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社会(1)
孟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
孟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对于大同社会也有着自己的描述和理念。
他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人人平等、和谐共处的社会。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彼此相互关心和尊重,互相帮助和支持。
社会成员之间没有等级和阶层的差别,贫富之间也没有鸿沟。
人们之间不争利益,而是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幸福。
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和谐相处,不会有恶意竞争和争斗。
人们之间以道德和仁爱为基础,互相体谅、互相宽容。
个人利益不会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幸福成为社会的最高追求。
孟子认为,实现大同社会需要人们秉持公正和道德原则,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观念。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来实现大同社会的目标。
他相信,只有通过培养人们的仁爱和道德意识,才能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而言之,孟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异、人人平等、和谐共处、追求共同利益和幸福的理想社会。
这种社会需要人们以道德为导向,彼此关心和尊重,通过仁爱和道德教育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大同社会的名人故事
大同社会的名人故事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型,它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人民平等、道德高尚。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共同追求公平和正义。
这种社会模型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它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目标,激励人们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境界和社会价值。
在大同社会中,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成为了社会的楷模和典范。
以下是其中几位名人的故事。
孔子孔子是大同社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孔子的故事中充满着智慧和道德的启示,他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道德进步和社会改善而努力。
孔子的故事始于他的童年。
据传说,孔子的父亲早逝,他的母亲也很快去世,他被迫离开家乡,流浪到外地。
在流浪的过程中,孔子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断学习和探索,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类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和行为的规范,人类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哲学、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
蒙田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充满着幽默和反叛的精神。
蒙田的故事中充满了对传统和权威的反思和质疑,他的思想和行为为人类的自由和平等做出了贡献。
蒙田的故事始于他的童年。
据传说,蒙田的父亲是一位法官,他在家里严格要求蒙田遵守规矩和传统。
但是,蒙田并不满足于这种束缚和限制,他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反对权威和传统,追求自由和平等。
蒙田的思想和行为对法国和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蒙田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呼吁和探索,他反对权威和传统,主张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蒙田的思想和行为为人类的道德进步和社会改善做出了贡献,成为了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林语堂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智慧。
大同社会教师用
《大道之行也》(教师用)【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法指导】诵读自主合作【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及作者)自主学习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一读课文,听一听,朗读节奏。
⑴视频朗读,体会朗读停顿。
⑵教师范读课,学生勾画生字词。
⑶学生自读,注意文中停顿。
(学法指导: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写自己心目中的大同社会作文
写自己心目中的大同社会作文在我心目中的大同社会,人人都是兄弟姐妹,亲如一家。
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只有和谐共处,互帮互助。
每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地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再为了金钱而争吵,不再为了地位而攀比。
大家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社会的资源,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住房、交通,都不会有人因为贫困而受到歧视。
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再为了一点小事而生气,不再为了一点小利而争斗。
大家都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过错,以理解的心情去包容别人的不足。
在这里,友谊胜过亲情,爱情胜过一切。
在我的大同社会里,人们不再为了工作而疲惫不堪,不再为了生活而忧心忡忡。
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里,工作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生活不再是压力,而是一种乐趣。
在我的大同社会里,人们不再为了名利而迷失自己,不再为了权力而腐化堕落。
大家都能够坚守道德底线,遵循法律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在这里,权力不再是诱惑,而是一种责任;名利不再是目标,而是一种动力。
在我的大同社会里,人们不再为了健康而烦恼不已,不再为了长寿而担忧重重。
大家都能够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健康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长寿不再是梦想,而是人们的现实。
在我的大同社会里,人们不再为了环境而痛心疾首,不再为了资源而争抢不休。
