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期末作业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8a720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4.png)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媒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传媒技术的发展B. 传媒内容的制作C. 传媒信息的传播D. 传媒受众的心理反应答案:D2.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至关重要?A. 注意力B. 记忆力C. 情绪D. 动机答案:A3. 在传媒心理学中,哪种理论解释了受众如何通过选择性暴露来处理信息?A. 认知失调理论B. 选择性暴露理论C. 社会学习理论D. 信息处理理论答案:B4.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个人因素B. 社会因素C. 环境因素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5.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与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有关?A. 感知B. 认知C. 情感D. 行为答案:B6. 传媒心理学研究中,受众的哪项心理反应与信息的传播效果直接相关?A. 态度B. 信念C. 价值观D. 行为意向答案:A7.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与信息的接受度有关?A. 感知风险B. 感知收益C. 感知易用性D. 感知复杂性答案:B8. 在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与信息的传播效果有密切关系?A. 信息寻求B. 信息回避C. 信息处理D. 信息遗忘答案:C9.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A. 感知控制B. 感知能力C. 感知挑战D. 感知新奇答案:A10.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反应与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有关?A. 感知一致性B. 感知差异性C. 感知相关性D. 感知重要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媒心理学研究的受众心理特征包括哪些?A. 注意力B. 感知C. 态度D. 行为意向答案:ABCD2. 传媒心理学中,影响受众信息处理的因素包括哪些?A. 个人背景B. 社会文化C. 信息内容D. 传播媒介答案:ABCD3.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的心理反应与哪些因素有关?A. 信息的呈现方式B. 信息的重复次数C. 信息的复杂程度D. 受众的先前知识答案:ABCD4. 在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与信息的接受度有关?A. 感知有用性B. 感知易用性C. 感知风险D. 感知新奇答案:ABCD5.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反应与信息的传播效果直接相关?A. 态度变化B. 行为改变C. 认知失调D. 情感反应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传媒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ab5f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b.png)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传播心理学的核心概念?A. 媒体效应B. 社会认知C. 信息加工D. 群体行为2. 效应是传播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下列哪个效应与媒体暴力有关?A. 认知失真效应B. 冲突效应C. 希特勒效应D. 群体效应3. 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心理学研究热点,下列哪个是其最主要的特点?A. 实时性B. 放大效应C. 匿名性D. 网络干扰4.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加工有几个基本环节?A. 2个B. 3个C. 4个D. 5个5. 下列哪个理论主要研究人们接受新信息的方式?A. 传播途径理论B. 社会认知理论C. 媒体效应理论D. 传播行为理论二、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媒体效应理论的核心观点。
2. 解释社会认知理论与传播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3. 叙述信息加工的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
4. 以社交媒体为例,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三、论述题请以社交媒体为背景,论述当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挑战。
四、自选题请选择传播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题,介绍该专题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并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请选取一个传播心理学相关的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传播心理学理论和效应,并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六、综合题请撰写一篇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解答以下问题:当代社会下,个体对传媒信息的接受与认知存在哪些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
备注:以上试题仅为示例,实际考试试题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确定。
传播学教程期末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期末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0d1b8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7.png)
传播学教程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A. 信息传播B. 意义构建C. 传媒技术D. 社会心理答案:B2. 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中介,通过媒介传播信息称为()。
A. 线性传播B. 多元传播C. 双向传播D. 单向传播答案:D3. 市场营销传播的目标是()。
A. 增加知名度B. 增加销售额C. 宣传产品特点D. 形成品牌形象答案:B4. 在群体传播中,影响传播的最重要因素是()。
A. 传播媒介B. 传播渠道C. 传播内容D. 传播者答案:D5. 社交媒体的典型特点是()。
A. 单向传播B. 多样性C. 受众被动D. 商业化答案:B6. 通过大量的媒介渠道和广告投放来达到传播目的的策略是()。
A. 效果导向B. 群众导向C. 资源导向D. 市场导向答案:C7. 在公共关系传播中,通过评价、规划和预测等方法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是()。
A. 传播分析B. 传播规划C. 传播执行D. 传播评估答案:B8. 传播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其中实验研究的特点是()。
A. 自然环境B. 随机性C. 长期性D. 主观性答案:B9. 传媒监管的目的是()。
A. 维护媒体秩序B. 限制新闻报道C. 提高媒体收入D. 控制网络发展答案:A10. 在跨文化传播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
A. 忽视差异B. 适应差异C. 强制改变D. 否认差异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要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答案: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信息传递和意义构建过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社会群体等。
