,病因上就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得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随着对脑缺血得基础与临床认识得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与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得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得认识,如将头晕/眩晕与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 得重要原因,更有将VBI得概念泛化,认为它就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得“相对缺血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与健康服务。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得提高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得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得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 EMC-PCP)与研究技术得发展,对PCI得临床与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 I得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就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就是极罕见得情况。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
通信作者: 李焰生, 02 2 1 0 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 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综合征: 后循环 TA 小脑梗死、 I、 延脑 外侧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ee 综合征、 W br 闭锁综合 征、 大脑后动脉梗死、 腔隙性梗死( 运动性轻偏瘫、 共济失调 轻偏瘫、 构音障碍一 拙手综合征、 纯感觉性卒中等) 。 2常被误认为是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 . 脑干结构的致 密和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的非一一对应特点, 决定了绝大多 数的后循环缺血呈现为多种重叠的临床表现, 极少只表现为 单一的症状或体征。单纯的头晕/ 眩晕、 晕厥、 跌倒发作或短
颅内段。()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 2 约占 4%, 0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 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 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穿支小动 3 脉病变, 包括玻璃样变、 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 化病变, 好发于桥脑、 中脑和丘脑。
2后循环缺血的 . 主要危险因素〔1 1: - 与颈动脉系统缺血 5
相似, 除不可调节的年龄、 性别、 种族、 遗传背景、 家族史、 个 人史外, 主要是生活方式( 饮食、 吸烟、 活动缺乏等)肥胖及 、 多种血管危险因素, 后者包括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心 脏病、 /I 卒中 TA病史、 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3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 以往认为 转头/ 颈可使骨赘压迫椎动脉, 导致后循环缺血, 由于前庭神 经核对缺血敏感 , 故而产生头晕/ 眩晕。这种以假设代替证 据的模式是导致 V I B 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而临床研究则 证明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为 在有或无后循环缺血的中老年人群间, 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1)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1)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1)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是由国内权威的心血管病专家团队共同制定
的一份关于后循环缺血的指南。

后循环缺血这一疾病的导致因素有很多,早期的预防与治疗十分关键,而本文即从预防、诊断、治疗三个
方面详细阐述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一、预防:
1.运动: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和胃肠道的协调性能,增加肠道保护的免
疫力和消化系统的平衡,避免发生后循环缺血等肠道疾病。

2.健康饮食:充分摄入膳食纤维,并减少过多的饮酒和高脂肪食物的
摄入,以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系统和肠道。

3.控制压力:过度的紧张和压力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的下降,因此建
议通过身体的放松来减轻压力。

二、诊断:
1.症状的筛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为肠道缺血,包括恶心、呕吐、下腹部疼痛和腹泻。

此外,还可能有轻度的发热和厌食等症状。

2.医学检查的应用:除了对症状的判断,还应该通过医学检查来进一
步确诊后循环缺血,如电子结肠镜、空腹超声胃肠镜等。

三、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后循环缺血最为显著的方法,如抗凝药
物、消心痛、扩血管剂、变速激素等就是常见的常规治疗方法。

2.内镜治疗:内镜治疗主要是针对肠道供血不足造成的病变和缺损,包括球囊扩张术、超声内窥镜、灌注疗法、电凝治疗。

总之,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提供了全面、详细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药物以外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最重要的是,健康饮食、控制情绪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做好基础预防,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诊断标准
整理ppt
1、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 现,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 、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 。
2、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 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常见的栓塞部位是 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整理p动pt 脉远端。
3、穿支小动脉病变:脂质透明病、微动脉瘤 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损害。
脑下半部皮质和深部结构。 4、脊髓后动脉:供应延髓和颈段脊髓 5、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全长双侧灰质
的前半部结构
整理ppt
5、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
1、大脑后动脉:供应中脑、丘脑、颞叶和枕叶。 2、小脑上动脉:供应中脑被盖外侧、脑桥上
部、小脑上脚、小脑半球上部和深部核团; 3、脑桥支:供应脑桥的深穿支 4、内听动脉:供应耳蜗、半规管、椭圆囊 和球囊 5、小脑前下动脉:供应延髓上部、脑桥被盖外侧、
2、后组动脉解剖特点
• 构成:椎动脉、 基底动脉和大脑 后动脉
• 主要供血范围: 脑干、小脑、丘 脑、枕叶、部分 颞叶、内耳前庭 及上段脊髓。
整理ppt
3、椎动脉解剖特点
椎动脉直径 3~5mm
左侧优势50% 右侧优势25% 双侧对称25%
整理ppt
4、椎动脉的主要分支
1、脑膜支:供应后颅窝硬脑膜 2、延髓动脉:供应延髓旁正中结构 3、小脑后下动脉:供应延髓背外侧、小
小脑半球前部、小脑中、下脚
整理ppt
整理ppt
6、后循环血供特点
1、供应小脑的分支为终末动脉 2、发自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内听
动脉为最细和最长的分支 3、供应脑干的血液来自深穿支,
分为旁正中、短旋和长旋动脉 4、发生缺血时仅大脑后动脉与颈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V1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V1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V1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定义和诊断:
中国后循环缺血(CLI)是指下肢血管病变引起的持续性休息性足部或足踝部疼痛、坏疽等症状。