大家都能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共同营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在这里,环境不再是威胁,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不再是竞争的工具,而是人们共享的财富。
在我的大同社会里,人们不再为了知识而苦读无涯,不再为了技能而刻苦钻研。
大家都能够热爱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这里,知识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山峰,而是人们攀登的阶梯;技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人们实现梦想的手段。
在我的大同社会里,人们不再为了文化而争论不休,不再为了信仰而冲突不断。
何为大同社会作文
何为大同社会作文
《何为大同社会》
咱今儿就来聊聊啥是大同社会。
嘿,这让我想起了有次我在小区里看到的一件事儿。
那是个阳光特别好的日子,我在小区里溜达,就看到一群孩子在一块儿玩耍。
其中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当即就哭了起来。
其他小朋友立马围了过来,这个给他拍拍身上的土,那个安慰他别哭别哭,还有个小朋友赶紧跑回家去拿了创可贴过来。
就看他们齐心协力地帮受伤的小朋友处理伤口,那场面真是又可爱又让人感动。
你瞧,这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嘛。
在大同社会里,大家就应该这样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呀。
没有什么勾心斗角,没有什么冷漠旁观,人们都真心实意地对待彼此。
就像这些孩子们一样,单纯而美好地相处着。
当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这样的温暖和善意,那可不就是大同社会了嘛。
我们都努力朝这个方向去走,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越来越接近那个美好的大同社会。
大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大同社会吧,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就从这些平凡又真实的小事里看出来的。
咋样,我说得有没有那么点儿道理呀?哈哈!。
大同社会发言稿高中
大同社会发言稿高中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同社会的想法。
大同社会是我们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与团结。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不分贫富,没有等级之分,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人们之间不再存在争斗和敌意,而是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实现大同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宗教还是社会背景。
我们需要关心弱势群体,并尽我们所能给予他们援助和支持。
教育是实现大同社会的重要基石。
我们应该提倡人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努力缩小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距。
只有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大同社会中,我们也要注重环境保护。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只有在一个清洁、健康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最后,实现大同社会还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只有具备正直、宽容和善良的品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大同社会的
建设者和受益者。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梦想中的大同社会而奋斗!谢谢大家。
以上是我对大同社会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的热情。
谢谢大家!。
对大同社会的看法200字
对大同社会的看法200字
大同社会是一种复杂的经济体系,是将财富均分给大家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它明确了财富的经济关系并建立严格的社会秩序。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财富分配的社会公平性和社会面貌的稳定性。
财富分配的社会公平性是指具有同等财富,而不受任何人的影响,所有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来获得财富。
比如,当一个家庭生活工资的时候,每个家庭都有同样的收入。
在这种分配中,没有人能因个人能力优势而获得更多的财富,从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全民共享平等机会的社会公正分配机制。
其次,大同社会稳定性也是重要的。
大同社会保证每个家庭都可以获得基本的物质资源,从而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减少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均等的情况,使大家都可以获得财富。
也就是说,大同社会的实行会给国家带来和谐社会,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大同社会不仅能为全民分享财富,维护公正,也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的稳定性,使各种家庭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各个阶层的矛盾减轻,均可享受到公平的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大同与小康(1)
大同与小康儒家思想产生之后,在战国初期便受到了新的思想——墨家和道家——的质疑。
儒家保守夏商周“三代”以来建立起来的礼乐制度;墨家则要复古到禹的时代,摩顶放踵、駢手胝足以利天下;而道家则要复古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远古。
儒家不能接受墨家原始共产主义思想,但与道家有一些契合点。
一、儒、墨、道三家观点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在《尽心下》中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孟子重视以血缘家族为核心的私权,不认同墨家“兼爱”的共产思想,也不认同杨朱的个人主义思想,但是认为杨朱的思想虽然强调私权、但是强调个人、太过激进,如果认清了墨家的错误就会走向杨朱、当发现了杨朱的极端,就会走向儒家。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其实是最小单元主义,这个单元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家庭、企业,通常不包括群体,如部落、家族、天下等。
而儒家则重视家庭、家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小共同体(small community),关心天下,即大共同体(great community)、各个血缘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大同与小康《礼记·礼运》产生于战国时期托名孔子的儒家作品,表达了与孟子相近的思想。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大同社会”话题作文《国家强大,以民为本》
“大同社会”话题作文《国家强大,以民为本》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两千多年前,梁忠王曾向孟子请教仁政之理,孟子答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塞,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短短数语便是儒家“大同社会”的一角。