2. 请解释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中介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答案: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承担着将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角色。
例如,电视作为一种媒介,通过电视节目将新闻、娱乐等信息传递给观众。
3. 简要描述社交媒体的特点,并说明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
《传播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doc
![《传播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9d929d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e.png)
《传播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填空题(每小题I分,共10分)1、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2、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3、沉默的螺旋4、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6、符号、符号、精神内容7、初级群体、次级群体、镜中我8、环境监视功能(了解)、社会协调功能(沟通)、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积累、保存)9、认知、心理和态度、行动10、内在的控制机制、名词解释:1、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2、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
发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力转向“沉默”。
3、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4、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文化信息)5、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如听众、观众、读者等等。
二、简答题1、主我(I)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me)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德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介质(信息)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2、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primary gro叩)和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叩)威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把群体分为两大类: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群体传播主要研究非组织群体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b184b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c.png)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众传播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B. 媒介心理D.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心理2.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A. 强效果理论B. 有限效果理论C. 螺旋沉默效应D. 社会学习理论3. 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主要是指:A. 传播媒介决定受众的价值观B. 传播媒介影响受众的注意力分配C. 传播媒介改变受众的行为习惯D. 传播媒介塑造受众的世界观4. 根据传播心理学,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A. 注意、理解、记忆B. 注意、兴趣、行动C. 选择、理解、记忆D. 选择、兴趣、行动5.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解释受众选择性暴露的?A. 选择性暴露理论B. 选择性理解理论C. 选择性记忆理论D. 选择性遗忘理论6. 传播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个体对信息的抵触B. 个体对信息的接受C. 个体在认知上的不一致D. 个体对信息的遗忘7. 传播过程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主要描述的是:A. 受众对信息的普遍接受B. 受众对信息的普遍拒绝C.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从众效应D.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独立性8.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演绎法9.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认知框架”主要影响:A. 信息的接收B. 信息的处理C. 信息的存储D. 信息的传播10. 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最大?A. 信息的来源B. 信息的内容C. 受众的先前知识D. 受众的情绪状态答案:1. D2. D3. B4. A5. D6. C7. C8. D9. B 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心理学中的“选择性理论”。
答:选择性理论是传播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受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价值观选择性地接收和处理信息。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10b156294dd88d1d26b15.png)
《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学年学期期末考试卷卷课程《传播学》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填在下表内,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传播是信息共享活动。
B.传播是信息从传者到受者的单向过程。
C.传播是相互影响的过程。
D.传播是符号解读的过程。
第1页共17页《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2、关于传播过程模式,下列模式中是单向线性模式的是()。
A.拉斯韦尔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C.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D.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3、为了保证问卷调查具有科学性,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错误的是()。
A.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易懂。
B.问题的语言陈述尽量简短。
C.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D.问题应尽量采用诱导式提问。
4、()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不确定性或者熵的测量。
A.信息B.媒介C.符号D.语言三角图5、关于人际传播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获取上级下达的工作指令或行政法规文书。
B.通过交流勾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各类关系。
C.实现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
D.满足情感需要。
6、组织传播的古典管理学派特别强调,不正确的是()。
A.强调专业化的重要性。
B.强调标准化和可替代性。
C.强调高度的可预测性。