诊断需要结合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如超声、血管造影、CT等。

2.流行病学:
CLI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或有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人群中。

随着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病的增多,CLI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

3.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CLI的原则是改善下肢血流量,缓解疼痛、坏疽等症状,避免截肢。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改善血流、防止凝血、抗炎等;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等,可以直接扩张狭窄的血管或支撑病变的血管壁;手术治疗比如血管重建术、搭桥术等,可以修复病变部位的动脉组织。

4.预防和管理:
预防CLI的关键是减少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例如及时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戒烟限酒,加强锻炼等。

对于已经发生CLI的患者,需要注意足部保健,控制感染,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国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需要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

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截肢的风险。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睡眠型态紊乱: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与住院造成环境改变。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急性期卧床休息,平卧或低枕位,头部禁止使用 冰袋。保持病室安静,操作轻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诱发和加重眩晕。嘱病人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
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及有关检查的生化 指标。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遵医嘱给 予氧气吸人。意识障碍的护理:按照意识障碍护理常规执行。准确记录出入量。对于呕吐、大汗、高热等症状 应及时遵医嘱补液。高热的护理:按高热护理常规执行。
01
02
03
的危险因素(同前循环)
PCI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周围血管病、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等。
1
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2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
对PCI的诊断检查、治疗和预防应与前循环缺血一致。
3
2
1
4
5
五.PCI几个重要认识(小结)
病情观察
01
观察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偏瘫的部位和 程度,感知觉障碍,认知、语言能力。
了解既往史,服药史,危险因素,自理 能力,生活习惯。
有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
02
03
护理评估
了解病人眩晕发作的时间跟程度。
01
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02
告知长期卧床病人合并症的预防措施。 合理按照意识障碍护理常规执行
03
护理评价
病人是否发生受伤。 病人及家属能否正常采取防护措施,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后循环缺血_

后循环缺血_
精品课件
一般护理
l.卧床病人协助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着凉。保持病人 大便通畅,做好会阴部护理。给予低脂低 盐饮食,如有吞咽困难、呛 咳者给予糊状 流食或半流食小口慢食,必 要时鼻饲进食 。
精品课件
2、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容易拿 取的地方。将信号灯置于床头,听到铃响 立即予以答复。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 物,注意地面要防滑,以防跌倒。教会病 人使用辅助设施,如扶手、护栏等。病人 入厕、沐浴或外出时有人陪伴。加强巡视 ,必要时给予帮助。
精品课件
3、卧床休息,协助病人满足其生活需要。 病人主诉头晕时应立即给予反应,如承认 病人的感受,关心和安慰病人。指导病人 采取放松技术,如想象和回忆自己最开心 的事情,做深呼吸、听轻音乐等,达到缓 解头晕的目的。 遵医嘱用扩张血管药,改 善循环,达到治疗目的。密切观察病人头 晕发作持续的时间及次数。观察药物的疗 效和副作用。
精品课件
PCI常见临床症状:
症状: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无力、 头痛、呕吐、复视、视力丧失、行走不稳或跌倒。
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 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 、Horner综合征等。
特征:一侧脑神经损害伴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
精品课件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因为: ⑴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
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 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
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精品课件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⑵病理研究证明 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 的好发部位,而椎骨内段的 狭窄/闭塞并不严重。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旨在推广如何实施早期预测、诊断和治疗,以降低中国人口中患此病的比例。

此病处于前沿,因此专家们在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和经验时必须对其进行统一认知。

以下是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的核心内容:1. 向公众传播信息:循环系统是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它支撑着我们的健康和幸福,因此需要更多的教育和传播来提高公众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诊断是防止疾病进展的关键。

医生必须更加敏锐地察觉病人的体征,尤其是对几种常见的后循环缺血症状的重视需要提高。

3. 考虑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专业人员现在可以将治疗方案个性化以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和条件。

应当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特别对高危人群采取更为积极的控制措施。

4. 支持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医学行业需要朝着技术更高、更准确和更经济可行的方向前进。

专家们应该协助不断推进新技术,以便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5. 加强统计数据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后循环缺血疾病在中国的流行情况,建立合适的数据库和统计模型非常必要。