当今的中国正承载着历史的厚望,稳步走向“大同社会”,实现着先贤们的理想。
全民读书收入提升,福利改制,绿色发展,乡村建设……无一不践行着“大同社会”的梦想。
然而,这一理想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的。
假如你是一位到国外参加文化交流的学生,你将如何根据以上材料向国外高中生介绍你心目中的“大同社会”呢?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少于800字。
例文:国家强大,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是儒家的思想的精华,是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赵威后在会见齐国的使臣的时候,首先关爱的百姓的生活,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百姓,关爱百姓的生活,体恤百姓的疾苦,了解百姓的收入;这些正是领导的风范,是工作的指南。
从这些对话就可以看出,这些对话体现了正面刻画人物的特点。
例如: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
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因为,“衣、食、住、行”是百姓的基础,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没有百姓就没有国家,没有百姓的生活的安定,就不会有和平的环境;没有衣食的生活就不会有团结的发展。
可见,作者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地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赞扬了赵威后的“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赵威后又提出了“养民”“息民”“孝敬父母”的工作方法。
可见,这些言论,反映了她对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的清醒的认识和对“民本思想”的高度重视。
那么,只要是关心百姓的生活就是“民本思想”吗?就是领导的工作作风吗?在我们的领导集体里,焦裕录就是典型的榜样。
大同社会作文(你心目中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作文(你心目中大同社会)《大同社会作文》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心目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吗?在我心里呀,大同社会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大家都互相帮助。
比如有一次,我的铅笔断了,同桌马上就借了一支给我,让我能继续写字。
在大同社会里,不管是谁遇到了困难,其他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还有哦,大同社会里大家都能开开心心的。
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着我们去公园玩耍,那里有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好多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在大同社会,到处都有这样让人快乐的地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社会变得像我心目中的大同社会一样美好吧!《大同社会作文》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我心目中的大同社会。
我觉得大同社会应该是一个很公平的地方。
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没有人耍赖。
比如说跑步比赛,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胜利。
在大同社会里,大家都能吃饱穿暖。
不会有小朋友因为家里穷而饿肚子,也不会有人在寒冷的冬天没有厚衣服穿。
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你心目中大同社会》在我心里,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争吵的地方。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因为一个玩具吵了起来,都不开心。
但在大同社会里,大家都会好好说话,不会吵架。
而且呀,大同社会里的环境特别好。
有清清的小河,河里有小鱼小虾在快乐地游来游去。
河边有绿绿的大树,树上有小鸟在欢快地唱歌。
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里玩耍。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同社会,是不是很棒呀?《你心目中大同社会》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我想象中的大同社会哦。
我想啊,大同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好多好朋友。
就像我和我的好朋友小明,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做作业,一起分享好吃的。
在大同社会,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找到真心的朋友。
还有呢,大同社会里没有坏人。
我们走在路上不用担心会遇到危险,晚上睡觉也不用害怕。
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小朋友们,你们心目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的呀?。
关于大同社会的文章
关于大同社会的文章
关于大同社会的文章
大同社会,也作大统社会,是一种理念和社会制度,主张人们应当以平等、和睦的态度,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差别的共同体。
大同社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其中涉及到的许多理论都源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大同社会的理念,政治学上是反主权的,反主权政治的立论是,共同体所有者(以共同的利益)应当拥有最高的权利,而不是人口数量最大的那一群人,尤其是国家的君主。
在哲学探讨中,大同社会的理论关注于定义一种以和平方式维持公平、自由和公正的社会模式。
由于它是一种无阶级的社会,大同社会在传统社会中受到非常强烈的反对,因为它剥夺了人们追求财富和权力的机会。
但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因为它可以抵制社会不公,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们的潜力,促进财富的分配,实现和平社会。
支持大同社会的人士认为,大同社会可以建立一个新型的社会,能够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尊严、安全、公平的生活,能够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内部的监视,能够消除阶级和政治扭曲的差异,并能得到全社会的平等和无私的服务。
总之,大同社会是一种社会和政治理念,它反对传统的阶级制度,强调以平等和和睦的态度维护一个没有阶级差别的共同体,它实现的目标是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能够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内部的监视的尊严、安全和公平的生活。
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区别