D.强调改善人际关系,以期精神回报。
7、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正确的是()。
1对环境进行监视;2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4娱乐功能;5麻醉精神功能。
8、“接近权”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应享有的重要权利之一,正确的是()。
A、语言表达自由的权利。
B、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以及生活所需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C.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观点、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D.要求新闻媒体提供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报道的权利。
9、根据“受众的个人差异论”的观点,对于同一信息不同受众产生不同的反应,主要是由()引起的。
湛师(岭师)大众传播心理学期末作业
![湛师(岭师)大众传播心理学期末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4d0936fe4693daef5ef73db4.png)
湛师(岭师)大众传播心理学期末作业1、举例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概念人本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它以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潜能和自我实现。
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伪人本主义随着传媒行业竞争的加剧,在名利欲望的驱使下,一些媒体盲目地追求社会轰动性,在一切报道中貌似“人本主义”,实际上却违背了“人本主义”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要求,同时也偏离了新闻传播的主旨和本意。
这就是“伪人本主义”现象。
这种报道不仅导致了受众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的偏移,还断送了媒体赖以生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甚至妨碍社会稳定和良性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
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应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首先,应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传播事业的根本原则,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在报道中,不能为了煽动受众的情绪,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而故意夸大或捏造新闻事实,误导受众。
失去真实性,新闻就没有了它存在的依据,新闻也就没有了价值,也就不能称其为“新闻”了。
歪曲了新闻的真实性,不仅让自己的媒体失去公信力,而且让受众产生受骗和被愚弄的感觉,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例如,中新网作者邓悦刘小青2007年4月16日发表的《美枪击案凶手认定为中国留学生》这一假新闻,然而经过有关部门的细致调查,凶手的身份水落石出――23岁的韩国学生赵承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
事后查明,美国地方小报《芝加哥太阳时报》才是“枪手是中国留学生”报道的始作俑者,正是该报的专栏女作家迈克尔•斯尼德(Michael Sneed),尽管随后该网站就删除了这篇报道,但《中国青年报》记者还是辗转得到了原文这篇假新闻。
这严重地有损中国人形象并令中国人义愤填膺,中新网发布的关于“枪击事件的凶手是24岁中国人”的新闻不是自己的采访,通篇翻译,却署名中新网记者,信源没有仔细核实,并且也没有说明信源出处。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d46796a1c7aa00b42acb00.png)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3=30)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就是( )A.讯息的共享B.信息的共享C.消息的独享D.讯息的影响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就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3.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内容分析法4.在批判学派瞧来,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 )A.流行文化B.民间文化C.精英文化D.媚俗文化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就是( )A.帕森斯B.默顿C.赖特D.拉斯韦尔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B.偶遇抽样C.判断抽样D.机械抽样7.5W模式被后人称作就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B.线性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就是( )A.受众B.传播内容C.传播效果D.传播渠道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A.社会关系论B.社会分类论C.社会结构论D.个人差异论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就是( )A.社交性功能B.游戏说C.自我中心性功能D.工具性功能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5=25)1.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为我所用B.中西结合C.尽量吸纳D.批评为主E.批判吸收2.卡尔•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就是( )A.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B.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C.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D.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E.首创群体动力学与场论3.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就是模式,主要三大类就是( )A.线性模式B.控制论模式C.社会系统模式D.信息系统模式E.电子模式4.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B.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与文明的影响C.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D.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E.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5.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新闻法B.广告管理法C.诽谤罪法D.保障隐私权法E.证券交易法三、名词解释(2小题*15=30)1.样本2.社会关系论四、简答题(1小题*15=15)1、传播学与新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不同?传播学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B4、D5、C6、B7、B8、D9、A 10、B二、多项选择题1、AE2、BCD3、ABC4、ABCE5、ABCD三、名词解释1.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被称为“样本”。
2021年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
![2021年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8eb3aeaa76e58fafbb00302.png)