此类数据可以为医师提供更好的诊断、治疗和预测方法,从而总体上提高诊疗水平和医疗体验。

6. 参与病人管理:促进病人对于疾病的理解和共识,增加病人在治疗方案中的主动地位,参与最终治疗计划的制定,维持开放的沟通渠道,以此缓解病人的恐惧情绪和焦虑感。

7. 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尽管已经有极大的进步,现代医学及科技仍在努力解决这种疾病的复杂性、可预报性和治疗的个性化问题。

每个专家的经验和意见都应该受到严谨的科学检验,以保持长期的科研活力和持续的前进动力。

最后,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为医生、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舞台,组织他们开展研究和合作,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中国人的健康水平。

希望这次专家共识可以发挥其预期的积极作用,让所有参与者共同获益,为后循环缺血的研究和治疗做出贡献。

新版中医单病种—眩晕(后循环缺血)

新版中医单病种—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合TIA的特点
1. 起病突然 2. 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症状 3. 持续时间短暂,颈内动脉系统TIA平均发作 14分钟,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平均发作8分钟, 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4. 恢复完全 5. 反复发作
按发作特点鉴别
阵发性,非位置性 Meniere病 偏头痛 前庭神经元炎 淋巴周围瘘
颈源性眩晕
颈部外伤、肌肉痉挛历史 只在颈部旋转时出现 转椅试验阳性 (Fitz-Ritson) 病人主诉不能平衡而不是旋转性眩晕 上颈部本体觉的过度刺激 可以伴有BPPV或Meniere病
椎基底动脉TIA
眩晕,伴有神经症状 复视 共济失调 猝倒发作 构音不良 瘫痪/物理/麻木 头痛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供应区域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脉
颅底血管结构
后循环
后循环——椎动脉(vertebral arteries)
后循坏
. A. PCA (P2) PCA (P1)
SCA Basilar A.
AICA
PICA Vertebral A.
后循环——小脑动脉
PICA – medulla, inf cerebellar peduncle, inf cerebellar surface AICA – pons,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lat cerebellar surface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Consensus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
医生看法
获得证据(meta, RCT) 共识
指南
The Knowledge Filter
(H.H. Bauer, 1995) (adapted)
对PCI认识的深化
80年代后,对PCI的临床和病因认识深化: 1. 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 增生仅是很少见的情况 2. PCI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3. 无论是临床或辅助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即 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4. 虽然头晕/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 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4. 通过相关检查出外其他病因
疑诊偏头痛性眩晕
1. 至少中度严重性的发作性前庭症状(旋转性眩晕、 自身和周围物体幻动、不能耐受头部运动)。 2. 至少符合下列之一的HIS偏头痛标准:眩晕时偏头 痛症状、眩晕有偏头痛特异性特征诱发因素如特 殊食物、睡眠不规律、替代激素,对抗偏头痛药 物有效。 3. 通过相关检查出外其他病因。
卒中共识:2006
1. 2. 3. 4. 5. 6.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 长效钙拮抗剂预防脑卒中 急性卒中抗凝治疗 静脉r-PA溶栓治疗 他汀类药物在卒中防治中应用 后循环缺血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陈海波, 陈康宁,陈晓春, 程 焱, 董 强, 童绥君,
冯加纯, 贺茂林, 胡长林, 胡兴越, 胡学强, 季晓林, 郎森阳, 李焰生, 刘春风,刘 鸣, 潘晓平,戚晓昆, 汪 昕, 王丽娟, 王 柠, 王少石, 王 伟, 王维治,
PCI
TIA
脑梗死
解读提纲
后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 从历史看概念的演变 眩晕的诊断策略 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 共识
经典VBI的含义
1. 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2. 脑供血不足 (cerebrovascular insufficiency) 经典的VBI含义: 1. 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 TIA 2. 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 狭窄或闭塞
按发作特点鉴别
阵发性 位置性
良性位置性
颈源性
椎基底动脉缺血
突然
突然
逐渐
30-60秒缓解
持续
进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BPPV) 20%
短时 – 复发 中重度 与头位有关 1-2个月逐渐缓解 无听力丧失 有潜伏期或数秒的延迟发作 Nylen-Barany 动作阳性
BPPV的诊断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3. 机制上是血流动力学
供血不足——不同的结局