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区别
一、受益群体不同
1、“大同”社会:是全民无一例外的一种受益状态。
2、“小康”社会:是社会中最低等级水平的一种评测,也就是社会底层受益的状态。
二、社会结构不同
1、“大同”社会:讲究的是全民共有,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
2、“小康”社会:讲究的是消除穷困,也就是让社会上没有穷苦的人了。
三、出处不同
1、“大同”社会:大同概念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是谓大同。
”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2、“小康”社会:“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一.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遍及南北东西;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①早期:(猿人)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
②中期:(早期智人/古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③晚期:(现代人)山顶洞人、资阳人、麒麟山人、柳江人(3)生产工具:砾石、木棍(4)掌握技术:打制石器、渔猎采集、使用水(取暖、防御、饮食、照明)(5)生活方式:群居生活(6)社会阶段: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中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5万年——距今约1万年(2)生产工具:石片石器、细石器(3)掌握技术:打制、磨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4)生活时代:群居生活(5)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3.新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多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①早期:A.距今一万年左右: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B.距今约七八千年左右: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山东北辛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东北兴隆洼遗址②中期:(距今约七千至五千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姜寨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③晚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坪文化(3)生产工具:石斧、石锄、石铲、石磨盘、木耒(4)掌握技术:磨制石器(仰韶彩陶、龙山黑陶)、原始农业(河姆渡南稻、半坡北粟)、养蚕缫丝(河姆渡文化)、家畜饲养(猪、狗、牛、羊、鸡、马)、捕鱼狩猎、使用人工火(钻木取火)(5)生活方式: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祭坛与神庙(6)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形成部落联盟)➢原始社会阶段图➢文明演进图➢“三皇五帝”与“万邦时代”1、三皇五帝:(1)内容:①三皇:伏羲(羲皇)、燧人(燧皇)、神农(农皇);②五帝: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2)史实:①炎黄联盟、华夏始祖;②尧舜禅让、天下为公;③最高权力机关为四岳十二牧;④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刀耕火种、集体农耕;2、万邦时代:(1)特征: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层分化明显;(2)考古:陶寺遗址——宫殿、礼器、祭祀、阶层,国家初始二.奴隶社会1.夏朝(很有可能是二里头遗址)(1)政治:①建立:BC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定都阳城、安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所以人们不但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但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两则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因此,学习了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B.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也不知道它是善良的。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D.教学相长也。
翻译: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B.《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选贤与能遂与外人间隔B.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外户而不闭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B.《兑命》曰“学学半”C.选贤与能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弗学,不知其善也B.故曰:教学相长也C.故人不独亲其亲D.使老有所终二、语言表达6.为了引导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作分析。
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三条即可。
(2)在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上,需要你谈谈主动学习的意义。
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100~120 字)7.综合性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定方向选书目(1)“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个人对社会、社会对个人以及人尽其力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不过大同社会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修养到达相当高的境界就可以实现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7.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同社会毕竟只是一种人们理想中的社会。
宗孔子的大同社会主要特征有三点: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小康社会这是孔子说的,孔子区分了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的,孔子认为周礼只不过是“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天子是世袭的,人是分等级制度的;但是大同社会则是尧舜时代,天子由禅让、选举产生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认为人类最终会走向大同社会的盛事之中!孔子之所以在当时主张恢复周礼,只不过是对现实妥协的结果,是针对于当时春秋时期各地不断战乱而提出来的、更切实际的一种政治主张。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当时的中国应该先实现小康社会(恢复周礼),然后再过渡到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类似共产主义社会,但比共产主义社会更合理;小康社会比社会主义社会更现实,更可操作。