20XX年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20XX年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态度的形成与个体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
一个婴儿从娘胎中分娩出来的时候只是一个生物体自然人需要得到成人照料参与社会进行交往才能进展成为一个社会人。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种种态度。
就象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一样态度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即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形成也贯穿着人的一生。
个体的态度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1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人物、群体或事件也可以是代表具体事物本质的一些抽象概念还可以是制度等。
态度的对象对个体的意义——即满足个体需要的程度是态度形成的主要促成因素。
事物对人的意义、满足程度即事物对人的价值。
因此可以说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人们对于某事物的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人们价值的大小。
价值不同态度也不同。
价值观不同态度也不同。
1.2所属群体的制约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成为群体的一员。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规范、纪律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
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很可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喜欢反之不符合群体规范行为的人将感受到群体一致性压力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
因此个人为了免受群体其他成员的非议和孤立往往作出从众行为“随大流”而形成与群体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态度。
1.3信息和知识的影响态度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而来的。
完善的学校教育甚至从婴儿开始到个体生命的终结一直实施它传递社会文化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不断地教给他她符合社会主导文化要求的知识、观念、规范、行为方式。
学校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电影、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和信息XX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人们传播各种信息和知识也对人们的态度予以重要影响。
互联XX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1.4受个体文化背景的影响个人家庭出身、自身经历、生活环境等个体文化背景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态度。
传媒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传媒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d7ea2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08.png)
传媒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传媒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 传媒受众的心理特征B. 传媒内容的创作过程C. 传媒传播的效果评估D.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答案:A2. 根据传媒心理学理论,受众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可以分为()。
A. 注意、解释、记忆B. 感知、理解、应用C. 选择、组织、存储D. 编码、解码、反馈答案:A3. 在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感知选择性是指()。
A. 受众对信息的主动选择B. 受众对信息的被动接受C. 受众对信息的无意识筛选D. 受众对信息的有意识忽略答案:A4.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解释过程主要受到()的影响。
A. 个人经验B. 社会文化背景C. 信息内容的复杂性D. 传媒技术的先进性答案:B5. 在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记忆过程可以分为()。
A. 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B. 工作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C. 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期记忆D. 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答案:C...(此处省略中间题目,以保持格式一致)20.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态度改变理论不包括()。
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影响理论C. 信息加工理论D. 群体动力学理论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传媒心理学研究的受众心理特征包括()。
A. 认知特征B. 情感特征C. 行为特征D. 社会文化特征答案:ABCD2. 传媒心理学中,影响受众信息处理的因素包括()。
A. 信息的呈现方式B. 受众的动机水平C. 受众的先前知识D. 受众的情绪状态答案:ABCD...(此处省略中间题目,以保持格式一致)10.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态度改变的策略包括()。
A. 提供有说服力的论据B. 利用社会影响C. 改变受众的自我概念D. 创造认知失调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媒心理学中受众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基础。
答:受众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感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825c239b8f67c1cfbd6b8a5.png)
1.网络恶搞心理成因分析①自娱自乐的心理动机: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的充分展现②从众的社会心理:避免陷入孤立状态eg:梨花体③追求角色认同的心理需求:获得大众认可,成功脱离弱势群体eg:胡戈④舒缓内心压力,发泄个人情绪的情绪心理2.对刻板印象的认识一、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相当普遍的现象。
刻板印象就是针对群体的概括,这种概括可能消极可能积极,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
二、其特点:①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克服;②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即刻板印象有其历史传承性、民族共有性;③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负面的刻板印象存在着突出的消极作用,可能导致各种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成为媒介传播中的伦理问题、人权问题或政治问题。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其一,社会刻板印象有着社会真实的基础;其二,社会刻板印象,反映了大脑对巨量复杂信息进行简约化处理加工的特性;其三,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从某一群体,而不是从组成这个群体的成员个人角度去认知;其四,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那些十分突出的特征总比那些不醒目的特征更会给认知者在大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四、影响(具有两面性)①有助于简化社会认知活动,提供信息加工效率。
