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811教材02-015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02)1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00二年四月三十日

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

为了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九五”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

“九五”期间,上海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投入逐年加大,2000年达到142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 1%。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11 4%的情况下,全面实施“一控双达标”,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趋于稳定,局部地区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全面启动、重点推进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水和大气环境治理、绿化建设和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取得了较明显成效,为上海在二十一世纪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城市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以苏州河水环境整治为重点,带动全市中小河道污染治理,河道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黄浦江水环境的整治也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通过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调整能源结构,逐步使用东海天然气,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煤炭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压力有所减少。与“八五”期末相比,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分别下降15%和36 6%,大气环境质量开始趋向好转。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控制结构性污染,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受到限制和压缩。重点工业区环境污染治理初见成效,继新华路地区、和田路地区完成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后,桃浦工业区摘掉了重污染“帽子”,吴淞工业区综合整治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以城市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开始起步

“九五”期间,本市绿化建设进展迅速。绿地总量连年大幅度增长,浦东世纪公园、陆家嘴中心绿地、延中绿地、黄兴绿地、大宁绿地等一大批标志性绿地工程相继建成。全市公共绿地面积净增2890公顷,绿化覆盖率由16%上升到2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 65平方米上升到4 6平方米。

(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修改了《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颁布了《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制订了《上海市“白色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环境法规和规章,政府和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九五”期间,本市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基础性成果,但主要属还历史欠帐性质,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仍不尽如人意,远不能满足市民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尤其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工作还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环境质量状况尚需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建设进展缓慢,农业污染仍较严重;绿化总量偏小,缺乏城乡一体效应,等等。

二、“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

根据《2001年上海环境建设蓝皮书》提供的资料,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标准一般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不超过0 02~0 04毫克/每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污水处理率为9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50%。而上海到2000年末,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0 045毫克/每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0 5%;污水处理率为49 4%;绿化覆盖率22%。上海要达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标准,还须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上海“十五”发展的主线,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优化城市综合发展环境,成为适宜国内外人士生活居住的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而且对上海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对国内外的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是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普遍需要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加入WTO,环境因素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条件。来自“绿色壁垒”的挑战日益严峻,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形式,对上海参与全球竞争将产生直接影响。

(三)市民消费需求升级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十分强烈

2001年上海人均GDP已超过4500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较强大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随着上海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市民生活已从温饱型转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市民追求优美环境和亲近自然的需求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给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五”期间,上海将加快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在重点发展信息、金融等六大支柱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四大新兴产业,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将走精品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产业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也将明显减少。同时,随着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上海市外来电和天然气使用比例将逐步上升、煤炭消耗量将得到控制,这些都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技术支撑

以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资源利用集约化,污染排放减量化和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将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十五”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为指导,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坚持污染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