儒家大同社会,可欲不可求;小康社会是个理想的现实社会,可欲可求。
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指的是()三代之英时期(即后文指的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期)。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得意忘言:只有主体和客体融合才能得意,一旦主客分离,虽言语尽也不能得其意,得意正是忘我的境界的一种体现。
在这种境界中,意不可传,不可言说,因为真正的意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融合过程中,言只是对主客分离时对客体的描述,一旦主客分离,主体脱离融合之境,其描述只是对象性的,不可能切合真正的意。
主体忘言,即主体达到了主客融合的境界。
•庄周《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解释: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
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横渠四句“横渠四句”出自张载《横渠语录》,原文如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
《孟子.尽心上》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
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
“开”期待之谓。
“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充斥着物质利益的当代社会里,“孔颜乐处”无疑是学者安身立命、心灵环保的精神家园。
孔颜所乐之处就是在艰难条件下,为了追求理想而达到的乐观主义境界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一句----------- 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 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第二句----------- 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第三句----------能分辨善恶,就说明人的主观意识发挥了作用。
这里的重中之重-------------善恶,就是人欲,知就是天理,有了天理,人才能对欲望进行善恶的区分,有了欲望,天理才有区分对象,一个是认知的本体,一个是认知的对象,两者共同组成了天理人欲的理论系统。
而天理人欲都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做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第四句----------- 就是讲述如何能够通过传统的儒家教程“格物致知”来领悟心学的奥义。
-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指心的本体,也是真心,也是性,也是天。
发之于外,成万事万物、显喜怒哀乐;证之于内,自然了知它原本如如不动,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无善亦无恶。
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里有两重意思,需要辨明。
意的第一重含义,是真心的显现妙用,所谓感而遂通。
《中庸》讲天下至诚,《大学》讲诚意。
意的第二重含义,是私心妄念。
在佛教,则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是指心体的作用。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立论,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接下来做功夫,也就是“致良知”的方法途径。
因为人的良知恒在,所以要为善去恶,去私存公,来恢复良知的觉悟。
知行合一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
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
良知人人都具有,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意识到并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够辨别善恶,并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单纯为自己的本能和外物所驱使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玄同论齐物论“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正始玄风(一)“贵无”与“言不尽意”正始清谈,亦称“正始之音”或“正始玄风”。
清谈内容主要涉及究天人之际的玄学义理。
清谈和玄谈的意义是相等的。
清和虚、玄的意思相同,当时人们以“清通”形容对玄学义理的。
这样,“贵无”哲学便成为时代精神。
王弼、何晏提出“贵无”思想,主要是发挥了《老子》和《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玄学以王弼为代表提出“以无为本”的主张,“无”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王弼将“无”解说为“未形无名之时”,未形即没有形象,无名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因此,“无”的性质乃绝言超象,唯其无形无名乃可成为有形有名之本。
王弼认为,“道”即是“无”,无形无名,不具有任何属性,故具有普遍的抽象意义,而能成为万物存在的依据,即“本体”。
言意之辩亦是玄学的重要内容。
王弼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出“得意志言”说。
玄学倡“言不尽意”,旨在探寻象外之意,玄学不着眼于言,意之差别和联系,而是重内心之体认,轻向外之追求,以内主外,主张“修本废言”,“崇本举末”,办得“道”之途径。
“贵无”和“言不尽意”以玄学理论在当时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并未形成有意追求含蓄的审美倾向,未曾提出意在言外的命题。
(二)“圣人有无情”说正始清谈还有“圣人有无情”说的辩论。
这是王弼对“圣人无情”说的辩难。
何晏主张圣人无情,认为圣人没有一般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圣人与天(道)同体,完全超然物外。
圣人以下包括贤人也不能有情,所不同的是贤人能够以理节制情,能从情中超脱出来,而一般人则陷于情中不能自拔。
王弼不同意何晏的说法,他提出“圣人有情”说。
王弼认为圣人神明茂于常人,这与何晏看法相同,但王弼认为圣亦有自然之性,故不能无情,这与何晏不同。
圣人虽能寻极探微,即“体冲和以通无”,能体认本体,智慧和修养极高,但圣人不能去自然之性,故有同于人之五情。
有五情,则圣人亦未免有哀乐。
王弼的圣人有情说提出之后,对魏晋名士影响颇大。
禅宗识心见性论慧能认为,身与心皆不可当作实有之物加以执著,从本质来说是空无所有的,人们先天秉具的佛性本来是清净的,那有尘埃可染?后来的《坛经》皆保留前面一偈,而且把其中的第三句改为"本来无一物"。
实际上,从般若学说来看,"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别。
慧能的禅法以佛性理论为中心,以引导信众认识和觉悟自性为宗旨。
那么,慧能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传法实践引导信众认识自性,自修自悟呢?《六祖坛经》的主体总之,慧能主张人人都有佛性,强调自修自悟,反对向身外追求解脱,提出没有固定程式的无念禅法,寄坐禅于生活日用之中,认为人们如果能领悟清净的自性,就达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