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刻板印象为一致性信息提供概念流畅性、易化其理解,从而节省下认知资源;同时,不一致性信息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会自动快速吸引人的注意力,节省下来的认知资源转向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
②一经形成变具有较高稳定性,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易产生偏见、歧视。
3.从众心理认识例子:①初到某地旅游,有两家豆腐店,一家门前排长队,另一家门可罗雀。
出于从众心理,选择了排长队的那家;②追求时尚也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③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游行活动,有的人出于从众心理也纷纷加入。
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又称信息性动机)--准确性2.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又叫规范性影响)——归属感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与群体规范,标准及期望的程度呈正相关4.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一)有网瘾的大多数是青少年,他们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对外界总有一种猎奇、追潮和喜欢寻找刺激的心态,网络世界提供丰富的、具有新奇、刺激性的游戏内容,这就会容易使缺乏自控能力的人们从最初好奇地随意浏览,到思网不归上网成瘾。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d33d3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8.png)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传媒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哪种关系?A. 经济关系B. 政治关系C. 心理关系D. 社会关系答案:C2. 根据艾布拉姆森和英格尔哈特的理论,哪种类型的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更为敏感?A. 积极型受众B. 消极型受众C. 中立型受众D. 被动型受众答案:A3.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媒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媒介素养理论D. 传播效果理论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和理解?A. 个人兴趣B. 文化背景C. 社会环境D. 教育水平答案:A, B, C, D2. 在传媒心理学中,以下哪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受众的行为和反应?A. 选择性暴露理论B. 认知失调理论C. 社会认同理论D. 媒介依赖理论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1.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是完全被动的。
(错误)2. 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
(正确)3. 传媒心理学的研究不涉及受众的情感和情绪反应。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传媒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传媒心理学主要研究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收、处理、理解和反应的心理过程,包括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2. 描述社会学习理论在传媒心理学中的应用。
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这一理论在传媒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受众如何通过媒体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社会行为和态度。
五、论述题1. 论述传媒心理学在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答:在现代媒体环境中,传媒心理学对于理解受众如何与媒体互动、如何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媒体从业者更好地设计内容,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同时也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合理利用媒体资源。
结束语:传媒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深入理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期末传播学考试
![期末传播学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253e7c124afe04a1b171de74.png)
期末传播学考试(B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小题0.5分,共10分):1.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或拟态现实),主观现实2.巴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3.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4.静态的动态的5.人的惰性市场取向传受失衡6.社会责任理论7.勒温8.多说法沉默法9.封闭式环境开放式环境复合式环境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议程设置论: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
(2分)这就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大众传播媒介愈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事件或问题,受众愈是热切地关注、谈论这些事件或问题。
(2分)2.乐队花车法:又叫号召从众法,就是每个人——至少我们所有的人——正在做它;宣传者用这种方法企图说服属于团体中的我们所有成员接受他的计划,因为我们必须跟随大家,“跳上乐队花车”。
(4分,答对意思即可)3.选择性接触:就是个人倾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己原有态度一致的大众传播,而避免接触与己意不合的传播的现象。
(3分)选择性接触的观念直接来自费斯廷格的认知和谐理论。
(1分)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研究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2分)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2分)5.二元价值评判:是指使用者在观察事物时采用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3分)或者排斥了中间层次的极端想法,认为仅有两种可能性,而实际上有一系列的可能性。
(1分)三、简答(每小题4分,共20分):1.图示大众传播中的反馈:2.传播者的赢效因素有哪些?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悦目性(该题目不要求有具体的解释,但这5点应该提到,错一点扣1分)3.受众的心理效应有哪些?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从众效应(该题目不要求有具体的解释,但这6点应该提到,错一点扣1分)4.语言的误用有哪些表现?“死线上的抽绎”;指认不当(被误认为同一);二元价值评判(估计极端化);语言与实际混淆;潜意识的投射;推论与事实相乱(该题目不要求有具体的解释,但这6点应该提到,错一点扣1分)5.弗雷奇的“阅读易读性公式”是什么?弗莱奇的“阅读易读性公式”R.E.=206.835-0.846wl-1.015sl此处的R.E=易读性的分数wl=每100个字的音节数sl=每一个句子中的平均字数所得分数在0—100之间,得分越高越容易(每个部分1分)四、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1、知识沟理论和“上限效果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怎样看待这两种理论?知识沟理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d6855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f.png)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传播效果B. 传播媒介C. 传播内容D. 传播者2. 传播学中的“魔弹论”认为()。