70年代后,明确颈动脉 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 死两种形式,“颈动脉 供血不足”概念即不再 使用。 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 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 识: 1. 将头晕/眩晕的病因多归 咎于VBI; 2. 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 的重要病因; 3. 将VBI的概念泛化,为即 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Meniere病
突发,反复发作,严重眩晕 低频听力丧失 低调耳鸣 耳部涨满感 眩晕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听力丧失可以进展
确诊偏头痛性眩晕
1. 至少中度严重性的发作性前庭症状(旋转性眩晕、 自身和周围物体幻动、不能耐受头部运动)。 2. 按照国际头痛学会(HIS)标准符合偏头痛。 3. 至少两次眩晕发作中有下列偏头痛症状:偏头痛 样头痛、畏光、畏声、视觉先兆或其他先兆。
颈椎病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对1108例有各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转颈后 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 1. 只有5%有ECVA受压; 2. 其中136例有不明原因的后循环症状,也只有12例 (9.6%)有ECVA受压; 3. 28例出现转头时症状(眩晕9,头晕11,晕厥样4,视物不 清4), ECVA受压表现有5例(无1例为头晕/眩晕); 4. 在972例没有症状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症状的后 循环症状者间,ECVA受压比率无差异(4.3%对7.4%)
不同诊断标准的比较
国内未明确是TIA 国际已明确是TIA 国内强调眩晕 国际强调后循环
解读提纲
后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 从历史看概念的演变 眩晕的诊断策略 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 共识
眩晕(Vertigo)
空间运动的幻觉
– 旋转(最常见) – 水平 – 垂直
中枢性与周围性眩晕的鉴别
中枢性眩晕 眩晕的程度 耳鸣 伴随颅神经损害 视觉固定 水平旋转眼震 潜伏期 疲劳 习服 重复 轻 少见 通常 不抑制眼震 少见 无 无 无 恒定 周围性眩晕 严重 经常 无 抑制眼球震颤 常见 3-40秒 是 是 可变
按眩晕的时程鉴别
眩晕持续1天或1天以上 前庭神经炎 迷路、脑干和小脑梗死
头晕/眩晕怪圈
X片/CT/MRI
骨质增生=颈椎病
TCD
血流速度快=VBI
怪圈:眩晕-颈椎病-TCD-VBI
老年人基本同时有动脉硬化和颈椎骨质增生 颈椎骨质增生=老化≠颈椎病 TCD所见是血管受压/痉挛/动脉硬化? 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但没有任何临床和辅助 检查(TCD, BAEP,CTA, MRA, SPECT, PET)能 确定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头晕病因主要是精神和系统情况 眩晕主要是周围性(80%,3/4);VBI只是少见原因!
我国的VBI的诊断标准
50岁以上发病; 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 眩晕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系统缺血的局灶体征; 常在24小时内减轻至消失,经常反复发作; 辅助检查可见阳性结果。
<临床神经病学>
日本的VBI诊断标准
神经系统症状: 偏侧或两侧肢体运动、感觉等 多种症状组合 颅神经症状: 复视、眩晕、吞咽困难、两侧视 力消失或偏盲等 发作频繁,每次发作症状易变
王伊龙,王拥军, 余华峰,张朝东, 张苏明, 张微微, 张 茁, 曾进胜,周盛年
共识内容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四.后循环缺血的防治 五.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六.后循环缺血的几个重要认识
解读提纲
后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 从历史看概念的演变 眩晕的诊断策略 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 共识
美国的VBI诊断标准
1. 运动障碍:从单肢到四肢的无力、精细运动障碍或瘫痪 等症状组合; 2. 感觉障碍:四肢、两侧颜面或口周等各种感觉减退或异 常 3. 视力障碍:两侧视野的完全或部分缺损 4. 共济失调、不伴眩晕的平衡障碍 5. 眩晕(可伴恶心、呕吐)、复视,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 * 以上l-4中出现一项即可诊断VBI,第5项必须同1-3项中 的一项组合才可诊断为VBI
眩晕持续数小时或数分钟 Menierer综合征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眩晕持续数秒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按发作特点鉴别
眩晕 阵发性 位置性 阵发性 非位置性 非阵发性 非位置性
Schimp D. A diagnostic algorithm for the dizzy patient Chiropractic
2000年, Caplan建议统称后 循环缺血(PCI)
国际疾病分类中也不再使用 VBI
我国仍将之定义为非缺血又 非正常的状态 1998的脑血管疾病分类和2004年 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附录
我国的VBI的诊断标准
1. 眩晕:有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和/ 或体位改变而诱发; 2. 眩晕同时至少尚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它症 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 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因反射减退或消 失,调视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 脉后诱发的眼球震颤及阳性病理反射等; 4. 病因明确:如系颈椎病、颈椎外伤、脑动脉硬化、糖 尿病、心脏病、低血压等引起。 中华神经精神杂志 1988;21:14
Dix-Hallpike试验诱发眩晕,伴有旋转和垂直眼震 在Dix-Hallpike试验完成到眩晕及眼震开始之前有一个 潜伏期(一般是1-2秒) 发作性特点,10-20秒 眩晕的疲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