A. 受众是被动的B. 媒介是完全客观的C. 传播效果是不可预测的D. 传播是双向的3.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播学中的“效果理论”?()A. 两步传播理论B. 沉默的螺旋理论C. 议程设置理论D. 媒介素养理论4.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的是()。
A. 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B. 受众如何使用媒介C. 媒介内容的制作D. 媒介的商业运作5.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强调的是()。
A. 媒介如何构建现实B. 受众如何解读信息C. 传播者如何传递信息D. 媒介如何影响政治6.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A. 拉斯韦尔模式B. 香农-韦弗模式C.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D.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7.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概念最早由谁提出?()A. 拉斯韦尔B. 拉扎斯菲尔德C. 霍夫兰D. 麦克卢汉8. 传播学中的“群体思维”是指()。
A. 群体中的个体思维B. 群体决策中的非理性倾向C. 群体中的信息传播D. 群体中的领导行为9. 传播学中的“螺旋沉默”理论是由谁提出的?()B. 诺依曼A. 拉斯韦尔C. 麦克卢汉D. 霍夫兰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指的是()。
A. 媒介对个体的影响B. 个体对媒介的影响C.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D. 媒介对群体的影响答案:1. A2. A3. D4. A5. A6. D7. B8. B9. B10.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以下哪些类型?()A. 认知效果B. 情感效果C. 行为效果D. 社会效果2.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哪些?()A. 报纸B. 电视C. 互联网D. 书籍3. 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效果理论B. 传播过程理论C. 传播控制理论D. 传播受众理论4. 传播学中的“传播者”角色可以包括以下哪些?()A. 记者B. 编辑C. 广告商D. 受众5. 传播学中的“传播内容”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内容分析B. 话语分析C. 符号分析D. 框架分析答案:1. ABCD2. ABCD3. ABCD4. ABC5. 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传媒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传媒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03fc3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c.png)
传媒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选题1. 传媒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传媒内容B. 传媒技术C. 受众心理D. 传媒市场答案:C2.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感知过程包括哪些阶段?()A.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暴露、选择性理解B. 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行为C.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D. 选择性暴露、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行为答案:C3.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哪两种?()A. 被动接受和主动分析B. 深度加工和浅度加工C. 系统加工和非系统加工D. 线性加工和非线性加工答案:B二、多选题1. 传媒心理学研究的受众心理特征包括哪些?()A. 认知特征B. 情感特征C. 行为特征D. 社会特征答案:ABCD2. 传媒心理学中,影响受众信息处理的因素有哪些?()A. 信息内容B. 信息形式C. 受众个体差异D. 社会文化背景答案:ABCD三、简答题1. 简述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答案: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众,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受众对传媒信息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行为反应等心理过程,以及这些心理过程如何受到个体特征、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2. 描述传媒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说明。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不适,从而驱使个体采取行动以减少这种不一致。
例如,一个吸烟者在了解到吸烟有害健康后,可能会感到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他可能会选择戒烟或者否认吸烟的危害。
四、论述题1. 论述传媒心理学在现代传媒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传媒心理学在现代传媒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帮助传媒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受众口味的传媒产品。
其次,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指导传媒内容的制作和传播策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此外,传媒心理学还可以为传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416a6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5.png)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媒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媒体与个体心理的关系B. 媒体与社会的关系C.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D.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系答案:A2. 传媒心理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卡尔·霍夫兰B. 麦克卢汉C. 麦克康姆斯和肖D. 艾伯特·班杜拉答案:C3. 在传媒心理学中,以下哪个不是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A. 媒体信息的重复性B. 受众的个人兴趣C. 媒体信息的可信度D. 受众的先前态度答案:B4. 传媒心理学中的“螺旋沉默”现象描述了什么?A. 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度逐渐降低B. 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度逐渐增加C.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沉默或强化D. 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度保持不变答案:C5.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媒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群体动力学D. 量子力学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媒心理学中的“第三人效应”。
答案:第三人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体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人们评估媒体信息的潜在影响时,认为这些信息对其他人,尤其是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会有更大的影响。
2. 描述一下“社会认同理论”在传媒心理学中的应用。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在传媒心理学中被用来解释个体如何通过媒体信息来形成和维持自己的社会身份。
媒体可以强化或挑战个体的群体归属感,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在社会互动中发挥作用。
3. 解释“媒体依赖理论”及其对受众行为的影响。
答案:媒体依赖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会影响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当个体高度依赖媒体来获取信息、满足社交需求或进行自我认同时,他们更可能受到媒体内容的影响,包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行为模式。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传媒心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潜在影响。
传播心理学考试答案
![传播心理学考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0520a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4.png)
传播心理学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传播媒介D. 信息内容答案:B2. 传播心理学中,影响信息接收者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 信息源的可信度B. 信息的重复性C. 接收者的情绪状态D. 信息的复杂性答案:D3. 在传播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传播者应考虑的心理因素?()A. 接收者的动机B. 接收者的认知结构C. 接收者的文化背景D. 传播媒介的技术参数答案:D4. 传播心理学认为,以下哪种传播方式最容易引起接收者的抵触情绪?()A. 直接说服B. 间接说服C. 情感诉求D. 理性论证答案:A5. 传播心理学中,关于群体决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A. 群体的凝聚力B. 群体的决策效率C. 群体的多样性D. 群体的一致性答案:B6. 传播心理学认为,以下哪种情况最可能导致信息传播的失败?()A. 信息内容与接收者的知识水平不符B. 信息源的可信度低C. 信息传播渠道不畅D. 以上都是答案:D7. 在传播心理学中,以下哪种效应最能说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源的偏好会影响信息的接受程度?()A. 首因效应B. 近因效应C. 光环效应D. 刻板印象答案:C8. 传播心理学中,关于说服传播的研究不包括()。
A. 说服的策略B. 说服的技巧C. 说服的效果D. 说服的动机答案:D9. 传播心理学认为,以下哪种因素最可能导致信息传播的偏差?()A. 信息源的偏见B. 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C. 接收者的期望D. 以上都是答案:D10. 在传播心理学中,以下哪种理论最能解释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对其他成员的影响?()A. 社会认同理论B. 社会影响理论C. 社会交换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心理学中,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心理因素包括()。
A. 接收者的认知偏差B. 接收者的情绪状态C. 信息源的权威性D. 信息的呈现方式答案:ABCD2. 传播心理学认为,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A. 群体成员的多样性B. 群体成员的沟通能力C. 群体成员的决策风格D. 群体成员的人数答案:ABCD3. 在传播心理学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态度改变?()A. 信息的说服力B. 接收者的个性特征C. 接收者的社会背景D. 接收者的知识水平答案:ABCD4. 传播心理学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A. 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B. 群体成员的相互依赖性C. 群体成员的沟通频率D. 群体成员的相似性答案:ABCD5. 在传播心理学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说服的效果?()A. 说服者的专业背景B. 说服者与接收者的关系C. 说服信息的逻辑性D. 说服信息的情感诉求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心理学中信息源可信度对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怎样理解传播学那里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研究任务?
2、举例说明传播过程中的登门槛效应、定势效应、群体极化效应、朋辈效应及其应用
3、怎样理解归因及其意义。你认为合理的归因原则及合理的归因风格是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1、认知现象: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2、情绪和情感:其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 3、意志: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具有不同性,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它是个人在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如能力、气质、性格。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的人;“同辈”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同龄伙伴通常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
第三题
社会认知的主要过程是以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方式捕捉认知对象的各种外显的信息,理解他人的深层动机:归因。归因即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归因的意义,使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世界。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 对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做质与量的分析;揭示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揭示传播活动中的心理机理与本性问题
第二题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定势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随着定势理论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用定势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倾向,也可用这一概念解释人们在社会态度方面的倾向。仪表、相貌的定势效应主要表现为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
在决策心理学中,人们把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时,集体决策往往会出现更加保守或更加冒险的两个极端转移的心理现象,称之为组极化效应,或群体极化效应。